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学生意》是一部由黄佐临执导,文彬彬 / 张雁 / 刘侠声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毛学生意》观后感(一):滑稽戏的任务——学新南腔北调上海话
那个时候滑稽戏学南腔北调的方言——苏北话、河南话、宁波话、山东话……代表那时期移民特征。现代的上海滑稽戏,应该学学目前主要移民的各地方言。再过一个时期,就可以看见现在式微的上海话,在各方言融合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有个比较。
举个例子,由80后编剧、演员担纲的《爱情样板房》,用流行曲代替九腔十八调的方言和戏曲,什么《圣斗士星矢》《黑猫警长》的动画片音乐改编,这倒是反映了80后演创人员的特色。但说明他们不接地气,难道上海就没有新的九腔十八调?
当然,最坏的结果是,上海话一路被普通话和谐下去。作为海派文化的滑稽戏,这也是有责任的。看他们现在搞什么,弄得舞台上的上海话和剧目没吸引力。
喜剧中语言的效用不可忽略。
1.三毛跟师父学剃头这一段很有名。师父平时跟三毛讲的是苏北话(淮),但在教招待客人的样子(即角色扮演)时用的是上海话(沪)。这一段中语言微妙的变化值得回味。
三毛:我这个脸烧过了。
师父:……这个做生意的敷衍。(淮)
三毛:哦。
师父:这位先生,面孔倒蛮熟个么。(沪)
三毛:哎,敷衍啊。
师父:……这位先生,蛮忙个啊。(沪)
三毛:没得事哦。
师父:没……今朝个天气倒蛮暖的么。(沪)
三毛:重伤风。
师父:哪能噶巧个啦?(沪)(讽刺)
三毛:我是伤风么。
师父:我管你伤风了。(淮)
师父:先生侬也是住在这里隔壁是伐?(沪)
三毛:住在曹家渡到底呢。
师父:路倒蛮远个啊。(沪)
三毛:到这块来换四部电车呢。
师父:侬一定有点事体来个。(沪)
师父:……没事体啊。(沪)
三毛:特为来剃头的。
师父:特为来剃头个啊?(沪)
三毛:欸欸欸。
师父:哎这样看来是老主客了。(沪)
三毛:头一趟噢。
三毛:就是那个王隔里。
师父:一个大块头王先生啊?(沪)
三毛:瘦瘦的。
师父:我晓得瘦瘦的,蛮长的。(淮)(这里师父已经没耐心了)
三毛:矮矮的。
师父:滚你妈蛋噢!(淮)
2.从上面这一段看来,师父招待客人时用的是上海话。(并且师父对上海姑娘小英说的也是上海话“小英谢谢侬噢”。)但实际在片中唯一一段与客人的对话说的却是苏北话。
师父:怎么又涨价了?
师娘:是啊!
师父:涨多少?
师娘:涨二成嘞!
师父:哎哟喂,没得命了~
(拿水)
师父:水呢?
师娘:水有了。
师父:没得了,泡去哦!
师娘:我又不晓得!
(师父在价目表上写:另加二成。)
师父:算新价钱。
顾客:啊?涨价涨了我头上来啊?
师父:我也没得办法哎。
(中略)
师父:涨多少啊?
师娘:涨二成呢!
师父:哎哟喂,乖乖,不得了了~
(将“另加二成”改为“另加四成”。)
顾客:哎,老板,又涨到我头上来啦?
顾客:哎,好了好了,勿要剃了勿要剃了噢。噢哟,再剃下去,我这点铜钿倒剃光快了。
这一段对话节奏紧凑,一气呵成,师父与顾客的对话夹杂在两口子的对话中,从效果上来看,的确是保持讲同一种语言比较连贯,也更有喜感。喜剧中,效果比逻辑优先。
3.剃头店老板娘(师娘)是一个stereotype——凶悍的苏北女人——的形象。与剃头匠(师父)不同,老板娘从始至终只说家乡话,也是为了符合这种形象。不过剃头匠的上海话不分尖团(今日的上海话大抵如此),同样设定为苏北人的三毛老家隔壁姐姐讲的上海话则分尖团(例如“小”的声母发s),相对较为正宗(今日所谓老派上海话)。当然可能跟演员也有关系。这三人的区别在于:剃头匠作为一名在上海谋生的男性,他身上有内(家庭)外(工作)的界线,他需要有一套对外的语言,但是对内用家乡话;在女性身上则没有内外的界线,所以老板娘只有一套语言,所以姐姐嫁给上海人,家庭是生活全部,她的上海话比剃头匠好是合理的。
《三毛学生意》观后感(三):三毛学生意
旧上海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就像这部电影里的方言南腔北调,江北人、苏州人、宁波人也是上海外来人口中最多的三种。还有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广东人,但除了山东人卖拳头和广东人硬梆梆,其他人在上海并没有留下太多印记。所以电影基本以苏北话、苏州话和宁波话为主。
上海本地人应该是最多的,不过地位不高,因为上海本是渔村,以渔民和农民为主,开埠之后也进入了城市,有一句话骂人的话叫做瘪三,电影里三毛去当抛顶宫,扒儿手就是以小孩为主。
其次便是苏北人,上海叫做江北人,指长江以北扬州泰州这两个地区为主,基本都是逃难逃荒到上海的,都是最穷的人,电影里三毛就是一个苏北逃难到上海的穷孩子。理发店的老板也是苏北人,俗话说扬州三把刀,剃头刀泥水刀修脚刀,虽是下等生意,但苏北人手艺极为高超,扬州师傅就是质量保证。
再次便是宁波人,有句俗话叫做“无宁不成席",上海菜里很多都是宁波菜,还有阿拉这个词也是宁波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