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基本粒子》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7 02:4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基本粒子》观后感10篇

  《基本粒子》是一部由奥斯卡·罗勒执导,克里斯蒂安·乌蒙 / 莫里茨·布莱布特罗伊 / 弗朗卡·波滕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基本粒子》观后感(一):一个字,脏(女性不宜)

  当年跟我男朋友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以后,回去就吵架。后来我觉得我们的关系不可救药不知道跟这部电影有没有关系。

  有些内在的事情永远不能公开。这部电影绝对女性不宜!

  《基本粒子》观后感(二):不错黑色电影

  1、虽然没看过原著,但估计此片实在不好改编,导演容易

  2、影片整体上欧洲味十足,迥异于好莱坞。

  3、基本故事还是不错的,只要你看进去了。

  4、演员表演都非常好。

  《基本粒子》观后感(三):性欲求知欲-两种基本粒子

  两种欲望分别通过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表现,其实正如书中所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代表肉体所能获得的最大快乐,一个代表了精神理性的最大满足。其实作者本意绝不是象译者声称的对60年代的性解放失败反思,他的本意是两者都应该值得追求,性欲与求知欲正如两种生命的基本粒子,缺少了哪一种都不能构成完满人生

  《基本粒子》观后感(四):男人悲剧

  前十分钟 便看出片子大致要讲的是关于“男人的典型悲剧的核心”。看到最后 虽然猜测稍有偏颇 但起码是讲了关于两个男人的悲剧

  印象深刻的大约是Bruno和Christiane在性爱俱乐部里互相对望着与别人疯狂乱交。这便是性与爱完全分离的最有力佐证么。

  有趣的是 这片子里演Bruno的莫里茨·布莱布特罗伊 Moritz Bleibtreu和演Michel的奥斯卡·罗赫勒 Oskar Roehler便分别是《疾走罗拉》里男女主角。Oskar Roehler去掉那头火红的头发倒还真是成熟了啊 尽管那双单线条轮廓清晰眼睛还是十分招惹人。而Moritz Bleibtreu的表演简直绝了 最佳男主角的银熊不是白给的

  《基本粒子》观后感(五):选择什么 相信什么 怎么做

  兄弟之间不同性格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果哥哥得到的是幸福弟弟最后得到的也许也是幸福。疯癫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许比之前纯净了很多。

  一个人的两个内心

  我想起了我生命里出现过的一个很重要的人。

  当哥哥和童年女友相见,一起吃色拉时的对话眼泪止不住。

  于是给那个人打了个电话,却糊里糊涂打去了他家。

  后来手机没人接,几个小时后才从说图书馆回来。

  还是一样,和那个生物学家一样干净温存

  总是给别人很多,却不需要回报

  无论如何,谢谢你。

  在认识你之前,我不知道还可以这么看这个世界。

  在认识你之后,我才从原来的那个我中飞出来,所有沉重包袱都不见。

  在认识你之后,我才体重回升,作息正常学会爱自己

  《基本粒子》观后感(六):德国人喜欢对立统一

  不断被打动。

  看完觉得感受丰富,却很难一下子言说清楚大概因为电影太有着如生活丰富却一言难尽质感吧。

  喜欢 原海报,整个人感觉醍醐灌顶

  不只是兄弟两对,还有妈妈

  还有开头引用爱因斯坦的“你不需要洞悉世界的本质,你只需要找到自己方向”。只有贴近自己真实心灵,你才有可能获得幸福,对你自己而言的幸福,不是大家眼里的幸福。然而自己与他人,不总是和谐统一……看看自由的妈妈,与痛苦的Bruno……

  肉体欲望以及精神、理性的满足,缺少哪一种都会让人生痛苦、若有所失;认清自己的心灵,其他的,有时候真的需要交给时间运气

  强奸,霸权,垄断战争,这类对绝对控制权的追求,本质上同一——满足不了的欲望扭曲地爆发,真正的交流谅解物质发达的世界仍是艰难的问题。(这样一看,果然是对立统一思辨法的德国人拍的电影吧!)

  虽然好奇为什么用的歌曲都是英文音乐(我还都听过= =)……但是音乐很不错,挺贴合剧情的,有时候还提示剧情。。。

  莫里兹的表演获奖真是实至名归,太有感染力脆弱的哭泣场面尤其如此。快结局时在party里跟克里斯蒂娜的对视两人真是太赞!!!

  安娜贝尔,这名字总是让我一下子就想到爱伦坡……

  最后说,豆瓣的简介,真是……歪到一定程度了啊= =

  《基本粒子》观后感(七):Loop

  我想说为什么没有人指出两个loop呢:1,两兄弟虽然看似命运迥异,但最后都陷入了感情担负了责任,这是弟弟理论中关于各种生物直至人类最终会走向统一的呼应;2,从有性到无性,暗合了无性繁殖(那个,注定没有子嗣、发现了无性繁殖技术的人,却被叫成**之父蛮好笑的)。

  有意思细节

  电话,两兄弟都有无比担心爱人心急如焚拨电话的场景,每一次按键和等待音都让人焦虑揪心,电话那头的女主角都没有接起。电话象征空间距离,还记得基本粒子不能被分割么,割裂的粒子会丧失联系(我不是真想讲这一句,只是抑制不住要吐槽那些在标题里宣称基本粒子是**或##的家伙)。

  美丽新世界,两人都看过并且由此开始交谈。Bluno追求性而非爱,Michael认同无性繁殖,两人的人生也由此展开。克隆技术不一定会带来美丽新世界,而没有性的时候反而都发现了爱。

  母亲和小酒馆,两人生命的交汇点。母亲的出现,一次是二人初次相见,一次是母亲生命的终结;小酒馆里,二人见面、拥抱、分坐两面,然后聊天、碰杯,两次的节奏甚至机位都没变过。每次见面,两人就分别走上相异或相合的道路。比如小酒馆的第一次见面之后,B主动出击Loli学生,M回乡见到了初恋;母亲去世之后,两人分手,B去了天体浴场,M去了爱尔兰。影片最后是M与爱人接B出院兜风,两人都在曲折中找到了真爱,摆脱了过去的阴影

  Absolut伏特加,Olympy电话,也许是植入的广告,但我总觉得那些萦绕在我脑子里的绝对、宏大之类的观念嘲笑了,因为它们是如此紧密又讽刺地跟人性弱点联系在一起……

  《基本粒子》观后感(八):美国1970年代的基本粒子

  这张海报我很喜欢。家里还有几张片子有着这样的POSE。不管剧情如何,看到这样的“姿态”很是动容,都会买下。

  从右到左,坐着布鲁诺、布鲁诺的女友、米歇尔的女友、米歇尔,后面那位一身黄的是这两个男人的母亲——一位嬉皮士,两个男子是同母异父兄弟。

  扮演布鲁诺的莫里兹·布雷多(曾在《罗拉快跑》中扮演角色)凭此片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银熊奖,当时他拒绝出演该角色,认为这个角色同他刚接拍过的角色太类似了,可导演就是找不到比他更适合的人选了。

  母亲:生孩子,不养育孩子,来去一阵风。两个男孩到了十几岁她安排他们见面,那天米歇尔正和喜欢他的女孩(后来成为他女友)在一起聊天,母亲来了,说:“要注意避孕”,走了;再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她快死了,布鲁诺在一旁忙不迭地诅咒她。

  两个孩子

  米歇尔,成为科学家,整天在动植物试验无性繁殖,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女友面前显得木讷呆滞,女友后来无法生育,也似乎正中他下怀。

  布鲁诺,成为文学老师,竟然看到女学生的作业都会惹得他射精,他深深被自己的性冲动困扰,通过精神治疗参加了天体俱乐部,集体性交、脱光衣服游戏是每日的课程,认识了她,享受了几天无微不至的性关怀,当他以为总算找到依靠的时候,她却因疾病突然瘫痪了,她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他的理智

  两位女友:

  米歇尔的女友,善解人意,爱得压抑克制,一直在等待米歇尔向她表达情意,如果不是父母看着她可怜从中帮忙,她可能一生就这样忽悠过去了。

  布鲁诺的女友,享受欲望,肉体用下辈子的无力来报复她,她再用生命的结束报复肉体的熄灭。那个镜头:她摆弄已无知觉的肢体,带着那堆对她而言已成废物的肉,向阳台外逃,最后一次放纵,再次掌握了自己的运命。

  这张海报上的坐姿和排列同影片结尾处略有不同,海报上增加了他们的母亲,剧中五个人的行为方式构成影片的基本元素。影片中,四个人坐在海滩边的椅子上,布鲁诺的女友当然不会死而复活,她只有在布鲁诺的心中是不灭的,布鲁诺看得见她,此时,导演突然把观众都变成了布鲁诺,能够同布鲁诺一起看见。

  每个人都是一颗基本粒子。作为粒子,它既构成和组合出一个世界,又被整个世界作用和控制。反越战、性解放、女权运动……时代符号的背后是个体命运的牺牲,迎合潮流还是反潮流,作为个体既然无法真空存在,只能是随哪个波逐哪个流,一瓢饮里也有弱水三千。

  《基本粒子》观后感(九):我喜欢,那个嬉皮士母亲

  分子生物学家米歇儿追求真理。真理就像基本粒子,无法再分割,微妙而又坚定。这样的研究要求真空,正如他的个人生活。他没有女人,只有初恋回忆。他人的幸福或放纵只供远观,仿佛玻璃器皿下的实验体。

  理智和聪敏,也许只是掩饰怯懦伪装。米歇儿从影片一开始就选择迫使自己直面挫折

  布鲁诺是个文学中年份子,婚姻失败,与女学生调情失败,进了精神病院。文学像是强心剂,但在你躲避生活和强侵生活的时候都无计可施

  但这都是故事的表层细胞,核心在于60、70年代的性解放、及其后遗症。米歇儿要以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为标榜,研究有机体的无性繁殖,其实是这种人类风暴另类理性产物,他对爱情越纯洁,对生理体系也就更理智。面对暗恋女友多年后的献身、不久后又摘除子宫,他的反应就像一个科学家应该有的那样,邀请她,共度余生

  相比之下,他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布鲁诺就是性生活中的败者。甚至该说,是生活中一切方面的Loser。从小远离父母,祖父母分别猝死,死态都很荒唐残忍,长大后爱上文学,有那么点愤青的气质,却搞不好和任何女人的关系。在心理医生面前,他哀痛向往地回忆嬉皮士母亲的一点一滴,说,我永远不会像他们那样,漂亮人们。最后,好不容易在天体露营地里挫挫败败,遇到一个天地不管的女人,能够贴心贴肺了,那女人却在集体乱交中笔直倒地,从此瘫痪余生。也没有什么余生,她强硬地拒绝布鲁诺的陪伴,却又免不了像个悲情女人那样看着电话铃空响,自己也空想,最后从阳台跳了下去,那是需要自己搬动毫无知觉的腿、再翻身的动作

  死去爱人的容颜一直在布鲁诺眼前萦绕,我实在不愿意像医生们那样,确诊这样的妄想症是一种精神病。要说最感动人心的一幕便是DVD封套上的那景,兄弟俩的身边都坐着一辈子里好不容易碰上头的女人,舒舒服服地晒太阳

  这两个男人的母亲是地道的嬉皮士,是性解放运动蔓延到德国后的实践者。嬉皮士眼里的性是那样简单,自由,幸福,但她的孩子们却饱受其苦。嬉皮士母亲虽然在教育孩子方面无法达到中产阶级认可的那种完美、那种负责任,但从某种角度说,我非常喜欢那样的妈妈,至少,她的孩子们都有着异禀天赋,她也任其自由发展。对长久不见的乖儿子的女友叮嘱一句,要记得带避孕套哦;再把长久不见的笨儿子带去认识聪明的哥哥,让他们一生的亲情从那陌生的一小时开始,从书架上那本《美丽新世界》开始。

  血缘是怎样的关系,其实我们没有办法讲得清。那就是基本粒子式的存在,难以把相关物事尽数剥离,再放在显微镜下研究。真空中的血缘、爱、亲情,大概都是无意义的。生物层面的。

  至于两兄弟是不是孤独到了必须要在寂寥酒吧里和一半血缘的对方拥抱、再忍不住倾诉呢?也许我们只该羡慕。无权替任何人感到悲伤或幸福。

  《基本粒子》观后感(十):来自田原BLOG里的相关评论

  黑暗畅销小说《Atomised》被改编成了电影,这张DVD一直被我压在后面,因为一向对于改编电影持保留态度。昨天平安夜,一早起来,心血来潮看了这部片子,出奇地好,完完全全感动了,从外到内都被感动了...

  故事很简单,一个女嬉皮士,身为两个男孩的母亲却始终贯彻嬉皮生活,根本不管不顾孩子。一个男孩叫Bruno,相貌寒碜,在压抑和扭曲中长大。另外一个男孩叫Michel,外表就是一个书呆子,内心执着而有力,渐渐成为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两个男孩在十几岁的时候才认识对方,靠着一本《Brave new world》走近了对方孤单的心灵。

  多年后,Bruno当了中学教师,步入中年的他日益颓败,心理变态单身带着孩子,写了一堆愤世嫉俗文字,满腔扭曲的欲望无法释放。在一个精神治疗的夏令营中,Bruno试图猎艳却屡遭挫折,最后终于在露天浴池中遇到了Christine。这个女人,绝对悲观,伤感地伪装成强者。Bruno跟着她进入了更加危险的领域,SM酒吧和sex party,每天她都以最饱满的状态带着他冒险.但最终有一天,她崩溃了,医生告诉Bruno,她将永远瘫痪.坐在轮椅上,她仍然装作坚强,选择一个人回公寓.几乎静止的房间里,她静静守候在电话旁.他几次拨通,几次挂掉,她几次错过,几次失落...最终,她蹒跚着爬上阳台,纵身跳下...

  runo再一次走进医院,双眼涣散,精神恍惚.长长的走廊里,他有一次看到了Christine,从此之后,她住进了他的脑子,两人幸福地生活着.

  Michel则相对简单,他从小就喜爱一个女孩,而一个男孩的晦涩和矜持却一次又一次让他退却.多年后,女孩长成了女人,她拿出珍藏的小本,里面全是她和他的点点滴滴.两人终于走到一起,可这个时候她生病了,切除了整个子宫.他从爱尔兰赶回来,和她对坐,无需更多言语,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原小说的作者Michel Houellebecq以对人内心的黑暗描述出名,早已在欧洲和美国成为当代的大师.而我却始终没看《Atomised》的原作,只看过《platform》。不敢妄作比较,但是至少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是一部优秀的改编电影。开头的十分钟略显平淡,镜头给得中规中矩,夜没有什么精彩的对白。但是随着剧情深入,仿佛在拨开洋葱,越往内越催人泪下。

  runo的演员是《疾走罗拉》里面的那个男人,表演相当精彩,从压抑到爆发,环环相扣,有层次也有节奏。扮演Christine的女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把一个女人的恐惧和坚持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不少电影,都是一上来就给出一个状态,把主人翁都弄得很异类。而这部片子,一开始大家都看着像正常人,而随后就一步步深入,把最隐蔽的部分慢慢暴露。看着看着,就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迷宫。

  整部片子都弥漫着六十年代的音乐,鲜亮的画面跳跃其中,看完之后我听了近40次summer time。那个年代,是对于存在主义的实践,自由是无底洞。

  片子本身也是一首跌宕起伏的歌,安静地开始,一点点堆积情感,走上制高点.导演对于节奏的把握让人五体投地.看这样的片子,不免让人低落.但回顾人生真相,也不过如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基本粒子》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