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无米乐》影评10篇
日期:2018-08-19 03:4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无米乐》影评10篇

  《无米乐》是一部由颜兰权 / 庄益增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米乐》影评(一):无米乐·无米乐

  有时候,晚上来灌溉,风轻月朗,青翠的稻子,映着月光,很漂亮心情好,就哼起歌来,随意哼,唱东唱西随意唱。虽然心里担忧,不知台风会不会来,或是什么天灾,或病虫害。也是要唱,是无米乐,随性唱歌。无米乐,心情轻松,不要想太多。

  --------昆滨伯

  敬奉玉皇大帝,大天尊

  赐福给众弟子平安幸福事业顺利,无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台湾,屏西。土地村庄鸟儿婉转鸣叫和昆滨伯的祈祷声中苏醒了,云层晨光中发出金属般的光泽

  夏至,土地是情窦初开的少女等待被开垦,播种。75岁的昆滨伯开着刚学会驾驶的耕耘机,在水田开始这一年的劳作。从十几岁开始,年年岁岁的周而复始,昆滨伯习惯了,在说笑间忙着自己手头活计。可在播种到收割这段不长的时间里,昆滨伯和后壁乡的农人们走的并不轻松。

  先是天公为的害:虫子,无情啃食农人血汗;金宝骡,一半归到人祸,被台湾商人做为美食引进,遭遇滞销后被随意的丢在田里,专门啃食新插的秧苗;西北雨后,稻子的纹枯病;寒露时的稻热病;农人对付的方法就是背起药箱,喷洒农药。这甚至是一场以生命代价的斗争,许多农药剧毒,农人在喷洒的过程中吸食进去,喷完药只是想睡,回家一睡下就没醒过来。没有倒下的,体内或多或少的都有农药残留,象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身体的疾患。

  台风,以暴烈的方式摧毁农人的劳动成果,农人毫无还手之力。

  鸟,白色,有修长的腿和脖颈,飞在碧蓝的晴空下,令人有抛却世俗回归田园冲动,却令农人不胜其扰,环保组织禁止打鸟,被发现会被罚款,在这场斗争中,农人是弱者

  艰苦的劳动环境,光脚在冰凉的水田里劳动,没有插秧机的时候,一块地要15至20个工作日。许多农人都得了骨病,老了或是不能走路,或是髋骨坏掉。昆滨伯说:农人劳动,是在买骨头,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除了天公,人为的因素,更令农人无所适从政府千变万化农业政策,却从来不考虑农人的利益。稻米的价格十年未变,一年的劳作只够本钱。又有WTO的加入,外国便宜大米会将台湾大米完全挤出市场,农人面临着休耕的命运。许多人离开土地,做了工薪阶层,按月领薪水,不再去面对几个月辛苦劳作无法预知结果的担忧了。土地上只剩下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象煌明伯(64岁)说的他父亲在这样的年龄早就照日了(享福)。土地尽管使他们流尽了汗,流干了泪,想有一天会干不动了,会随着自己老友步子离去,心里亦有千般的不舍,但也只是说;命不好,别人闲着也有饭吃。自己干了这份没有退休工作,只能量力而行,慢慢做,真到那一天,就随它去,该舍下就舍下。

  象痴心汉子对待喜怒无常情人一样,他们不计较得失地爱着。昆滨伯每日去巡田,看稻的粒,看稻的叶,他说,土地就象爱人,爱人爱吃冰,我就买冰给她吃;爱人爱漂亮,我就买口红给她。土地虽然什么也不说,我巡着巡着就知道她要什么了。象对爱人一样,昆滨伯对着起伏的稻浪唱《苏州夜曲》:

  头额枕在君胸前,郎君抱我心静静。

  听着船歌梦着情,调曲可比莺。

  苏州风景美如画,春天落花天注定。

  悲哀叹苦怨环境,柳叶流水不幸

  握花放在溪头顶,随水流远找前程

  明日去处不可选,由天来指定。

  希望今宵月光明,照下双人的背影

  悲伤抹得百年幸,好梦不常变水冰。

  稻子在歌声中,温柔的摇摆,这样成长变成米,一定是甜的,因为植物是听得懂音乐

  煌明伯在酷热中一锹一锹的将杂草除去,汗将衣衫湿透,也只是感叹没有牛了,这草没有用了。拒绝用除草剂,怕伤害土地。昆滨伯在晒谷场让金黄的稻子在手掌间翻腾,发出哗哗的脆响,告诉你稻子只有发出这样的声音才是晒干了。用砖头将稻皮去掉,捡起一粒,放在嘴里一咬,铿的一声,又告诉你只有这样的稻米才是好稻米。象一个爱子心切母亲逢人就夸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这种爱,不仅是土地,也是和土地紧密连在一起的东西。文林伯(65岁),养着乡里唯一一头耕牛。从结婚到现在,用老婆嫁妆买了第一头耕牛起,前后养了二十头牛,在日见机诫化的生产中,牛已是老古董,干不了多少活,更多的时候是村童玩耍和来乡下采风的摄影师拍照的对象。文林伯固执地用耕牛犁田,牛趴在泥沼中贪凉,文林伯就趟进去,往它身上泼水,使它更舒服,牛不肯起来,他骂着,等着,疼着:牛命不好,整日苦做,还要挨鞭子。象说自己多年的老伙计,牛在它眼里已不是牲口

  这不离不弃,持续一生的爱,她的源头在那里?

  昆滨伯是个幽默健谈的农人,他的邻居何伯(97岁)说他小时侯念书很好,如果不是家里欠了巨债,不得已辍学家务农,是能做到课长职位的。他这样解释这种爱:是土地养育了我们,这块土地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是我们的宝贝,农人靠它生存。稻米是祖先留下来的,不会因为它便宜,因为被老天爷欺,被商人骗,就不珍惜。一粒米农人要流好几滴汗水

  这些坎坎坷坷,他很精辟地说:是修禅。种田,风吹,日晒,虫害,台风。。。农人承受,不抵抗,就象和尚修禅。情愿这样做,这样修。不问结果。我们不讲坐禅的方式,种田就是做禅。

  这样的人生态度和自我修养,使这些看似平凡农人,在多难的命运面前,坚强宽容谅解。昆滨伯说自己领了做农人的生死牌,有的人领了做行政院长的生死牌,是在出世前就决定了。自己前世有未偿的债,被罚苦作。遇到不幸只是修行不够,只有买力的劳作,才能来世解脱。患了眼疾,整夜的疼,不得不敷冰块,睡不着觉就想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小时候偷过别人的芭蕉,长大了做过什么。。。。。。想呀,想,大概是自己种的花生晒的不干或者沾着泥土就卖给人家,让人不好卖。总之是自己不够诚心做事,没顺着天理走。当治疗失败,昆滨伯的眼瞎掉了,他说人生观彻底改变,更虔诚的敬奉神明,做事更要认真,比以前有更大的诚心和耐心。而且一定要把债还了,这是做人根本

  在土地上耐心的耕种,默默的等待,好坏冬盼着好坏冬,一季望过一季。对挫折,昆滨伯拿抓鱼比喻,这个池子抓不到,就换别的池子,总有一个池子抓的到。不轻言放弃,用“默”来力行禅法,默默与天行,默默与天语。我们有时会突发奇想地抱起禅书,或者走进寺庙燃一柱香当几分种信徒,但心里没有挚爱坚固信念,很快会被起起伏伏欲望,将刚燃起的星火吹的无影无踪平常道是心,这些农人给了我们最明白,最深刻的禅修之道。

  鸟儿展开白色的翅膀,飞在稻海之上;蜗牛悠闲地爬过长满青苔红砖墙;屋檐下坐着喝茶的老人;两只小猫在青草丛谈情说爱,配着台湾音乐人陈明章明快清亮吉他曲,在农人种种艰辛之后,是居家日子琐细的温情

  昆滨伯,昆滨婶和所有夫妻一样,免不了拌嘴。整田老唱歌,不好好干了;干草没有烧了;光顾聊天,不收拾院里的豆荚了。昆滨婶气恨恨的叨叨,昆滨伯辩解着,憨笑着。惹的何伯也来相劝。昆滨婶叨叨归叨叨,活一样不落的干着,昆滨伯听了叨叨,忙忙地去干。矛盾就化解了。爱说的昆滨伯讲自己初婚时,新娘子骑着脚踏车回娘家摔到了,街上人都笑,新娘子脸红红的。昆滨婶制止他:还讲,让人笑。想像的出,阿美族的昆滨婶,年轻山地女孩,在阳光羞涩着,象一枚红红的苹果

  和昆滨伯这样幽默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的。他会嘲笑老伴的脸象马脸,这样的人命长;会说自己怕老婆,老婆的胳膊比他粗,一脚能把他踢到院里;会告诉老婆自己三五时的恼她,是为了她比较不会老年痴呆。在老婆干活不在,他就说自己的老婆真的很能干,干完田里的活还去工厂当小工挣零花钱贴补家用。但不会当老婆面讲自己的感激。昆滨婶也讲自己自从嫁过来,从田里回来,要汲水,劈柴,透早透晚的干。照顾父母面子回家不敢说,只好往肚里吞,一直吞。“哎,吃不完的苦汤!”。话说了,还是为要去大拜拜老公扣好衣服扣子,一定让他穿上毛衣,还是等卖米晚归的老公吃完了饭,一起去睡觉。路灯下,两人相跟着走回去,步履已显出蹒跚了。细水长流的日子,走到了今天,修着感情的禅

  收割结束,稻杆燃烧的火焰夜幕里恍若幻境,昆滨伯再一次唱起《苏州夜曲》,明年就要休耕了。昆滨伯在纸上写下“末代农人”。陶渊明宦海沉浮,倦鸟知归,回到土地,即回归自己的心灵家园。可如今土地已逝,祖先烙印在我们心里的土地情结是否也是末代情结?

  这就是台湾记录片《无米乐》在将近两小时的时间里讲述故事

  〈〈无米乐〉〉是颜兰权,庄增益由两位导演,历时十五个月,跨四期,跟踪整个种稻过程后完成的。吃住在农家,因为贴近拍摄对象,随时扑捉细节。阿公阿婆也因为跟他们熟识,很自然流露自己。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没有隔膜感。庄增益说自己拍〈〈无米乐〉〉是由阶级决定的,他就是农民出生,从东吴大学哲学毕业后随父亲在家务了二年的农,父亲不忍他荒废所学将他从土地上赶开。对农人的深层了解,使他不仅拍摄起来得心应手,还挖掘出深层的东西。影片历时这么长,是想看到WTO对农人的影响,这是他的主旨,是在农人苦作和温情生活后的大格局,要体现自己的思考观点,并不止是一首简单的田园牧歌。

  所谓处处是道场,影片的制作过程也是一种修禅,十五个月的农家生活不说,就是后期制作,也是困难重重资金缺乏,组装的电脑硬盘容量不够,一直发生问题。到剪接室上字过带,总要二三次才能成功,剪接室的老板不好意思,他们反过来安慰他:没事,见的多了。怀着对自己事业宗教爱情热情,他们无怨无悔

  颜兰权在英国念书的时候,不倾向朴实风格,反而倾向于艺术性强一些或是带点搞怪的。但当拍〈〈无米乐〉〉和土地一样质朴的农人日益亲近,她被打动,开始思考自己的艺术思路。以前她设计请一位专家来以专业角度讲台湾五十年的农业发展史,但昆滨伯这个七十岁的老农,用他的生命体验讲的更好,使她感到一种生命力的存在。这个感觉直接影响了她的剪接思路。第一次剪接,她只是按照种稻流程来剪,但剪到六十分钟的时候她感觉不对,忽略了人的存在,成了空壳。昆滨伯是那么幽默,诙谐,有那么浓的智慧深度,她应该体现出来。先让观众爱上这个人,然后进入他的生活,看到他如何在悲喜悲喜之间完成自身的圆满

  影片制作完成后,她又找了二十个人来看样片,看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逐一列项,花很多时间去过滤,思考,不断修改。她说:这个过程很痛苦,也很幸福。可以使自己不断的看到缺点致命的地方,也通过这种方式架起和观众的桥梁,彼此心灵相通。

  最后,他们获得了圆满。公映后好评如潮

  这使我想到了《无极》:一个头发飘到天上的神,说了一个模棱两可道理,展开了一个不着边际的故事。毫不顾及观众的存在和感受,成为众矢之的也是必然

  我个人认为,耗资上亿的〈〈无极〉〉艳不过〈〈无米乐〉〉这朵泥土里开出的小花。

  《无米乐》影评(二):六畜兴旺 风清月朗

  《无米乐》是一部关于台湾乡下农人的纪录片。顾名思义,无米下厨,也会快乐。饱含的是乐天向上的哲学态度。

  若是按照一板一眼的品评来讲,它的主题是包括了两个方面的。一是表达农人平淡知命,二是阐述在当下,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国际格局对农作经济冲击。我无意探究后者,只想表达对前者的敬仰和感慨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寒露,冬至,立春,惊蛰,芒种。遵循天地规律,做该做的,“不昧良心事情”,但求温饱。叩拜神明,敬畏天地,祈愿六畜兴旺,天官赐福,五谷丰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年一拜拜的仪式到来的时候,你也可以看见人群对此的郑重和认真。这样纯净信仰,只关乎生与活。生,是指存在,活,是安康,要安康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昆滨伯说,喜欢晚上灌溉,因为风清月朗,很漂亮。也说,种田像坐禅,风吹日晒,逃不过大自然的对待。他们有时说的话具备某种诗意,但你若如实相告,他们定会嘲笑你的矫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那样成章的语言来源于最自然的情感和最真诚积淀华丽令人印象深刻,而白描则令人恻然。

  片子在拍摄上,色调很漂亮,镜头里有时候是耀眼的黄,有时候又是夕光未散,寥寥几颗星挂在天上。配乐简单干净,可以听出来音符并不复杂,即便是偶尔飘扬的二胡声,听到的也是乡下淳厚的生活气息,闻得见土地馥郁的气味。

  不是没有抱怨。只是这种抱怨,在拥有敬畏和信仰的心里,在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在拥有一日三餐的生活里,被轻易地化解了。套用到当下城市热点,“暴民”一词身上。若是,居者有其屋,农者有其田,业者有其作,没有政见的壁垒,不存在观念的纠纷,便也能气定神闲,迎刃而解。

  片子只是单纯的记录农人的生活和心神罢了。不像之前《人造风景》呈现出的压力和给观众带来的沉思 。

  世间熙攘,时间穿梭。他们保留了古代原始的朴实和诗意,比谁都更了解脚下这片土地。在常常感觉无所适从的时间里,给出了命题。

  《无米乐》影评(三):无米亦乐

  感谢黑皮和风翔的推荐,看了纪录片《无米乐》。虽说全台语版,听力很是吃力,但内容一点都不吃力。

  以下文字有严重剧情透露,请慎入。

  纪录片让从小就在城里长大的我,了解时节、乡下、土地、政策(两岸早期的土地政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当代同样面对农业“衰败”、农村老人孤寡、年轻人进城务工的状况)。

  乡间祭奉玉皇大帝祈求风调雨顺的简陋小庙,让我不禁想起儿时在大院梨园中小伙伴用油布一起搭的小天地,成为一段时间内,我们每天的盼头和秘密聚会之处。

  片中的农人都是知天命的人,映着月光看到青碧的稻田,成竹在胸,即使还没看到结果,即使之后会碰上天灾人祸,也活在当下、自得其乐。这是何等境界呢?

  人的心其实可以非常纯净善良。右眼失明多年的老伯自我检讨,回想自己50年多年来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才遭此报应,思前想后,终于发现有一件违背良心的事:以前晒花生的时候没有完全晒干,花生上还有泥巴就卖给别人,害别人不好卖,赚不到钱。老天爷惩罚,所以让自己眼睛痛并且最终失明了。

  有时候,转了一圈,回到最简单最本源,不用追求那么完美,不必吹毛求疵,无米亦能自乐(遇到就随它去吧),人生也就轻松愉快不少。

  .S. 1 一开始老伯因为老伴说自己“脸皮厚”,为了验证“厚薄”一直捏自己的脸,又去捏老伴的脸,真的很可爱很温馨。

  .S. 2 纪录片里有句话印象很深:“天公疼憨人”,又想到了“大智若愚” XD。

  .S. 3 突然觉得用心弹棉花做棉被的男人很帅啊。

  .S. 4 。。(闽南文化中)大拜拜游街的时候把自己敲到头破血流。。是不是和嘴上穿长针是一样的祈福方法?残忍了。。

  《无米乐》影评(四):谁知盘中餐

  严格来说,我不觉得無米樂这个电影讲的完全是台湾稻农的艰辛,它背后所承载的是农业长期在公众视野中的缺席(历史的角度),以及从WTO的这个角度来看,农人所受的具体冲击是怎样的。我觉得很遗憾的一点是,为什么我们大陆的纪录片在这个敏感的题材上没有做出什么有力的回应呢?

  我对台湾的农业并不了解。所以看这部纪录片很大的一个乐趣在于中间不断穿插了台湾农业史的很多画面。比方蒋介石到了台湾以后就开始搞得土改,你可以看到农民在谈论到这一点的时候流露出来的快乐。台湾进入工业化之后农村是怎样不断衰败,年轻人都外出做工,不愿意留在收入较低的农业。镜头所呈现的青寮乡是一个十足的老年社会(这一点和大陆的农村又是何其的相像呢?),下地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家。而持续下跌的农产品价格只是让更多的人离开农业这条生路而已。

  政府的政策不力自然是需要检讨,一味地响应全球化的潮流而没有足够的应对措施来保护受冲击最大的农业产业可以说是和我们的政府如出一辙。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小农经济在今天的世界还有可能生存下去吗?是我一直有的疑问。片中阿伯所说“种稻子不赚钱”,几乎就是这个时代小农的挽歌了。在人均土地面积没有办法扩大的情况下,除了政府补贴之外如何才能让农业成为独立部门?我想纪录片导演恐怕是无法给出答案了。除了“工业反哺农业”这条路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出路呢?

  农业不仅仅只是一种经济形式,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片子里可以看到阿伯们喝茶聊天,烧香拜拜,每日下地巡视的生动画面。我看这部片子所产生出的亲近感并没有因为阿伯所哼唱的日本民谣而有所减少。那种安土重迁,勤奋踏实的农人精神,在现在的都市社会是看不到,也不因为大陆和台湾的不同而有所区隔。这种任劳任怨和乐观的精神并不和一般人想象的农村人的刻板印象。为什么面对那么艰辛的生活却有如此的豁达和开朗?我不知道,就好像我第一次见到在农村学校的同事为他们的开朗而惊讶之外,我只能认为这是土地对他们最好的馈赠了。

  对于我辈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来说,应该看一看这部片子。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8/07/13/1405/

  《无米乐》影评(五):农耕文化的挽歌

  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这个经历了无数次历史变迁的南亚岛屿,正迎来其全面的经济繁荣。新兴起的金融繁荣、网络化时代逐渐到来、电子消费欲求激增等等,都在刺激着这个岛屿上生活的人,他们更加忙碌,更加“富裕”,更加骄傲……但是生活本身对于这个世界总有它的“另一面”。

  影片《无米乐》的视点集中在台湾某一个小村庄,这里居住的村民依然在进行着传统的手工稻米耕种。如果这部影片是一部单纯展现农民生活如何“诗意”的摆在我们面前,恐怕只能满足观众对乡村概念的意淫,这部影片本身的内在逻辑也无法建构起来。万幸的是,导演并没有陷入庸俗化的标签认知里,而是尽了最大努力贴近其拍摄对象的生活。影片中我们会看到老汉和她的老婆斗嘴(随便,甚至肆无忌惮),他们面对镜头的从容使得摄影机以及拍摄者的行为无缝与被拍摄者和整个环境融为一体,甚至于被拍摄者与拍摄者之间的互动都如夏日里水稻成熟一般自然优美。如果以此片作为一个纪录片范本来分析,我们可以将拍摄者的行为比喻成一个农耕种植的过程——在这个“播种”(选择题材并与其交流)、“除草”(筛选拍摄对象)、“培育”(与被拍摄者建立良好持续的关系)、“收获”(后期处理)最后成片出来的过程中,拍摄者的思维、时间感以及行为都已经与被拍摄对象(农民)相互交融(再发展下去是否会相互置换?O(∩_∩)O~)。其建立起的影片内部的良好逻辑关系也基本和被拍摄对象内心逻辑关系相互吻合(其农民的生存境遇——他们所吃的辛苦,他们生活中的诗意和快乐,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个体在历史、政治洪流中的生命体验和感悟都是真实且富有情感贴合度的)。

  比起法国画家弥勒的《晚钟》,这部纪录片更加豁达,它的精神气质更东方更丰富。整个影片以重要节气作为一种时间线索,对其拍摄对象的一段生命历程进行展示。从开始的祭拜各种神仙(强调一种精神信仰方面调性),到最后夜色中唱着无奈的日本歌谣焚烧稻草字幕显示着“农耕的彻底终结”,无时无刻不在唱着一首关于农耕文化的挽歌——金黄色的夕阳中撒下的汗水,面对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和农人在茫茫世事中易逝又坚韧的生命,常常也有快乐,常常也有微风拂面,但更多的痛苦、辛劳全部如苦酒般咽下喉咙,咽下去后老汉和老太也还能乐观的面对,甚至死亡也并不能引起惧怕,还开着死神的玩笑(爽气)。但一切却都无法阻挡时代。这些“最后的农人”仿佛贵族一般珍惜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成果,随着片尾的火“消失”……如今的台湾,经历了二十世纪经济衰落以后,再回看这部挽歌气质的纪录片,或许我们能从中意识到,当年的拍摄者抓住了某种“永恒”。

  《无米乐》影评(六):無米樂——農人悲歌?

  無米樂——農人悲歌?

  土地如愛人:想吃冰給買冰,愛漂亮給買口紅,每天巡田,就知土地。——昆濱伯

  屏西。屋頂上漸漸灑下一絲金黃,農人逆著光的黑暗背影,正向著燦爛的稻田邁步而去。這是影片《無米樂》的開始,一首嶄新的田園牧歌正緩緩流淌著,卻又那麼似曾相識。

  我自幼在中國大陸城市長大,但是父母有著農村籍貫。我的祖父母都是浙南山村的農民,而我生命中前十年也常常會回父親的老家。所以這些家世背景足以讓我知道什麼是田,什麼是農人,什麼叫相依為命。

  說起祖父母,他們的確是很典型的南方農人。記得我還在上小學的時候,每個寒暑假總要開三個小時的盤山公路,只為回到那個偏遠破陋的小山村。村裡的經濟作物是茭白,然而村子裡的人基本上會在自家田地裡種點別的蔬菜稻米,自給自足。頭兩年我的祖父母甚至還養了幾頭豬牛,為的是過年關的時候可以豐盛熱鬧一些。

  我的祖父母所在的小山村也曾因為茭白中發現農藥殘留而被外界抵制,數萬斤茭白無處可賣。更有甚者,媒體輿論聚集炮火強力轟擊農人,說他們在毒害都市人的生命。這般荒唐的言論,也堂而皇之地被充滿優越感地“城市人”隨口說出。先不論媒體根本不關注農人這個弱勢群體,農人的愚昧無知可能真的是因為缺少教育,但難道他們應該為社會的不公負責嗎?許多人既得利益者想攫取更多更大的資源財富,卻要求社會角落的群體為他們的知識匱乏負責,這是如此荒謬的邏輯。正如我所見,農人既是樂天知命的代表,也是淳樸老實的象徵。如若他們做了錯事,也許錯不在他們——是社會出了問題。

  因此,當我看見影片當中的昆濱伯的時候,感覺如此熟悉。昆濱伯並不是一個怨天尤人的農民,他幽默風趣,甚至懂得跟上時代,嘗試使用耕地機;他虔誠篤信,每日必定敬奉玉皇大帝,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他很清楚自己作為“末代農人”的處境,卻並不因此而唉聲歎氣。他有自己的人生哲學,並且生活得樂觀豁達。我的祖父母恰恰也如同千千萬萬的農人一般,老實淳樸,可能眼界不高,卻絕非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他們在泥土中長大,在稻田沁人心脾的芳香裡茁壯。他們每天必定要到長滿稻穀的田地裡走走,仿佛那兒才是他們心靈的歸所。他們僅僅是眷戀著泥土,知道失去了土地的就沒有了依靠,沒有了根。

  農人當然也有煩惱。如他們般安貧知命,卻始終受著命運的捉弄。天公為害:颱風、蟲子將會無情啃食農人的血汗。人禍:金寶騾被臺灣商人作為美食引進,滯銷後被隨意的丟在田裡,專門啃食新插的秧苗。寒露時的稻熱病:農人對付的方法就是背起藥箱,噴灑農藥。農藥有著劇毒,許多農人在噴灑的過程中吸食進去,便沒有了知覺。然而他們又不能不灑農藥,經過自然選擇的害蟲早已經有了不小的抗藥性,他們會侵蝕農人的血汗。

  回到最初的話題:這幾位會唱《蘇州夜曲》,隨著麥浪而起舞,珍惜土地的老人,他的人生真的是一曲悲歌嗎?也許對於那些在水泥森林裡焦頭爛額的上班族來說,農人或許是癡傻而悲哀的。他們時刻受到經由WTO進入的外來稻米的打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也許並不能獲得多少經濟利益。可他們幸福,他們快樂。農人愛土地,不是因為它們能帶來多少收入。土地是生命之源,一粒米農人要流許多汗。稻米是他們的子女。

  昆濱伯無疑是睿智的。他形象地將務農比喻成修禪,那些坎坎坷坷農人甘心承受,不抵抗,就如和尚修禪。他們情願。這樣的人生態度和自我修養,使這些看似平凡農人,在多難的命運面前,堅強,寬容,諒解。這也許是做人快樂幸福的根本。

  無論社會用什麼方式去説明,去救濟那些農人,無論是用先進科技或者是期貨的交易手段,農人並不會因此而少操心稻田一分。他們就是這麼可愛而頑強。至於泥土,稻米,這些長期被娛樂八卦淹沒的人類珍寶,卻也許就是解決現代人心靈浮躁不安的良藥。多去土地上走走吧,它讓人豁達安定;多問候一下你身邊的農人吧,他們也許比你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无米乐》影评(七):无米乐

  看颜兰权、庄益增纪录片《无米乐》(2004)。对辛勤劳作的台南后壁乡农人保持足够尊重,拍出他们的尊严感和乐天知命,更揭示农人在台湾50年农业史的艰辛和不被主流社会重视的命运。他们已成“末代稻农”。75岁的昆滨伯说:土地如他的爱人,想吃冰给买冰,爱漂亮给买口红,每天巡田,就知土地需要什么。

  拍摄十五个月,几位老伯老奶奶已无视摄像机存在,故能鲜活生动。

  国民党政府陈诚在台湾搞“375”减租,将地主手中土地分给农人,但其实同样剥削农人,只是将利益从地主手里剥夺到政府手里。一面在备战“反攻大陆”,农人还要上交军粮和各种税。

  尽管如此,比日据时日子好过一点,很多农人视陈诚为恩人,地主都很恨陈诚,称他为“贼仔诚”。

  日据时被压迫得惨,“二二八”本岛精英被清洗,农人更不敢反抗。台湾加入WTO后本土农产品价格被压低,因要进口米(部分威胁来自大陆低价农产品),而政府并未有得力的保护措施。

  不知此震撼人心的纪录片除被大众消费、将后壁变为旅游区之外,会否对全社会关注农人状况和政府采取措施保证他们利益作出贡献。希望如此。

  可惜无英文字幕,不然可与更多人分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无米乐》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