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婚礼》是一部由Horatiu Malaele执导,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 / 卢米妮察·乔治乌 / Vasile Albinet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声婚礼》观后感(一):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开篇是摄制组来乡村找题材,在汽车里的段子让我嘿嘿的干笑。《无声婚礼》观后感(三):荒诞的真实
观后:《无声婚礼》是一部历史悲喜剧,看似荒诞的故事,却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很难很轻松地描述这部电影,只能借助别人的评论来代替我的感悟: 如果你好奇一个葬礼是如何摧毁了一个婚礼,并用整个村子的男丁来做陪葬品,你就看看这部剧。如果你想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苏联老大哥“照顾”的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是如何在曲解的爱国精神下被戴上叛国的枷锁,并被放逐、抛弃,你就看看这部剧。如果你嫌上面的看点都不能让你感冒,你就喜欢看能纾解压力的,让人一笑而过的片子,你也看看这部剧,这里融入了灵异、奇幻、纪实、黑色、爆笑,随你享用,而且还能听到幽默、粗俗、智慧、胡闹的百姓之声。 该片曾参加第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无声婚礼》观后感(四):Silent wedding and Silent dinner
Silent wedding《无声婚礼》观后感(六):是哀是怒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小说宠儿,而对王小波的书迷而言,没有哪一篇不是他们的宠儿。在低吟的《沉默的大多数》杂文集中接受睿智、幽默、坚定的文字洗礼,站在属于他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标杆前,感悟的是沧海桑田,而其意义对生长于现代的我们,则是珍视拥有的,履践到抱负所及的峰顶,继往开来,谱写我们的责任,即便足底的大路并不为你铺,硌脚的石子让你无暇顾及沿途的美。 看罗马尼亚影片《无声婚礼》,我的脑海一直盘旋着与之并不相连的王小波的文字。或许有相通之处,以嬉笑怒骂,敌沉默之竭,留给历史一丝响动,是哀,是怒吼,用活的气息拖住丧气的步子。 关于《无声婚礼》,这篇感悟不好写,因为要触及到一些话题,对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来说,来来回回三五下就能把自己憋进死胡同,我八股刻板的思绪中有太多不能触碰的惊雷,所以在未提笔前,已觉前路漫漫,思泉陷于拘泥,不知如何“挥键问情”了。
《无声婚礼》观后感(七):憋死你的快感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正兴奋地筹备著玛拉和颜古的婚礼,大喜之日是3月9日,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欢乐即将上场的时刻,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来,苏联老大哥决定举行七天国丧,派驻当地的苏联政治指导员要求立即取消婚礼。《无声婚礼》观后感(九):挥霍自由的青春吧,如果你还有的话
无论给予这部影片多高的褒扬都不过分,——谁说文艺片必须主题不明,结构散乱,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部“容易被忽略的佳作”如果说遗憾的话,就是流传不广了。《无声婚礼》观后感(十):从《无声婚礼》看后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电影
与国际影评人热衷于用“新浪潮”来对在21世纪的罗马尼亚出现的一批优秀电影进行归类所不同的是,罗马尼亚本土电影人对这一定性持相对统一的排斥态度,普遍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归类会削弱自己作品的独立、独特性。正像美国影评人A. O. 斯科特所说的那样,“就‘新浪潮’而言,宣布(或发明)新浪潮的评论家们会比艺术家们更为投入。艺术家们不喜欢‘新浪潮’这样的概念,是因为反感他们的个性表达被混同于所谓的‘大潮流’。”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被国际影片人称为“新浪潮”的这一批罗马尼亚电影里,有着相似的主题,即对权威的解构、对极权统治的批判、对社会主义时代的反思。而从视听语言方面观察,普遍采用手持摄影机、自然光和长镜头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另一特征。但我们会发现,《无声婚礼》虽然有对苏联时期强权政治的批判,但却没有“新浪潮”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具有的更为明显的特征。夸张的表演、超现实的情节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是区别于现实生活的。所以,《无声婚礼》虽然处在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发展的鼎盛阶段,但却是一部不那么“新浪潮”的电影。虽然如此,《无声婚礼》依然同典型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一样,具有明显的东欧性。
罗马尼亚电影的研究者们都普遍喜欢用“自我东欧化”来形容上文提到的影片呈现的对历史、社会的荒谬性的反思。这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符合国际上对20世纪东欧剧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想象,国际影评人们希望看到这些如此带有地域色彩的电影。就像这些被认为最为典型的“东欧电影”那样,它们“通常表达对苏联和本国社会主义集权的深刻仇恨,通过指认苏联为他者,以实现进一步的民族主义叙述和否定社会主义历史。”
例如《无声婚礼》揭露了苏联对罗马尼亚的强权压迫,“苏联军人在影片中被塑造为恶魔,他们强奸并杀害纯洁的少女,他们因斯大林逝世而禁止村民举行婚礼”但值得注意的是,齐奥塞斯库在1964年上台后,逐渐让罗马尼亚摆脱了苏联的控制,但自己又实施了另一套同质的压迫手段,他在1966 年颁布了禁止堕胎的法令,但同时也禁止民众进行避孕,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罗马尼亚人口以刺激经济发展。关于这一法令的荒谬性与对此所做的反思后来又被呈现在另一部电影中,也就是《四月三周两天》。
齐奥塞斯库高压统治时期(1965-1989)的电影创作者们只能通过一些隐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随着齐奥塞斯库执政期的结束,“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或者说具有“自我东欧化”特征的电影也逐渐孕育。这些在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导演,“‘社会主义经历’就像一个集体记忆符号生长在‘新浪潮’导演们的创作意识中。”他们不再惶恐于体制压迫,他们所呈现的就是他们所要表达的。就像那场著名的无声婚礼,是证明当下罗马尼亚电影摆脱了“集体失语”境地的最精彩的例子。
参考文献: 《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的主题变化》,尤佳,《电影文学》,2015年第22期 《<四月三周两天>: 亲密关系的离间》,(罗马尼亚)约阿娜。乌里卡鲁 译/曹轶 《世界电影》,2008年 06期 《黑海边的新浪潮——后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电影作者们正在重塑欧洲艺术电影》 (美)A. O. 斯科特,翻译:王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东欧电影十年回顾(2001—2010)》王垚,《当代电影》,2011年11期 《灰色地带的自由》,奥尔加·斯蒂芬, 谭 毅/译,《世界美术》,2016年01期 《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的缘起》, 尤佳、金晓非,《电影评介》, 201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