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突击队》是一部由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 / Artur Smolyaninov / 阿雷克西·查多夫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九突击队》观后感(一):俄罗斯战争片代表作
自从国内DVD市场活跃起来以后较早出现的俄罗斯战争片。整个影片情节比较简单,基本是训练+战斗的美式越战片风格。几个细节,诸如和平时期年轻人要走向随时可能死亡的战场等表现的不错。对机场阿富汗游击队用毒刺导弹偷袭运输机一段印象尤其深刻。
《第九突击队》观后感(二):勃列日涅夫主义~
最好的反应阿富汗战争的影片!影片中的武器设计十分真实,从小处的AK-74s到雌鹿,非常经典,另外影片中的经典:“你们到阿富汗做什么?”“帮助第三世界的人民脱离霸权主义并且传播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勃列日涅夫主义最好的体现啊!Ура!~
旋翼激起漫天的尘土,他们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暗黄色的天,炙热的空气,焦黄的土地,这一切都昭示着未来的凄凉。
战争的魔爪在他们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来到了,血与泪交织,生与死缠绵,当血与泪流干,当我已绝望,却又突然有了希望!这或许是影视作品的需要,但真正的人生可能是绝望到底,悲剧结局!
《第九突击队》观后感(四):战争的残酷
这部片子与美国式的片子有所不同,所不同的是不像美国的战争片那样有英雄人物的出现,有为了营救某些人而出动主力部队去营救,这部片子所说就是一个奉命守卫高地以便其他部队可以顺利通过的第九纵队,最后被敌人包围而残存下来的曲曲几个人,将一个个雅气的青年变成杀戮工具的蜕变过程。这就是战争的“魅力”所在。
无论你是俄国士兵还是美国士兵
冷酷无情的训练
偶尔的放纵
引人疯狂的战斗
如果说新兵还是个人的话
《第九突击队》观后感(六):战争
在士兵突击热播的两年后,忽然发现这片还行,起码可以给我这颓废青年打打鸡血.
战争就是这样,在历史的进程中残酷而不可少,弱肉强食,胜者为王.
只是,只是,人,显得如此不值得一提.
《第九突击队》观后感(七):战斗部分拍的太差了。
战斗场面太屎了,完全没有战术,据点太容易攻破,俄国人的军官都和白痴一样没两下就被干掉。阿富汗人火力又准又狠,站着冲锋竟然随随便便就冲上山顶了,俄国人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就和烧火棍差不多,前面剧情里,画家被培养成狙击手,结果后面出去画画被人爆头干掉了,这是什么剧情,真不明白俄国人是不是脑袋被夹了。
《第九突击队》观后感(八):苏联情结
今天突然在豆瓣上发现此片,让我想起两年前看9 pota的情景,9 pota真不愧为经典的俄罗斯反映阿富汗战争的一部巨作。没有战争正确与否,而是从正面切入一队成员的成长。他们一起登上高地的训练的画面,让我仍然记忆犹新,也许这就是一组暗示,只有一起才能战胜一切····或许这就是当年属于他们的生活。。。
战争残酷是必须的,剩下的当然是生死茫茫的战场,像他们的前辈一样。
《第九突击队》观后感(九):真实的军人和战争
本片极其贴近实际,没有任何的美化和丑化,把真实的苏联大兵和阿富汗战场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片中的苏联士兵颇像一群兵痞,身上带着纹身,不少都有暴力倾向,甚至有些精神问题,然而战场上真实的士兵不就是如此么。阿富汗战场也表现的很真实,一个小孩也有可能在下一秒从你背后开枪。最后的结尾深刻的展示了苏联军人的悲哀,他们曾经不惜生命为止奋斗的帝国就这样在一瞬间土崩瓦解了,他们曾经的努力和牺牲毫无意义!
整体结构类似于全金属外壳,前半段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战士;中间过渡的就是战争的枯燥,乏味,凶险;最后一场俄罗斯+好莱坞风格的血战达到高潮,沃尔宾拔雷自杀,死战到最后的几个人愤而起之,亡命一战,着实让我肾上腺素飙了一把。
整体来说确实有很多缺点,但亮点很足,配乐也很不错,可能是俄罗斯的风格,在看惯了好莱坞大片后感觉别有一番风味。对于俄罗斯电影来说,5分还是要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