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草叶》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18-07-31 03: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草叶》经典观后感集

  《草叶》是一部由蒂姆·布雷克·尼尔森执导,爱德华·诺顿 / 苏珊·萨兰登 / 梅兰妮·林斯基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草叶》观后感(一):哲学离我们很遥远大麻离我们还遥远

  看了电影后似懂非懂,有点说不清理还乱的状态。搜了大家的影评后整理了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思绪

  对于受普通教育大众来说哲学离我们很遥远,上帝离我们很遥远,但大麻是个什么东西,在看了那么多美国电影后己经很不遥远。在吸食之后人会处于什么状态?用high来形容再好不过!

  我觉得可以把哥哥理解现实生活中没有吸食大麻的状态,理性稳重、按部就搬的生活,还很有一番成就。而弟弟就是每一个貌似理性表面下那一颗蠢蠢欲动的、感性的、激情的、人类原始情感。因为现实的残酷,我们不得不将感性的本我隐藏的很深,但越是压抑,暴发的就越激烈。于是弟弟就表现了被长久压抑的最原始的人性在得不到正常满足后,就会演变成如此过激的一面盲目追求自由放纵罪恶,甚至残暴。也就是吸了大麻后过high的一面。弟弟还是有光辉的一面,面对即将来临的儿子,他选择做一个好爸爸(即便方法不对)。这便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感情

  电影结局哥哥是和他女朋友双手交握坐在雨中的,虽然电影只交代他将自己置身雨中是为了直面自己的恐惧,但请不要忘记他身边的陪伴他的女友。他们俩将共同面对将来生活中更多的艰辛,能支持他他协手一直走下去的除了"感情",别无其他!

  《草叶》观后感(二):俗人·哲人·诗人——生活理想的三重

  【俗人·哲人·诗人——生活的理想】

  文/空语因明

  《Leaves of Grass》,这个电影的主题是“生活的理想”或“如何克服恐惧地生活”。这个主题可以被看做是生活理想的基本形式,它也在根本影响人们生活态度。这个电影呈现给观众的并不是一个孤立结论,不是说教,而是呈现着生活态度结构,呈现以某种理性。这个生活态度的结构中有三种形式,一种生活态度的形式和另一种关联着,并且可以互相转化。这三种形式的意象都是“Leaves of Grass”,对应着后者的三个意思,即:大麻,草地,草叶;这三个意思又对应着持有不同生活态度的三种人,即:俗人,哲人,诗人。要怎样克服恐惧地生活,这三种人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中括号[]所标注的是对应于该电影中某时间点的台词

  【大麻与俗人】

  该电影中双胞胎兄弟之一的布雷迪·金凯德,持有的是俗人的生活理想。他是一个大麻种植者,用卓越的水培法培育出优质的大麻。他拒绝将大麻看作类似于海洛因那样的化学毒品,而是将其看作自然的赐予,它是自然成长的,在纷乱世界中给人以宁静感觉[09:00]。

  1】俗人的生活理想是幸福。幸福的实质身体快乐。大麻作为一种意象即代表着这种身体的快乐。大麻给人带来的宁静平和的感觉,即属于身体的快乐。对大麻的利用,对于俗人而言,是满足身体快乐的途径。它就像食品满足饥饿的人那样给人带来身体的快乐。布雷迪培育大麻,就像糕点师烘焙蛋糕,而他对此所持有的感情,并不比糕点师倾注给蛋糕的美好心情微弱家庭的幸福也属于身体的快乐。家庭是身体的扩展,是身体实现前提可能性。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是一个扩展了的快乐身体。俗人的生活理想中,家庭的幸福理应是其中个体幸福的保证

  2】幸福意味着克服恐惧。对于俗人而言,幸福的生活应该是没有灾祸的生活,或者起码地,在有了灾祸之后可以转危为安。据说“幸”这个字本身就是“转危为安”的意思,这个字本身就凝聚了俗人的生活理想。既然幸福是生活的理想,那么就意味着生活原本处在非幸福的可能性之中,或者说不幸往往缠绕着生活中的俗人们。正是为了达到幸福这一生活理想,并且试图隔绝不幸的可能性,历史上的俗人们才那么钟情占卜或算卦。他们希望通过占卜或算卦来预测灾祸的发生,并且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阻止灾祸,转危为安。对幸福的渴望并不是一种安分力量,它本身就像灾祸一样不安。俗人们还希望在他们的能力之外去寻求帮助,将希望寄托神灵,向神祈“福”。“福”是人在寻求神灵的感情。人们越是不安,对神灵的感情也就越深。

  3】俗人们为了获得身体的快乐,为了幸福,做出了很多荒谬事情。与此相比,人们试图利用大麻来克服恐惧,就显得不那么荒谬了。大麻舒缓神经系统,使身体达到宁静的快乐状态,这种克服恐惧的途径是那么直接,通常并不需要多少关于恐惧的知识。这种克服恐惧的方法是物质的,并且直接顺应着身体,相当于自然反应。大麻代表的是通过物质达到幸福的方式。布雷迪将大麻看做“自然的恩赐”,正是俗人幸福观的表达

  4】进食并不是克服对饥饿的恐惧的完善方式,同样,利用大麻也不会因此完全克服恐惧,实现幸福。不论抽多少大麻,这个世界也仍旧那样[09:20]。布雷迪坚持培育出售自然的大麻,不去出售化学毒品,这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相反,这使他遭遇毒枭的威胁,陷入恐惧。他并没有在恐惧面前退缩,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他通过策划消灭产生恐惧的事物来克服恐惧。这种克服的方式是比较明智的。他觉得这种方式可以完美地实现他的生活理想,实现他的快乐和家庭的幸福。但偶然性事件,仍然会使得这种相对明智的方式变得危险。布雷迪就因为那没有预测到的偶然性事件而死亡,非幸福的可能性之实现吞噬了他设想的幸福。

  【草地与哲人】

  该电影中双胞胎兄弟之一的比尔·金凯德,遵循的是哲人的生活理想。他是一位古典哲学教授。如今的哲学教授在大学讲堂里向学生们传授哲学课程,而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则在更加生活化的场景进行思想讨论想象那幅场景,哲学家和他的聆听者或讨论者们一起坐在阳光下的草地上,阐释爱智慧的生活方式。

  5】哲人的生活理想是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方式,通过理性来抑制激情式的情感,这是一种精神生活或理性生活[00:50]。哲人就是爱智慧者,哲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爱智慧。无论一个哲学家提出的理论或强调的观念有多大差异,他们倾向的生活理想是一致的。哲学家的身份并不必然取决于哲学体系,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并不需要一个哲学体系,因为爱智慧的生活方式本身比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更有说服力。虽然闲暇是爱智慧生活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而大量的财富甚至可能连必要条件也不是。

  6】哲人们试图通过爱智慧的生活方式而获得灵魂的幸福。如若幸福一词总是和身体纠缠着的话,那么可以说哲人的生活理想是灵魂的恬静。对于哲人而言,身体的幸福是转瞬即逝的,也是虚妄的,只要束缚在身体中,就不会获得灵魂的恬静。而且,俗人们所渴望的幸福,也显得那么虚妄,身体的幸福不可能那么持久稳定[01:27]。还是那样一个道理:对幸福的追求本身就意味着不幸的幽灵在环绕。只有灵魂在对绝对者的沉思中,也就是爱智慧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真正的平和,或升华了的幸福,或称为恬静。哲人的生活理想是对俗人生活理想的否定,哲人通过认识人所处的生活而否定这样的世界。俗人的生活理想并不需要对生活世界的整体认识,这种生活理想对于哲人而言是疯狂的或甚至荒谬的,这种疯狂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哲人们与其保持距离,避开由对幸福的追求而产生的对不幸的恐惧,他们在远离尘嚣的草地上进行灵魂的沉思。草地作为哲人的在场,承载着哲人的理想生活方式。

  7】古典哲人的生活理想或思想追求都是和相对主义格格不入的,相对主义的世界就是虚妄的世界,个体以自我感觉为标准,隔离参照。相对主义意味着认识的虚妄。正是由于此,哲学教授布雷迪不认同类似于沃尔特·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53:00],按照自己的规则设置韵律意味着韵律的消失,意味着没有韵律可循,那样的诗歌属于虚妄的世界。哲学教授布雷迪并不认同自然主义的生活及思考方式。对于古典哲人而言,认识生活和否定生活是一体的,认识自然和否定自然也是一体的。哲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沉思同时意味着对它们的远离,通过远离,哲人摆脱对不幸的恐惧,进入精神的恬静境界中。

  8】本质支撑人身份的是超越生活和超越自然的思维方式或精神境界。正是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的超越,对不幸的恐惧被摆脱了,似乎一切问题都被解决了,哲学家由此在灵魂或精神中接近绝对的智慧。但这时候在生活中还剩下什么呢[54:00]?虚无。绝对的智慧就是虚无,别无其他。古典哲学家的生活理想也就是生活的虚无(虚无不是空虚,空虚是相对主义的观点)。但这对生活中的俗人而言,是不可理喻的。只有在生活和自然被压抑的历史环境中,古典哲学家才具有卓越的地位。一旦生活和自然觉醒,古典哲学家就会被贴上“反生活”或“反自然方式”的标签,被边缘化。由此,古典哲学家的地位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哲学的衰落。古典哲学现在被认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虽然人性并没有多少改变[20:10]。在觉醒的生活中,俗人们似乎不再需要哲学,他们也不理解哲学,他们恣意于物欲之中:他们所谓的精神或灵魂也只是物质的幻想,他们所谓的哲学其实也只是物欲的理由借口

  9】在生活世界之中,对被恐惧事物的认识未必能克服恐惧。具有再多关于暴风雨的知识,也挡不住对暴风雨的恐惧[01:36:13]。在思维中对恐惧的限定或否定,未必能克服恐惧,尤其当恐惧源于身体的时候。生活世界中的恐惧往往是身体的。当哲学家把思维和身体分开看待,进入隔离身体的沉思生活,这时候哲学家的生活方式就不再是超越的了,而是另一种被限制的生活方式。

  【草叶与诗人】

  该电影中的高中教师珍妮特,具有诗人的生活理想。她的秉持是自然的生活方式,徒手捕捉四十磅的鲶鱼。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应的是沃尔特·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这是一种自然的,不被韵律限制的诗歌,真挚而自然的感情由此表达。

  10】诗人的生活方式既是自然体验的,也是灵魂表达的;既是原始的,也是未来的;既是知性的,也是直觉的。在诗人的生活方式中,身体得到肯定,并且是通过自然得到肯定,由此也是肯定自然。它和俗人生活中对身体快乐的追求不同,后者旨在获得快乐,并且求助异于自然的技术去获得快乐,这是一种当下的或转瞬即逝的快乐。珍妮特在拥有技术手段情况下徒手捕鱼。徒手捕鱼和用鱼竿捕鱼,后者比前者更容易,表明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前者是一种身体直接参与的自然体验,是对身体和自然的肯定;后者着重于通过技术手段钓鱼获得快乐,物欲所希望的快乐。诗人以身体参与的自然体验并不是旨在获得转瞬即逝的快乐。在诗人以身体参与的自然体验中,诗人也参与着灵魂或精神的表达。诗作是灵魂的知性表达。在这种灵魂的知性表达中,原始涌动在眼前和未来之中。A hunger finally true[53:22],本原式的真实,从原始到未来,融贯在灵魂的进程中,在理想的诗作中表达着。由此,诗人在其生活理想中能获得比哲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具体的真实。相比而言,哲人只是在抽象的思维中具有其真实性,将相对主义看做虚妄。哲人排斥相对主义。但具体生活中的相对主义,从来没有真的消失。哲人没有在生活中拯救真实,而是存在生活之外,在虚无之中。哲人在哲学中具有的知性并不自然。诗人的生活理想意指具体的真实,自然的真实,诗人的直觉融汇在其灵魂表达中。诗人在具体的自然体验中环绕真理,而不是在生活之外将世界看作虚无[53:56]。相对主义只是个体的自私使然,在自然灵魂的统一性中,诗人具有的灵魂知性已然在自然中超越了相对主义。

  11】阐释诗人的生活理想,关联着对诗作之本质的界说。按照流俗的解释,诗在本质上是按照韵律或格律安排布置的(语言)表达形式,往往具有分行的书写方式;韵律是诗作的本质方面。若此看来,诗作几乎相当于歌词了。那些取消了韵律的现代诗作,比如自由体诗,就不是真正的诗作。自由体诗,使韵律相对化,从而失去了韵律这一标准的实在性[53:09]。其实,韵律本来就是相对的,韵律属于个别语言的个别历史阶段,它是建立在个别语言的偶然性之上的,韵律是执拗产物。一些所谓的诗人和美学评论家认为“诗作不可翻译”。之所以诗作被认为是“不可翻译”的,很重要原因在于韵律的语言相对性,个别语言之间的韵律是差异的。但,认为“诗作不可翻译”是一种庸俗的和相对的观点,虽然它具有相对的理由。诗作的韵律也会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得陈腐,如若韵律是诗作的本质方面,那么诗作也只能在故纸堆里寻找,或者进行陈腐的模仿。比如那些说现代汉语的人模仿古诗的韵律进行所谓的创作,很多其实根本不是诗。韵律担当不起诗作的本质,而只能算诗作的偶然。诗作的本质并不应该依赖韵律,由韵律布置的言辞也并未必就是诗作。不过,将韵律相对化和非本质化,并不意味着缺乏韵律的做作断句或分行书写就能写作诗。诗作的本质和诗人的生活理想相关。“身体与灵魂,原始与未来,知性与直觉”,这几对词语通过想象得到综合,在某种程度上界定着诗作。

  12】诗人的生活方式,既是俗人的,也是哲人的;既不是俗人的,也不是哲人的。在诗的生活理想,诗人既沉浸在自然身体中,也沉思在内在灵魂中。在自然身体的沉浸中,A hunger finally true,诗人的灵魂通达自然的意志。

  ature without check with original energy

  (选自《Song of Myself》,见《草叶集》)

  原始能量或自然意志以自我的诗作表达。肯定自我的自然身体,自我的内在灵魂得以呈现。

  Youshall no longer take things at second or third hand, nor look through

  theeyes of the dead, nor feed on the spectres in books…

  (选自《Song of Myself》,见《草叶集》)

  在懂得诗作的源泉之后,你将“不再通过他人之手领略事物,不再通过死人之眼审视世界,以书籍中的幽灵为食”。在哲学学术中,主要的活动就是研究以往哲学家的文本,对其作出评论,或者承袭以往哲学家的理论,几乎言必称先哲。写个哲学论文都要牵扯一大堆参考文献。在该影片中,哲学教授比尔·金凯德对其他哲学学者的著作进行评论,这个著作讲的是雅克·拉康的理论承袭海德格尔的理论[33:36]。而海德格尔又在某种程度上承袭尼采的理论。哲学学者的这些活动就是通过他人之手领略事物,通过死人之眼审视世界,以书本中的幽灵为食。哲学学术中的此类做法和将韵律当做诗作本质的做法是一致的。他们没有通达自然的内在灵魂,没有领略表达的本原。在自然身体或自然灵魂中,诗的本原已然在此,最真实的身体和灵魂已然在此。对恐惧的克服不需要依赖书籍中的幽灵。在自然身体中,恐惧是那么自然;在内在灵魂中,恐惧又那么不自然。不需要对恐惧产生恐惧。

  ——2013年4月

  《草叶》观后感(三):You have never lived.

  从《一级恐惧》到《大买卖》到《Figjt Club》到《草叶》,Ed一直在现在文明和蛮荒原始里,在懦弱和无畏里挣扎,Maybe you've naver lived.

  如果你真的像百度百科里介绍的那么高尚,你去搞Courtney干神马,如果你真的因为不抽烟拒演一部电影,just gimme a break,你抽大麻比我还熟练;如果你真的像你想要的那么率性,你矫情着把自己包装得那么高尚干嘛。

  Ed,look into the mirror, watching your pretty little face, and ask yourself who the hell are you. You cannot be both Taylor and Jack as you wish.

  《草叶》观后感(四):诺顿的自我“搏击”

  This is the grass that grows wherever the land is and the water is.

  ——Walt Witman <Leaves of Grass>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有草。

  ——惠特曼《草叶集》

  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完全是冲着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去的,这位耶鲁历史系的高材生以其忧郁的面容和精湛的演技不知击倒了多少粉丝。从《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里傻乎乎的大帅哥,到《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里性格分裂整天倒霉悲催的中年男人,到《面纱》(The Painted Veil)里表面冷冰内心炽热崇高的来华医生,再到《魔术师》(The Illusionist)里深沉忧郁心机重重的魔术师....诺顿的每次转型都让人眼前一亮,在惊叹他演技超凡的同时也在期待着他下次会怎样去挑战观众。不出所料,新出的一部《草叶》(The Leaves of Grass)再次地拓展了诺顿表演极限,可以说几乎成了他的独角戏,同时身兼第一主角、第二主角、监制的诺顿仿佛在偷笑:This is my own film!

  quot;The leaves of Grass"本是美国大诗人惠特曼的诗集名,诺顿和导演敢用作电影名一定与Whitman有所映照而且绝不会是部简单的爆米花电影。果不其然,一上来诺顿化身布朗大学古典学系年轻有为的哲学教授Billy,经过古典哲学的严格训练,奉行节制自律的生活。(在离开耶鲁后诺顿还是第一次在荧幕上回到大学的课堂,呵呵)他的第二角色转身为Billy的孪生弟弟Brady,一个混迹在俄克拉荷马州小城狂野邋遢的小混混。出身在同一个糟糕的家庭,兄弟俩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所以当这兄弟俩碰到一块,一个使用标准语法发音英语的诺顿遇到另一个操着浓重南方乡村口音的诺顿,那种包括言行、生活、思想的激烈碰撞势必精彩异常。

  当Billy被Brady无奈地骗回到家乡,曾经无比熟悉而想方设法逃离的一切再度鲜活地呈现到面前:混乱破败的小镇,浪荡不羁的弟弟,生活落魄的母亲,飘飘欲仙的大麻,疯狂陶醉的民谣...他厌恶排斥却又不得不暂时接受。然而,一个女孩的突然出现让他开始了转变,一个既会作诗又能徒手抓起40磅大鲶鱼的奇女子Janet。她生性自由,充满热情,无拘无束,热爱自然,俨然惠特曼精神的象征。在Billy看来,抓宰鲶鱼和作诗这两个听起来毫不协调的爱好在竟然在这个小镇女孩的身上看上去是那么自然,完全发自内心。而Janet也借惠特曼的诗对Billy的生活发出疑问:

  You have not konwn what you are.

  You have slumbered upon yourself all your life.

  Your eyelids have been the same as the closed most of the time.

  What you have done returns already in mockeries.

  The mokeries are not you,

  Underneath them and within them, I see you lurk.

  数十年形成并坚定信仰的古典哲学生活观禁不起这个爽朗女孩的几句话的冲击,几天家乡的生活他开始渐渐地同情母亲、理解弟弟,对过去的日子有了一点怀念 ...然而就当他准备平静地离开时,一场悲剧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Brady的犯罪和不幸遇害让他痛失弟弟,当亲人远去,他终于将压抑已久的真实感情释放出来:他不但深爱着这个讨厌的兄弟,而且觉得他们曾经的一起生活、长大的日子是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因为恐惧他选择逃离,因为深爱他不愿回首,原来数十年他所逃离的正是他最爱的,他后悔没能亲口告诉弟弟:他当年的选择是多么痛苦艰难...

  最终Billy选择留下来,回到心灵真正的归属地,和真正懂得他的女孩一起,开始真正向往的自由生活。两人在暴风雨中手拉手放在《草叶集》上可以成为经典了~~~~

  影片另一个另人感动亮点是电影里穿插了好多动听的民谣,弥漫着一种不羁、迷茫、怀旧的气氛~~~总是恰到好处地撩拨下情绪,看来导演和诺顿花了不少心思。不禁无比缅怀曾经辉煌的民谣时代,木吉他、口琴、牛仔裤、细味悠长的旋律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1."Stand Up" Doug Bossi Doug Bossi

  2."Illegal Smile" John Prine John Prine

  3."My Wildest Dreams Go Wilder Every Day" The Flatlanders Joe Ely, Jimmie Dale Gilmore, Butch Hancock, Dan Yates

  4."Faithful and True" Richard Myhill Richard Myhill

  5."Fat Man In The Bathtub" Little Feat Lowell George

  6."Rex's Blues" Townes Van Zandt Townes Van Zandt

  7."Sailin' Shoes" Little Feat Lowell George

  8."Sweet Revenge" John Prine John Prine

  9."Shall Be Released" The Band Bob Dylan

  10."Lonely Are The Free" Steve Earle Steve Earle

  11."Boys From Oklahoma" Cross Canadian Ragweed Gene Collier

  超爱Bob Dylan的<I Shall Be Released>,不尽的感伤、无奈、和流浪~~~当然The Band翻唱的比Dylan的原唱要好听很多(Dylan的唱功实在不敢恭维,伟大民谣诗人的诸多杰作不知捧红了多少后起之秀,呵呵)

  They say ev’rything can be replaced

  Yet ev’ry distance is not near

  o I remember ev’ry face

  Of ev’ry man who put me here

  I see my light come shining

  From the west unto the east

  Any day now, any day now

  I shall be released

  They say ev’ry man needs protection

  They say ev’ry man must fall

  Yet I swear I see my reflection

  ome place so high above this wall

  I see my light come shining

  From the west unto the east

  Any day now, any day now

  I shall be released

  tanding next to me in this lonely crowd

  Is a man who swears he’s not to blame

  All day long I hear him shout so loud

  Crying out that he was framed

  I see my light come shining

  From the west unto the east

  Any day now, any day now

  I shall be released

  《草叶》观后感(五):心归何处

  一对双胞胎,一个厌恶自己周围的生活,努力改掉口音,考了名校,学了哲学,做教授,努力进入上流社会,一个在老家,倒腾毒品,把大麻种植都弄出花样了,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两人,在弟弟的需求下再聚首,进而演绎出的一系列故事。

  不得不说,爱德华诺顿这丫的不愧是演技牛人,两个不同背景的人演绎的活灵活现,尤其哥哥,那个努力压抑自己天性,努力融入上流社会,却又给勾起最深刻的回忆而充满迷茫的形象真的很传神。

  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弟弟很清楚,哥哥很迷茫,或者说,自以为清楚,尽管他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却不能解读自己的心,严格来说,这可以算是一个男人寻找自我的故事,当然,你要把它当犯罪片,有点牵强但也不是不可以

  《草叶》观后感(六):【草叶】哲学与诗歌的礼赞

  给它五星

  第一颗献给古典哲学,

  第二颗颁给诺顿分饰,

  第三颗送给电影原声,

  第四颗献给所有诗人,

  the last one,则是要感谢前面所有,在这darkest days带来的一丝光亮。

  hilosophy与poem是理想主义者的盛宴,他们用生命交换的真理,用灵魂浇灌的诗句,驻扎在人类千疮百孔的躯体之上。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们就复活。

  这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狂想。

  那么许多年前,尚仲敏将心中顾忌写作诗送给海子,然后弃诗从商

  生命琐碎,诗歌虚假无力

  我们痛恨的事物日新月异

  ——《告别》

  是谁建造了一个没有信仰时代。

  2010.08.29

  《草叶》观后感(七):秩序与失序若不在自由之中,怎么着都没屁用

  ill说他的嬉皮妈只毁灭没重建,而他从小就在试图躲避这种放任自流的无序,想给自己的生活找到尽可能多的ration,所以他去图书馆,去更遥远的地方几十年不回家,其实也是怕。花费心力建构起来的ration一旦回来就可能全盘崩碎,就像顺手抽起大麻,推辞过后还是去看他妈。甚至就像几千年建立起来的现代性,在后现代里被釜底抽薪,嬉皮们毁过一代之后就轰然倒塌,存在了几千年被人奉为至高追求的真实,现在竟然压根儿不存在了。

  秩序和规训看起来如此脆弱,你像亡命之徒似的逃了好几十年,抵不过三天的突如其来,一切旧梦又重现眼前。而更要命的是,当一切又回到你拼命想逃脱的轨迹的时候,你竟然觉得特别愉快,好像徒手抓鱼似的,觉得这就是你的本能。而不是像整完牙摘下牙套那种“整个人在秩序中焕然一新”的感觉。

  ill没有被秩序规训过后的自适感,绑了几十年的牙,苦也受了,说话的强调甚至都随着整牙的缘故变了,而松下牙套,眼睁睁看着牙又全他妈都回去了。

  我从这里头看到特别丧逼的东西,你觉得步入人生巅峰可以跟过去傻逼的自己挥手告别了,但实际上没那么容易。但也能看到特别积极的东西,就跟木心那句话似的,顿悟如不在渐悟当中,而后恐有顿迷。就是说,在你没能真正free your mind之前,一切规训都是徒劳无功的整牙,疼且无用。

  抓鱼姑娘跟bill说,你可能也没你以为的那么聪明,没那么了解自己。所以bill身上都是一种死撑的感觉。诺顿太适合演这种死撑的角色了,这张脸就是一副打肿了脸充胖子的气质。跟他正相反的是艾德里安布鲁迪,那种脸叫看透世事,从来没有小开的劲儿,所以丧逼得非常纯粹。而诺顿从鱼尾纹里透出来都是挣扎,他要藏的东西太多,丧都不能彻彻底底的丧起来。

  回望了一下来时路,还是装大尾巴狼的时候居多,主要因为自己真怂,想拼命假装出一副不太怂的样子唬唬人也壮壮胆。实际上估计有点儿见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我硬撑。

  突然想起很多年前一挚友说,你呀,最臭的毛病就是不认怂。当时我怎么都没明白。

  后来越来越懂,恍然之间,发现那些咋咋呼呼看起来特别牛逼的岁月,其实全是自己装的。

  某些场合,呼啦一下就全都塌了。

  她说的可真对。她比我早成熟了那么多年。

  后来我们再也没见过面。

  不知道还能不能有机会一起在暴风雨里优哉游哉的喝杯柠檬汁。

  《草叶》观后感(八):莫名其妙的牙医

  奔爱德华诺顿来看这部片的,觉得里面那个牙科医生好有意思。这位貌似中产阶级的牙医,生活一团乱麻,旧诊所一堆债务,新诊所还没开张,家里一分钱没有要问老妈借钱,小孩因为搬家需要适应新生活满心怨气,他失控了,对生活完全失去掌控,却又无处发泄,还要被老婆不断抱怨诟病。某一天突然发现杀害社区大佬的凶手秘密,感觉抓住那个凶手的把柄了,发现竟然有这样一件事情自己是有把握的,就像一个快要溺水的人抓住一根稻草。牙医不顾一切要去找到凶手,因为在凶手面前,他觉得自己是占据道德高地的,他甚至带上了枪,这样质问凶手和凶手的“同伙”可以让他拥有一种控制感。但是在遭到反抗,并且Bill看穿他内心的时候,他是奔溃的,他再次失去控制感,所以他像个孩子一样失控地在地上打滚。但正如他自己说的,他只是想好好聊天,他心里的郁闷和委屈却没有人听。一个一切都为他人着想,要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开诊所做个事业有成的医生,活在别人的期许里,却独独没有照顾到自己人,是何其悲哀。

  《草叶》观后感(九):山寨一个——归山记

  斗战胜佛听到筋斗云带来的消息说,以前同生共死的孪生兄弟六耳猕猴被一箭穿心而死。尽管因为一心修行,佛祖已经许诺给他一个升格的机会,他还是决定先回去一趟。

  独自一人回到阔别百年的花果山,一切还是跟原来一样,猴子们依旧贪得无厌,妖怪横行,一片混乱。他愤怒地发现六耳猕猴其实没死,诓他回来,一是让他见见马上老年痴呆的菩提老祖,二是要借他的长相声东击西扁牛魔王一顿。他只答应停留三天。

  这三天带来了什么?

  斗战胜佛不堪回首早年花天酒地的生活,也憎恨菩提老祖教给他法术却仍旧把他当成鲁钝的猴子,没教给他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应有的知识与道德,更加无法忍受的是六耳猕猴无端地被器重并安于这样的生活。他只想找一条修行的路,让生活回归平静。

  这个花果山留给他的回忆,全是他所急于抛弃的东西。

  但是六耳猕猴却不是这么想的,这个酿酒好手最明白自己这个名声在外的兄弟缺少些什么。他从后山挖出深埋多年的蟠桃贡酒,他还找来了白骨精的妹妹(力大无比黑瘦精?),这个姑娘美丽、性感并且聪明。孙悟空一下子迷惑了,到底是不能抗拒诱惑还是什么,他自己也不明白。

  六耳猕猴生性散漫爱自由,这次跟牛魔王翻跷是因为他准备组建自己的家庭,不能再冒着被天庭通缉的危险胡搅蛮缠。牛魔王震怒,却被早已做好准备的六耳猕猴与死党K.O,并且把现场做成像是反妖,反怪,反魔的三反人士报复社会的样子。

  就在六耳猕猴以为一切天衣无缝的时候,斗战胜佛驾雾回乡时偶遇的一个乡党发现了一切。被家庭、事业、生活压力搞得快要精神错乱的这个乡党决定要敲这俩猴一笔,结果因为太紧张误杀了六耳猕猴,自己也被斗战胜佛突然爆发的狂暴状态秒杀。

  斗战胜佛从兄弟的死里领悟了很多,这并不是最后。它决定把六耳猕猴的非法酒窖卖给接手牛魔王地盘的妖界老大(之前是牛魔王的喽啰),得来的钱用来贴补六耳猕猴遗孀的生活。但是这个喽啰贪心不足蛇吞象,买卖不成,恶从胆边生——从后面一箭把斗战胜佛射了个对穿。

  死里逃生的斗战胜佛更确切地明白了生命和之前一切存在的可贵,(此时什么升格之类因为种种原因也浮云了……),他猛然觉得一切都像一个梦境,他从未离开过花果山,他热爱这里的一切,他还是以前那个衣不蔽体今朝醉的野猴子孙悟空:之前以为平行线般再不相接的过去与未来在现实的这一刻重合了。

  最后,孙悟空和黑瘦精携手,迎来回归花果山后的第一场雨。

  (完)

  纯恶搞……并且把导演(兼编剧兼配角)这个角色忽略了,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把他怎么摆,整个剧里他都像一个局外人,自己和自己的理念相对,总是有些突兀吧。

  最最后画蛇添足,拉扯剧里我喜欢的一句台词(大意):

  “伊壁鸠鲁说,死不足忧,因为我们存在,死亡就不存在。所以我们真正畏惧的,是生命。”

  《草叶》观后感(十):两堂哲学课

  我最喜爱的两个男演员,凯文史·派西和爱德华·诺顿,分别在电影中饰演过哲学老师。电影是《草叶》(Leaves of Grass)与《大卫·戈尔的一生》(The Life of David Gale)。两部电影有着几乎雷同的一个情节——课堂的陈述赢得了雷鸣的掌声,课后分别有女学生要投身老师的怀抱,欲来一场不伦之恋。这般情节似乎在验证聪明才是最新的性感这句话。

  mart is the new sexy.

  当然,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并不止这两人的演技。而是其故事后的哲学。我实在忍不住要将这两堂哲学课摘录于此:

  《Leaves of Grass》

  -Because passion,Plato seems to be saying is essentially and mercilessly

  human.因为柏拉图似乎说过,情感就是人类本质上的弱点。

  -And the best that we can hope to do is to quell it through relentless discipline.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持久的自律,抑制情感。

  -To Socrates,the healthy life is comprised of constant focus by the individual to excise those forces that weaken or confuse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round him.对苏格拉底来说,健康的生活,就是在万众瞩目下,依旧保留自己的一片净土不受那些扰乱认知的杂念影响。

  -He implores us to devote our lives to this kind of control.他祈求我们保持这样的自律,这意味着每时每刻的自律。

  -Socrates recognized what every philosopher and religion ,for that matter,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d .from Plato to Aristotle,from Epicurus to the Stoics,from the Judeo-Christions to the Buddhists,here all observed which is that the balance for a happy life is illusory.苏格拉底认清了这一点,而这点也为历史上所有的哲学家和宗教人士所承认。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伊壁鸠鲁到斯多葛,从犹太基督教众到佛家教徒,无一例外。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平衡,是虚幻的。

  -And as soon as in our gorgeausly-flawed human way,we think that we're attained it一旦我们以人类固有的方式,误以为达到了这种平衡。

  -We're pretending dirinity,and we're gonna crash.那就是在自比上帝,我们也将因此毁灭。

  《The Life of David Gale》

  -You get Lacan's polit.Fantasies have to be unrealistic,because the moment,

  the second that you get what you seek,you don't,you can't want it anymore.这就是拉康哲学的重点,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幻想成真的那一刻,你就无法再幻想它了。

  -In order to cantinue to exist desire must have its objects perpetually absent.为了继续幻想,你的欲望必须永远无法实现。

  -It's not the "it" that you want,It's the fantasy of "it".重点不是你所幻想的东西,而是幻想本身。

  -This is what Pascal means when he says that we are only truly happy when daydreaming about future happiness. 这正是帕斯卡所谓的:只有在幻想未来的时刻,你才是快乐的。

  -Or why we say the hunt is sweeter than the kill or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not because you'll get it, but because you're doomed not to want it once you do. 就像我们常说的,钓鱼的乐趣在“钓”而不在“鱼”。或者说:小心你许下的愿望。不是因为你会得到它 而是因为一旦得到它,你再也不会要它了。

  -So the lesson of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所以拉康给我们的教训是:心想事成的人绝对不会快乐。

  -W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and not to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s,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of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 sacrifice. 最符合人性的真谛是,尽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 。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that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 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电影的情节我看过两三遍后便再也不愿重复(这似乎就是摘录所说的拉康哲学重点),但这两段短暂的哲学课,我会不时翻出来看一遍,依旧看的心潮澎湃。剧中两位哲学老师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即尼采所说的酒神与太阳神的区别。或换个词来形容,情感与理智——正义小人与邪恶小人。这两种极端的冲突会在每一个人身上展现。以我自己为例,现实中我是一个极其理智的人,酒神精神极少在我身上展现。这也怕是我喜欢爱德华·诺顿的一个重要原因,克制与冷静——我无法掌控整个世界,但通过掌控自己便可间接控制世界。我内心深处也明白,这是一种谬论、一种小孩式的幻想、一种脆弱的平衡。

  很奇怪,我通过极其理性的分析发现理智并不能完美应对现实。这也能解释我对凯文·史派西这类人物的热爱,他有着深刻的法令纹,目光坚定,一张嘴激情与歌声就从中流淌出来。他受着酒神的眷顾。我向往着这种人,因为我永远也无法成为这样的人。理性已经在我脑海扎了根,我的激情迸发之时将受到理智的阻挠,我嘴中流淌出的也只是酝酿已久的诗歌。太阳神会获得永恒的胜利吗?

  以下严重剧透。

  诺顿(以下用演员原名代替剧中角色)回到了家乡,来到了他曾经的混乱与酒神之地。接受他兄弟(另一个被酒神精神眷顾的人)荒唐的建议,遭遇爱情(徒手捕鱼的女诗人犹如雅典娜般智慧),眼看兄弟死去(牙医即代表理智无法解决的事物,即accident——上帝掷的骰子),这一切的经历让他重新审视人生。在他兄弟去实施他疯狂的行动时,有一段关于上帝存在与否陈述:上帝是存在的,但他的存在像是平行线。平行线的定义是无限延长永不相交,但现实并不存在平行线,它只是一个概念。

  以我了解的一点点哲学知识,这个观点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的脑海中存在着一种事物的完美形象,但它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事物。举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一群马,它们没有一只是完全相同的,但我们并不会把其中一只叫做羊,因为我们脑中有一个完美的概念,一个关于马的完美概念。郭德纲的相声中所提到的一想之美,也是这种理想的模型。我们内心无比渴望这种理想的状态,但经由理智并不能到达那里。诺顿最终选择留下,他与女诗人在雨中静默,以一种宁静的狂欢来结尾。

  与之相反,史派西酒神式的生活毁灭了他的感情与事业。这是这类性格的常见宿命,这种生活方式极大地透支了快乐,纵欲式的高潮会带来坠落般的落差,如同一场宿醉。戒欲者敏锐的察觉到这种落差,并对抗它,其结果也好不到哪去。纵欲者与戒欲者的本质并无两样。电影的结局凯文·史派西以绝大的理智选择了死亡,用以捍卫自己的事业。这点太奇怪了,一个狂欢的人最后踏上理性的道路,一个理性的人又回归狂欢。在这个反转的过程中,它们看到了什么呢?

  哲学可能对我们的生活毫无裨益,那些没有答案的终极问题会伴随我们一生。但哲学会让人思考,思考又会让人痛苦。对于我这样一个戒欲者来说,痛苦是可以忍受的,我愿走上这条布满荆棘的路,前方是通向酒神的国度还是其它,我不得而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草叶》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