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孤军》是一部由拉杜·蒙泰安执导,Paul Ipate / Adi Carauleanu / 德拉戈什·布库尔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主孤军》影评(一):《无主孤军》:我没有那么多激情可以燃烧
第一个镜头,安静街道上一辆装甲车。两个人下车抽烟聊天,不时张望路边使用步话机的士兵。突然一阵扫射,抽烟人应声倒下...
因为这个开头看完了整部片子。
发生政变的城市,正规军、民兵、群众混杂,敌我不辨。5个民兵开着装甲车,绕开激战的电视台,执行巡逻任务。一个大兵去支持群众,擅自离队,却被误作恐怖分子,其余四人辗转寻找。一夜过后,重新凑齐的民兵小队在开往基地途中被消灭。
纪录片风格,罗马尼亚语,城市游击,走失的士兵,激动的市民。盲目的巷战,忙碌的指挥部,电视里左一个声明,右一个公告,看不懂的政变开始以后就更看不懂了。
态度。对任何事情的任何表示,都是一种态度。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态度的,我们不是激进派,也不是保守派,我们不主张改变,改变了我们也不反对,没有态度也是一种态度,没有态度的态度,我们用沉默来表达。5个人中有一个人说出了了自己的态度,离开了队伍,其余4人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在冷冷的影像里,这个城市像是在被动的接受着一场政变。很多人说出了自己的态度,更多人因为这个原因做出了改变。
巡逻时拦车检查,和女性司机调侃,定下约会时间;刚刚还在一起分享革命热情的两个人,被误认为恐怖分子,彼此埋怨...表面的沸沸扬扬下面,更多的平平淡淡。军人、政变,还是得给妈妈打电话报平安,就像同学聚会晚归的高中生。家里的饭菜还是那么香,女朋友的拥抱还是那么暖,对于政变,在军人的外衣下,在服从命令的准则下,不用太关心,也不用做太多。
民兵中尉担心的是出逃的士兵明天上不了早操,自己被正规军没收的手枪交待不了。归队的士兵担心的是自己把制服换给了群众。
影片没有政治立场,如果没有政治立场代表人性关怀的话,那么人性就是:妈妈会担心,女朋友会着急,吃饱了东西想点上一根烟,对于政变,我没有那么多激情可以燃烧。
《无主孤军》影评(二):比枪炮更为可怖的是
在全国都在为台湾公投结果而欢呼的时候(个人认为很可笑),不想西藏发生暴乱.西方各国及其媒体将矛头纷纷指向中国政府及其人民.
CNN宣称中国人是暴徒,中国人的产品都是垃圾.
DL被美国国务卿接见,被巴黎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等等.
我觉得作为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讲的话都很难咽下这个气,我们要作的是坚决的站在中国政府的立场上,并对西方的侮谧作出抗争.
然而可悲的是就有一部分人,还在唱着反凋,嘲笑,轻视为中国尊严呐喊的人们.
quot;瞧,那些傻样,关你屁事啊"
让人心寒.
政治的真相往往让处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变的盲目,真相往往需要当现实变为历史去考证.
不管真相如何,共产党的路线对或错,做共产党利用的工具,总比做外国的走狗强.毕竟不管谁执政中国,独立自主的政府是我们想要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只能支持中国政府.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中国需要走完西方百年所走过的道路.虽然揠苗助长,但是为了在这世界上生存而显得无奈.
而开放就以为着进来,对于我们80后以及90后这二代人,一方面计划生育形成的独生子女,另一方面美式文化犹如洗脑机般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观.
诚然,对于自由,民主的向往是每个青年甚至是全人类的共性.这就被西方尤其是美国利用的工具."六.四"的先辈们也无法幸免.这源自于对自由,民主的认识缺乏.
因此我们看到现在的我们追求自我,追求标新立异.于是谁都说服不了谁,谁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片散沙.
还是回到电影吧,之前谈那么多,很多是可以从这部电影上,罗马尼亚的历史来自我反省已经认识西方一些伪善的面具.
对于1989年12月22日已经之前的罗马尼亚历史不了解的人,很难去明了这部电影到底在说什么.在电影中一切都是显得如此的混乱.
导火线是发上在1989年12月15日,罗马尼亚边境城市蒂米什瓦拉发生警察与当地居民的激烈冲突,双方都使用了武器,造成了人员伤亡。
而齐奥塞斯库似乎低估了当时的情势,于12月18日出访伊朗,让其妻子,当时的罗马尼亚总理管理局势.
12月20日,美国正是利用了这点通过媒体拼命歪曲所发生的镇压事件,在他们播放的电视片中,反复出现无辜平民“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镜头。据布兰德什塔黛了解,镜头中出现的尸体,大都是从停尸房里收集来的,根本不是在所谓“冲突”中死亡的无辜平民。将冲突死忘的100余人,描绘成万人的屠杀.这和我们西藏问题,到有异曲同工之处.
12月21日,齐奥塞斯库飞回首都发表演讲,呼吁稳定.
但是民众陷入愤怒,军队倒戈,反对派趁势而起,齐氏政权彻底垮台。次日12月22日,齐氏夫妇在逃亡途中被群众举报,旋即被捕。
12月24日,齐氏夫妇被送上秘密法庭.由于害怕罗共军队的营救,于2日后12月26日,被送上绞刑台执行枪决.
而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由美国政府亲自批准的“铲除喀尔巴阡山天才的行动计划",其中另外二名参与者就是戈尔巴乔夫和科马内奇.
纵观齐奥塞斯库的一生,在冷战期间,作为华约成员国,首先和西方进行自由贸易,苏联入侵捷克后,齐氏立刻公开谴责;中苏交恶时,他先后5次访问中国。特立独行的举措使他被称作“东欧戴高乐”。而罗国内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安定,齐氏成了民众衷心拥护的领袖。
然而胜利,成功或许冲昏了齐奥塞斯库头脑,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与不同价值观的西方打交道,认他们为朋友,就好比小白兔认为大灰狼是善良),刻意创造奇迹,和我们相同的那段放"卫星"历史相似,造成了上世纪80年代,罗民众陷入了“饥寒交迫”。
而齐奥塞斯库任人为亲以及自身生活的奢侈也导致其最后的悲惨结局.
所有的一切都是外在和内在共同的结果.
时至今日对齐奥塞斯库的评判变得更为的批判性,并没有将其盖棺定论称为罪人.现实中的今天,在美国所谓自由,民主下建立的罗马尼亚政府,据世界银行报告,70%的罗马尼亚人认为,现在的腐败问题比1989年严重。该地区大部分国家如立陶宛、匈牙利、克罗地亚等亦有类似比例的居民认为本国官员的腐败程度比转轨前要严重。
而这部电影正是描绘了12月22日,革命爆发的那一晚.导演运用了类似DV一般的镜头,和没有经过处理的声音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同样在电影真实感的背景下,提出了不少的反思.
民众在不明的情况下,凭借一点信息走向了街头参加战斗.我们看到电影里内务部(罗共)的这个巡逻(18-34)小分队士兵科斯蒂凭借电视台的一点信息不顾中尉劝阻(当时情况非常的混乱),参加了被反共国防军守卫对外发布反共信息的电视台.而在对抗中发现打的是和自己穿同样衣服的自己人(罗共).又被反罗共军认为是罗共特务而差点枪毙.
而另一边走丢了手下的队长不好回去交差,关掉了和外界联系的通讯设备.要命的是这一晚的口号密码一直在边.
于是乎在找回科斯蒂的队长却不知道密码的情况下,甚至是密码存在与否都尚存疑惑的混乱状况中,同样被不知道为什么的另一队士兵所击毙.一切是那么的混乱,突然.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电影的开始,也是电影的结局.而这个过程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罗马尼亚暴乱的那天晚上的人们,以及科斯蒂的母亲,未婚妻.这每一个人背后都有的家庭.
悲剧就这样的发生,在那未干涸未婚妻的湿吻,以及队长那永远无法实现的诺言-我保证圣诞节晚上你儿子会回来与你们相距.
《无主孤军》影评(三):天黑前请平安回家
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两部来自罗马尼亚的电影《四月三周两天》和《加州之梦》分别拿下了金棕榈大奖和“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影片奖。而在此之前,《神秘的黄玫瑰》,咯尔巴阡山的罗宾汉,这部承载过我童年记忆的电影,几乎是我对这个国家电影的全部认知。
19年前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分崩离析,罗马尼亚身在其中,也自然经历了彻头彻尾被毁灭、改造的命运。而大凡经历过这种巨大变革的国家,其变革本身也势必成为各种艺术取之不竭的话题与灵感源泉。当曾经发生的一切渐趋平静并成为历史之后,这样那样的反思才可能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成为现实。
《无主孤军》就是这样一部带着反思视角的电影。说是反思,但导演并没有在影片中表达自己的立场,批判或者赞扬什么。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其本身的容量尚不足以展现着整个历史事件的全貌。导演选择将故事浓缩在巨变前夜的一个晚,通过几个普通人物的活动来展现剧变前夜的一个瞬间。
从一开始,导演就给众人抛出了一个黑色的开头。在毫无防备(对观众和剧种人都是如此)之间,一队人马就倒在枪声之下。此时,我们还尚不清楚是谁因为什么,杀死了谁。
紧接着,时间回到了一天前的晚上。这是罗马尼亚剧变的前夜,濒临圣诞节的一天晚上。此时,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已经乱成一团,失去了统一的指挥。负责保卫最高领导人安全的内务部部队,与站在救国阵线委员会一边的国防部队,正在市中心等重要地点展开对攻。士兵科斯蒂是内务部一名普通士兵,正跟着中尉进行例行巡逻,为了歼灭所谓的“恐怖分子”, 只身赶往处于交战中心的电视台。而完成了巡逻任务的中尉,发现科斯蒂失踪了,便决心要找他回来。
就这样,一边是热血青年科斯蒂,一边是寻找他的中尉,在剧变的前夜,依然履行着他们应该履行的职责,完成着他们该干的工作。对于外界的变化,他们即便感知到了,却没有过多参与与选择的机会。作为普通人,他们唯一的行动就是默默承受着这一切。最终,科斯蒂找到了。但故事的结尾却是一个黑色的悲剧,一根香烟还在燃烧的时间,子弹击中了主人公,影片结束了。
《无主孤军》让我想起《PTU》。两个同样发生在深夜的故事,一个找枪,一个寻人。而发出命令的长官,警官展与中尉都是那种原则性很强很有责任感的人,为了责任与使命,甚至是出于义气,誓要将失去的东西的寻找回来。无论是枪还是人,其实寻找过程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最终的结果。“找”的过程耐人寻味,是一种追问,也是一种探询。国家翻天覆地,在物理的时间上,充其量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东欧剧变”,我们从高中历史课本中学到了的这个说法,楞是把数个国家的巨大变化,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转变,众多人生活被改变这种繁杂的事情,用简简单单一个“剧”字就一笔带过,着实让我佩服我国宣传手法的高超艺术性。对于更多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已经将彻底地被改变。他们要开始适应新的制度,新的方式,甚至是新的生活方式。最近一直在读诺曼•马内阿的《流氓的归来》。这个同样来自罗马尼亚的流亡作家,对自己的祖国有着复杂的情感。当这种情感逐渐变成对当局深深的无奈之后,他的出走已变成了无奈之举下的必然行径。选择流亡,也就选择了一条与背叛划等号的路。漫漫长路,几多疾苦,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
在这种巨大的变革之中,个人命运总是显得那样渺小。注定是悲剧,也对不起,是这个时代造成的。你可以骂,可以哭诉,可以怨天尤人,但你依然无法改变。这是一道明晃晃的伤痕,将一直活生生长在你的身体之上。面对无可抗拒的力量,在一个时代即将过去之前,在一个国家即将变化之前,对于这个国家将来是什么样的,她们无法做出更多的关心。唯一的慰藉,就像影片中的那位母亲一样,只是期望自己的儿子能安全回家,迎接一个欢乐的新年。仅此而已。
《无主孤军》影评(四):冲动的人民+冲动的国家=荒诞可悲的故事
在斯大林模式近五十年的压抑下,东欧的积怨终于在剧变中得到了总爆发。美国及其阵营认为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东欧各国也认为自己将迎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然而在某些国家,事实是:罗马尼亚陷入骚乱,经济下滑,险些演变成内战;南斯拉夫共和国一分为五,原本是兄弟的人民相互间大打出手。国家不断分裂。剧变打破了独裁专制,但是却带来了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这,恐怕不是热爱自由的人们所追求的吧。
影片一开始是两个罗马尼亚内务部的士兵(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内卫武警)一个戎装、一个便装,爬出一辆代号18-34的轻型轮式装甲车抽烟。突然,一名士兵爬上对面的步兵战车拉响了机枪的枪栓,抽烟的戎装士兵虽然感到不对劲,但在反应过来之前,对面的机枪响起,把他打倒在血泊里。车内的士兵试图冲出车外,但是马上被打死在车门旁。幸存的便装士兵以车体为掩护多活了几秒,仍在试图逃走时被打死。一个恼怒的声音传来:“停火!停火!谁下令开枪的?!谁下令的……”开火的士兵们面面相觑……
于是影片开始倒叙,原来18-34号车在昨夜(即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出逃被抓回的当晚)奉命在布加勒斯特市区巡逻。小队里,有个受了西化思想、熏陶满腔热血的士兵科斯蒂。他不顾尼克中尉劝阻,只身赶往打得不可开交的电视台(反对罗共的救国委员会将在这里发布齐氏被捕的消息,挺共的内务部等一些部队和武装群众随即向电视台发起进攻),去为“人民”而战,歼灭“恐怖分子”(其实是“挺共派”武装,其中甚至有与他同一阵营的内务部部队)。不知为何,中尉竟未枪毙他,由他去了。由于不能缺人回到基地,科斯蒂走后不久,尼克中尉就带着大家去找他。在电视台,尼克找到了正在与“反罗共派”武装(其中有国防军)交火的内务部部队,却糊里糊涂地被缴了枪,连收条都没有。而科斯蒂先是糊里糊涂地跟着“反罗共派”的人去干仗,然后又糊里糊涂地被“反罗共派”的人当成了内务部特务,被关起来准备枪毙。这时。尼克中尉到了科斯蒂家找他,影片交待了一个情节:科斯蒂的父亲是罗共高官的保健医生,是“高干子弟”,所以中尉不敢怠慢。科斯蒂的母亲和未婚妻正在为他的安全担忧。科斯蒂那边,由于他说出了父亲的名字,“反罗共派”的一个头头似乎和他父亲有交情,加上尼克中尉和那位头头的一番沟通,科斯蒂终于被放了回来。他十分后悔自己的行为。一夜惊险过后,大家身心俱疲,回到基地门口报了口令,等待放行。谁也不知为什么,中尉记得很清楚而且再三确认的口令“Blue”竟是错的,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便装士兵正是科斯蒂。
整个影片贯穿始终的是混乱:混乱的国家、混乱的城市、混乱的战斗、混乱的阵营、混乱的口令、混乱的枪击……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一切是那样的荒唐,却又是那样的真实。特别是影片运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开头的枪击显得尤为真实,就像我们在反映波黑、中东等冲突的纪录片中所见的那样。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骚乱中,没有哪个百姓能从中得到任何的政治实惠,得利只是少数人,牺牲的却是大多数。
《无主孤军》影评(五):惶恐滩前说惶恐
看字幕的时候一直想:这不会是盗版商给儿子布置的小学作业吧.不过倒错得让你知道是从英文翻过来的,字幕真是傻得可爱.
罗马尼亚,东欧剧变中最残酷的一变,导演又一次在影片中展现给我们:子弹不止会打在齐奥塞斯库的身上,也会打到无辜者的身上.给观众当头一棒的刺激,立即转入一个半小时的平淡.导演一定想:不要拍成"火暴动作大片",而是几个普通士兵的一夜.两个阵营的人交杂一团的混乱的一夜.单纯的士兵热切地参加革命,却被当作奸细.回家后,他已象一盆冷水洗过,与女友拥吻时,再看不到革命激情.这本该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课,却也是最后一课.
惶恐滩前说惶恐,那两年我们不也在惶恐地看着东欧,不知有多少人在夜里收听短波消息,好似那几个不知所措的士兵,不停地调节电台频率.一个时代就这样过去了.
《无主孤军》影评(六):生处逢绝
背景是:寿西斯古下台的一夜,政府真空,分散各处的军队,有的早已跟群众打成一片,有的仍在听候不存在的指挥。电波上诗人或学者的发言,都有可能被当作最高指示。此际敌我难分,随时自己人打自己人.
一位士兵听到一段不确切的消息,头脑一热就往电视台跑去要和“人民”站在一边。一路上秩序乱七八糟,敌我不明。被误拖入一个阵营参加战斗,放出很多枪后才看到打的好像是自已人。未等把枪放下又被当作恐怖分子绑了起来等候处决...那整整一晚,人们都疯了,子弹都不知道哪里飞来的。由这种状态想起一个词“集体无意识状态”,又想起一句话“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魔鬼,而是你根本不知道有什么”。
从那位战士解除武装离开装甲车开始,就已经为他担心了。再看到他有一个亲切的家庭,时刻惦记他的父母和女朋友,还有尽全力寻找他的战友,这样一个人,就应该平安无事的从一切恶梦中回来。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和战友也会合了。经过一晚上的折腾,天亮了,回基地了。呼呼,长出一口气。有些事情绝处逢生,有些事情却是生处逢绝...
看完以后有点发呆,有点不相信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而过程却又这么真实,于是本着自虐的心理倒到开头再看一遍这恐怖事件的发生。打了个寒战之后决定了:这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恐怖片。
其实,想想中国也曾有过这样动乱的日子,闹学潮的那年,集体无意识的现像或者还更甚,伤害更大。而背后,有多少这样的故事发生过...
《无主孤军》影评(七):无主孤军:革命的那个晚上
那一夜的布加勒斯特,充满了混乱,深夜街头上到处都是热情澎湃的市民,还有一些不知在为谁而战的军人。不过,这一夜确实是改变罗马尼亚政治版图的关键一夜,许多平民的命运亦在那个晚上有了根本的变化。
12月22日,罗马尼亚的七日革命已经进入到关键时刻,第二天,齐奥塞斯库夫妇出逃被捕并被杀,齐氏政权就此瓦解。但在这一夜,却是双方较量最激烈的时候。人民已经起来,军队站在了人民一边,但内务部队却为齐氏政权而战。影片中的几位角色,即是内务部队的一员,他们坐在装甲车里,正在街头执行巡逻任务。
其实,他们是最普通不过的士兵,只是他们恰恰出现在这个夜晚,出现在这个罗马尼亚的历史关头,从而他们的命运就和这个夜晚,与这场革命,以一种奇怪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了。他们虽然属于内务部队,他们却并不是齐氏的死忠,拥护齐氏只是内务部队的头做出的决定。他们大多只是在坚守着自己的职责,执行着巡逻任务。如果没有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他们也许第二天执完勤,就该回到兵营,等到齐氏的被杀,内务部队投降,然后回复到正常的生活之中。
事情却出现了变化,毕竟这是罗马尼亚历史上非凡而动荡的一晚,一切都会在这个晚上发生改变,不管你愿意与否,你只能被历史所裹挟。士兵科斯蒂被电台及街上人的情绪所感染,决定不再执勤而去电视台参与战斗,消灭恐怖分子。而带队的中尉却害怕因少了个士兵,第二天无法交待,也带着其他几个军人前去寻找他。于是,这个荒唐的夜晚也开始了。在这里,革命的激情与荒唐的行为交织在一起。
那个晚上应该是这几个军人人生中经历最丰富的一个夜晚。他们在革命的边缘行走着,革命就在他们身边发生,似乎革命又与他们无关。科斯蒂参加了革命,开了半天枪,发现打的原来是自己人;莫名其妙地被当成了恐怖分子,差点被处决(对方不停地问为何他们罗马尼亚语说得那么好,让人捧腹);他原来家庭的关系与上司的证明,他被释放回到了巡逻车上。他远离了革命,却走近了死亡。当黎明到来之时,他们的任务也该结束,齐氏就要放弃抵抗逃跑,他们却因为未能对上暗号,而惨死街头。
影片中一连串荒唐的情节,似乎在暗讽革命的无序。不过,革命本是由不同的群体,由千差万别的个体参与,又怎会秩序井然?罗马尼亚的七日革命,更是一种突然且偶然的革命,事前并无组织,之中也无人领导,从《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垮台》这部纪录片中即可得知,这个貌似强大的政权,在那么短的时间轰然倒塌,虽有其必然性,但倒塌的时机却充满了偶然因素。在此过程中,其实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谁也无法预知历史,而趋利避害则是人的本能。长久的利益谁都清楚,但处在当下,处于奔腾之中的运动里,人是无法把握自己的。
这几个军人政治倾向并不明显,科斯蒂自不用说,想参与革命,但革命激情在遭受误解之后顿消;其他几个,也只是想例行公事,快点执完勤,可以享受自己的休假;即使是那个中尉,也只是想履行职责,他最害怕的是明白交班时少了一个人,不过他对科斯蒂指责自己是GCD耿耿于怀,直到科向他道歉。至于革命,也许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既不想参与,也不想去镇压。就是这么一群人,却在清晨稀里糊涂地死去,死在了革命的前夜。
影片开头的镜头拍得很是精彩,街头上一片怪异的和平,装甲车在对峙着,却有一个士兵与一个平民从车里下来抽烟,他们愉快地聊着天,还相互地打闹。突然的一阵枪声,他们应声倒下。另一伙在其他装甲车里穿着不同军服的人走了过来,检查着他们的尸体。干净利索,而又极富悬念,定下该片的基调。
生命总是在突然之中凋零,革命总是在和平之时举起。一切都是突如其来。
《无主孤军》影评(八):为当炮灰的同胞兔死狐悲ING.....
三民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罢,不管是为了实施什么样的政策,所必须的只有暴力。哪怕是和平演变,那也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内,先把所有的矛盾磨平。倘若没有一个人反对社会就能进入变革,那就不是革命,那历史就会少了这么多苦难与血腥。
在1989年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下台前的革命之夜,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平素保卫国家的军队也是如此,分散的各部都处在无政府状态中。有的军人选择了站在了群众的一边,有的则仍监守岗位。这时候,内务部队巡逻小分队的一名士兵,决定放弃正在执行的巡逻保卫任务,而投身于群众反抗腐败的共产党斗争中。他趁混乱时溜走了。他的长官中尉出于人情关系和怕被这个士兵擅离职守的事情牵连到,就率整个小分队到处找他,而这个士兵却被革命的军队当做反革命分子给逮捕了起来(因为他的军装是内务部的,相当中国的卫戎区军队)。经过了一夜的折腾,这个士兵终于被其长官找到,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就在这时候,他们这个巡逻小分队的所有成员却被革命军队突如其来的攻击全部打死。。。。。。
我很喜欢这部罗马尼亚电影,因为它讲的故事很荒谬,荒谬的就像是我们的生活。这故事甚至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讲得是当年的台儿庄战役,国军士兵誓死杀敌,和日本侵略者血刃沙场的故事。这后来有个台儿庄战役幸存的英雄,是在49年共军取得胜利的时候被枪杀的。他被枪杀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反抗,而只是因为他当时是河南某县的县长,因为杀他的解放军战士认为,只要是国民党官员,就不是好人,不是好人,就该死。尽管这事情在现在已经平反了,可唯一留下的字迹就是那个县的县史上面,寥寥的几个字:XXX,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后任国民政府XX县长,解放时被误杀。怎么误杀的呢?共产党参与修订的县史当然不会告诉你啦。
当然了,杀错人这种事情,终归是不利于在取得政权后装成救民于水火的大救星似的去忽悠老百姓,但就是不隐瞒,就是勇敢的承担做错的事,无辜的人在革命中被无缘无故的干掉,我还是难免会兔死狐悲的。
《无主孤军》影评(九):我们都是没头的苍蝇
看介绍说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片,就引起了注意,又发现是罗马尼亚的,那就更要看一看了。
对罗马尼亚的电影,在这部《无主孤军》之前,仍然是儿童时期的记忆——《桥》,《保卫萨拉热窝》,还有《沸腾的生活》。至今《沸腾的生活》结尾那段极其漂亮的电子乐仍然在我脑海里清晰回响。相比朝鲜或者国内当时的电影,前苏联、罗马尼亚或者南斯拉夫的电影有一种特殊的人文气息。
我知道这是一部罗马尼亚的当代电影,说的是齐奥塞斯库倒台的那一刻。对于19年前到北京读大学的我来说,那个时代背景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但这个电影,对我来说,完全不是黑色幽默片,它也许黑色,但我觉得一点儿都不有趣,相反,它真实到冷酷,到不寒而栗。胶片的质感如同我对于18年前的黑色记忆,唔,怎么说呢,大概类似于在光线不足的晚上拍照片,必然得到的ISO1600的大颗粒噪点下过。整个故事从夜晚开始,到清晨结束,节奏沉闷而缓慢,但每一步都暗示着无数的戏剧性。无助的士兵们身处混乱的大时代,他们的死是无辜的。
所有的镜头都全然接近真实,我几乎都忘记我是在看一部虚构的电影,哪怕是现在,我也相信那样的情节很可能在当时出现,这是导演的功力。无论是稀里糊涂的战斗,或者是在平民家中温暖惬意地做客,甚至是最后突如其来地被打死,摄像机没有任何的渲染。
电影从最后一刻开始,清脆的枪声的确和炒豆子差不多,士兵们慌乱地跑出来,被击毙,倒地不动。同样的镜头我在关于科索沃或者车臣的新闻报道里看过,至少我看不出电影和真实的区别。一个词:残酷。
另外,还有一些悲哀——他们死得稀里糊涂,因为开枪的人也稀里糊涂。
就在我目瞪口呆的时候,电影又缓慢地从最初开始了,一切都显得混乱不堪,交织着荒谬的情节:预备役士兵脱离巡逻队伍,去为人民战斗却被支持人民的国防军差点儿当做内务部的特务枪毙;中尉去电视台寻找自己的士兵却被下了枪,连收条都没有。一次差错百出的巡逻最后以在士兵的母亲家中和士兵会合而告终,中尉还得到了一瓶好酒,一切似乎皆大欢喜。然后就在回基地的门口,回答一个鬼都不知道的口令密码,等待答复,下车抽烟,然后一切就突如其来地发生了。
我想起18年前的那个混乱不堪的夜晚,满地狼籍的纸品和垃圾,以及跟没头苍蝇一样茫然随波逐流于人群的我们。说真的,就算这是个黑色幽默片,就算那些情节很搞笑,可是我一点都不觉得有趣,我很难受。无论是什么样的革命,倒霉的都是我们,因为我们都是没头的苍蝇。
《无主孤军》影评(十):無主孤軍
沒有預期中荒謬, 不過亦不失為一套好的紀錄式故事. 電影一開頭己給了觀眾一個震撼, 自己友射自己友, 然後有人問誰開火. 倒敘式由結局開始, 壽西斯古壽終正寢的一夜, 整個首都都陷入無政府狀態, 軍隊也沒有了效忠對象, 成了遊魂野鬼, 出來行咇的不知去那裡, 扭盡電台頻道去問自己友在那裡. 結果有一隊人其中一個熱血青年軍人要與民眾匯合, 勢要站在人民的一邊, fuck communism. 這一邊隊長稍一遲疑, 隊員己不知所終. 青年軍人誤打誤撞加入了一個陣營, 然後糊里糊塗被人以為是恐怖份子, 真諷刺, 幾經辛苦下才回到本來的隊伍, 回到家, 又要回基地報告, 怎知最後在哨崗前給自由友射殺, 十分荒謬. 政變前的夜晚, 沒有血流成河的駁火場面, 只有零星的槍擊, 電影卻把焦點放在成了遊魂野鬼的軍隊. 軍隊也不知聽誰的命令, 也不知將來如何, 是站在人民的一邊, 還是獨善其身? 原來個個關心的, 卻是新年可不可以回家, 共產國家軍人未必一定與人民對敵, 在青年軍人家中, 在戰車裡閑話家常, 沒有以往對他們的定型想像, 多點人性. 筆調是不是清新不敢說, 但故事荒謬得好看, 所謂共產政權解體的時候, 原來向人的反應是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