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37人》是一部由帕可·格罗斯滕执导,萨米拉·威利 / 迈克尔·波茨 / 玛丽亚·迪齐亚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37人》影评(一):No more silence
人们常说,沉默是金,然而,某些时候,沉默却是一种不作为的罪,亦是一种袖手旁观的恶。圣经里记载着七种原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似乎人生来就带着这些原罪,需要在尘世中不断遭受磨难来赎罪。而沉默却不是原罪,它似乎是人在后天成长中,在面对某些事件时选择让自己不涉其中、不沾麻烦的选择。无论在哪条法律条文上,沉默都是无罪的,可因沉默带来的后果却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电影《沉默37人》以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女性在众人的沉默里被强奸致死的故事,电影不算生动有趣,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乏味无聊的,在开篇它用大量时间描述周围环境及相关人物:空旷的街道,玩耍的孩童,聊天的大人们,电梯里的服务员,失业的男人,还有刚搬来的黑人中产阶级一家......看似喧闹的场景里似乎也有着一些压抑,逼仄的电梯里尴尬的寒暄,小女孩不断地数着步子,小男孩的调皮被粗暴打断,这一切的一切,让身为观众的我着实觉得不舒服。
耐着性子看了电影的大部分,也并未理解电影究竟想表达些什么,直到夜晚的来临,整座公寓陷入了寂静,外出回来的女性被歹徒袭击,黑人小孩子看见了,喊父母想去帮助,可是他的父亲拉上了窗帘,不愿多管“闲事”,小女孩想出去帮助,可是被粗暴地锁入房间,老人们听见了,可是还是若无其事地做着手头的事情。男人听到女人的求助声时,纠结了很久,打开门后也不敢挺身而出,只是打电话给别人,让别人报警,若说之前我的心情是波澜不惊,那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是气愤却又悲伤的,走不出那种冷漠的氛围。
德国宗教领袖马丁.尼莫拉曾在波士顿树起了一块纪念碑,碑上铭刻这这样一段话:
They came first for the Communist,
and I did't speak up,because I wasn't a Commu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and I did't speak up,because I wasn't a Jew.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and I did't speak up,because I wasn't a trade unio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Catholics,
and I did't speak up,because I was a Protestant.
Then they came for me,
and by that time no one was left to speak up.
一时的袖手旁观可能没什么,但是一世的袖手旁观却未免让人心寒。影片里的事件并不是编剧杜撰出来的,而是真实发生在美国纽约皇后区的事情,类似的事情我们也都有所耳闻,甚至亲眼目睹,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旁观者效应”, 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于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我想,如果当时有一个人伸出援手,那么一个人的被伤害甚至死亡能否就能避免?
沉默37人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它是整个工业社会过程中对人性、对道德的疏忽所导致的,如何让这个社会不再有第38个沉默的人出现,我想这大概是影片留给我最大的思考了。
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想看一部没被剧透的电影真的很难得!所以想着有会不会有惊喜的想法,只看标题就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这部电影。然而我得到的不是惊喜......
因为连电影的类型我也没看、所以中间倆双胞胎老太太捡垃圾时还觉得会不会有外星人、大部分时间心想这是一部科幻片或者惊悚片又或者奇幻片!但是最后看完只觉得这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不是传记、不是鸡汤、总之一句话就是四不像!
电影的立意点不在真实事件、而是在当时看到或听到整件事件的周围的人身上。或者导演及编剧想告诉我们“正是这么一群人、让这么一个悲剧在身边发生”。而耐着十二分的性子看完电影的我想问导演、“这些人有什么特别的?”
电影加强奸犯总共出现了24个人物、四个家庭(我是按一个房子一个家庭算的)。首先男孩的家庭里的故事就没讲清楚!丈夫一天都没上班、而他还想对妻子说一些什么?他们的大儿子是病了么?妻子心里有什么问题?这些都没有交代、而是硬拉硬拽的告诉观众他们也没报警!
再一个就是算步数小女孩的家庭。电影大概交代女孩母亲是得了精神病、而外公外婆涉嫌骗保。还有一个贯穿全部电影的梗、就是女孩的步数达到5000会发生什么?而这些、导演又自以为是的玩了观众一把、步数没到5000、这个家庭的故事看似神秘、但其实也无所谓,只是为了他们为什么没报警而服务、但是很显然没能说出所以然!
第三个应该是新搬来的黑人家庭!个人感觉这是电影里最有用、完成使命最直接、干净的一条故事线!因为他们是黑人、所以他们在那样的年代为了不惹祸或者不惹麻烦而没报警、至于小孩一直喜欢洋娃娃这些又像前几个故事线一样,没头没脑、给人感觉没有目的、可能想表达、但是没成功!
第四个其实不是家庭而是一个单身汉、想约炮没成、也没大作用只是喝酒听音乐、最后让邻居报警......
看完电影我的感受是、导演关注的是那些“邻居”、既然关注了邻居、那么就应该好好交代啊。邻居们都不好好交代、最后来一句真是事件、是想让观众觉得其实导演的意思是对强奸案的反思么?!
第一次写影评、知道写的不好、表达的意思也可能像电影一样含糊不清吧、但是与这部片子不期而遇的邂逅可能也给了我一些写第一篇影评的惊喜吧……
《沉默37人》影评(三):三十七个表达出了整个社会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是一部稍显枯燥的电影,长达三十几分钟的人物性格刻画,也正是这样细致的刻画,才更能表达出影片最后导演对这部电影的想法,虽然枯燥但并不多余且恰到好处。
导演描写这几家人的生活状态时,我认为更多的是对当代社会的深深的讽刺并且对黑人歧视现象的不满。
整部影片都包含着浓重的黑人歧视.比如:小女孩在马路上画画 把女人的脸图白又或者白人老奶奶吓黑人小孩
导演善于用小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去铺垫他们遇到事情时的反应 每户人家都有各自对生活的矛盾
《沉默37人》影评(四):也许不是影评是观后感?
整部电影很压抑,也很致郁。故事线进展比较慢,聚集在整个电影后半部分,无论是神神叨叨的小女孩,还是具有宇航员梦的小男孩,还是胆小沉默的黑人小男孩都是电影里真正想要救人的,只是被阻止了。
他们不懂大人的顾虑,但他们听到了生命消失的声音与哭泣,黑人小男孩瞪大了眼睛看着他的父亲的时候仿佛透过屏幕直击心底。
为什么不救救她?她在呼救。
我们在屏幕外也这么想,但如果真的发生了,你or我又有多少勇气冲下去?还是会像其中的人一样远远避开,假装不存在?
我忽然想起几年前曾经很火的一个新闻,那个监控视频中被车撞后路人匆匆而过的小女孩。
和电影改编的真实案例一样,当发生这种事情的当时我们愤怒激动,热烈的讨论社会的冷漠,经历者的无情,但当热度过去,时间模糊了我们的感情愤慨。
似乎发生过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
-.-好像写了一堆废话哦,不过这个片子还是推荐看一下的啦,哪怕只是假装很勇敢的冲动,也许也能让我们变得稍稍成长些呢?或许遇见事时就可以坚强的做出对的选择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