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当我们离开》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18-06-27 02: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当我们离开》经典观后感集

  《当我们离开》是一部由菲奥·阿拉达戈执导,西贝尔·凯基莉 / 德尔亚·阿拉伯拉 / Nizam Schill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们离开》观后感(一):最熟悉陌生人

  “影片讲述一个土耳其女子由于没有爱情婚姻家庭暴力,而和儿子一起逃到了德国。然而她发现,不论是在她的祖国,还是在这里,她都是一个陌生人,两个不同世界的陌生人。本片赢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一项大奖和六项提名”——这是德国电影《当我们离开》的介绍

  忧郁的Umay不堪丈夫粗暴,带着儿子回到娘家,原以为这是个可以让她依靠地方,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家人的不接受。即使Umay告诉爸爸,“他虐待我!”,父亲仍劝她回丈夫身边。

  还有妈妈,这个曾说过“一切有妈妈在”的母亲此时却沉默了,用沉默表示对女儿拒绝

  “爸爸,你不是说过血浓于水吗?”Umay在妹妹婚宴上哭喊着说,妹妹不欢迎她来参加婚礼弟弟把她赶了出去,并扇了她一耳光,当着Umay幼小的儿子。

  Umay怀着悲愤重回婚宴,在台上泣不成声,朝着家人哭诉——"因为我是单身女人,我的儿子也成了不被欢迎的……从小爸爸就说过,我们永远一家人……”,Umay痛苦到说不下去,泪水却没打动父母家人。幼小儿子牵着妈妈的手,怯怯站在台上,这个漂亮小男孩,四岁左右,伴随妈妈的命运承受了许多超出他年龄阴影,他目睹了爸爸对妈妈的粗暴,又目睹了妈妈家人对妈妈的拒绝和生冷——在他们还没得知Umay是“不名誉女人”前,他们对初回娘家的她还表现温情,然而,当知道她不打算再回丈夫身边时,一切都变了!甚至,发展令人发指地步,Umay的父亲找人买了枪,回家和两个儿子商量,谁去杀了Umay,最后指定Umay的弟弟去杀Umay,这个弟弟是Umay带大的,她对他充满姐姐宽容与爱。虽然最终弟弟把枪扔在了地上,但哥哥赶来,一刀捅进了Umay儿子的身躯,他本是想捅姐姐的。自此,一无所有了!先是婚姻,再是娘家,再是最宝贵相依为命的儿子。Umay充满痛楚绝望的喊叫划破空气形成一个不可能复原的创口。

  婚姻的破碎不足为奇,但家人自私极致冷酷却让人愤怒。他们,起初是有温度的,当Umay初回娘家时,除了哥哥,其他人与各自的家庭角色:爸爸,妈妈,弟弟,妹妹,都表现了较为一致的重叠。尔后,当觉得拒回夫家的Umay“不名誉”,令他们“蒙羞”时,他们马上披上寒光四射的铠甲,弃家庭角色于敝屐,比陌生人更为铁石心肠,更为凶戾。在Umay遭遇的家暴外,他们着手实施可怕的“亲人家暴”。对这个家庭的女儿Umay,他们也许有过同情,怜惜,可与一种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相比,这同情微不足道——重要的是,Umay快回丈夫身边,坚守妻子角色,坚受“名誉”。当然这一切背后,也许有“男权主导”“宗教风气”等强大社会背景,可是,亲情,难道不应当是逾越这一切之上的吗?如果,明知亲人正饱受伤害

  片中,亲人间的隔绝如此彻底,你看不到Umay被亲情拯救的丁点可能,只看到,他们一步步迫她走向悬崖,欲搡之而后快。也终于,哥哥出手了!他把刀锋剌进Umay儿子身体时,“亲情”有了最丑陋,最悲怆的呈现!影片至此,导演是一不做,二不休,将“亲情”在世俗的另一重影像——执戕毁损——不留余地地呈现极致!

  亲情的血被一再稀释,成水,成冰。当血不再有温度,就只是摊污渍。

  是导演技术用力过猛,还是对亲情与救赎悲观现实生活中不乏“亲情黑洞”的实例:争斗厮杀、漠然、计较、仇怨、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切并不因发生在亲人间而稍留情面。“亲人”,这个在汉语中象征温度与归宿的词,往往也和仇恨互为喻体。

  是什么得以确认我们在人世间的亲人身份?还是那个用滥的字:爱。无论亲人间如何相处不适,甚至找不到可交流途径,爱的底线一直在,而《当我们离开》表现的正是底线被一再抛弃,直至在一个幼小孩子血泊完全消失。

  在母亲动荡命运中,小小的男孩一次次目睹世间最粗砺凶蛮的部分。他牵着母亲的手,依傍着这个孤独的女人,在本该是故乡异乡行走。母亲,这世间他惟一可依傍的人,最终没能庇护他。不得不说,导演的心,仿佛充满对“亲情”极度不信任与某种无法变更的阴影。

  《当我们离开》观后感(二):请珍视人与人之间一切美好情感

  《当我们离开》是我看过最为震撼的一部电影。

  父母、亲人、朋友,这一切是我们最为重视的,但是有一天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放弃呢?这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幸。片中的女主角无疑是坚强的,她对这个家强烈的爱,使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显得尤其的悲切。对于土耳其这个国家生疏使我无法完全理解一定要做出放弃的现实,只是片尾当他的弟弟手持凶器朝向他时,这一切包括观众的希望都消失了。

  这种放弃无疑是极其残酷的,而对于我们这个社会也是后患无穷的,这也正是恐怖片汲取灵感的无穷源泉。想一想,当一个摧毁了一切的病态的人开始罪恶之手伸向人们报复这个社会时,该是会怎样一种恐怖与绝望。审视当下,传销、各种变态杀人事件已经在我们这个社会发生、蔓延,这一切都离我们这么近,他就在我们身边!

  土耳其这个国家,虽然我并不太了解,但我知道这是一个宗教信仰浓厚国度,这种宗教信仰已经强大到摧铩一切的程度。在这里我衷心希望所有选择自己人道路的人平安、快乐实现心中的梦想同时我也想告诉这个世界请珍视亲情、友情以及人与人之间一切美好的情感吧,这不仅是对别人的救赎,也是对我们的救赎。

  本人力荐这部电影。

  《当我们离开》观后感(三):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没资格争取自由

  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没资格争取自由。

  女主就是一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土耳其妇女:背弃自己不爱的丈夫原本无可厚非,但当她任性地强行要求参加妹妹的婚礼的时候,一切就不一样了。

  与类似故事契诃夫《伊万诺夫》中的安妮为了爱情背叛自己的犹太家族,从此郁郁寡欢,最终被精神遗弃且病死了的悲剧大相径庭,后者就能够赢得观众百分百的同情,因为她没有伤害别人。

  可惜了本片这个黑发黑眼清癯秀气的妙人儿,原本是我喜欢的型的。

  编导大概也知道女主已然无法博得观众的怜悯,因此特意在结尾处用误杀法害死了女主可爱无罪的儿子,且残忍使用技巧让其死了两次,作为编剧这种滥杀无辜、刻意制造悲怆效果手法很让我不齿,特减一星。

  另外,这个在德国大热横扫无数奖项的少数族裔电影,让腹黑的我不免思忖:西方发达国家对待保守落后的发展中民族是否普遍怀揣某种不可名状好感呢?1、帮助弱者可以实现自身价值;2、因为他们是保守的,所以不足以对西方社会有撼动力量,基本安全

  譬如女主的救星就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德国小哥,不禁联想到近日网上看到的关于俩德国好青年如何无私地迎娶了俩超大龄有子窘困的大陆女性真人真事。有评论像我一样腹黑地说“总觉得有些心机颇深的女性在利用外国人的善良”,这事儿复杂了……

  摄影赞,开场两组围桌吃饭的镜头很有意味工业化以来人们的生活模式经历了从大家族的分崩离析向小家庭自给自足过渡,后者在保证了自由自主的同时也对价掉了大家族才有的温暖亲切安全感,总之这是个选择。生活,就是不可能两全其美

  《当我们离开》观后感(四):把开心网的记录搬过来2011/9/18

  有点沉重的电影,看得人出离愤怒!!!到底是怎样的社会,怎样的家庭,怎样的家人,会做出这种事情!!!

  一个要离婚的女人,带着自己的儿子回到自己的娘家,却不被家人理解,家人因为别人的闲言闲语,父亲为了名声原谅她,只能带着儿子离开家,虽然她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人,却一次一次被家人拒绝抛弃,被兄弟打骂,被妹妹怨恨,最后亲爱的父亲指使自己的儿子去把她给杀了,弟弟举枪对着她的头,最红丢枪落跑,哥哥杀气腾腾地过来想拿刀捅死她,结果却误杀了她的儿子。当儿子对着妈妈说了一句“很痛”,就闭上了眼睛,她痛心疾首撕心裂肺大喊,最后抱着死去的孩子,独自走在路上,只留下一个背影,今后的路又将何去何从呢?她曾对儿子说过:我们离开的时候,总要留下点东西。在这样的男权社会,在这样的宗教国家,女性要获得解放,要寻求自由,获得幸福的生活,是有多艰难?

  《当我们离开》观后感(五):观后即感

  整部电影都让我感到压抑的沉重感,感到一个民族的信仰有时又是那么的可怕。女主角受不了家庭暴力,离不开自己的孩子,于是带着孩子一起出走。但是辗转各地,依然没能找到一个安身之地。特别是她的家人,因为她出走这件事几乎和他断绝了关系,家人宁愿让她回到痛苦之中,也不愿受到周围人们的冷嘲热讽。精神上的压力折磨不断在侵蚀着她与她的家人——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要在儿女面前树立榜样,于是按照旧传统思想排斥自己的女儿;母亲作为一个被几十年传统教条训斥并以其执行的人,早已拿不出任何观点,做不了任何决定了;大儿子一切都以父亲的做事方式为模版,并且执行的更坚定有力小儿子是由姐姐照看大的,在姐姐出事的前期,还曾经试图去帮助她,但身边一直都充满了民族的信仰与思想,家庭的教导观念,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加入了那个大家庭小女儿是一个恋爱中的少女,此时的她心中只有爱情才是唯一需要的,本来还爱着姐姐的她因为退婚把责任全归咎于姐姐身上,并由此对她恨之入骨

  尽管女主角身边有朋友,有救助组织,有好心人的帮助,但在传统思想早已深深扎根人们心中的条件下,想去伸出援助之手却又显得力不从心。女主角的要求很小,只是想带着自己的孩子,找一个安身之所,平平安安的过日子罢了,可是就连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能实现,更可怕的是给人精神上的折磨痛苦。其实为人父母,谁不想去帮助自己的亲生女儿,但他们最终也不得不让她离开,女主角和她的父母都是无力去改变这个世界的。

  故事的结局也是让人意外,女主角最后唯一的希望,唯一的寄托,唯一的精神支柱离她而去,难道她周围的一切都想把她往绝路上逼吗?女主角的故事十分凄惨,但更让人感到悲痛的是电影中其他人,那些被思想观念所控制的人,认为凡是与以往事物不符即为错,在对与错之间有时已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或者即使能做出判断,但凭一己之力往往会选择屈服。当我们也离开,离开传统的生活方式,离开旧的思想观念,我们也会受到周围人们的指责,我们的内心也会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精神上更是要受到更大的折磨......

  真的能离开吗?从生物学角度讲,人类属于群体动物......

  《当我们离开》观后感(六):《当我们离开》错的是大人,死的却是小男孩

  这部电影,我一直很气愤,就连我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奇怪了,

  我看电影一般很冷静,就像是一个雕像,在一旁冷冷地看着。

  然而,这部电影,我却一直在骂人。

  我骂这个粗鲁暴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哥哥,

  我骂那个盲目跟从,就算知道这是不对的,还要跟着去做的弟弟,

  我讨厌那个让人无奈的妹妹,哎,总想骂她点什么,可是总不知道骂她什么,

  我骂那个明明就很爱女儿,却在伊斯兰教社会和亲情中选择了社会的爸爸,

  我骂奶奶,眼睁睁看着女儿就像过去的自己一样,一步一步被迫害,却完全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

  我骂妈妈,明知道不可能,却还要苦苦哀求,希望得到谅解,这是何必呢?

  社会容不得异类,明知道不可能被接受,离开不就好了吗?

  为什么要去闹事,为什么要去破坏,就算哀求,就算哭闹,又能够怎么样?

  一开始就走,一开始就消失吧,明明都知道不可能,离开这个城市,离开这个地方,不就可以了吗?

  然后还是纠缠不清,然后家人亲手要杀她,然后儿子搭上了。

  最美好的化身,被杀死了。

  这是多么让人郁闷的事情?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要是不这样,就不是一场悲剧了,不是吗?

  悲剧总要把美好的东西给撕裂。太好的,总不能长久,就像是小男孩。

  当我们离开,其实从没离开过吧,一直就在里面,不是吗?

  混沌漩涡里,从没出来过,藕断丝连。

  为唯一的美好致敬,小男孩,这个小可爱,却成为了唯一的牺牲品

  《当我们离开》观后感(七):当我们离开时

  当我们离开时,对你撂下“从此恩断义绝”的家人是否会转过身,背过脸,咬着牙遮掩决堤的泪水?、

  当我们离开时,被你的任性气得咬牙切齿、无可奈何的亲人是否会为了你沉默着聚集,眉头紧锁?

  我们或许会怪罪他们并不了解你漂泊在外的风雨沧桑,苛责他们并不体谅你左右挣扎后做出重生决定的艰难与决裂。

  会无可置信地看着曾温柔地用“无论以后怎样,你总有妈妈”的话击中你心灵的她,竟会残忍地逼迫决定离婚的你带着遭受丈夫虐待的儿子重新回到那个尚能保存你名声的男人身边。

  会匪夷所思地望着曾在只有屏幕闪烁的光亮的黑暗中感慨地问你“你和他也会这样一起看电视一起大笑吗”的爸爸,竟会边疯狂地扇你的耳光边声嘶力竭地强迫你祈求丈夫的宽恕。

  会寒心欲绝地盯着自己一手养大,陪伴他走过童年所有轻狂失落,放肆颓废时光的弟弟,会冷血地推开自己大喊“你毁了一切。请别再回来。”

  只是,那些面目狰狞的亲人们,依旧会在刻意遗忘你存在和离开事实的瞬间,停下手中的事眼神疲惫寂寞;依旧会在窗边寥落地抽烟,吞吐“你若是个男孩多好啊”的喟叹;依旧会在依旧会在旁人指点你的名声时,冷不丁上前抱着誓死的无畏和那些人互相殴打。

  我希望电影里故事的寓意就到此,代替那个寒心的让我无法理解的受土耳其教条信仰禁锢的结局。

  世俗的眼光太过沉重,自以为的太过沉重。它麻痹了亲情,沦丧了道义,辜负了血缘,冻结了时间,透支了理解。

  一切,只是为了表面。

  为了,一张自己脸上的,皮囊。

  一个25岁的单亲母亲,凭什么不能摆脱过去的阴影,追求自己的梦想?

  自己年轻的女儿,凭什么要阻止她追求幸福的脚步,难道明知前方选择的错误,却依旧要她重蹈自己终生遗憾的婚姻的覆辙?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对她好?

  当我们离开时,我想我会记得亲人们的好,放大他们的好,更明晰地看清他们的好,一如他们也是这样扭捏倔强,深刻平凡地,以他们的表现方式,爱着我。

  《当我们离开》观后感(八):罪与罚---相关不相关的

  当自由也成了罪。

  ---然而什么是罪 什么又是自由

  我想起一个人。

  去年期末考的时候,有一门考试和Nazli一起去。骑自行车,两个人正聊得欢,忽然看见地上躺着有个什么东西,一秒钟转把。幸亏没有碾过去---那是一只死鸟。

  骑过去停顿了好一会儿两个人没说话。

  一开口就是:会不会不吉利。

  她从伊斯坦布尔来。

  当时我们在聊的就是她的新男友,一个荷兰小伙。

  她说在家乡,土耳其男人都是十足的大男子主义。可是她的这个男朋友特别体贴,煮饭洗碗。那几天她脚扭了,他就很细心地帮她上药......

  阴天,冬天,考试天。我听着听着也觉得心里暖暖的。

  知道Sibel,是看冰火。

  德国室友凑过来说:我知道这个女人。土耳其裔德国人,听听她那个口音,德语腔也忒重了吧。她拍成人录像带出身,后来家里人都不肯认她。但确确实实是个好演员。

  gt;>>>>>>>>>>>>>>>>>>>>>>>>>>>>>>>>>>>>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禁欲。

  什么是宗教,什么是束缚。

  如果全人类被自由解放,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有时我们是不是应该顺从且克制 遵循一个既定的规律 在隐忍中为自己救赎

  我不知道全人类

  我只知道自己

  我只知道我的心底一样渴望自由 背弃条例

  自由 我们就说追逐

  苦痛 我们就说背负

  故事里追逐自由的女人追到了一半的自由 得到了双倍的苦痛

  一家人背负压力和伤痛 然而这种伤痛是出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对灵魂的畏怯

  我没有权利去指责任何人

  也不能把自己对自由的定义圈定给每个人

  对于有的人 脱离保守文化限制是自由

  对于旁个人 也许虔诚地恪守条律是宽慰是自由是生的意义

  只是当一个“同”的家庭里跳出一个“不同”

  传统被挑战 谁的自由都不得以安宁。

  鼓不足勇气 掉了枪的小弟

  刺出了刀后 却傻傻站着 满脸惊吓与欠疚的弟弟

  孰善孰恶

  都是画地为牢 寻找意义的人罢了

  她一进厨房 Stipe眼里就含了爱

  -你带我来看什么

  -此时 此景

  她约会完 走在路上 一脸幸福

  回家 儿子乖乖躺在女友的腿上睡着 她笑笑 女友也笑笑

  她真美 哭着也是美的 笑起来更美

  两个小时里笑了没几次 记得最真的却就是这几次。

  没有绝对的自由和幸福,也没有绝对的苦痛与惩罚。

  我们不要去定义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意义。

  《当我们离开》观后感(九):姐姐,拜托,你在德国

  法律是干嘛的?

  警察是干嘛的?

  既然他们都不喜欢你,你还要不停的带着你的宝贝儿子纠缠个什么啊,脑残。你没看出来他们已经以你为耻了么。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你是个独立自由的人,你为什么就不能干干脆脆的和你那懊糟的家庭一刀两断呢,你当初干嘛要嫁个土耳其人呢?既然走了怎么就不走的干脆点呢。世界不会围绕你转的,那些束缚你的价值观也不会因为你的反抗而改变的。你还有个孩子,你怎么就不知道自爱一点呢,好歹也要为儿子想想吧。。还有,你那德国男朋友是干嘛的?坐上火车,随便找个地方,他们还找得到你么。

  有舍才有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你不可能指望既过着自由的生活,做一个自尊的女人又能被男权的世界所接纳,你给你的家人带来了耻辱,尽管一开始,我不觉得那是耻辱,但是大闹妹妹的婚礼实在是太过分了。你确确实实伤害了家人,这种伤害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你只要带着你的新理念滚远一点好了。

  我不相信现代社会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可以这样放肆的杀人。我也不相信现代的德国土耳其男人会为了这种事情杀掉自己的姐妹。太夸张了吧,杀人不用坐牢么。

  想斗争,可以,但是不是现在,也不是跟你的家人斗争。

  你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要斗争,也要安顿下来,先把孩子养好,自己把书念好,找个男人,找个房子,而不是现在流离失所的时候做这种可笑的斗争。作家、女权先驱,做这些才能改变世界,而不是到处掉无用的眼泪、伤害家人。

  小朋友是被捅了一刀,也不至于当场死亡吧,你好歹打个电话叫个救护车吧。我想不通,那么温柔的德国男你放着不要,一定要回去和那不容纳你的土耳其社会纠缠个什么。

  这个电影更《人生的另一边》不一样,同样是土耳其题材,那个土耳其女人可比这个女主角有见识、有担当、有魄力、有行动力的多。那样的女人才是真正能进行斗争的人。

  认识自己很重要。你想做个自由的德国女人,可惜你没有这种力量。你放不开的东西太多。德国女人要远比你果决、自信、无情。

  《当我们离开》观后感(十):论宗教陋习下法律的失序

  这是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但是并不显得拖沓,淡淡的叙事反倒揪紧了人们的心,其主要原因就是它展现了穆斯林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前天法国国庆节恐怖袭击,昨天土耳其军事政变,每一天都能听到穆斯林世界的喧嚣与躁动,其中大部分并不是什么友爱与和谐的化身。这让我们不禁反思,宗教和现代社会的关系。

  以往人们其实过于强调宗教意识对人的禁锢,仿佛一入绿教深似海,从此理智是路人。但是这部片子展现了另外一种诠释,即传统的社会氛围本身会禁锢人们创造更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有人说,从这部片子可以看出,穆斯林不可能被西方社会同化,在我看来,不是不能同化,而是同化的社会代价太大,以至于每一个社会个体都不敢去接受同化。如果有人展现出同化的倾向,就会被原生社区整个隔离和抛弃。

  女主固然是传统礼教的抗争者,但是在她的家人中,也未必全然不曾同情她。那么既然她的家人也心存怜悯,怎么会斗争到如此惨烈,几近家破人亡的地步呢?没有别的解释,仅仅是社会的压力。

  这就是最可怕的一点,风俗陋习社会舆论般般都能杀人,你想反抗,好,你家姑娘不用出嫁了,你家小哥各种被嘲笑吧。

  现代法律在这里起不到任何作用,报警?别搞笑了!白人警察出现在穆斯林社区,丢脸丢到国际友人跟前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家子连自己家内部矛盾都处理不好......

  每个人,包括要永远恨她的那个妹妹,全都明白这里面“不可说”的东西,可惜,没有人强悍到跟整个社会做斗争。女主倒是斗争了,结果呢。

  每当这个时候,我其实是感激我国的那些革命先烈的,因为他们曾经的斗争,我已经不用考虑这些问题,只需要怀着悲悯,窝在沙发上看别人的挣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当我们离开》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