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毛女》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34: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毛女》经典观后感10篇

  《白毛女》是一部由王滨 / 水华执导,陈强 / 田华 / 胡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毛女》观后感(一):人吃人的社会。

  历史都是在不断地去重演的,就算是现在社会,你欠资本家欠银行钱,人家也是会逼着你要债的,影片表现的是一种历史旋律,现在不会拍摄这种片子了。只要生产力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存在剥削,就存在白毛女的故事。现在强拆什么的也多的是啊,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当然大家要认清这种社会现象,人吃人的。

  《白毛女》观后感(二):白毛女

  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各种商业大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人们已将《白毛女》遗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典。但我觉得它应该被人们重新审视,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电影,它更是一份对艰苦年代的回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所以大家可以来观看一下,,当我们抱怨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当我们觉的没有希望的时候,当我们遇到人生低谷的时候,,白毛女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白毛女》观后感(三):坚强的白毛女

  白毛女,这是一个深受地主压迫的农民。长相俊俏的她得到的不是老天的眷顾,而是地主恶魔的残害。失去了父亲的保护,远离心爱的大春,在地主婆和地主的随心所欲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折磨,完全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生存下去的希望。真心佩服她的坚强。复仇的信念支持着她挺过了整整三年的风霜雨打。虽然影片带有很强的国家话语,红军解救受苦受难的农民,破除迷信,有着民间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婚嫁,庄稼,收成,但是,这部片子还是挺好看的。

  《白毛女》观后感(四):经典的白毛女

  七十年前,在陕北延安民族歌剧《白毛女》公演轰动所有人,开启了中国新歌剧的启航之旅。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杨白劳和女儿喜儿被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逼逃到深山,喜儿变成"白发仙女"的故事,揭示出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的社会现实.

  歌剧《白毛女》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演绎,剧中一曲"北风吹"深入人心,成为了经典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白毛女》观后感(五):电影《白毛女》的影评

  喜儿,这样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好姑娘,命运却如此曲折。在家时,苦命干活儿,没有好日子,还好父亲很疼爱她,记得杨白劳在掏出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被黄世仁糟蹋后,怀孕了却被赶了出去,还差点被卖了,经历丧父之痛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在山里一夜青丝变白发,过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这么多苦难!还好,八路军来了,打到了地主,报了仇,和大春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让人有点欣慰。

  《白毛女》观后感(六):浩劫前的引子及子虚乌有的实体化

  浩劫时有一种形式会,叫诉苦大会,诉什么苦呢?就是类似白毛女一样,诉解放前地主恶霸带来的苦难。结果,解放前的事情啊,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实在是撑不起这个编剧能力,只好诉起了三年人祸的灭顶之苦。。。

  未完,待解禁再续。。。

  相信70后,相信未经历过浩劫的中国人的良知,相信余孽们临终前对自己孙辈不再作孽!

  希望豆瓣对2016年歌剧白毛女的评论能够开放: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708775/

  《白毛女》观后感(七):随笔

  世界上依然有一些角落被光明掩盖着,它们黑暗潮湿,发霉晦涩。平凡的世界中曾说,所谓一条好的道路,就是时时刻刻想着人民。想着人民就永远不会出错,道路不会走偏。我们一直被所谓的美好铺设着,却忘了美好是由痛苦对比出来的。事物的发展是利弊共存的,要想真的实现理想目标,必须心存人民,理性抉择。无奈社会复杂,链条过深,共同祈祷,平安喜乐。

  影片中黄世仁不娶喜儿的原因汇总:

  1、黄世仁“女人嘛就是墙上的泥皮,剥了一层还有一层。”强权恶霸,他们擅长做的就是去糟践,专卖他人,黄本身都没有娶喜儿的想法。

  2、古代妾的地位极低,连丫头都不会放到眼里,大房也会采取手段。

  3、喜儿姿色才情一般,对方看不上。

  4、讲究门当户对,喜儿家里太穷,地主家粮食也不多。

  5.、社会风气使然,地主肆意妄为。

  6、喜儿没有人权,新中国成立之初可以买卖孩子,签了卖身契是去做奴的,要打要骂随主子的便。

  7、免费劳动力

  《白毛女》观后感(八):可怜的人儿

  剧中以喜儿为代表的的穷苦人的遭遇着实让我很难受。那种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让人不寒而栗。

  1、人吃人的社会。地主家是大鱼大肉,佃户家里是食不果腹。地主家过年是花天酒地、酒不醉人人自醉,佃户家里是两斤白面就欢天喜地,却不曾想大年三十还要被催债。杨白劳无力还债,被逼要将喜儿卖给黄世仁,试问天下父母心,有谁愿意用自己的子女来还自己欠下的帐?可是杨白劳能怎么办?还账,还是卖女儿?还账?不可能的,家里没有一分钱,就算辛辛苦苦干一辈子活儿也还不清的。卖女儿?这是一个普通劳动人民能干出来的吗?他能怎么办,他别无选择,只有一死,方能解脱。

  2、如果我们也有像黄世仁那样优渥的家庭条件,能够抵抗金钱和权利的诱惑吗?

  3、疑问:为什么喜儿要坚持活下去?喜儿一生受苦受难,可是她却一直坚持要活下去,最终等到了八路军的解放。可是,她坚持下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八路军最终没有到来呢?如果她又被黄世仁发现了呢?她深知自己有着深仇大恨,想要报仇,可是自己却没采取任何行动。难道是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是现实真的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发展吗?

  《白毛女》观后感(九):回味经典

  回味《白毛女》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已不再为美国动作大片而热血沸腾。一方面觉得这类电影的故事情节缺乏深度,只获取了短暂的视觉冲击,却难以得到心灵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里面大量的特技不但不会使我为之振奋,反而被弄得眼花缭乱。取而代之的是,我开始对国产的红色经典老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一部电影都让我对那个红色年代多了一些了解,同时也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无限的向往。在那样一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大多数的穷苦老百姓虽然缺衣少食,但是精神世界却非常充实,他们团结向上,他们慷慨激昂!每天都快乐地忙碌着,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而劳作,劳动充实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抱怨、去勾心斗角。他们活得简单而快乐,常常为了一顿饱饭欢欣鼓舞。在这些老电影里,你完全看不到现代人的空虚、堕落,即使条件再艰苦,你从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永远是坚强向上的革命精神!

  影片《白毛女》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在盗版光碟泛滥的年代,《白毛女》是我收集的唯一一张正版电影DVD。因为我觉得它很有收藏价值,它不愧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其中一个场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杨白劳为了庆祝新年,用忙碌一年仅剩的一点钱给喜儿买了根红头绳,喜儿便高兴得载歌载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只能尝尝有限的几个饺子,却热闹非凡。而我们现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鲜地围坐在摆满大鱼大肉的餐桌前,脸上却少了喜儿那份真挚的快乐。大家虚伪地互相拜年,到处送礼、塞钱,把过年当成显示自己阔绰或讨好别人的平台,还有的为了奖金在忙着工作,至于家人难得的团聚早已抛在脑后,亲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白毛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影响了一代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萧条的经济,战乱后的杯盘狼藉,近百年被列强欺压沦为奴隶的艰苦生涯,难免使很多中国人对新生活丧失信心。《白毛女》就在这时出现了,成为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缩影,许多中国人在里面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它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让大家意识到喜儿的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值得传颂。作为一个吉林人,我尤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见证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辉煌,从这以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又相继拍摄了像《董存瑞》《五朵金花》这样的经典的老电影,之后便销声匿迹。

  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各种商业大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人们已将《白毛女》遗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典。但我觉得它应该被人们重新审视,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电影,它更是一份对艰苦年代的回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白毛女》观后感(十):解放还是束缚

  由此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特质,诸如:柔弱,寡言,逆来顺受等等皆是我们熟知的。在《白毛女》中一根二尺红头绳就是束缚的象征,在出现的短短几分钟里,却是喜儿最柔美的一瞬。不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定位如此,女性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默认一切皆合理。这样的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为了消除掉这样错误(先不论是否真的错误)的观念,剧中采用了一种完全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应有的特质:柔弱成为刚强,寡言成为敢于言说,逆来顺受成为勇于反抗等等。表现在艺术语言上就有如下的改变:大量使用对比高的色彩,以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服装上,主角最终换上共和国新装视为最终走向光明;舞蹈动作上,女性有了大量的十分果断的动作诸如指,怒目,敏捷的身手等等。通过这样的手法,戏剧完全消除了旧社会的女性形象残留在大众的阴影,使得戏剧告诉观众:这样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的女性才是自由的。

  而是否这样的改变就是真正的获得了自由呢?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注意到,强烈的极端对立后的结果就是,使男性特质完全掩盖了女性特质。

  有评论解释到八大样板戏中皆是中性化了女性,而在我看来还不够,应该是男性化了女性。中性只是在男性化过程中的一个体现,并不是结果,它在社会上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男性标准却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提到的如刚强、勇于反抗,以至于到军装、发型、舞蹈动作等,均明显的向男性特质靠拢(至少在那个时候之前,一直以来男性表现出来的特质都是如此)。

  所以男性化后的女性就带来了这个问题:这是解放还是重新的束缚?为什么最后女性还是必须以男性为标准来生活,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型行皆似男性才能得到认同和尊重(剧中的确如此表现)?于是整个戏剧进行的过程就是一次循环,以《白毛女》为例:父亲(男性)没有把女儿(女性)保护好,于是女儿被地主(男性)抢走,女儿逃出来过着非人的凄惨生活(没有男性的女性),最后红军(男性)拯救了她。喜儿在这个循环中其实没有自己的选择,因为当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其实并不能称为选择。

  芭蕾舞源于西方,它最大的特点便是足尖起舞。为什么选择这样高难度且身体损害高的舞蹈形式?是因为踮起脚后能够牵扯到腿部肌肉,使得女性柔美的线条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展现。所以在西方芭蕾舞起初只是表现宫廷,自然,神话等主题。而在革命芭蕾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剧中演员努力的踮起脚,却在试图表达一种刚强。即使在《红色娘子军》最后,有大量的大腿露出来,看到的也只是一块块结实的肌肉。只能说,这是政治要求下的艺术创新吧。

  而事实上在红色年代下催生出来的各种文艺成果,不都是这样的吗?而今天也成为了国内外炙手可热的话题。我从来认为任何搀杂意识形态政治诉求的文艺创作皆丧失了它本源的追求。所以对我来说,革命芭蕾中最美好的,还真只有喜儿头戴红头绳时的惊鸿一瞥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毛女》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