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海村》影评精选10篇
日期:2018-08-18 03:5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西海村》影评精选10篇

  《西海村》是一部由高文东执导,王生锋 / 张娣主演的一部中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海村》影评(一):《西海村》之二 万籁俱寂的海里 谁的心

  题记

  诗人沉默的 就像《西海村》里,他在夷为平地前穿越西海村

  对于奢华世界 对于将被砼和人造光源点缀的世界

  远离是诗人唯一的选择

  ――――卡夫卡·陆(KavkaLu)

  古瑟怅然 《淡月映鱼》 应者寥寥

  我喜欢这样的远方,你能看见,却始终在远方

  我喜欢这样的无意,你能侵入,却在 “忙碌”之后走开

  诗句据说是晦涩的,于是,诗人的影像只能让诗人发现

  我痛

  在胯下侵出的那截裸腿 张扬而色情

  一个登徒子期待的现场却以他的退却结束

  形体的背面是不是安达鲁圈式的贪婪

  可,他走了 走向语文课本里有过的一次仪式

  当性不再具有诱惑时候 生命之树枯萎

  悲悯不是振臂一呼 而是幽蓝里渗出的叹息 诗人总是以为自杀可以抗拒卑微历史 可海 早已不是归宿

  《西海村》里的强奸镜头是最干净却最震撼的,它以影像表达了所有非语言的 心

  她和他

  以及走过的 冷漠的人

  都将回到海 即便是此刻诱人女孩 此后 也将落花流水

  当意义被用来解构生命时 生命枯萎

  当希望阻绝于海 带着毛发入海

  尘世的附着是如此恶心注视者或被无视着 他不再留恋

  这样的影片属于诗,它拒绝平庸的人了解幽蓝的沉重

  大地泥泞 人民无语 就这样风风雨雨千年

  这是一部我极力推荐独立影片,在海子走向山海关的早春,在带着岁月和西海村入海的那刻 归于宁静永恒

  诗人是沉默的 就像《西海村》里,他在夷为平地前穿越西海村

  对于奢华的世界 对于将被砼和人造光源点缀的世界

  远离是诗人唯一的选择

  (从表演而言,主演王生锋还是比较紧绷的,不够松弛,你始终可以在他的脸上和形体里发现摄像机存在,而张娣却是有着惊鸿一瞥的感觉

  有一个细节明了诗人导演内心,在最后的字幕表里有着这样一行字:特别鸣谢西海村全体村民

  诗人,是有翅膀的!

  【附录:影片资料

  导演:高文东

  摄影:包金鹏

  主演:王生锋 张娣

  片长:31分钟

  出品:先进文化传媒(大连)有限公司,东居里23号电影工作室联合出品

  个人评价:诗人的影像,良心的诗句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上午23时21分 海上 暗夜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西海村》影评(二):影像的自觉表达

  ……在这个介绍文字出现了很多剧情透露的段落,如果你还没有看这部电影,请赶紧关闭浏览器不要继续阅读

  选择激情还是隐忍的方式去评价这部全片只有一个镜头而长达31分钟的电影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这部电影富含激情同时又非常隐忍。高文东的影像充满了令人称奇的所有要素,而你又不忍心用直白的方式去表达敬意

  高文东在2000年冬天与我见过一面,当年文东是诗人,他有个网名叫做雨人,我们有着可贵回忆。他在寒冷冬日里借给我穿他的御寒风衣,这个事件在多年后依然可以活生生的被我想起,而且是友人间珍贵记忆

  我想他一定在这几年刻苦钻研着一些什么,否则不会在这样的时刻一鸣惊人地给我们抛出眼下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在如此狭小的网络论坛是非常难以描述的。尤其是在一个不可以贴图来说明影像的论坛。但是我仍旧希望尝试去表达一下。

  的确,这是一部31分钟长而且仅仅只有一个单镜头构成的电影。最早听文东说到这个信息后,我无法想象究竟是什么。要知道希区柯克的《Rope》作为单一镜头实验片是被普遍评价为失败的(当然那部作品意在表现电影与现实时间的同步性)。

  此处必须要澄清的是单一镜头绝不等于长(时间)镜头。而过去所说长(时间)镜头通常意味着单一场景、充满对白人物关系简单,往往是类似舞台剧的段落。可高文东的一部电影中单一一个镜头就可以包含了如此多的镜头元素

  镜头在一堵墙为背景并且展示影片字幕结束后便开始移动可想而知,一部31分钟的电影如果是单一场景而没有运动的镜头,那么与超市监控偷窃行为的监视器又有任何区别呢?开始移动后引出了男主角,影像大家可想而知,大抵都是跟拍。同时镜头会不经意地盯着路边出现的一些平常奇特的影像拍摄,如路边草丛里悬挂的一只被抛弃的女性胸罩。

  在这前后,镜头基本都是跟拍,就算没有集中于主角,但是在镜头转移到草丛等空白场所的时候还是会带来主角的主观视角。而镜头突然发现了草丛中蜘蛛的场景,此时绕着主角转了个半圆后,镜头回到主角身上。这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刻意的镜头组织方式:标准的第三人称跟拍和非典型的“主观镜头”。

  就在大家习惯这种展现方式的时候,导演似乎给了我们第一个视觉巨变。在拐角处,镜头意外的没有继续跟随男主角漫游,而是停顿下来,然后转变方向,向后退去。镜头紧盯着他先前路过的地方。这时镜头里第一次出现了女主角,当然我们当时并不确定这位女郎究竟是谁,但可以意识到她似乎是一位关键人物。

  转瞬即逝漂亮女主角的影像后,便是镜头的第二次变化——镜头抛弃了表演性的一切演员自由的在村庄中漫游了起来。此时我宁可相信这种镜头代表传统电影用来交代背景的全景广角的摇拍。然而在技术上它却是通过普通运动镜头来展现这种全景镜头带来的感受。同时给观众交代镜头内涵。随着镜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各种影像展现了村落大概面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它可以设想为全景的摇拍锁展现的类似观感

  之后镜头很快再次回到男主角身上。跟拍的过程与初始无异。这个过程(有意或无意)给我们展现了西海村落内部的影像——落后村落的日常生活经过种种的生活形态影像的呈现,如厕所废品收购站、以及杂货店,西海村逐渐清晰了起来。

  之后主角来到海滩,镜头依旧是跟随男主角的方向运动。来到岸边男主角和镜头同时对着远方的海洋以及对岸山顶楼房做了一个观察,这时即使镜头中的主角依旧是男主角,但是我们毫无疑问的会把它当作一个主观镜头来看待。

  待到主角停止运动。 镜头明确的对准了之后10多分钟的单一背景,此后就没有变过,这种影像的设计仅仅使用了一个固定长镜头,印象中这种镜头的确少见

  此时的镜头是对准了海滩方向,同时让我们意外的发现先前靓丽的女主角竟然在画面背景,并且向前景慢慢走来。镜头依旧是隐忍的,在接下来的十分钟内依旧纹丝不动

  女主角在画面外消失,可以看到影像在这一固定背景中,透视关系中不同角色在画面中的呈现顺序。第一次:男主角是前景主体女人是背景;第二次:女人作为前景主要视觉对象男人变为背景;第三次:男人走回来,走向前景给女人点烟,男主角与女主角并列排布在镜头两端形成强烈心理暗示,似乎他们已经默认了某种即已形成的关系

  ……如此这般的固定场景中,前景主题不断的互换而形成了固定镜头中的影像冲突。包括时不时出现在画面中村民的影像也甚至可以造成这种感觉。最后结尾前,男主角逐渐走向背景海滩处,开始脱光衣服准备下水,而女人在岸上空洞的观看,不停地吸烟。画面逐渐由于一些外来的村民的加入而变得活泼。而这一切居然是一个固定场景中的固定镜头来实现的。

  最后的场景中女人向着2个村民看似随机进入画面的同一运动。这个画面依旧冷静而不变,我们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安静的海滩。这是镜头摇向海滨,先前看到的裸体走入海水的男主角已经不见了。影片结束于海滩的苍白空镜头。

  整个电影没有一句对白,影像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它甚至自己可以表述导演的观念,31分钟的无声电影(想象默片时代你可以坚持30分钟看一个镜头而没有任何字幕吗?)。影片的配音我很想知道是同期还是后期录制,电影中声音的使用跟贾樟柯的《小武》非常类似,在场景中出现周围的环境声音,但是断断续续并不是很清晰,在商店中有一些美国流行音乐,听上去象Mariah Carey的歌曲,掺杂一些新闻播报,使环境变得让人觉得非常具体

  我希望我有机会去重新回顾这部电影,写出一个更详细的评价,在这个介绍文字中出现了很多剧情透露的段落,如果你还没有看这部电影,请赶紧关闭浏览器不要继续阅读。

  以下是需要询问导演文东的问题,为了写出更全面的评价:

  1. 影片是同期录音?

  2. 摄影是如何保持在31分钟内稳定的把持摄像机?

  3. 场面调度如何具体安排?

  4. 现场调度的概念有没有受到什么人的影响,如斯科塞斯等...?

  5. 西海村的具体地点

  后续:与导演高文东的聊天交流。关于他的答案

  1. 影片是同期录音?

  有部分是同期的,但大半还是后来混音。而且加了一些主观元素,包括歌曲,广播,甚至里面有《小山回家》贾科长的声音。这个,目的和你说的差不多,想用声音营造一种影像的场。后期声音花了两周,我现在觉得还算满意

  2. 摄影是如何保持在31分钟内稳定的把持摄像机?

  3. 场面调度如何具体安排?

  这个是我们反复在同一线路行走很多遍的结果。大概走了一周的时间,所以后来拍起来的时候,村民已经不拿我们当回事了。他们的出现都非常自然,没有安排。行走的最大收获是关于“节奏”,影像呈现出的节奏,舒服程度都是我们的感觉。而且,很重要机器很普通,松下180。但非常好用

  对了摄影师非常年轻,非常有才华。他一直用手在把持机器,我们做过稳定器,但最后都放弃。觉得身体的减震和感觉可能是最好的。那里的路面非常泥泞,能走到这个效果,已经不容易了。当然,还是有些晃动,他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问:那个蜘蛛是计划外的吗?)

  是计划内的,它一直在网上,它没走,是幸运事情。呵呵

  4. 现场调度的概念有没有受到什么人的影响,如斯科塞斯等...?

  (问:你有没有参考前人的作品来设计这个调度)

  这个片子没受其他电影的直接影像,如果有。大概就是我太喜欢长镜头了。算一个多年努力总结

  5. 西海村的具体地点?

  西海村,是我小时候生活过的一个村子。我拍完之后,这个村子就拆迁了,现在是一片废墟

  (你应该拍一个消失后的版本。。。在空地上重新走一遍。)

  《西海村》影评(三):海边的绝望——关于独立电影“西海村”

  大连独立电影导演高文东携自己的前两部作品“西海村”和“美食村”来深圳作放映,双片联映。高文东自己说这是自己将要完成三部曲的前两部,跟中国另一个独立导演李扬差不多。李扬的“盲山”和“盲井”我都喜欢,于是很是期待后一部“盲流”。高文东的拍摄领域跟李扬不同,后者关注着的是社会性,媒体盲点总在遮掩着的东西,高导的领域其实跟拍摄“铁西区”的王兵类似,是那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最终被时间的战车碾压过的时间与空间建筑,包括变迁中的人性

  相比之下,我更加喜欢用一个镜头完成的30分钟的短片“西海村”。用一个镜头来完成整部片子,当然需要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场景的选择,不间断地去了解和发现这个即将被历史遗忘的辽南小渔村一草一木,如何在镜头下赋予它们以生命,这都是拍摄前期需要做的大量工作。

  剧情设置其实相当的简单,一个男青年的绝望,肩扛摄像机随着他的脚步在西海村内行进,一个近乎崩溃的人,拥有彷徨的脚步。他蹒跚,他无助,他举目四顾,他茫然失所。北方的海不是蔚蓝的,它拥有让人失落色泽。海边的女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也许是失落已久的温暖,也许是在守望早已经消失的港湾。他们在静态中相遇,短暂纠缠。男人始终选择了放弃,消失在深不可测的海洋里。那种吞噬是没有底线的绝望,类似《局外人》中书写的那种冷静的开枪,“空空空空空”,命运之门被敲打了5下,时钟还没机会去倾斜,那个绝望就走到了尽头。海边没有卡夫卡没有咏叹调,有的只是挥之不去惆怅。西海村即将变迁,注定有些东西会保留在具象的回忆里,比如那年深秋在海边发现的一具尸体

  在北野武的力作“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那种湛蓝和凄美是能让心灵抽搐的,久石让的音乐总在蔚蓝色的海洋面前显得那样的唯美。而高文东没有选择使用音乐,他用生冷的构图来诠释绝望的意义。有点消极,但是并不缺乏深度思索。一个镜头的故事,很绝望,很真实。

  《西海村》影评(四):《西海村》之一:城市背面,他们依旧是我们都兄弟

  题记:

  我们曾经在吕克·贝松明丽的阳光里享受湛蓝,我们在20年后却在高文东的深蓝里感到深寒,长镜头产生的压迫就像凌迟的苦痛,它逼视着你的底线,拷问着你的良心。

  ――――卡夫卡·陆(KavkaLu)

  蟋蟀鸣唱,狗子欢畅,无海的乡间,阴沉的路,没有导轨的机器总是显得蹒跚

  当我们赞誉贾樟柯在《三峡好人》里用环境噪音烘托剧情的方法,我们却在高文东的镜头里看到更早的痛,在未庄纪录始终是责任和勇气,在主观的刻意里完成客观的叙事,只要你没有麻木,你会受到心灵的涤荡。

  行走是一种态度,交汇是生命的戏剧重要的时刻,个体的历史轨迹比历史叙述更加重要;行走同样是一种发现,以他的视角完成你构筑经验的可能。

  镜头的接近在更大程度上是导演表达观念的方法,高文东很想让人看见他的思想,镜头一直在强迫观众接受事件的细微,所以,行走的人其实可以虚设。

  在80年代,我们曾经在吕克·贝松明丽的阳光里享受湛蓝,我们在20年后却在高文东的深蓝里感到深寒,长镜头产生的压迫就像凌迟的苦痛,它逼视着你的底线,拷问着你的良心。

  这是家国的哪里?它真的是花团锦簇的那个海滨城市,在一大堆污浊之间我无法看见莺歌燕舞的“喜剧”。

  每个未庄的城市都有这样的背面,作为巨无霸电视台煽情和赞美的背面,它都是存在,它都是生活,可哪一个才是生活的本真。

  这的确拷问着每个民间记忆的良知和心灵,我们继续随着文东的镜头行走,在黯然的灰蓝里,走向摒弃繁杂和鸟鸣的土道,义无反顾奔向海,奔向有别于《400下》的海

  无论脚步多么迟疑,心已经坚定。

  但是,我始终想到许多独立导演想到的是城里的个案,可,真正有意思的鲜活在城乡结合部每一扇紧闭的门里,在每一个被镜头忽视的平常人的视野里。

  我喜欢女主角刚出现的哪组镜头:土道、远处的高楼和近处的遮挡板,她来自于背后的世界,来自于被记忆的城市生活。

  远方是许多奔向砼的丛林人们的目标,奢华而隔阂的时尚人生。

  前方是海涛,蒙太奇般我竟然定格于陈天华,这是一个被时尚派不会记忆的名字,这也是我们浑沌的原因所在。

  还是特吕弗“理性”, 海边惊鸿一瞥却知道回来

  只有未庄才有伯牙的传说!

  传说已经远离了人格的拼杀被贴上仙风道骨的标签。

  所有城市化进程里的未庄城市都那么雷同,在城市的绿地里飞扬着彩旗、白鸽,更为奢华的还有女骑警摆着POSE点缀盛世,仿佛有了白金汉宫门前的感觉,城市的门面挤兑了多少乞者的口粮,这样的镜头就需要民间纪录片去补充,就像人民在野史里发现别样的风景一般。

  当我看见高文东镜头里“严打偷窃”的柱子,我笑了,我再一次跳开影像想到了新马代表人马克思·韦伯的名言,想起了政协委员谈到我们公共医疗的公平性全世界第四

  对不起,是倒数第四 让我想起了非洲的影像!

  滤去了红,天地一片幽蓝。

  就行行走,奔向海 或者 找回阳光。

  查了网上的相关资料,高文东是诗人,怪不得他那么敏锐

  镜头就是语言

  未完待续,之一

  《附录:影片资料》

  《西海村》2006中国独立影像

  导演:高文东

  摄影:包金鹏

  主演:王生锋 张娣

  片长:31分钟

  出品:先进文化传媒(大连)有限公司,东居里23号电影工作室联合出品

  个人评价:诗人的影像,良心的诗句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上午11时21分 海上 阳光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西海村》影评(五):在城乡结合部

  标题来自于残雪的一部同名中篇小说《在城乡结合部》,就像我看这部电影一样同样出现在几年以前,今天早晨我重新打开这部电影,是因为他勾起了我某些记忆深处的东西。

  残雪的那篇中篇,一如既往的展示她的个人风格,迷幻梦一般的场景、个人式的絮絮叨叨、冷静而抽象的描述。在那场关于城乡结合部的梦境中,残雪展示了一个精神流放的梦幻空间,那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规避,因为对于客观生活的无法介入而导致的一种陌生化,同时又是一种向往,一种对精神世界解放的追寻,离开城市,离开乡村,因为城市和乡村是一种客观物质生活的象征,而唯有在城乡结合部这个处于两者之间的边缘空间才能让她感觉稍稍踹口气,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我至今记得那篇文章中描述的一些支离破碎的场景:城市是大笼子郊区是个小笼子、保安的枪、人们冷静的眼光、使劲扑腾的鸡、懒洋洋等死的老狗、无孔不入的噪音、随处可闻的骂骂咧咧声... ...这一切都让她既害怕又迷恋。

  后来我在《西海村》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同样的空间,初次观看还是在07年的大声展,在那届大声展上我一共看了两部电影,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偶然,另一部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王笠人的《草芥》,在我看来,这两部电影都有着和残雪一样的气质:在一个狭窄憋屈的边缘空间里追寻被流离的精神世界,与《草芥》夸张的超现实视觉风格不同的是,《西海村》更内敛冷静,冷静到让人不寒而栗。

  《西海村》的男主角只是一个在村庄即将拆迁之际对未来世界困惑的青年,他游荡在村中的每个角落,从锁门,到上厕所,到遇见其他人,到买早点,直到走到海边遇见一个女子最终与她发生冲突并试图发生某种关系,最后索然无味的离开,独自默默走进大海。一个简单的叙事,一个镜头开始,同样的一个镜头走向结局,在这里,这个即将消失的村庄就是主角心中迷恋的精神世界放逐的空间,而与之对立的一街之隔的城市就是精神沙漠化的符号,在这块最后一块精神净土即将消失的时刻,他唯一能做的只是最后看它们一遍,然后走向自己的末路,直到遇见海边的女孩,在这里,导演设定了一个转机,或许刚开始他相信爱能够对未来的世界带来转机,于是有了男主角的欲望冲动,在短暂的挣扎以后,男主角最后选择了放弃,或许在他看来,失去了这个能够让人喘气的空间,即使有爱也是憋屈的,于是他最后选择了离开。

  这部电影带着一个城乡结合部记录片的外壳,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记录片,他更对的是一个展示导演内心世界的个人主义影片,高文东是个诗人,他敏锐的感知力一直在折磨着他,他努力想去表现一个人在对现实生活感到绝望而走出最后一步的那种困境,而同时他有怀有一种莫名的救赎情绪,试图挽回每个独立的生命。在这里,城相结合部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社会学现象,他更多的是展示了导演内心的一个向往的精神放逐的空间,就像残雪笔下所描述的那个梦境一样,这里是逃离的地方、是自由的呼吸、是一个让人感觉被边缘化却能够喘气的地方。然而可悲的是:现实无处不在,精神无处飞升,人们就像一群使劲扑腾被关在笼子里的家鸡,却飞不上蓝天。

  《西海村》影评(六):失望之作

  我昨天看了这部电影.很失望.

  我是冲着长镜头一气呵成这股劲儿去的.

  但是看完了之后,我就感到一阵眩晕.一是因为,有的镜头实在是太近,而且不断摇晃,二是因为构图色彩之类可能因为单镜头的缘故,考虑不了那么多~

  故事冗长,而且很压抑.

  如果不是有人跟我说:是要表达一种无法挽回的消逝.我觉得,很难GET到这一点.

  所有的东西并不是为了气氛,情绪,甚至剧情,思想所做.

  希望导演能够考虑到,能被人们所接受,所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我这里说的人们,并非一般的大众群体.也不指望能被多数人所接受这类片子.

  导演也是希望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海村》影评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