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叶时代》是一部由吉田健 / 松原浩 / 加藤浩丈执导,堂本刚 / 堂本光一 / 奥菜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若叶时代》观后感(一):若叶时代
又是一部残酷的青春成长故事,可是问题我对结尾处武司的最终转变有些异意,其实也许有许多“坏”人和“坏”做法,可是武司基本上没有害人,从头到尾他都是承受的一方。可为什么到最后还依旧又恢复到原来呢?又能回到原来呢?难道仅仅是编剧的需要结局吗?
武司和甲裴事实上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只不过他们的父亲是真正的“大恶人”,倒不是对武司的不管不顾,而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去利用他人包括自己的儿子。当知道武司的身份后其实也并没有太关爱,反正有一个可以继承的儿子,直到那个有出息的儿子死亡,而甲裴又不成器时才又想起了武司。而甲斐则确实太不成材了,可能是长期压抑在父亲与哥哥的阴影下吧。于是才会与武司成为朋友(可能也有着血缘的神秘吸引力)。而武司真是个完美的人,照顾弟妹,努力学习,甚至做为朋友也是出色的,在转“黑”时对甲斐的话让我深有同情。他一切都为了周围人,报养育之恩而不追究养父的形为自己进入少管所,知道自己的身世也不告诉甲斐。可是他得到了什么?女朋友与甲斐怀孕,弟妹在孤儿院而自己因为假释无法团聚。前途也可能没有,这样的话被亲生父亲利用又有什么关系,毕竟没有害任何人。难以想像甲斐能够继承医院。看完后我想,甲斐命也太好了一些,什么都有了,只是有些不顺,如果不是作品需要而受伤昏迷,那对比起武司来,依旧是“天差地别”。真是同人不同命呀!我真为武司不值。
六月份看了电视剧《人间失格:假如我死的话》,然后渐渐喜欢上KinKi Kids。虽然我不是kkl,但也不想看到他俩为了一个女生反目成仇,就一直没去看《若叶时代》。 一开始不喜欢武司单恋小泉,小泉又单恋甲斐这种情节。甲斐喜欢上仓桥老师,让人无语又觉得他很单纯。这时,小泉不是说了她喜欢甲斐吗?她什么时候又成了武司的女友呢? 甲斐和《人间失格》里的留加一样,都是缺爱的孩子。只是甲斐一直缺少父亲的关爱,而留加则是从一出生就不受欢迎。久章去世后,甲斐的父亲责问他为什么死的人不是他时,很令人心酸。甲斐的父亲是个自私现实又控制欲很强的人。 甲斐和小泉成了男女朋友,又在武司出狱前提出分手,让人感觉他是个重情怯懦、责任感弱的人。武司发现遭到两人的背叛时,反应比想象中平静一些。大概是堂本刚的演技太好了,武司黑化以后让我觉得很讨厌。他前后变化太大了,因为怨恨变得那么冷漠,为了将来能继承医院报复甲斐都不愿抽出时间陪勇太和小幸。 看到甲斐出来打工,和怀孕的小泉过的挺幸福时,我竟觉得很开心。 结局武司和养父相泽悟郎在工地起了冲突,恰好甲斐也在那里打工,看到这一幕连忙去劝架。此时起重机上的重物忽然掉下来砸向他们,相泽悟郎死了,甲斐为了救武司成了植物人。武司的生父也因为贿赂了理事会的人被抓。武司开始为养父感到难过,对甲斐救他的行为感到惊讶又难过,也原谅了小泉和甲斐,并希望能成为医生救醒甲斐。小泉怀着甲斐的孩子,和武司一起盼着他醒来。 这剧情放在现在会很狗血。明明人物的情绪起伏并不大,不像现在的一些电视剧那么歇斯底里,却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爱恨悲喜,这大概就是这部剧的特点吧。(在这部剧里)每个人都渴望被爱。
《若叶时代》观后感(三):我要被这个剧吓死了
如果要给人间写个同人,大抵就是这么个写法。但如果同人写成这样也就只能转原创了。野岛老师的重点放在社会性问题上,到了小松老师这里,放在了“人”本身。不是说叙事越宏大、思考维度越宽广的剧就越好。从社会整体出发落脚到个人,和从个体出发,用小容量样本折射全局是同一问题的两种切入点,在这层意义上人间和若叶没有高下之分。
有些心理阴暗的同人作者死活不愿意写甜,谁叫有些人就是越虐他越好看。若叶这个剧,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毕竟在当时,连官方都还没站准究竟卖哪个人设。怎么写最惨就怎么虐好了。于是这个剧里写满了背叛友谊、背叛爱情、浮气、倒插门上位、乱伦、NTR、师生恋、热辣教师引诱(?、未成年性行为、父子相残、疑似强X未遂、蹲监、狗血三角恋、等边三角箭头传递(?、有情人终成兄弟、另一起NTR惨案、未婚先孕、堕胎(未遂)、重伤至植物人剧情,编剧竟然也没被人打死。
就像明显是这里监狱戏份没玩够于是写了青之时代,小松老师的人设癖好也实在太明目张胆。相泽家的成员结构基本照搬了第二春,神经大条幼稚病的母亲改成了不器用的父亲,哥哥仍然是全家撑大梁的角色,而没有了女性角色先天惹人怜爱的优势,父亲从一开始就被塑造成了“反派”,自然而然地,说沿用或刻意加重都可以,武司的恋母倾向在第一章就表露无遗。
少年面对酗酒的父亲只能独自肩负养育弟弟妹妹的责任,尤其是现今与母亲去世前那个世间绝好的父亲的对比,更加剧了父子之间的这种冲撞感。对母亲的思念与眷恋,自觉与不自觉地对父亲位置的取代,使得武司几乎在一开始就被摆上了“父亲的情敌”这个尚未言说的立场,而在后续剧情中编剧也在不断不断强调武司和他亲爹是多么多么像,这种深刻的恶意,也侧面证明了武司对母亲这种不在血缘关系内的情感。
武司的父亲之所以性情大变,是三年前母亲去世前和藤木入赘院长的前情在他面前曝光,从而发现长子不是亲生的。仔细想想十六年前甲斐的父亲从老藤木先生手中接过病院,而武司的母亲那时在当护士,这爹出轨惯犯暂且不说,武司的妈究竟是以什么立场当了第三者怀了分了临终前还能爱火重燃的。
看剧的时候没思考这个逻辑,藤木启辅说武司的母亲是唯一真爱,说得情真意切几乎让人信以为真,他却也没有在确认当时唯一的继承人大儿子久章车祸去世、扩建医院的宏愿要因此报废、从而决定把武司拽出来当备胎之前为这所谓的真爱做过任何一点什么。那么问题是,要么藤木启辅的性能力很强让一个断了联系16年的女人念念不忘,要么这位母亲脑子进屎了。
这种淡定地绿了人家老实人然后若无其事地该干嘛干嘛的做法在剧中可谓俯拾皆是,但是考虑到故事完全围绕着藤木中心转圈扩散式发展,又有种skywalker式的全宇宙事都是他家事的全局感,小圈子繁荣,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虽然这种不符合现世道德舆论但在剧里却仿佛common knowledge一般普通地存在的逻辑展开某种意义上挺带感的,但小松擅长的多线叙事优点很突出,缺陷暴露得也很彻底,不同于另外几部剧中更“平民化”的主角设置,若叶整个故事架构在一个全面仰赖藤木病院而发展起来的小镇上,这样一家可以说是全镇支柱的机构的掌门人,除了人物基本逻辑之外的处事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基本为负数,这也是最让人出戏的一个点。
而藤木家的小儿子,则是个比他的爹更神奇的人设。甲斐的性格很合理,在过于强大和优秀的大哥的阴影下习惯了与世无争,其实又非常需要长辈认同。他和他的母亲立场从来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取悦父亲。如果说武司是一种主动式的恋母,甲斐则是被动地恋父。他的母亲是病院的嫡女,却全然被迫地看入赘的这个人的眼色,没有任何地位和主动性,而在权力划分中大哥自然继承和获得了父亲给予的优先权,甲斐也就自然分流成了需要争宠的角色。他不擅长做这种事,大哥也从来只是阴影而非榜样。
直到武司出现,就像是他从未得到过的哥哥,同时又是父亲。甲斐自然会受到这种天生引力的吸附,从而向武司靠近,在前三章中,顺利完成了同伴、偶像、目标、敌人这些身份的转换,男性的成长难免要经过弑父奸母的过程,于是紧接着爸爸的情人送上门了。
小松老师非常阴险地把这个把戏在To Heart又用了一遍。散发着潮湿气息的大姐姐各有各的目的,编剧究竟是服务观众还是夹带私货就很难说了,毕竟观众们好像都气得够呛()但其实这个设定真的酸爽到极致,那位仓桥老师的第一目的是报复甲斐他爹,方法论似乎是类似于让少年死于心碎,实际行动却是步步到位地勾引了少年,不但真.手把手教学还主动献了一把身,最后确实跑了留下了一个伤心的少年,结果这位少年只伤心了大概两集就去把别的妹纸肚子搞大了。
这个报复看起来就十分像一种里番式的奖励。
虽然重点不在仓桥的逻辑,毕竟这个剧里的女性角色都很难说发展出了自我,虽然男性角色也都奇奇怪怪的各有各的毛病。无论仓桥是真的为了报复结果把自己也玩进去了有了真感情,还是极具奉献精神就是想给少年上上通往男人的一课,结论要么是甲斐的性能力很强让一个经验丰富的姐姐欲罢不能,要么这位姐姐脑子进屎了。由此其实可以反向证明,甲斐是他爹的亲儿子来的。
重点在于甲斐被教会的表达情绪,或者情感的方式,就是用性。他为什么感到自己被世界抛弃的时候、被他最好的朋友的已经公开的女朋友在大雪里拥抱了一下就把人家给上了,因为他没有学会其他方法。——而我们能够得到的另一个结论是,如果仓桥真的要报复他爹,就应该给甲斐洗脑让他去对武司投怀送抱,这个才是唯一把他们的爹气到出窍的最好的办法吧!?(。
中间6-10章明显有些泄气,编剧不得不开始生拉硬拽推进剧情,但少管所的那段引出的木藤这个角色,却又是全剧最像武司父亲的一个人。看,这样一来一篇完美同人就成型了,有绝对的反差,有不输原作的狗血,有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也有崩得亲爹不认屁滚尿流的部分,糖里有屎,屎里有刀,最后还转了个原创。就问你服不服(一个对比,未满是个KK原型的原耽,就,官方设定决定甜度吧。
另外我觉得最后暗示的是一个3P结局。
(把对编剧的赞美留在心中并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符合zzzq。)
《若叶时代》观后感(四):单纯得让人火大
单纯!单纯!单纯!单纯纯真得让人火大。因为友情,所以什么都相信对方,什么都愿意原谅,即使牺牲自己也可以。对片中所谓的爱情也是,只要确认了,什么都愿意为对方做,即使自己被骗。单纯纯真得让人心痛。
因为是比拍摄时间还有久远一些的时代,所以以前的人都是那样的吗?其实还比较喜欢所谓的武司变坏的那段时间,虽然对朋友对亲人残忍了点,认清形势不是也挺好的,能够利用的就利用起来,不要总是把所有东西都一个人承担,确实这才是成人的世界。就像那个老师说的,真是小孩啊,这话虽然带着优越感,却也有着羡慕的意思。现在的十六七岁的小孩,虽然看起来是比以前的孩子成熟多了,有时还是会发现他们思想里,仍然笃信着对友情、爱情这些东西。
人到底是快点长大好呢,还是活着那个纯真的时间比较好。想到小时候只到大人屁股那么高的时候,想着快点长大,现在好像宁愿回到当时那种傻傻的时候,即使再白目再盲目,那时的目标和努力都是单纯的,也有大人帮忙打理好一切。现在学习了那么些成人世界生活的技巧,真怕什么时候就失去了初心。
看了这片子,深深的感到片中人物缺少对后果和责任的认识,对事物过于看重其PURE的一面,而容易让自己受伤,对社会和其中的残酷太没有认识了。什么白天晚上打工,还要继续学习,这种天方夜谭的事,也能想得出来。对编剧表示无奈。
里面几个主要演员都演得挺好的,所以给个三星,但有些角色真是可有可无,比如学校里一直在弄武司那个,只是个弱小的胆小鬼而已,始终没起到什么作用。
少年们以为世间那些美好的东西是坚不可摧的,那种坚强和纯真让人感动,但这正如同玻璃里的少年一样,一旦触碰外界,就会发现很多看似坚不可摧的东西,其实就如同玻璃一样一击即碎。敏感而脆弱的少年们啊,只要保持初心,那些美丽梦幻的外表也不总是那么重要的。
《若叶时代》观后感(五):青葱岁月,若叶时代
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
我时常想到他
我们活着同样的时空里
流着同样的泪
那段日子
我时常在想
生存下去的意义
死亡的答案
以及 我和他之间的事……
这段是《若叶时代》的旁白,似乎有点伤情的手笔。
日剧的校园题材,不乏犀利深刻。因为真实所以阴暗,因为深刻所以共鸣。
甲婓遇见武司,他们生活在一个校园,他们却生活在两个世界。
富足的家境,不愿走父亲安排的人生,在那若叶时代。那是甲婓。
如困兽添着伤口,企图摆脱贫穷并承担家庭责任的长子,在那若叶的时代。那是武司。
成为朋友。他们间的友谊,亲情,三角关系的爱情,以及身份互转。
一段青葱时光,虽然有是一段无法消退的灰色,终究因为友情和兄弟之爱浇灌绽放了灿若绿叶的希望。
人的成长总是附带着伤痕。记得这句话是某位亲的博客说明。
我们年轻,所以我们做过那些不成熟的蠢事。我们忧愁过,灿烂过,勇敢过,懦弱过。也许回首过往,记忆深处的那段岁月会显得弥足珍贵。在那若叶的时代。
冲着Kinki Kids去看他们的3部曲。
也许是《人间失格》的起点太高,这部《若叶时代》和先前未看完全的《未满都市》没有给我太多的心灵震撼。但因为是Kinki的作品,多少福利了下同人女。和自家K饭们讨论的结论是:这个女主角根本可以无视。据小道消息,这部日剧的脚本小松江里子原本是为KK两只量身定制的,只是情节过于暧昧才插了个女主角=_=|||
片头歌曲是老歌,2分多钟的《First Of May》,The Bee Gees的深沉磁性的嗓音令人回味。(顺便祝大家51快乐噢)还有一首《Friends》,Kinki Kids 唱的片尾歌,青涩的味道,很纯净的声音。百听不厌。
《若叶时代》观后感(六):First of May
这是部gay片吧?其实更像八九十年的港片。
上一代的孽债神马的,入赘神马的,坐牢神马的,趁虚而入未婚先孕神马的,植物人复苏神马的,主题曲插曲都是英语歌曲神马的,除了日本经典的常年不变的美女英语老师勾引学生学生痴迷老师这一优秀传统之外。
剧情发展的难得的快呀,这边厢刚抱了抱,那边厢就告白,速度啊!哪像现在的剧啊,扭扭捏捏半天开不了口。当然,把港剧20集的内容压缩到日剧的12集,难免内心戏不够多,人物性格转变的太快。
小洼当年青涩的来,177的身材修长的来,可惜后来几集就不出现了。大家的发型不是一般的搞笑啊,还有高腰裤神马的。
《若叶时代》观后感(七):《若葉のころ》:友情岁月、有情岁月
When I was small, and Christmas trees were tall,
we used to love while others used to play.
Don't ask me why, but time has passed us by,
omeone else moved in from far away.
1996年,17岁的堂本刚和堂本光一出演了TBS的《若葉のころ》。片头是Bee Gees的《First of May》。歌词简简单单,就像整个故事,说来说去,无非关于青春、成长、爱和时光。
很多人常常将《若叶时代》看做《人间失格》的高中版,一样的有钱少爷和穷人孩子,一样的师生恋和纯友谊,甚至一样的家破人亡、众叛亲离。可,《若叶》叫我这么这么地喜欢。虽然有太多的背叛和伤害,回想起它的时候,一定是Takeshi和Kai一齐爬上母亲树的那天,远远眺望城市,彼此诉说着对于生活的向往。微风拂过,阳光灿烂,心照不宣的陪伴那般静好,仿佛可以抵御时间的流逝。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诟病小松江里子给KK写的剧本。女性笔触固然细腻感人,但是为了刻画人物不惜牺牲故事的合理性,甚至一再地把好好一部剧写成烂尾却让人无法原谅。也许人真的是会随着自我的成长和经历的丰富变得更为柔软,更容易感动,这一次再看《若叶时代》,再看17岁的刚和光一奋力演出的青春残酷物语,只觉那些为了找寻自我、追寻爱情、守护友情的战斗都可以是虚妄,唯独那样的青春里,我们都曾有过的迷失彷徨和纯粹的感情,才真正让人无所遁形。
The apple tree that grew for you and me,
and I watched the apples falling one by one.
Takeshi和Kai是现实中无法存在的、好比硬币的两面一样截然不同的少年。刚毅坚强的Takeshi始终相信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出人头地,过上向往的生活,温柔善良的Kai无欲无求,不那么自信地、只是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同,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看着他们不断挣扎,只为摆脱生存的现实,追寻理想的生活的时候,我只是心疼,那种拼命冲破生活桎梏的力量再强大,也终究会伤害了自己,不是么?
所以整个故事里充斥着他们的彼此信任、伤害和背叛。骄傲的Takeshi可以冷冷地看住Kai质问他,同情别人的心情就这么愉快么?从来淡薄的Kai可以拖着流血的双脚比Takeshi先跑到终点,只因为“如果我输了,你一定以为我又在同情你。”
习惯了自我牺牲的Takeshi至始至终勇敢地沉默着,即使自己被送去了少年感化院也在所不惜地,守护那个会将Kai打击深重的惊人秘密;约定了要一起等待Takeshi出狱的Kai却终究没坚守住自己的诺言,“欺”了好朋友的女朋友,还口口声声“我无法做出背叛你的事来。”
他们之间有太多语言无法解释的误会,和因为生活的脚步而不由自主的无奈,可是谁又能说他们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质问过自己,“都是我的错,害对方变成这样”或者是“如果没有遇到对方,我不会变成今天这样……”小松故意把我们期待的美好友情和现实糅杂,先是描绘得五彩斑斓,转头又撕得粉碎,让人辨不清面目,徒增伤感。
回到故事的一开始,Kai又为什么认定了Takeshi将会是他一生的挚友呢?
看到Kai从高高的屋顶往下跳的时候,Takeshi奋不顾身地飞奔前去相救,全然忘记了开学第一天不能迟到的开学典礼——也许外在的表现太不一样,他们内心深处的爱与温柔和善解人意却是共通的。就算看上去再冷漠又如何,Takeshi即使成为了藤木家的养子,也终究跨不过自己心里那道“善良”的坎。就算对方对自己做了再多过分的事也好,在生命的危难关头,Kai还是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最好的朋友。
故事里的他们似乎比起生命,更相信“友情”的纯粹和永恒。
这就是我所谓这部剧“不现实”之处。
比之用生命去守护友情的他们,有多少次都因为自我保护而从朋友身边逃开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胆小鬼吧。
但活在现实中的我们,不正需要可以去相信、依靠、甚至信仰的、不现实的东西么?
比如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好人一生平安,等等。
就像在反省室里的Takeshi,蜷缩在墙角颤抖地抵御漫漫长夜的时候,支撑他的是Kai从母亲树上摘下的一片树叶,是对等待他的好友的信任,是自己的人生一定还可以重来的、希望。
现实是挫败的,看上去再完美的人生,一定也有我们看不到的阴影。
但,再不起眼的人,一定也有我们无法得知的牺牲和伟大。
渐渐长大的时候,会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会越来越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像Takeshi那样,试图只靠自己的双手就改变命运的事,果然是不值得相信的。
是因此就缴械投降,随波逐流,还是摸着自己的胸口说,我会依然怀抱信仰和希望呢?
多年以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堂本刚和堂本光一在《形状奇怪的石头》里唱
今 僕は 现在
鏡を覗き込み 我探身镜前
そっと自分の顔を見る 静静打量自己的脸
少年の目をしてるか? 年少的眼神是否还在?
あの日の石 思い出そう 催自己记起 那天的那颗石块
僕たちはそれでも 我们即使如此
流されず 也不随波逐流
もっと自由に生きるんだ 更要活得自由
尖ってる自分らしさ 活出自己的棱角
石のように 在り続ける 像那石头 坚定恒久
我们中的大多数,终究会与现实妥协,没有办法成为Takeshi或是Kai那样纯粹而理想化的人物。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做硬币两面重合那部分,就像笑容美好的小泉姑娘,兼得Takeshi的坚韧与Kai的温柔,无论生活里发生怎样的起落,都可以爽朗而明快地笑着说,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只有我爱过你的那种心情,是最真实的。
《若叶时代》观后感(八):【若叶时代】:给野孩子相泽武司
第一次看堂本刚,在《人间失格》。只记得低气压里,白色的中学校服,映衬着亮晶晶的眼睛。
喜欢上堂本刚,竟然是《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撇开那些阴森的故弄玄虚,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口是心非,明明最喜欢美雪了,就是死不承认。
少年时代的打情骂俏也是美好的,不知天高地厚地,天然地以为前面还有很多很多的幸福。所以夏天的大日头下,一起打扫游泳池,被女朋友揪着耳朵神马的最幸福了。一起在城堡里涉险,无人岛上差点丢了性命,也都能够化险为夷。
我最喜欢的堂本刚,是那个笑起来眼睛里有星星的少年。
看着他的感觉,总让我想起自己故作忧伤的17岁。
《若叶时代》里,比起早早就尝遍生活艰辛的武司,光一的甲斐显然更像是一个典型的17岁高中生。一脸无邪的笑容,和清亮单纯的眼睛。他像母亲一样,有温柔的心底,也有寡断的性格。太懂得体贴别人,不知道那样的情真意切,有时比冷漠更容易伤害人心。
和很多人一样,我更喜欢不羁的武司。他的人生,可能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所谓的人生,既不是花团锦簇的万事如意,也不是黑白分明的好人一定有好报。
所谓的人生,当然是“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然而,明知一个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到底是怀抱着希望去等待,还是冷漠一颗心去拒绝,大概,在武司的身上,我们可以渐渐找到答案。
若叶时代,是少年的时代。
17岁的少年时,爱和恨都那么毫无保留。赤忱的心,交给朋友,就以为永远不会背叛。
17岁的少年时,都追寻一个自己的人生。没有人能明白自己,赤着脚爬上参天大树,在风里俯瞰这个世界,享受一个人的孤独。
17岁的少年时,冲动都不是错,失手刺伤了自己的父亲,在朋友离开时爱上了他的女友,任性妄为地犯错,任性妄为地,以为这些最终都会被时间所原谅。
回头去看17岁的少年时,惨绿的年代或许根本不堪回首,然而这样不计后果,毫不设防的沉溺的勇气,却绝尘而去,再不回来。
如果可以的话,武司会选择生在藤木家吗?
被钢筋水泥华丽衣裳保护得温柔而脆弱,会是武司向往的人生吗?
每个人,都有过天然的单纯。
有些人放在脸上,用它去对抗人生,终于碎了一地。
有些人放在心里。默默用爱和信念浇灌成茁壮大树。
仔细想想,一心向往平淡幸福的小泉真的适合不羁的武司吗?
他,一定深深地爱过这个像妈妈一样会用笑容迎接他回家的可爱姑娘。
但他的坚强,他的勇敢,和他单纯地、相信着这个世界美好的温柔之心,应该属于另一个能真正契合他的人。
一个可以赤着脚和他一起爬上大树,高高俯瞰这个世界的,野孩子。
《若叶时代》观后感(九):若叶之间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没有委屈,也时时需要倾诉。但是武司无人倾诉。
他的妈妈死了。爸爸变成了一个无赖似的陌生人。弟弟妹妹还小。
他除了承受压力,承受压力,承受压力以外,根本没有一条疏解压力的渠道。
他为了妹妹的生日可以过得开心一点,偷了便利店的一个哈密瓜。不知情的妹妹看到哈密瓜笑得灿魇若花,他自己却终究没有吃下去,握着瓜的手颤抖不止,看着瓜的眼泪如雨下。
他说,亲爱的妈妈,你不要怪我,我做了小偷。
甲斐的性格太过温柔,他虽然在各方面都很出色,但是只要需要和别人分出胜负的时候,他都会输。他不喜欢赢别人,所以他得不到父亲的爱。他没有父亲所喜欢的一种叫做野心的特质,他所有的一切都输给他的哥哥,包括所有的父爱。
他曾经离家出走,目的是为了让父亲来担心他,来找他。但是没有,当他饿昏在公园后,被仆人带回了家,他醒来的时候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别做傻事了。
后来他的哥哥不小心出车祸死了,他以为从此可以在爸爸的眼中找回一些真正的爱,但是他的爸爸只是摇着他的肩说:为什么死的那个不是你,为什么不是你!
原来每个人的笑容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每个人的坚强壳下,都有呼之欲出的软弱。
也许青春,是有感情在苏醒,有主张在声鸣,有理想在跳跃,所以现实,也由孩童时一片朦胧的美好开始转入渐渐清晰的灰暗。
谁说大家的青春不都是惨淡的。
《若叶时代》,讲的就是这两个少年之间的故事。他们如何不停的受到来自于陌生人和爱人之间的伤害,偶尔互相伤害,又如何在每一次受伤害后艰难的成长。
里面有很多我无法忘怀的镜头。
或者是武司在感化院中握着若叶想到甲斐时的微笑。
或者是甲斐在桥下注视着车子驶过看着武司的温柔。
武司为自己的心加上了一道厚厚的城墙,厚的任何人都难以进入。
甲斐想把武司抱入怀中,武司却吼着叫着暴跳着撕咬着挣脱。
很多的机缘巧合,很多的误会丛生,温存和冷漠在眼前纠缠,武司选择了继续封闭。只到忽然间幡然醒悟:他一直拼死抵抗着的不是坚硬的武器,而是深沉的爱。
曾经被忘却的一幕幕才又重新复燃,原来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眼光可以看出差别无限。
但是没有关系。虽然仇恨之火烧的如此猛烈似是不可阻挡,虽然爱的力量微弱平淡的似是转眼即没,可是最后,来的猛烈的也猛烈的走了,悄悄滋长的仍继续源远流长。
爱,就是这样的力量。她给一切以光辉、宽容、信心,希望,愉悦和新生命。
《若叶时代》观后感(十):纯粹
相比之下,武司的爱太纯粹了。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但当有一天,爱变成恨,恶心便是恶心。直到有所毁灭,才又从恨变成了爱。从刚开始自卑又要强的内心一直但结局,黑化得也很美。
对为对立的角色,甲裴则很懦弱。权衡不了爱情和友情,也权衡不了亲情。但更是一个很温柔很温柔的孩子。对啊。买个时候还是孩子。本该就是酱紫才真实。
编剧一步步写下来,对白非常多,演员的背剧本的功底就很重要了。背完还要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再和对方交流,给观众或激烈碰撞或思想共鸣。
编剧写的故事发展很快,也有逻辑,前半部和后半部有角色互换。人生,你想得到什么,总会先失去什么。也许你还好,不知道在意,但希望你长大后别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