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1 02:5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经典观后感10篇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是一部由奥利佛·斯通执导,迈克尔·道格拉斯 / 希亚·拉博夫 / 乔什·布洛林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观后感(一):『謠言、貪婪、金錢』

  因為個人所從事的行業以及所學習的專業技巧的關係,對這類題材的電影有種親切感。劇情我就不評價了,就說說我對資本遊戲規則的理解吧。

  資本的遊戲規則,其實放到哪裡本質都一樣,表現出來的形式和結果也大同小異,所以你看,2008年不管國內還是歐美,損失慘重才是最常見的,而不以知識水平高低有所不同。這都因為人性本質都一樣。而參與遊戲的人的層次不同,也就決定了參與方式的不同。戰鬥并不一定要在戰場之內才能解決。這是理所當然,所以不用抱怨平等競賽。資本是平等的,使用效果如何看個人水平,就好像時間對每個人都公平一樣。

  對泡沫的定義各有不同,但資本誕生以來,其實每個國家甚至地球產生質變的時候,都需要泡沫。資本原先聚集的一個泡沫破裂了,資本就製造另一個泡沫取代之。同理,資本原先最看好的一個國家不行了,資本自然會選擇另一個國家取代之。說到這裡,你們覺得接下來會是誰取代誰呢?

  所謂的全球化,其實是資本的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必然是在全球都資本主義化,資本主義達到最高潮之後,頃刻覆滅才會產生的。

  我有同學在美國的投行里任職,也有好友在澳洲是專業人士,我曾非常羡慕他們,因為我覺得那是非常正規且高端的。不過我已意識到,隨著中國資產證券化的步伐進行著,中國才是全球性資本湧入的目標。毛主席說過,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既然身處這一浪潮中,修、齊、治、平,這在目前轉變的中國,對個人才是有最現實意義的。

  此片適合對金融、資本市場有獵奇興趣的人觀賞。

  推薦指數:☆☆☆☆『四星』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观后感(二):《华尔街2》:没点中穴位

  当全世界还没有从眼前的这场沉重的金融危机完全恢复时候,《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的出现恰逢其时,专门给美国社会政治挑刺的奥利弗.斯通又一次抓住了敏感题材。尽管对于某些人来说“华尔街”可能不再代表着希望而是噩梦,但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华尔街”这三个字在这个时候依然足够刺激人。然而,这部恰逢其时的电影虽然挥拳打向了华尔街,但是没有打中要害,或者说没有打中我认为的要害,至少没有出现我想看到的东西

  1987年的《华尔街》讲述的是戈登在华尔街进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金融舞弊,这种不道德行为最后被他的一个尚有良知的追随者,年轻股票经纪人巴德终结影片固然揭露了华尔街金融资本家的丑陋一面,最后依然是让“正义战胜了邪恶”。然而实际上现在世人皆知在华尔街正义是战胜不了邪恶的,资本扩张决定了它必须以贪婪面目出现,但是作为一部反映金融商战的电影,该片线索清晰矛盾冲突明确,演员表演卖力,十分耐看。23年过去了,《华尔街2》讲述的还是类似故事,迈尔克.道格拉斯宝刀不老,依然是狼顾虎视,尽显嚣张叛逆之相。然而在剧情上《华尔街2》要比前作复杂不少,线索颇多,有些过分繁杂,导致结构有些散乱明显不如旧作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影片虽然借眼下的金融危机为卖点,虽然点出了金融资本家的贪婪,但对华尔街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的负面作用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批判,给人感觉有力无心,挠了挠痒痒打了打擦边球,十分不过瘾

  本片以华尔街金融行为背景,以本次金融危机为卖点,但基本上却是在讲述一些个人恩怨。摩尔(希亚.拉博夫)的行为看上去更像为恩师老板复仇,而出狱的戈登(迈尔克.道格拉斯)也是为了名誉而再战华尔街,说到底还是华尔街的老板们之间利用他们玩得娴熟游戏规则中的漏洞勾心斗角,这些与饱受金融危机折磨的我等何干?本以为能从政治批判大师的这部电影中看到对金融危机中华尔街扮演的角色深刻的批判,却不料看了一出他们之间的相互争斗爱情亲情和苦情统统被祭了出来,看上去这些人反而更像金融危机中的最大受害者实在是让人意难平。

  在《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中,出狱的戈登在演讲时用妙趣横生语言听众推销他写的书《贪婪好吗》,这和片中屡屡出现“道德风险”这句台词一起指向了华尔街大亨们为金钱不择手段行径,但也只是点到为止而已,对于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并没有有效的批判。股市就是现代经济的晴雨表,两部《华尔街》都是将故事设置在股市投机者之间,从理论上讲,华尔街的精英们可以把空气进行包装之后上市,他们只要让股民相信购买“空气股”可以赚钱就可以了,片中出现的金融投机大鳄詹姆斯(乔什.布洛林)以及先前的戈登都是这么干的,他们有非常有效的方式让民众相信他们的谎言,这和房产商鼓吹房价一直会涨而很多人都确信这一点是一个道理。在金融资本家的操纵下,股票的真实价值经常和它的上市价值严重不符,现实中不有很多人专炒垃圾股吗?所以炒股炒得就是股民的信心,影片中詹姆斯就是通过“造谣”来控制股民的信心,从而达到他打击对手目的,他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整死了摩尔的导师兼老板,并且本片暗示《华尔街1》中的巴德的指控并不足以让戈登坐牢,真正的幕后黑手也是詹姆斯,而他同样利用这一手导致戈登误判形势铤而走险最终锒铛入狱。大致上两部《华尔街》都是讲述基于股市欺诈和炒作手段之上的商战,都忽视了处于这个金融链条最末端的普通民众的遭遇。因为时代不同,并且《华尔街1》富于戏剧性的剧情达到了引人入胜的目的,而《华尔街2》既然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问世的,却依然是没有真正触及问题本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影片中出现的财大气粗中国人,像极了日本经济鼎盛时期西方电影中的日本商人,在这一点上好莱坞永远与时俱进的,什么流行它搞什么,什么是热点它推什么,只是电影中的中国人有点不伦不类,怎么看都像日本鬼子。倒是影片中“贪婪”、“金钱永不眠”这些词是对金融资本的准确概括,华尔街就是金融资本的代名词,而资本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赚钱,以钱生钱,它是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的,因此金融危机才反复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金钱永不眠》这个副片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可惜整个影片只是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观后感(三):more money ,more guity

  一个本该颐养天年老人

  像往常一样的吃完早餐

  在街角的店里像往常一样买报纸零食

  走入地铁,像往常一样等待列车

  可是他却在列车驶来的刹那跳下了站台

  在上一秒,他吃下了人生最后一片薯片,

  那么沉默的自杀,甚至出门前都没有对妻子多说一句话,让我惊诧不已。

  金钱永不眠,让世人追逐

  有人为了奔小康,有人永无止境

  在和金钱有关的游戏中,没有任何道德、规则、情感可言,

  没有任何值得信赖或者坚信的原则

  有的只是趋利避害,不惜牺牲别人的幸福乃至生命

  冰冷的金钱,像个无情的bitch。

  所幸,有人来得及回头,能让余生过的有温度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观后感(四):混乱的金钱和炙热的情感

  前段时间,刚刚看完1987年的华尔街1。这部华尔街,是我来英国后看的第一部电影,英语能力有限,面对没有字幕的电影,我得说实话,我没有听懂所有对白,这可能导致了我没能完全领会到电影的精华所在

  演员阵容强大。我最爱的女主角著名男主角,还有1里的两个主要人物。但是老头啊,你是真的老了啊,这妆画的,你得有七八十岁了吧。以2008金融危机为背景,开展的故事,却不如1一样,有足够的金融场景。最后,败俗给了感情

  看完1的感觉,是一生,一定要混到顶端,去尝尝滋味。看完这部的感觉,却是想原来这里,换一行。Is greed good? 真的很难说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观后感(五):商业大片为什么是亲情戏放主要脉路?

  我承认篮球比赛中罚球是一个好的得分方式

  但是是不是如果全场除了对方罚球 就是己方罚球 这样的剧情会显得比较惨白了点?

  开头的剧情是令人冲动的商业大片的味道

  满屏幕绿色 红色 跳动 心跳 地铁的穿梭 灯光 窗户

  可矛头一转 立马开始叙述亲情 骨肉 诸如此

  -----------------------------------------------------------------

  换个方向

  如果说 郑少秋和老黑炭的《大时代》谈到打败对方 就用流言

  每次都用同样的类型的 蜚语让对方不战而败 是不是显得没搞头了点?

  就好比大战在即 每场打仗前 中国都派出凤姐 黑又硬的阵容去恶心对方

  次次奏效 对方吐的无力回天 精尽人亡

  这样的战争好看么?

  哎。。。。。。

  总的来说 我有点失望

  满心期待着 商战 在战场上一决雌雄

  结果几句流言蜚语 搞定了。。。

  ——————————————————————

  这部电影的配乐 特指老头 跳地铁自杀 那一段

  从老头的眼神 加迈出的第一步 已经给人感觉 是末日意味

  悲凉 凄静 没有活的意义

  ~

  以上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观后感(六):华丽气泡贪婪造

  “GREED IS GOOD!”(“贪婪是个好东西!”)

  电影结束的时候,奢华婚礼上的一个色彩斑斓泡泡腾空而起,越飘越高,摄影机的高位俯拍将泡泡下方的高楼大厦呈现得清晰无比,随之进入眼帘的则是贯穿电影始终主宰世界金融动向的华尔街的主干道。这显然是导演的一个巧妙的暗喻:那些矗立在华尔街两旁气势磅礴流光溢彩高大建筑和那些生存在这些建筑里的善于积累财富的商业精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好像那个飘在天空色彩斑斓的泡泡,飞得越高,越容易破灭。这也好像是在影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的真正原因——不断膨胀的泡沫经济所造成的资不抵债戳破了那个曾经看似繁荣的金融气泡。

  当然,这些始终只是表象

  华丽的气泡里充斥的实则是贪婪的本质。正如《华尔街》系列电影的导演奥利弗•斯通所说“我觉得贪婪成为人类动力的这件事跟圣经一样老,它是与生俱来的。现在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已经被合法化了,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正是人们越来越宽容接受了贪婪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在金钱本位的社会里应该被合理化,甚至是合法化的理念,才会有了如今弱肉强食的金融森林,才会有了不择手段、见利忘义,不疯魔不成活的财富饕餮者,才会有了将做一名“华尔街人”作为毕生奋斗目标的商业才俊,也才会有了“金钱就像个婊子,永远不睡觉”这样奇怪但又贴切比喻

  虽然电影为我们昭示了人生除却金钱外仍然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值得去拥有珍惜,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似乎更能被人们所接受。纵观当今现实的物质社会,似乎人们越来越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也越来越肯定只有金钱所代表的财富才是人类孜孜不息,奋斗发展的原动力。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人有意或无意的站出来为我们证明着这种理论:由希尔顿一流所引领的“炫富风”已经从太平彼岸刮到了中国;著名的国内相亲节目里,“宁愿在宝马车后座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座笑”的出位言论此起彼伏;网络上,暴富的年轻父母将尚在襁褓孩子放在成扎的人民币堆成的“钱床”上,以示对孩子最美好且最直接的祝福!?

  当我们自问,贪婪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的到时候,我们往往会被这现实中的种种现象困惑,但转念一想,如若没有贪婪,人类还真难找到一个为自己不断积累财富的行为辩护的真正理由;如若没有贪婪,我们也将找不到理由去接受许多“不劳而获”者为社会所作的看似华丽的所谓“贡献”;如若没有贪婪,拿破仑或许会因为自己的身高问题而拒绝当选皇帝,并且历史上也不再会有“不想当将军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豪迈言辞;如若没有贪婪,我们也不会大半夜的蹲守在收费颇高、传说优质的某些幼儿园门口排队,只为了能给自己的孩子“抢”到一个进入该幼儿园的名额

  贪婪到底好不好呢?23年前,电影《华尔街》中,道格拉斯饰演的戈登•盖科说:GREED IS GOOD!23年后,电影《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中,老戈登最后还是放弃了财富,选择了亲情。或许,这就是人性,注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选择华丽,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选择平淡。

  不是我们失去了判断力,而是气泡太过华丽,贪婪太过执着。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观后感(七):华尔街中的济世情怀

  原本是抱着看看职场规则的初衷来找片子的,似乎并没有看到一个年轻人怎样奋斗,主人公是一个12岁就凸显金融天赋的奇才。在12岁,大多数人都懵懵懂懂的时候,主人公已经满口滔滔不绝的公司管理了。他聪明,忠诚,勇敢,在金融世界像一股清流,就是这样的人物设定,反而显得人物稍显单薄。他的聪明表现在看中聚变项目,怀着一种济世主义的理想情怀,不仅拉着公司投资,而且把女友的钱也投进去。但是我觉得这个项目或许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项目,从片头原公司开始,到第二家公司,所有人都对聚变能源项目抱着不屑的态度,当主人公向岳父大人吐槽上司是因为预示到未来聚变会火,嫉妒的转移了投资,岳父大人也表达了不相信。其实从笔者的角度,主人公的智商并没有凸显的很明显,不似真正的金融奇才的样子,但是,他身上的人格光辉还是灿烂的。忠诚,不仅对知遇之恩的原来老板感恩,对自己女友也相当忠诚,即使喝酒时候,俄罗斯辣妹上前。勇敢,敢于报复,敢于辞职,敢于拿着一张碟去换一个亿。就是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具有理想主义情怀,深处华尔街,却不视利益为一切的人格,让他在众多老辣的投行家之前凸显出来。

  作为对应,女友也是一个更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有一个亿的钱,却从来没有当作自己的,坚持要男友换塑料戒指给自己。作为一个小网站记者,敢于揭露真相。

  他们两个人串起来了若干华尔街真相,包括利用海外基金作为自己交易账户,利用内幕消息。2008年银行纷纷垮台,从做护士的男主老妈,到男主第一个投行老板,对于市场过于乐观的估计,大家的行为都如同在郁金香泡沫危机中一样,人类历史一次又一次走上相同的道路,被自身贪婪驱使着。而真正能认清行情的两个聪明人,在利用这次危机大赚一笔,一个即将走入牢狱,一个刚刚离开牢狱。有种愚笨的人都在亏钱,聪明的人都在监狱的即视感。实际上,包括男主在内,他的年终奖也被他第二天就亏损一空了。

  缺点在于影片虽然刻意营造华尔街人性贪婪,但只举出两个人物,似乎群体性不够鲜明。其次对于金融的专业性,也只反映了一点点,我以为男主作为交易员更多的是和好基友一样负责下单的,而投资什么的似乎是研究员的工作吧,哈哈哈。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观后感(八):只怪当时太坚定

  早上忐忑地考完IB, 毛躁地跑去吃中式自助,食毕就在Shephard’s Bush的VUE看了华尔街2。基本情况是2:45的电影,Screen 1整个就6个人,目测一下平均年龄66岁,即除我之外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 WTF。原来Oliver Stone的Target Market是这样的,晓得了。电影放映前是长篇不累牍的广告,长篇到我以为走错剧场了这些老人都是来看免费广告的,不过确实精彩,尤其是Chanel De Bleu的那个创意,total genius. 个人认为Chanel 的广告总比Dior的有杀伤力得多。之后是冗长且无中心思想的电影。

  先Quote 一句:这部片子里的男女主角的确像是刚从gossip girl里扒出来,往华尔街上一站。一部讲华尔街的戏打温情牌,离题甚远。女主角动不动就泪眼婆娑,每次近距离特写我都观察她的眼妆。一言以蔽之,画得简约而不简单。本来我义无反顾看这电影就基于三个原因:华尔街与雷曼,Oliver Stone, Carey Mulligan. O.S.震撼我的是那部天生杀人狂,当女主角无限妖娆地自豪地唱I’m naturally, naturally born bad的时候,我被该导演的音乐运用给颠倒了。而华尔街2片头用华尔街(或曼哈顿,我不确定)鳞次栉比的大厦走势契合了某时间段内的股价走势。很好,美国人虽然noisy想象力还真是毋庸置疑的。可惜这是一部虎头蛇尾的电影。再说Carey Mulligan, 她拍成长教育与此片都挺时装片的,她在片中的衣服总是赏心悦目。

  再Quote一句:“我猜第二部的编剧是完完全全的局外人。整部电影仿佛就是一个看了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或者麦克刘易斯的书之后就大受启发的编剧写出来的故事,充斥着被谈滥了的阴谋论, 自以为深奥复杂的一些类似ABS,MBS这样的术语,从事绿色能源研究的小男孩和做NGO的小女孩的善良爱情。”

  先给不熟悉金融的朋友简单解释一下:ABS: Assets Backed Securities MB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比如雷曼07年报表中这一项就占了Total Assets的23%,再考虑其当年飙升的杠杆和Repo105,流动性可想而知)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我很惊讶的是片中把Moral Hazards解释得如此简单 – 其实美国人就喜欢把一切都解释得很草根很易懂,如同他们喜欢糟蹋法语一样,但很多词之所以不流俗于平民就是因为它有其使用的门槛。我还很惊讶片中人物使用CDO, CDS都是用全称的,好像如果不说Credit Default Swaps别人就会认为是CD plural 一样,这太不华尔街了。再者,片中频频出现的歌舞升平和各路美女眼神流转香艳的口红和大腿是谁的视角。每每看到这我都很疑惑,你的点在哪里(what’s your point?)那个郭靖式的男主角显然不好这口,而那个黄药师式的人物也明确表态玩的不是钱,it’s the game between people. 显然他也不能划归为乡镇干部等级的人物,迷乱于NYC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那莫非是导演的视角?活了这么大把年纪了,即使在90年代天生杀人狂里男主角都已达到对待猎来的女人,纵欲完则弃之的境界,现在又来重新青涩一番?

  当那老男人说Hedge Fund从100million 赚到1 trillion时需要brain时我笑了,当女主的网站日点击量5万时我笑了。当然,当男主西装革履时我也笑了,他的腿穿英式窄脚裤也能很好看。

  最后,那位房产婆婆,声音还是那么动人,20年刹那芳华,她永远是我心中末路狂花里的Louise.

  综合而言,此电影只是拿华尔街做噱头,片中人物内在动因都不能得到完满解释,money never sleeps更是不之所云,一个胚胎期B超就把上亿美元的Greed击垮了,况且学生票都6磅80,只怪当时太坚定。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观后感(九):奥利弗.斯通的郎咸平式吐槽

  影片开始后不久,出狱八年的前金融大鳄戈登.盖柯(道格拉斯)在大学里开讲座,分析经济形势。诙谐幽默有之,形象生动有之,浅显易懂有之,慷慨激昂有之……听众无不振奋。那舌灿莲花的调调儿顿时让我想起一个人来,眼前的道格拉斯竟恍然变成了一张中年富态黑框眼镜灰白头发亚洲人的老脸……

  直到最后,道格拉斯说:你们知道怎么解决当前的问题吗?答案是三个字……

  ——听众屏息凝神。

  道格拉斯缓缓吐出三个字:“BUY MY BOOK!”

  与此同时,我也终于脱口而出三个字:“郎 咸 平 !”

  是的,郎咸平就是全片的灵魂,郎咸平就是剧本的大纲。奥利弗.斯通老师作为一位关心政治的老艺术家,借本片对两年前那场次贷危机吐槽,水准已完全达到郎咸平老师的境界。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值一提的意思。

  比如说,电影中有个词出现频率极高:“道德风险”。道格拉斯在片中这样解释“道德风险”一词:你把钱给别人保管,却不知道其人是否会对你的钱负责。——而片中的反派们恰好都在道德上极为靠不住,拿着人民的血汗钱投机倒把。如此将金融风险归结为道德问题,大加批判,何其郎咸平啊。

  与道德败坏的反派们相对,男主角希亚•拉博夫(《变形金刚》主演啦!)则寄托了奥利弗.斯通所认为的救赎之道。那么他为我们指明的救赎之道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在金融大鳄们纷纷痴迷于投机游戏时,只有他在百折不挠的为某绿色新能源项目争取投资。听听!新能源哟!绿色的哟!实业哟!政治正确的哟!

  如此吐槽时事,如此主题先行,令本片完全不是我想象当中的所谓“商战电影”。情节设置,人物塑造,都是为主题服务,好处是不落俗套,坏处是不如俗套。纵然诸多细节依然颇见功力,但总归是有句无章,剧情颇多随意牵强。

  主线之外,另有家庭、情感类的辅线。这条线在多数时候表现得挺不错,特别是与主线结合密切,不至脱节。但最后还是落入了一个牵强的俗套里。简而言之:爱,宇宙无敌的爱,最终毫无道理又不出意料的战胜了资本、利益、一切世俗……大团圆,The end。好莱坞盛产全世界最有爱的电影,“爱能救赎一切”是好莱坞永恒的主题,就好比“做人开心最重要”是TVB永恒的主题。烦透了。

  哦,对了,催生爱的重要设定是:女主怀孕了,那个胎儿解决了夫妻、父女间的一切矛盾。这让我想起个段子:冯小刚当年拿《天下无贼》剧本给王朔看,担心男女主角都是小偷,过于负面,不能通过审查。王朔沉思片刻,说:让女贼怀孕。一句话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可见无论中外,一个孕妇出现在电影里就都是圣母,作用好比中国传统小说里的神仙下凡。

  片中有处重要情节提到了中国:来自中国的投资方成为华尔街的救命稻草。一群美国人在谈判桌上讨好中国人,战战兢兢如面临命运审判。如果说去年《2012》对中国的献媚还只是科幻大片的虚构,那么这次《华尔街:金钱永不眠》里的一切则都是真的:我们确实是美国的大债主嘛。看到这里,我们怎能不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深深的骄傲。虽然电影里男主的中产阶级妈妈动辄买下带游泳池的房子,令我痛苦的捂住脸扭向一边,但我还是决定下辈子继续做中国人。

  最后:

  江湖传闻,要更好的理解本片,诸多背景不可不知:一曰斯通老师87年拍的第一部《华尔街》;二曰几年前那次次贷危机(至少要知道电影里哪个银行指雷曼,哪个银行指高盛吧?)。抱歉的是,这两样我统统一无所知。即便如此,我并不觉得电影的某处“看不懂”。或许不了解背景是会丧失一些品评角度,但这部《金钱永不眠》绝对是可以当做一部完全独立的电影来看的。这一点请大家放心。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观后感(十):金钱永不眠 贪婪不可耻

  在华尔街,除了利益,一切都是浮云。

  大家追逐的是利益,一群银行家在一间小屋子里面开会,没有朋友,没有道德,没有感情,除了利益,其他什么都没有。

  胜利的往往都是最贪婪的人,churchill投行——谣言的散播者最终以每股三美元的价格收购萨氏投行),逼迫萨氏投行的CEO,Jacob的导师跳地铁自杀。那一刻,Jacob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想法。

  Jacob如法炮制,同样散步谣言,让churchill投行同样损失了几个亿。但churchill投行的副总却认为小伙子有能力,有胆量,有前途,让其入伙。因为Jacob能给银行带来利益。在利益面前,其他的都是浮云。Jacob就在churchill投行工作,伺机报复。

  另一方面,大师戈登从监狱里面出来,写书,上节目,拼命唱空经济来吸引眼球。(这不就是中国的郎咸平吗?)戈登和Jacob交易,Jacob用修复父女感情来换取金融信息,期望戈登用经验来帮助自己。

  但又回到了开头,在华尔街,除了利益,一切都是浮云。

  为了资本,churchill投行关键时刻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新能源投资,这让Jacob的新能源计划断了资金,Jacob走投无路,戈登却告诉他,我给了我女儿一亿美元,你把他骗出来,给我,我去帮你投资绿色能源。

  可怜的Jacob实在太善良了,还是戈登女儿了解他,戈登拿了钱以后,私吞了,去投资他认为更能赚钱的行业。因为在戈登看来,除了利益,一切都是浮云,情感也是浮云。女儿背叛了他,没有遵守承偌,他就有权利取走钱,这就是契约社会的道德思维。

  当Jacob用其孙子的录影来和戈登做最后交易时,戈登的拒绝一点也不出乎我的意外。是的,我是爱我的女儿,我也爱的孙子,但在利益面前,这些都是浮云。

  影片的结局还算和谐,不和谐的话,估计中国就上映不了了。

  爱改变了一切,对churchill投行,Jacob凭着他的良知、正义感、复仇心去揭发他,投机的资本家终于受到了司法审查。戈登最终也认识到了爱的伟大,投资了一亿美元到新能源,女儿和父亲又拥抱在了一起,Jacob和女主角感情也复原了。伟大的爱终于战胜了对资本的贪婪。

  最深刻的一句台词,什么是疯狂,疯狂就是不断重复同一件事情,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适合男人看的一部电影,最能反映美国思想的一部电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