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花季》是一部由富敏 / 张弘执导,战士强 / 吉雪萍 / 池华琼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旁白很有感觉,就听写了下来。但是悔恨的是,百度ing。。。发觉已有人走在我的前面,我就照搬过来了。以供大家赏玩。
第一集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一件偶然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或者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欧阳就不曾预料书店里的这场误会,竟会给他充满自信的生活带来一层阴影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后者较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培根
第二集
《诗经》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连鸟的鸣叫都是在寻求友情,更何况人呢?人心是最远的,又是最近的,真诚便是心与心的通道,共同的命运和遭遇是这对少男少女的心一下子缩短了距离,靠的很近很近……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培根
第三集
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校园生活总是涟漪套着涟漪。机会和竞争,挑战和奋斗,永远是校园故事不老的主题,而男女主人公们则逐渐领悟成长的真谛。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哭无端字字真。——龚自珍
第四集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即使是在考试这个非常时期,校园里仍然充满一半轻松,一半沉重,演绎出一半天真一半成熟
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
样样叫我们好惊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
从来不淡漠
——王蒙
第五集
撕榜的行为发生在白雪的身上,既出人意料又不可思议。不过,到也让人理解和同情,因为,今后等待着他们的数十次,乃至上百次的测验,考试,太超负荷了。电子计算机划出的高考分数线,是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
含蓄属于这个年龄,我们想对一切都贴上独特的标题,能给人们提出批评一个又一个问号,是我们最大的乐趣。别说我们才十六岁,这可是能够拥有整个世界的年龄——一位上海少年
第六集
看来不管哪个时代,哪种国籍的少年,世界对他们来说就像晨曦笼罩的大海,有时分不清海和天的界限。是啊,本来蓝天就是碧空中的大海,大海就是深遂中的蓝天。少年心中的大海,蓝得最深,少年心中的天,蓝得最远。
青年的友谊是最初独立选择的个人依恋心,它预告着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另一种依恋的出现,其中包括爱情。因此爱情也是崇高的心情。——卢梭
第七集
当共和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当学校的大门向社会打开,地球上任何角落里的细微变化必定无一遗漏的在校园里曝光。自信和烦恼,希望和失败,理解和困惑,这些矛盾的统一体,必定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我试图记述中学生的种种思考和感受,试图描绘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不是因为他们都正确(也不应当要求他们都正确)而是因为他们的真实存在,这个存在给大家出了个题目。——孟晓云
第八集
看来不承认不行,现实生活中少男少女互相的爱慕和依恋像湍急的小河,激越而热烈,美好而又混沌。曾经拥有过十六岁的人们啊,伸出手来帮他们一把吧。让他们看到月亮没有消退,太阳正在升起,光线会越来越亮,一切都会越来越看得清。
珍重地描写吧
请你着笔——冰心
第九集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有些偶然的事件并不见得存在必然的因素,但是出于某种原因,往往会使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起来。更何况,这又是一件犯了中国人大忌的事呢?
振作起来吧,把一切思虑抛弃,我们一同跑进世界里去——歌徳
第十集
人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往往出于各种动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身上不那么光彩的一面隐藏起来,总想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但是事情却总是那么怪,真的永远假不了,假的也永远真不起来.
第十一集
我们的中学老师,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老师无法比拟的。他们对学生期望殷殷,忧虑重重,因为他们把自身岁月的蹉跎,生命价值的寻觅,统统寄托在学生们的身上,有谁能够理解他们这片复杂而又难以说清的心情呢?
壮年可以是小说,老年可以是散文,断然难以重返诗的领地,而只能有诗的回忆.。诗只属于青年人——肖复兴
第十二集
诗朗诵:《我十六岁》--孟晓云
于是,我陷入迷茫,我不知道我是怎样,也不知道我应该怎样
你是蹦蹦跳跳的大人,也是长大的娃娃
你就是你,既是春夏,也是秋冬,因为十六岁才有这彩色的性格
我知道了,十六岁,只属于我自己,一次
十六岁,只属于我们,一次……
《十六岁的花季》影评(二):蝉鸣的盛夏,你是否也会想起他们?
我能想到最惬意的事,
每到夏天,
你会想起什么?
我会想起用毛巾包裹着的,散着冷气的光明冰砖、堆在三轮车上的8424西瓜、每周二下午电视台的彩条信号、可以放满一整条弄堂的躺椅、以及每到暑假就开始循环播放的《西游记》和这部百看不厌电视剧。
没错,这是一篇暴露年龄的文章......
而这部电视剧就是国内最早的校园题材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当时的风靡程度绝不亚于之后的《流星花园》,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影响力和意义都是巨大的,是之后校园剧无可比拟的标杆般的存在。
直到现在,熟悉的片头曲一响起,我还是会立马起一身鸡皮疙瘩......
开着自编的玩笑。
我的理想比天高。
外面的世界很美好,
我什么都想知道。
十六岁的花季 主题曲_腾讯视频这部首播于1990年的《十六岁的花季》,是由富敏、张弘夫妇执导,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上海电视台联合拍摄,共有十二集,是当时国内最长的一部青少年题材作品。为了尝试以中学生的眼光看待社会,导演团队对上海多所中学进行了调研,开了多次座谈会,还曾被一度喊停拍摄。
故事以上海一所重点高中为背景,描绘了一群十六岁高中生们的成长故事,剧组面向上海全市中学生公开招聘演员,据说当时参加面试的有3000多人!看来二十几年前就有海选了。
白雪的扮演者吉雪萍,陈菲儿的扮演者池华琼都是从这里起步,而袁野的扮演者则是《封神榜》中的哪吒,大家有木有想起来?帅哥起步一般都比较高......
每到暑假,我都会打开电视,一遍遍的刷,那时电视机还是显像管的,画质连标清的都达不到,那时的俊男美女都是天然去雕饰的,是属于90年代独特的质朴的美,那时青春热烈奔放,像清晨升起的朝阳,那时我还未满十六岁,但对高中生活心生向往,一个新世界被开启了。
除此之外也被这部剧刷新了不少认知,一度认为全上海的高中都是寄宿制的,晚上出去是要翻墙的,班主任都像童老师一样通情达理亦师亦友,各种社团活动等你去参加,每天都过得如电视剧中般精彩,十六岁的生活大概就是这个模样了......
那时的欧阳就是现在所说的校草会画画的袁野是女孩们眼中的男神出国竞赛的何大门是人人仰慕的高智商学霸而陈菲儿和白雪又是多少男孩子的梦中情人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们:
喜欢林青霞的王福娣虽然名字有点土气,但她的偶像却是那个年代最洋气的存在。在宿舍的上铺贴满她的海报,不断以口播和飞吻的方式为她打call,以偶像的形象来严格要求自己减肥,相比现在动不动就一掷千金pick偶像的小朋友来说,那时的追星是多么的可爱和质朴啊。
鄙视“八国联军”的上海阿婆“八国联军”是她孙子阿宝的女朋友,因为打扮妖艳,形象出位,经常出没于外滩高级饭店,惹得好婆很是不爽,因此给起了一个恶狠狠的外号,还经常跟住在一个弄堂的白雪吐槽“八国联军”的种种。
当老观念与新潮流发生强烈撞击的时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不讨人喜欢的彭瑜从颜值上说,当时觉得彭瑜还是蛮帅的,他的形象主要通过和韩小乐的相爱相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点自私、会耍小聪明,最早意识到社会生存法则,在寝室给小男孩补习,从中收取费用;在校长办公室门口读书,引起校长的注意,他表现出超出其年龄范围的入世思维,是一个现实感很强的人物。
找《精编三》的剧情想必剧迷们还历历在目,这是一本神奇的参考书,它可以瞬间让你的考试成绩提高到班级前10名,如此神奇的《精编三》只要5块8,有兴趣了解一下?据说貌似这本书是真实存在的.....同学们想问彭瑜借复习资料他谎称没有,却被小乐发现他把书皮包了,偷偷藏在枕头下,后来小乐把书偷出来复印了一本分给全班同学,这场面太刺激了.....
彭瑜的缺点很外显,但他却不是藏着掖着的那种坏,我反而觉得他很真实,就算被人讨厌也从来不附和,永远都是亮出自己的观点,走自己的路。在误闯女浴室事件中,他的一通无名留言电话让欧阳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帮助小乐洗刷冤屈摆脱困境,在关键问题上,他始终明白什么是该做的。
人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你可以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很多角色身上的多面性,例如彭瑜、例如欧阳严严,不单只是阳光、正能量的,也有自私、小黑暗、想要隐藏起来的一面,这或许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也是需要坦然面对的一部分,这也是我最喜欢这部剧的那个点。
该剧反映了不少当时青少年的情感问题,与时代契合,刻画得生动又贴近生活,早恋、暗恋、婚外恋,以及对自我的理解与思索。
那时候的定情信物是一大袋新疆葡萄干,隔着屏幕看他们甜蜜的低调的撒糖~明目张胆的公开递纸条经常探讨业务的两人,心心相惜 白雪家疑似婚外恋,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家庭芭蕾舞服展现出少女们娇俏的美敢于展示自我以及正视异性的勇气片尾诗既文艺又饱含哲理,配合婉转流畅的旁白,给每一集增添了不少诗意,画上完美的句号。
尽管现在看来,没有时尚的包装和夸张的剧情,但其实剧中触及了出国热、婚外情、学生早恋、教育改革、知青子女回沪、教师下海经商、学校破墙开店搞创收、赞助生、游戏机房、瓶装雪碧等当时社会的爆点和热点,真实勾勒出时代特征,以及社会变革下的生活气息,特别接地气。
所以说虽是一部校园剧,但意义却不仅于此,这些真实的反映和尖锐的拷问,相比于现在过度商业化的电视剧,显得格外的健康和多元。
有网友说:科技是一直进步的,文化和艺术则经常倒退,这让我们分外想念八九十年代的创作环境。
当时的爆款——电饭煲潮人必备——隐形眼镜,黑板上写着“带博士伦眼镜舒服极了”的广告语,朗朗上口白雪撕白榜,则是向教育制度发出的无声反抗韩小乐的女浴室风波,是一段成长的阵痛和人生的很多无奈有人觉得那是一个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和思想发生巨变的时代。也有人觉得那是一个新鲜事物野蛮生长,无限憧憬未来的时代。对于我而言,那是一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但却令人心生怀念的无忧无虑的时代。
校长说:事物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有的人活得有理想,有的人活得混混沌沌,有的人活得有脊梁骨,有的人活得没脊梁骨,关键是我们怎么去看,是看生活的主流还是看沉渣泛起的支流。
对与错、欢笑与痛苦、选择与纠结、勇敢与退缩,这是十六岁即将成人的一场场加冕礼,在不断试错中跌倒前行,好在那时我们拥有最多的是时间,可以重新来过。
就像每集开头的旁白所说:
你以为这是个故事,
那么你错了,
你以为这是生活,
那么我错了,
编织的一曲歌,一首诗,一个梦,
十六岁的歌,委婉动听未必上口,
十六岁的诗,热烈奔放未必押韵,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季......
但是朋友,只要你拥有过十六岁,
你就拥有过一份,和太阳一样滚烫的,一样血红的青春~~
人生不永远是花季,或许,所谓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痛苦的思辨和反省中,散出新的枝叶,开出美丽的花~~ 而这不仅仅只停留在十六岁,它会是我们一生需要解的题。END
《十六岁的花季》影评(三):十六岁的花只开一季
我很喜欢那里面的主题歌, 片子是写的八十年代的学校,但是,即使是现代的学校,也没有这样的水平。
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的梦。 传达出来的是青春的你我。
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手机,没有那么多的网络。 我认为在那样的
环境下,人就显的更纯真,更执着。 现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过
年的感觉淡了, 我觉得就是干扰多了。 一切都太方便了。 太快了。
总是想的不要为了一颗树放弃了整个森林, 可是 , 能为了一棵树去
执着你不觉得那也是一种美吗?
校园题材的故事的确很多,可还是那句话。 十六岁的花只开一季。
《十六岁的花季》影评(四):只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才有体会
十六岁的花季拍摄于90年,反映了那个社会和思想剧变的时代。我读高中在96-99年,应该说和90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还依稀记得一些当时的情景。所以在今天重看这部片子觉得非常的怀念。
那时正处于逐渐由计划转为市场的时代,社会在变学生的观念在变。应该说就当时而言,这部片子是非常前卫的,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激变的价值观,反映了当时学生的憧憬与迷茫。高中生的出路是考大学,但即使考上大学还要等待毕业分配,到底去哪里工作自己并不能决定。所以他们会对前途感到迷茫。
但是时代又在不停地变化,如果他们考进了重点大学,毕业会是在96年,当时已经取消了毕业分配,正好又是外资全面开放,大学生就业的黄金时期。而工作4-5年后成家买房又是房价最便宜的时候。这一批生于74-76年的人们应该说是幸福指数最高的一代,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谁又会想到这些呢?当然,当时大学只有8%的毛入学率,能考上大学的,真的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