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X计划》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6-26 03: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X计划》经典影评10篇

  《X计划》是一部由尼玛·诺里扎德执导,托马斯·曼 / 奥利弗·库珀 / 乔纳森·丹尼尔·布朗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X计划》影评(一):Quote:Epic!!! (神話般的Party..感覺翻譯成神話稍微弱逼了...)

  2112年,電腦信息技術飛黃騰達,用電商的話來說就是,電子商品的的嵌入性和可攜帶性達到了很高的程度。舉例說就是,你手中的(well..或者漂浮在空中的或者已經嵌入到你後腦勺上)Iphone54s可以作為你眼前可以見到的所有電子產品的remote controller。调节自动门感应距离,室內的溫度,乃至細節至你空調外殻的顏色都只須口頭發號司令。這就是所謂每一樣電氣的內部都有一部電腦控制對高嵌入性的詮釋。

  就在這黃金的時代,在美國某高中有一個叫做小明的學生哥們。他身材高挑而纖瘦,和一般那些壯逼泡妞哥屬於完全不一樣的類型。以至於,他在學校不但泡不倒妞,還成為了他們學校少有的處男之一,和他混的哥們不是矮胖墩就是geek nerd freak,被大家劃分為losers的群體。

  所幸,這哥們的爸媽都是OK有錢的主,給他買了最新的大腦意淫機。這機器堪稱為新世紀的奇蹟,堪比蔡倫發明了紙,毕升發展了活字印刷,輝瑞藥廠發明了偉哥。具體作用是,當你把那個頭套帶在腦子上打開機器的時候,機器放出的腦電波調頻就會讓你一個純精神的4D世界,所以你最好先找好一個舒適的位置睡好或者坐好。在精神世界,你站在一個四處漆黑的立體環境裡,发行商的名字開始在你面前出現,就好像20世紀福克斯的標誌出現在每一部星球大战的片头一样(这个机器应该是sony生产的吧)。Anyway,過了各種"如果正在同時帶一個頭套請立刻摘下"以及"不要在公共場合帶頭套","不能使用一些不屬於你的分級的體驗"的警告說明之後你就可以來到菜單項了。如上面所說,不同分級的體驗將會出現在菜單的列表上,12啊,pg啊各種的,家長還可以為了防止子女接觸不良的內容設置分級。而這些體驗,實際上是一些既定的情節的體驗。就好像寫好的一個電影,讓你在精神世界成為第一人稱的主角

  說回我們的主角,這是一個夏季的晚上。我們故事的小明,在要迎來18歲生日之際,他爸媽送了一台(可能是索尼生產的)大腦意淫機給他,並把他一個人留在家裡然後去了外地慶祝他們的結婚週年紀念。如果是在一般的孩子家,像小明這樣的loser,估計只能在被某幾個黃色網站彈出的FBI警告嚇到後,擔驚受怕地完成一晚迎接18歲的jerking off。但是我們交代過了,小明家是OK有錢的,所以吃畢晚飯,小明準備戴上家裡人送的意淫機準備get mind laid。

  小明興奮地打開機器開關,閱覽了菜單目錄,篩選想要使用的體驗。甚麼“泰坦尼克號” Da...Boring “不可能的任務54”, 小明進去了1分鐘,感覺臉上被打了幾千針botox,果斷出來了,“星球大戰” Da ...這些飛船是幹嘛的,他們不知道每個Iphone54s都有便攜式蟲洞嗎? Well,看畢很多在菜單上被推薦的體驗之後,小明看到一個從一百年前的一部電影改編而成的體驗叫做 “project X”...

  聽說...是講一個神話般不可超越的派對故事的。

  18歲血氣方剛內能無法發洩青春悸動的loser小明果斷選擇了project X。從體驗出來之後,小明獲益良多。10年後他成為了美國最有錢的電子業商人一生曾擔任美國總統,拿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時裝設計師和著名音樂人等等等等,人生衣食無憂,享盡天年。

  -------------------------------

  關於電影:

  1. 沒有Party經驗的人不會懂

  2. 思想守舊的人不會懂

  3. 懷著各種方法論去解構劇情各種的不會懂

  4. 看得懂的哥們都got balls!!看得懂的姐們....hmmm...都got boobs?

  《X计划》影评(二):给力极限

  这是我第二次看到这种风格的电影,第一次是看《超能失控》。前30分钟,我想,这真是盛大的Party啊,大部分人的人生估计都没有那么大的Party是专门为他单独而设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难想象国内会有这种盛大Party。30分钟之后的记录,让我感觉貌似事情在渐渐失控,看着托马斯发红的眼圈苍白的脸,转念想到party太大也未必是好事啊。在影片结尾片段事件在我看来总算还不是很严重,在可承受范围。在那里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托马斯的爸爸在他闯了那么大的祸之后,却能看到他好的一面,以为他那么有能力,能搞成功那么盛大的party(实际上party几乎都是科斯塔操办的),对了,作为拍摄者而存在的达克斯,真是淡定啊,背景介绍竟是一个人住,太酷了。在影片中,我听到了一首插曲,非常耳熟,那是the-xx的intro,我最初听到这首歌是在今年的伦敦奥运,央视做的一个节目,《静观英伦》的开头曲。当初没有画面时,听得已经很爽,在这里引用后,我全身细胞似乎都颤栗了起来,因为太合适了!托马斯真是有个好朋友,科斯塔改变了他的人生,让他单调而古板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了。我在屏幕的这端,看着他们不虚此行的青春,很羡慕。青春,再怎么着也得疯狂一次啊。(btw,这电影的尺度够大的啊,真不知道导演怎么拍的,忒强!)

  《X计划》影评(三):释放自己内心的疯狂party

  即便是在美国这样的疯狂也是被主流认为是一种“疯狂”,但电影很清楚表达了对这种疯狂的喜欢。无论三个主角最后被同学的欢呼,还是马克思的老爸知道有上千人参加party最后发出的“wo”,都明确的表达了对这种“疯狂”心底的喜欢。生活在美国那边的人说这是一种美国文化,但我想说从心底里每个地球人都渴望一生中有这样的一次疯狂,即便生活在天朝的奔四的我从心里也渴望有机会参加这样的party。

  这是一种心的解放,无数的社会规则压抑了我们内心的渴望。虽然这些社会规则是每个国家社会都必须需要的规则,但还是心底深深的希望有这样的一次“party”释放自己的内心。有的人用另外的一种疯狂事情来表达他们的内心,如,马拉松,铁人三项,环球旅行等等,但我们更希望在风华正茂青年时代释放这种内心的渴望。。。

  最后别忘记了,你得有承担这种疯狂后果准备

  《X计划》影评(四):15 minutes of fame

  什么是Cool?变Cool为什么如此重要?现在就变Cool为什么如此重要?

  在电影中,Cool就是被人关注被人讨论,要变Cool可以通过在校橄榄比赛中得分,举办一场盛大的Party,开一辆亮瞎别人眼睛跑车,和全校最火的女生交往,Thomas三认为成本最低容易实现的就是举办一个50+人参加有酒有大麻可以Fuck bitch的派对,当然了,从结果来看,这玩意儿成本一点儿也不低。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五级分划,变酷可以看做是某种程度实现尊重需求,当然了,那也得看被谁所尊重,对一个高中生来说,他的同学们就是世界的绝大部分家长老师警察居住在另一个星球。

  《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实现自律第一原则:推迟快感,提倡我们将眼前的快乐移后,至于将未来的快乐提前变现则属于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其实,这是人生观问题——为了未来可能的快乐而忍受现在的痛苦呢,还是为了眼前的快乐而忍受将来可能的痛苦呢?在经济学中,金钱有时间价值的,同样,快乐也是有时间价值的,一般来说,现在的快乐要比未来的快乐更有价值,而现在的快乐和未来的快乐之间进行对比关键就是“贴现率”,只要不是“夸张贴现”那么,即时行乐未尝不是一种睿智远见太远也是一种贪婪

  在本电影中,Thomas他们三个人就是在“夸张贴现”——可能要把后半辈子给倒贴进去。

  但是这不全怪Thomas,Costa,J.B.这三个倒霉孩子,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尤其是几个意料之外的因素加入,这些催化剂太过暴烈,把燃烧变成了爆炸

  首先,Costa宣传太广太大以至于无中生有——原本根本没有派对,但人人都以为有一个大派对,于是大家赶来而有了大派对,倒跟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差相仿佛。

  其次,个人的趋众偏好,人群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而他们竟然雇佣了两个12岁孩子做保安来进行人群筛选,这种限制措施不仅没有减少人数,反而因为进入不易提高了派对的身价使人们趋之若鹜夜店雇佣保安最重要也正是这个原因

  然后,偷自T-Rick雕像里的小药丸发威了,如果只是酒精大麻,这个Party最多不过是跳跳舞做做爱,大家吃了致幻剂情形就完全失控了,兴奋过度的青年男女们打砸警车对抗警察搞暴乱,

  最后,小药丸被偷的T-Rick背着火焰喷射器来寻仇,房子被烧了车子也被烧了,警棍换成了MP5,橡皮子弹换成了真子弹,催泪瓦斯和骑警开始登场,差点儿就成了谋杀

  到了这步田地,Thomas、Costa和J.B.三傻孩子就在冰火两重天,坏处是面临诉讼债务学业危机,还可能影响以后的人生,好处是他们成了传奇人物,如鹭泽萌所说“每个人都有闪光的瞬间,此后漫长日子也只是为了追忆那闪光的瞬间而存在”,这个闪亮瞬间无疑将值得他们追忆一辈子,甚至可能再也不会有更闪光的瞬间。

  这样的代价做值得不值得?

  如果是少年,我觉得这就值得。少年人有犯错误权利,冒险然后被撞得头破血流,惨不惨?惨!痛不痛?痛!但是扩展了他们的生命体验界限,这种经验还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应该能学到不少东西吧。

  如果他们还能承担自己的责任,那就是意外惊喜了,有赌就有输,输不起就别玩,输得起随他去。

  《X计划》影评(五):请问弱弱的Thomas做了什么?连爱都没做成!

  YSS STRONGLY RECOMMEND

  看到我和Ken目瞪口呆

  还可以再疯狂点吗?还可以再美国点吗?还可以再2B点吗?

  够极端,也就够正点!导演年纪轻轻(1977年生人),果然胆色过人!超越Hangover,羞死American Pie!

  交了这么个拉丁屌男做朋友,小清新主人公站着果然中枪了!眼看着儿子和这么个朋友混也不指点一下江山,中产老爸倒着果然中枪了!无辜父子都倒下去了,拉丁屌男和眼镜小胖赚了一辈子的谈资,还释放了自己雪藏已久的小弟弟!交友不慎,一失足成千古恨,惹毛了邻居和毒贩,惹来了条子和火焰。酒精、摇头丸加天生过剩的荷尔蒙,把在场所有的青春期动物包括专攻下体的侏儒和一把年纪的大叔,都赶尽杀绝变成了核导弹级别破坏力,整洁屋子是早就不保了,每个角落都被多少不同主人的体液浸泡了,窗子必须被砸坏,豪车必须被拖下水,蹦蹦床迟早要爆破,卫生间的呕吐物让人呕吐…… 这幢别墅就是不被烧毁也是没法儿再住人了,两位尽职尽责的派对 “保安” 面对熊熊大火成全了整个街道,终于明白了失控才是高中派对的正经事。

  在堕落的阿姆斯特丹那会儿,我一直相当纠结自己无法自甘堕落到荷兰人及类荷兰人的欧洲人的尺度,吃喝玩乐到不知天昏地暗,以至没法融入腐男腐女的腐烂主流社会…… 看了X计划,我深信这一众有羞耻之心的荷兰人及类荷兰人都可以有自知之明麻利儿着剖腹自杀了。我们中国人啊,不是扯的啊,真没他们这种毁灭世界的天赋…… 我认了。

  话说回来,你真觉得弱弱的Thomas能像学校学生推选的一样,是最有前途成功的小盆友吗?我真的相信他终究能够还债成功…… 他是个nerd,但不是所有的nerd都能做出Facebook好吗?他是被逼疯的,但不是所有的疯子天才一步之遥。十个疯子里总会有一个基因突变成天才,剩下就只能心甘情愿地在疯过以后老老实实地做宅男屌丝凤凰男。

  然而美国的文化是制造疯子的热土,你看Thomas的父母,他亲生父母啊!背着Thomas说他是个loser!你看Thomas的同学们,他没招他们没惹他们啊!当着Thomas的面笑他是个loser!怎么这么乖的好孩子就是loser了?在我们中国可能还是三好生加班长呢!可是他一旦发飙了,虽然是被迫发飙的──有点像绿巨人的状况,他就被父母暗叹到底是不是他们的孩子,被学校奉为了传说中神一样的人物!你有没有像我一样神经错乱并难以置信地坐在沙发上,暗想,搞个着火的千人party有很酷没?没有拉丁屌男他搞不到千人,没有疯子毒贩他搞不到大火,请问他到底做了什么?真正应该感谢的,是他那提供了豪宅、游泳池、超级跑车和零花钱的老爸,还有不惜出动直升飞机的新闻电台!请问弱弱的Thomas做了什么?连爱都没做成!

  最后,我想站在孤儿摄像师的立场上总结一句:让他们cool去吧,在我眼里他们始终是一群傻B………

  《X计划》影评(六):Loser

  Loser往往一无是处,想要咸鱼翻身就要一鸣惊人。Thomas想要一个气派的生日Party也是如此。他从一开始对于Party的热情就仅限于提升身份上,远远不如Costa热衷。这个想要借机泡妞的坏事包才是一切的罪魁祸首。

  Thomas从Party开始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为他越发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局面。直到磕了药,再加上无能为力而后的破罐破摔,然后就是一切失控,当然这和他的关系也不大。

  其实对于一个存在感不强,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妹子,有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生活原本可以很滋润。只是年轻的虚荣让他想出风头,想有威望,想人人都对自己刮目相看,想每个妹子都想和自己上床。

  最后付出了代价,也明白了道理。老爸的“刮目相看”甚至有了剧情反转的效果,但无论如何个人作孽个人担。即使Kirby能原谅他,他的人生也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X计划》影评(七):2012年必看电影《X计划》Project X 的10个推荐理由

  在电影开始之前,其实对这类美国电影已经有所了解。在最近的5年内,好莱坞看似在寻找一种全新的电影工业生产模式,在这样技术类和奥斯卡学院风的围绕之下,现实主义伪记录片成为一种新型的观影体验;制作上可以减少成本降低开支,又可以吸引观众深入电影中去寻找自我共鸣的一种销售理念。

  电影的不同种类决定了电影多元化的观众群体。电影的内容决定了受关注度。电影的制作团队和演员阵容决定了电影的档次。而美国现在已经打破的传统的观影思想和理念,全新的价值观正在形成。《X计划》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诞生的史诗电影。它讲述的不是电影,不是特效,不是表演,不是场面,不是历史,不是文化,而是观众自己年轻时的冲动,理想,激情,友情,爱情,基情,面子,父母,高中时代的点点滴滴,化为了一股强力的喷射弹打穿了观众的心,打开了记忆中我们走过的颓废的岁月,打开了关于朋友和家人的回忆,同时给生活注入了一股青春的活力....Tonight is about changing the game!

  这部电影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它的价值和地位,只是用事实去评述,把选择的权利留给观众。

  必看理由:

  1. 你一定想知道一个高中被人欺负,在学校的书呆子;一个从纽约转学过来的混蛋,到处惹事的傻逼;一个肥的要死的胖子,看到裸女照片就立马勃起的色逼。他们三个人是如何请到1000多个人到家里参加生日宴会的。

  2. 当警察叔叔站在门口,询问你是不是在在家里开派对,打扰到其他居民的时候。1000多个人是如何配合你在你家后院和街上的车旁蹲下然后屏住呼吸。当警察叔叔要进屋搜索时你因该如何面对

  3. 不知道为啥现在女生都特别流行把男生的脖子上涂满柠檬,然后把另一片放在嘴里,最后两个人在接吻的时候把柠檬慢慢的吃掉,难道不酸吗?

  4. 美国最先进的啤酒机,先把一桶啤酒安置在树上,然后用数十个塑料吸管接通,在这样先进的机器下面,大家可以尽情的喝,洗澡,激情。

  5. 像这样的派对必须要最专业的保安,两个美国小孩用电棒,短棍捍卫派对的领土安全。

  6. 当1000多个人在你自己家里,打破了窗户,拉坏了吊灯,把你家狗狗的毛染成粉红色,把你把的车开进自己游泳池,然后出来对着你的XX一个重拳。这时你父母打电话回家..

  7. 你站在自家的楼顶,看着楼下就像《博物馆惊魂夜》一样,你是不是有跳下去的冲动,然后突然发现一架直升飞机在你的头顶盘旋,下面的人都为你呐喊助威,你是不是有一种前所唯有的感觉,然后你举起的中指, fuck you.

  8. 在父母的抽屉里,本来想找避孕套,结果只有假的阳具玩具。

  9. 如果你是100kg的体重,在去派对之前只要以每秒6米的速度在跑步机上坚持30分钟,你一定会找到美女的,当然前提是你不要先摔倒或是虚脱。

  10. 警察来到你们自家门口的时候不要惊慌,大家齐心协力用啤酒瓶使出你吃奶的力气去扎警车的玻璃,然后继续疯狂的玩耍,继续激情。当你的邻家大爷终于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就......

  Tonight is about changing the game!

  Hey, do you wanna go to my next party!

  eace.

  roject X

  《X计划》影评(八):失控?欲望?——《X计划》观影心得

  把握节奏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电影《X计划》讲述的正是把握节奏失败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故事。三个在校期间无所建树的高中生,希望借助于TOMAS的成长生日派对上改变自己的形象,他们有了详尽的计划,可惜的是计划是在派对中进行的,没有考虑到核心的核心:人。

  在派对开始前的白天,他们为此问题而绞尽脑汁,于是有了网络号召,SNS活动,群发短信及邮件,甚至是广播,在九点之前他们都认定自己是失败的,因为除了和他们玩得好的某女就不见其它人;九点后,他们考虑的是,能不能将人群控制在门外的草坪上,不进房间;进房间能不能就控制在可入领域内;就算他们进入所有的地方能不能保证东西的完好无损,可惜的是他们全部失望了,因为局面已不是他们控制。

  我又在想着些什么呢?骆驼是怎样占据着帐篷的经典故事?还是街头上激进是永恒的话题——我们都承认温和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如此就关乎到问题:怎样控场?比组织后位更麻烦的活。

  我似乎没有想好相关解决方法,引导?气场不强的人只有此方式?巧妙将话题停留于我想要的那部分?或者是拐弯后再重新回到此?用更激进的方式打倒激进,再回到自己的出发点?总体说来,都是有着挑战性的。

  电影中还告诉我们欲望:年轻的人想着快速将年好的人挑下马,他们认为老人们没有给新人机会;新的流氓快速成名方式是战胜老流氓,不管是更蛮横的还是更凶狠的没有规则的方式;控制住他们的欲望(注意,不是自己的欲望)就是,给年轻人设下绊,让他们一步步敖过去,希望是保证的;流氓的话,还是圈养好,在规则内行事老江湖们更熟悉。

  有的时候觉得未免太心急了?出名要早?

  《X计划》影评(九):无道德的生物——群体

  看完电影,立即就把勒庞的《乌合之众》翻了出来,继续膜拜这一位大师。

  电影的内容不在这多说,剧中夸张的手法来讲述美国文化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无可厚非,甚至有点如木三分。美国青年人的“party up”的心态必现无遗,个人主义下的“being cool”也很明显。主要还是想说说,群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乌合之众》开篇就给出群体这样的两个特性:每个人个性的消失和个体的思想和感情都在关注同一件事。片中的party无疑给出完美的匹配:一群互相熟悉度很低(每个人认识的人数与总体人数的比例很小)的学生,加上所有人都希望high起来的心理。片中明显地指出很多参加party的人可能根本不认识party的生日寿星,也就是男主角。在这里,不存在个人,存在的只有狂欢的群体。

  群体还有这很多其他的特性:冲动,易变,急躁,本能的冲动,不承认障碍,没有长远打算,受暗示影响,形象思维。

  换句话说,当构成群体时,所有的个人拥有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道德感全部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上述提及的群体的特质。

  本能的意思大概可以说成每个人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要做的事情。弗洛伊德认为两大最主要的本能,是性和暴力(后来修改为生本能和死本能)。片中裸露的身体,亲热的男女,跳楼房的场景,把小矮人投入烤箱...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没有长远打算: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这场狂欢要把所有人带往何处。典型的是一直怂恿男主的男配角,他希望party一直继续下去,至于到什么程度,到了再说吧。一直说着的“I can fix this”,到了傻眼的时候变成了“I don't know how to fix this”。

  邻居的抱怨,父母的担心,警察的来访都是阻力,但是群体是不会承认障碍的。他们有一个目的(不是长远的),会做出一切来实现它。所有喧闹的人群躲进后院默不做声,看似弱智不可能的事情也发生了。

  思维能力降低,道德感丧失无疑是最主要的两点。想必看过的人对那写着“naked gilrs only”的标识牌都印象深刻。任何女生,正常情况下看到这个,都会皱起眉头,骂一句“下流,变态”之类的话,就头而去。退一万步,也不会立即把衣服脱了,跳进水里。在陌生人面前做爱,对着睡着的人撒尿,把车开进有人的泳池,在公共场合大小便... 即使再叛逆的人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如此行事。

  一部充斥着酒精,大麻,性与暴力的电影,或许是对勒庞《乌合之众》最好的注释吧。

  :影片的最后,貌似有拍续集的打算。如果真有的话,希望导演不要用伪记录片的形式,因为既没有fucking新意,又容易fucking闪坏眼。

  《X计划》影评(十):#影蝶记# 只会在微信、陌陌上YP的中国屌丝们,你们还敢再爱吗?

  托德·菲利普斯——“宿醉党”党魁。虽只担任本片的制片人,却在这部作品里把宿醉的失控等级提升到了最高level,《宿醉1、2》里的奶子数量根本无法与此相比。由于是青春高校题材,年轻人的荷尔蒙激素和幼稚癫狂的种种表现更让疯狂指数破表。这位仁兄真的把宿醉元素发挥到了极致,就此开辟好莱坞一个新的类型片种:宿醉狂躁性喜剧——奶子,酒精,嗑药,吵闹的音乐,屎尿屁呕吐物等等缺一不可。

  三个在校内基本上存在感为零的卢瑟高中生,竟能将一个简单的生日派对热炒发展成参众人数上千,场面极度失控发生暴乱,整个街区陷入火海,最后警察出动镇压灭火,乃至成为全国新闻热点的“史诗级的最屌派对”。这一切靠的仅仅只是在论坛发了个帖,推了个特,脸了个书而已。当日出酒醒,疯狂回归理智后,三个卢瑟一夜之间变成风云人物,主人公托马斯更是获得众人顶礼膜拜的礼遇。如果说片子除了让人“看得爽”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值得思考的地方,那就是A、如今的网络媒体环境让mass marketing变得不费吹灰之力,而且零成本就能获得巨额回报。B、美国人的英雄主义植根于他们的每一个基因,即使是fucked up,如果你能fucked up到史诗级,那你也TM是个英雄,也值得被瞻仰。

  只会在微信、陌陌上YP的中国屌丝们,你们还能再爱吗?还敢再爱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X计划》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