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父后七日》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6-28 02: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父后七日》经典影评10篇

  《父后七日》是一部由刘梓洁 / 王育麟执导,王莉雯 / 吴朋奉 / 陈家祥主演的一部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父后七日》影评(一):《父后七日》,荒谬之后的悲伤沉溺

  文|moka1986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拼。”寥寥四千余字的散文《父后七日》出自台湾“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家刘梓洁之手,是她借由个人经历而抒写的伤怀之作。今夏,她连同新锐导演王育麟,将文字搬上银幕光影故事则成了一札笑泪交织的“温馨头灭手记”,凭吊那些不再往复的人事记忆,仿似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阿梅因父亲故世而返回彰化乡下奔丧,在重新面对父亲成长乡里世事人情中,她即体尝到传统葬仪的匪夷所思,也更加珍惜乡里间质朴率真浓厚人情。三日入殓,七日火化。在历经七天种种有趣而荒谬的殡葬仪式中,她却全然不及思念慈父。再回到光鲜疏离的城市,过境机场看到父亲爱抽的长寿烟,思念竟如排山倒海而来,泪水决堤。

  葬仪社的土公仔在父亲过身后,第一时间在家中安排丧礼事宜女儿被吩咐什么时候不可以哭,什么时候要哭。只听令道士一声,早晨刷牙时白沫横飞的跑去“哭爸”;晌午,含着满口饭又跑到棺木前大哭;晚上忙著折衣纸,只要时辰一到也要忽而跑去“爸”······“常听人说累到‘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这么累的事。”在阿梅平静的旁白里,“累得哭爸”的台湾谚语如王育麟导演所言,正是“生猛俚俗中的一份宽悯仁厚;浓情冶艳中的一份云淡风轻;哭天抢地中却仍有一份从容不迫怡然自得。”

  近年,台湾电影的本土意识渐渐回潮。《练习曲》清新的环岛之旅;《海角七号》谐趣的原乡摇滚人,《艋舺》复原台北街市的旧日风貌,散发浓厚台湾味,在矫情泛滥的青春片中争得一席之地。而《父后七日》视角更为独到,将目光投向台湾原乡至今古风浓厚的殡葬文化。对于有类似经历的台湾人来说极具熟悉感。之前,《父后七日》应邀参展香港电影节,在港首映时引得观众爆棚,佳评如潮。“我想这些传统葬仪习俗在很多年前的香港亦或大陆存在的,无论它是否消失仍是大家的集体记忆。幽默好笑感人催泪的电影香港观众必定也似曾相识。这效应或许就像十多年前我们在台湾看港片《南海十三郎》一样。”

  浓妆艳抹职业哭丧女;拿着成人杂志为阿爸送终的大志;再到送罐头塔悼念趁机拉选票的议员······这是一些荒谬却又真实众生相。错愕中的调侃,久违的乡里人情,喧闹又多荒谬。看似“大不敬”的外壳之下,却有着另类幽默感传递着温馨又豁达生死观。“更简单的一点,我们正是希望观众身处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中,嬉笑怒骂,鼻酸眼热后找到自己的故事。”“特别是去年台湾八八水灾,瞬时间有许多中南部民众都面临到亲友亡故的哀痛。这几年大陆也是如此,我希望这部片子能给予经历过至亲过世的人一个心灵救赎,或是只是很简单的,一种温暖力量。”电影的“荒谬”实则是影片观者有意保持的一种距离,那些捧腹的笑点背后才是我们应该回首的文化信仰:凭吊逝,疗愈生。

  专访电影《父后七日》导演刘梓洁、王育麟(以下简称LW)

  Q:《父后七日》在香港电影节首映时观众爆棚,对于一部反映台湾本土文化的小成本电影,赢得以粤语为文化环境的香港观众如此厚爱,似乎很是难得?

  L:在香港电影节放映时,演员用台语演绎,香港观众看着中文字幕,再翻译成广东话,很怕这过程太间接,笑点已过。但香港观众却都在第一时间爆笑,自己坐在观众席里,观众每笑一次,我就心安一次。映后,见有女性观众偷偷拭泪。这其中不仅是剧中的传统仪式让香港观众新奇,我想更为重要的电影传递的父女之情、生命伤逝之痛是举世皆然、不分国族的。

  Q: 《父后七日》以一种诙谐、调侃的电影方式讲故事,散文中喜剧元素反而没有这么被放大化。

  L:也许这要说到文字和影像,两种不同媒体特性。文字要达到力度,必须节制抑敛。但影像的张力,却可透过表演音乐画面的堆陈铺展感染观众。因为要述说的命题太悲伤、沉重选择轻喜的风格其实隐藏着一种“不得不然”的无奈。用嬉笑怒骂方式来做呈现,观众在笑过、哭过之后,电影背后更大的东西,才会慢慢浮现。

  Q:这次《父后七日》是将散文改编,原文寥寥四千字。要将篇幅不长的散文作品改编成一部电影的长度,特别是将细腻的文字转化为夸张的影像,怎样去调和?

  W:原著散文着重在一场葬礼与父女之情,而电影就要更广阔地谈及台湾中南部传统乡间的人情世故与台湾特有的人情味。相对于刘导,我从小都在台湾北部长大,对于初到这里的人常说的对台湾第一印象是很有人情味,我始终不以为然,一直认为是大家客气约定成俗的说法。但这次影片绝大部分在台湾中部彰化县拍摄,拍完之后我确实感受到”很有人情味”所言不假,应该是传统乡间还保有的一种古风吧。

  L:最近有犀利评论家问我,“为什么从散文到了电影,女儿这个角色,反而退到后面去了,你是不是在逃避闪躲?”其实不然。我认为与其沉溺,不如选择疏离,因为那可以帮助叙事者更清明地观照整个故事。于是,道士、孝女阿琴等周边乡土人物反而跃到前线去了,将台湾中南部乡间的人文风情淋漓展现。这才是支撑整个故事,最丰厚背景。这些葬礼仪式能存在,的确得仰赖乡间紧密的人情以及舒阔清幽土地

  Q:我个人在《父后七日》里其实看到是一种特别的生死观。死似乎不再是生的一个对立面,而电影更多是传递一种生者要好好活的勇气

  L:是的,其实仪式发挥着“疗愈”的效果。对于宗教,全然迷信或全然不信都不是重点,而是仪式能带给我们什么,对我来说应该是一种家人凝聚在一起的温暖。如果没有“人”,仪式将是冰冷的。当葬礼结束,家人再度各奔东西,而逝去的亲人却会始终活在心中,是这股力量让人不管走得多远,心永远与家人、乡土系在一起。因此,我们才会在不可预期的瞬间被思念袭击。这股骤然涌而上的悲伤却不是要沉溺伤痛,自艾自怜,而是提醒我们将这份力量转为继续前行的勇气。

  Q:殡葬业在台湾其实是一个很奇特现象繁文缛节在乡村里保有较为完好,而城市人几乎都摒弃掉了老祖宗传下来的这套礼俗,大陆亦是如此。那么导演是出于何种原因坚持把这个文化做呈现?

  L:《父后七日》能快速引起话题,我想是它召唤起许多台湾人的共同记忆。对许多人来说,那都是不愿再回首的送别过程。电影却籍着温馨、喜趣的方式陪台湾人重新走了一遭。或许在笑声中,伤怀比较能够较释怀。随着变迁,殡葬业者纷纷“升级”,成为生命事业、生命规划、生命艺术公司。当殡葬仪式一再简化,是否失去亲人的悲伤也会被“简化”?或是因为少掉声光仪式反使悲伤变得更纯粹?或是将躲匿到更深层的创伤里?这都是未知数。只是很欣慰,能够保存下乡间传统仪式,或许数十年后它会完全消失,却能在这部电影里留存。

  Q:似乎台湾电影一直是以青春、文艺旗帜高歌猛进,但是真正得到国际认可大众认同的作品鲜少。《海角七号》、《艋舺》这样叫好叫座的电影仍屈指可数,那么对于“小众”的台湾电影有怎样的期许

  W:这话题在最近我们参加的各式座谈里也常提到。这几年台湾电影的片量与观众的期待相对好了许多,当然片型不多是有些客观主观因素。《父后七日》这样一部视角独特的电影,甚至配乐也别出心裁。除了说我个人是有点天生反骨叛逆之外,其实也想在开拓台湾电影类型多样化上面尽一点力量。无论什么类型,我想大家多少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要多关心市场一点了。曾经发生过的台湾电影两三天下片,票房不过十万台币的状况,希望那种苦日子不要再来了。当然我这么说,不尽然是片子不好,那时候大家不管不懂也就不做营销,影片就跟观众渐行渐远了。

  L:台湾电影若能慢慢复苏,我想是创作者们渐渐不执着于作“作品”,而是作“商品”。商业不见得媚俗,或是低俗品味,而是做到了与观众沟通。《父后七日》在筹备阶段就希望它不是一部“把导演心里的个人郁闷或艰涩的艺术情怀兜着给观众看”的电影,而希望是好笑、好看、好哭,在情感上能引起共鸣,有深度价值的电影。现在电影营销机制渐渐完备,不管是什么类型,都不该再有“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分野。

  Q:刘梓洁老师首次跨行尝试做电影导演,相较于写作都是更为劳累繁复工作。之前接受采访时曾说:你们又累又幸福。那么这种疲累感和幸福感都源自哪里?

  W:当导演,是第一回,是不是人生唯一一次,也很难说。如果一个人只专心做好一件事,我想对我来说还是写作,包括文学创作剧本。纸上作业实际拍摄差别当然非常大,这次拍片最有趣的地方是我又回到彰化家乡,与乡土、与父老人物重新紧密地互动了一次。我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全都来担任临时演员,而他们似乎也不觉得要重新温习一次父亲过世的悲伤,而是感到光荣和新奇!王导常引博格曼的话说:“电影圈是个屠宰场”,因为里面有太多“人”的因素,我却觉得它像个修练场,是个人性人世的缩景。修练创作者保持自觉:如何收、如何放、何时收、何时放。这正是拍电影有趣的地方。

  《父后七日》影评(二):仪式前后

  中国总是不乏仪式的,尤其是在节庆之时,婚丧嫁娶之日,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渐渐忘却了那些仪式。城市里工作的阿梅回到自己在彰化县的老家,就经历了一场仪式。她回来是按照当地的风俗来为自己的病逝的父亲举办一场丧礼。而整个过程对于抽身而出,站在第三方的观者来看却是一场喜礼。 而这场道教仪式的主角不是阿梅的父亲、不是阿梅,不是阿梅的哥哥,而是葬礼承办方的那个道士祭司。确切的说连那个道士都不是。而是那个被完善复杂的葬礼本身。在不同的时间段道士会烧掉不同的符,吟唱一段祭词,在村落里散播纸钱,命令阿梅和哥哥上香,上贡品,磕头、哭泣……。不同的程序是被默认的法则作为参与者,人们习惯性的被指示,如同工业流水线上的一根机械摇臂。

  在这场闹剧里阿梅顾不上难过和悲伤,偶尔之后想起一些父亲曾经对他的爱。

  在这七天里,阿梅无时无刻不被这个葬礼折腾着,吃饭时,道士喊,女儿来哭。她马上放下饭碗,嘴里含着饭,跑到棺材前大声的哭嚎。饭掉在棺材上,她赶忙拿起来放回嘴里。正刷牙时,道士喊,女儿来哭。她再次冲出房间边刷牙边哭。有人来上香,她伺候在一旁,点上一炷香,交到上香人手里;她还和村里的女人们一起叠纸元宝,期间人们不会怀念她的父亲,只是家常理短的闲话

  阿梅对哥哥小庄(长发青年样子很的很随性)说,我以前听人家说,累得像哭爸,原来,哭爸是这么累的事情。于是小庄打她的头,一起大笑。而这笑声背后掩饰着多大的悲痛,有些时候笑声和悲伤是成正比的。

  一天阿梅要给父亲弄一张出殡时灵堂摆的遗像照片,于是哥哥小庄穿起父亲的肥大西装,手里举着一束花。就拍了一张,然后电脑PS上父亲的头像。当她去照相馆取到那个大大的遗像后,她骑着摩托车背着大大的遗像在公路上飞驰。脑子里也飞驰回那年……

  那年她还上高中单身的父亲骑着摩托车载着她回家。问她考试成绩怎么样,她很随意的告诉了父亲她的成绩。“差不多啦”“我看你那成绩单啊,雾煞煞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科目?”“差不多啦!”“那你能不能考上台大?”“哎呀,随便啦”。阿梅的每句回答都是漫不经心。然后她说:“爸!”。“嗯”父亲一边开着摩托车一边回答道。

  “今天是我生日耶”

  “几岁啊?”父亲问。

  “18岁!”阿梅笑着回答。

  父亲停下车说:“你下来一下。”他从后备箱里拿出一个彰化粽子,“这个给你”

  “哪有过生日吃粽子的?”阿梅笑嘻嘻的问着父亲。

  “这是你姑婆在彰化排了半天的队才买到的,快吃啊。这个叫金粽”顿了顿父亲又说“不要和你哥哥说!”然后点燃一根长寿牌香烟,看着阿梅吃仅有的那枚金粽。阿梅笑着吃完了。

  父亲丢掉香烟,指着摩托车对女儿说:“你来骑”

  “我不会”

  “不怕,有爸在呢!”

  公路上,一个学生裙装的国中女孩骑着摩托车载着摇头晃脑唱歌的父亲在欢笑声里摇摆着行驶……

  阿梅应该在想,父亲偏心她多一些啊!

  复杂的仪式里所有人都在走过场,父亲的子女在这七天里如此的困顿。以致于没有拿出时间来怀念自己的父亲的爱。然而这个仪式又是必须的,是对失去灵魂引导安慰

  阿梅在最后时默念“在某班从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父后七日》影评(三):头七

  当一个人离开去远方整整四十九个月之后,我看到了这个片子。瞬间便感到念力如此的强大,由思念牵引跨越时空,由思念做局熔铸成此境。这是启示吗?我宁愿相信有...

  当我觉得是时候回到正常生活中去的时候,剃去了蓄养多日的胡子,操作完便看了日子,竟是整整四十九天,第七个七日,这是缘分,还是胸中无意识的心结? ...

  当第一个七天到的时候,多日的仪式、恼人的事务处理,磨的有些半麻木的我离乡返家的周末从市里回来,屋子里...我认为我看到了超自然的东西...

  一切如昨,但,一切不再照旧。后时代里,几无人听取倾诉,几无人点评冷暖。于是段段心语化为梦境,层层铺排堆积,永无休止的循环播放,playing ... playing...

  怎麽才是个终点?!

  有些记忆,真的不舍得忘。

  --==9035==--

  《父后七日》影评(四):触景伤情。

  不管是在台湾抑或在大陆的农村,闽南文化中的传统部分是相通的。这部电影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我奶奶的那七日。

  同样是在一个乡下地方,得知奶奶病重后父亲和他的兄弟们从不同地方赶回去。我还记得那年冬天非常冷,南方地区发生很严重的冰灾。我和姐姐在睡梦中接到妈妈的电话,说奶奶走了。我们姐妹俩急忙的准备好东西,第二天坐早班车赶回乡下。

  接下来如同电影里面的一样,每天有不同的事情要我们去做。不能让蜡烛熄灭,棺木来前要跪在大门口迎接并且不可以哭,看着奶奶的大体放入棺木时要嚎啕大哭。子孙们都被折腾的很累,哭都成为一种程序。人在那个时候其实忙的都不知道悲伤。我还记得出殡后,爸爸把所有的后事处理完了,在回家的路上长长吁了一口气。回到家后的那个下午,爸爸睡了很安稳的一觉。

  和片中的主角一样,我们都不爱表露自己的感情,大家都在压抑心中的崩溃。我记得有一天下午,我和堂姐坐在奶奶床边守着蜡烛。两个人沉默之际,堂姐突然看着奶奶然后呆呆的问我:“你觉不觉得其实奶奶只是在睡觉,并没有离开我们。”我愣了一下,然后眼泪一直往下掉,和堂姐就那样哭成一团。

  回家后,奶奶的事情也好像尘埃落定一般,大家又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我好像忘记了这件事。直到有一天经过一个天主教堂,我进去听弥撒,听着听着想起了奶奶,就坐在那一直掉眼泪。

  怀念是如此的沉重。就像今晚,我又想起奶奶了,您在那还好吗。

  《父后七日》影评(五):泪点

  这部电影,其实打开过2次,却在第3次打开之后才静静的看完。看完后确信,一定要在一个安静的时候,没有任何干扰的看。

  我承认,我对于视觉的敏感度远低于文字,所以知道第一次旁白出现的时候,我才迟迟的被带入剧情。虽然影片里面有很多诙谐的片段,我也跟着笑了,但还是没有办法改变影片的基调。

  影片前半部分的时候,基本没有正经的拍大家的哭,还有一场搞笑的装哭戏。我就想起来,我那天接到电话,去车站,买票,都一直没有什么悲伤的情绪。直到那个插队的人,跟我说他要赶回去看病人,我对他大吼,我才发现我是永远都没有办法赶得及看外婆再一眼了。

  之后的事情和影片里面大同小异,我们被指挥着忙这忙那,妈妈的情绪一直不好,几个孩子中间,她哭的最伤心。我的很大一部分使命就是扶着妈妈,还尽可能的安慰她。而这个过程中,我也几乎没有哭过,坚强的像一块石头。

  后来什么时候落泪的,我也记不清楚了,大概也是某个细节的提示吧。就像现在,我看这样一部电影,看到爸爸背着哥哥给妹妹吃肉粽,也会哭。想起小时候,外婆偷偷塞给我的某样宝贝,然后说他们没有的,快点收起来~

  《父后七日》影评(六):离殇

  怎样才算长大?如何才能够成熟?

  我一直都弄不太清楚,因为想一直年轻下去,一直可以有梦做,一直可以跟爱我的人呆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原来一切都在你不知不觉中离你越来越远,最后突然消失。

  电影是讲一个女儿回家安葬父亲七日间发生的事情,有哭有笑,笑比哭多,是的,即使心里布满哀伤,即使血液里流淌着悲痛,我们还是在笑。

  生活是自己的,你的日子只能由自己来过,体会感悟统统只属于自己。有时候会做些样子给外人看,就像这场花样繁复的送葬仪式,只会让人发笑。那些最细小的回忆却可以让人落泪,让女儿痛哭的是父亲对自己无私的爱,对于往生的人我们只能徒劳的做些表面功夫来宽慰自己充满失落感的内心。

  这世上最令人心酸的莫过于不懂得感恩的心和不懂事的小孩子了,然而这段时期我们却要经历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等我们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意识到谁才是最爱我们的人时,剩下的时间却不多了,于是怎样用力的拥抱着这些日子来过都是不够的。

  你是否曾在虚空中找过一个人的灵魂,你是否在一瞬间里触景生情,你又是否在心痛过后若无其事的微笑?

  在爱的人眼中我们永远是小孩子,永远需要保护。我好爱你,是你让我体会到用生命来爱一个人是怎样的感觉,我曾想用我今后的生命来报答你,你却说不用了,能保护你到现在已经很幸福了。

  你离开了,却把爱留在了我心里。原来真正的爱如此的诚实,纯净,不求回报。

  《父后七日》影评(七):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廿二。

  父亲是正月初七去世的。

  当时我在读高三下学期。

  他等我晚自修放学,他叫我关家门,他说我们一起上楼睡觉。

  他肚子走得很勇壮。凌晨在妈妈的尖叫声中惊醒。

  一直喊一直喊,晓君晓君。

  我爬起来的时候,看到一地的血。

  爸爸的眼睛是睁开的,嘴巴没有合着。

  但是他已经走了,他没办法再对我说任何一句话。

  二叔说,以后再也没有爸爸可以叫了。

  趁现在多喊几声把。

  面对死亡的时候,首先是惊呆而后才懂得哭泣。

  叔叔们赶到的时候,我说,没了。我没有哭地对三叔这样说。

  风俗习惯和电影里差不多,我的对面就是台湾。

  福建泉州,海边的风俗一样的,入殓送草火化。

  我一直以为电影里会播主角的大哭。

  会播三姑六婆的七嘴八舌,会播火化的心痛场景。

  这些都没有。

  女主角说,哥,累到就像哭爸。

  哭爸真的是一件这么累的事。

  何况是对于我和弟弟这种仅仅是21、19岁的孩子。

  忍受他人的话语还要在适当的时间大哭。

  没有哭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感情太深,无法接受。

  只是会在某个场景里,

  想念一触而发,没办法停止地哭泣。

  《父后七日》影评(八):把你藏在我的记忆角落

  今天是2010年12月7日,星期二,天气阴冷。

  我最近总是加班,因为部门同事有休产假、病假、婚嫁、丧假等等的假,因为领导一厢情愿以为人的效率和乳沟一样,挤挤总会有的,可我却越来越觉得这活儿很让人烦闷。晚上看到手机上的短信,内容是“最近感冒了吗,祝好。”这条信息来自我父亲,一个有着啤酒肚的中年男人。

  《父后之爱》里面有段父亲和小护士之间的暧昧戏,小护士看着老男人眉开眼笑的样子,我就想到了20年前我爸和小三之间的情节。那时我爸还算帅,开着车四处拉煤,然后认识了煤矿的女会计,再然后二人就分别去和原配打离婚战,最后他们去了海边一城市,过着快乐的小生活。只是,到了后来,我爸发现小三不能生小孩,我爸就开始热情主动地联系我,希望我能时常去他那边帮他树立一个美满的三口之家形象。当时我为了从他那领回每个月的300元的抚养费,为了替我妈侦查小三的动向,我总是欣然前去。于是,我在陌生的城市看到了陌生的父亲。以前从来不做饭的他,现在下班后就买菜、洗菜、烧菜,因为那个阿姨(过去的小三)不会做饭;以前从来不洗衣服的他,现在会把阿姨的外套、袜子,甚至内衣都洗好,因那个阿姨怕凉水;以前从来不看电视剧的他,现在会陪着阿姨看磨磨唧唧的电视剧,因为那个阿姨喜欢看。

  渐渐地你会和我聊聊你当年是如何追我妈,甚至会拿出你的那些情书给我看;也会谈谈关于你是如何在两个女人之间的选择,有后悔,有无奈,有哀怨。我一直听你讲,很少发表我的意见。因为我无法体会你的艰难,我只看到了我妈的泪水。我的内心始终有一点无奈,因为小学的时候,每次写《关于父亲的一件事》这样的题目时,都是我最难受的时刻,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写。在我的生活中,只有母亲的影子,却找不到你能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说带我出去玩而不用在家里陪我妈,然后直奔小三家,让我在客厅看动画片,你在卧室做动作片。

  现在我和你相隔千里,我已经开始工作,你已经准备退休,岁月在我们之间留下长长的影子,难以弥合。不知道在你的葬礼上,我会不会像《父后之爱》里面的子女们那样放声大哭,会不会想起你让我感动的点滴瞬间,会不会愿意再对着你的照片叫你一声“父亲”。 我现在只能把你藏在我的记忆角落,等着有一天我会把你当做一本书,一页页翻阅。

  现在我拿起手机,给你回复短信:“我挺好的,祝你和阿姨好。”

  《父后七日》影评(九):父女之情

  三天躲在被窩裡終於看完了,就像淡淡地讀完一篇散文。父女之情,原來以為分開久了就很淡了,其實是深深地埋藏了起來。什麼時候一鋤頭下去,就會泉湧。片中兩處很讓我動容:

  一處是阿梅背著父親的照片一路騎車,無言,但回憶起18歲生日那天也在同一條路上,父親樂滋滋地讓阿梅第一次心驚膽戰晃晃悠悠地載自己回家。這讓我想起EXPO曾見到的一幕,爸爸把一個沉甸甸的單反輕輕交到看起來還不滿十歲,舉著相機都頗吃力的女兒手裡,讓她想拍什麼拍什麼。原來,父親對女兒的寵愛,也在於放心地鼓勵她去做自己都不敢相信能做到的事,即使代價可能會很大。

  第二處是結尾阿梅想起給父親帶煙時,足足哭了一路的行程。可能,對親人的愛是一種習慣吧,即使親人已經離去,也改不掉這個幾十年的老習慣。所以,有時會忘了,想起來的時候就會關不住自己的淚腺了。

  《父后七日》影评(十):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这部电影已经看过两遍了,今天在网上看到了介绍这部电影,还想再看一遍。原因除了这是自己喜欢的剧情片以外,还有一个就是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在两年前,我的爸爸也离开了我们。当时按照我们那里的习俗也举行了葬礼,本来这是件很悲伤的事情,可是在葬礼上却一滴泪也流不出。那几天家里聚满了人,有过来吊唁的,有过来帮忙的,邻居家的长辈告诉我和弟弟什么时候要磕头,什么时候要大哭,可是真正等到出殡的那一天,我却怎么都哭不出来。等出完殡回到家里,亲戚邻居都在安慰妈妈,而我却因为看着客厅里又脏又乱,一个人收拾起了屋子。后来在家只待了三天就回到了原来的城市接着上班,伪装上什么都不曾发生过的外衣,也从没有跟好朋友提起过这件事,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她们说,要以什么样的心情来说。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我一直以为我的心情很平静了,我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尽量不去想这件事。但是,晚上做梦却经常能梦到爸爸。后来,给妈妈打电话提到这个事,妈妈说弟弟也总是会梦到,那是因为爸爸太想你们两个了,所以才会总是出现在你们的梦里,听到这个我已经眼泪盈眶,说不出话了。

  确实在爸爸生病的那段时间,我在外地工作,弟弟上学住校,我们两个只能每隔一段时间回家看他一次,每回一次家,就会看他瘦一圈,很是痛苦,但他还是会让妈妈给我们做一些好吃的,跟我们坐在一起吃,那时他已经吃不了多少饭了,他就看着我们吃,很珍惜每一分一秒。还总是安慰我们说,等他离开以后不要难过,要坚强地生活。在爸爸离开的那天晚上,我拼命地往回赶,还是没能赶上见他最后一眼,就差十几分钟,我们就处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听妈妈说,爸爸在临走之前,一直在叫我的名字,在等我出现,能撑到那么晚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还是很遗憾,没有等到我回去。

  以前的时候,总是觉得爸爸很严厉,脾气也不太好,所以我跟弟弟一直很怕他,平时放假在家也很少跟他交流。直到他生病以后,才发现他那么在乎我们,那么放不下我们,放心不下我还没有结婚成家,放心不下弟弟还没有上大学,什么都想给我们安排好,一直到离开的那一刻都放心不下。

  就在前段时间,一个人在外面工作很疲惫了,忽然想起来离开的爸爸。我现在才意识到,好像自己从没有敢去真正正视他已经离开的事实,爸爸已经完全的离开了,他再也不会回来了。一个人在夜晚歇斯底里的痛苦了一场。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或许,只有真正失去过亲人的人,才能体会这句话其中的酸楚。可是,这种痛在偶尔拿出来自己偷偷品尝一下就可以了,我们平时还是要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准备随时降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父后七日》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