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染坊》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8-08 02:1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大染坊》经典影评10篇

  《大染坊》是一部由王文杰执导,侯勇 / 罗刚 / 萨日娜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染坊》影评(一):《大染坊》编剧--陈杰

  伴山堂主

  2003年10月电视剧《大染坊》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编剧陈杰也因此名闻全国人们惊诧此前从未写过剧本的陈杰竟然一炮走红。

  “陈杰,1956年生,上过三年小学,16岁入济南市邮政局做工,后弃工从商,现为某大公司首席执行总监。好乱读书,不好上学。”陈杰出版《大染坊》同名小说时的这段减到不能再减的简介勾画出一个编剧奇才人生经历。其实在写出《大染坊》陈杰就曾在文坛崭露头角了。

  我和陈杰相识是因为我四弟。他和我四弟都在火车上做押运员。他还有两个同事一个是张源另一个是赵选光。他们四人是爱读书的好朋友。押运员和搬运工差不多,每天要搬运数以吨计的邮件繁重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空余时间他们读书、唱歌、喝酒也很快乐。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当助教,陈杰他们几个常来家串门。我也从山大借书和杂志给他们看。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里,文学火炉一样吸引着他们。陈杰的确没上几天学,但是他读书的爱好却使他积累起了在大学也学不到的东西。后来他动手写起小说来。他最初的小说都经我看过。这也是后来他称我为文学启蒙老师缘故。张源调到省图书馆后,也为陈杰大开了读书的方便之门。陈杰记忆力很好,几乎过目不忘。他还能下别人下不了的功夫。我推荐他读《老子》,他不但读了,还一笔一划地抄了一本送给我。后来我介绍认识了孙国章和任远先生。他的短篇陆续出现在《当代小说》杂志上,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他先后写出了中国第一个描写邮件押运员生活中篇小说旅途上》,发表于南京大型文学丛刊《青春》,接着又一篇很具现代派色彩的小说《小站》在《中国》杂志发表。1987年3月我在《当代小说》发表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陈杰中篇小说漫评》,向文坛推介他。这一段创作经历使他具备了很扎实写作功底,也做好了出大作品知识储备

  其后有一段时间,他停止了写作,弃工经商。先是自己广告公司,后进入一家大公司任执行总监。每年我和他们四个春节期间都聚一次。陈杰谈商界趣闻,讲自己的创意和广告作品。他酒量很大,口才极好,大家都很开心。到大公司后,他的眼界阅历又有很大扩展。这段经历后来也都沉淀在他的电视剧本中。

  2003年春节陈杰请我们相聚,他突然说他写了一部电视剧,并已经投拍,这让我们十分惊讶。他自信地说这部戏一定会火!并说是他用一个多月一气呵成的,这就是《大染坊》。这个剧是他在2002年夏天动手的,他要写一部关于他爷爷的作品,起名《乱世奇商》。一个月就完稿了。这年7月底,他让人把剧本送到著名编剧张宏森的办公室。提出了让张宏森3个小时之内看完剧本,并给以明确答复:用,还是不用的要求。这种苛刻的要求,张宏森还从未遇到过。何况身为山东影视中心艺术总监的张宏森,一般是不看初稿的。他一听,让来者把稿带走。没想到三四天之后,剧本再次送来,看稿时间延长到一周。正好那天下午,张宏森难得清静,随手翻开了剧本。这一翻,便放不下了,忙找到影视中心领导王汉平,两人慧眼识珠,都认为是一个难得的好本子,于是立即拍板:“剧本买下,马上见编剧。”剧组很快成立拍摄也快马加鞭,不到一年拍完并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大染坊》播出后,好评如潮,许多人都猜测主人公陈寿亭的原型是谁。有说是是青岛化工知名人士陈介夫,也有人说东元盛印染厂创始人张启垣的第三子“少东家” 张东木。这些上世纪初的民族工业开拓者的影子或许都能从陈寿亭身上看到,但是最初的原型还是陈杰的爷爷爷陈立庭,他创办的染坊是济南第一染织厂的前身。张、陈两家祖籍都是淄博市桓台县,迁到济南后都在锦缠街居住,也都开过染坊。《大染坊》小说出版后,陈杰在送我的书签上题了首诗:“天涩叶黄雁萧鸣,水寒风紧鸭泠汀。揖别程门知有路,一船萧瑟到金陵。 拙作《大染坊》出版撰句专颂我师耿建华先生”我步韵和了他,诗云:“晴空一鹤九霄腾,绿水连天饶碧菱。香染江南春色好,玉萧声里忆金陵。”

  2006年我们春节又聚,他说又写了一部电视剧《旱码头》,说肯定超过《大染坊》。此时他已很消瘦,连续的拼搏已经损伤了他的身体。这年7月《旱码头》开机两个多月后,陈杰与世长辞,《旱码头》也成为他的荧屏绝唱。陈杰的遗嘱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死后,不要在电视剧里我的名字上打黑框。”《旱码头》是陈杰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看重的一部作品。他在小说后记请求盗版商高抬贵手,放过《旱码头》他说:“这有可能是我最后的著作,是我身后妻儿衣食学费。于此我哀求盗版从业者放我一马。陈杰在此谢过了!”此情哀哀,读后无不令人动容。

  陈杰堪称奇才、怪才,若不是英年早逝,他还会写出更惊人的作品来。他已完成的还有一个写飞虎队的电影剧本,本想与好莱坞联手的。他还要写济南早年面粉业的电视剧《大磨坊》。三个《大》剧将会把山东20世纪的民族工业的面貌勾画的更为完整清晰,会把齐鲁商业文明阐释的更为动人

  《大染坊》影评(二):瑕不掩瑜啊

  意识形态重了点,当然,这也是源于创作年代的局限性,某党也是近年来才敢于逐步的还另一党之公允的,我们从小受的历史教育一直告诉我们,某党才是抗日队伍,另一党不但不愿打日本人求和不求战不说,还总是忙着”搅共”,FB透顶毫无气节并且连年内战大伤民族根本,云云。。。其实事实真是那么简单么?这一捧一踩,实在有点言过其实,这是我唯一不太满意的,意识形态痕迹过重了。这个就不多说了,懂的人自然心照不宣,此话按下不表,说说这剧的好处吧。大染坊这出戏多年来反复重看多遍,越看倒越有味道了,在我看,这剧好就好在,人物鲜活语言生活化,用今天的话来说,特别地气!不管主配,嬉笑怒骂,都相当自然,符合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基本没有作戏的痕迹,偶尔有表演过于用力时候,在整体气氛烘托下,也算瑕不掩瑜。很多场景,都让人有代入感,人物让人有亲切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至于那些个智斗,还有陈六的发迹史,倒没有太大的借鉴价值,太艺术化了,艺术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偶然因素太多,其实真实的人生哪里有那么多机缘巧合呢?即使有,也是万中无一的传奇人物,不可复制的成功,观赏价值高于借鉴价值。这个剧与其说是以商战剧情贯穿全场争取观众,不如说是一个情字牢牢锁定了我的心(本来想说我们,但这年头大家最烦被代表)。兄弟情,手足情,夫妻情,亲情爱情友情恩情,甚至于暧昧之情,无不描画入骨,入昧三分,可歌可泣可悲可叹。而陈六这个人,这出戏的灵魂人物,可以用八个字形容: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情重的人牵挂太多,聪明人往往思虑过重,一者伤心,二者伤身,两样都来,不堪其负啊!这八字考语按于他的惨烈结局下,不算为过吧。零零碎碎写了许多,大家凑合看吧,欢迎大家探讨交流剧情!三人行,必有我师。至于言辞激烈的砖家们,您只别往我这送人参来,其他无碍!本人虚不受补,人参吃多可上火了,呵呵!

  《大染坊》影评(三):一部让我自愧不如的电视剧

  我是个逻辑控,对于所有电影电视的逻辑性要求很高。最近剧荒,看了这部老片。抱着找碴的心理看完。不得不佩服编剧,举几个还能记得的例子,藤井在济南建厂的时候,我觉得不合逻辑,藤井拥有东北广大的市场后盾完全可以碾压死陈六子的小厂子。心里这么觉得,没想到后面真的演到藤井出这一招,陈六子就把藤井的货走私到东北,利用价差。虽然我觉得藤井可以通过控制铁路来压制走私。藤井依然可以搞死他,但是编剧能跟上我的思路,看破我的计划,的确牛逼!!还有上海的那个公子,我很欣赏他,因为他对付陈六子的招数我也想到了,看这部剧,让我觉得过瘾。能随着角色进行带入式较量,而且被陈六子反击。剧情上当然也有不合逻辑的地方,但是市场被设定狭窄信息封闭,想想合理了。最关键的是,没有婆婆妈妈感情戏。孙俪没有和侯勇谈恋爱,让我感觉很好,不套路化,不庸俗。(因为这点我给战长沙2星)这部剧第一集拍的不好,小演员配音太恶心。孙俪虽然扮相丑,但是演技在线,我认了。依然满分。对于这部戏,我还有一点感悟,人与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拥有相同相似背景条件的人个才可以成为朋友。比如那几个公子,沈小姐等。而那些即使真心相待的,只能沦为炮灰,比如王金彪,最后留下送死。

  《大染坊》影评(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欣赏

  《大染坊》陈寿亭:”不管是男人对男人,还是男人对女人,这首先要相互信任,就是信得过对方;这第二步呢,就是相互理解,也就是体谅对方;这最高处,就是相互欣赏,也就是你看着我好,我看着你也好。“”你知道我欣赏家驹什么吗?家驹最大的好处,是他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人跟人在一起,特别是男人跟男人在一起,你知道什么最难避免吗?一个字:’争‘!就这一个’争‘字,不知道能毁了多少事啊。而家驹确实’让‘,这一个’让‘字,要是没有大文化,大学问比如说他爹,卢老爷子这样的高人点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要饭的时候,满大街的人都是我老师;到了你家,咱爹娘是我老师;我干了染厂之后,家驹就是我老师。要是没有家驹这样的人,你想一想,我能干成什么?真正的高人,不像我这样,上蹿下跳,到处乱窜,真正的高人啊,是让你心甘情愿地为他上蹿下跳,家驹就有这么点儿意思。“

  《大染坊》影评(五):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在B站又看了一遍大染坊,里面有人刷“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句话放在这里真的很触动,就像剧里陈寿亭说的,“给我一个太平盛世,我能把布卖到世界各地”,虽然没有那样的才华,但是我们有幸享有这样的太平盛世,也当无憾了。

  记得最初看这部剧的时候只是觉得父母难得选择了一部还能看的电视剧,就算陪着他们一遍一遍看下来,印象最深的也是陈寿亭一计接一计胜利快意意气风发

  现在在看来,最欣赏的反而是家驹和东初,这两个人其实都很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事。当然,家驹这个人生赢家幸福一点儿。最感触的却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倒数第二集的时候,林祥荣再三恳求截下那辆往济南运布的列车的时候,一方面觉得这个角色真的是成熟了,另一方面就是觉得很心酸。山河破碎,纵使是像陈寿亭,林老爷子这样的商业奇才,也敌不过国家的衰败。说到这里,真的觉得演员眼神都很有戏啊,林祥荣挂下电话,瘫坐在椅子里,那个眼神一下就沧桑了十岁都不止,其实连服装都没有换,就是眼神的变化啊。

  六哥最后烧厂子那段真是…【我要遁走了,哭到停不下来。

  附上最后的旁白

  当国家不能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保障,不能成为人生实践平台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也就似那流星,所有的能力热血、才华、激情,也只是垂死者那惨白面孔上一缕灿烂的笑容

  《大染坊》影评(六):商战?

  陈杰的《大染坊》是我唯一既买了原著又买了DVD的一部小说。是一部原著看了多遍看不过瘾,买了DVD来又看N多遍的原作、改编都很精良的一部作品。王奎荣候勇孙俪罗刚萨日娜王思懿等等演员的精彩表演,让我熬夜把剧集都看完了。

  看到有评论把这部剧当成商战剧来看的,确实那倒也算得上是商战剧,不管是候勇饰演的六哥与元亨的孙明祖,与六合的东氏兄弟,又或是上海林祥荣,日本人藤井还是汉奸訾家父子,那都是斗智斗勇一计接一计。但是让我最开心的还是陈六子把藤井给办了,陈六子说的那句“过去的藤井还是好的”倒让我想起看过的一则消息,日本在侵华之前,日本的上层密令日本人对在日华人友好相待,以此培养亲日华人,以确保侵华战争的顺利进行。只是让日本政府没想到的是经历过清朝腐败民国割据混战后看似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居然会精诚团结共同抗日。

  剧中的那句“国太弱,个人太强,容易吃亏”好沉重,国家国家,无国即无家。

  《大染坊》影评(七):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时代群像

  陈寿亭是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在故事从陈寿亭的少年讲起。陈寿亭原名陈六子,因为饥寒交迫倒在了一个染坊门前,好心的周掌柜收留了他。多年以后,精明能干的陈六子娶了周掌柜的女儿,自己也成为了掌柜。随后,陈寿亭与留学归来的卢家驹一起到青岛开办染厂,走上了工业印染之路。很多人觉得《大染坊》讲的是一代奇商陈寿亭的故事,我却觉得,《大染坊》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传奇人生,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时代群像。

  陈寿亭,出身贫苦的商界奇才

  少年的陈寿亭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乞讨者,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倒在了通和染坊门前。通和染坊的周掌 柜收留了他。在此期间,陈寿亭掌握了印染技术,娶了周掌柜的女儿,自己也成长为通和染坊的掌柜。从剧中的表现来看,通和染坊雇佣的人数大约在十几人到几十人之间,采用人工进行印染,性质类似于手工工场。后来陈寿亭与卢家驹一起到青岛开办染厂,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陈寿亭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陈寿亭进入通和染坊之前,一个叫锁子叔的厨子给了他半块饼,这份恩情令他一直感念。在剧中,陈寿亭一直供养锁子叔夫妇,直到去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进入通和染坊之后,陈寿亭很快偷学到了印染的关键技术,辞退了自己的师傅。这又不得不让人感叹陈寿亭的聪明才智。陈寿亭这一角色身上最打动人心的当属他的气度与胸襟。陈寿亭在青岛开办大华染厂时曾与元亨染厂的孙绍祖有过过节,时过境迁,孙绍祖在青岛的生意并不好做,于是来投奔把染厂迁至济南的陈寿亭。陈寿亭不计前嫌,尽力帮助孙绍祖,两个人从从前的对手变成了生意上的伙伴和生活上的朋友。这样的人格魅力怎么能不令人赞叹呢。然而,陈寿亭的成功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的。他自身首先要拥有优良的资质,通过偷师就可以学到复杂的印染技术,而且在工作中可以不断改良。其次,陈寿亭需要贵人的帮助与赏识。试想,如果周掌柜没有救陈寿亭,卢家驹的父亲卢老爷子没有找陈寿亭合伙做生意,陈寿亭凭借自身力量成长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工业者的路是非常艰辛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陈寿亭这个人物身上是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的,他代表了极少数近代出身贫苦,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奋斗创办实业的近代工商业者。

  卢家驹,出身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

  卢家驹与陈寿亭不同。卢家驹的父亲是地主,家中颇有财产,族中不乏做官的人,卢家驹自己也是留学归国。卢家驹刚一出场时给人的感觉并不好,在和陈寿亭交谈时,言语和神态中流露出一种傲慢,似乎是看不起陈寿亭的。与陈寿亭到青岛开办染厂之后,他身上的纨绔子弟习气逐渐暴露出来,没过多久就又娶了一个老婆。卢家驹身上缺点虽多,但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那就是有自知之明。他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人嘛,毕竟是人嘛!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收到的引诱不够;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道德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啊。”这样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倒是让人刮目相看。卢家驹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的才能,他也非常清楚自己尽管是留学生,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过人的能力。他之所以有这些名望和地位,完全是因为和陈寿亭合伙做生意的缘故。卢家驹代表的是从地主阶级中孕育出的工商业者,他们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教早接触西方的先进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林祥荣,近代经商世家的传承者

  林祥荣在剧中的发展路线与元亨染厂的孙少祖类似,一开始都是陈寿亭的竞争对手,后来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成为朋友。林祥荣家族三代经商,到了林祥荣这一代已经颇具规模。出身于商业世家的林祥荣经商手段并不高明,而且意气用事。他是在与陈寿亭的较量中和父亲的教诲中逐步走向成熟的。林祥荣所代表的近代经商世家,其令人赞叹的地方已经不在于超出常人的商业头脑了,而在于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用林祥荣父亲的话来说,从来没有做过“辱没祖宗”的事,“进口没有进过一钱鸦片,出口没有出口过一件国宝”。民族危亡,大厦将倾之际,林氏企业主动退出商界,不在日本人的刺刀下讨生活,这种对气节的坚守和对得失的淡泊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不论是陈寿亭还是卢家驹,亦或是林祥荣,他们都只是近代工商业者的一个缩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山河破碎,独木难支。伴随着国家的沦陷,他们的经商之路也走到了尽头。

  《大染坊》影评(八):周村,飘远的故乡

  近乡情“切”。第一次离家万里,第一次离家一年。终于快到归期,越来越难忍思乡之情,聊以这部关于家乡的电视剧自慰吧。

  其实,每次想起“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句诗,我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总是一个独立孤舟于海上的诗人,望着不远处岸边的故乡,既激动又忐忑。激动,是因为离家多年,终于要回到出生成长的地方;忐忑,是因为不知道那承载许多回忆的故园还在不在,更不知,即使故园还在,这不再年少的故人还能否重拾故情。

  然而,我的故乡没有海,只有一个“旱码头”的称号流传许久。

  我也尚未归乡,尚未情怯,只是在临近归期之时一遍又一遍的看着这部讲述故乡的电视剧。

  《大染坊》,这本是部讲述周村商人陈寿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白手起家,从一个乞丐成为一名传奇企业家的电视剧。而对于我这个离乡的游子来说,它更像是关于我的故乡的记忆

  这部电视剧播出时,我上初二。记得那时是在中央一套播出的,奶奶爷爷会天天守着电视机看。不过那时我小,看不懂电视剧里的内容,觉得没有帅哥靓女的电视剧不如日本动画来得过瘾。

  尽管当时我没有看这部电视剧,但故乡受这部电视剧影响而发生的改变,我却深深的感受到了。一部电视剧,让名不见经传的小周村成了家喻户晓的城市。家乡也借电视剧的东风,全力推动旅游业。“旱码头”三个字刻在了全区唯一一条步行街路口的大石头上。“天下第一村”这个乾隆皇帝大笔挥毫留下名号也再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当时,区里还办了一个“旱码头”文化节,主要活动是在区政府广场上扎台请央视三套某节目来表演,还请来了侯勇。这对文艺活动极其匮乏的我们来说,可是件天大的事,街坊邻居奔走相告。到了表演当天,买不到票的人们都搬着小凳在被展览板高高围起的广场外,听着现场传出的并不清晰的歌声,像是看稀罕物似的努力往场内窥探。那情景,想来与陈六子过年回周村看锁子叔时,外围群众的表现差不多吧,哈哈。

  虽然没有看《大染坊》的首播,但日后,我看的重播次数大概不下十次吧。妈妈也很喜欢这部电视剧,她觉得看陈六子一次次在劣势中力挽狂澜,特别解气给劲儿。我也喜欢看,我喜欢陈六子的仁义和机智。所以我和妈妈一起,夏天吹着空调要看,冬天裹着被子也要看。一开始是在电视的点播台看(那时刚出机顶盒,好多电视台都不收费,随便看),后来电脑上有了资源我们就下载下来在电脑上看。我们还会一起回味电视剧里的经典台词。妈妈特别喜欢学林祥荣的上海口音,她觉得林祥荣被演绎的特别到位,而我觉得孙明祖常冒出的那句“彪乎乎”的青岛话特别有趣。也是因为这部电视剧,因为陈寿亭这个角色,我常年都特别喜欢刀子嘴豆腐心、表面大老粗内心特细腻的男人。哈哈。

  自播出至今的十多年,我看了那么多遍《大染坊》,夸张的时候台词都能背下来。然而有段时间,我却没有再看这部电视剧。倒不是不再喜欢,而是这世上还有好多很好看的电视剧、电影让我挂心,便也就把这位老朋友冷落在了一旁。

  最近,闲下来,加上离家有段时间,开始想家。于是就翻出这部老片子,再回味一番。

  要说我都看了这么多遍了,不腻也该烦了。然而这次再看,却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细节。于是一口气又连看了好几遍。《大染坊》,真是常看常新的一部好片子啊!小时候喜欢其中跌宕曲折的商战情节和肝胆忠烈的千秋义气。再回看,却发现电视剧中处处都是与家乡有关的细节,让人倍感亲切

  这部电视的编剧叫陈杰,我想他一定是对家乡包含着深情,否则怎么可能在一部电视剧里把山东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反映的如此逼真完整?

  看这熟悉的地名,周村张店,桓台淄川,济南青岛,北园栈桥,制锦市街。

  听这熟悉的方言,你熊他,闷得慌,煎饼鏊子,彪乎乎。

  还有这熟悉的口音,虽说电视剧是普通话,虽说侯勇是江苏人,然而不知道为什么,陈寿亭的许多尾音总是带着山东特有的口腔后部的ng音。

  真是处处戳中思乡的心啊。

  剧中人与人的相处方式也特别山东。

  带有儒家传统的家学源远,体现在卢家驹娶二房时,卢家温和的抗拒,也体现在中秋时节卢家驹家宴上那句“这就是家学啊,都是我爹当年的老话啊”。

  仿佛梁山好汉的江湖忠义,陈寿亭是商人中的侠客,劫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从他对待手下工人、合作伙伴、日人地痞、以及那些萍水相逢的人们(车夫、沈远宜等)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唉。陈寿亭是个悲剧英雄,国家太弱,个人太强,哪怕有万般能耐,还是抵不过这世道命运。

  还有好多细节都能让我想起在家乡的经历。说实话,这剧好就好在真实,每个人的作风、细节都很贴近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可能也跟山东人实在有关系吧,实打实的都是真东西,哈哈。卢老爷子去陈寿亭丈母娘家做客时聊天的语气,家长里短,抱怨自家孩子不争气,夸奖你家孩子好,这是小时候我常常听到的对话模式。三元厂里的工人出了事,赵东俊说多给几个钱照顾一下,这是小时候我知道的好厂长应该做的事情。饭桌上的把酒言欢,热热闹闹,说着半荤不素的酒话,也是倍感亲切啊。

  其实再回头看这部电视剧,剧中很多观点已经不符合我现在的观念。比如对国民政府的符号化评价,是刻板的“攘外必先安内”和不争气。比如对女性的观点,尽管尊重女性,却还是透着山东男人温柔的大男子主义,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内”,“我是男人就要保护女人”,而对贾小姐这样事业心强的女性持保守和不欣赏的态度。

  这些观念,让我觉得落后。

  其实我很熟悉这些价值观,是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耳濡目染的灵魂。然而,随着离家远去,渐渐的接受了许多其他的思想,那些曾经以为的理所当然,我开始怀疑,却又不忍心推翻。仿佛故乡成了一个既落后又可靠的地方,想要归去,却又难以归去。正如陈寿亭,不再生活在周村,也只有过年才回去一趟。

  人啊,不管是迫不得已还是努力争取,总是会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故乡就是故乡,是孩童这张白纸上最初的底色,是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飘远,却也难以不曾远离。

  唉。。快点回家吧~好想吃烫豆腐啊~哈哈~

  《大染坊》影评(九):就小六子想到的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

  整部剧看的好揪心,小六子每次想出对付别人诡计的招数时,生怕他告诉身边的人,也生怕他身边被安插眼线或有叛徒,其实怕的是这样厉害的角色的消失。小六子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许多时候,他用行代替苍白的言,不论是对于帮助过他的锁子叔,还是从东北逃难而来的人,更有处处刁难他的日本人。他的善狠表现的恰到好处。

  只是他的强注定会让他在国家面前无从安放。小六子是幸运的,前前后后遇到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启示了他。说到底,他的谦卑与傲气,成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另外,感情戏亦是刻画了小六子的高大形象。择一人,忠一生。整部剧对于一个人在孝悌,友谊,爱情,国家面前的选择与坚守,活生生的展露在了大众的视野中,升华了整部剧的主题。

  佩服于小六子的天资过人,海纳百川,知恩图报,见招拆招……

  《大染坊》影评(十):童年启蒙商战剧

  这部剧是爸爸03年买来的DVD。当天晚上就和爸爸看到11点。

  要不是第二天要上学我可能一晚上就看完了。

  当时才刚上初中。对于电视剧就只有好看和不好看的评价。

  大家都在看流星花园的时候。我就在看大染坊。

  那时候所有的电视剧就是不好看。只有大染坊是好看。

  就这样我抱着这些DVD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尤其是15集到18集这一张盘。这张盘现在是10分钟就卡碟。根本不能看了。但是24集永远不看。因为最后还是个大悲剧。看了心里真难过。所以看了几十遍。结局这1集就看了1遍。就这么一直看到高二。

  最近不小心看到大染坊。又忍不住看了下去。

  别的电视剧都是可以快进看的。但是唯独这部剧是根本停不下来。

  毕业论文写到1半。点开大染坊。好了,这下什么也别做了。抱着电脑2天1口气就看完了。

  这次看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1、陈寿亭的确是乱世奇商。国家太弱,个人太强是会吃亏的。但整部剧并没有看到他吃太多的亏。而都是正面积极的描写。近乎完美的人物塑造难免觉得有点不真实。

  2、更想知道陈寿亭是怎么和孙明祖、林祥荣到底是怎么化干戈为玉帛的。

  3、陈寿亭说卢家驹是那种“让人甘愿为他上蹿下跳的人”。我还是有点不明白。

  4、陈寿亭说的卢老爷子告诉他的那几句话“藏匿”和“君不密 则失臣 臣不密 则失身 几事不密 则成害”真的是受益匪浅。

  5、藤井和訾家合作的染厂。用1毛2的布冲击市场。陈寿亭打算用这些布运到东北去。但是为什么说的十“到时候东北全是你的低价思雅牌”。不是应该是模范牌么。

  6、为什么丁文东扮日本人要去六合染厂和林祥荣演一场?还有不是65w的成本么。招标是58w。之后林伯清不是又说了58w已经到账了。那么说明他们早就已经知道了么。那丁文东和林祥荣在六合的会面是什么意义呢。

  7、林祥荣和陈寿亭这么办了訾家和马子雄。为什么訾家两个人都说这是套。

  突然多了好多疑问哦。求各位豆友解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染坊》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