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连长》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5-16 12:45: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关连长》经典影评10篇

  《关连长》是一部由石挥执导,石挥 / 俞仲英 / 石灵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连长》影评(一):历史的铭记与遗忘

  中国电影资料馆于近日公映了该馆保存并精致修复的五十年代电影《关连长》,我们终于再次在大银幕上见到了石挥,见到了这位一生都充满着传奇与不幸的电影人的银幕形象。他似乎以他永不退色的表演和爽朗的笑声在提醒着我们历史已然发生,同时也正在被遗忘。

  影片中的关连长为了救孤儿院的孩子们牺牲了,现实中的石挥在这部影片完成六年之后带着自己无尽的不解与无奈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去世十一年之后,他的合作者、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女士在文革中惨死(服毒自尽后尸体被军代表下令剖腹“寻找敌台”)。所幸的是石挥并没有看到,他在《关连长》中极力歌颂的那些人在日后残酷的现实中狰狞成了什么样子。

  历史在被一些人遗忘的同时必然也一些人在被铭记。也许只有当年吞噬石挥的江水能够帮我们传递,我们对他无尽而又延绵的敬意。

  原载于《看电影》

  《关连长》影评(二):On “Commander Guan”

  2、《关连长》被批判的一个理由是“丑化”我军指战员。其实在我看来,石挥的问题在于弄颠倒了普通话和方言的位置。方言是领袖人物的特权(这个传统保持到2000年电视剧《长征》之前),与特型演员是等价的(看看《长征》之后的《太行山上》),关连长说方言当然是一种僭越行为。更不用说里面的各种小兵们了。于是乎,骂脏话是不是也是特权的一种体现,当然某老总是可以骂的,蒋委员长也是可以娘希匹的。拐个弯儿回来,石光荣、姜大牙到李云龙,其实后面这三个人物都构成了某种“调教系”的文本,他们被教育着开始文明、礼貌、讲卫生……好有趣的现象。再回去看十七年电影(或五十到七十年代电影),方言的分配权真的是个问题。

  3、石挥的另一个问题是拎不清类型。此等革命历史题材怎可拍成喜剧呢(《地道战》有没有喜剧元素,《小兵张嘎》、《鸡毛信》是怎么掺进去喜剧元素的……)关连长在前80分钟基本是部喜剧,接着转成了战争片(注意哦是战争片不是革命历史题材片也不是军教片),典型的好莱坞调度(拿铁轨那场戏对照一下《兄弟连》的第4集哦亲!),还有“最后一分钟营救”,还有“一切为了孩子"。这当然不是对战争的反思,而是类型片(基本是西部片吧)。看最后冲进楼里救孩子那一场戏就明白了。

  4、可是石挥真的是想拍部好片子啊。他把大量直白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包裹在喜剧里面。他心里想的是观众而不是领导。看看他与教员夜谈那场冗长、直白甚至露骨的说教戏,不是他的喜剧化表演撑着谁他娘的要看啊。想到这里就悲从中来。石挥以降,这条路已经活活儿被摁死了。现在说教就是说教,好一点地边煽情边说教(当然也有不煽情不说教一切都表达到位的,那是大师……)。不及60年前呢还。

  5、教员这个角色太有趣了,他完全是一个多余的人,在他来之前,部队早有连长指导员,团长政委这种架构,他硬生生插进来,本以为又是个李云龙-赵刚的故事,不曾想这货完全成了一个旁观者,加上造型因素(瘦弱,发胶,卷烟,一箱子书——这箱书后来怎么不见了呢?),以及生搬硬套的讲哲学,这番对知识分子的槽吐得真够狠的。但是这货仍然是有叙事功能的,他要观看但从不行动,好像是军事-政治之外的第三元,所谓”文化“的角色,但是他的唯一用途就是写字和读遗书。其实他的功能完全是可以由指导员完成的,但是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角色?

  自然今天可以把他看做是介入解放后电影界,或者上海电影界的政治力量的一个图解。他说的那套东西,战士听不懂,连长听不懂,其实石挥也听不懂。他当然听不懂也搞不明白解放后要拍什么电影。这是一种需要重新被教养的文化,他已经很努力了,只是要改改脾气。你以为当”话剧皇帝“是个好事儿么?石挥的愿望是好的,他希望能让这些人看明白,或者跟这些人说明白,但是他做得到么?

  6、所以不难理解影片中诸多不通之处,作为导演,石挥已经给了自己太多的背面和侧面镜头,他已经很努力地用自己的理解把某种明确的话语纳入影片的叙述,但是他搞不定的是朴素的进步电影和革命现实主义之间的距离。于是这部电影中观看和被观看的关系是不断游移的,意识形态表述上的诸多“裂隙”恰好是那个“新民主主义阶段”使然。别忘了文华是家民营公司。

  7、所以关连长必须死去,他在银幕上死去之后影片急速滑向不可控制的直白的说教或曰革命现实主义,只有这时才是通畅的。关连长的死换来的不是孩子们的生,而是另一种话语取得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他当然需要从这个意义结构中被放逐/被牺牲(这里又可以绕回类型片了)。至此无需多言。

  8、于是若干年后石光荣、姜大牙和李云龙,尤其李云龙的显影才真的别有一番意味。这便是所谓“可讲述性”。

  9、石挥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好的演员,没有之一。

  10-28补记

  2、奇爱博士老师谈到摄影的问题,我以为夜景控制得不好,许多木有来源的光源(恰好让人想到大旗虎皮老师对《建党伟业》的论述),单说造型,空间上无疑是古庙(尤其佛像),人物当然是在佛像前吐沫横飞的教员讲课的那一场。这可以扯出大段论述。还有身高的政治修辞问题。在石挥这里,连长比指导员高,团长比连长高,并且从剧情上没有贯彻“党指挥枪”这个原则,这是被批判的另一个原因。

  3、枪上、饭碗上贴条,以及请战书、遗书,都可以带出关于能指系统的问题。这可以联系的上面写过的第7点。联系到关连长痛说革命家史一段的闪回中声画叠用,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问题。这一段先是关连长把教员的修辞拉下来,最后则是教员引用列宁,回复到他的那一套修辞中去。而教员代笔写请愿书一段,又是教员被拉下来,在片尾宣布英雄死亡的时候又找了回去。很好玩。也不需多言了。

  《关连长》影评(三):不用说什么,去看就是了

  好吧,剩下的我真的忘记了。

  《关连长》影评(四):批判关连长之我见

  时隔六十二年,我们再度回首,看看那部一九五一年的电影,关连长在我的眼睛里和心里都是可爱的,和《亮剑》里的老李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不再是完美正派的接近虚假,而是朴实无华,带着小缺点和小瑕疵才更真实的。也许更因为石恢的惨淡的人生境遇,我们才更加为《关连长》扼腕叹息,我们不都是带着最美好而本真的同情心的吗?这是人性本善中的一部分,但是在那个年代这种人道却只能躲在阳光的阴暗面里,收起自己清净纯澈的光芒,那是一个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现有话语权和发言权的时代。

  我每次都会因为这段历史而愤愤不平。有太多这样的批判,也注定着大批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的陨落,包括石恢,我们如此的哀婉,对于那个一腔热血,投身于艺术,的演员,导演,也对于许许多多像石恢一样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连长》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