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女儿》是一部由池谷薰执导,何海霞 / 黄玉岭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延安的女儿》观后感(一):这些知青孤儿,不应该成为历史的弃婴
配乐好悲伤,像是什么沂蒙小调陕西民谣,有些地方和画面不合,像文G游行的狂热队伍。《世上只有妈妈好》怪怪的,如果出现在《亲爱的》这样的寻亲片可能会煽情催泪。
那些缅怀那个年代的,要是你最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都放到乡村劳作吃苦,不知道你还是不是这么想。当然也许有一部分热切想回到那个年代的人本身就出身农村,或者就是穷屌丝,去哪里都一样。
感谢东瀛友人留下了难能可见的影像,不然这一页又可能被时间抹掉。成千上万的知青孤儿,就像三年灾害期间成千上万的弃婴孤儿一样,不应该成为历史的弃婴。
那位女知青的照片的表情绝了,迷茫,麻木,何去何从,生无可恋……五味俱陈。像很多在农村农场下放的知青一样吧?
《延安的女儿》观后感(二):恐怖年代与抒情年代
影片以王海霞寻找在下乡时抛弃了自己的知青父母为线索,在延安和北京两地取景。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纷登场:北京的知青,延安的老乡,老红军战士,知青管理干部,甚至为海霞接生的大婶。通过跟踪采访,透过摄像机的镜头,为我们还原了那段历史,以及还没有完结的故事。
不是每个知青都像舒淇一样迷人,也不是每个知青的女儿都像高圆圆一样美丽。请摈弃一切浪漫或抒情的字眼,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审视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给予中国人的伤痛和扭曲的灵魂。
海霞最后见到了他的父亲,一个在北京长辛店艰难度日的老知青,少了些亲情,多了些尴尬。而海霞终究还是要回到延安,去种地,种苹果,和她的丈夫孩子过平平淡淡的生活。
对于那个时代造成的悲剧,究竟还该不该提起呢?在北京知青款待海霞的聚会酒席上,海霞的父亲和另一个知青争吵了起来:
“我们为那场运动付出了青春,牺牲了很多,可是我们却被遗忘了。社会对我们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发出我们的声音。”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就像伤口已经存在了,就不要再往上面撒盐了。我们要忘掉那段日子,往前看。”
而无辜的海霞坐在一角,不知所措地注视着这一场闹剧。高谈阔论人人都会,每个人都装作自己是清白的,竭力维护自己的形象,不愿去反省自己在那个年代给别人带来的屈辱和苦难,或者只是看到自己一步步被时代抛弃,油然而生一种恐惧,心中意难平。倘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有机会去造反,有机会去批斗,他们还是会群情激奋地参与其中,让历史重演。
“大的方面,政策要负责;小的方面,良心要负责。”国家来讲,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历史,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个人来讲,知识分子要有知识分子的良心,为人父母的要有父母的良心,为人师长的要有师长的良心,整个社会要有社会的良心。
东方民族,中国也好,日本也好,对于自己不光彩的历史总是遮遮掩掩,欲说还羞,千方百计地粉饰过去。影片中小黄要为王伟讨一个公道,也就是为几十年前一桩莫须有的强奸案翻案。那本来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罗生门,每个人提起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自己,明哲保身:
“他在说谎,他当然不会承认。”
“公道?这世界哪有什么公道?”
想起了米兰·昆德拉说过的一段话:
那是政治诉讼的时代,迫害的时代,禁书成堆的时代,到处都是通过所谓的法律进行谋杀的时代。我们应当为它作证:那不仅是恐怖年代,也是抒情年代!
《延安的女儿》观后感(三):池谷薰导演说《延安的女儿》
池谷薰的两部旧电影《延安的女儿》和《蚂蚁的兵队》其实都早已有了DVD,然而好电影还是应该到电影院去看的。昨天到电影院去看的意外的收获,就是电影结束时听到了池谷薰本人的解说。怕忘了,记录在这里,友情提示:有剧透,还没看过电影的童鞋们慎入。
1、海霞的亲身父亲见海霞的时候,是赤膊。那个父亲经常打赤膊(观众笑)。为什么呢,天气很热啊。不过,我(指池谷薰导演自己)跟那个父亲说了,拍摄的时候是不是穿上衣服。但是父亲没有穿。是啊,二十几年未见的亲身女儿,他起初是不愿意见的。后来女儿来了,他那时候是什么心情,什么状态呢,他用什么姿态去见他的女儿?
2,海霞很有意思,对吧。她真正的年纪是二十八岁。可是她脸上的皱纹、她脸上被紫外线晒出来的高原红,看着就像四十多岁的人。但是她的笑容,她的表情,她说话的样子和动作,又常常让人觉得像一个中学生一样天真。特别是她在北京,在她亲身父亲身边的时候,就像个小孩。
3,电影里出现的四个老红军,他们总是在打麻将。他们真的总是打麻将啊。
4,这个电影叫《延安的女儿》,可是大家知道,我真正想拍的是黄玉岭。电影里出现了黄玉岭年轻的夫人,大家记得吧。后来那个女人跟别的男人跑了,只是我们的电影里没有交代。另外黄当年下放时的女朋友,其实在北京的知青聚会里出现了。那个女朋友,在黄劳改期间其实还一直等着他,后来是黄不愿意耽误其前程,让她回了北京。在聚会里重逢,那个女人见到黄,第一句话说的竟然是,“对不起”。黄当时泪流满面,说终于觉得自己不是六畜,是人。
5,那个北京干部,最初并不愿意被拍到我们的电影里。我说王伟、黄玉岭要在我的影片里说很多不利于你的事情,你不要解释一下吗?他说那你们就缺席审判吧。后来经过别的沟通,北京干部同意见面和拍摄。不过电影里出现的他的孙子,其实平时并不跟他住在一起。而他对黄讲述的自己孩子的不幸,其实并不是真的,只是为了欺骗黄而编造的故事。但是就是这两个细节,黄心软了,觉得面对这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样一个自己也在文革中受到了伤害的老人,那些质问都说不出口了。可是,如果黄知道他受了骗,会怎么样呢?
6,像海霞这样的孩子,据说有六千多人。是有普遍性的。海霞的亲身父亲在和海霞相认后,在知青聚会上有一段慷慨激烈的情绪表达,很激动。海霞打破了平静,打破了沉默和平庸。唤起了记忆和思考。
《延安的女儿》观后感(四):池谷薰说《延安的女儿》
池谷薰的两部旧电影《延安的女儿》和《蚂蚁的兵队》其实都早已有了DVD,然而好电影还是应该到电影院去看的。昨天到电影院去看的意外的收获,就是电影结束时听到了池谷薰本人的解说。怕忘了,记录在这里,友情提示:有剧透,还没看过电影的童鞋们慎入。
1、海霞的亲身父亲见海霞的时候,是赤膊。那个父亲经常打赤膊(观众笑)。为什么呢,天气很热啊。不过,我(指池谷薰导演自己)跟那个父亲说了,拍摄的时候是不是穿上衣服。但是父亲没有穿。是啊,二十几年未见的亲身女儿,他起初是不愿意见的。后来女儿来了,他那时候是什么心情,什么状态呢,他用什么姿态去见他的女儿?
2,海霞很有意思,对吧。她真正的年纪是二十八岁。可是她脸上的皱纹、她脸上被紫外线晒出来的高原红,看着就像四十多岁的人。但是她的笑容,她的表情,她说话的样子和动作,又常常让人觉得像一个中学生一样天真。特别是她在北京,在她亲身父亲身边的时候,就像个小孩。
3,电影里出现的四个老红军,他们总是在打麻将。他们真的总是打麻将啊。
4,这个电影叫《延安的女儿》,可是大家知道,我真正想拍的是黄玉岭。电影里出现了黄玉岭年轻的夫人,大家记得吧。后来那个女人跟别的男人跑了,只是我们的电影里没有交代。另外黄当年下放时的女朋友,其实在北京的知青聚会里出现了。那个女朋友,在黄劳改期间其实还一直等着他,后来是黄不愿意耽误其前程,让她回了北京。在聚会里重逢,那个女人见到黄,第一句话说的竟然是,“对不起”。黄当时泪流满面,说终于觉得自己不是六畜,是人。
5,那个北京干部,最初并不愿意被拍到我们的电影里。我说王伟、黄玉岭要在我的影片里说很多不利于你的事情,你不要解释一下吗?他说那你们就缺席审判吧。后来经过别的沟通,北京干部同意见面和拍摄。不过电影里出现的他的孙子,其实平时并不跟他住在一起。而他对黄讲述的自己孩子的不幸,其实并不是真的,只是为了欺骗黄而编造的故事。但是就是这两个细节,黄心软了,觉得面对这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样一个自己也在文革中受到了伤害的老人,那些质问都说不出口了。可是,如果黄知道他受了骗,会怎么样呢?
6,像海霞这样的孩子,据说有六千多人。是有普遍性的。海霞的亲身父亲在和海霞相认后,在知青聚会上有一段慷慨激烈的情绪表达,很激动。海霞打破了平静,打破了沉默和平庸。唤起了记忆和思考。
《延安的女儿》观后感(五):池谷薰说《延安的女儿》
池谷薰的两部旧电影《延安的女儿》和《蚂蚁的兵队》其实都早已有了DVD,然而好电影还是应该到电影院去看的。昨天到电影院去看的意外的收获,就是电影结束时听到了池谷薰本人的解说。怕忘了,记录在这里,友情提示:有剧透,还没看过电影的童鞋们慎入。
1、海霞的亲身父亲见海霞的时候,是赤膊。那个父亲经常打赤膊(观众笑)。为什么呢,天气很热啊。不过,我(指池谷薰导演自己)跟那个父亲说了,拍摄的时候是不是穿上衣服。但是父亲没有穿。是啊,二十几年未见的亲身女儿,他起初是不愿意见的。后来女儿来了,他那时候是什么心情,什么状态呢,他用什么姿态去见他的女儿?
2,海霞很有意思,对吧。她真正的年纪是二十八岁。可是她脸上的皱纹、她脸上被紫外线晒出来的高原红,看着就像四十多岁的人。但是她的笑容,她的表情,她说话的样子和动作,又常常让人觉得像一个中学生一样天真。特别是她在北京,在她亲身父亲身边的时候,就像个小孩。
3,电影里出现的四个老红军,他们总是在打麻将。他们真的总是打麻将啊。
4,这个电影叫《延安的女儿》,可是大家知道,我真正想拍的是黄玉岭。电影里出现了黄玉岭年轻的夫人,大家记得吧。后来那个女人跟别的男人跑了,只是我们的电影里没有交代。另外黄当年下放时的女朋友,其实在北京的知青聚会里出现了。那个女朋友,在黄劳改期间其实还一直等着他,后来是黄不愿意耽误其前程,让她回了北京。在聚会里重逢,那个女人见到黄,第一句话说的竟然是,“对不起”。黄当时泪流满面,说终于觉得自己不是六畜,是人。
5,那个北京干部,最初并不愿意被拍到我们的电影里。我说王伟、黄玉岭要在我的影片里说很多不利于你的事情,你不要解释一下吗?他说那你们就缺席审判吧。后来经过别的沟通,北京干部同意见面和拍摄。不过电影里出现的他的孙子,其实平时并不跟他住在一起。而他对黄讲述的自己孩子的不幸,其实并不是真的,只是为了欺骗黄而编造的故事。但是就是这两个细节,黄心软了,觉得面对这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样一个自己也在文革中受到了伤害的老人,那些质问都说不出口了。可是,如果黄知道他受了骗,会怎么样呢?
6,像海霞这样的孩子,据说有六千多人。是有普遍性的。海霞的亲身父亲在和海霞相认后,在知青聚会上有一段慷慨激烈的情绪表达,很激动。海霞打破了平静,打破了沉默和平庸。唤起了记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