《牛棚》是一部由戴思杰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中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棚》影评(一):还不错哦
导演戴思杰,曾经是一个知青,现在居住在法国。这部影片完全在大西洋边上的保留着最传统欧洲文化的法国拍摄,这无疑就应经足够吸引眼球了。
虽然近景多,个别地方也有瑕疵,但是终究是令人佩服的。故事很牵动人,虽然个别地方略感突兀,但是可以看出导演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发自内心的感触。
四星级推荐。
《牛棚》影评(二):【Chine, Ma Douleur】
中國,你是我的痛啊。
那麽小的孩子從小就要受如此精神和肉體的折磨。中國,你是我的痛啊。曾經那樣的日子,我們是如何地度過,我在想象著如那樣孩子的我出生在那時的中國,我是否只能悲壯地活埋在那個年代呢?
從前看過的《藍風箏》,田壯壯給我們說出切膚之痛,那些被罪惡折磨得九死一生的人還活生生地熬著的這個世界。戴思傑的《牛棚》裏,下放到萬壽山的知識罪犯,聽不到萬山之間的水聲,每天承受著的是莫須有的罪名和肉體上的折磨。
“顛覆,失敗,顛覆,再失敗,直到到滅亡”,就是每天高誦語錄令我感到中國曾經的痛。
《牛棚》影评(三):如果他能活到改革开放
昨天刚看了碟。虽然脑中有些预设,但几个场景还是触及灵魂,让人震撼!
1.一个13岁的孤儿,因为放哪个年代所谓的“黄色唱片”被戴高帽,打成牛鬼蛇神,接受批斗。而揪斗他的那些成人们,一个个大义凛然,似乎从没考虑过一个13岁的孩子如何承受这样的思想冲击和其后的劳动改造(疯狂的年代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如果我早几年来到这个世界,说不准也是个小牛鬼蛇神);
2.孤儿天奔刚去的时候,吃不惯牛棚里的饭菜,偷偷倒在地上,被管教看到,混与沙土,以连坐威胁天奔。可怜一个孩子,从小就那么懂事,为了不连累他人,和着泥土就把那碗饭吃下去;
3.清明天奔祭奠父亲,没有眼泪,只有一碗白饭、一颗香烟、两句简简单单的话。我的眼中却充满了泪水;
4.在朝夕相处的鸽子被管教以改善伙食的名义,教唆“牛鬼蛇神”们全部灭了之后,老道绝望了,引刀自戕;
5.天奔想明白老道的话后,用被子捂死重伤的老道,再次走上逃跑的路。
片中其实不乏一些黑色幽默的片段,但整体感觉非常压抑。结尾天奔捂死老道逃跑,颇有些象《飞越疯人院》中的场景。只不过天奔的前景十分渺茫,即便逃出去,也很难想象他后面该怎样去生活。但愿他能完全理解老道先指天后指心的寓意:自由在心中。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完全领悟呢?包括我们。想想天奔如果真能挺过来,活到改革开放,一定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牛棚》影评(四):戴思杰,说你点儿什么好呢?
第一次听说戴思杰,是一部叫做《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怪名的电影,当时不知道这个导演混法国的,就是觉得这名字真tmd土,后来又听别人说不好看,买了以后一直扔着。就算后来大家知道您混法国的,这名字还是土!人家宁瀛也是混欧洲的,回来以后老老实实拍了一部《民警故事》,那叫一好看!人家那个怎么不叫《米开朗琪罗和中国片儿警》?
本片是戴思杰在法国拍的处女作,大概就是这部电影让法国人看上他了,还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青年导演奖。我抱着好奇说看看吧,看看法国人觉得什么样的新人好?
我们要理解戴思杰的选择不多,全部业余且操着方言的主演们很快就被流放到了一处荒山,这下塌实了,在法国找一座象中国的山,这个容易点儿,再在上面做个牌楼,放俩儿石狮子放俩儿佛像,就可以让其余的情节在这里发展下去了。我不要停留在抱怨导演的寒酸上,这和电影的好坏没有绝对的关系,我最喜欢的《小武》,比这部还寒酸呢。
不过导演实在是业余或说稚嫩吧,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就象一部习作,习作就罢了,我最受不了的是还模仿,模仿的还是《飞越疯人院》这样著名的电影,基本逻辑就是牛棚和疯人院有很多共同点,以至于结尾甚至和《飞越疯人院》一模一样?!这太意外了,法国人怎么了?他们对这个没自己的看法吗?想起科恩兄弟拿嘎纳时说过的:“你如果拍出一部自己都看不懂的电影,就很有希望拿嘎纳了!”法国人问题大了!这是我看完本片后的收获。
《牛棚》影评(五):疯子的荒谬生活:《牛棚》
我想起一个随夫从军驻扎沙漠的美国人塞尔玛女士曾写信给家里,父母的回信没有安慰也没有叫她回去,却只写着“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到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 影片中,四眼问哑道士哪里可以逃走,哑道士指指天,又指指小四眼的心。这位似乎悟透“自由在心间”的哑道士最终却因为陪伴他的一群白鸽成为众人的晚餐而自杀。
但他自杀未遂,说起悲怆的话“为什么救我,救我比杀我更凶残”。装聋做哑、装疯卖傻都是那种时空的副产品——这不是电视剧中的纪晓岚坐稳奴隶之椅的所谓深入群众佯装疯癫的卖像——而是真实的一个人被剥夺得无可剩余,以至或恍惚或清醒地认为生不如死,那个时代,自杀者众便不难理解,任何保守心灵的人,都有可能在肉身上付出代价,任何保守肉身的人,必然在心灵上接受阉割。
接着,四眼用被子捂死了老道士,这片段就像酋长用枕头憋死麦克墨菲。而后,四眼逃走在森林中,酋长跨过脚下的原野。大山没有高墙铁丝网,那个年代,人却是心灵禁锢。
影片其实拍的不太好,是戴思杰1989年在法国拍的处女作,没有后来的《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好看。但是接触那个年代,有几个片段还是不错的。
《牛棚》影评(六):戴思杰失败的第一次
郑重声明:1.该文写于2007年;
2.该文仅代表本人过去观点,并不代表本人观点。
其实《牛棚》是拍给外国人看的,电影里极力在表现的是现象,而不是人性,如果说影片中人们的木纳是环境造成,那么戴思杰就是在刻意突出这种环境,而忘了塑造人物。极力表现现象,是为了满足外国观众的猎奇心理,《牛棚》是戴思杰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我觉得小说中未必像电影那样浅薄,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戴思杰就有故意制造噱头的嫌疑。
从戴思杰来看,中国南方导演拍的电影大多数都不如北方导演,我觉得这是因为南方是中国比较富庶的区域,所以南方人的生活质量较高,内心就比较细腻,小资情节多,南方导演拍摄的电影多数都以意境为主,反映现实的少,这就和北方导演有了差距,并不是说反映意境就不好,而是南方导演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希望他们以后能现实一些。
《牛棚》影评(七):中国恶搞在海外?
前两天买dvd,偶然看到一张碟片,里里外外只有“牛棚”两个大字,剩下的都是英文。我问卖碟的大姐(这大姐比卫西谛牛逼一百倍),这什么片子。大姐告诉我,法国片,戴思杰拍的。我说,谁?大姐说,就是拍“小裁缝”的那个。D9的,十三块钱,冲“牛棚”这个名字,买。
买回家,上网查了一下,《牛棚》是戴思杰拍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没准能让人眼前一红!
片子不算长,一个半小时多点。第一个镜头就让我很厌恶,前五分钟忍着没骂街,十分钟之后,我嘴里有“操”的字样,二十分钟之后,我完全是在硬着头皮看,不为片子,而为了我的十三块钱。
其实我在掏钱买的时候就应该琢磨一下大姐的话——“法国片”。
演员不仅是语言问题,相貌也很成问题。年纪大的老头,似乎总有一种在《醉拳》、《大醉侠》等片子里见过的感觉。小孩都有一股激斗少年古惑仔的劲头。至于戏份颇重的主人公“小眼镜”,其眼镜外形与郝劭文的墨镜外形相同,而反派人物“牛棚领导”则很有几分黄百鸣的味道,而且,在片中,该角色被其他人叫做“老大”。
动物凶猛+肖申克的救赎+蓝风筝+粮食+飞跃疯人院=牛棚?莫名其妙。!
片子的莫名其妙,在dvd附赠的的导演专访里豁然开朗:戴思杰导演披着一头板结的头发,张牙舞爪(西方人说话爱用手势)、磕磕巴巴(搞纯粹创作的人好像表达能力都成问题,例如早期的刘震云)、声色俱厉(该片完成于89年)地大谈起中国政治。
看来,高行健还算属于正经不错的海外兵团了。
《牛棚》影评(八):轻重一念间,转眼万重山-对《牛棚》的思考
而《牛棚》呢?与其说戴思杰的记忆发生了偏差,记忆欺骗了他,不如说他选择了记忆,过滤了记忆。我不想指责他讨好法国观众,我并不觉得他一定有那么强的针对性,但他的记忆无疑对我的记忆是别样的一道风景,既然是风景,那么我只能说出我所看出的,哪怕是囿于我的阅历和学识看错的:
首先,引起小四眼劳动改造的原因是“散步黄色唱片”。我觉得导演是蓄意点出那个时代认定有罪的一种荒谬性,虽然现在卖黄碟该还是被劳教的吧,虽然对黄碟的定义总有时代烙印的吧,但我的感觉是导演为了将我们快快带到那片大山,近乎执拗地扭大音量:郎啊,我们俩是一条心。
然后,大山的改造开始了。“那群山里飘荡的薄雾,”那只有最恶劣的饮食,只要最粗糙无意义劳动的大山,其实远远望去,只有雾,只有“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薄物,一言以蔽之:这里是个世外桃源。
错误的历史还不如没有历史,错误的解读还不如没有解读。
再来看这部电影中非常关键的那个老道士,该是“那个磨房老头”那种“我(戴思杰)心目中最好的中国人:,这个人是很超脱的,在那么穷困的情况下,他完全超脱了。这种人他也不去讨好谁,他自得其乐,我认为是一个人最高的境界。(摘自《真正讨好了人的是情感 》(北京青年报采访戴思杰) )”…… 实际上他也属于我很喜欢的那种人物,他基本上有一种和光同尘的味道,平时劳作的时候完全是“泯然众人矣”的淡然,最多偶尔在石头上用清水上写着“明日清明”,当大家为舞蹈团迷路欢呼雀跃的时候他还是安睡若素,无论是小四眼还是大领导生病了,他真正是抱着众生平等的想法去找草药,我记得他找到草药时候如孩子般晶莹的微笑。这个人物望着周围的那些人:懵懂不知日之所之的孩童,被扭曲的生活同样扭曲的艺术家,不知道自己在改造什么的领导……望着那些芸芸众生,他似乎只会微笑,或者只有在练习那些古老的导引之术的时候才会有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表情:沉默。
可影片的结尾似乎需要始终要爆发一下,似乎要补偿整部电影清淡如水的那种平静,于是,一个玩笑导致那些鸽子的覆灭,导致了老道士的覆灭,似乎是这些鸽子才是老道士的精神寄托,他的精神毕竟是肉身的,毕竟是可以被消灭的。
这其实又是说明电影的功效问题,如果是谈笑风生,那么一切免谈,讨好从来不需要受到尊敬的,更遑论被分析,但毕竟电影不该只是一笑而过,不该只有远远地旁观,我只能说,在这样的一种角度去看轻飘飘的《牛棚》,我实在无法浪漫。
轻舟于万山之间,听到得从来不是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