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四重奏》是一部由雅荣·兹伯曼执导,凯瑟琳·基纳 / 克里斯托弗·沃肯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期四重奏》观后感(一):The Fugue
1、Peter: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然而长时间不停顿的演奏,必然让乐器不同程度的走调,怎么办呢?是停止,还是将就着演奏到最后? 试试看吧。
Alex:我的能耐?
Daniel说Alex:实际上更像是极度渴望他人注意的行为,我倒建议你专注于音乐。
Daniel说自己:你可能已经意识到要付出多少汗水,才能达到合格的水准,更别说优秀。你正在犹豫这些付出是否值得,犹豫你是否有足够的天分,犹豫你能否顶住压力。小小的工作室里,日夜与琴为伴,日复一日,在音乐道路上举步维艰,因此你会组建四重奏乐队,你以为这样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发现这比想象中更有效,从此你跟另外三人密不可分,完全依赖于他们的发挥,他们的领悟,他们会不断考察你的才能,一个瑕疵也不放过,而这一切大大伤害了你小小的自尊,不是吗?
5、Alex:让我来告诉你赋格为何能如此出色。
首先,他们有你。你用不间断的精准演奏对观众进行催眠,他们如眼镜蛇跟随耍蛇人一般跟随你的步调。
其次,你们拥有我父亲。他为乐曲增添了色彩、质感和节奏。他总死在加强你的演奏,烘托你,但是却绝不喧宾夺主。
Daniel:许多四重奏都有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但是第二小提琴手,第二小提琴手的素养才是决定四重奏是否出色的关键。你爸爸很棒。
Alex:接下来是我妈妈。她拓宽了音域这点你们无人能及。她使听众情不自禁潸然泪下。这莫非就是受伤心灵的声音?她使出看家本领,完美的同时配合三位大师,一个是她深爱之人,一个是与她搭档之人,一个是她欲求不得之人。
为了使一只四重奏乐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执掌大提琴者必须心胸宽广。当音乐之门被紧紧守护,情感才得以尽情宣泄。大家才能准备为音乐心醉神迷。
这就是最完美的四重奏乐队。
6、Robert:我们已经共同奋斗了差不多25年,我想我理应得到更多谈话的机会。我们都知道能走到今天不容易,往事着实令人兴奋不已,但是生活难免会磕磕绊绊,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的婚姻很美满,我无法相信就一个极其可悲的夜晚,这一切将毁于一旦。
我初见你时便疯狂的爱上了你,但是我心底里一直害怕,害怕你觉得你是被迫嫁给我的,如果不是因为怀孕,你根本不会嫁给我,因为从很多方面来说,你还没有完完全全的接受我,我学着在这样的折磨中生活,希望终有一天你能慢慢的亲近我。我扼杀了创作,和演奏其他形式音乐的梦想,为了我们,我心甘情愿,毫无保留,为了一起生活,一起演奏音乐,一起生儿育女。你真的爱过我吗?还是说我只是个代替品?好丈夫,好父亲,好的第二小提琴手?
7、Alex:你为什么不独奏?
Daniel:我绝不会这么做。作为独奏者,你只能与一只乐队排练三四次,演奏这首曲子一到两次,然后到此为止。接着是下一个城市,下一个乐队,下一个指挥。上个季度,我们为我们第3000场音乐会一起庆祝,这使我有一种复古的感觉,这是找寻真谛的唯一途径。
当伟大的作曲家们,想要传达最真实的思想和感受,挖掘自己的灵魂时,他们总是使用四重奏的形式,一向如此,如果他们足够勇敢。
Alex:(上去亲他)
8、Juliet:你想干什么,你想要我干什么,Robert?你想让我告诉你什么?告诉你我一直爱着你?但是却无法用你想要的方式向你表现出来?事实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是否爱你,我不知道是否不爱你,我不知道我的感受,我不知道。请让我静一静。
10、Peter:请努力减少犯错。当我像你们这么大时,我遇到了伟大的帕布罗卡尔萨斯(杰出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我害怕的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他一定是觉察到了,因为他并没有让我说话,而是让我演奏,巴赫第四组曲的序曲。我集中了精神,深吸一口气,开始演奏,音符开始飘荡,空气中弥漫着音乐,那是我演奏的最差劲的音乐。
我拉得太糟了,演奏了一半就不得不停下来,“太棒了”他说“拉得好”,接着他让我演奏阿勒曼德舞曲(原为德国民间舞,后为17 18世纪法国宫廷舞),“第二次机会”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却奇差无比。“太好了非常妙”他这样称赞我。
那晚我离开的时候,之前的演奏让我心情很糟,但是真正让我烦恼的不是我的演奏,而是卡尔萨斯,是他的不诚实。
很多年以后,我在巴黎遇到了他,那时我达到了专业水准,我们一起演奏,我们慢慢熟悉起来了。一天晚上,一小杯之后,我跟他坦白说,我认为他那些年前说出来的话都是扯淡,他勃然大怒,严肃起来,拿起他的大提琴,“听着”他说,接着他拉了这一乐句,.。。。“当时你不就是拉的这段吗,用的这个指法(Fingering),你的确是这么拉的,我觉得很新鲜。”
卡萨尔斯总是强调事物好的一面,也一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喜欢鼓励,至于其他的,留给白痴们去担心吧。用西班牙语说,那些吹毛求疵的人,我可以以感恩之心对待,所以你也得这样,即使为了仅仅一个音节,一个精彩瞬间,huh?
Yeah,wow,帕布罗卡尔萨斯,真正的赢家(champion,法式发音)。
我再强调一遍,尽量带着感情,感情(feeling)!
11、Daniel:我们相爱了。We are in love.
12、Alex:I'm done.
Daniel:Go away.
来自我自己
通过这个电影,第1088部电影,我看到了自己的定位。1、没有领导者的能力,退居其二,是明智之举。2、怀疑要丢弃,取而代之是坚定做自己。
really becoming very strong,even kind of boring left.
《晚期四重奏》观后感(二):《晚期四重奏》:无不散的晚年重奏曲
一支小有名气的弦乐四重奏乐团,准备在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举办一场演奏会。正当四人在紧张排练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的时机,最年长的大提琴手被诊断出换上轻微老年痴呆症。另外一对夫妻提琴手由于“第一还是第二”的意外争吵,引出丈夫的***直接导致婚姻走向破裂的边缘,而“第一”提琴手却偏偏在此空挡龌龊的上了“夫妻提琴手”的女儿。知名“四重奏”搭档瞬间反目成仇,即刻间就要成为“四挨揍”。当然,结局是意料之内的,演奏还是要继续的,感人也是不可避免的。
影片由以色列导演雅荣·兹伯曼执导,联合强势的卡司阵容,老牌硬汉克里斯托弗·沃肯,臃肿的影帝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才情兼具的大妈凯瑟琳·基纳,还有80后的英伦小女伊莫珍·盖伊·波茨。围绕老年情怀,一语双关的演绎老年四搭档的重奏曲。其实,真正令人陶醉的重奏桥段不多,重心强烈偏移到四人中乱七八糟的那些事。老年痴呆症,谁是第一第二,勾搭粉丝上床,20多年的困惑婚姻,忘年之恋,暴力一拳。把诸多大众们喜闻乐见的重口味揉搓到一起后,来个高雅的四重奏收尾。让观众们在唏嘘不已过后,再抒发一下天下无不散宴席的情怀。
看着各位大师级戏骨为我们彪戏,实在不应该再挑三拣四,只是这一塌糊涂的剧情实难引人感悟,凭此冲奥真是勉为其难。值得一提的意外亮点是,最后5分钟大提琴手告别舞台后,换上的那名亚洲面孔的女接替人,没注意到的童鞋可以回味一下,准备看的童鞋一定不要错过,一看那就是练家子身手,那投入的激情,夸张的动作,完全一副舍我其谁的气势,发挥出贝多芬音乐的癫狂气质,尤其凸显其他三人的装模作样,尽管只给了人家不到10秒的表演镜头,也足以证明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的质朴道理。
《晚期四重奏》观后感(三):我们的关系
这部《晚期四重奏》并不容易看懂。
如果不爱古典音乐,不爱赋格,不爱室内乐,不爱精确、一丝不苟,那就很难爱上它。
影片讲述的并不是个故事,而是缠绕在故事中的复杂的人物关系。他们的关系和手中的乐器、乐团的角色惊人地一致。老头子执掌乐队,因为在鼓乐器出现之前,大提琴一直承担着乐曲节奏的重任,相应地,他作为老师也一直是四人关系中的基础。不幸的是,他得了帕金森,这不仅意味着个人艺术生涯的终止,也意味着失去他之后乐队其余三人关系的不平衡和冲突。女中提琴手显然是倾慕老师的,她丈夫一直对她的态度感到不满,认为她是为了腹中孩子和他结婚,中提琴显然是大提琴和小提琴之间的承接,也是女性最长于担任的角色;作为丈夫的第二小提琴为了乐团放弃了学习作曲的计划,可见他的才华并不亚于第一小提琴,因此,在乐团遭遇动荡之际,他提出和第一小提琴交换位置,希望自己的事业能上一个台阶,看起来这个要求再合理不过了,特别是摆在西方社会的自由竞争背景下,同样,在乐团里,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也常常是对抗的、较量的,因为大提琴、中提琴都只有一把,而小提琴有两把,这就是音乐生成之处,无论和谐还是对立,难分伯仲还是达成一致。第一小提琴手也并非舍不得名利,而是认为各司其职才是最好的决策,第一小提琴讲求精确,他的执掌者也总是力求精确,四十多岁未婚,对于一个健康男人而言,除了追求梦想,还有什么理由呢?但是再精确的路线也有偏差的时候,第一小提琴爱上了第二小提琴的女儿,而自由竞争又激化了第一小提琴的偏差,最终连中提琴——女孩的妈妈——都拍案而起,而且就是在老师的家里,可以想象老师离开后三人的关系会闹成什么样。
再来说说《晚期四重奏》,这是贝多芬最后时光的作品,共包含六首弦乐四重奏作品,想来处于人生末路的音乐家感慨颇多吧,曲目由英雄主义转入艰涩复杂、内涵深邃的私密世界,据说其中被作曲家本人视作其最伟大四重奏作品的“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是音乐史上公认最为神秘费解的作品,影片当中不断出现的该作品第一乐章,被瓦格纳形容为表达了“为自己所知的最为悲伤的情感”。正如影片所介绍的一样,海顿弥留之际的愿望就是听《晚期四重奏》,足足听了五天才驾鹤西去。海顿究竟想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对此曲的态度是爱恨纠结的。作为一首连垂暮之人难以把握的音乐,影片中除了大提琴手,其余三人恐怕还难以在意识形态领域驾驭它,我们的大提琴手在得病后依然能一气呵成地示范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却在演奏会现场音断台上。贝多芬说此曲要一气呵成,因为人生艰难,弓弦相磨是一世的痛快惨烈,年轻时有气力,有毅力,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积累经验奋发向前,而到了年老时却越发力不从心,莫利斯说人类在发育时“身体突飞猛进,大脑磨磨蹭蹭”,而真的到了老年,一切就反过来了,身体衰退加剧,大脑却不肯放自己停下脚步。要强的人不肯屈服,我们的大提琴手却不得不退休。毕竟乐团还要活下去,与其垂死挣扎,不如早早培养接班人。他知道自己的离去将带来乐团的调整,两把小提琴还在争执中,小提琴与中提琴也需要重新磨合,而大提琴由最年轻的人执掌,显然未来会有一段动荡的岁月,但是也只有动荡中才能求得平衡。所以此曲的结束也是新生的开始,影片选择在这里戛然而止,恰到好处。
人们认为第二小提琴是乐团的灵魂,是因为变化都在第二小提琴产生,如果没有它,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将是一个和谐的组合,所以第二小提琴一定是旋律中最不守规矩、藐视规则、锐意进取的“捣乱分子”,这并非影片着意刻画之处。
我们的音乐、我们的作品就是这样,它在讲述、刻画千奇百态的关系,我们被卷入其中,带着爱,带着恨彼此相处,把所有不能言说的部分融成音符、织就旋律,挥洒在奇形怪状的器物上、丝弦间。曲终人散之际才恍惚觉得留下的不是艺术,不是文化,而是我们自己的——存在。
《晚期四重奏》观后感(四):亚历和妮娜
赋格四重奏。台上四架乐谱,四个位子。四把琴,四个人。清晰 ,有序,和谐一体。
台下是一锅粥。
大提琴是整个赋格乐团的长者和导师。他在妻子三周年忌辰之际发现自己得了帕金森,还以为接下来最大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忍痛退出舞台,并找到合适的接棒者。
中提琴首先难以接受现实,她习惯了身边三个男子从不同角度给予她关爱,习惯了他们四人围坐一圈编织成一个场,笼罩她的生活和音乐。大提琴从她孩提时起便一路紧密地照顾和指导她。她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他坐在旁边,自己是否还有力量继续演奏下去。
中提琴的丈夫是第二小提琴。他其实不甘屈居次席,看不顺眼第一小提琴的严谨保守,认为正是此人限制了乐团对新风格的探索。他还拧着另一重更深的心结,缘自妻子和第一小提琴昔日的情愫。他一直不能肯定中提琴是否爱他,还是只是因为怀孕才和他结婚。然而,为了尽量让乐团和谐,让妻子快乐,他长年压抑这重重积郁,在同一个位置兢兢业业。
第一小提琴,严谨有度,不苟言笑,背负众多压力和期待,坚持根据做满了记号的谱子演奏。曾经的爱人虽仍和自己天天相对,却早已嫁作他人妇,日常生活也尽被乐团侵占,满腔深情只好全数倾泻到弓弦上。
他们在一起二十多年,演出逾三千场,成为享有盛誉的四重奏乐团。在这个看似空旷清朗二十年如一日的舞台上,四个人无不是走过了千山万水。
随着大提琴患病,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所有的过往忽然都跟着隆隆响起,交织反复,一言难尽,左右着每个人对下一步的判断和选择。大提琴致力于找到下一个大提琴。中提琴致力于让一切维持现状。第二小提琴致力于让自己成为第一小提琴。第一小提琴致力于不让乐团失控。
中提琴说,如果大提琴不再演奏了,那我也退出。第二小提琴说这是一个时机,让我们做些改变。第一小提琴说,没有比这更坏的时机了。中提琴劝丈夫做第二小提琴挺好的。第二小提琴悲愤交加,好啊你俩旧情人合起伙来欺负我,糊里糊涂地和别人上了床。这下轮到中提琴悲愤交加了,把第二小提琴赶出家门。第二小提琴索性开始撕破脸式的跟踪追问一个看似和乐团完全无关的问题——这么多年了,你到底爱不爱我爱不爱我爱不爱我。中提琴说,……我也不知道。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女儿则出于对第一小提琴的仰慕,以及对父亲的同情和隐约的报复母亲忽略自己的快感,对第一小提琴表露了爱意。第一小提琴修炼多年,一朝破功,陷入忘年恋中不可自拔,给另外两人的火上更浇了一桶油。
于是在大提琴告别演出前的最后一次排练中,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当面冷战,第二小提琴一拳把第一小提琴揍倒在地,第一小提琴说不我绝不和她分手,大提琴说你们都给我滚出去。
然后,四人还是一如既往地走上舞台,依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演奏,这一次大提琴没能坚持到底。七个乐章不许间断的贝多芬131号,他在中途停了下来,让位于下一个人。乐声再次响起的时候,一切依旧延续,也已然改变。
这个过程中,存在另外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亚历。她不属于赋格,却又和它血肉相连。她是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的女儿,大提琴的弟子,第一小提琴的洛丽塔。她和赋格一同成长,一同前行,继承了四个人的才华、记忆、默契,也同样担负着他们的纠结与彷徨。她是整个赋格的凝缩与见证,又比赋格本身更清晰、更坚定。是她首先从一团乱麻中抽出最重要的线头来——赋格不能解散。她为此主动付出了她所能付出的代价,和热恋中的第一小提琴决然分手。那张哭花了的鲜妍的苹果脸,展现出残酷而又单纯蓬勃的意志。
另一个是妮娜。妮娜就像是“狼来了”传说中的那头狼,作为大提琴的继任者,她在故事开头几分钟就被点名,一直在众人的舌尖上滚来滚去,却直到结尾几分钟才出现。他们不断地提起她,但似乎并未真正做好迎接她的心理准备。可在最后那场演出中,她居然真的出现了,默默走上舞台,默默地坐上大提琴腾出的位置,似乎很突兀,又完全顺理成章。第一小提琴沉思良久,也默默地合上了做满记号的乐谱。新的组合、新的尝试,人人都知道,赋格在这一刻翻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一页。观众席上,亚历微笑,大提琴热泪盈眶。
亚历和妮娜是这个故事的两个断面,是在每一个路口不得不了却的过往,和不得不拥抱的新生。有很多的不舍得、不情愿、不清楚、不明白,然而就是不得不。
《晚期四重奏》观后感(五):电影 “A Late Quartet” 和关于乐队
最触动是一提Daniel Lerner被问到为什么不做独奏家。他说独奏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与不同的交响乐团和指挥合作,每一场排练三四次,每个曲目演奏一两次。只有四重奏,在一起那么久,才能深入创作者的灵魂,找到有意义的解读。
另一个是Peter Mitchell给学生上提琴课时讲的故事。说他年轻时曾有幸在大师面前演奏,自己觉得烂到家,满以为大师会拂袖而去,大师却说好得很。他很气,觉得大师是个虚伪的人。后来与大师平起平坐了,再问,我当年拉得那么烂,您怎么能昧着良心叫好呢?大师很气,说你是不是拉了这一段,这个指法我从没见过;又是不是拉了那一段,那种处理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演奏大师只关心美好的他所欣赏的一面,而不去吹毛求疵。
第一个故事是缘分,第二个是相处之道,二者缺一不可。
《晚期四重奏》观后感(六):Alexandra无意揭示的131四重奏
不能停下的九个乐章,究竟是停下还是忍受各自跑调把乐章演奏完。九个乐章就像生命一样不能停下,而且必须要四重奏才能寻找到作品的灵魂,所以四个人在不止步的乐章中互相纠缠并各自跑调。
赋格乐团本来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四人亲密又交错的关系,各有千秋的音乐表现,使乐团升华,Alex的话很清楚地表现了其特点。平衡因大提琴手Peter年老患上了帕金森而被打破,乐团面临重组。Philip想获得首席,也怀疑妻子对自己的爱。Daniel追求完美与乐曲的灵魂,他对音乐专注,对感情克制,所以在改组乐团上甚至显得冷酷无情,在Philip认为他僵硬没有激情的时候,他放纵自己对Alex的情感,这种关系完全破坏了赋格的平衡。Jules感性而忧伤,在丈夫出轨又不合作,女儿与曾经的爱人相爱,Peter的因病退休中逐渐不知该如何感受。他们之间完全跑调了。
如何才能完成这乐章并感受贝多芬在作品131中注入的灵魂呢?Alex从赋格的纪录片中理解了其意义:三代四重奏,将像车轮一样接替着,永不停止地完成乐章,重复重复重复重复。所以Alex在理解了四重奏之后不能再和Daniel在一起。在音乐会一半,Peter让Nina代替了自己,四重奏重新获得了平衡并得到了升华,三人离开了乐谱自由地发挥,因为他们已经领略了131中的深度与灵魂。
影片利用插叙,开头结尾是音乐会,酷似塔伦蒂诺的youth,体现131的意义以及其带来的静默的惊奇。演员阵容强大,表演精巧又到位,音乐的应用恰如其分,配合人物与故事的发展。对于131的意义开头就点明,结尾成功回到131,但又不把131的意义填充慢,因为音乐是抽象的,过于明显会削减它。
《晚期四重奏》观后感(七):八点档烂戏码
首先,虽然这次我感觉我听懂了大部分台词,但是毕竟听力不是特别好,如果有任何误解,请不要介意以及请自由的指出。
然后,我真讨厌咸的爆米花!
主角四个人,一个四重奏的组合,两个拉小提琴的大叔,Daniel是首席,Robert二把手,一个拉中提琴的阿姨Julie,一个大提琴的爷爷Peter。Robert和Julie是夫妻,并育有一女Alex,也在拉小提琴。
人物介绍完毕,接下去就是八点档剧情来了。片中说“Dynamic in music”,这生活也足够“Dynamic(波动)”。
拉大提琴的Peter爷爷是这个组合的核心,可惜在这个组合25周年纪念演出来临之际,他被诊断出可能患有帕金森,意味着他恐怕没法继续带领这个组合了。核心的即将离去搅乱了组合原有的和谐,Robert觉得自己并不比Daniel拉的差,也对Daniel的演奏风格有一些微词,看样子矛盾存在很久了,一直没有暴露出来而已。在得知peter的病以后,他首先就想到【风水轮流转,该到我了】,他很想就此拿到Daniel首席的位置,为此甚至和妻子产生了争吵和各种矛盾,Julie非常敬重以及依赖Peter,她觉得很不能接受【这种时候你怎么想的是这些】。
矛盾有了,争吵有了!按照八点档剧情,接下来就是理解男方的美丽小三出场,出轨劈腿被发现,这矛盾更大了。接下来,这边是他们的女儿,Alex正在Daniel手下学习小提琴,一来二去眉来眼去的就师生恋了,还是女追男,Robert这就被喜闻乐见的NTR了(并不是。老婆闹分手,女儿被竞争对手PIAPIAPIA,无语问苍天,两条海带泪。
这两人嘿咻嘿咻的时候被老妈发现了
【你们不能这样】
【你是在嫉妒!】
诶哟我的妈呀,我真是思密达了,真JB乱
【我怎么会有你这种Fucking Mother!】
【你!…… PIA!!】
( ̄L ̄|||) 这女儿和妈妈的矛盾够大了吧,别急,等着。
这几人练琴的时候,Julie憋不住了
【你才该收敛一点,别就想着拐别人的女儿上床】
Robert大吃一精,这回我真笑了
【你说神马!】
一拳上去,这琴是没法练了,Peter爷出离愤怒了
【你们这群家伙根本就不尊重音乐!】
这句话真是说的深得我心。Peter爷要求Daniel和Alex分手,Daniel表示做不到,Peter爷说【Shame on you】,Daniel也表示无所谓。
待Daniel回到家里,小女友正在看着妈妈的采访视频,反正导演完全没有描述Alex是怎么想通的,前一秒还Fucking mother呢,后一秒就看着视频内牛满面了,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等Daniel把准备送给小女友的价值两万多的小提琴拿出来的时候,喜闻乐见的八点档来了,小女友说
【你是个好人,我敬佩你,你肯定会有很优秀的人陪在你身边的,可惜,那人不是我】
哈哈哈哈,优秀卡GOT。Daniel大叔更搞笑
【是不是因为你爸妈?!不要紧的!他们不让我们在一起!我也没有兴趣和那种人一起演奏!】
我了个去,25年的情谊啊,情谊呢大叔!吃屎。小女友还是果断的拒绝了她一开始倒贴的大叔。被始乱终弃了耶大叔哈哈。这种八点档剧情呵呵厚。
然后,剧情就突然发展到,四人一起演出,我就觉得吧,这么矛盾重重的组合,怎么可能演奏的出精彩的音乐?!我还等着喜闻乐见的被扔鸡蛋番茄,可惜没有。Peter大爷一个人抢尽了风头,演奏到一半
【对不住各位我老了,拉不下去了,我请了个油菜花姑娘替我】
于是上来一位龙套妹子,实话说也非常抢镜,她的面部表情【/_】和动作,实在让人不得不把目光聚集在她身上。
最后,全片就在这场演出中结束了!!!三个人也状似和解了 —— 搞毛啊!!总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把这样的剧情和古典音乐联系起来。换成任何职业也无所谓,这种人生的戏剧性和矛盾也稀疏平常。
最后的最后,音乐很好听,但是片子很无聊。
不好意思,我这就一家之言,我个人对剧情的吐槽而已,别跟我扯什么懂不懂音乐,我就一俗人,懂不起。
当然欢迎讨论,但是纯粹觉得不爽的大可以右上角红叉。
。
《晚期四重奏》观后感(八):Sorrow, love and other stuff
First things first,to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胖子:
我两次为电影里的Robert落泪。第一次是在他被妻子勒令搬出公寓,并对他多次避而不见后,他终于有机会和妻子单独相处的几分钟--因为要一起在竞拍会上买一只女儿中意的小提琴。几乎是转瞬即逝的一个时刻,他却不卑不亢的,在可以预见的压力下,极其完整的说出了那番对25年婚姻的总结:
We have shared an intense life for almost 25 years. I think that, you know, deserve more discussion, you know...I have loved you madly since the moment I met you. But I always fear deep down that you felt like that you were forced into it. That you would't marry me if you didn't get pregnant. Because in so many ways, you haven't really been there. Not completely. And I've learned to live with that, you know, expecting one day that you'll, you know, finally want to be closer to me. I did away with my dreams, of composing and playing other forms of music. And I did it gladly, without reservation, for us, to be together, to play, to have a child. Do you really love me? Or am I just convenient? Good father. Good husband. Good second violin player.
胖子说这些的时候,起初平静,而后暗涌,克制之下一字一句的问出最后那个爱人间大概最频繁的问答,Do you love me,只是加上了really,看得我不可遏制的心酸。在不确定是否被爱的状态下,片刻难安大概是最常见的,可是胖子默默做了几乎25年the more loving one.虽然W.H. Auden赋诗告诉大家,做爱人多过被爱的那个,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胖子也有大体成功的婚姻和美丽可爱的女儿,我还是难以理解,how the hell can one do that??怎么做得到??25年?25天,也好难呢。
第二次是在结尾处,Peter动情告别,感谢合作多年的co-player,三人纷纷落泪,目送Peter离去,胖子略微调整,起身走向妻子。因为两人手拿琴弓,妻子只是单臂环住胖子的脖子,紧紧相拥。原来胖子见妻子落泪,默默递上了手帕。从未停止,一如过去的decades,胖子的眼里只有她。台下听众或许久久注视着胖子,但胖子的整个世界,确是总是隔着Peter而坐的她。呼吸都是为她。
毒舌如连岳,却也不无道理,婚姻如修行,不是每个人都能修成。作为平凡中的一员,只好deal with it。
Daniel,这个第二眼大叔,对涉世未深的女孩而言,确实是最容易栽倒的地方:
追求极致和完美,气场强势,才华横溢。总是像湖水一样平静--这不是犹豫、彷徨、容易愤怒的年轻人所追求的,唯有岁月和强大内心才能成就的品质吗?人总是被自己没有的东西吸引,却忘了,为什么你会没有,很多时候是因为和你并不兼容。而有时,冷静,和冰冷是同义词。
冻伤,也是很麻烦,难愈合的一种wound。
作为大龄女青年,我表示,这种大叔已经构不成杀伤力。
eter,导师般的存在,life span在电影里,虽凌乱,却也算最为完整和漫长的得到了展现。
目测,生命的大半部分都是幸运女神垂青的对象,却也在晚年失去了至爱的妻子,并在对爱人无尽的思念中,又获知初现帕金森综合症症状。人生就是这么的艰难,一朝幸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平衡了~
晚年孤独,疾病,告别终生献身的事业,一个难过一个,Peter确是最为从容不迫的一个。当然是经年累积的智慧,才有这样的超脱。过去,现在,将来,共同存在于永恒的,不可逆转的时光里,也就都是现在。I'll be seeing you. Soon.
《晚期四重奏》观后感(九):音乐题材大家还是就满足于协奏曲罢
在与「富二代」三部曲「轮流发生性关系」之后,姐终于决定彻底放弃治疗了。正式对华语片和外语片正式实行双重标准。
要是大陆能拍出这种电影,我可以跪下张开双臂等待七月飞雪沾颊成泪。但是放到英语片里,还是「哼哼」两声翻记白眼吐槽吧。
hilip.S.Hoffman如今就是「飙演技」的代名词。但是比起这位无论演什么都精准到几令吾等残缺美爱慕者抓狂的「教科叔」,本片打从标题就摆明了有个更加吃重的隐形主角——贝多芬。
作品131号,第一次听到应该是某部老贝传记电影。
吾辈少时的音乐课么,反正大家懂的。《春江花月夜》下堂课直接《命运交响曲》中间都不给个缓冲。是以对于「室内乐」的印象仅有海顿的「生命之大和谐」和舒伯特的「老爷快来追我啊」这样。
首次领教老贝的第14首四重奏那仿佛鬼打墙一般的第一章时自然觉得别扭。作为一个天生反骨的中二生,我当时的内心OS是:再伟大的音乐家,聋了就是聋了唉。
老贝的晚期四重奏也确实比较少有公演,法国的四重奏们好像比较喜欢勃拉姆斯和德彪西。一次过地铁偶遇学生乐团在排这个,一边等车一边听两把小提琴鬼撞墙。突然蹲倒哭了个够本。
从中二到这中间隔了很多很多年,隔了许多离开的人和无法挽回的事,隔着一个不敢不愿不想回去的大陆。这是一个回望「永失」的章节。要比较圆满的人才有资格在听完后耸耸肩说「呿」。
电影以大提琴Peter罹患帕金森综合症作为引子,似乎暗示全片将与131号保持结构上的一致:忧郁的慢板-->开朗的快板-->承上启下的中板-->紧张的变奏-->狂野的诙谐曲-->恳求的慢板-->爆发的快板。
甚至连角色设置也跟乐曲保持一致:冷静自控追求完美的首席小提琴,浓烈灵巧活力四射的次小提琴,敏感内敛深情自持的中提琴,稳重广阔坚定包容的大提琴。
假使真能做到这样的同一,或将成为音乐题材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以作曲家为主角的(《莫扎特传》、《贝多芬传》),以演奏家为主角的(《闪亮的风采》、《她比烟花更寂寞》),以指挥家为主角的(《指挥家的抉择》),以指挥与首席小提琴的关系为主线的(《交响人生》),俱有佳作流世。而弦乐四重奏还是块在等待被经典的处女地。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40分钟的乐曲足以呈现四把乐器之间的矛盾与关联,一旦要具象成人物与故事,容易陷入缠绕的关系,不是顾此失彼就是缺乏层次。
本片倒是花了不少巧思用复杂的感情纠结与社会关系把四把乐器绑定:两把小提琴都是大提琴的学生;中提琴的母亲与大提琴曾是团员;首席小提琴与中提琴曾经暧昧;次小提琴与中提琴结为夫妻,他们的女儿与首席小提琴正谱写一段师生恋。
理论上这样纠结的关系能提供足够的动机,实际上这样的过度捆绑使得任何一个动机都无法得到足够的展开。大提琴的病疾,两把小提琴的首席之争,中提琴与次小提琴的婚姻危机,第一小提琴的禁忌之恋,每个矛盾都是未及伸展就被另一个矛盾盖过去。
无论是大提琴Peter丧妻患病的心灰意懒,或者次小提琴Robert的寻求肯定,亦或第一小提琴Daniel的激情释放,中小提琴Juliette与女儿的坦诚相见,都只有状态的「陈述」而缺乏「演绎」的过程。
Daniel和Alex的「爱」是没有助跑起跳,Robert和Pilar的***则缺乏落地缓冲,Juliette跟Alex的争吵与谅解更是呈现出「这只是剧情需要」的突兀感。
这些情节只因事先捆绑好的人物关系设定而纵横交叉,彼此之间并没有深层的呼应或推动关系。整个剧情就好像一个忘记放馅的粽子,解开一层皮下面是另一层皮。越剥只见线头越多,却一丝米香也闻不到,渐渐叫人失去胃口。
在没有足够铺垫、展开与缓冲的情境中,老戏骨们也集体呈现出「虚浮」感。夫妻不像夫妻,情侣不似情侣,母女不类母女,对手戏几乎都是一种「我跟你也不是很熟」的微妙尴尬。Hoffman的「教科书演技示范」终于也显出了「条例示范」的抽离上下文感。唯有立于大家长位置的Peter跟三个晚辈之间的互动尚算得合乎情理。
在这种种「不足」之后,结局自然更有一种「人来疯」的牵强。Alex看了一篇自己母亲的专访就毅然放弃同Daniel的「真爱」。四重奏就像没事似的如期登上舞台。交替坐首席的问题就这样凭空消失了,「你睡了我女儿」的愤怒就这样无端化解了,「你有外遇」的冷战就这样打住不提了。没有指挥的演奏就此一派和谐地开始。
eter在乐曲进行到一半时宣告退休(「告别演出」姐是遇过,但从来没遇到过在中途离场的!要是真出现这种情况听众不疯才怪),Juliette同Robert一抱泯嫌隙。换上新的大提琴手后,大家坐下从恳求的慢板重新出发进入最终的快板……请问这到底是个神马情况?
值得称道的是,原该作为核心灵魂的131号倒还真有合上影片的节奏——七零八落。一开始我还真的担心这么长的曲子要如何呈现给观众,最后导演非常爽快地告诉我「你想太多了」。每章都抠个20秒剪到一起,把末章放到上字幕的时候作片尾曲就好了嘛!所以该片自名《晚期四重奏》到底是个神马情况?
这部片的大失控充分说明了影视艺术较之种艺术在抽象表达能力上的不足。诸如「第一小提琴精致、第二小提琴多彩、中提琴深邃、大提琴宽广」的印象,放在四重奏听众完全是可以自行体会的,但是放在电影里就必须要安排一段其实不大自然的台词,借由Alex向观众作直接说明。「说明」的内容越多,留给「感知」的空间就越少,作者与观众的「互动」就越发一厢情愿。这绝不是一个展现第七艺术独特性的好例子。
《晚期四重奏》观后感(十):Harmony。
因為我自己也是學樂器出身。
也在樂團擔任過黑管聲部首席。
非常清楚一個樂團噠核心不是誰演奏噠最好。
而是Harmony——各種樂器聲音噠融合程度。
Quartet比樂團更要難。
第一因為人數少。
第二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焦點。
沒有誰最重要這麼一說。
影片中噠主要矛盾是由Peter噠帕金森為導火索引起噠樂團內部不和諧、爭功。
第一小提琴認為總認為自己是樂隊噠引領者。
Quartet噠走向以及譜子噠標注甚至都不願引用其他成員噠版本。
第二小提琴認為Quartet這麼多年太過死板而自己是年輕自由演奏方式噠代表就想取代第一小提琴。
最麻煩噠是他們四人還有情感糾葛。
這就是他們為甚麼演奏不出Beethoven: The Late String Quartets, Op. 131精髓噠原因。
Robert曾經說過當時舒伯特在臨終前特意要求一個Quartet在他病榻前反復演奏這長達七個樂章噠Op. 131。
這是何等噠悲慟啊。
所以最後在演奏會上Peter噠Farewell後外加Nina噠新加入使得The Fugue第一次感受到這種離別噠悲慟。
就算不看著譜子不一板一眼噠演奏也能將其精髓表達出來。
另外說句題外話。
舞臺上祗有這四個人毫無裝飾。
美噠簡直像幅畫。
演奏樂器噠人不需要豪華噠舞臺。
音符早已將舞臺點綴噠富麗堂皇。
我想這就是音樂噠魔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