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之光》是一部由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Janne Hyytiäinen / Maria Heiskanen / 伊尔卡·克伊瓦拉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薄暮之光》观后感(一):哀衰男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个电影我只有一种想法
就是冲过去把这考斯迪南很锤一顿
太压抑
太闷骚
不过他真得很衰很衰
《薄暮之光》观后感(二):冰冷的熱情
劇情性不強,大量static camera創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小人物在鏡頭框架內進出,少了點主動感,多了點被命運擺布的味道,緩緩揭露在小人物身上不平的故事。我很喜歡北歐的電影,總覺得在冰冷的框架下有一股掩不住的熱情,這也許就是北歐民族的性格吧。
《薄暮之光》观后感(三):邊縫裡冒出微光
逼死人的邊界上,每次男主角遭遇了什麼時,他總能夠又回到原點,說著接下來的可能與命運,一格一格逼緊的畫面如此方整,抽掉再抽掉,所有屬於劇情的浮塵全部濾掉了似的,透視著一個人如何被整頓,抽走血肉,還在血漬裡殘留一滴滾燙的鮮血。喜歡這片名,當然更喜歡冷凝的說故事調子。
其實是個非常溫暖的故事,那些邊縫裡冒出的微弱殘光..
《薄暮之光》观后感(四):黎明前死去
影片异常沉默.从长相怪异的女人最后怜惜的眼神和端坐的身姿.从他拿出一把削奶酪皮的长刀到三下五除二被打翻在地.
《薄暮之光》观后感(五):内些以前是小角色后来变成大人物的电视剧都是骗人的
他有自己的愿望 参加金融培训 去贷款 希望自己可以有自己的公司 可是他没有稳定的收入 他坚信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电影中他话一直不多 被打 见到美丽的姑娘 知道他们的骗局 住监狱 出狱 找工作 都沉默 沉默的真想踹他一脚
最后他终于忍无可忍了 准备杀掉那个混蛋 可是还是被打了 而且是被打死了 到最后他的公司都没有成立
我以为电影的最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就像当时看许三多的时候以为许三多会变得聪明强大 但都不是 如果是 他们就不是他们了
《薄暮之光》观后感(六):无论生活如何,还有lights in the dust
Aki这个芬兰胖子在去年的嘎纳后息影了,虽然新的Cannes60周年大戏35个导演每人3分钟的合集中有他,但这不表示他以后会违背他的话再拍长片。
和流云,没有过去的男人一样,片子还是这么冷静简洁,或者说他的片子才是真正的黑色冷幽默,他的主题永远是狗一般的人生,可是还得继续。于是我看得一半的时候觉得与其人生如此平庸,还不如甘心被虐,但是到了最后,我还是光明起来,无论生活如何,还得继续,总还有尘暮之光。
Aki说他从来不知道怎么把片子拍得更长点,所以每个场景都有意犹未尽的味道,当然我觉得他的简洁注意也可以归结为他拍片的时候恪守小成本电影之道。我喜欢这样空白感很多的电影,他的手法让我不禁想到后期的Bresson。
因为能让片商买他的电影,他不得不硬把原本60分钟的电影撑到75分钟,所以片子中也有那些花花草草,冬去春来,也有了夜幕下的赫尔辛基,也有了凌晨蒙蒙的光亮穿透尘暮。他一直在说,无论活得怎么样,狗也是有爱情的。
着实让人感伤,
触摸心魂深处时,
也许只有依偎在那象征着自我信念的薄暮之光,
现实中不乏这些人物.
孤寂,冷却,冷漠甚至心灵与外界的疏离,隔绝。。。
我为主角的生命不期然升起一股怜悯之心,
甚或对那份生命无奈或漂泊的灵魂,
《薄暮之光》观后感(八):薄暮之光
芬兰的电影.
但他说一切都是暂时的.工作.房子.生活.一切都会好起来.
看起来很有希望.但又是这么绝望.
一个美貌优雅的女子闯入他的生活.和他约会,看电影.还说会和他结婚.
他被下药,被逮捕,被栽赃,去坐牢.
一直沉默.永不说谁让他这样.
出来后,只能住收容所,做一份洗碗的工作.
他说,现在是暂时的.
被盗窃团伙的人认出来,丢了工作.
拿一只小小的水果刀想去杀谁.
被打得半死.
光是一个烤肉店的老板.
每天她都会等他来买点什么.说些什么.
他喝醉,陪他回家,给他盖上棉被.
他坐牢,写信给他.
去收容所看他.在他受伤的时候握他的手.
关于绝望和孤独的电影.
《薄暮之光》观后感(九):Aki的美学
从未见过比Aki更具稳定感的电影画面了。每一帧都好似一副厚实的静物油画,其色泽浓郁饱满,流淌着忧伤的怀旧思绪,仿佛静静地笼罩于历史的迷雾下,泛着古老油画所特有的光芒。其人物特写犹见意味,鼻尖、嘴角、额头、眉骨、双眸、脸颊……无不至真至切。Aki对脸的描述是绘画式的,他是在用蜡烛的灵光勾勒脸庞,用煤油灯的温暖轻抚发肤。对光的理解使他和Caravaggio、van Honthorst及La Tour等等chiaroscuro风格的大师站在了一起,有了属于自己的、带着自我气息的那一片光泽。
而正是画面的这种稳定的形式感及结构感,让Aki电影之悲剧性有了一种撕裂的痛感。在他完美的构图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孱弱不堪,被抽去了灵魂的残躯,工人阶级的残躯。他们是抑郁的。激情从未飘荡过他们的心灵,反抗的呼喊似鲠在喉中的鱼刺永远也拔不出来。他们是社会的牺牲品。面对阶级的倾轧,经济的压迫,他们本能地反抗(或者说是一种求生式的逃避),然而不知不觉中却一步步走向了倾轧的深处。正如赫尔辛基寒冷而残弱的日光,Aki的人物有种病态的惨白。他们被侵噬的遍体鳞伤,几乎失去了自我,奄奄一息地存活于Aki为之构造的稳定的画面结构中。由此,一种奇异的分裂的感觉生发出来。你忧伤,你痛苦,你绝望,同时你又为之怜悯,为之感动。
《薄暮之光》观后感(十):希望之光
阿基.郭利马斯基的《芬兰三部曲》之结尾篇,越发的冷酷、麻木和灰色。
做保安的男人一直都是面无表情地工作、恋爱、生活着,虽然他对于未来有着美好的想法,要创业要赚钱,却只是被别人称为笑话,而实际上也真的只是浮云一场的笑话。对于未来,实际上他已经毫无希望。只是在监狱的阳光下才露出难得笑容,笑得那么克制却发自内心。
离开监狱,回到社会,笑容再也没有出现。或许,社会就是一个更加黑暗、严酷的监狱,没有光明,让下层人无法呼吸生存。直到被驱逐出餐厅,被打成重伤,他仍木讷地看着某个远方,似乎那还有他所等待微微的薄暮之光。
或许希望总是会有的,不过男人应该醒悟吧,希望在于自己,来自更高阶层的施舍或惊喜都是不可信任的。否则最后陪着他的不会只是他看不上眼的女人、流浪的黑人小孩和那只狗,也许只有他们才是他的希望之光。
就象瑞典的罗伊安德松,阿基大叔的电影永远是这样的冷俊刻板,波澜不惊,人物、风景、建筑都是如此。不愧是北欧的风格,我喜欢。或许会认为是做作,生涩,可就是那么容易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