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花落花开》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7-18 03: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花落花开》经典影评集

  《花落花开》是一部由马丁·波渥斯执导,友兰达·梦露 / 乌尔里希·图库尔 / Anne Bennent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花落花开》影评(一):提篮行走的女人——观法国传记电影《花落花开》

  不懂法语,不明白为什么把电影名字翻译成花落花开而不是花开花落。可是并不妨碍我为电影要表达的女人落泪。萨贺芬——形容起来要加很多描述语言的女人:她人到中年,身材臃肿地位低下生活艰难,经常需要躲避债主身影,这是一个不容易让人尤其是男人们平眼相看更不用说产生好感的女人;她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巴黎郊外,她习惯性的提着一个大篮子走在乡间小道、和树和花和草窃窃私语;她会偷人家的猪血,她会偷教堂里的烛油,她在天幕下的小河里高声唱歌裸身洗澡,她卑微的爱上了她那身为男同性恋的雇主,她在疲累之极的白天后点上蜡烛蘸着自己调制的油彩在小木板画画——画中笔笔都是浓墨重彩、不是张狂到极致的圆就是让我这个完全不懂画的人很觉诡异眼睛形状的花和叶(不懂画,丝毫不懂画,可为什么我却在画里读到了无尽的孤寂,虽然浓烈的张狂可不正是极致的孤单悲凉吗)。萨贺芬,她的脚步如此沉重,她的衣衫尽是褴褛,却让她遇见了可以欣赏内心的男同性恋和享誉盛名艺术评论家威廉伍德,悄悄的爱卑微的爱着,却终被战火孤单抛下。生活更加艰难,衣衫更加褴褛,在战火纷飞后的1927年,萨贺芬重遇威廉伍德,她的人生即将走向绚烂却也临近谢幕。一个穷苦了大半辈子的女人,在威廉伍德许诺锦绣前程之后,把杂货店里银器陶瓷窗帘都搬回了破落的房间里,她想要有一个漂亮舒适的家,她憧憬着阳光照射下的光彩。然而,众所周知的30年代经济危机来了,威廉伍德的承诺不再能够实现,描绘过的锦绣未来戛然而止,无望的萨贺芬那肥胖身躯穿上昂贵的结婚礼服,扛着所有的银器、在清晨敲开一家家的门分送出去,同时无助的呢喃:我的画受伤了,我的画受伤了(兰友达,殊不知我的心也受伤了)。。。故事的最后,萨贺芬被关进了疯人院。电影的最后,打出一行字幕:1942年萨贺芬逝世于某疗养院。提篮行走的女人一生却并未走远,她的身后是人们对她画作的欣赏和认可影片中有句话可以做个告别:只要执着于自己的作品铁锅里也有上帝

  《花落花开》影评(二):疯人院终点站

  偷闲看了租来的传记电影《Seraphine(中译名“花落花开”)》,讲了本来已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法国女艺术家Seraphine萨贺芬(Séraphine Louis, Séraphine de Senlis)的故事。总说天才都是怪异疯癫的,该女确是应了此言,原本出身贫寒相貌平平,似乎与那些传奇中的女主角相差甚远。但她无师自通而成一格的绚烂画作,在上世纪初确是难得,虽然那还是以古典技巧主流的年代,但她的例子正是所谓“匠人”与“艺术家”之区别的明证。

  但身为下贱的粗佣,太大的幸运压来,似乎只促化的她的命比纸薄。发掘她的那位“贵人”德国收藏家Wilhelm Uhde,本身亦是个“怪胎”,身为高贵阶级天蝎座同志性格敏感品味独特,曾是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布拉克George Braque的最早收藏家。

  对于萨贺芬的发掘其实纯属巧合,若非欧战及经济危机的两度倾覆,兴许萨贺芬的悲剧有变为喜剧可能,但也兴许就不再有这么传奇的故事留下——毕竟没有经典美貌成功做底,只有靠悲情而换得唏嘘。一向自闭的萨贺芬,整日将自己深锁空闺的场景,不免让人联想到了晚年的张爱玲,但显然萨贺芬没有那么智慧,只能任由体内的天才烈焰将其焚烧吞噬,终老于疯人院中

  自己时而也会徘徊在某种准天才的困惑,到底是该发展体内的天才基因走火入魔,还是在社会框框的壁垒下削足适履?至少目前自己都还是处在“匠人”的阶段,困惑再多也都尚有周旋余地,疯人院还可以再等一下。

  《花落花开》影评(三):好安静的电影

  清洁画家,替人帮佣,将挣来的钱全部用来买画画的工具,将她生活的感悟精神寄托都依附在绘画上,她的生命就是绘画。终于她遇到了伯乐赏识她的画,以为天使出现了,然而战争结束了她的美梦,又回到了从前食不果腹日子。然而仍然要画画,永不停息,如此的艰苦,艺术收藏家回来找她,这次她真正地出名了,要办画展兴奋的想结婚了,制作了昂贵的婚纱,把上帝漆成了粉红色,可是欧洲经济危机又把画展毁了,这次彻底崩溃,以至于进了精神病院,再也不画画了。

  这位画家的命运真是多舛啊!每一次都是不懈地坚持努力。她热爱绘画,热爱自然

  《花落花开》影评(四):花开花落繁似锦

  如果你漫步在1914年的法国小镇Senlis街头,很可能会撞见行色匆匆的Séraphine。她总是微低着头,步履跌撞蹒跚地向前走着。皮鞋拖沓地面时发出嗒嗒声,手中永远拎着杂物篮。她是你绝不会再看第二眼的下等女人。中年,独身,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靠作洗衣娘和清洁妇为生。笨重如一段礅木,粗砺如一把杂草

  她拥有一双典型底层劳动者之手。每天靠这双手大力刷洗地板洗涤床单,在肉铺处理动物内脏,帮厨,收拾房间。也正是这双粗糙的手,在圣母像前吟唱时会温柔地合十,会抓住枝干爬上旷野中的大树眺望远方,会轻轻拂过花瓣嫩草和它们说话,会偷偷收集动物的血液和教堂里烧融的烛脂,会挖出不同颜色土壤与河泥。然后独自在昏暗烛光下,在狭小的斗室里,研制出令人赞叹的颜色。殷红深沉似血,明黄质朴浓烈,蓝紫诡魅如暗夜。她用这些天然的颜料,在小木板上描画水果与繁花草木,一笔一划,唱着赞美诗,双眼散发圣洁之光。

  如果放在今时今日,Séraphine绝对算是个原创达人。她研制的纯天然颜料说不定还会在网上热销。然而在20世纪初期的法国,一个下等帮佣妇拥有如此艺术天份,就似路边的丛丛野花,就算开得繁茂似火轰轰烈烈,最终也是化土为泥,不足挂齿。直到威廉伍德(Wilhelm Uhde)的出现。

  伍德是著名的德裔艺术收藏家,是最早一批收藏Pablo Picasso和George Braque作品的鉴赏家之一。他对Henri Rousseau的早期艺术事业也有极大影响。住在Senlis的那段时间,一直推行“质朴/稚茁艺术”(Naive Art)的伍德偶然发现Séraphine的画作,惊为天人开始大力鼓励创作。然而不久德法战争开始,伍德敏感的身份使他不得不临时逃难,离开法国。多年过去,当伍德再度故地重游Senlis,惊讶地在当地小画展上看到了Séraphine的大幅作品,技巧比以前更纯熟了。他以为她死了,但是她却不屈不挠地活了下来。以及继续作画。

  伍德开始正式成为她的赞助人,Séraphine也进入了她事业的高产期。作品题材一如既往是自然景物,多数为花草树木。面对她的大幅作品往往令人有微微眩晕之感。鲜艳欲滴的大胆用色动人心魄,密枝繁绕的丰满构图更是美得令人不安层层叠叠树叶看似叶子,又似涌动的昆虫,或被切开的鲜肉。骚动的,纠缠的,灵与欲的水乳交融,Séraphine的画美得让人不安,美得邪恶。然而伍德对她的资助因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而被迫中断。Séraphine长期以来的精神病困扰偏执症状也开始愈演愈烈。她再也无法作画,最终住进精神病院,于1942年孤独终老。伍德没有忘记他许下的承诺,于巴黎,苏黎世和纽约相继展出Séraphine的作品。而今天,她的画作大多被法国当地的艺术博物馆所收藏。

  I always believe that the true artist is born, not made. Séraphine究竟为什么而画?伍德的妹妹有次来看画,主动帮Séraphine和她的画作合影。Séraphine站在画边,表情含着一丝羞涩,头却微微仰起,双眼凝视上方。“请看着镜头。”伍德妹妹说。“哦不,我必须凝视上方。我所有的灵感都来自于天上”,她回答。Séraphine一直强调她所有绘画灵感来自她的守护天使,来自宗教力量。没有人能够解释毫无绘画基础的她究竟为何会拿起画笔。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她长期以来独处的绘画过程就似一场漫长的宗教仪式。圣洁,高贵,宛若神谕降世一般。她的肉体俨然成为一种更高力量的通灵管道容器源源不断地输出色彩图案挣扎在如此卑微贫贱的劳作生活中,她依然不能不画。这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出口。是唯一的救赎

  影片的最后,伍德为年迈的Séraphine在精神病院换了一间单独病房。窗外是蓝天下一望无垠翠绿的原野。Séraphine一个人拎着椅子,向远处的一棵大树缓缓走去。这是个持续了好几分钟的长镜头,没有任何配乐,只听得见风声和树叶沙沙作响。

  “您知道吗?如果我感到伤心我会去野外看看树。和花鸟说话,心情就会变好。”清洁妇Séraphine曾这样对艺术鉴赏家伍德说。

  她终于走到了树下,放下椅子,缓缓坐下。

  我无法看见她的表情。但我知道她一定仰望着,很快乐

  《花落花开》影评(五):悲伤的画布

  悲伤的画布

  天才终将会毁于疯狂,《花落花开》又再一次验证了这个让人难过真理

  萨贺芬是一个寡言少语清洁工,她独居,忙碌,更谈不上接受上等的教育,但她内心有一个常人难以进入的世界,她喜欢树木,草地的风,水里的花朵,谁也不知道这一切对她的意义有多大,谁也不知道到底在什么时间突然决定将看到的景色画下来。

  因为窘困,颜料的大部分来源是白天做厨娘是积攒的动物血液和教堂礼拜时偷来的蜡烛油,然而这一切却给她的绘画带来了一种奇丽的色彩。每天晚上,她在小木板上用草木的汁液混合着油彩在进行她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创作。

  她是否疑惑过这一切的意义呢。当邻居看到她对着空气和树木喃喃自语的而偷笑时候,当房东来催缴房租的时候,当冬天因为缺少木炭生火僵硬手指握不住画笔的时候,她有没有怀疑过。

  可以说,毁掉这个天才的因素实在太多了,连修女们也经常问她内心的守护神还是否存在,当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看到萨贺芬脸上令人吃惊红晕和发亮的眼神,“她一直在,一直守候在我的身边”。

  以至于当她成名后,摄影师要求她面对镜头照相时,她固执的要将头高高昂起,说“我必须抬头,我的灵感在天上”。

  这是漫漫寒夜里的一盏灯,天空中永远照耀着神的启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该如何生活和痛哭。相信恐怕每一个在困顿之中度日的艺术家都有过相同感受

  如果不是因为收藏家威廉伍德的出现,萨贺芬可能终身在呆在小镇上,每天夜晚用小木板上鲜艳的色彩和她内心的守护神进行秘密对话,直到悄然的死去,悲凉但是安静。

  伍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萨贺芬的画,凭着他多年的经验他认定这是一个天才,他作了一个艺术鉴赏家能做到的一切,买下她的画,并鼓励她继续创作。

  萨贺芬对待她绘画的态度最初只是觉得这是她和自然和神沟通的一种方式,从没想到会有人欣赏,她怀疑并多次试探伍德,当得到伍德的肯定时,她内心另一种狂热情感爆发了。

  战争的爆发中断了伍德和她的联系,但却没有中断萨贺芬的创作,在她的词典里,没有战争、没有窘困,在她的世界里,因为伍德的出现,草木比以前更加翠绿,花朵更加绚丽,而守护神的微笑也更加灿烂

  只有画,不停的画,用所有的积蓄,用所有的时间,用尽所有的生命。

  花朵绽放最绚烂的那一刻在于伍德和她的重逢,当伍德敲开门的一刻,萨贺芬的脸上又出现了亮丽光芒,“先生,你终于回来了”。

  得到伍德的资金后,萨贺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癫狂的时期,她要求更大的画布和更多的颜料,她在歌声中作画,她在喜悦中作画,她在内心巨大的秘密中作画。

  而萨贺芬完工之后的第一批观众,她选择了她的邻居,那些平日对她时好时坏的厨娘、裁缝和房东。艺术的魅力是直指人心的,看看这些普通人评价

  “萨贺芬,我觉得你画的叶子好像在游动

  “萨贺芬,你的画好像在不停的变换,很害怕”,

  她的一个女伴在长久的凝视过她的画后,饱含泪水的问道:“萨贺芬,你恋爱过吗?”

  爱情,是她创作高峰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尤其是得到的神的肯定之后,萨贺芬的世界里已经分不清信仰和爱情的区别,她固执的认为在巴黎的画展就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婚礼。她为此定制了婚纱,在没有与任何人协商的情况下,她开始筹办婚礼。

  她无节制的花钱购物,甚至在画都没有卖一张的情况下,居然要去买一所大房子,可是,谁又能怪她不谙世事呢,一个都不知道战争的人还会在乎什么金钱吗。

  如果你看到萨贺芬的画,你就会理解她的疯狂,那是怎样的一个色彩啊,和你熟知的自然世界完全不同,绚丽的让人既难过又兴奋,如果天堂和地狱有花朵,那应该就是她画的那样。

  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她的画的时候,我就对我通常的视觉产生了怀疑,那应该是被经验绑架了的视觉,我看到的只是我想看到的,萨贺芬的画让你逃脱经验直接进入自然,这不仅仅是用眼睛去能去感受的。

  由于欧洲的金融危机,伍德无法在巴黎开展萨贺芬的画展,当他通知萨贺芬的时候,你可以想像,萨贺芬崩溃了。

  这也是必然的,神的旨意发生了变化,信仰的大厦倒塌了,空气、河流、花朵,一切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她当然也无法创作了,失去了爱,灵感全部消失在黑暗之中。

  影片的结尾是萨贺芬坐在疯人院大树的椅子下,风吹过她的脸,她眯着眼睛,抬头望着天空,表情又幸福又迷惑。

  夜已深,有些人在酒吧挥洒汗水和酒精,有些人已入睡,有些人在为了一部影片而泪水涟涟。

  《花落花开》影评(六):生活让她恐惧回到过去

  想说主角疯了

  她穷苦了那么久那么辛苦

  窘迫的生活让她心思也像广大贫穷人员一样渴望财富

  渴望舒坦的生活

  (说实话看着电影之前我一直以为画家精神都是升华到不同常人 不在乎财富了)

  欧洲的经济风暴办她的画展要延迟让她以为收藏家已经不欣赏她了

  她以前从没渴望自己的画被欣赏的心态

  一旦有人欣赏后却不言离开心中的失落感是巨大的

  她享受过大手笔花钱的快感 不为活下去担忧的日子

  已经无法接受自己回到一天只吃一顿的生活

  人

  欲望只能越来越高

  并不会因基点又降低了而欲望有所降低

  假设收藏家从来没有欣赏过她

  那她依旧会好好活下去 愉快的在某间破旧的房间画着画...

  《花落花开》影评(七):一个下等女人的惊世传奇

  这是一个难以复制也无法想象的传奇。

  中国有个叫潘玉良的女人,从青楼女子成为一代名家,众人咸表惊诧。

  那有什么可奇怪的,按中国传统,青楼一向是才女辈出的地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薛涛、鱼玄机、柳如是、董小宛……

  潘玉良遇上了潘赞化,开始了她命运的转折。现在的正史都汲取了青楼的传奇却又竭力撇清她的身份,声称潘玉良在青楼只做歌伎并不卖身,潘赞化是她的第一个男人。这样说来,青楼无非是个噱头。

  目前又要重拍的画魂再度引起了争议(说句实话,主演潘玉良的所谓美女作家实在面目可憎,让人看了不舒服。潘玉良的确不是美女,但至少不是那张眼睑下垂的大饼脸)。其实是否做过妓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碰见了自己的命运,就彻底抓住了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成为了她自己。

  剥掉噱头,潘玉良并没有太多传奇可言,除了在青楼打工的一段,基本就是一般少女进少年宫学画再考美术学院的过程。只不过,因为潘玉良是在青楼打工,所以是先嫁人再考的美术学院。

  塞拉芬娜才是真正的传奇。

  她只不过是一个肥胖而迟缓的乡下女仆,没有一点姿色能让她去邂逅某个生命里的潘赞化。

  看到她那笨重臃肿的身躯和毫无艺术气质的面孔,你只会把她当作呼来喝去的女佣,而绝不会跟艺术大师联想在一起。

  就连自荐枕席跟艺术大师一夕之欢的机会都没有。

  她什么都不懂。

  在封闭的乡村,不懂当时的巴黎已经是现代派轰轰烈烈的天下,不懂卢梭已经无意间成为朴素派的创始人(而塞拉芬娜最终就归于到无师自通的“朴素派”之列),不懂整个世界已经天翻地覆。

  她只知道搜集所有的蜡烛,搜集所有可以变成颜料的事物——河泥、花草、果实、兽血……她只知道在半夜碾磨着她的生命,执着不休地画着永恒的花朵——那些像眼睛一样镶着珍珠边缘的花朵,那些带着河泥的气息却又只能来自于想象的黑暗花朵。有时,自己被画吓着,不能理解自己究竟是谁。

  在画皮里,美丽的女人在黑夜变身,露出鬼魅真相。

  塞拉芬娜也是如此,只不过,在白昼她是个丑陋的女人,在黑夜变身,才露出她天赋的本来面目。

  一旦太阳升起,塞拉芬娜就重新回到她另一个分身,拖着笨重的脚步,除尘洒扫,洗衣洗碗。

  幸而,她也将有她自己的命运。

  否则,就如空谷木芙蓉,纷纷开且落,永远不被人知。

  她没有自己的潘赞化,却也有别人的伍德先生——一位来自德国的画商,她所服伺的一个房客。

  伍德先生被这个从来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的乡下女仆惊得目瞪口呆。

  他发现了她的天赋,成为她的知己——如果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得了知己的话。

  但塞拉芬娜的命运有着更强大的敌人。战争来临,伍德先生逃难而去,把塞拉芬娜遗弃在她深夜的黑暗王国、遗弃在她的孤独深渊之中,只带走了一幅卢梭的画。

  伍德先生是个有眼光的画商,小税吏卢梭退休后才开始正式绘画,而临摹大师作品是他唯一的自学方式,几乎成为巴黎的一个笑柄,却得到了毕加索和伍德先生的由衷热爱。

  一战后的塞拉芬娜已经失去了工作能力,只能靠施舍度日。

  当然,她还有她的画。像黑暗一样照亮她的花朵。繁华、虚空、孤独又安抚孤独的花朵。

  塞拉芬娜再次邂逅了自己的命运——伍德先生。

  此时的伍德先生,已经因为发掘了毕加索和卢梭红极一时。

  塞拉芬娜的命运瞬间逆转,迟来的金钱和荣誉令她用极度挥霍的方式来弥补那些黑夜里的岁月。影片里塞拉芬娜报复似地买来婚纱为自己穿上,虽然很煽情,我却不觉真实。对这样的女人而言,婚纱未必就是她的终极向往。可谁又知道一个藉藉无名的女人,她的终极向往是什么?

  但,命运的敌人总是更为强大。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次令她失去了伍德先生的承诺。

  塞拉芬娜最终死于疯人院。

  只有她那些不在凡间的黑暗花朵,仍然带着珍珠的镶边,像眼睛那样凝望这个陌生的世界。

  绘画从来就不属于女人。

  大概这也是影视投资人对女画家乃至跟画家沾边的女人分外厚爱的原因。

  在卢梭的某本画册后面,附录了部分朴素派画家的作品,其中就有一张塞拉芬娜。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那幅画早已在记忆中湮灭……只是无数幅画中的一幅,而已。

  而今,卢梭的影片没有看过,《塞拉芬娜》却已名声大噪。

  《弗丽达》中的墨西哥女画家弗丽达曾被麦当娜争演。

  而阿尔玛仅仅因为跟奥地利画家柯柯施卡有过恋情,就成为《风中新娘》的主角。

  中国就不用说了,一个潘玉良,一拍再拍。

  可是中国唯一真正的油画大师常玉,却近乎被人遗忘,提到他时必冠以“徐悲鸿情敌”的名目——而以徐悲鸿的艺术境界,又如何能跟常玉相提并论?

  这个世界就是个猎奇的世界,而绝非艺术的世界。

  《花落花开》影评(八):纯朴天真的艺术

  “Seraphine”, 中文翻译为“花开花落”。

  影片简洁而纯粹,以纯朴天真的方式讲述了二十世纪朴素派女画家萨贺芬的传奇人生。那个独身,衣衫褴褛,蹒跚寡言,贫穷的似乎一无所有的“疯”女人,会在田野里露出婴儿般的笑容,张开双臂拥抱大树,从它们身上汲取力量,或是与树与花草说话,欣赏粗糙的手在手中的光影,Seraphine所有的画都描绘了她眼中的大自然。她的大树开满神秘而狂艳如眼睛的花朵,有令人惊异的美。令人忍不住沉醉,进入到萨贺芬的艺术世界,进入了她的痛苦和不快,经历她为了成就伟大艺术而陷溺的强烈召唤,了解那无形的恩典与慈悲,就是那样的力量,引领她进入了疯狂的绮丽世界。在电影的最后,她重新走回那颗大树下,迷梦醒梦,花开花落。

  《花落花开》影评(九):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天寒地冻,龟缩在家。逐个看完了一系列的电影:画语人生(梵高)、卡拉瓦乔、爱德华·蒙克、达利和他的情人、忘情毕卡索、笔姬别恋(弗里达·卡萝)、塞拉菲娜,一个个都是艺术界的传奇人物。天才们总是在生理上或者心理上与众不同,他们不畏世俗,他们随心所欲,他们自由绽放。唯独除了塞拉菲娜,人们口中的女中梵高,也是现代语言中“草根逆袭”的典型代表。

  一个没有任何美感的肥硕躯体、神态呆滞的女佣,她麻木地在清理着污秽,整个生命似乎就是在不断蠕动。但是,当她鬼使神差般从肉店偷回动物的血,从教堂偷回灯油,在野外淘回污泥和花瓣儿快速混合而成为颜料,躲进自己的阴暗的屋子里的时候,亢奋地描绘着一幅一幅的画儿,如有神助、自我陶醉……

  也许从来禁锢我们的只是我们自己。

  《花落花开》影评(十):标题是啥

  2013年01月22日 00:06

  1.为什么一个不太坚定的承诺可以让她持续画画,没有人认可,或者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的时候,什么样的动力可以保持她持续作画的生活和欲望?----(她迷信圣母,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

  2.没有钱,没有食物,没有亲人的时候,单靠作画,在森林透气,请修女吃饭来保证生活的乐趣和存在?

  3.“真正的艺术家都耽于稚朴,受孤单之害最烈,尤胜际遇的苦恸。就像山坡上的老树,花落花开赖东风。”所以当生活波折,画展之梦破碎的时候,当她觉得无法履行自己对圣母和天使们的诺言的时候,她精神失控。

  真正的平静,只是她头脑中的:失去一切,之后像以往一样依偎在老树之下的宁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花落花开》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