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志同志》影评精选10篇
日期:2018-07-09 02: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志同志》影评精选10篇

  《志同志》是一部由崔子恩执导,张北川 / 秦士德 / 李银河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志同志》影评(一):除了愛 我們還需要有信心 才能走下去

  關於同性戀婚姻合法片子裏面提到的一個觀點就是

  如果你接受了同性戀婚姻 其實她本身就是一個異性戀文化的產物

  是一種官方的傳統道德體制下的 對於異性戀的管制

  這其實跟人權不人權的沒有關係

  你可以追求一輩子只跟一個伴侶在一起

  但人類的弱點就在於 總是覺得愛這種東西太虛幻

  迫切的需要一種外在的力量來約束來管制我們隨時會發生狀況的心

  如果這種不確定的伴侶關係 正是同性戀文化的一部份呢

  我並不是提倡這種不確定的伴侶關係 而是現實卻是是這樣

  那麼同性戀婚姻合法化一旦實施 對於大家到底是福音還是災難

  婚姻對於社會人的壓力是均等的

  同性戀在社會中需要面對的壓力已經很多 我們還有必要面對這種源自于對於異性戀關係終極認定的壓力麼

  是不是除了婚姻 我們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 是除了愛 我們還需要有信心 才能走下去

  《志同志》影评(二):至今记得的一个小片段

  此片段为一个整形为女人曾经男人笑话同性恋

  说

  有个人 本来是男的 发现自己喜欢男的 于是就把自己整成了女的

  整成了女的后 发现自己喜欢的是女的”

  以此笑话“同性恋是骨子里的,

  变性人 是可以改变的”

  在美国待得这半年 遇到过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再加多少个很多都不为过的同性恋朋友

  有时候看着他们中的某些天使脸庞,都憎恨上苍怎能如此夺女人所爱

  直到渐渐接近他们 了解他们的细腻 了解他们的温柔 了解他们的艺术气质

  直到有的同性恋和我深谈肯定地说 同性恋的比例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你们中国看上去没那么多 只是你们不够宽容 于是他们不敢说

  才 真正地开始喜爱地看到他们在一起

  我那时候的TRAINER就是个同性恋 和他的那位在一起7年的

  在一起之前 他的PARTNER已经是结婚了的两个孩子父亲

  而我的TRAINER 俨然已近留了个孩子在他未婚妻肚子

  所以说 也许有句话是对的:不是你不是同性恋 而是你还没有遇到对的那个人

  看到的女LES不多,但在美国 女LES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女权主义象征

  她们的生活中不需要任何男人 她们甚至憎恶男人出现在一个屋子里需要高高扬起的马桶盖 的确 纯女人的世界 有什么不可以

  这部片子。。。从各种角度来说 只是身在其中的人的一种自白 也是导演的自白

  真心希望 同志你们的生活可以过得更好

  能更少地生活在柜子里的欺骗

  《志同志》影评(三):“忠诚”的变革

  “对于性这个问题应该越坦然越好,越平常越好,拿一个人造性具和拿一个人的手指头和拽一个人的耳朵应该没有区别。可是,和你握手、和你拉拉扯扯不要紧,和你拉拉阴茎不行。”

  非常同意上面这个观点

  但是之所以性和其他的身体接触不同,是因为当性与生育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本来应该是个人问题的事情,变成了社会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在各个国家政府以及历史上的种种阶段要对性加以控制原因

  然而这个问题不存在于同性关系之间,在他们那里性变成了完全个人的事情,这就进一步挑战了在亲密关系中性伴侣的唯一性和所谓忠诚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性是与婚姻和家庭以及与其牵系的社会领域紧密相连的,对于性伴侣的不忠,可能导致的是婚姻的破裂、家庭的瓦解、财产流失……等等问题,然而这些都不会在同性亲密关系中出现。随着安全工具技术发展,这同样也促进了异性性关系与这些社会实体的割裂。当性行为不再成为生育、婚姻、家庭的诱因时,性关系和握手还有什么区别呢?

  然而这种性解放随着艾滋病的出现和蔓延,似乎也变得不那么乐观,性关系虽然开始脱离生育但紧接着带来另外一个社会问题:疾病的蔓延和死亡。这就使得安全的性行为i变得十分必要。

  我不敢想象,有朝一日艾滋病被人类克服的时候,这对人的亲密关系又意味着怎样的巨变。但目前,自然界似乎还不愿意将种系维持的这一活动的掌控权放手交给人类自己。

  但可见随着性与社会实体、关系的分离,以及它所引发的新问题,我们在看待亲密关系中“忠诚”的含义也将会有所改变。

  现在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婚姻和亲密关系可以容忍伴侣“偶有出轨”,而若干年后,或许我们对“忠诚”的定义不再是身体上的忠诚,而是更加贴近内心层次的。并且在行为上,我们对“忠诚”的定义,或许也不再要求对方从一而终,而是“忠诚”并负责任地坚持以安全的方式从事性行为——也未可知

  《志同志》影评(四):从本片看出的前路艰难

  我非常欣赏那位声称自己是做研究的老GAY的那位学者。怀着极大热情我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很高兴一个社会中的少数群体能够在当今的中国形成自己日益增长影响力

  然而,我看完本片却不能说感到更多的振奋。

  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在本片当中凸现出来。

  首先,中国法律对于同性恋的内容空白,并不能说是一种宽容,而是一种比镇压打击更为严重的忽视。这恰恰充分明了:同性恋群体在中国并没有形成值得社会大众关注影响力。因此根本没有理由为此空白感到乐观庆幸。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氛围当中虽然有许多同性恋行为盛行的时代,但在一个农业社会里,从来就没有一个统领一切的宗教及其他意识形态,对于这种行为也没有专门的注意,甚至没有同性恋的类似语境。就像片中所说,这个词汇及其相关研究都是20世纪初从西方传到中国的,换句话说,这个语境是舶来品,至今也不为社会大众所了解。

  说到这里,让我们来看片中同志活动最活跃地区,北京,上海,东南沿海城市及内地少数几个大城市……这些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先锋地区,这也说明同性恋的认知接受程度与当地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知识结构构成密不可分,而在中国更为广大的城镇乡村偏远地带,对于同性恋这一概念大多数人更是闻所未闻,哪怕他们中一些人有过同性性行为也只是出于自己的本能。如果同性恋是我们这个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概念和现象,那么法律就不可能完全无视这一存在。综上,这些小团体联合在这几个有限地区活动也是很难形成气候的,

  第三,中国自古以来的小农社会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小农心理,即是“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给自足”的状态,不懂得自治的社群力量,每家都是一个小单位直面国家的力量,没有与国家权力交涉的中介机构。什么事都指望政府的恩惠,这鲜明体现在本片当中许多被采访路人身上,别人的事与我无关,同性相爱也好结婚也罢我没有意见,因为这和我没有关系。但如果是发生在我的儿女身上,那么我是决不会让他们走上邪路的。从中可见三大问题,一是我们对大众所谓的高度宽容同样没有理由感到庆幸,冷漠自私无知从众是高宽容度背后依然存在的梦魇。二是我们很难联合社会的积极力量去争取同志事业的更大发展因为国人还没有看出同志运动的深层内涵,三是大众对这一群体的无知,误解非常多,认为是外来的垃圾文化的,认为是变态是有病的,认为肮脏的,孙海英的那段视频就是一个典型,恐同症是前进的最大阻碍

  没错,我很赞同片中所说的同志运动不仅仅是同志的事,这事关整个中国现代化人权事业的进步,同志事业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这是值得我们全体国人为之奋斗的。认为“与我无关”自然是个错误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政治敏感总是会有对同志运动的担心。我从这一事业的前进过程当中看到了全部民权前进的影子。毫无疑问,这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意义上,同志争取权利是具有深层价值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付出代价承受着冷眼不解是为了价值的实现

  在我们为时代进步欢欣鼓舞时,不要忘了前路依旧坎坷,只是信念犹存。

  《志同志》影评(五):只是部中国同志运动发展的记录

  这真的只是部记录片 记录了从被憎恨到略微宽待的那一段历史。

  中国同志的一切仍在摸索中。没有人能确定说 我知道该怎么做 这样做就是对的。

  在能享受与异性恋婚姻同等的一切权利下,要求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是没有问题的。

  这就是个选择问题。毕竟有的同志想要结婚 你不该剥夺这个权利,那些不想进入婚姻制度的同性恋 不选择就得了。

  打推荐只是因为这是中国少有的关于同志的记录片。

  一切都在摸索之中。

  在一党专政的国家里 单纯的强调权利平等是没有用的 谁鸟你。你得让他看到给你这个权利了 你能带给他什么好处,不给你这个权利 你能让他倒什么样的霉。

  《志同志》影评(六):美化了的世界

  能拍这样一本具有历史积淀感的纪录片,描述这一群体一小部分的人物及整个中国对其的研究,确实很不易了。

  但从上层研究者,学者口中听到的,只不过是社会现象的表征化,学术化的感受。加之这一领域本身的研究及言论就受到政府,社会的强大压力,这本纪录片的深度便很值得怀疑

  事实确实如此。先来讨论一下,这一群体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此片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出发,很显然是把矛头指向了政府的态度,说明时代的政策因素影响了这一群体各时代的生活,导致了这一群体的悲喜命运。前半段讲历史,不错

  后半段开始交错,视角放开,深入具体的人物,事件,但也模糊焦点。试图使用一小部分人的时空命运掩盖整一片人的真实生活。

  事实是:中国同志悲哀来源不是政府,社会;而是广泛的心理认同

  与西方的同志解放运动背景不同,中国不可能爆发这样的运动。中国社会对于这个群体的绝不是鲜明的抵触歧视心理;而是暧昧不清的复杂心态

  李银河调查表明中国社会对于同志的接受度高于美国。但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并非是中国人心态的开放,而是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坚定。美国人对于这一群体的态度很鲜明,接受or不接受。而中国,对外大家都乐意说可以接受这个群体,但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家中,有几位家长不会去选择逼婚的!(本片采访老头的一段是这一现象重要的体现)

  整个中国都在潜意识里乐意看到这个群体消失(同人女是例外)。政府的政策也不是简单的认同或反对,而是接近于无视的放任态度:有关同性恋的条文是一片空白。“(在当前我国的制度环境中,法律对与同性恋现象,应该说还是保持沉默,即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对同性恋进行合法化的确认,也没有反对的迹象。)”是不是说中国人不乐意承认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

  近几年,各种影视作品率先将同志主题展现出来,那些或许乌托邦式的,或许带着同志自艾心态的电影把爱情描画的如梦似真;而真实的同志生活,在没有身份认同的悲哀,恐惧迷茫中度过的黑暗世界却至今没有任何电影敢于触及(包括这本纪录片)。

  我不相信,连三个数字夹两个杠的网络黑暗都不敢展现的电影,能真正触及这个群体悲哀世界的几分。

  《志同志》影评(七):人物简介

  张北川,国内首位在男同性恋人群中进行大规模艾滋病干预的专家、马丁奖(国际艾滋病领域著名奖项英国Barry-Martin奖)得主

  秦士德,中国学界第一位身为有影响力的专家公开取向的同性爱者,与张北川熟识。

  福汐,同志小说作家

  石头,女同性恋女权主义艺术家

  郭晓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万国司法考试独家签约教师。著有《中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

  童戈,知名同性恋文学作家,同性恋研究者,他本人也是一名同性恋者。中国大陆首次出版的同性恋文学《好男罗格》作者。曾因进行同性恋性行为被铺入狱。

  潘绥铭,中国性学教父社会学研究方法、性社会学和性别人类学研究者,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 。

  周丹,同志法律人。

  章义,于中国最大的Gay吧目的地酒吧

  乔乔,北京最大的Les吧枫吧创始人

  郭雅琦,北京市纪安德咨询中心主任,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徐玢,北京女同NGO同语负责人

  智同,智同同志热线创始人。

  想起,上海女爱小组负责人,花开的地方网站负责人。

  赵静、Gogo,les+杂志负责人。

  杜聪,智行基金创办人。

  柯鸿岡,BBC国际台资深节目制作人、中文部主持人

  许戈辉,凤凰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魏建刚。北京纪安德咨询中心执行主任,《同志亦凡人》创始人,国内“爱滋徒步”第一人。

  高燕宁,《同性恋健康干预》作者。

  杨洋,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语文学专业,2007-2009年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攻读文化管理硕士,毕业论文《从酷儿到同志-关于性与性别主题影展在比利时与华语两岸三地的比较案例分析》获得比利时高等教育部与非营利组织”彩虹协会”共同颁发的”François Delor”奖。曾任职于比利时皇家电影资料馆华语电影基金办公室,担任非营利组织”欧中视听传播网络”艺术策划,策划包括比利时纪录片亨利斯托克回顾展在内的多个主题电影文化交流活动。现居北京,计划在京创办首个女性影展。

  杨平道,独立影像导演。

  孟诺,独立影像导演。

  朱日坤,创立现象工作室以及现象网,组织了“与导演对话”系列活动,策划了第一届青年导演作品交流周以及其研讨会,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纪录片展,进行了中国最早的独立电影的音像发行。

  王我,独立电影导演,艺术家,设计师。

  江天勇,北京爱知行研究所法律项目协调人,中国著名维权律师。

  李方平,律师。

  李银河程青松张元李玉范坡坡就不必多作介绍。

  仅供个人参考使用。

  《志同志》影评(八):记录下这部电影里带给我的新观念

  1.“有些人他们觉得同性恋应该结婚。我觉得,当然,我们应该追求社会不排斥我们

  的一个情况。这个是一个好的事情。可是,我们不需要做那种所谓

  ormal,所谓正常的那种人。我觉得反而我们应该追求不是normal的一种生活。

  2.”进步有时候来自于压制。但是我觉得这背后还有一个悖论是什么呢?就是当你在追求权利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你迎接了国家对你的压制。比如说同性婚姻权。同性婚姻权利的提出,本身对同性恋来讲,很多人都说是进步,对吧。那么我也承认他是进步。但是呢,大家也不要忽略了后现代对此的批判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当你让同性婚姻正当化的时候,你迎接了国家对同性伴侣之间的控制。“

  3,没想到湖南卫视的节目《有话好说》做过一期《走近同性恋》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418b810101fi68.html

  《志同志》影评(九):基佬们要自制

  他妈逼同性恋想搞基就去呗又没禁止,非要把异性恋变成同性恋才满意吗?说要推动大陆同志活动、运动的发展,以为是搞革命吗?同性恋比正常人更喜欢更容易发生淫乱乱交行为,性伙伴也更多,人数还有扩大化的趋势,同性恋似乎被一些人认为是时尚、酷,值得警惕做好预防,同性恋艾滋病感染率在大城市超过15%,20%,超过普通人几十倍,全国来说超过8%,他妈逼要是一些同性恋跟异性发生性关系岂不是害了普通人。还说中性心态是下个世纪最健康的心态,他妈逼是不是人妖占领世界人类不能生育灭绝才行啊?那个小眼后唇龅牙的范坡坡说自己班级同性恋数量巨大,大概三分之一,我擦!是什么学校啊。同性恋还想特立独行独立拥有多性伴侣超越婚姻的关系而不受控制,那鸡巴外国女同中文说的挺好,却说你可以跟好几个人同时结婚或同一个人结婚7次,她妈逼就同性恋犯重婚罪不是罪啊,真鸡巴滥交

  《志同志》影评(十):辩护和一些同性恋话题

  首先我想说要感谢崔老师,我毫无疑问地觉得这是一部很用心以及用专业态度制作的纪录片,描述了中国同志发展的大致面貌,也留下了一些疑惑和总结。片中的许多人物,同志圈里大概都已经耳熟能详。同样也要感谢他们在为中国同志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基本看完了所有的点评,仅从数量上就可以判断影片及话题的关注点都是在小众传播,影响力有限。但我相信多数人能看完这部纪录片都是抱着很认真态度。许多点评在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不足,例如问题还谈得不深刻,结论过于乐观,过于理论化和高调而缺少同性恋人群的实际问题的讨论等等。我全部赞同以上观点,但只是想提醒一下各位:如果将所有的以上话题都涵盖进去,可能也就没有这样一部优质的纪录片了。换句话说,这些可能都不是此片的焦点,观众之所以“挑刺”正是因为缺少其他内容来帮助补充和完善同性恋这个话题。

  这个现象也恰好是隐射到同志文化/发展在中国的现状——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宏观上,社会相较30年前更开化,同性恋被妖魔化的现象减少,更多的人士站出来试图创建中国的同性恋文化。但客观说,同性恋发展只是在起步阶段,各方面资源是绝对性地缺乏。哪怕整个中国有五千万同性恋,总体比例也就在4%左右。试图用这么微小的力量去影响其余的部分,难度可想而知。以及还有许多社会问题(如无知引起的恐同)都是对其发展的负面因素。社会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企图用个人力量来改造社会更是难于登天。片子许多人士都在以自己的力量试图推动这个事情,但不得不说到目前为止效果很有限。直言不讳地说,这其中涉及到了社区领袖的组织能力、思想境界,天时地利,手段手腕,策略方针,宣传等等。但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件以成败论英雄的事情,我们都该感谢他们的付出,并且尽自己所能。尽管现状堪忧,前景不明,但是我们也不会绝对没有希望。

  微观上,同性恋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许多问题至今都没有一个广泛被接受的理论来论述(因为可能本身就不是一件事情那么简单)。所以与其勉为其难地硬性推动同性恋权力发展,不如在一些“自己”的问题上更多研究、发展、完善。之所以在“自己”上面打引号,是想强调,同性恋的有些话题其实是人性本质的,从这些方面也可能找到突破口:

  1. 怎样区分?LGBT涉及到的是各个色谱上的人,现在的情况是这些人是小众,强调联合(如以gay为核心)则不能普遍覆盖人群,而如果过于区分,则可能分散力量。可是疑问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色谱?这个色谱究竟是针对少数人的还是多数人的?我们需要时强调少数人的差异,还是说要强调某些共同的部分(例如能自由选择爱情和婚姻)

  2. 性问题。老先生说的“拉拉阴茎”大家都乐于谈论,其实性是一个最古老的话题,但在公共领域它却很年轻。一两百年前,即使在西方性都是需要避讳的,这种影响一直遗留到现今。我们习惯在私下里讨论着各式各样的性,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对性仍旧是无知的。影片中也谈到了,我们不知道人的一生究竟发生多少性关系是“正常”或者说是有益的。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性趣?AV、手淫和虚拟的性是否能让我们感到满足,区别又是什么。就像同性恋话题一样,现在已经有讨论了,但是却很少。个性化多元化使我们迷失在各种自我当中,却没有一种或者几种共识能互相认同。

  3. 婚姻问题。片子中对婚姻的讨论,我其实觉得超出许多人的理解。郭晓飞提出的前现代(保守)、现代、后现代是对婚姻观念发展的精辟解读。作为同志,我们很困惑于爱与性的结合、婚姻的承诺,但其他人不也有同样的困惑么?究竟是什么让同志圈中稳定的(性)伴侣较少?仅仅是因为缺少强制性的限制还是人性的另一条归宿?作为一个人,我们究竟是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爱呢?是否有多种形式?

  所有的问题我们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恰恰这些或许就是同志的契机和希望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志同志》影评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