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是一部由颜学恕执导,岳红 / 杜源 / 徐守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山》观后感(一):【171】《野山》——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别人眼中的生活
《野山》 年代:1986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颜学恕 / 主演:岳红、杜源、徐守莉
赵本山小品里说“村里的鸡怎么看、鸭怎么看、鹅怎么看”,这大概就是贾平凹《鸡窝哇的人家》里那些农民们的心理状态。那时的他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别人家的八卦”除了能成为家长里短的谈资,更能让家庭分崩离析。改编成电影之后,《野山》则用一个“换老婆”的故事凸显了“人言可畏”的现实性。禾禾和灰灰原本亲如兄弟,但由于禾禾跟嫂子桂兰“过从甚密”,始终逃不开村里人的风言风语,爱面子如命的灰灰闹到家里鸡飞狗跳,而桂兰也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女性,两人索性离婚。之后灰灰就跟禾禾的前妻秋绒结婚,而桂兰则跟禾禾搭伙过起了日子。这原本就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但是在那个观念保守的年代,这样的换妻还是相当前卫的,因此它对于80年代的婚姻观意识探索方面走在了前面。
不过作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野山》更多的是表现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意识层面所出现的变化。其中对比最明显的莫过于禾禾和灰灰。禾禾喜欢“瞎折腾”,总是琢磨挣钱的道儿,烧窑、养鱼、卖豆腐、养蚕,虽然总是以失败告终,但这种探索和坚持精神十分可贵。相比之下,灰灰就属于“保守派”,他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就连刷牙这种事觉得这些是不正经的洋玩意儿,“当农民就要像农民的样子”,对于流言更是没有忍受的能力。通过类似的人物,它触及到了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以小见大,从中可以管窥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所酝酿的细微变化。
亮点1
第47分钟,郁闷的禾禾到城里吃饭,因为看球时骂中国队“笨蛋”而惹恼邻桌的客人,两人动了手。禾禾借着酒劲儿发起了酒疯,站在马路中间咆哮:“我怎么了!我想钱也不是,我花钱还不是。”然后满地撒钱,晕倒在地。是不是觉得这位禾禾的扮演者很眼熟?他就是《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中饰演金大柱的杜源,国家一级演员。出演《野山》时他才28岁,而且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野山》观后感(二):评《野山》的床笫镜头
评《野山》的床笫镜头
范达明
《野山》的艺术魅力之最高最终的集合点,不是别的,正是在于它的“野”,在于它把出色的野情野性融于合理的野境野遇之中,显示出它与其他同类影片所绝然不同的独特的美与冲击力。其中,影片大胆表现的“床笫镜头”,给人印象尤深。
影片一开始,在宏观地全方位地交代了鸡窝洼的野山人家之后,就转向了夜幕下的一户具体人家——灰灰家,出现的马上就是一个微观的、逼得很近的床笫镜头(这个“床”,实际上就是中国西部山村的典型的“土坑”!)——酣睡中的野山人灰灰与桂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裸露在被子外面的两块肉体,一仰一卧地贴合在一块……仿佛是法国新浪潮的发蒙之作《广岛之恋》的开头。但又不是。因为它不是在现代文明发展到极端的苦果——原子弹爆炸的背景下,表现文明世界的一对邂逅男女以其炽热的生命力的媾和来与这一可能毁灭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苦果所作的顽强抗争——生要战胜死,爱要战胜恨——那怕是只浓缩于这个一宵的贪欢之中!
两部影片同样粗俗的情欲的开头具有各各可贵而又各不相同的意义。《野山》情欲的开头并没有《广岛之恋》那样地浸润在资本主义现代生活方式的爱河之中,它展现的全然是一幅真正历史传统的中国画,一幅西部野山人家在静谧的安详的、仿佛是处在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野乡僻壤之中的恩爱夫妻的春夜酣眠图。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野情野性的粗俗。这种粗俗以其真实、真切而显出其独特的生活情趣和美的魅力。
可以说,如此直露、如此逼真、如此切合影片规定情境的地域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的特色,而又是如此开门见山地来充分表现这种中国式的“床笫镜头”,《野山》一片在此当开奇响。说不定,未来的电影史家真要因此把此片视为中国电影新浪潮(特别是在表现“性”与“情”问题上)的开篇之作呢。
可贵的是,这种充分展示《野山》野情野性的“床笫镜头”,在全片中具有贯串一致的表现倾向:那禾禾在一时受挫而回归与秋绒重温旧欢的床笫“作爱”,那灰灰与感情即将破裂的桂兰双双半光着身子在床笫的厮打斗殴的折腾与“作恨”,那先后离了婚的秋绒与灰灰重建了新家在床笫为作爱而吹熄油灯的“暗示”……使得这类镜头不再是偶一为之地为观众提供刺激胃口的佐料或是凭空制造的煽情的噱头,而成为表达全片人际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灰灰与禾禾两家人家夫妻感情关系的旧离新合、重新排列组结的一种典型的标识或特征性的意符,更成为赖以推动情节戏剧化发展转换的不可或缺的关节点——而这一点,应当看做正是当今席卷中国大陆的改革浪潮朝着这一西部遥远的野山冲击而迸发出的独具色彩的浪花。所谓《野山》主题的改革意义,正是从此浪花中折射出来,并正是从这一点上加以确立的。
1986年5月26日写于YC
原载《夷陵》1986年第3期第45页
2009年1月10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西安电影制片厂彩色(遮幅)故事片(1985年,10本)
原著:贾平凹
改编:颜学恕、竹子
导演:颜学恕
摄影:米家庆
作曲:许友夫
主演:杜原(禾禾)、岳红(桂兰)、辛明(灰灰)、徐守莉(秋绒)
《野山》观后感(三):新旧时代冲击下的“野山”
之前在课上看《野山》,由于光线与没有字幕的原因,并没有看清一些细节。这几天又将《野山》翻出来看了一遍,发现作为80年代的作品,导演和演员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得十分丰满,而一些电影直白而又基于客观的叙述方式,也是该时代国产电影少有的佳作。作为五项金鸡奖得主,《野山》当之无愧。
《野山》剧情并不复杂。在封闭的80年代西北山村中,青年禾禾不甘于做农民,成日“折腾”,无奈烧砖养鱼买豆腐都不走运,本分的妻子秋绒因此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和他离婚。农民灰灰老实本分,一心种田,作为大哥在生活上很关心孤儿寡母的秋绒。妻子桂兰性格刚烈,无法生育,却也向往着新事物,帮助禾禾养蚕养飞鼠。在一系列误会后,灰灰以为禾禾和桂兰私奔,打了桂兰后与她离了婚,并与温柔的秋绒结婚,继续过着本分而贫穷的农民生活。禾禾进城后终于赚到了钱,带着拖拉机和磨面机回到家乡,并最终与桂兰在一起。
看似只是两个家庭重组的故事,但放在当农村改革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角色又赋予了他们不同的意义。
我们先来分析四位主角的性格特点。
灰灰,一个老实憨厚又本分的农民,与大多数农民一样,他也好面子,在意外人的目光。他是受到旧传统思想影响深刻的一代人。在戏中,他其实对桂兰不能生孩子是比较介意的。从他对秋绒孩子的喜爱与他求娘娘让桂兰生娃,都可以看出其对生儿育女的重视。但他对桂兰的好脾气,又能反衬出他内心的淳朴与善良。他不愿出鸡窝洼,也不愿与禾禾合伙挣钱,只愿看天吃饭,本分种地,思想比较守旧。而和他思想相同的还有秋绒。秋绒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温柔,本分,重视传统,没有多少性格。可她也不喜欢折腾新事物,只想好好当个西北农民过安稳的日子。与灰灰非常投缘。他们两个在剧中也是旧观念和旧时代的代表,代表了当时乡村的大多数人。
而桂兰是全剧性格最为鲜活的角色。她性格直率,刚烈,有野心且带有一定的女权主义色彩。她喜欢新鲜事物,向往城里的日子,不愿自己一天一天就在磨盘面前消磨生命。敢做敢为,率然将家里80元存款给禾禾养蚕最后血本无归;她不畏乡里人的闲话,二话不说就去城里找禾禾。而她自己也说,女人不是系在男人裤头上的烟杆子,剧中她多次出手打灰灰和禾禾,也能看出她身上的一些女权主义色彩,但同时也带有一点自私,不考虑灰灰的感受。而禾禾则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上进勤劳而又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他当过兵进过城,一心想改变自己只能当一个种地穷农民的命运。而经过烧砖养鱼卖豆腐和养蚕的失败,他又毅然贷款,养飞鼠,后来进城跑运输,都体现了其积极向上的性格。桂兰和禾禾思想较为开放,能够接受新时代和新事物,敢于为先。他俩则是剧中新思想农民的代表。
剧中对人物性格与关系的处理刻画得很细致。以一个细节来说。剧中开篇不久,禾禾到桂兰和灰灰处喝酒,禾禾让桂兰猜宝。桂兰看都不看,一个劲说有,灰灰也只好一直赔笑喝酒。这里体现出了桂兰的固执好强、灰灰的老实。而猜完宝后桂兰离桌,禾禾转脸痛哭,也描绘出了了禾禾一直失败的不甘心与无奈。而到了剧末,桂兰在禾禾家中等她回来吃饭,在喝酒时桂兰也与禾禾玩起了猜宝。禾禾看也不看,一个劲说有,然后自顾自的喝酒。桂兰夺他酒瓶,二人欲言又止。这次猜宝,体现出来的则是禾禾内心的纠结与其性格中暗藏的执着。两次猜宝,贯穿剧中头尾,人物都是桂兰与禾禾,二人的举动也前后对应,导演在此处应该也是暗下心思,在开头暗示了两人关系的不寻常,在结尾处再进行了呼应凸显了二人性格的相似之处。这样的完整细节,在那个时代的电影处理中是很少见的。
而人物性格之间的碰撞,在很多细节上也有体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桂兰与灰灰离婚后的一个桥段。桂兰过桥时走得不稳,跌入河中,已经离婚的灰灰马上就跳入河中去扶桂兰站起来,关心地看着她,而桂兰却将手一甩,自顾自地扭头往前走。在这里,我看到了灰灰作为传统农民的憨厚与淳朴,也看到了桂兰作为新女性的固执、好强。两种性格特性碰撞到一起,使整个剧中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对这个故事所想表达的主题感到更加的清晰。
分析完人物后,再来看剧情。简单的剧情后,隐藏的是社会的变迁。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慢慢兴起,政府开始鼓励农民经商,“个人折腾”,发家致富。然而大多数农民在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风险太大,不愿抛弃自己的老本行。这时禾禾这种走出过大山的年轻人出现,传统与改革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禾禾失败过很多次,但他没有放弃,最后成功发家,并带领跟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另一方面,电影在剧情上也逐步反映出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化。桂兰与禾禾、灰灰与秋绒,在起初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家庭,但他们在最后家庭进行了重组,灰灰与禾禾进行了伴侣的跟换。在那样的山村中已有这样的恋爱自由,相比新中国刚成立之时,已经是一个长足的进步。至于在灰灰和秋绒再婚时,周边的父老乡亲都来庆祝,而在结尾,禾禾与桂兰也收到了乡亲们的祝福,这让我看到了人们对婚姻伦理开放与理智的进步。
但这部作品最终还是没能做到脱离主旋律。影片已经尽力在客观地陈述事实发展,没有讨论两家人孰对孰错,已经难能可贵。但在最后结尾处灰灰和秋绒无不落寞地守着石磨盘磨粮食,为牵电的费用发愁,身旁笼罩着贫穷的氛围;远处禾禾与桂兰欢天喜地扛着碾米机回村,乡亲们夹道欢迎,一个劲说他们“发了”,这一对比还是向我们暗示了社会改革让人更加幸福这一主旋律观点,对两家人的选择进行了褒贬,我认为实则是电影的一个遗憾。灰灰与秋绒性格相宜,做传统农民,生活也不一定不比禾禾一家幸福。若影片能做到不带时代感情色彩,也许效果会更为不同。
另外,我想谈一谈这部电影让我看到的人性。禾禾由一个穷小子一步步发家,乡亲们的态度也一步步改变。从最初的鄙夷,嚼舌根,一大群人到桂兰家里看热闹、说风凉话,到后来禾禾风光地扛着碾米机回村,乡亲说出的“男人能赚钱,婆娘腰里圆”、“桂兰你发达了千万别忘了你二婶”,我从中看到了人性中势利、刻薄而又圆滑的一面。电影,不论谈论什么话题,都离不开人性。作为一部80年代的影片,《野山》在很多方面都开创了当代国产电影的先河。
最后,我想向这部电影的演员表示感谢。他们自然、质朴但又生动的表演塑造了这部电影中丰满立体的人物,为我们带来了早期国产电影中难得的演出。
《野山》观后感(四):好看
屎难吃,钱难赚。
把屎拉给猪吃,能长膘,还能压肥。
贾平凹小说改编的电影,确实有耐看的地方。依然贯彻了好电影的一个宗旨:让人可以看下去。
这个电影刚开始看场景挺单调的,一对夫妻,一个背娃的女人。两个单身汉。但往下看,有意思的地方渐渐铺展开来。人物个性非常独特鲜明。桂兰独立泼辣,秋绒很决绝。可以说是中国女人偷偷学习模仿的对象。两个价值观不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发生了很多的矛盾。这个也是中国式婚姻中有待揭露出来的问题。
80年代,陈凯歌拍了黄土地,颜学恕拍了野山。反映的都是中国农村穷的问题。都反应一个如何改变命运的问题。跟命运抗争,始终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这简直是一部禾禾的个人创业史。这种创业史放在开放后的中国,放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都是很受欢迎的主题。
叙事强一直是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特征。但是为什么如今的市场上丢掉了这种优点?难道买小说版权很贵吗?为什么不好好改变一下。偏要让几亿人的大市场充斥了毫无思想的烂片?
这个电影里头有很多开风气之先的元素,比如说,床戏。比如说离婚。创业。带给观众很不一样的感受。
影片色调从灰暗,煤油灯,冬天。到春天,绿色。天空里乌鸦群飞的场面捕捉的很独到。黄色的蚕,黑色的小松鼠。有意思。很有意思。
被所有人误会的桂兰,最后被灰灰成全了他脑中虚构的结论。
你说她真的一点都不觊觎禾禾吗?灰灰躺下就睡,对生活没有热情,怎么比得上她的禾禾,对所有的事情永远一腔热情!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保守派,简直是水火难容。有的时候谣言也是有风向指标性。
《野山》观后感(五):《野山(In The Wild Mountains)》:八卦下的姻缘【第6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http://blog.xzdy.co.cc/2012/04/in-wild-mountains6.html
野山 (1986)
本片获得1986年第6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陕西山区村子中两对男女的故事。在陕西山区,一个青年与老婆离婚后住到非亲非故的大哥家。青年每天起早贪黑做豆腐到镇上卖,大哥的老婆嫂子很欣赏青年的干劲。嫂子去青年的前妻家说情,想让他们复婚。但是前妻思想传统,认为青年不老老实实做农民,不同意复婚。青年思想活,从镇里回来后打算养蚕致富。没有人愿意与青年合伙,只有嫂子将自己的私房钱给了他做本钱。青年养蚕很辛苦,嫂子就主动帮忙,惹得村子里很多闲话。夏天来临,此时是养蚕的关键时期,但一群麻雀来袭后,蚕全部死了,青年血本无归。前妻看到青年惨状,回到青年身边说服他老老实实当农民。但青年不肯,两人不欢而散。青年来到镇里打工,赚些钱后又打算养飞鼠致富。虽然大哥没有帮忙做担保,但青年的贷款还是批下来了。于是,青年尽心尽力的照顾起飞鼠。大哥追问嫂子私房钱的去处,嫂子不说,两人大吵一番。随后,大哥与嫂子的关系在全村人的闲言碎语下继续恶化。嫂子在镇上主动找到青年,两人在县城中游玩了一番。在青年劝说下,嫂子决定与大哥和好,但大哥还是认为嫂子与青年有私情,两人最终离婚。大哥离婚后没多久,就与他经常帮忙的青年前妻结婚了。此时,青年在村外打工,嫂子独自一人养飞鼠,日子过得很辛苦。青年赚些钱后,开着拖拉机回到村中,青年与嫂子高兴的拥抱在一起。最后,青年与嫂子发了,而大哥一家却在为安电灯而奔波。
电影很好看。影片通过山区村中四人的生活变化,表现了中国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现状,以及新旧思想的冲突,并展示出中国农民骨子里的典型性格,如老实、本分、嚼舌根等等。这就是电影的主题。
电影重点表现的是新旧思想的冲突,这在青年与大哥身上显露无遗。青年当过兵,接受过新鲜事物,而且年轻有活力,所以他愿意冒险,心甘情愿的承受尝试新鲜事物的风险。因此青年与踏实的老婆离了婚,养鱼、烧窑、养蚕,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即使总是失败。就因为如此,村子里都认为青年不本分,是村子里的异类。可是在青年愈挫愈勇的尝试下,他终于成功了,说的俗气些,就是发了。村民们看待青年的眼光也不同了,从村中人的那句话:男人能挣钱,婆娘腰里圆,就可见一斑。从这些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的偏僻山区中,搞新玩意、发家致富是不正统的,只有踏踏实实、安安分分的种地、养猪当农民,才是正常人,才是愿意有人嫁的好男人。与此对照的是本分到底的大哥。这位大哥时时将“农民”二字挂在嘴边,什么当农民的命,什么老老实实种地,什么抠抠搜搜的省钱,甚至把不刷牙、不洗澡当作身为农民的骄傲。可见大哥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山区里的人们思想观念有多么落后啊!这一切都通过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下,中国传统农民中新与旧的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并利用故事的发展告诉人们:思想要活,而敢于折腾!否则的话,生活就会像大哥家一样——虽然娶了踏实的老婆,但家里连个电灯都没有!
除了电影重点表现的新旧思想对立之外,影片还描述了两男两女之间的感情故事。不过,通过故事的发展环境来看,这四人之间的感情还涉及不到爱情,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日久生情。首先,青年是不爱前妻的,否则不会离婚,而且他也不喜欢嫂子,否则他何必劝嫂子回家。其次,前妻是中国传统的农村妇女,她嫁给青年是因为媒妁之言,她嫁给大哥是因为大哥经常帮她且比青年本分,因此前妻对这两个男人都不爱。第三,大哥与嫂子是媒妁之言,没有爱情,他对青年前妻的好感也不过是环境使然。如果大哥真的喜欢她,何必拖到现在?早早离婚与她在一起不是更好?第四,刚才已经说过,嫂子不爱大哥,但是她也不爱青年。青年与嫂子在一起,完全是日久生情产生的习惯,而且还有那么一点想气气前夫前妻的意思。总之,影片的“换妻”故事并不感人,也表演真实,只不过是电影表现主题的一个外壳,用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
电影拍摄方面依然有着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弊病——节奏不流畅,结构也不完整。说白了,影片情节是一段一段的,各个场景之间过渡的很生硬。比如,青年去城中打工,明明都过了几昼夜,村子里的大哥与嫂子却还在纠结找不找人。有没有搞错啊?本片这样的缺点,在前几部金鸡奖电影同样出现过,看来那个时候中国电影的编导水平很糟糕。电影其他方面没有什么亮点,就不说了。
看过本片之后,还让我对陕西山区的贫穷有了很深的印象。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了,但是我相信片中那些落后、贫穷的景象在黄土高原上的偏远山区中依然存在。大山阻隔了交通,也阻隔了信息的交流!当然,中国还有其他广大的山区,大概也是如此。看着这些不得不让我庆幸成长在平原上的大城市中,这样的城市不仅物质条件丰厚、信息交流顺畅,而且走起路更是轻松——非平原的城市走起路来太累了。
演员方面表现出色。岳红、杜源、辛明、徐守莉四人虽然都不是真正的农民,但是他们将四个农民演绎得非常真实。朴实、忠厚、坚强、恒心,等等各个角色应有的性格他们表现的淋漓尽致。根据相关资料,如此真实生动的表演大概是因为他们体验了一个月生活吧。可见,中国不是没有好演员,而是没有好编导、好技术。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情节好看,主题深刻且积极向上的主旋律电影,但是说教味并不浓,因为它真实的反映了生活。从本片就可以知道,虽然电影有瑕疵,但它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还是佳片一部。
岳红
岳红
序列:0773
野山.In.The.Wild.Mountains.1985.DVDRip.704x456.x264.ac3.jyt
2012-04-09
《野山》观后感(六):门当户对,更要性格相投
一口气看完了《野山》,影片用纪实的风格讲述了80年代陕西山沟里两家人换妻的故事,深层的原因其实是冒险与保守两种不同性格所带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桂兰和禾禾不喜欢循规蹈矩、平淡无味的生活,养蚕、养飞鼠,希望通过折腾来致富,而灰灰和禾禾的前妻却保守、守旧,因对这种冒险改革的做法不赞成而各自离了婚,最终冒险派走在了一起,保守派走在了一起,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则很好的承担了体现中国农村劣根性的任务,嚼舌根、传闲话是最大的特点,通过这些人的众生相,也折射了那个时代农村山沟沟里人们的落后、愚昧。影片突出反映了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时代下,新旧思想的冲突,大部分的戏剧性都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也让故事的推进和人物的感情变化顺理成章。这种新旧思想的冲突在青年与大哥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青年当过兵,见过外面的世界,思想活,也更有活力,所以他不甘寂寞,愿意冒险,而大哥土生土长的农民,没见过世面,年纪也大些,骨子里已经铭记了本分种地的旧思想,嘴上时时挂着的是“农民”二字,所以影片最后二人的生活差距是如此之大,禾禾已经开上了拖拉机,而大哥还在为拉电所发愁。
反观,两对家庭的重新结合,倒并不一定是真的有爱情,在这点上影片交代得很弱,而更重要的是相互了解和熟悉,桂兰和禾禾一起创业,一起合伙,对未来的生活有更多的彼此认同,灰灰和禾禾前妻也都是保守之人,且灰灰对其照顾有加,总比一个人过日子好,所以最后倒是各得其所,用句新词叫资源的合理配置。
《野山》观后感(七):如果眼光和思想真的能被彻底隔绝
1985、86这段时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段之一。脱离了经常请家长的后进状态,印象深刻的物质上的窘迫得到了初步改善,平生第一次在自觉状态下喝了白酒并觉得美好,食堂八毛钱一份的黄瓜木耳炒肉片很好吃。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印象深刻的通货膨胀还没有到来,在一个少年的我的眼里,理想遍地,周围充满了生机,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一部电影叫《野山》,还不能体会城乡的巨大差异。几乎是二十年后的2004年,才听说了这部电影,而终于在2014年的大年初三得以看全。
可以说,即使是在今天,我也仍然认为《野山》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虽然表面上结尾确实是弱了些,有些引导说教的味道。本来么,踏实有踏实的安稳,激情有激情的喜悦,选择不同而已,该没什么谁好谁坏。但是,实在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来苛责编导,他们试图淡化这种味道,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阻力中游走腾挪、表现真实,有勇气、有智慧,这份努力,清醒宽厚的人当已看到。更何况,放在八十年代,这部片子真当得起“振聋发聩”四个字。
冲击眼球的元素很多。床第、换妻、女权,都有。在当时的环境下,女权也许是最不真实的一部分。从社会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没有生育的女人在一个中式农村家庭中略显强势,这部分内容,长在灰灰憨厚善良懦弱的个体上,我不否认勉强具有可信度,但在当时,这并不是一种代表性的存在,百废待兴尚难温饱的山区农村中,这片萌芽还缺乏现实的土壤,它也许过于超前了,个人觉得是影片中最值得商榷的部分。
换妻只是一个壳,就和《色戒》中的“色”一样。想看换妻引起的伦理冲突,就和想在《色戒》中看到大量三级镜头一样,注定无法避免失望。
进取和保守的生活态度分散在两个不同家庭中引起的感情纠葛是干实的木柴;而床第,却是这堆干柴上浇的油。没有柴,这火烧得不厚;而没有油,这火烧得不猛。我用身体赞赏你——对于最原始又最真实的表达,只不过几分白描,就被冠之以电影史上分水岭般的重要事件。时人看到的是影片冲破桎梏的勇气,而我却感叹之前的环境,是如何束缚到我们几乎不能呼吸。
《野山》观后感(八):颜导严格的纪实主义
现实主义剧情片的线索,往前可追溯到二战后的欧洲,台湾的也有60年代,而大陆则从80年代开始,晚了四十多个年头。
在拍《野山》之时,颜学怒曾要求大家:“所有创作人员都要隐瞒在银幕后面,反对自我卖弄和自我陶醉,让生活本身发言,让银幕形象说话。”
所以,演员服装基本是从当地农民身上“淘”的,道具都是实打实上的,光效也以自然为主,还第一次尝试了同期声
难怪会有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和山野风情
虽然此时的镜头语言还没有太多的内涵考量,但有些画面构图已经相当耐人寻味了
尤其是灰灰和禾禾在屋内门边喝酒的段落,前景是两人,中景是桂兰,远景是野山,画外音错落有致,整幅景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