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孟买日记》影评10篇
日期:2018-06-23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孟买日记》影评10篇

  《孟买日记》是一部由Kiran Rao执导,阿米尔·汗 / Prateik Babbar / 莫妮卡.朵格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孟买日记》影评(一):在我电影人生中排名第一

  “殷穆朗你看,这就是海滨大道,前面是焦伯蒂海滩。每天好多人都来这里玩,来吃炒面、包子小吃,不过我觉得大家来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因为城里很缺乏。海风闻起来很特别,闻得到人们欲望。”

  四种人,三种关系,两个世界,一个孟买。这是一部没有歌舞的印度片,有的只是寂静且写实的城市人类。它与其他印度电影普遍热闹明朗,以及情节有着很大的对比。这部看似文艺片亦带有少许纪录片风格的印度电影中,把人与自我、人与人,还有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和关系的表达上,处理的非常精致微妙细腻

  电影以四个主人翁,一个画家、一个富家千金、一个洗衣工和一个活在录像带里的女人,在偶然的际遇下,他们演绎错综复杂故事,而这些故事,发生在孟买这个城市里。电影中的画家是个独居者,性格孤僻,靠搬家来释放自我心中的压力,寻找新的灵感,在某个晚上他与富家千金擦出火花,但在第二天起床后却跟她说抱歉要她离开他。富家千金为了用摄影记载孟买的道地生活,和当地的洗衣男工产生微妙的关系,但内心却对画家念念不忘,虽然结果他们没有在一起,但彼此都获得对方祝福。而孤僻的画家在间新公寓发现原屋主留下的录像带,出于好奇,他看了所有的录像带,了解了活在录像带里的女人的生活和内心,同时他也发现了原来那个女人被丈夫欺骗,愤而吊死在这间屋子里。最后,画家画了一幅画,来纪念孟买。

  没错,故事就在此结束,没有美好结局开放式的结局,给人留下许多的遐想空间。电影很平淡,但是平淡中有股暗涌,很想冲破堤防涌出来,但是最后还是被平淡所淹没。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着自己美丽的故事。孟买是印度最大海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重要交通枢纽,世界排名第六的大都会,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电影中很写实的描述穷人的苦苦奋斗富人养尊处优,以及这个城市中,人与人关系的复杂不同人的不同追求,不同人不同的心灵困境。或许电影中的人物剧情都跟你毫无关系,但是你总是会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不完整的结局可能让你觉得有一点点遗憾,但是看完后你会觉得心里很温暖,叹一声气,闭上眼睛,唉。这就是被电影條洗后的感觉

  《孟买日记》影评(二):孟买日记

  印度的 阿米尔汗是个好演员,我所知道的演员中,没有人比他更好了,他可以从容应对任何体裁的印度电影---喜剧动作,正剧,爱情…形色各异的角色都能进退自如,拿捏得当。《三个白痴》,《地球上的星星》《魔盗激情》再到最近新上映的《外星醉汉PK地球神》。每一部都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搜索他主演的十几部电影,竟没有一部是低于7.0分的,甚至,最高的可达9点多分。真是一个超级好演员。

  看了他主演的《孟买日记》。看完后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回不过神来。刚开始觉得很压抑,继而又开朗了起来。因为,我觉得自己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一些东西,对电影的欣赏,有了一点提高

  从前,我总以为一部好的电影,它的故事一定是要完整的。

  《初恋那件小事》是我从前认为的好电影,你看它的故事多完整,即使岁月流逝,两人分别没有任何联系,然而9年后,男猪脚依旧回来找寻到了女猪脚,告诉她,其实自己当年也偷偷的喜欢她,多么完整的故事,人物的每一段经历有始有终。你看完后是不留遗憾的

  你看《哆啦A梦,伴我同行》,在看到哆啦A梦不得不回去未来时候,你的眼泪鼻涕大把大把往下掉,可最终又看到哆啦A梦回来了,与大雄紧紧相拥在一起,你破涕为笑。你 是心满意足地离开电影院的。

  然而,我逐渐发现,倘若你的思维一直被从前老师教的“叙述事情要完整,有始有终”所禁锢,那么,有许多电影,许多故事,你是接受不了的,欣赏不来的。很多电影,它的故事很平淡,不完整,但却无法阻挡它成为一部好电影。

  在《孟买日记》里,没有你要的完整结局,孤僻的画家沉溺在陌生人的录像故事之中,情到深处流下眼泪。帅气的洗衣工的生活依旧是那么令人绝望,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在哪里,而女猪脚莎伊拿到了画家的地址却又揉成一团掩起面来,她会依循着地址找到画家吗?还是回来找洗衣工?·····哦!还有那个录像中的漂亮女人,在说完“这是最后的一封信”后,她又去了哪里?难道是真的上吊了吗?······一切都还没有答案,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故事完整地被曾现在你的 面前。

  如果你带着“故事完整”这个标准去看《孟买日记》,你一定会失望透顶的。

  你只有换个角度,才会发现那是一部好电影!一部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打动你的好电影。

  是的,很多时候,只有故事不完整,你才会把一点点注意力分给除了故事情节以外的东西,而那或许,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我想,在《孟买日记》里,它的故事背景带给我们的收获绝对远远地大于故事情节所带给我们的收获的。

  孟买,这个在阿拉伯海边上的城市,这个被称为“印度的上海”的城市,它在日记里是什么样子

  你看这部电影的场景切换得多好,它的故事似乎是平淡的,然而,它的场景却是有很多的,绝不仅仅限于一个地方。它不像《爱情公寓》那样,故事永远只发生在一座房子里。《孟买日记》里的场景是多变的。黑暗的地下道,拥挤夜市混乱的交通公路;洗衣工的工作场所,白布飘飘;洗衣工的房子,雨水滴滴答答地掉落下来;夜里打老鼠时,手电筒照出来的破旧的房子;富人常去的喧嚣酒吧······

  还有,趴在出租车车窗外乞求两块钱买吃的小孩;对摄像机欣喜若狂央求陌生人帮忙照一张相片的小孩 ;

  还有,猖狂的帮派斗争,恐怖分子, 永远有人一不小心就成了“替死鬼”

  还有, 我们永远不懂的传统风俗规矩哥哥死了弟弟只能与嫂子成家,放弃自己的爱情

  还有,你看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你看他们的阶级观念,洗衣工永远无法理解 千金小姐莎伊为什么那么喜欢拍又脏又乱的穷人生活的角落。而就连富人的仆人也看不起贫穷的洗衣工,说:“小姐,他不是一个好人!”

  你看走在一片废墟楼里的那个黑色衣服女子,她看起来是多么自由,走在一片阳光中 ,仿佛走进了神的怀抱。然而,事实上,即使她来到孟买,嫁给有钱人,依旧无法找到心灵的寄托。你看她每天给远方的弟弟录像记录自己的生活,这个唯一适合听她倾诉的人却永远无法听到她的诉说。她还是没法改变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自由快乐

  这才是最应该透过《孟买日记》所要感受到的东西吧!这也许也是聪明的导演最想呈现给我们看的吧!

  倘若看一部电影,仅仅从故事情节去看,很多时候是看不出所以然来的,换个角度,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收获。

  《孟买日记》是2010年上映的,时隔5年,印度,孟买,一定有了更大的变化。我不知道,自己这一生,能否有机会到孟买走一遭,看看真正的孟买,而不仅仅是透过印度电影,一点一点地拼凑不完整的孟买印象

  《孟买日记》影评(三):剧情介绍

  【简  介】 

  影片讲述了四个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关系。

  倾盆大雨的孟买,在一辆出租车里面,一名业余摄像爱好者相机正透过布满迷雾窗户,拍摄着这座灰色的城市。这名出租车司机照相机后面那个害羞的女子 Yasmin(Kriti Malhotra饰演)攀谈起来, 之后他们发现,他们都来自邻近的城市,返回U.P).简短的相遇却把他们隶属于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hai (Monica Dogra饰演),是一个富裕银行投资家,在孟买休假时,在Arun新作品展览会上遇见了Arun (Aamir Khan饰演)。Arun(阿米尔·汗)是一个画家,两年前与妻子离婚后独居。他不善言谈,性格孤僻,靠搬家来释放心中的压力,寻找新的灵感。Arun 和 Shai度过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早晨,他们不欢而散,而且他们几乎肯定,他们再也不会见面了。

  Munna(Prateik饰演),这位年轻帅气的男洗衣工(dhobi)送衣服到Shai家,Munna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让Shai对他另眼相看,两人成为朋友。Munna立志成为一名电影演员。当他得知了Shai爱好摄影的时候,他同意给她展现这座城市的真实面目,以换取Shai为Munna拍摄他的写真。Shai通过她的眼睛和她的镜头发掘着这座城市,不同寻常友谊发展着---Munna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她。

  与此同时,Arun 找到了一个新公寓,在那里,他能重新恢复到他的沉默,封闭的生活。居住过程中,他偶然发现了三盘原屋主Yasmin 留下的录像带,由于好奇,Arun看了录像带,瞭解了Yasmin 的生活和内心,同时他也发现了原来Yasmin 被丈夫欺骗,愤而吊死在这间屋子里.

  【影评】

  印度电影里文艺片算是比较少见的了,至少我看过的是没怎么见到,而这样掺杂了很多生活成分主题又不是很明确,却让人深深印在心里的却又是少见了的吧。

  第一次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是河边的男洗衣工,对其整体的感受就是讲述河边男洗衣工的平日生活吧,其实译名是孟买日记最为合适了的,讲述的孟买里四个不同人的生活,错综交杂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里展开来了。

  hai:一个算是半个海归吧,在美国工作,回来休息做自己业余爱好的摄影

  Arjun:一个印度油画者,不断的改变生活环境以期获得灵感,或者说获得一个故事

  Zohaib:一位普通的洗衣工,曾做过各种杂活,包括晚上打老鼠,只为能够吃饱饭,梦想着自己能够做演员。

  最后还有那美丽的磁带女孩,她只是活在那些磁带里,或者说她就是很多印度妇人代表了,在面对丈夫的不忠时所作的也就只能是回味婚前的美好,直到自己筋疲力尽无力征服自己,解脱……

  就是这样的几个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即有印度最大的洗衣工又有富人聚集的城市,几乎将整个城市的人都概括出来了。

  hai和Arjun是富人阶层的,他们对待人的态度大家可以慢慢在电影中体会到,Arjun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印度人,他懂得如何与其他人按照印度的方式交流,但是又与一般的印度富人不同,他是一个画家,他有一颗细腻的心灵,大家看这幅图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触动,那种悲伤却无法挽回的心情,正如在面临离婚时自己收到的沉重打击

  而他画中的这位磁带女孩,或许就是这个城市的解说者吧,她懂得慢慢的体会这个城市,从她的雨声中,笑声中,沙滩上的那双脚印就想这个女孩一样曾经的美丽都被时间的流水冲刷干净了,留下的只有那份回忆了。就是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孩,也无法摆脱注定的命运,细腻的她面对丈夫的不忠能做的也只有回忆与解脱了吧,那这个城市里又有多少个这样细腻而温柔的女孩,最终也无法改变命中注定的命运,留下一串脚印,等待着一个人发现它的凄凉与美。

  hai与Arjun和洗衣工之间讲述的,我想大部分反映一种美国文化本土文化的冲突,对于婚前性尝试接受,对于等级观念,对于朋友,关于理想关于生活,是有那么多的不同,他们之间有不理解,有隔阂,但最终也会互相体谅。影片的结尾是以洗衣工给Shai了Arjun的地址做结的,我不知道Shai还会不会去找自己喜欢的Arjun,我想她最后落下的那滴泪就是在说这又有什么重要的那?爱对于两个人是有不同理解的,或许Arjun的逃避就是最好的结尾了吧。

  洗衣工与Shai之间的情感大概就是由于洗衣工因为受到了不一般的待遇,以及自己的臆想产生的,这种情感可能会因为得不到而加深,但我也无法对这种感情定位

  洗衣工简单而又直率,他有最简单的愿望,填饱肚子,他想要过好的生活,想要去演电影,虽然这是一个遥不可及想法,他很简单的说出来了。他是这成千上万的洗衣工中的一员,他们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想法都会很简单,在生活的最低挣扎,希望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点其他的东西,就连这样简单的愿望或许就是遥不可及的了。那脸上的阳光大概就是他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吧~

  《孟买日记》影评(四):孟买断章

  印度文艺片一点也不输歌舞片啊~~~ 也超好看的呀~~~

  hai好美,最初就是被Shai和Munna在河边的【剧照感染想看此片的,一度剪下来放进了钱包自己默欣赏!

  结果发现片子里居然远景几秒就过,而且还没有剧照的近景,那时台词好像是Munna问Shai“这又脏又臭的有什么看的” ?然而孟买让人怀念的必然不是蓝天碧草的美,灰灰矮矮的楼群,漏水的屋檐,然而还是让人难忘怀那一个个故事与笑容。

  我好钟爱的不咸不淡完美结局!!Munna在街道中横冲直撞气喘吁吁跑了那么久,并没有追不到,或发生车祸!(我当时心里好怕会发生车祸这种最烂结尾了……)而是追到车边给了Arun的地址,和之前他小小吃醋说Arun可能去澳大利亚去和前妻复合,他们有个儿子的样子在一起产生对比,显得真实又可爱。

  Arun和Yasmin的篇幅较少,但也不简单的片面抒写,各自有他们的故事与特点。特别是有一段Arun在看Yasmin留下来的影片,此时Shai在窗外拍看影片的Arun,不禁想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的意境。Nice~~

  可能我个人就是很容易被印度迷倒吧,印度歌曲也让我觉得内心宁静和喜悦。

  《孟买日记》影评(五):一座城

  莎伊乐观而好奇地接触孟买这座陌生的城市,她透彻的眼里是对生活饱满的爱,她虽然出身豪富,可能带着富人的那种奇怪的习惯,但是她依然不被那样的地位限制。她可以抛开那些,做一个纯粹而真诚的自己。当她拿着照相机行走在“肮脏”的街道上,当她那样阳光地又真心地笑着去体味孟买的生活,她不厌恶,不逃避,而是怀着一颗充满爱的心去接纳。每次看到她那有些天真但更多是诚恳和乐观却又平静闪光的眼睛,我都会觉得,她代表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即便是在黑夜和压迫存在的地方,她也是一颗闪烁的星星。

  穆纳,最打动我的是他那张略带忧郁和平和的脸上羞怯而惊喜地展开一抹笑——那带着希望的,不确定的,似乎转瞬会消失的微笑。他那因阶级限制而不敢表达出来的爱,他那小少年似的期待和快活,他那腼腆但真心地目光,怎能不让人心动?他生活在孟买这座拥挤而空寂的城市,做着下等人的工作,但我看不出他的消极和自暴自弃。不,这个小伙子有梦想,他安于生活并诚以待人,他整个人身上都有一股宁静却不沉默的力量,他柔和的目光在这大城市中是那么温暖而难得。

  最心疼的,莫过是当刚刚出现的光点破灭,当哥哥因帮派斗争而死去,当他瞪大了眼睛继而躲避莎伊的镜头。那是他的目光最沉重的时候,那是他平静的生活被打破的时候,那是他在梦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摇摆不定的时候。他垂下眼,他绷紧脸,我们害怕他是不是要在这压迫下放弃了。但他没有。他接受了下来,他的内心没有死,他默默承受下来,他不会那么快放弃。

  莎伊拥抱他的时候,穆纳的脸上没有惊喜的笑,但当他最终追赶上车子将画家的地址给了莎伊,当他转身离去时,镜头给了我们他微微扬起的嘴角——那是什么,是释怀吗?是沉寂中重新燃起的力量吗?或许是吧,至少我们都明白了,穆纳会继续坚强而执着地在孟买生活下去,或许他不再那样怀揣青涩的梦想,但他也因此而历练出了更成熟而坚定的力量。他不会屈服。

  画家安润,他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忧郁而漠然的表情。作为艺术家,他是否已经心思细腻地感受到了孟买的一切苦痛?他是否已经看到了这一切,内心隐隐发烫?他是不是敏感地接受下了孟买传递出来的所有信息,并将它涂抹成画作?他不喜欢发言,也似乎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画作的评价,那样有何用?他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了社会的孤独和隔阂,社会的阴暗和角落,他为此痛心,为此沉默,他怎么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他怎么会有力气去为自己的作品说辞一番?

  影像中的女孩尤思敏,在第一封信里说“我还是以前那个尤思敏”,那个快乐的尤思敏,可却在最后一封信里留下了悲伤的告别。她的眼睛是那么迷人,那么大,似乎可以包容所有的快乐的火花,可悲伤起来却让人难过。她平静地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可谁能想象她的悲伤?在看似富足的生活里,却又情感上的伤害,我为什么要结婚?她这样发问,我不应该这样。她不快活,生活压迫着她,她眼中不再有跳动的光芒。她不再反抗。

  莎伊的照片中,那些平凡的孟买人们,那些做着苦力,辛苦谋生的人们,我们看到照片中的他们,不经意流露出的平静和愉悦,也看到那一双双眼睛里的悲伤和压抑。

  那位孤独的老太太,她似乎一直直视前方,可却在悲痛的艺术家靠着墙掩面哭泣的时候转过头去——她能体味到悲伤的味道吗?她懂的吧。那种目光,也是一种陪伴。

  悲伤的人们啊,为了生活而奋斗的人们啊,生活在一座城里,各自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压迫与考验,经历着悲喜,可彼此间却往往有着隔膜。如果哪一天,这隔膜化了,当一双双肩膀可以靠着一双双肩膀,当悲喜可以被更多地倾诉与倾听,当一座拥挤的城市有了更多心的交融与温度,少了一些人为的冰冷的限制和压迫的束缚,或许在那时,那些独自奋斗的人们,独自悲伤的人们,会有更多的力量吧。

  《孟买日记》影评(六):那么近,那么遥远

  如果说这个片是台湾拍的、日本拍的我信。但是作为一部amir出品的印度电影,如此文艺如此小清新的题材,让我觉得自己满心期待地吃了一口咖喱却满嘴的茉莉花味... 是的,就是这样平淡压抑却又把我的心挤出了眼泪。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自己国家的人们怨声载道,觉得富人太富但又有太多的人不富,经济赶超英美了那么多却感觉不到传说中的民主和人权...什么的。但若问起这些人什么是贫穷,什么是阶级——我真的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否知道。

  不知道的话看看印度吧。

  受过初中教育的人都知道,孟买是印度一个大城市。

  大城市不代表北京上海哈尔滨。

  在电影里你可以感慨孟买它的脏它的乱它的差,恐怕甚至不如当下中国的一个县城,你却不能否认它的大。一种硬生生用人口密度撑起来的大,却撑不起贫穷中摇摇欲坠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幸好有宗教去安放它的灵魂。

  那么,一个拥挤的大城市意味着什么呢?

  讽刺的是,它意味着距离感。

  去年9月搬去了纽约,丁点的曼哈顿岛挤的和中国大陆差不多。每天擦肩而过无数的人,但很奇怪的,我擦不到任何人的心。于是我惊讶孟买也是这样的拥挤——拥挤到把两个不同国家的男女从一个艺术展挤到了一张床上,拥挤到把两个不同阶级的人从公寓挤到洗衣场再到游历过整个孟买,拥挤到把已经阴阳两隔的住户通过dv参观了同一段人生...但是他们真的曾有一刻是在一起的吗?

  身体的亲密可以一点也不亲密。

  我不知道是否曾有一刻画家的心是对那个富家千金打开的。我只看到了酒醒后男人脸上的逃避与尴尬,再见时他的后悔与客气。

  单纯的富家女对画家的心充满了好奇,大城市再度给了她许许多多带着错觉的线索,让她觉得自己和他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共有一个洗衣工,他住在她父亲的房产中,他们呼吸在一个城市里。

  不知道有多少暗恋中的女子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往事: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告诉你自己和心目中的他并不遥远,因为你的世界中关于他的蛛丝马迹满地。但唯一忽视的那个残酷的现实是:他的心门一点都没有未你敞开。你们生活在一个世界里,但是他的世界,很可惜,没有你。

  但这样现实的剧情不是印度电影的风格吧,啊喂!于是最后,善良的洗衣工给了千金画家的新地址,让结局又重新印度了一把——爱情是永远不灭的希望。虽然不知道他们最后是否可以继续印度式的圆满大结局?但那只是传说中的印度吧。

  回到阶级的主题吧,电影中对于印度阶级细节的刻画恐怕比起现实还是各种不及的:千金有着完全没有地位的女仆,女仆给洗衣工上茶的时候故意用了不精致的玻璃杯,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居住环境的对比,旁人对洗衣工有意无意的提醒...但美国归来的小姐仍旧愿意对洗衣工说:“我们是朋友”。虽然洗衣工梦想的,和朋友,有着一层纸或一个光年的距离。他永远无法真的搂着她逛街,真的牵她的手看电影,真的在她熟睡的时候吻她... 虽然他曾经离这一切那么近,那么遥远...

  难道距离只存在于已婚失落男子vs未婚造梦女子,千金小姐vs洗衣工,去世的租客vs现在的租客之间么?比起这些现实的距离,千金小姐和她同阶级朋友之间心灵的距离恐怕又是另外一种完全不现实的距离。但那一样是不可超越的——不然为什么她会那么依赖一个单纯的洗衣工呢?

  或许我还是比较适合小城市的生态吧——你和所有人都不远,但和一些人特别特别的近。生存在大城市里,你和所有人擦肩而过,但短暂的相遇只是跨过几个光年的亲密错觉。

  《孟买日记》影评(七):惟独没有爱

  Arun(阿米尔·汗)是一个画家,两年前与妻子离婚后独居。他不善言谈,性格孤僻,靠搬家来释放心中的压力,寻找新的灵感。在一个画展开幕仪式上,Arun认识了富家女Shai,她爱好摄影,放弃了在纽约银行优渥的工作条件,回到印度调查底层小行业发展的现状。一夜春宵后,两人不欢而散。Zohaib是一个乡下男孩,为了讨生活到了孟买,以洗衣为生,但是他却梦想成为一名演员。Zohaib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让Shai对他另眼相看,两人成为朋友。Shai为Zohaib拍摄了一辑个人写真,作为回报,Zohaib带着Shai深入了解洗衣工的行业内幕。Arun搬新居后,发现了三盘原屋主Yasmin 留下的录像带,由于好奇,Arun看了录像带,了解了Yasmin 的生活和内心,同时他也发现了原来Yasmin 被丈夫欺骗,愤而吊死在这间屋子里…… 我觉得大家普遍认为这部片比较文艺范,绝大多数原因都是因为这个开放式结局。可能咱们都习惯了印度片的脸谱化,好人就好的冒油,坏人坏的掉渣,好人一般都会有个好结局,坏人最后肯定要受到惩罚,爱就爱的轰轰烈烈,几经波折最后肯定要大团圆结局(至少要有个明确的结局),可是这部片完全打破了这种“规律”,没有明确的爱与恨,只有模糊的感情,有仰慕(Shai对Arun),有迷恋(Munna对Shai,姑且算是吧),有迷惑(Arun对Yasmin),但惟独没有爱。 但是开放式结局也有开放式结局的好处,我一厢情愿的认为最后Shai和Arun在一起了。

  《孟买日记》影评(八):《孟买日记》

  难得看到一部印度这么写实的现实主义题材。作为米拉·奈尔 Mira Nair和阿素托史·哥瓦力克 Ashutosh Gowariker曾经的助理导演,参与过《印度往事》《季风婚宴》《故土》拍摄,并参与制作过《地球上的星星》《自杀现场直播》等国际知名的印度电影,Kiran Rao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起步点明显不一样。

  这样一个题材其实和亚洲新兴国家的部分新锐导演差不多,以一多角度视角展现日益变化的社会、情感,虽然有点给外国看的柔化美化成分,多了些乐观和融合,作者将自己的艺术眼光加注在四个主要人物身上也无可厚非,可生活并没那么诗意;但也许是国民性的不同,一个乐天知命的民族这样的电影可能已经算是苦大仇深了。

  《孟买日记》影评(九):我们又何尝不是孟买人

  第一次接触印度电影,是几年前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说来不觉丢人,作为一个大老爷们儿,第一次看印度电影就被骗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哦,原来印度电影也可以拍的这么好,印度再也不是我心中的那种脏乱差的既视感,也不是特技飞车阅兵和印度儿女多奇志,更不是神剧雷人的徒手接子弹。

  相信几乎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接触阿米尔汗的电影是《三傻大闹好莱坞》,那部电影更是创造了印度电影史无前例的票房神话,搞笑的对白,一波三折的剧情,催然泪下的完美结局,观众无不惊呼这位印度阿汤哥的才华逆天。

  2017年阿米尔汗的新片,再次把这个印度最帅的国宝级演员推上了神坛。赶在这部电影大陆上线之前,补了几部汗大叔的电影,而这部《孟买日记》,是继《我滴个神啊》《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再次骗了我一把眼泪的神作(原谅我在国产烂片中培养起来的脆弱感)。

  作为一个非专业的电影看客,没有什么文笔水平和专业电影知识,只想分析一下这部电影为什么感动我。

  首先,整部电影营造了多重强烈的视觉氛围。片子当中不断穿插的DV影像,不高的画质,配合着雪花屏幕,衬托着孟买老旧的街道,有一种很深的年代感和萧条感。三封信不断牵扯观众的心,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惋惜难过,房间外痴呆老婆婆空洞的眼神,有没有感觉沉重?女主角作为一个业余摄影师,用照片给我们展现了这座城市的风貌和帅气的印度小伙子。同样男一号最后的画作。有没有那么一瞬间感觉你是在看一部小清新的片子?

  其次,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这座城市充斥的一切。阶级观念强烈,贫富差异巨大,教育落后,毒品泛滥,黑帮斗争普遍,人情淡薄。

  阶级和金钱的差距,让我们爱不起。帅气的印度小伙子爱上了富家小姐,可是家里人和朋友的冷嘲热讽,加上老板的开除,让他意识到原来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在故事的最后结尾,他追上了她的车,把画家的地址给了她,有没有那么一瞬间,突然觉得爱情不只是得到,而是成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晚上去街道拍摄杀老鼠的题材,印度小伙被发现之后就狼狈而逃,其实他不是不爱,而是爱不起,而是觉得自己卑微,从最开始他让她给他拍照的时候,问她要不要给钱她,为了掩饰自己心中的自卑,还把自己打扮的像一个大明星,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注定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毒品泛滥,黑帮斗争普遍,这座城市让人痛心。小伙的哥哥死于黑帮替罪,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自己一开始就赚着不明不白的毒品钱,这注定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影片一开始哥哥就对着床底下写作业的小孩说,以后读书进了上流社会要他别忘了他,同样在他死之前,他对弟弟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他去赚大钱了,他大可以去做那些脏活,却说明天请他吃早餐。而哥哥最开始的动机,只是想存足够的钱,去买一座大房子,而不是全家几口人挤在一个小帐篷房里。

  最后,这个故事里的所有人,都是孤独的。女主角一开始就作为一个富家女的形象出现,她有尹群嗑药爱玩的朋友,却爱上了一个跟她格格不入的画家,而至始至终画家都没有把她当做自己爱的人 ,作为一个有权有势的富家女,她却喜欢和年轻的穷小伙子混在一起,却没有一个好的爱情结局。年轻的印度小伙,这个形象一开始就显得落寞,不自信,害怕胆小,没有什么朋友,一心想要去拍电影却不得支持,最后还因为这位富家小姐丢了工作,自己的哥哥卷入黑帮斗争死掉了,对于爱情他敢爱不敢爱更是加重了悲剧感。画家,这个一开始就显得孤僻清高不想承担责任的人,看过了三封信,终于崩溃了,也许他在那个死掉的dv女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身上所具备的所有的孤独和浪漫,同时又被这个破败的和自己类似的婚姻结局给彻底击垮。

  不管是视觉感,还是故事的铺陈,感情的刻画,到深层次里揭露这个国家的矛盾和不足,《孟买日记》都能让我们深思。我们身边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孤独的富家女,孤独的画家,孤独的穷小伙子,孤独的dv悲剧女主角?我们的城市,何尝不是类似孟买一样的存在?

  《孟买日记》影评(十):恋恋日记本

  一谈到印度,我们似乎自然流露出一种特别的优越感,尤其是《贫民富翁》借奥斯卡之风席卷世界后,那里贫瘠的生活似乎就成了印度的专有标签。很多次和总部同事聊到在印度出差的经历,他们无不例外地告诉我在那里一定要住最高级的五星级酒店,因为有不限量的免费瓶装水。我不以为然地说:“你们也喝不了这么多啊。”他们往往惊奇地看我一眼,然后回答:“那是用来刷牙洗脸的,当地的自来水根本不敢碰!”老板以前也有在印度工作的经历,在他眼里,那里的乞丐如潮水般永无止境。有时清晨醒来,看见酒店外的街道上睡满露宿的流浪汉,有些在夜里被饿死的人第二天直接被抛上收尸的卡车运走。城中的河里,人们在一旁洗衣服或洗澡,不远处的河面上漂浮着肿胀的人或动物的尸骸。 好几年前,我接待一个来自孟买的客户,当我们开车经过城区时他好奇地问:“这里有那么多商店,难道每家都有生意?”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对我而言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他告诉我在印度,即便最繁华的城市孟买也没有如此发达的商业。我知道他接下来的行程分别是郑州、青岛和上海,于是暗道今后他的惊叹会否越加强烈?后来,这件事被我当作谈资跟别人嘲笑很久。渐渐地,我和许多人一样开始蔑视印度,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这种感觉就像大城市对小城市、小城市对地级市、地级市对县城、县城对农村,人们习惯以区域去划分等级并强调自己的独特。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国外相册上看见有人拍摄的北京小吃摊,下面有人留言说“这都是什么?中国人都吃这个?”“我可不敢碰,不知道有多少细菌!”当时我很生气,觉得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然而也就在那一瞬间,我想起自己对印度的态度,自己曾经的言语和这些留言有何区别?我从没有从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去揣摩这个国家,唯一所做的只有肤浅的俯视。 无论再荒芜的戈壁还是再偏远的山野,每个地方都有人在生活,他们或许富足或许贫瘠,但不可否认都在日复一日的喜怒哀乐中追求自己的生活梦想,可以不喜欢某座城市,但真的不能轻易否定那里同样存在的美好细节,那里的人们有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定义,这就是《孟买日记》所表达的主题。 电影以四个年轻人的视角来诠释他们心中的孟买,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于是对这个城市充满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期待,他们的生活并不相互交集,但无意间似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内向的画家阿伦眼中,孟买是他艺术创作的缪斯,他细腻的眼光饱含着对这个城市的眷恋,无论喧嚣还是拥挤,阿伦不断找寻着自己创作的灵感,为此他通过不断变换居住场所去体验各种新鲜感。在新入住的公寓中,他发现了前房客遗留的三卷录像带,里面那个叫雅丝米的女孩来自一个贫穷的村庄,她期待以婚姻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诺大的孟买在她眼中寄托着希望,每天都有各种新鲜事物等待她去发现。但正如她自己所说“所有的新鲜事终有一天会变成曾经”,雅丝米并未因经济状况好转而实现自己当初的梦想,这三卷录像带只记录了她在孟买生活的某些片段,本来是想寄给弟弟,但最终阿伦成了唯一的观众。 辛娜家境富裕,在美国大学毕业并谋得一份金融业工作,她重返孟买或许只是一时厌倦,或是满足自己爱好摄影的借口,想用镜头记录下有关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跟她父母所不同的是,辛娜并没有等级观念,于是才会跟男洗衣工穆纳结识并成为朋友。穆纳是印度社会底层的一个代表,来到孟买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要吃一顿饱饭,为此他接受任何工作,哪怕需要出卖自己的肉体。他有点爱上了活泼的辛娜,但同时深深明白自己没有资格去打破世俗的障碍,只能蜗居在破败不堪的贫民区内想入非非。如果说社会阶层是横跨在他们眼前的鸿沟,那价值观所导致的差异更注定两人无法走到一起,穆纳对辛娜着迷于拍摄洗衣场、菜场、杂货铺等地毫不理解,认为“有什么好观察的?这么卑微的地方,美国的大街对你来说太干净了是吗?”话虽如此,但穆纳却是片中最朴实上进的人,只是他的生活背景和阅历阻碍他进一步读懂辛娜,如果有一天,他真的如愿成为一名演员,或许能重新领会辛娜拍摄这些照片的意义。 拥有一千四百万人口的孟买不仅有现代化的建筑和美丽的灯光,同样也隐藏着破败褴褛的贫民区,电影没有刻意淡化那些东西,反而正因为它们的存在而使两者充满强烈的对比效果。四个年轻人的故事仿佛是他们所处阶级的部分缩影,在有时晴朗有时阴霾的孟买天空下演绎各自的生活。 本片另一个更流行的翻译是《河边的男洗衣工》,但我个人更喜欢《孟买日记》这个名字,因为这不仅仅是穆纳一个人的孟买,而是众多印度人共同生活和构建的孟买,无论过得怎么样,无论这个城市有多么不完美,但毕竟有人在那里生活,他们有权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所有的记忆都会汇聚成这个城市的沧桑,就像雅丝米所说“这里所有的痕迹都会随水而逝,大海能够带走一切,我可以把握的喜怒哀乐与它分享,告诉它我全部的秘密,让这些心事化为波涛,沉溺在大海深处,无人知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孟买日记》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