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是一部由金成洪执导,崔智友 / 朴勇宇 / 尹秀晶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陷阱》观后感(一):大爱至恨
如果我爱你
那就是一种占有
如果我爱你
你的世界就只能是我
任何我和你之外的世界
都是不应该存在的
那种存在是不合理的
因为爱
我愿意付出所有
不管那种付出是否合理
只因为—我爱你
韩国很少有这样的伦理片,看起来疯狂而惊悚,但是确实事实存在的心理状态,不管是双面胶还是婆媳关系,其实更多的只是这种疯狂的母子恋的缩小和另外一种表现方式罢了。
在看到母亲误杀儿子的那一瞬间,我便意识到,这个母亲的生命就此结束,不管她做出任何疯狂的事情,都是合理的,因为她的世界已经不再在现实。
《陷阱》观后感(二):一切都是为了党的需要
先说两句题外话:
——情节紧凑,剧情合理起伏,有一定的节奏感,不像有些片,看上个10分钟还在铺垫前戏,一堆废话。为这个给2分;
——有兴趣看这片就是为崔智友看的,那清纯耐看的脸蛋,在韩国女明星里数一数二啊。为我们的智友——现在已经多年不见了——更要为智友给上1分;此电影拍摄于2000年,我们智友灰常年轻,但演技一般。估计她演这儿媳的角色也不需要啥演技,秀演技的戏码全在她那个神经病婆婆身上了,俺们智友只需要准备三种表情就可以应付自如了。一微笑二瞪眼三张嘴,随机排列组合为微笑表示假装高兴,张嘴微笑表示比较高兴,瞪眼微笑表示特别高兴,瞪眼表示愕然,瞪眼张嘴表示恐惧等;
接下来说说剧情。我特别感谢导演没给编排个父恋女或子恋母的剧情,要不然这还真TM猥琐真TM看不下去,幸好是母恋子,说实话,母亲偏爱儿子,经常以一双慈爱的眼睛(注意是慈爱而不是色眯眯)默默地注视着越来越像男人的儿子,这种场景在我们生活中不算奇怪。8过,这儿子三十岁了老大不小放在古代都能当爷爷了还让老娘洗澡,并且她老娘还穿着露着大半个咪咪的低胸装;一大早他老娘穿了个睡衣扑到他床上,又亲又揉地和他像小两口一样打情骂俏,这儿子还很自然地认为这是纯情的母爱并且尽情地享受着,我觉得她娘是神经病是一定的,他也逃不了是精神病。要不然,我没法理解啊。难道他这三十年都生活在他娘的裙子底下没踏出过家门一步吗?难道他就没和同龄的同性异性等没有精神病史的正常人共同成长过吗?难道他不觉得男人的小JIJI如果不是拍A片一般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给人看的吗?受不了了,再怎么不把他老娘当女人,也不至于把他自己当女人吧。正常的解释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导演的需要,党想干什么党就干什么,就算大象爱上大猩猩也是正常的——我没说就像人类爱上大猩猩也是正常的是因为人兽恋已经有人拍过了。
再说说儿子他老娘。大概是电影时间短的缘故,他老娘耍阴谋诡计的手段还是差了些,这没多大会儿儿子就开始怀疑了。她除了使用两面三刀计、狗急跳墙计,一哭二闹三上吊,对了还有老脸美人计,就没别的招了。看得我很不过瘾,心想,这是不是快结束了,要不然,怎么这么快就眼见着没啥意思了呢?不过他老娘还是成功地人神共愤,让人恨不得冲进电视里说:求求你了,大娘,你这眼线都花了,满脸的褶子,就别到处蹦达了,还是去拉个皮再回来哭吧。
为了避免我一不小心剧透,我就先说到这吧。好像这是到目前为止这部电影最长的影评?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陷阱》观后感(三):万家灯火,千资百态
故事的结尾非常的好,人性化,没有批判也没有其他偏见,人家小媳妇还给把骨灰霍了霍,真是天使的化身,一扫之前的恐怖氛围。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不易,其实如果当时没结婚,啥事没有,母子感情好,羡煞左右邻居。
媳妇没做错什么,但是想把二三十年的状态给扳到我们理解的正常状态下,想想就知道有多难,人生有几个二三十年呢,唉!
为什么不改嫁呢?
为什么孩子大了不出去住呢?
各种辩证完了了之后,这种关系还是不要介入的好,所以,远离单亲,尤其是没断奶的单亲,各自安好。
这种关系就是一个死循环!如果结婚后新人出去住,长辈肯定会出幺蛾子,不出幺蛾子的到时八成抑郁!他们没有自己的朋友圈,有的话早就相互介绍着再婚了。新人的一方肯定也惦记着担心,毕竟常年在一起,忽然把自己的单亲给孤单了,心里说不定还内疚!
如果在一起,两代人,正常的两代人都有代沟,都不建议在一起生活,更不用说是这种单亲了!
其实,他们在一起习惯了,相依为命挺好,我们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陷阱》观后感(四):观后感
很正常的看完了《黑洞》,反而想推荐男士们看看这个剧,特别是婆媳关系存在问题的男士
聊聊对这个电影的看法:电影里的母亲,孩子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孩子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她已经迷失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当事人自己是意识不到这种关系的问题。一边是父爱的缺失,一边是丈夫的缺失,性别上,刚好填补了一个互补的关系。
极度的自私,造成儿子是母亲的附属品,或许是内心里那个丈夫的位置。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位
因为他们之间是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错位的关系
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在儿子心里,其实只是对母亲的依恋与孝顺,他也不会去开导母亲
而且这种亲子关系,再加下,心里父亲的形象就是威严的形象,那么,儿子是不有能会有独立人格的
根源还是夫妻关系不好,将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而且是拿一根隐形的绳子去捆绑
电影里能够突破,应该还是爱的力量,这个男人爱,并且相信了妻子
但是电影里的儿子在老婆的影响下意识到了,但是被母亲太强的控制欲杀死了
母亲受不了这个亲子关系的分离
其实这个应该也是婆媳关系问题的一个因素,只是说普通家庭还有一个老公的存在,所以在儿子的映射要小一些
电影里就是,妈妈觉得她抢了她的一切
今天看心理学的书,学到一个词,叫共生
电影里的儿子和母亲是一体共生的
最后的女主说,希望他们下辈子不要做母子,我个人不喜欢这个结局
《陷阱》观后感(五):影片故事梗概:
影片故事梗概:
黑洞
类型:风月片/剧情片
导演:金成洪
主演:崔智友/朴勇宇/尹秀晶
韩国的影片在处理伦理题材有时候比日本走得更前更疯。这部《黑洞》涉及甚少人提极的子母恋,实在大胆。影片讲述一段畸形的“母爱”,男主人公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伴渡过,一起吃饭、一起逛街,母亲每天叫他起床、甚至帮他洗澡。但这段感情在母亲和儿子心中是不一样的,终于有一天,儿子要结婚了,媳妇娶回来了,母亲的嫉妒达到了顶峰,产生了报复甚至是极度病态的报复,儿子和媳妇如何以对?
剧情简介 一位母子在一起相依为命了30年。这位可怜的母亲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于自己的儿子,儿子早年丧父对母亲的爱早已习以为常,母子两人就这样一起生活的30年。
一天,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来到了这个家庭,并且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从而打破了母子间30年的平静生活。
面对这突来其往的变化,母亲好像没有心里准备.面对儿子与儿媳甜蜜的生活。母亲觉得自己养育了30年之久的儿子会离开自己,而这一切都是这个所谓的媳妇造成的.随着情节的发展,原来母子两人一起睡觉,一起吃饭。母亲一直给儿子洗衣做饭.甚至帮儿子洗澡.当儿子懒床时,母亲就去叫他而且母子两人抱在一起打闹.而且这种方式也一直持续了30年了。
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把对丈夫的爱转嫁给了儿子.看着自己的丈夫的内衣被婆婆一件一件地拿出来洗.每天母亲都亲自为儿子做一日三餐、每天给儿子挑选上班穿的衣服,媳妇实在无法忍受.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却被母亲做了.母亲取代了妻子做妻子应该做的事情.婆媳之间便展开了争夺战争.一方为了抢回自己的儿子一方为了夺回自己的丈夫.。
在母亲的变态与残酷之下,媳妇终于退缩了,母亲为了夺回自己的儿子竟不择手段要杀死儿媳.妻子的离去,使儿子明白了一切,于是便要离开这个家与亲爱妻子在一起。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母亲竭力阻止儿子离去,想让儿子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便拿刀割断自己的动脉以死相威胁.儿子万万没有想到母亲竟然要用生命阻止自己.便上前阻止母亲.在母子拼抢刀的时候,儿子脚下一滑母子同时倒在了地上.结果母亲获救了,儿子永远离开了人世。
紧接着母亲骗回了儿媳,并将她囚禁起来.母亲发疯地对儿媳进行殴打与折磨.灰暗的房子像一个黑洞一样阴森可怕.在朋友的帮助下媳妇逃出了“黑洞”.可怜的母亲便与儿子永远在一起了…….
母亲对儿子的爱,准确地说夹杂着对丈夫的爱.即母亲的爱中包含着爱情.母亲是把儿子当成了丈夫一样爱待.丝毫不允许任何人抢走自己的“丈夫”即儿子.情绪激动的母亲甚至想杀死儿媳.但碍于儿媳是儿子喜欢“玩具”,母亲把儿媳当成儿子小时候喜欢的玩具一样.在这里人和玩具等同起来.凡是儿子喜欢的玩具甚至一切东西.母亲都要收藏起来,包括人在内.所以儿子死后,母亲把儿媳骗回家,试图将儿媳作为“儿子的玩具”收藏在暗室里.。
丈夫的死,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倾注了所有的爱。帮儿子当成里自己的丈夫一样去爱,但儿子毕竟不是丈夫,可是母亲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在母爱与爱情的交织中痛苦地挣扎着,从而造就了母亲变态的心理、畸形的人性。
畸形的环境造就了一个人变态的心理.人要懂得面对一切,在现实面前要学会平衡自己的的心理.失去丈夫的痛使母亲心理极度发生畸形变化,将儿子作为丈夫来爱更是畸形之极.面对母亲的遭遇,儿媳以及任何一位看过该片的人都会同情与理解这位母亲的.片末儿媳将母子的骨灰柔和在一起撒向大海说:愿他们下辈子不是母子
《陷阱》观后感(六):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
很偶然的看到了这部电影,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大概的情节,心里觉得揪的慌,绞的很不舒服。
很多人肯定会说片中的母亲是变态,是恐怖的老女人,我不否认她的心理不正常,我只是想借此来面对一个群体,一群没有丈夫没有自己生活的女人。
现在单身的女人越来越多了,除了所谓的剩女,还有离婚的单身女人,有多少母亲为了怕孩子将来受委屈,而选择独自一个人抚养孩子,时间一长,在这个母亲的生活中就只有了孩子,孩子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孩子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她已经迷失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于有这样的父母,整天挂念的都是孩子吃的好不好穿的好不好过得好不好,丝毫不会想自己的生活过得怎样,天天念叨的就是只要孩子好就行,殊不知他们这样的关怀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压力。
可能作为孩子,更希望父母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他们已经辛苦了这么久,也应该去享受生活了。
只是能这么看得开的父母太少了。
似乎这篇文章不应该是影评,只是篇碎碎念吧。
只是由那个控制欲和占有欲太强烈的母亲联想起了一些,俗话说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有心理阴影,还是有根据的,不光儿子会恋母,母亲也会有更强烈的被侵略感,毕竟曾经儿子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娶了媳妇似乎儿子变成别人的了.....这种心态要多有牺牲精神的伟大母亲才能调整好啊。
《陷阱》观后感(七):家庭尺度
恋子情结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吧~
要不然婆媳关系就不会成为世界共通的矛盾了~
洗澡那段太经典了,搓就搓吧,还让儿子腿打开,
这……她想干什么!?
倒吸一口凉气。
有些事成年后就不该做了,必须要避讳。
如果都没关系,就没“乱伦”俩字了不是么。
比如,
尺度千差万别。
你觉得很恶心很难接受,
还真胸闷!
是不是我觉得有所谓,我生气了,我就输了?
要融入一个陌生的家庭,真是一种可怕的磨炼!
《陷阱》观后感(八):刻板的共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
影片讲述一段畸形的母子关系,男主人公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伴渡过,一起吃饭、一起逛街,母亲每天叫他起床、甚至帮他洗澡。但这段感情在母亲和儿子心中是不一样的,终于有一天,儿子要结婚了,媳妇娶回来了,母亲的嫉妒达到了顶峰,产生了报复甚至是极度病态的报复,儿子和媳妇如何以对?
影片展现的这对母子一个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母亲对待成人的儿子就像对待儿子小时候一样:每天叫他起床,帮他洗澡。儿子也没有感觉到不舒服,习以为常。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解释,母亲心中对自己作为母亲的自体表象,儿子的客体表象,以及母子互动的客体关系表象固着在共生期。母亲没有实现在母婴关系上的分析个体化。母亲的潜意识中仍然诗儿子为自己的一部分,即儿子和母亲是一体共生的。
影片中母子一段对话很好的表现了这点:母亲把儿媳赶走之后,儿子问母亲,问什么同意他结婚。母亲回答说:“你小的时候想买一个我不喜欢的玩具,不是也买了吗?”可见母子之间的互动在母亲的心理世界中还停留在儿子小时候。母亲用那个时候的行为模式处理现在的母子关系。
当我们把影片中母亲的行为看成是照顾小时候的儿子,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就变的合理了,像每天喊儿子起床啊,给儿子洗澡啊,想天天和儿子在一起。但是还有一部分不能理解,那就是当儿媳进入这个家的时候,母亲和儿媳“争抢”儿子的一些剧情。让我们看到,母亲身上不但有照顾“孩子时儿子”的母亲的角色,还有作为儿子妻子的角色。如果单单是母亲,看到儿子有人照顾本来是很值得高兴的。剧中儿媳向母亲有过一段表白,她知道母亲一下子“失去”很难过,想让母亲对待她像对女儿一样。这个时候,母亲身上最为儿子妻子的角色就表现出来了。当一个妻子看到丈夫被别的女人抢走的时候,那种恐惧和愤怒,就成为了母亲实施一些列对付儿媳行为的动力。
为什么母亲会把自己当做儿子的妻子呢?为什么母亲身上会出现儿子“母亲与妻子”角色的混乱呢?作为“妻子”的身份就有性的成分在内。影片中母亲,丈夫早逝。和儿子长期生活在一起,长期压抑的性能量,被无意识的投注到和她接触时间最长的男人身上,并且每天进行强烈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催眠,她把丈夫的角色投射到儿子身上,就对儿子懂了“性”的想法,在潜意识中把自己作为儿子的亲子。在意识不到的请况下,以自己作为妻子的身份霸占儿子。
当儿媳出现破坏了二人的亲密关系的时候,母亲体验到强烈的分离焦虑,她要缓解这个焦虑就必须把力比多能量转移。影片中母亲把自己的能量,一个转换为攻击儿媳的行为,另一个转化为自我的攻击。对儿媳的攻击在影片中表现非常的明显,各种想赶走甚至杀死儿媳。对自己的攻击表现在以自杀的方式留住儿子。
影片中的母亲在人们的眼中是疯狂且不可思议的。想做妻子,完全可以重新找一个丈夫,为什么非要做儿子的妻子呢?正常人就是有这样的想法也会考虑伦理和道德的要求,道德在影片中的母亲身上根本找不到。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讲,影片中母亲,道德超我基本上没有形成,本人的欲望太强烈,自我的调节本我和超我,现实的能力很弱,就导致了母亲没有道德上的约束,得以让这些疯狂的行为继续着。那影片中的母亲为什么就是抓着儿子不放呢?这来源于母亲本身的人格特点。影片中母亲神经症人格特征的——刻板,僵硬,偏执。表现的特别明显。刻板和僵硬然她紧紧的抓住儿子不放,没有想过找别的人作为情感和能量的投射对象。人格中的偏执让她为达到目的不罢休,甚至儿子的死都不能使她停止。母亲情感上的僵硬表现在儿子被自己误杀后,没有正常的流露出悲伤和后悔,反到继续对付儿媳,将责任推给儿媳。
影片中母亲的变态行为,以儿子结婚,儿媳进入她和儿子的二人关系为起点。可以说,儿媳的进入激发了母亲心中的这一系列行为。但是若把这些行为单单的归结为儿媳的进入,那不足以解释这一系列的行为。儿媳的进入只是作为诱因。而母亲的人格结构才是这些变态行为的基础。影片中并没有给出母亲的幼年经历,所以无从分析。但是从理论的观点来猜测,母亲幼年时和她母亲的1-2岁亲密关系以及俄狄浦斯与父母的三人关系值得关注。
影片中母亲的变态行为,用精神分析的观点,其因果就比较清晰和容易理解了。
(其上仅仅是个人的观点,欢迎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陷阱》观后感(九):妈宝男家庭四宗罪都被这部片说尽了
结了婚的姑娘,或多或少,会吐槽婆婆和老公。嫁了妈宝男的,就更是不知道该吐槽婆婆还是吐槽老公了。
其实20年前,就有一部韩国电影已经把妈宝男婚姻这件事情吐槽到了极致。
不是什么经典的片子,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所有妈宝的真实吐槽也是没超过这部电影的范围。
第1宗罪:一切以婆婆和儿子为中心
其实,这是妈宝男话题的原罪,一切以此开始。
大部分妈宝男一辈子也长不大,即使结婚,也无限依赖自己的母亲。妻子的出头之日大概是等婆婆过世,自己才能成为婆婆的代替品,继续做妈宝男的妈妈。
陷阱这部电影的男主,其实不是这样的妈宝男,他只是从小只有妈妈带大,自己以前的生活只有妈妈,因而不懂区分和妈妈之间的距离。
影片的开头,就是男主和麻麻的合影。
没有结婚的单亲男子,这样也挺正常。
可是婚后,妻子打扫房间时发现,家里依然只有丈夫和婆婆的合影。
在这样的照片墙里,妻子看到到自己的存在吗?
第2宗罪:母子无节制的亲密
如果婆婆只是霸占煮饭的地位,
准备衣服的权利;
心大的姑娘可能也就忽略过去了,没准吃着婆婆煮的饭还能带一句:
妈,你做的饭真好吃,还有把我的衣服也准备了吧。
如果坚持叫儿子起床,还要如此疯闹一番……可能会引人误会……
那给儿子洗澡这习惯真的得改。
Frankly,您儿子的身体现在属于他老婆……
而在夫妻亲密交流的时候闯进门,媳妇儿应该就直接炸了,可以摔门走人了吧。
第3宗罪:婆婆在儿子前后大不同
儿子在的时候,婆婆一副欢迎体贴的样子。
而儿子不在的时候,婆婆冷漠挑剔,还经常找茬。
这里要科普一下,韩国是特别讲究媳妇嫁过去以后要为家人做饭这件事情,不然会被说不守妇道。
(胸大示威啊!)
这样会给儿子一种错觉,我妈明明对你挺好的啊。
电影里是婆婆故意使绊子,
现实生活中,更多人吐槽妈宝男无限度地刻意维护。
反正这个家里一切都是媳妇的错。
第4宗罪:婆婆故意刁难媳妇
故意挑拨关系的婆婆,张口说假话,已经是最温柔的手段了。
给媳妇下药,让媳妇早上起不来。
假设把媳妇推下楼梯是失手,
那直接把媳妇按进浴缸并威胁就足够直白了。
当然,这是电影的手法。
现实生活中,可能更多的是暗暗角力。
前面说过 ,电影中的男主并不是一个十足的妈宝男,他还是挺支持女主的,所以想带女主离开。
但是妈妈无法接受,在跟儿子争吵的时候,失手杀掉了儿子。
然后脑回路神奇觉得都是儿媳妇的错所以儿子死了,于是决定杀死儿媳妇报仇,最后弄巧成拙,自己挂掉了。
最后儿媳妇以德报怨,将他俩合葬了,说了这样一句话:希望下一世,他们不再是母子的关系。
在这部电影的视角里,妈妈是所有问题的终点,是她对儿子的畸形的爱导致了一切悲剧。但现实里,又有多少长不大的男人,一辈子也走不出对母亲的依赖。所以才能一直继续这么扭曲的家庭关系,苦的只有嫁给妈宝男的女人。其实只要有一方醒悟,女生就可以摆脱苦海,毕竟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
如果是真的嫁了无法唤醒的极品妈宝,不是自虐狂的姑娘就离婚吧,毕竟让他们母子好好在一起才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