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是一部由金铁木执导,王新源 / 席赛兰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玄奘大师》影评(一):从唐僧回到真实的玄奘 ——谈执著的人生与事业
01 如果我对生命始终还有疑问,始终追求终极使命,对世界充满好奇,开放的接受时代变化与新事物,那么我就还活着。生命就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02 记录的欲望来自于长久思考至感动自己哭的一刻,如果喜极而泣是一种情绪释放,那么我的眼泪便往往留给我寻到 我信仰的光的时候。
03 我从不喜欢谈论学业,创业或者生活的坚持和付出,因为我本能觉得无苦可言,无苦可受,受者自造因果。 若你始终都走在正确的人生方向上,那么根本不应该有受苦,活的苦逼这种认识! 如果你有,那么就是你选择错了,或付出、坚持的观念错了!坚持活着这是每个人生活的自然过程,而不是特殊性。
汗水铸就成功的观点在智力和创造力时代其实是无存在基础的,这是一种浅薄和简单的生活逻辑,只有在智慧的基础上,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撑下,极致的执着和坚持才有意义谈论。
而我所说的这种极致的执着和斯巴达一般的苦修精神,对照自己周边,还没发现让我感动的坚持和付出,我只在历史中发现他们...
04 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吴以小说的大众性和可读性弱化了玄奘的精神价值,他变成儒家道德楷模毫无个性,没有了睿智的思维和超然,弱化了非凡的冒险精神与基于信仰的绝对意志力。从公元627年27岁西行,到645年回唐朝 ,19年的西行经历,19年的译经生涯,玄奘完成了一个个体所能创造的伟大人类奇迹!
就像今天中国人民为生存奔波一样,在那个隋唐过渡的饥荒乱世,玄奘选择了超越的人生,这可能也得益于他10岁父母双亡进入佛门避免成为缺乏自由和创造精神的儒家士子,让他在一种充满灵性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在没有儒家入世思想庇护下思考自己生命的另一种意义,在笃定的信仰或者英雄主义影响下,把创造传播佛家思想作为人生事业。
而适逢其时佛学乱象,在信仰支撑下选择了一条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会成功和难以想象困难的路。往西去,去那烂陀,去寻找真理。这样的选择,可让他寻找和弘扬自己内心真正的佛法的同时,以这样的宏愿引导自己修行和塑造生命意义。这是一个渡己渡人完美结合的生命愿景与目标。玄奘乱世中孤独的上路,是一种舍弃物质和超越社会荣辱的选择,置生死于外,为达成万一之希望,是一种为信仰牺牲和 为生命志有所创的个人身体和灵魂的完全出让!这是一种人类伟大的担当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去寻找和探索,根本源于我们相信在那冥冥之中,光在那,而不信者根本不会去寻找。一如冥想状态下,五官都能感受的光。
我相信,玄奘的目标就像这种光,别人看不到,他却看得到!他能够去,别人去不了!
而这样的看似“盲目的意志”,个体超凡的意志,在他西行的路上化解了饥饿,犯罪惩罚的恐惧,偷渡国境,横渡千里荒漠,兵匪人患,山高雪深,宗教差异,政治阻隔等困难。
也源于此种力量:在常人和信徒那,玄奘就会变成无比强大和虔诚的形象,无形中玄奘传达出一种神一般的人格魅力和信仰法力,让众人在他西行的路上各种人士相助,可以说:没有各路官员和高昌 突厥国王等的资助,玄奘几乎不可能成功西行和回国,但是从个体原因看,这些人的行为无不是起源于尊敬或崇拜,玄奘的智识与行为所传达的大无畏的“为信仰牺牲”和“为生命微弱的光冒险和执著探索”的精神-这是普天下之人都缺的改变生命的能量和实现生命圆满的精神,而玄奘凭借这种力量和本性的倔强和胆量去改变了任何可能改变的外在阻力因素。
这样的力量,执著,试问文化领域和商业领域,执著为利功名的人,又有几人可比!而这种源自信仰和探索生命终极意义能量的结合,产生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对比 为了生存赚钱创作电影,写剧本,设计一堆产品,为钱创业的人所谈论的辛苦坚持和执著,是不是过于浅薄和短暂!这就是我所认为很多白领,创意行业的人,创业者的没有必要谈论这种执著和刻苦的原因。梵高的作品之于塞尚如何不同,乔布斯的产品精神之于别人高下在哪,我想,很多人其实都不明白,他们只是在自己肤浅见识与未经批判的经验,中庸求静的性格和无创造性的工作中看到肤浅的世界和人性!对工作和人生,看不穿,看不透,一旦走进某一个领域或者文化 艺术 设计的磁场,就走不出来,沉溺其中自以为是,无法从容进出,失去了再创造和人生的可能性!
05 死心无畏,畏死则死!所谓朴者无敌,玄奘的这种为信仰完全献身的婴儿状态,就比老子所说的复归婴儿有了一种超乎生命 关乎外在的目标感和神圣感。
这种行为已经超越了个体,政治和宗教意义,而变成了一种人类意义,西行求经无果,也许是个体意义的,如果被历史记录,也有可能是历史意义的,但成功则绝对人类意义的成功。而这种笃定信仰,追求人事物真理而发生和传递的平静而执著,超越人性的神性力量因为融汇了 人类对真理,对生命终极意义,宗教与个体,个体价值等诸多思想要素而有了深刻和长远的启示,成为人类永远的精神高地!
《玄奘大师》影评(二):玄奘是如何完成西天取经这个奇迹的?
下面言归正传,我们先来历数一下玄奘前去那烂陀寺之路上遇到的危险与困难。首先是私自出境面临的追捕和石盘陀的暗生杀念,接着是出瓜州后莫贺延碛的八百里沙海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命悬一线,继而是高昌王麹文泰的执意强留,然后在焉耆等地遇到的强盗肆虐,过了龟兹翻越凌山那九死一生的七天七夜、而在恒河也差点被当地信徒生祭,当然我相信还有更多更多的困难和艰险没有被记录或拍进纪录片里,比如疾病、食物中毒、迷失方向等等。
玄奘是如何完成西天取经的奇迹的?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个人因素,在自然灾难(莫贺延碛和凌山)面前,他有强烈的求生欲望,“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方面来自于他对佛法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植根于他的天性”。对佛法的坚定信念,“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算是最好的诠释。而天性我想应该和他的父母早年双亡有关,这或许锻炼了他坚毅的品格。同时,在纪录片中,我们也可得知,他是一个很有慧根的僧人,在他西行之时,已经可以算是高僧了,品德高尚必然是事实。我强调这一点,这与下文的叙述有联系。
其二:人为因素。玄奘在西行之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资助。这与当时的佛教和僧人地位受到尊崇有必然的关系。玄奘是一位得道高僧,精通佛法、且有执着的理想信念。在丝绸之路之上,黄沙飘飘,万里戈壁,商人需要僧人的护佑、戍边将士渴望佛法的慰藉,而高昌王麹文泰更是把佛教尊为国教。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玄奘能顺利逃出凉州(今天的甘肃武威)、在玉门关外偷水被抓后王祥又将其释放被礼待赠送水粮、石盘陀愿意帮助其出境了。麹文泰的执意强留,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是玄奘遇到的一个困难,他只是想让玄奘妥协,但玄奘信念坚定,这打动了麹文泰,一切不攻自破。于是麹文泰和玄奘结为兄弟,并动用举国之力资助玄奘之行。庞大的队伍和充实的钱财有效应对了肆虐的强盗,同时显贵的身份(唐朝高僧、高昌王弟)和麹文泰为西域各国王准备的厚礼也让其在各国收到礼待。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麹文泰的大力帮助,仅仅凭借玄奘一人之力到达那烂陀寺那比登天还难。(有兴趣的话可以比较下法显的西行之路)。
其三:天意安排,也可以说是命运。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识途的老马能在莫贺延碛驮着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玄奘找到水源,更不敢相信在恒河玄奘遇到当地生祭时天空会有雷雨的异象让他死里逃生。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玄奘命不该绝吧。
玄奘,来自大唐的佛教高僧,语言学家,翻译家,探险家,地理学家,印度历史重塑的贡献者,他对佛法的坚定信念,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舍身求法的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玄奘大师》影评(三):当我们在谈论信仰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影片的结尾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纵观古今,这样的“脊梁”一直都有,在看《玄奘大师》时,不可避免的要谈到“信仰”问题,当我们在谈论信仰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玄奘那种穿沙漠、跃雪山的行为在现今社会看来都是值得称道的,更何况是那个信息和交通极其闭塞的大唐。玄奘所拥有的只有一双草鞋和心中的信仰,心中的信仰让他能遇八十一难而难难化解。
然而在当代社会,我们可能感受不到信仰缺失对平时生活的影响,但像玄奘那种在沙漠断水断粮四天五夜还能坚持站起来这种事,在我们看来更像是一个神话。作为中国最庞大的无信仰人群中的一员,我也曾思考信仰是什么,它像爱一样难以解释却会在某些时候展现出难以想象的力量,也许我这一生都无法理解,但我也会尊敬那些有信仰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选择罢了。
这种信仰的力量在我们看来比《西游记》中所描写的更加光怪陆离,然而真实的玄奘西行比那个沦为配角的唐僧更加奇幻。导演金铁木没有用纯现实主义手法来展现玄奘传奇的一生,而是运用实景加CG、旁边加自述用偏向古典主义的手法表现它,增添了许多趣味,但导演将自己的部分主观意志强加于影片之中,使影片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但是我觉得,当代人需要看到这种略不真实的事实,而不是沉迷于《西游记》中光怪陆离的世界。
因为当代人,也需要这样的“脊梁”。
《玄奘大师》影评(四):理想的力量
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我不禁合十双手,做一礼佛状。不是因为影片而笃信了佛法,只为对玄奘法师的尊敬。在我看来,为了信念而执着追求的人,身上会散发一种魅力,而这种魅力,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
金铁木一出,必属精品。原来看金铁木拍的《圆明园》时,就为圆明园万园之园的壮美而感动,也为圆明园毁于一旦的悲剧而叹息。这次更是被玄奘对佛的真诚而感动。金铁木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历史纪录片导演。在他的纪录片中,总是剧情与历史相互乎应,实景与CG相互补充,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原来一提起玄奘,我总是联想起唐僧。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西游记》至今印象深刻。在西行求法的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悟能,千变万化的妖魔鬼怪,和千奇百怪的神仙宝物。而西行取经的领袖唐三藏,只不过是一个可又可无的配角而已。后来出品的《大话西游》更是把唐僧塑造成了一个婆婆妈妈的话痨。可是我从来没想过,唐僧为什么要西天取经。在那个交通不便,通信闭塞的年代,唐僧究竟是怎样翻越雪山,走出沙漠的。
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看,玄奘西行求法的壮举也绝对难以置信。就算是在户外装备和交通工都极其发达的今天,一个人穿越沙漠,翻越雪山也算的上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就仅从这一点来看,玄奘也绝对称得起大师二字。
玄奘的所做作为,绝不同于今天的户外爱好者,今天人们或登山或远游,更多的是一种娱乐。而玄奘,是舍身求法。为了探求佛法的真谛,不惜一切代价。就算是在莫贺延碛,黄沙漫天,水粮耗尽,就算是四天五夜,水米未尽,玄奘还是坚持着自己的诺言: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
我一直以为,当一个人为了理想奋而前行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不可能,因为理想永远在指引着你前进的方向。即使有什么挫折,只要你对理想永不放弃,你还是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所以,当你的对手执着于理想的时候,你的境况就只能用可怕来形容。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永远也打不倒的对手,你不得不被他的坚持而感动。
当玄奘到达高昌国的时候,遭到了国王麴文泰的强行挽留。玄奘一心向佛,不惜以绝食相抵。国王最终被感动,两人化敌为友,结为兄弟。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一个僧人,一个国王,结为兄弟,这是怎样一种传奇啊。只有理想的力量才能铸就这种传奇。同样传奇的故事还发生在撒马尔罕,这个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玄奘大师一夜之间说服国王,弃拜火教而入佛门。与其说这是佛法无边普度众生,不如说是玄奘的执着感动了国王。当你面前有这样一个虔诚的人,为了取得真经,不惜以命相博,你一定也会相信他。就算你不相信,你也一定会支持他的选择。所以有的时候,理想真的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像科学,它不能实实在在的带给你什么,但是,但你坚持不懈的时候,就像中国那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为你的理想让路。
贞观五年,玄奘终于到达了他的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他看到的,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佛教圣地。当100多岁的戒贤大师用手摩挲他的头顶时,玄奘心里是怎样一种的满足啊。这样的满足,只有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的人才能体会,只有永远坚持理想不放弃的人才能体会,也只有九死一生舍身取义的人才能体会。
影片的结尾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话,“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想,玄奘西行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他九死一生拼命带回来的佛法,也不仅仅在于那本记录亚洲各国风土民情的《大唐西域记》,甚至也不在于那本流传千古的《西游记》。玄奘西行的价值,正是在于他用他一生的短暂时光,证明了理想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玄奘大师》影评(五):玄奘大师
1、第一次看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之前那部大名鼎鼎的《圆明园》并没有看过。看过这部《玄奘大师》后,起了将金先生的作品全部看一遍的念头。
2、影片选取的主题很不错。《西游记》的故事,人尽皆知。但是,究竟真实的唐僧取经故事却甚少人知,将这一题材拍成电影是非常有其意义的。
3、虽然是纪录片,但导演依然本着讲故事的原则,沿着玄奘的取经之路,将大量史实贯穿于整部电影,使影片即保持了严肃的历史感,又具备故事的趣味性。
4、不知道扮演影片中人物的虽非著名演员,但是仍然恰如其分的诠释了角色,尤其是扮演玄奘的演员,值得肯定。
5、画外解说值得表演,嗓音悦耳、大气,非常适合用于纪录片。
6、玄奘大师其人确实值得钦佩,为了理想如此不要命的锲而不舍让人感动!
《玄奘大师》影评(六):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2014年,大学的最后一个暑假,也是最热的暑假。
我为了见付博老师一面,坚持每天早上六点起来坐两个小时的车去西安工业大学听课,与我同行的还有今年已经顺利考上研究生的正南君,他那时候总五点半起来,每天就像赶小鸭子一样把我赶进了地铁站,哈哈。
为何要去见付博老师,如今我也忘记了初衷,我忘记了从哪件事还是哪个人嘴里听说他讲课很好,所以我就是要去。课程时间不长,总共就七天,付博老师的课程就只有三天,他为我们讲解考研英语,至于讲了哪部分我也忘记了,记得的只有他说过的零零碎碎的片段,以及他提及的故事。我的一位大学老师说过,希望多年之后,他自己在课堂上说过的某一句话会让自己的学生感到很对,至于知识这些东西都是些不重要的细枝末节。付博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如今我只记得他聊得那些八卦,却丝毫不记得他讲过的英语例句……
他讲的课其实听久了会让人感到困倦,也许他明白这个,所以他看到学生们有倦怠之意的时候就开始讲故事,有时候会讲自己的八卦有时候会讲吴耀武老师的,也会冒出一些搞笑的话,甚至谈起爱情和考研的选择问题。
我记得他那时候说,有学生问他如果考研期间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人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们当然要选择喜欢的人,在喜欢的人面前,考研算个毛啊。
当时觉得他肯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今已经过去快两年时间,他这话我还记得,我却觉得他说得真的很对。尽管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感觉。
《玄奘大师》这部电影就是他推荐给我们的。
他说,每一个考研的人都该去看看这部电影。
快两年过去了,我把这部电影翻出来看第二次,比第一次看的时候更加感动,甚至想要落泪。不止每一个考研的人该去看,我觉得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该去看看。
梦想啊,如今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就是一觉醒来想要去做的事,就是感冒发烧神志不清的时候想要去做的事,就是第二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依然想要去做的事。
在这部电影里,不同于绝大多数(包括我)肤浅的人生,玄奘大师的人生充满了厚度。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配得上“大师”之名号的,如果一个人,绝顶聪明、信念坚定、心思纯正,并且他为了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那这个人是值得崇拜的,因为无人会因为他的高度而感到嫉妒,无人会因为他的伟大而产生毁灭之心。
我们来大致细数玄奘西行之路所遭遇的劫难,他28岁决定离开长安前往印度学习大乘佛法,当时禁止出境,他偷渡,为了信念,他犯了法。
在茫茫大漠之中不慎失去了救命的水,他明知自己走不出这杀人的荒漠,在走了一阵子回头路之后竟然决心继续向西,他说要“宁可西行而死,也不东行而活。”为了信念,他已经置生死于不顾。
后来高昌国国王请求他留在高昌国被供养,他一心西行拒绝诱惑,高昌国国王威逼利诱,他以绝食反抗。为了他的信念,他决心与帝王为敌,然而高昌国国王是爱佛之人,与他结拜,还给他丰足的物质和人力帮助。
他到达并不信仰佛教的国度,为国王讲解佛法,一夜之间让整个国家改变了信仰。
他用七日越过冰峰林立的天山山脉,终于到达佛祖觉悟之地,在印度他受到极高的待遇,拜已近暮年的高僧为师之时他满眼泪水,学成之时,他与全印度的佛教徒辨经,直说“有人能推翻我的观点就斩首相谢”。无人能推翻他。他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然而他在这堪称人生顶峰的时刻不忘初心,回国宣扬大乘佛法。
他回国之时,全城百姓都来围观,当年他走之时,无人为津。
他开始夜以继日翻译梵文佛经,并向皇帝提出修建大雁塔保存佛经,年过半百依然亲自为这座塔搬砖添瓦。等他完成了一切他觉得应该完成的事情,他就静静归去,他眼见莲花,白而可爱。
他所遭遇的劫难,其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一个拥有梦想之人放弃前进,并且无人会责怪他的软弱无能,对于这样一个28岁之前就已经被尊为高僧的人,他本来完全不用豁出性命去做这样一件事,如果一个人的梦想是优越的生活,那么他早已经得到。所以,许多人奋斗的终点只是玄奘大师的起点而已。
他的信念坚定,才能让一个国度一夜之间改变信仰,他的信念坚定,才能让宇宙自然都感知到他的坚定,所以荒漠挡不住他,雪山留不住他,这并不只是幸运,人与万物自然之间是有着某种未知的吸引力在的,正如星座会影响人一样,人的信念也影响着自然。
所以才有鸡汤说“你想要去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我想对于佛他是热爱的,我想所谓热爱,不是一想起来就热血沸腾半夜三更都睡不着觉的,而是一种深埋于心的、如涓流般的、细微的又绵绵不绝的,从记事开始,决定了就再无法放下无法忘怀的。
唐朝的长安已经不再。
然而大雁塔依然屹立于这座城,如今的它被小心翼翼地呵护起来,安详地坐落在游人如织的大慈恩寺里。我从前对这座天天都能见得到的塔并无大的感觉,它不够精美不够高大,如今再看,每看一次都觉得更加敬畏更加骄傲。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只是个景点,然而景点背后的重量只有少数的人才能有一丝丝体会。
如果你想要去做一件事,为了这件事,抛弃全部,那一定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做得是一件好事,那便更好了。
如果你想要去做一件事,没办法为了它抛弃全部,那一直念念不忘,一有机会就去努力,把这件事当做自己的使命,那也是有可能做得到的。
只是不知道,肤浅的人生中,是否有这样一件事,能够让人义无反顾呢?
愿每个人都能找得到自己心里的那个信念并为此不懈付出。
《玄奘大师》影评(七):逛景点之前先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是极好的选择
深夜,一边敲英文一边听着CCTV6的纪录片,先前只是听一段没一段的,没太用心,是从西天取经那段开始认真看的。
看完之后有几个思考,在此记录一下
1.是不是因为《大唐西域记》写得太棒,别人觉得无法超越甚至难以望其项背所以旅行类的书籍才会沉积这么多年才发展起来?玄奘的游记比现在的环游世界游记逼格高了不止一星半点啊
2.宗教或者大型组织根本离不开政府权利的支撑。先是由大唐皇帝亲自为玄奘的书作序,首次公开表明支持佛教的态度,再是招募众多僧人帮忙翻译经书,后来还同意建筑大雁塔。
3.玄奘的弟子与高阳公主私通…即便高阳公主本身就不是什么好鸟,臭名远扬,但作为一个僧人,染指大BOSS的女儿就不对了。玄奘苦苦经营的关系差点毁于一旦
4.我想知道玄奘做了什么去缓解与皇帝的紧张关系,又如何回应其他人对僧人作风问题的质疑?
5.特别的经历让你跟别人不同,而这段经历或者这项技能越难被复制,你的价值也越突显。玄奘的技能好多啊,高级资深翻译19年,超级外交官(拿到这么多国家的文书也真是屌爆了),法相宗创始人,还具备建筑能力(参与设计大雁塔…)而且这么多年的独自旅行还出了一部《大唐西域记》
6.什么叫专心致志,什么叫呕心沥血。
惭愧…
《玄奘大师》影评(八):从唐僧回到真实的玄奘 ——谈执著的人生与事业
01 如果我对生命始终还有疑问,始终追求终极使命,对世界充满好奇,开放的接受时代变化与新事物,那么我就还活着。生命就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02 记录的欲望来自于长久思考至感动自己哭的一刻,如果喜极而泣是一种情绪释放,那么我的眼泪便往往留给我寻到 我信仰的光的时候。
03 我从不喜欢谈论学业,创业或者生活的坚持和付出,因为我本能觉得无苦可言,无苦可受,受者自造因果。 若你始终都走在正确的人生方向上,那么根本不应该有受苦,活的苦逼这种认识! 如果你有,那么就是你选择错了,或付出、坚持的观念错了!坚持活着这是每个人生活的自然过程,而不是特殊性。
汗水铸就成功的观点在智力和创造力时代其实是无存在基础的,这是一种浅薄和简单的生活逻辑,只有在智慧的基础上,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撑下,极致的执着和坚持才有意义谈论。
而我所说的这种极致的执着和斯巴达一般的苦修精神,对照自己周边,还没发现让我感动的坚持和付出,我只在历史中发现他们...
04 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吴以小说的大众性和可读性弱化了玄奘的精神价值,他变成儒家道德楷模毫无个性,没有了睿智的思维和超然,弱化了非凡的冒险精神与基于信仰的绝对意志力。从公元627年27岁西行,到645年回唐朝 ,19年的西行经历,19年的译经生涯,玄奘完成了一个个体所能创造的伟大人类奇迹!
就像今天中国人民为生存奔波一样,在那个隋唐过渡的饥荒乱世,玄奘选择了超越的人生,这可能也得益于他10岁父母双亡进入佛门避免成为缺乏自由和创造精神的儒家士子,让他在一种充满灵性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在没有儒家入世思想庇护下思考自己生命的另一种意义,在笃定的信仰或者英雄主义影响下,把创造传播佛家思想作为人生事业。
而适逢其时佛学乱象,在信仰支撑下选择了一条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会成功和难以想象困难的路。往西去,去那烂陀,去寻找真理。这样的选择,可让他寻找和弘扬自己内心真正的佛法的同时,以这样的宏愿引导自己修行和塑造生命意义。这是一个渡己渡人完美结合的生命愿景与目标。玄奘乱世中孤独的上路,是一种舍弃物质和超越社会荣辱的选择,置生死于外,为达成万一之希望,是一种为信仰牺牲和 为生命志有所创的个人身体和灵魂的完全出让!这是一种人类伟大的担当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去寻找和探索,根本源于我们相信在那冥冥之中,光在那,而不信者根本不会去寻找。一如冥想状态下,五官都能感受的光。
我相信,玄奘的目标就像这种光,别人看不到,他却看得到!他能够去,别人去不了!
而这样的看似“盲目的意志”,个体超凡的意志,在他西行的路上化解了饥饿,犯罪惩罚的恐惧,偷渡国境,横渡千里荒漠,兵匪人患,山高雪深,宗教差异,政治阻隔等困难。
也源于此种力量:在常人和信徒那,玄奘就会变成无比强大和虔诚的形象,无形中玄奘传达出一种神一般的人格魅力和信仰法力,让众人在他西行的路上各种人士相助,可以说:没有各路官员和高昌 突厥国王等的资助,玄奘几乎不可能成功西行和回国,但是从个体原因看,这些人的行为无不是起源于尊敬或崇拜,玄奘的智识与行为所传达的大无畏的“为信仰牺牲”和“为生命微弱的光冒险和执著探索”的精神-这是普天下之人都缺的改变生命的能量和实现生命圆满的精神,而玄奘凭借这种力量和本性的倔强和胆量去改变了任何可能改变的外在阻力因素。
这样的力量,执著,试问文化领域和商业领域,执著为利功名的人,又有几人可比!而这种源自信仰和探索生命终极意义能量的结合,产生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对比 为了生存赚钱创作电影,写剧本,设计一堆产品,为钱创业的人所谈论的辛苦坚持和执著,是不是过于浅薄和短暂!这就是我所认为很多白领,创意行业的人,创业者的没有必要谈论这种执著和刻苦的原因。梵高的作品之于塞尚如何不同,乔布斯的产品精神之于别人高下在哪,我想,很多人其实都不明白,他们只是在自己肤浅见识与未经批判的经验,中庸求静的性格和无创造性的工作中看到肤浅的世界和人性!对工作和人生,看不穿,看不透,一旦走进某一个领域或者文化 艺术 设计的磁场,就走不出来,沉溺其中自以为是,无法从容进出,失去了再创造和人生的可能性!
05 死心无畏,畏死则死!所谓朴者无敌,玄奘的这种为信仰完全献身的婴儿状态,就比老子所说的复归婴儿有了一种超乎生命 关乎外在的目标感和神圣感。
这种行为已经超越了个体,政治和宗教意义,而变成了一种人类意义,西行求经无果,也许是个体意义的,如果被历史记录,也有可能是历史意义的,但成功则绝对人类意义的成功。而这种笃定信仰,追求人事物真理而发生和传递的平静而执著,超越人性的神性力量因为融汇了 人类对真理,对生命终极意义,宗教与个体,个体价值等诸多思想要素而有了深刻和长远的启示,成为人类永远的精神高地!
《玄奘大师》影评(九):看完《玄奘大师》的感想
一直很期待关于玄奘大师的纪录片,听到此片的消息就去看了。
看到有关法师求取佛法的艰难历程感触颇深,因为看过央视的《大唐西游记》纪录片以及拜访大慈恩寺所以有所了解,这是本片最感动我的地方也是能引起我对玄奘法师追求信仰的精神而产生共鸣的地方。
但是既然是描述一位能写出《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的三藏法师,此片对场景的复原和文物的描述太不足了,虽然篇幅有所限制,但是剧组对于人物尤其是衣饰的还原令人大失所望,这就是一般古装剧所用的在现实可见的廉价货,更遑论对印度西域文明的复原。
纪录片首先追求的就是纪实,而金铁木导演的作品一直忽视这一点,《大明宫》太让人诟病了。也许你能通过电脑技术复原出华美的宫殿,但你对场景的布置还有人物的衣饰到处透着后现代工业社会粗制滥造的味道。试想在大唐的殿堂在印度的圣殿在西域的庙宇迎面走来的却是为迎合现代人口味或者未加考究的人物这种感觉不言而喻。
本片的音乐是值得肯定的,程池的音乐在《新丝绸之路》就颇为出彩而在本片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丝路的精魂,本人很喜欢《如梦》这首插曲。
刚刚看完想到的就这些,推荐央视的《大唐西游记》,西安大慈恩寺很值得一去。
《玄奘大师》影评(十):影片《玄奘大师》观后的感动
人在成熟之际,或许感性的一面要占于理性之多,观看影片途中我不禁几次落泪。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西游记》至今印象深刻。在取经的路程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手持金箍棒72变的孙悟空,好色贪睡的猪八戒,千变万化的妖魔鬼怪,和千奇百怪的神仙宝物。而这个四人团队领袖唐三藏,只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主角”而已。到后来90年代中旬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更是把唐僧塑造成了一个罗嗦搞笑又搞怪的角色。可是那时从来没想过,吴承恩为什么写一个僧人要西天取经?在那个交通不便,通信闭塞的年代,为什么有人要取经?而吴承恩的灵感究竟来自于哪?
初闻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是在初中时期,那时偶然从一位邻居(净土居士)的手中借取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
里面提到在隋末唐初,一位僧人徒步穿越沙漠。领着一匹赤色的老马置身去往印度求取佛经。
而后据悉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心中的佛学经典《瑜伽师地论》是毕生的最爱和追求。
如果不知道玄奘大师这其中九死一生的路程,你就不知道真实的玄奘大师究竟有多么伟大!
影片中玄奘西行的一些难忘的片段真想在回味一下。
玄奘大师从长安启程,在西行的路上走进了很关键的一站--凉州。公元627年,大唐和突厥的战争一触即发。军队戒备森严,由于当时唐朝施行禁令,任何人不得向西而行。而他也在疑惑怎样能走出凉州?疑惑的同时设立道场讲经等待时机,寻求机会。然而玄奘的壮举感动了当时凉州的佛教领袖,在僧人的掩护下,他终于走出了凉州城,但此后只能隐姓埋名,昼伏夜行。
沿着河西走廊,玄奘来到了瓜州-唐朝边境的最后一个军事重镇,然而这里的战争气氛比凉州更为浓厚,他又陷入忧虑中。该怎么办?据影片介绍,自公元四世纪以来中国僧人就开始结队前往印度,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宗教活动之一,绝大多数朝圣者不是没有记载,是死在了西行的路上。
无奈之下,作为一个违法西行人,他只能偷渡边境。
太阳即将升起,玄奘孤身一人走进大漠,走向无法预知的未来。从瓜州往西,有一条无垠的沙漠和戈壁,他必须自己穿越这片死亡之地。
在走过了一段路以后,他看见了唐朝边境的第一座烽火台,而自己在夜间取水时险些被边关将士射杀,而幸运的是,边关将领竟然也是一个信佛之人。在校尉王祥的帮助下,玄奘补充了粮食和饮水,又毅然的踏上了西行之路。
玄奘面临的第一次生死考验,是在一片800里的大沙漠--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是通往西行的必经之路,极为凶险。在他走了很远以后,发现自己迷路了,就在这时,他又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饮水的大皮袋掉入了大漠的深处。
他已不可能在走出这边大沙海,他已经绝望了,但可以还生的办法就是回头东行,但他曾经发过重誓,宁可死在西行路上,也绝不东归而生!
他明知死神正向他招手,但仍然前进不止!为了一种信念,他不惜抛却自己的生命!这是影像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幕!玄奘用一种超越常人的执着精神,支撑着他快要灵魂出窍的躯体仍然前行!
据记载此时玄奘已经5天4夜滴水未进。他已昏迷在沙漠中等待死亡的降临。然而他的诚意感动上天,死神大门没有收留这个虔诚的僧人,不禁在绝境时沙漠给予他凉风,还给予那匹老马以奇妙的启示,在沙漠里中看到水源,生命得以延续。
俩天以后玄奘走出沙漠,在伊吾的第一所寺庙与故国的老僧相遇,绝处逢生之后的玄奘第一次感情外露也不禁流出了真诚的泪水。
记得前几天,我与一位好朋友聊天时,谈到玄奘,他给我讲了一段往事,在余秋雨先生写千年一叹时曾经提到过一个千禧之旅,在补给充足,全副武装的前提下,来穿过西域,穿越沙漠。但他们仍然觉得很冒险,甚至可以说顾虑重重。
而玄奘的所做作为,绝不同于他们,更不同于今天人们登山旅游或者是去冒险,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娱乐。而玄奘,是舍身求法。为了探求佛法的真谛,不惜一切代价!
在玄奘到达印度之前经过了无数次生死考验,这其中遭遇过土匪,拜火教教徒,翻越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在翻阅高原雪山时。恶劣的天气,使着自己结伴的伙伴冻死了一半以上,但他仍然没有退缩,可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伴冻死,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然而贞观五年,玄奘终于到达了他的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
当梦寐以求的佛教圣地出现在他面前时,当100多岁的戒贤老法师抚摸玄奘的头时,他又不禁流下了真诚的泪水。皇天不负苦心人,曾经的苦难磨练终于都已经成为往事,当玄奘流泪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只有他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体会吧。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这个民族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西游记》不重要,《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些都不要重要,重要的是玄奘用了短暂的几十年光阴诠释了信念的力量。
玄奘大师,你便是中国民族的脊梁 !!
石汪洋
2011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