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王朝 第四季》是一部由Dearbhla Walsh执导,Jonathan Rhys Meyers / Henry Cavill / Tamzin Merch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铎王朝 第四季》观后感(一):无题
第一部看完后最近才拾起二三四,终于看完了。亨利八世真的也算是一代伟人了吧,在各个方面。
第一任老婆是娶的嫂子阿拉贡的凯瑟琳,因为和凯瑟琳始终没有生出一个继承人(男孩)加上后来爱上了博林家的二女儿安,起了废后的心思,就以这段婚姻不合法为由,希望征得罗马教会的同意。然而教皇反对,这也算是亨八开使宗教改革,脱离罗马教廷的导火索之一吧。第一部结束,凯瑟琳在郊外的荒凉别庄里黯然离世。
第二位传奇王后是安·博林,亨八对她一见钟情,但安很懂得驭男术,总是对亨八若即若离,吊得亨八对她死心塌地,第二部开始成功上位,但由于她未能生出亨八的儿子,加上她会是不是插手亨八的政事,导致亨八慢慢地对她心生不满。最后以安和哥哥乔治乱伦和与宫廷画师等男人淫乱后宫为由斩首示众。关于安的淫乱是否属实,第四部最后一集她幻像说从没做过。
第三位王后是简·西摩。她是一位端庄温婉的女性,很给人好感,给亨八生了后来的爱德华六世,但生完儿子后就因为产后褥死了,最后亨八和她合葬,可以看出她的地位。
第四位王后安妮是个炮灰,小国的小公主,但亨八嫌弃她长得不好看,所以碰都没碰她就找机会废了她。也是因为这件事办得不好,导致托马斯·克伦威尔被亨八心生罅隙,最后处死。但这位安妮最后被亨八以姐妹相称,她温婉的性格使得亨八慢慢的把她那儿当作是散心的好去处。
第五位王后凯瑟琳·霍华德完全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她的年轻肆意取悦了渐渐沧桑的亨八,但在嫁给亨八之前的丰富的情史和嫁给亨八后与国王近侍卡尔佩珀通奸使得亨八勃然大怒,最后也落得个斩首的下场。
最后一位王后也是凯瑟琳(欧洲人取名真是匮乏),是一位富有的寡妇,对前几位王后留下来的孩子也挺好。但她与亨八信仰不同,所以时常有争吵,没被斩首真的是幸运。
亨八的竹马查尔斯,第一代萨福克公爵。第一季不喜欢他,跟亨八的妹妹玛丽乱搞结婚被亨八贬到乡下,但最后还是毫发无伤地回到了宫廷,亨八身边的女人一个接一个在换,但查尔斯一直是亨八的左膀右臂,后面几季中的查尔斯真的是有血有肉,让人很有好感。最后死之前,亨八说“我 亨利八世 英格兰苏格兰法国国王 命令你 不准生病”真的是戳。他大概是陪伴亨八最久的人了吧。
亨利八世,一开始觉得他蛮傻的,狂妄任性,就是一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君王,但看到最后,看他对着自己的画像回忆一生,真的是很唏嘘。他也是在位期间,为了英国的发展,做了很多事情了。也是个枭雄。
这部戏真的,场景很真实,很有中世纪欧洲的感觉,不管是服饰还是建筑,很还原。演员也演技超棒,一季一季看下去,代入感极强。
《都铎王朝 第四季》观后感(二):想到清宫
美国人真热衷于英国题材。不过亨利八世确实比康熙之类生活多姿多彩一点。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可同日而语。
1。跟教皇的决裂
无疑是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的反动。
实际上,从精神世界来说,人类会经过这么几个阶段:信具体的鬼神---〉抽象的神---〉人文精神。中国还处于第一阶段。
实际上教会也不是全部反动的,大家都服从一个非世俗的组织,就是说精神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有些人是相傍亨利八世一生的:查尔斯.布兰登,该人在女色上比亨利有过之,他及时娶了王妹照样偷情不断,女人只是他泄欲的器物而已,相对来说,亨利八世对女人柔情的多。
对于大臣,亨利八世就像查尔斯对女人,用过即弃;沃尔西主教帮他办了很多事,但是他自己搞不定政治对手时候(离婚案最多是一个触发点),亨利才不做他的后盾。孔子曰:圣人无恒心;君主就是无道德。实际上在中世纪,国王要专制没有中国这么简单,没有常备军,贵族一般及时谋反,儿子还能继承爵位:实际就是土地和小军队。所以,有法院这类形式。亨利八世真正苦恼的是就是集权的问题,不过这就不浪漫了。
第一代:沃尔西主教,他一脚还踏在罗马,对立的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贵族如白金汉,诺福克公爵。因为拿了国王的钱,又有一点的独立性如想当教皇而被贬。
第二代 托马斯. 摩尔 打了一下酱油,就转给克伦威尔,书记官大人是一个新教徒。在电视剧中,他开始是安.波林的同盟,后来又是送她命的人。好像是成也王后败也(新)王后,但是实际应该不会这么简单。亨利八世虽然镇压了北方的旧教起义,但是并不希望北方人因此把帐记在他头上,英明王上永远是受蒙骗的吗?亨利八世用出身低贱的人,不就是容易把他们当祭品吗。
第三代就是王子的舅舅, 查尔斯.布兰登,萨里伯爵只是用来平衡。国王用人看利益驱动,王子的舅舅作为新晋大贵族,自然是动力十足,得罪人也一大把(也就失去了篡位的可能)。
不是历史剧,自然香艳为主,很多情节也与历史有出入,但重大的人物关系还是改动不太大,因此如果理一下还是可以看出亨利八世的君王术。
《都铎王朝 第四季》观后感(三):纪念我的亨利都铎
陪伴我四年的《都铎王朝》终于落下了帷幕,虽然存在诸多非议,虽然有每况日下的嫌疑,但是当最后往日的画面交替滑过,所经历过的一切,如同被唤起了珍贵的记忆,难忘安博林美艳而华丽的笑颜与演技,和她在临死之前那段刻骨铭心的演讲,难忘托马斯莫尔睿智而深沉的音容和他上断头台的坦然与从容。难忘沃西主教深藏不露却憔悴的身影,他虽然私吞巨额国产,但是有他在,英格兰真的有条不紊。当然,最难忘的还是两位年华逝去的青葱少年,查尔斯布兰登和亨利都铎,当他们两在一起的时候,一切都如同年轻的当初,时间仿佛静止因为他们对彼此的深厚情谊。那些角色,那些情节,那些女人和那些男人,错综复杂的勾心斗角, 在亨利晚年的时候,虽然力不从心,他仍然震慑宫廷。一个伟大的君主,一个有弑妻好的君主,曾经宠爱的女人们竟也都如此优秀。自己的儿女也成为英国历史上有名的君王。一位英格兰,爱尔兰,法国的国王,英国教堂和忠贞信仰之捍卫者。人皇成为如此也应该为神了。
准确地说,应该叫《亨利八世》。都铎王朝有不只是亨利八世统治的这一段,还有很重要的伊丽莎白一世及其后。
1.情节基本符合史实;
亨利八世一向认为自己不可一世,为了虚荣参与对法战争,强行要求手下完成他的任务,命令病榻上的好友觐见下跪......有时候却又很温情,不会虐杀战俘。又要做狮子,表现出无可置疑的权威;又要做狐狸,猜疑他人,对一切可能的不忠丝毫不能容忍。作为一国之君,可真难。
《都铎王朝 第四季》观后感(五):历史中所谓的香艳
看了都铎王朝看了隔壁bbc拍的狼厅,感觉美剧的演员真养眼,但是还是英剧更接近历史画像。
本知道欧洲宫廷史不乏香艳桥段,但是借英伦之风反复演绎回味最具戏剧性的大概还是亨利八世的故事。
其实这部戏人物刻画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将香艳情史和一系列如瘟疫、宗教改革以及战争相结合。亨8一出场就叫嚣要为自己在法国遇刺的叔父报仇,而后就自寻欢愉,随后在国家大事上狗血般与法国和西班牙亦友亦敌,朝秦暮楚。他似乎在娶妻一事上努力成为新教徒,但是那种愚昧迷信的思想似乎很难与新教扯上关系,他对新旧教徒都有迫害,或许他更关心从宗教势力敛财和自己的权力吧。随之而来的是一堆为自己利益而奔走的墙头草的政客,查尔斯,沃西,克伦威尔,布莱恩,博林父子,西摩兄弟,怀亚特……摩尔殉道者般的存在,像是飞蛾扑火。沃西宿命感般的陨落让人唏嘘,他竭尽全力但抵不住哗啦啦大厦傾。怀亚特不得不依附各种势力侥幸生存。克伦威尔的隐忍与卑屈最终换来老贵族的残酷折磨。西摩兄弟凭借外戚身份继续存在的价值(爱德华时期很快就自相残杀)。博林父子则不得不承受大起大落。查尔斯和布莱恩这些风流的花花公子最后才是最大的赢家,他们顺应国王的意思,也建立了友谊,然而他们其实却是当时这个国家的负能量~他们没有特别的建树(打仗除外),甚至还会伤害真正干实事的人。
女演员也不错。阿拉贡的凯瑟琳和德国的安公主都演出了外国女人的感觉,不知道这两地道的英伦艺人哪来的口音。阿拉贡的凯瑟琳显得高贵而虔诚,似乎代表着旧教合格的妻子,盼着女儿早日结婚,容忍丈夫一切不忠,口里是祷告,手里是针线活。安妮博林的张狂和口才,搭配那份自信和灵动,手里一本英文版的圣经,便感觉那颗砰砰跳动的野心,为这个国家迸发新的血液,亨8从她身上也挖掘了新的目标。简西摩显得温柔优雅,看似平庸但是隐忍着苦楚与智慧,似乎在宫廷里暂时搁置了宗教之争。安公主离婚前的战战兢兢和离婚后的坦然自信形成鲜明对比,她何尝没有魅力,但是公主毕竟是公主,她无法克服对亨8的意见,亨8或许因为克伦威尔也对她有着偏见。凯瑟琳·霍华德诱惑的眼神和铃铛般淫荡的笑容,演绎了16世纪一位叛逆而贪玩的少女,隐喻天主教对年轻一代的无力。最喜欢凯瑟琳·帕尔,虽然年纪不小,但她的优雅、温柔、果断而睿智,在她身上你看到了旧教对新教绝望的反扑,但是她成功躲过了。
觉得这种强调因果的历史剧还是不错的,香艳或许只是激发激素,但是背后的博弈便显得格外动人了。三星半吧,评不了?四舍五入给四星。
《都铎王朝 第四季》观后感(六):都铎王朝,回忆凯瑟琳霍华德
都铎王朝,回忆凯瑟琳霍华德
《都铎王朝》让我认识英国,认识一个伟大的君主和他的帝国。亨利八世,伟大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父亲。他一生拥立六位皇后,交媾无数情妇,诞下无数私生子,一生盼望皇后为他诞下儿子,继临帝位,却只有简·西摩(第三位皇后)产下一子,而皇后因产褥热而死。
这个男人,这一生拥有无数传奇,却在婚姻上有太多伤痛。先后以通奸罪处死两位皇后,任第一任皇后在孤苦无助中离世,唯有第三位皇后因病而亡,铭刻了他一生所有的爱。他这样忏悔道:请求上帝,不要将我的皇后带走,不要将我儿子的母亲带走。说罢,手触额头,啜泣无声。帝位,也会在生死抉择中无所适从,或许他可以掌握所有人的命运,唯独他自己和他爱的人。
简,西摩是贤良的爱人。他用爱和宽容,接受亨利的情妇,临终前嘱托她:我走后,请带我照顾国王。有人说,女人或许什么都可以和别人分享,唯独自己的爱人。亨利梦想着怀抱期盼已久的儿子,却迟迟不能在手术前做下“保住皇后还是保住儿子”的抉择。
但是,在我脑海里凝固的背影不是她,而是凯瑟琳·霍华德,亨利八世的第五位皇后。美丽的17岁的女人。或许,不该称她做女人,但她确实温婉动人。她的死是因为她太年轻了,太容易爱上别人。
亨利毕竟老了,他大腿上由于年轻时打猎受伤,而留下的脓包时常会崩裂。这严重影响了他正常的生活。尽管他试图去满足,但他终不能满足一个17岁少女,只能赏赐给她所有让她高兴的东西。她渐渐疏远了他,和国王的男仆卡尔佩博夜夜偷欢。如果说,当初卡尔只是觊觎她的美色,而冒着生命危险和她在一起的话,她对卡尔萌生了强烈的、少女般的渴望。她用拙劣的笔迹给卡尔书信,每一句话都积满了相思般的焦灼和热望。她渴望和他在一起,每时每刻地在一起。事实上,他们真的每晚都在一起。
或许命运只会眷顾一个人一次,她婚前的男友德勒姆来到宫中求她谋一个职位,成为了她的门童,这却引来了匿名人的来信,亨利知道了她以前荒淫的历史,命重臣彻查到底。
凯瑟琳的年轻终究害了她。德勒姆被酷刑折磨吐露了一切,甚至卡尔也暴露了。卡尔被处以斩首、德勒姆被绞刑后,五马分尸。这便是一个君王报复的手段。
凯瑟琳被没收了所有的财产,孤零零地蜷缩在阴暗的城堡里。她的容颜不再是往昔那可人的娇美,她苍白的面容、黑陷的双眸、憔悴的面庞和弱小的身躯,映出一片晚景的凄凉。亨利没有念在旧日的鱼水之欢、云雨之情,处决了这位年仅18岁的皇后。
在最后的日子里,在她交代了所有的事情后,她似乎不再那样地悲伤了。窗外照进来的阳光暖暖的,一地灰尘在阳光中舞蹈,往日华美的宫殿、舒美的温床已一去不复返。她轻盈地跳起舞,依旧穿着她那件纯白的长裙,她轻盈地跳着,好像是昨天那样。她想起,没进宫之前,德勒姆和她曾以夫妻相称,他外出,去集市上为她买来鲜花,她为他织衣服;她想起,卡尔曾深情凝望她的眼神,她愿意为卡尔付出一切的热盼。这一切,恰如往昔,在她的轻歌曼舞中,散落。让人心碎,像揉碎的花瓣,飘零满地。
她终究被送进了伦敦塔,那里滋生着几世纪前的阴魂、徒增悲伤。她看见卡尔和德勒姆的头颅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再也忍不住了。她往昔的爱情,早已化作虚无,似乎什么也都没发生过。
临刑前的夜晚,牧师问她:你有什么最后的忏悔吗。她说:我很少和上帝交流,或许,他甚至记不起我的名字。转念,她说:牧师,你能把刑具借给我么,我想看看头是怎样放的。
她裸露着身体,把细弱的脖颈轻轻放在刑堆上,闭上了眼睛。她就要追随爱人走了,抑或,她还有对人间的留念。终于,她梳起了长发,临了断头台。她最后的话,便是对爱和自由的追求,Today, I die a queen, but I die the wife of Colepepper(卡尔). Life, is very beautiful.
她终究死于年轻,死于她稍纵即逝、却又美丽的爱情。她和她的爱情让我心碎。她终于成了帝王和封建统治的牺牲者。
忆凯瑟琳,霍华德
《都铎王朝 第四季》观后感(七):Time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rrecoverable.
What loss is for a man most irrecoverable?
ot virtue, not honor, but time.
世事无常,H8一生追求自己的至高王权,最终临死前竟无一人陪伴,留下的不过一副画像。生命中妻儿臣子来去匆匆,死前回首往事,有多少遗憾又有多少不甘。
我敬佩Cromwell的才干。其一生致力于新教改革,可惜腹背受敌之时为H8选的德国老婆是一招臭棋,也违背了其从最底层官员做到首相的一贯准则。最后遭到贵族们的迫害致死,感到十分惋惜。
相比Cromwell之后Seymour家族为首的Council全是一群酒囊饭袋 。H8后面自己都说I mourn Cromwell very much.
Anne Boleyn是个很聪明的女人,要论才智应属六个Queen中第一人。可惜了Anne没能给H8生个儿子,被群臣因为heretic以通奸罪名迫害致死。还记得第二季Anne付刑前大义凛然的讲话,说自己仍然希望民众为pray for the king, pray for England. 而且到H8临死前差不多才明白Anne是冤死,实在是悲剧的一生
伴君如伴虎,Duke Suffolk是唯一不多H8的大臣中能有善终的,而且有幸能在后半生找到一个临终前愿意陪伴自己左右的女人。不过其处事原则事事以国王为准不免令人生厌,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历经几十年王朝不倒的原因吧。以他为首的贵族以莫须有罪名迫害Cromwell也显出他傲慢无知的一面
如果再能有个讲Bloody Mary和Elizabeth I 的电视剧就好了
《都铎王朝 第四季》观后感(八):读历史其实也学不到啥
都铎王朝的名字起的有点大了,叫亨八的六位妻子更合适。
人之将死,会对失去的妻子很有怀念,会特别在意自己的孩子,亨利不是一个暴君,很多时候都挺仁慈的。
查尔斯的结局挺好,有什么诀窍吗,似乎也谈不上,除了偷偷娶亨利的妹妹之外,其他时候查尔斯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顺着亨利,所以结局好,但这样也有风险,那就是如果亨利倒台了,他自己也就完了。事实上亨利的位子其实没那么稳。
我们能学到什么呢,我想,在那种时代,那样的宫廷,凡事还是小心一些为妙,男的不要随便去勾搭女的,尤其是王后,掌了权也不要嚣张,尤其不要敛财,当了将军也是少杀戮为妙,我替查尔斯捏了把汗。
第一集
凯瑟琳霍华德的旧闺蜜琼布尔默很麻烦。
那时候的欧洲还有皮影戏呐?
亨利是黑发,安妮是黑发,伊丽莎白公主是金发,怀亚特是金发。
感觉屋子都是又暗又灰尘。
第二集
萨里伯爵是新教徒。
除玛丽之外,其他女人跟尤物凯瑟琳相处的都还不错。
亨利的小厮对尤物凯瑟琳垂涎欲滴。
托马斯西摩搞叔嫂。
血腥玛丽是很任性的,明知冲撞尤物凯瑟琳没有什么好结果。
亨利伤势严重。
首席侍女,尤物凯瑟琳,琼闺蜜,小厮卡帕,这四人实在是作死。安妮的前车之鉴一点都不知道吗?
第三集
伊丽莎白和安相处的很好。
萨里伯爵和爱德华西摩不对付。
萨里伯爵很嚣张。
首席侍女很作死。
玛丽想当英格兰女王。
第四集
亨利巡游北方,叛乱的人服了。
查尔斯被死去的起义军深深困扰。
作死的前男友。
第五集
作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第六集
亨利爱上了老女人凯瑟琳。
《都铎王朝 第四季》观后感(九):历史的言情剧
我大概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看完《都铎王朝》,时间那么长,不代表不精彩,相反,我觉得好极了。这是一个戏剧的时代,一个繁盛的时代,一个腐朽的时代。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我是为了乔纳森才看这部剧的,而这也是支持我看完整部剧的动力之一。这很正常,作为一个外貌协会资深会员,让我单单欣赏剧集的内涵而忽略演员的形象,然后还要夸赞它,这不是痴人说梦就是在装逼。我毫不掩饰地说,我就是在看亨利和他六个老婆的爱恨情仇,在看乔纳森和各种类型的女演员彪戏。
不过如果仅仅为了美人的颜,很难坚持把这样一部四季长的电视剧看完。因为它是历史剧,并且是我不熟悉的一段历史。我很难承认甚至证明这是一部值得看的好剧,也实在无法就它出色的地方推荐给别人。因为它是历史剧,如果全部忠于事实,那它必定不会太有趣,但如果够精彩,那就是披着历史剧的外套,干着言情剧的事。但幸运的是,《都铎王朝》就是这样一部剧,都铎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将狗血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时代,拯救了编剧的多少脑细胞。
一个为了权力和儿子而奋斗终身的男人,先后娶了六个性格迥异的女人。这样的故事还不够精彩和戏剧吗?暂且不说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你也不能指望一部电视剧还原一段历史,能够寻到一些踪迹,了解大致的故事脉络就够了。所以不必深究,只谈故事。
安妮·博林作为亨利的第二任妻子,是极有争议的。但看了剧之后,相信有不少人成为她的拥趸,扮演者娜塔莉·默多尔的确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女人,吸引了亨利以及我们的目光。初看时,并不觉得她有多美丽,甚至比不了妹妹玛丽,可就是这个女人,一颦一笑,魅惑逼人,越看越有味道。虽然大多数人对安妮的评价并不高,但她有些细节却让我动容。
疫病大规模爆发时,整个王国都陷入了沉默与恐惧中。安妮的侍女倒下的时候,没有人敢去扶她,安妮并没有,她走过去扶起她并且宽慰:“没事的。”她生病了跟着父亲离开,坐在马车上慢慢慢慢就哭了,然后下车往前走……可以说,这一幕是整部剧最让我动容的地方,谁又能说她是一个多复杂的女孩呢?
可是即使是再好的女子又怎么样,亨利谁都不爱。更何况,像安妮这样“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女人。
她走上断头台前想的是童年,而不是那个让她生命绚烂而又毁灭的男人。她回头望去,至少这一刻,很纯净。
在安妮死后,有一度我不想再看这部剧,这很容易理解,像我这样矫情又单蠢的女生,我几乎是认定了安妮作为女主的存在,那我怎么能接受女主死了,可是男主又不断地和其他女人在一起呢?但或许是想看看亨利最后老死的丑态,我默默地坚持下去了。
很不幸,亨利最后老死的时候一点也不丑,沧桑地让我心动。他看到很多妻子向他走来,朝他诉说。比如安妮,他说,看到伊丽莎白(他们的女儿)就会想到她。
我很喜欢都铎王朝的片头曲,有一种盛世中的悲凉感,雄伟而悲怆。最后亨利一个人独自走过窗子投射下的夕阳下,有一种时代落幕的感觉。可惜,片子中并没有这一幕。
亨利只是很安静地离开了,伴着那幅永远遗留下的画像。
都铎王朝也随之落幕。
《都铎王朝 第四季》观后感(十):国王爱荡妇
四季的都铎王朝看过后如过春、夏、秋、冬四季。六位王后中死了的四位也如四季那般,如夏天一样绚烂张扬的安妮·博林,若春天一般单纯放荡的凯瑟琳·霍华德,如秋日一样高雅睿智的简·西摩,若冬日一般冷静隐忍的阿拉贡的凯瑟琳。如四季轮替一样也昭示了她们命运的必然。
当然她们的命运都离不开这位贪婪、善变、疑心猜忌的国王亨利·都铎。其实国王只爱荡妇,但是他的虚伪让他不得不在适当的时候与荡妇说再见。他爱简·西摩吗,不——只能说简·西摩比较幸运地早逝而且还幸得一子;当然他肯定不爱阿拉贡的凯瑟琳,这个可怜的女人虽然没有死在国王的斧头下,但是高贵的王室血统与荣耀让她生不如死;他爱安妮·博林吗,是的——因为她是聪明的荡妇,吊足了国王的胃口,没有一个男人能抵挡住这近水楼台之月——她够聪明可以参政,但是他忘了国王不缺女人缺的是儿子;他爱凯瑟琳·霍华德吗,答案是肯定的,凯瑟琳·霍华德是个十足的荡妇,但是她太愚蠢了,是国王的荡妇可以但是不可以是个愚蠢的荡妇。爱荡妇的国王只能把所爱的荡妇送上断头台,用她们的鲜血祭奠他的虚伪。如果亨利不是在娶了凯瑟琳·帕尔之后死掉了,不出意外他还会有下一位荡妇王后。所以凯瑟琳·帕尔也是幸运的。还有一个无辜的安妮王后她纯属是政治的牺牲品,如果能躲过国王的斧头算是幸运的,那么她还算幸运。
如夏天一样的安妮·博林她虽然死了,但是命运还算公平给了她一个无比伟大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她这个夏天过后是那个真正收获的秋天。伊丽莎白继承了母亲的智慧,而且收敛了张扬。第二季是属于安妮·博林的,它也是整个四幕剧的高潮。安妮·博林的头颅被如风一样的斧头掠过后,都铎王朝的精彩不在了。历史总是发人深醒,亨利八世不停的立后与废后经历六次婚姻,可是她的女儿却因为嫁给了帝国而无婚姻也无子嗣。他费劲心思得来一子还是没有完成都铎王朝的延续。人算不如天算啊!
三位凯瑟琳,两位安妮,一位简她们在后冠的传递中成为了贪婪国王与政治的牺牲品。无论亨利八世爱谁,那都只能是一声哀叹!
都铎王朝里的亨利八世演技不错,帅气的让我忘了实际的亨利八世是个胖子,把他的贪婪进行到底的胖子。当然这是历史学家说的。我个人认为亨利八世独爱荡妇,信奉贪婪。婚姻与宗教改革都是他爱荡妇贪婪信条下的借口。对女人的贪婪、对王权的贪婪以及对食物的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