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沿江而上》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8-05 02:3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沿江而上》观后感10篇

  《沿江而上》是一部由张侨勇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加拿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沿江而上》观后感(一):UP UP DAY

  这又是一部描绘三峡移民纪录片,其实也不能算完整意义上的纪录片,因为整部影片充斥着大量的采访导演自述,客观来讲是一部纪实片。

  而与《三峡好人》的“小资”相比,这部影片又真实可怕,它展现文化冲突,以及中国经济奇迹之中一段被故意抹去的历史

  本片用了接近四年的时间记录两个不同家庭背景,却同样出生在长江上游的年轻人在三峡工程大背景下的生活变化。16岁的女孩余水,由于生活压力所迫来到游船上当一名服务员,19岁的男孩陈波宇,他自尊自大,有着年轻人的锐气个性,想要赚更多的钱。

  整个影片都弥散着一种无力感,对于底层生活的无力感,对于现状的无力感,对于未来的无力感,有谁注意到了经济腾飞背后的阴暗?有谁正视了这些普通老百姓?又是谁只是光喊口号而不付诸行动?片中那个哭着说出“做人难,做中国的老百姓更难,真的是太难了”的小老板给我们指明了现实,这就是我们必须直面却无法改变的现实。

  《沿江而上》观后感(二):沿江而上

  《沿江而上》是导演张侨勇在2007年拍摄的纪录片,此片还获得了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而我是在一次去看三峡大坝的旅行中听导游推荐的此片,在好奇心驱使下看了这个纪录片。

  《沿江而上》是用现实主义手法表达了这个凝聚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现代化梦想的工程给一般民众带来的影响。这种手法在第六代导演中尤为常见,是以反映了老百姓的疾苦社会公平,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问题,从贾樟柯的《汾阳三部曲》、《三峡好人》到《二十四城记》都是如此。

  《沿江而上》以三峡电站的修建作为大的历史背景,反映了三峡移民的补偿、安置和中国的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问题。余水一家简陋棚屋和河对岸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外国人、重庆市人、三峡地区贫困的人,形成了当今世界的发展不平衡图景特别是中国内地人与人的经济和生活差距成为了当下中国突出问题。

  贫困家庭的孩子余水为了生计只好去游轮上打工,家庭的贫穷导致了余水与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影片安排了余水和陈博宇两个来自不同的家庭的打工者。家庭贫穷的余水,缺乏自信自卑,没有更多的奢望原本想和其他孩子一样中学,但不得不在16岁就开始打工。陈博宇虽然家庭条件好,但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不安于现状,自信、个性甚至有些很个性自负,对金钱有不能满足欲望。他们两人反映了中国现实中反差极大的两个家庭。

  三峡电站是在本片作为中国现代性的象征和隐喻,现代化的目标应该是为全体人民幸福理想,而不应该造成天上人间两极分化,不应该忘记那些为现代化做出了贡献的底层民众,这便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沿江而上》观后感(三):《沿江而上》——阳光背后的阴暗

  当所有媒介无一例外选择正面角度大肆报道长江三峡工程的浩大举世瞩目,当所有远离三峡的人们都在为政府的英明决策欢欣鼓舞,当自从建成长城后就再未有此类巨大工程的中国许下预计2011年竣工的承诺,当所有一切都笼罩明亮耀眼光环,我们忽视了阳光背后不可避免要存在的阴影:那些生在江边长在江边,却又不得不“舍小家、为大家”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剧变。

  华裔加拿大导演张侨勇和他的《沿江而上》想到的,就是真实展现一个飞速发展却又在经历阵痛的中国。《沿江而上》是一部令人惊异的纪录片,它展现了文化的冲突,以及中国经济奇迹之中一段被故意抹去的历史。该片荣获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最佳加拿大纪录长片奖,4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我们知道,当三峡工程完工时,600英尺高的大坝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当中国人可以对世界吹嘘又一个“之最”时,我们目睹着渐渐上涨的江水吞没了风景,吞没了家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经济发展舞台步履太过匆匆的中国,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未知不安因素的未来。到大坝建成的那一天,两百万人将从被淹没的地区离开,不管自愿或被逼,他们终要离开,迁至新家。就像一个努力奋斗商人在被迫离开江边的家时所说的,中国人被期望舍小家,顾大家,做中国人太难,做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更难。说完,他哭了。这些朴实语言或许会触及某些政治敏感神经,但是字字句句的发自肺腑却又不得不让人心唏嘘。中国的老百姓不愚昧,他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车轮的转动需要无数看不见的人在背后默默推持,甚至压在车轮下作为坚实牺牲,但是,他们能不能无奈地问一句:“牺牲的,为什么是我?”那两百万人能不能同时问一句:“牺牲的,为什么是我们?”至少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答案能够做为正解。

  本片用了接近四年的时间记录了两个家庭背景不同,却同样出生在长江上游的年轻人在三峡工程大背景下的生活变化。16岁的女孩余水,由于家境贫寒而在游轮上当一名服务员。另一个年轻人是19岁的男孩陈波宇,他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帅气能干。这是两类江边年轻人的代表。一类,像陈波宇一样,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产物,他们自尊自大,有着蠢蠢欲动野心。一类,像余水一样,父母文盲,有兄弟姐妹,当上学的愿望破灭之后,他们只想着有能够混口饭吃的生活。三峡工程对这两类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陈波宇们,三峡工程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不会伤及要害故事,而对于余水们以及他们的父母们,三峡工程就是害得他们失去生活的元凶。淳朴父亲说:“这是政府的工程,不是私人的……”就无奈地再也说不下去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腾飞以及迅猛发展人所共知,但是又有谁会努力注意到这些阳光背后的阴暗?又有谁能够勇敢正视这些普通老百姓的无辜眼神?将这些问题隐瞒与忽视到只喊口号而不付诸行动,受苦的永远只能是老百姓,这些生活在阳光阴暗背景下的老百姓。影片中,外国游客看到了为三峡搬迁居民准备设施齐全房屋善良的美国老太太说:“我相信这是真的。”我们也相信这是真的,只不过,为什么我们还看到余水一家住在杂乱的无遮盖的棚子里,那些房子都给谁住去了,无数像余水家一样贫困的家庭还能不能住上那样的房子。旅游团解说员的刻意指引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又是一个预计中的旅游路线。影片只是纯客观的描述,没有加进主观认识思考,但是,习惯了中国各种社会现象的我们,不能不看到一些我们中国人自己理解的、熟知的丑恶

  值得一提的是,初中毕业就上船打工的余水看完剪好的片子,给张侨勇写了长信,说她从片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决定下船继续读高中,拍摄团队就在他们的主页上为余水设立了教育基金。也许从这一点上,我们能够看到余水们可以不一样的命运和未来。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将牺牲减到最小,并且坚信所有的牺牲都不会白费。阳光背后的阴暗,终究会见到光明

  《沿江而上》观后感(四):告别三峡

  沿江而上,在船上只能看见两岸风景,却无法知道那里生活着怎样的人们,那些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而在岸上的人也只能看见穿行而过的轮船,却永远无法想象船舱里有怎样光鲜陆离的场景

  加拿大华裔导演张侨勇在《沿江而上》这部纪录片中,设置了两条线索一面镜头对准了小于贫困简陋的家庭,这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绝望与无奈,一面又跟随小于来到她工作豪华游船,这里是外国游客的度假时光。这部纪录片的影像平稳甚至精致微弱烛光照亮的寂静小屋与明亮且人声鼎沸的游船大厅,这两个空间反复被并置剪辑在一起,视觉听觉的鲜明对比形成了一种令人唏嘘的张力东西方的碰撞,贫与富的差异时代洪流渺小个体,这所有背后的深层含义不言而喻

  影片以回忆儿时听祖父讲述三峡故事的旁白作开头,以一组固定镜头展现江面上升最终淹没小于的家为结束全片经历了一个告别三峡的过程。但是,这段历程却包含着三种态度。张侨勇的华裔身份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国内导演作品的角度,影片中,一群带着好奇眼光老外被导游领进当地人住房,在崭新的房间半信半疑地打量中国现代化的成果,他们只是以游客的身份赶在三峡景观消失之前到此一游。而作为导演自身,他骨子流淌血液让他对中国有亲密联系,却因为成长背景而对这个国度今天的变化产生疏离感。或许正因如此,导演在强烈想表达观点的驱使下,采用了剧情片的叙事结构,将小于和陈博宇(音译)两个人戏剧性进行对比表现,陈博宇仰望城市的那个旋转镜头竟然如同电视剧煽情,不能不说是本片最大的缺憾。唯有生活在当地的人,因为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这个大事件纠结在一起,无论是小于父亲无奈的抱怨,或是路人随口的赞扬,他们的态度才最真实而质朴。当这种细节瞬间爆发时,一切影像技巧都不再重要

  当然,看《沿江而上》多少都会动容,三峡工程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是当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时代记忆。所以,当镜头对准小于一家人,父亲干瘦的身躯母亲哭泣的泪水,还有小于倔强着下撇的嘴角,只有生活在中国人最能理解这背后的痛苦有几分,责任有多重。这些印刻着历史痕迹的影像弥足珍贵,可是,关于沿江两岸的故事,就算十个甚至一百个纪录片也讲述不完。

  《沿江而上》观后感(五):《Up The Yangtze[沿江而上]》向上生长

  http://axinlove.com/2008/11/up-the-yangtze/

  《Up The Yangtze[沿江而上]》向上生长

  y @xinl.ve 081115

  废话人生本来如波浪潮汐,但若到了谷底,便只能向上生长

  纪录片导演在影像记录中的介入为人喜欢,仿佛使原本的“真实”惹上人造的嫌疑,但却未知,历史的真实早已成为任人打扮小姑娘。对于“真实”的记录,记录者总有自己屁股位置潜意识的预定立场,《罗生门》里已经表达的非常清楚

  观众的这种观看记录片的完美情绪或多或少是一种审美意味上的强迫症,也或许未曾窥测纪录片拍摄的手法,特别是关于叙事的纪录片。首先承认我自己也有这种强迫症,希望不受打扰地看完某段历程,而突然出现在影片中与镜头人物形成对话而不露面的导演让人觉得很突兀。he/she发问时的声音一般是未曾落入收音麦克的范围低沉鬼魅

  但一个完全客观的影像中,哪儿会有催动化学反应的酶,谁又能让受访的人打开了心扉,在镜头里宣泄了所有的情感与故事?《高三[Senior Year]》目光始终躲避着镜头的逃学少年

  ,在回答导演的关于未来理想的问题,一刹那以高高在上姿态和专注地盯着镜头。幼时失诂,成长在孤儿院的梁文音在《星光传奇[Stars]》,一气说出低至泥土身世与舞台上荣

  耀对比时的恐惧害怕失去得之不易关注温暖。所有的这些都应该属于各人的私密树洞或日记簿,是受伤后慢慢修筑堡垒里的柔软,是自我催眠后的某段遗忘的记忆,是情绪郁积一刻不停向上生长的江面。

  在某一刻,镜中人都需要被倾听,需要有人来开启心门,把他们的历史展现。在记录片中,往往是导演完成部分工作,但导演提问的绝大部分都在后期制作中被剪掉,完美真实性的需要。

  《Up The Yangtze》记录因三峡蓄水而改变的人生轨迹。长江水位慢慢涨高,即将淹没了古迹,带来了想看最后一眼的人群,溯水而上的游轮因此招了两名员工试用,家境贫寒的余水和早已渴望开始经济独立旅程的陈波宇。前者的生活环境已经低到了泥土里,四口之家的房子是在江畔搭建的棚户,衰败如江水中漂浮的杂物,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经济来源依靠开垦滩涂作为田地上的蔬菜和在屋内游荡找食的母鸡。现状确定了家庭无法供姐弟两人同时读书,重男轻女也好,老大要牺牲也罢,余水出来了。陈波宇很聪明交际能力学习能力都不差,他的家庭全能负担他读书----这对他而言,是聪明到不屑的出路。希望快速实现财富的梦,把他也带到了游轮上。

  向上的梦想总有感动人力量。余水倔强在水池盘的模样,把应该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季节变成担负家庭压力的记忆,无法拒绝的真实顽强地凿开体验了无数影像人生的我心。从身边同事认为她不晓世事,到逛街的女伴主动衣服给她,从厨房盘子走到外场服务,简单和纯

  朴赢得生活的转机,她“卑微”的父母也有受邀来三峡坝上看看生命中贵人----游船的经理和同事----应该是她一辈子感激的人们,鼓励她生长了自信,也愿意教导她,让她赶上了陈波宇的脚步。

  奇技淫巧似的小聪明,使人往往在大处糊涂。外形和歌艺,让原本外向的陈波宇很快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收入超过他已经工作多年的父母。察言观色,善于分析服务对象,以选择性服务外国游客方式获取更多的小费,最后因被人投诉主动索取小费而被解职,聪明与学会的口语只能留待下一份工作使用。对他的情感十分复杂,按部就班的实现梦想好像可能,但现实到底会眷顾余水与陈波宇中的谁?我在摇摆,感觉不出影片的答案。

  两人被对比的生活,言而不尽的寓意。生活已经起步,便不要让它停止,余水的父母失去田地,还要负担增加的房租,看似更加艰苦,却未曾不是新的起点,如156m的拆迁线,也如轮船上的余水和同样装束来去的陈波宇,为梦想乐观我的想法。

  Up.The.Yangtze.2007.LIMITED.DVDRIP.XVID-iGNiTE

  呓语:

  某夜梦中萦绕的歌词,困扰,记在这个树洞,仿佛又略多了些理解,缺少智慧的岁月。

  有生之年

  狭路相逢

  终不能幸免

  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

  懂事之前

  情动以后

  长不过一天

  留不住 算不出

  流年

  《沿江而上》观后感(六):一切都会好的

  我爸说那会要是没搬回石家庄,我们就住在丰都了。哦,不对,是他们。他们住在丰都就没有我了。而丰都现在在江面以下了。他说不敢想如果那个时候留在丰都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我猜那样的话他儿子一定会感叹为什么别人的爸爸是大学老师,自己的爸爸啥都不是。

  然后,江水淹过丰都的时候,他们会不会舍不得走?我爷爷会不会是执拗的不走然后被人从人群中抬出来却依然死死抓住那些官员的裤子不放的那个人?或者至死留在家园,祈祷上帝?

  我到重庆的第一个晚上见到的这些游船,但是从来没有上去过,好像觉得一切都发生的理所应当,波澜不惊,但其实上面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故事,好的坏的,失落的辛酸的。

  据说Up the Yangtze之后剧组给Yu Shui建了一个基金会,现在人家已经告别打工生活回去念书了。其实我还特别想知道那个帅哥Jerry后来的命运,但是导演完全没交待,有些遗憾。19岁的时候会有那些想法挺正常,可是仗剑走天涯的豪情抵不过滚滚长江水,之后的日子大概就是慢慢低头,认输,知道自己渺小,于是任凭被茫茫人海淹没,十几年之后告诉自己的小孩要认真读书,要好好做人,并且一定要低调。

  我记得有个计算,生在中国的概率比生在非洲或者中东和南亚的战乱国家或者独裁国家的概率还是小的,所以我们终究是幸运的。当然我觉得生在类似石家庄这样的城市的概率比生在类似丰都那样的小镇的概率要小得多,我属于非常幸运的一类。至少有时候我有得选择,他们只能擦干眼泪,忘了曾经有梦想。

  不是你想往前走,而是生活逼得你没退路。

  看到这样的片子就让我觉得这些过去没人去做的事情现在都有人来做了,并且有很多人站出来讲这些真正重要的故事,而不是花大把大把的钱在故宫里晃悠着硕大的胸部摆弄菊花,那么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虽然可能很慢很曲折,但是只要一点一点进步就好吧。温和革命是我们目前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看到“骑士总医院”的广告牌的时候还是笑了出来,也许是那一幕时电影院里惟一笑出来的,据说众多男科医院也算重庆一景,和那个城市的众多美女相映成趣。

  另外,印象中,著名脏话“ma mai pi”在字幕里是同样著名的"WTF"。

  《沿江而上》观后感(七):眼中充满泪水 心里都是困扰

  下午在中兴的图书馆里看到了这部纪录片,它摆放在不许外借只能在图书馆内部观看的架子上,另外两部大陆电影是《1428》和《春风沉醉的夜晚》。

  同样是拍三峡,可能是看的时候还小,贾樟柯的《三峡好人》hardly left any impression on me. 《沿江而上》却让我觉得是除了《音乐人生》最好看的纪录片。

  初中毕业的小姑娘余水跟父母说要继续读高中,理由是班里很多同学都要继续读,父母说没有钱,她读了弟弟妹妹怎么办。她说现在国家需要有知识的人才,暗示父母读书也好找工作赚钱。父亲依旧说没钱,要她先去打零工。她问打零工赚了钱,就可以读书吗?此刻,晚饭将尽,没有电器的黑屋里,烛光摇曳着父亲的沉默。镜头一转,母亲说才考400多分,还要读什么。

  打工前她与父母赌气索性摔下碗筷做几何题,父母教育她该她洗碗云云,说着说着母亲哭了,叹自己没本事。

  Jerry(忘了他中文名字叫什么),19岁,据他说因为英语好交际能力好在学校被挑上,找到工作。他请好友去K歌,算是告别,一杯白酒下肚,仗义地说以后有事情找我,毕竟我是开始赚钱的人,比你们有钱。

  二人同时上船(这点有点像摆拍的),维多利亚豪华游艇,船上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健身房,游客们多是富裕的西方人。法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等等,所以除了交际英语,他们还要记住回避各国政治敏感词。余水不高,肤色也不白,英语不熟练,只能先去洗碗,不过她住到了更好地房间,吃上了肉,睡前也可以在灯光下写日记,她还有了个英语名字叫Cindy。Jerry自然去了前台,问安,调酒,甚至上台表演节目。时间久点了,大家总结,Cindy不讲卫生,不懂也不问问题,Jerry太骄傲,简直不是来打工的。

  游艇沿江而上,船上的外国人是来看三峡的Farewell show的,导游带他们去了政府的安置点,那里住着三峡的部分移民,导游说Seeing is believing.老外最终不得不承认,但他们没有看到岸边的三峡农人,比如余水的父母,隐没于寂寂悠远的青山白雾中,随上涨的江水撤离种着口粮的土地。他们的疑问,也被导游的they are all happy尴尬带过。

  导演拍出了很Chinese的东西,但也没有忽略人性中universal的东西,那种荒谬在穿着黄袍的游客身上,在敏感词中,在移动的健身房里,在Jerry介绍服务“经验”高呼自己收入第一的时候,那种夸张的感觉之强烈,让你失去了一切尖锐的批判,只有无处排解的沉重,如镜头里永远无言的山水。

  后来,Jerry因为被客户投诉要小费,试用期结束就被辞退了,当然他也早已对这里感到愤怒和厌倦,他要读书,他觉得自己才19岁,父母有能力供养自己。导演忍不住了,留下了整片中唯一的问题,余水才15岁,她呢?Jerry没有停留片刻,脱口而出,她的父母没有钱。是的余水没有退路,她留在了船上,尽管她曾为洗无数的碗哭泣,尽管她每天都想父母。

  父母第一次来看他,也顺便参观了没有游客的豪华游艇,不知为什么,她总撅着嘴,似乎并不高兴;第二次,导游带他们看了新修的大坝,问及对三峡工程的看法,父亲总是先说对国家好,但对自己,他又觉得没有什么好处。

  余水有了新朋友yoyo,从那个试衣服都不敢挺胸的小灰兔,到画了眼影剪了刘海的服务生,她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片尾,水已经淹到了余水的家里,其实在外人看,那只是一个简易棚子。父母搬走了能搬的家具,妹妹在房间里隔着木板轻声抽泣,鸭子和鹅缩在河边,老人们在岸上看啊看,说国家力量真是强大了,可以把一条河从中间断开,其实断开的又何止是一条河。

  城市里,古玩店的老板坚守古玩的拆迁价,隔壁强拆的人又开始砸店,抬出一个无法站立的老人,老人无声地抓着抬他的人的裤腿,又被甩开。屋内古玩店老板失声痛哭:做人难,做中国人更难。一辈子不曾离开的老奶奶,对主唱着: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心里都是困扰,好像有爪子在挠(Tears in my eyes, thoughts stuck in my mind, as if someone is clawing at my heart)。

  华灯初上,黑夜藏在江水里,吞下所有见不得光的,无从诉说的人世间。

  余水的父亲,永远是集体为先,是失去了个人的一代人。正如周云蓬所说,那是没有民间,丧失民间智慧的时代。

  导游们都得益于黑猫白猫论,但是我不相信那个说Seeing is believing的人是个类五毛,面对外国人的时候,我们对国家发展的评价,主观上常常被个人的虚荣心和残存的民族主义左右,客观上巨大的贫富差异也的确给我们造成了困惑,个人与集体的分裂,始于这一代人。

  到了Jerry和余水,挣更多的钱给亲人朋友,也许成了最大的目标。至少对Jerry没错,只是这样的“壮志”,在一个并不仅仅以勤劳和聪明奖赏人的不公正社会里,往往成为粉身碎骨的蛋,或者伤人的石头。

  很多人说导演干预过多,可是片子基本上是公正客观的,相比之下,《1428》虽然没有画外音,导演选材的刻意却很明显。《沿江而上》并不比它少批判与思考,反而因为更有对人的温情关注与关怀,凸显了时代的无解的荒谬。

  《沿江而上》观后感(八):for the river

  从桥上过,和从船上看到的长江,不是一副模样。2007年之前的,和2007年之后的长江是不是一副模样,不得而知。只不过,冬天枯水期觉得水少,夏季还是水少,唯一有一次大水淹了朝天门赶上了暑假,所以一直没有见过真正的长江。而在更早些时候,语文老师播放她三峡行的摄影时,就知道我看到的和她看到的不会是一副模样。

  岸边标识水高数字的那一镜头看着触目惊心,一次次从江上过,码头边看到的那些个数字活生生地提醒着我们,江水下面曾经的模样。坐着小火车出门旅行车窗外的那条河,在码头穿梭棒棒们眼里的那条河,在水边世世代代生活的人眼里的那条河,都不会是同一副模样。突然暗自庆幸,去年终未成行。

  《沿江而上》观后感(九):逆流而上——历史车轮下的宋兵乙

  顺江而下的游轮载着外宾告别即将成为历史的三峡,月黄昏,两岸的灯火忽的亮起来,城市的形状在灯火中依稀可辨。

  这大约是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个写照,但显然不是全部。

  城市的背面是在快速发展中无力适从的原住民,江边的棚户区,等三峡大坝建好,他们的居住的地方就会被完全淹没。

  当问到他们的感受时,他们说是"舍小家,为大家","中国确实富强了,不然怎么能把长江都截断了呢",然而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而不是由衷的自豪。

  的确,对于大半生都生活在江边的老房子的人来说,无论搬迁到哪,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一方面,他们不想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国家有国家的建设需要,不可能因短期的阵痛就拒绝发展。

  另一个巨大的对比是贫富差距。城市的人已经享受上了丰富的物质生活,甚至可以和外宾一起在游轮上度假,而江边的棚屋里却还用不上电,一家人为女儿高中的费用发愁。

  城市化的确是发展的必然,贫富差距也确实不是靠一两代人的努力就可以解决,但如果把这些都归结为历史发展所必须作出的牺牲,似乎又不尽然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曾经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宋兵乙们,也终将被历史淘汰,成为时代的留守者。但即使是留守者,也该有留守者的尊严。

  当引导员给外宾们介绍三峡移民的"美好新生活"时,说到"All of them are happy",但他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这个all里面所包含的每一个个体的悲欢,远不是一个all就能代替的。

  《沿江而上》观后感(十):总在思考记录的真实性

  一台大摄影机是不可能不在低层人们眼前无限放大的

  所以总会思考导演如何说服了他们

  如何尽量接近真实

  《好死不如赖活着》是《请投我一票》是

  这部也是

  但片子还是有许多震撼带给观者的

  比如男孩子的得意

  比如男人的痛哭

  比如女生父母上船时,自己的自尊心也被撕开一道伤

  其实我们不又是那个男生得意的进阶版

  其实我们不又是那个男人失意的麻木挂

  其实我们的父母也不是有他们一样的忍辱或委屈

  别说你不知道

  舍不得丢的破柜子和旧了的名牌包包

  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谢谢记录片的放大作用

  我看到了自己生活中已经麻木的痛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沿江而上》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