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奇妙夜》是一部由马未都 / 王劲松 / 方锦龙执导,真人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奇妙夜》观后感(一):真正好的节目,不是由观看的人数决定的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地关注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
还记得张国立老师在《国家宝藏》的开场说“我们是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而已。”
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而已。
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也只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孕育。
最近又有一款“专门为上历史课打瞌睡的观众量身定做”的节目播出了。
《博物奇妙夜》
作为国内首档实景文博类脱口秀节目,《博物奇妙夜》第一季为了讲述中国的历史,精选了国内几个重要的历史景点。
最后回到马未都先生创立的观复博物馆。
5月28日,孙茜也在自己的微博晒出一组文物古迹的照片并发文表示:
“今天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拍博物奇妙夜 ,一档特别有意思的文化节目…更让人难忘的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感受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历史瑰宝,真让人叹为观止。如果可以,真希望能在这里多逛几天。”显然也是其中一期的嘉宾。
除了每期不同的特邀嘉宾,节目的固定嘉宾分别是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马未都和演员王劲松。
马爷。
很多综艺节目,尤其是收藏类的节目上时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同时马爷也有自己的脱口秀节目。
稳重、有阅历是马爷给人的第一感觉,听他聊天就像是在听一个长辈慢慢地讲着故事。
说的就是马爷。
王劲松。
实力派演员,饰演过很多优秀的角色,《琅琊榜》里言侯爷让人印象深刻。
话说一个演员怎么会来这档节目呢?
一是形象,王劲松老师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儒雅,这一点和节目主讲历史的氛围非常契合。
二是声音,这一点相信看过《声临其境》的观众一定领略过王老师深厚的表演功底和迷人的声线。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由北魏时期的皇室倾全国之力开凿而成,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
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讲的是云冈石窟的第十二窟,也称“乐窟”,被誉为“石头上的音乐舞蹈之花”。
最近网上有一段视频挺火。
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一位音乐大师用一把五弦琵琶演奏了数种乐器,古琴、大鼓、响板、吉他......
许多人直呼:“大师,跪了”!就连人民日报都称赞“神仙弹琴”。
这位音乐艺术家就是方锦龙老师,这次也来到了节目做客。
大家结合自身的职业及喜好,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了云冈之美,分析了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故事。
马爷负责讲故事,奠定基调;王劲松负责展开话题,把控节奏;方锦龙老师在需要的时候展示专业的音乐技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阿兰姑娘除了听故事,也时不时唱一嗓子,优美动听,锦上添花。
经常旅游的观众应该清楚,想要迅速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去当地的博物馆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进入到一个博物馆里,应该关注什么,应该去体会什么?
马未都老师用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收起手上拍照的手机,想象自己同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用心去观看、去感受他们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意识到历史的魅力。
说起我们现在基本不离手的手机,再结合这次的主题,不禁想到那时候的人可没有录音机。
现在聊古代的音乐,只能看,不能听。
古人玩音乐讲究“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带丝的乐器制作复杂,竹管简单很多,但仍比不上不用任何载体的人声。
方锦龙老师先随手摘下一片树叶就吹起了曲子,玩到兴头上,竟然用自己的脸皮示范了怎么发出肉声。
虽说古时候推崇人声,但大多数人玩音乐依旧是靠乐器。
云冈石窟的壁画上就记载着1500多年前人们使用的各种各样的乐器,其中阿兰提到自己平时练习的二胡在那时候还没有出现。
可见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造成这种特点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一种包容性。
视频里提到的五弦琵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有学琵琶的同学一定了解,现在的琵琶基本都是四弦的,五弦琵琶之前一直是日本特有的一种乐器。
可通过云冈石窟上的雕像我们得知其实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使用这种五弦琵琶,日本的五弦琵琶就是那时候流传过去的。
古时候五弦就是一种单独的乐器,为了区别其他乐器,雕像上还特地划了五条线,那时候琵琶也不是用手指弹奏,而是用拨子。
白居易《琵琶行》里的“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说的就是这种演奏方式。
方锦龙先生之所以能用一把五弦琵琶演奏出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乐器就是因为这种五弦琵琶的制作受到了很多外来文化乐器的影响。
简单说五弦琵琶就是个混血儿。
短短的演奏,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看完节目后很多观众表示要“抛弃吉他,改学琵琶了”。
除了聊故事、玩乐器,擅长收藏马老师也不忘带来的自己的藏品。
一个唐代的佛铃。
摇响的刹那,清脆悠扬,绕梁不绝,仿佛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听到了唐代的声音。
《博物奇妙夜》这档节目,6月19号正式上线,可以预见观看的人数不会太多。
目前豆瓣评分9.3分,只有400多个人看,虽不如央视的节目那么宏大,但贵在精巧。
类似的节目很多,像理想国出品的《一千零一夜》,《局部》等等。
真正好的节目,不是由观看的人数,网络的热度决定的。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能够有人愿意去做一部沉淀下来的文化节目,是一些观众的幸运。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
ಠᴗಠ
《博物奇妙夜》观后感(二):古今之美
刚看两集,心很静,一个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超过10年,一定会发光的。这里的嘉宾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谈着自己专业领域的日常,非常平和,并没有任何炫技但你就能看到他们魅力无穷。看到马未都,我想如果我学的是文物历史就好了,博古通今;看到方锦龙,我想要把多年前的古筝再练起来,习得一门乐器自娱自乐;唐诗逸,看到她就知道什么叫美,而且是有灵魂的青春的美;王劲松,他在戏里已历经千帆,对人生更有丰富的体验。
忽然就想起了第一次去拙政园的时候,在湖边一角的小屋,彩绘的玻璃窗,讲解员告诉我这屋子是专门用来听雨的,在下雨的时候,主人就坐在这屋子里,听雨声敲打着玻璃,可能焚香弹琴,看雨滴入池,那一瞬间忽然就被感动了,身边熙熙攘攘的游客全都不见,我回到了几百年前,成为了那个赏雨的人,那是我们每个人和自然与心灵的对话,热泪盈眶。
大英博物馆最让我惊奇的一件藏品是一件一万两千年前猛犸象牙雕刻而成的驯鹿,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仿佛是人类天生自带的属性,虽说盛世文物,但只要活着,不管多艰难,我们就向往着美,这也是人类始终怀抱希望的精神支柱吧。
《博物奇妙夜》观后感(三):文化寻根之路
在这样浮躁的时代,能够有一部沉淀下来的文化寻根之旅。实属这个时代的幸运。 马王爷马未都带着他的朋友们,顺着古代丝绸之路,一步步进行文化寻根之旅。有质感的文化,有滋味的风土,有好奇心的灵魂,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慢慢的静下心来,探讨和交流。 魏晋南北朝的风骨,盛唐的气象和大度,宋元清的繁华与世俗。佛家的前世轮回,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出世与入世。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多种文化元素交织沟通,碰撞出的奇异花火,都是思想的结晶。 看了一集,觉得这样 节目以后要多播出,与其看到市面上有这么多良莠不齐的真人秀,倒不如收看像《博物奇妙夜》这样的良心佳作。老少咸宜,极具教育和科普意义,适合全家一起收看的,还会持续关注下去的。
《博物奇妙夜》观后感(四):豆瓣9.2,让王劲松泡茶插不上嘴的节目!
坐在云冈石窟的大佛前喝茶吹牛、聊天打屁、弹琴跳舞……
这种精神状态,你敢想吗?
先别急着想,已经有人这么做了!
这是一档只看了片头,就让君君心动的节目!
国内首档实景文博谈话节目。
听起来唬人,但其实就是一档“文艺名人博物馆里侃大山的脱口秀”。
豆瓣评分9.2,止不住的好评。
《博物奇妙夜》沿着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一路向东直至北京。
逛遍了沿线NB哄哄博物馆。
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不同于以往我们看到的节目演播厅,这档节目,是在博物馆现场进行录制的。
比如最震撼的第2集,就在云冈石窟前开拍录制。
心舒脾泰、何其壮哉!
什么是实景?这TM才是实景!
(“昙曜五窟”前)
当然,如果只有月夜大窟,你可能会听不懂千年前的呢喃耳语。
所以《博物奇妙夜》特地给你配了几个文化人。
他们说,你来听。
马未都,著名文物收藏家,国内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创始人,做客《百家讲坛》节目先后播出52讲。
这是个能说会道的文化人。
还有会弹300多种乐器的国乐大师方锦龙、《花千骨》主题曲的演唱者阿兰·达瓦卓玛。
以及金牌戏骨王劲松。
在《大明王朝1566》中他是杨金水、在《我是特种兵》中他是蝎子、在《琅琊榜》中他是言侯爷。
但在《博物奇妙夜》,他是个“沏茶的”。
光是看着这几个人,就是一场文化盛宴。
更何况这几人一言不合就开车的脱口秀现场,真·脱口秀。
第1集,他们去了云冈石窟中被称作“音乐窟”的第12窟。
前室北壁雕满了天宫伎乐、横笛琵琶、箜篌筚()篥,这是一场千年前的皇家音乐会。
外国人想要飞还需借助飞毯、翅膀等工具,而中国人,身子一拧巴就起来了……
国乐大师方锦龙则更多的关注传统乐器。
“龠”(yuè),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已经有9000年的传承历史,一开始是根吹火筒,专门用来钻木取火后吹火。
因为直着吹有火星,所以只好斜着吹。
还有最早用来狩猎的埙。
聊到兴起,他甚至还敲起了自己的脸皮!
(敲自己脸皮的,疼吗?)
你来我往,没有唇枪舌剑,却多了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味道。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最有闲心雅致的还要数王劲松,他鼓捣着阿兰一定要来上一曲儿。
清了清嗓子,阿兰开口,藏族长调飘摇而至。
方锦龙随即轻拍桌子,为阿兰打拍子、合节奏。
只一句词,方大师就找到了调子。
而在之后聊到琵琶时,方大师更是直接开启了炫技模式。
1把琵琶,8种乐器!
古琴、三弦儿、印度西塔尔、印度鼓、西班牙响板、古典吉他、民谣吉他甚至是电吉他的音色,被他用一把琵琶秀了出来!
瞠目结舌。
这简直不像是一档文博节目,而像是在宿营郊游。
恰恰是这种轻松到仿佛相交挚友的私密耳语,让你放下心中防备,毫无保留的接受千年前博大的中国文化!
当然,这些只是《博物奇妙夜》的娱乐性,它能让你觉得有趣,可能还会让你学到些东西,但绝对不是一档节目安身立命、广泛流传的灵魂。
《博物奇妙夜》的内里,更让君君感动。
只一句话,立马路转粉。
可惜二胡的历史太短,也就一千多年,所以不能在壁画上看到它。
这是学过二胡的嘉宾阿兰,对石窟上没有二胡的雕刻,发出的感慨。
请容许君君敲个黑板、画个重点:
也就一千多年。
什么概念?
如果将时间往前拨1000年,欧洲人看病还得找理发师放血;美国土地上到处都是插着羽毛的印第安人;非洲还处在衣不蔽体的原始社会……
但足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二胡,仍没赶得上被刻在云冈石窟上?
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在中国,1000年,不过是从司马迁到苏轼、从白娘子被镇压到雷峰塔倒而已。
云冈石窟上那场盛极的皇家音乐会上,动辄可都是2000年以上历史的乐器啊。
距今9000年的龠、3000年的排箫、2000多年的琵琶、箜篌、筚(bì)篥(lì)……
第1集片尾,马未都先生低调炫富,掏出了自己收藏的古董,千年前唐朝的佛铃。
方锦龙大师也拿出了一支八千八百年前的骨笛。
千年,对应千年。
笛声清亮、佛铃悠扬、一声合音杳杳未绝……
那是千年前这片土地上的泛黄故事——
乐是故乡明。
《博物奇妙夜》观后感(五):高开低走
第一集是蛮有意思的,请的人也是民乐大师。撩动指弦间,拨雾见真山。可惜三人始终没有聊嗨彻底进入一个频道。
五弦确实集乐器之大成,连电音都能模仿(对乐器不懂,一直想学)。 第二集请的舞蹈嘉宾功底不错,就是阅历尚浅,不能触类旁通,比第一集的大师差一筹。 第三集,马嘟嘟和馆长的人设重合的太多了,亮点颇少。 其实做了那么多节目,马未都的肚里已经没有太多新的内容了,很多东西以前也都讲过,多听几遍就当巩固复习吧。倒是每次拿出的文物(不知道有些过于贵重的是不是复制品),还是常让人眼前一亮。 王劲松的出现算是惊喜,自带一种儒雅的气质,看起来像那种谦虚谨慎愿意倾听他人的类型,谈吐不错,声音入耳(另一档节目《声临其境》圈的粉)。第四期看预告没有他,不知道是否只签了三期,希望还会出现吧。
方锦龙老师算第一期最大的亮点,给节目定了很高的基调。第二期片头露个面,希望后面能再有合适的机会参与进来。对乐器玩的出神入化,已经踏入触类旁通的境界。
唐诗逸,有潜力成为未来舞蹈届大师的种子选手。(说实在的,民族舞我能叫上名字的只有杨丽萍老师,但也没看过她几场,应该还是春晚看的,其本人生活也似巫似仙。另外现代舞的金星,但没见过她的舞蹈。)
云冈石窟算特别好的选择,不知道在这做几期还是第一季就这么做下去,看片头应该不止一个地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