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谣》是一部由刘鼎业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0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童年的记忆,总是被熔铸的那一首首优美的童谣之中;那些逝去的年华,总是被遗忘在那一次次夕阳西下的叹息中;那些真挚的情感,总是不会被丢失而一遍遍的传递下去。最终构成了最美丽的童谣。
马来西亚,是一个移民为主的国家。马来人,印度人,华裔,在面积不大的国土上生活有着各色不同的人种和民族。整个国家是民族的大熔炉,民族之间的差异,带来了难以避免的民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影片总是以矛盾开始,在矛盾中进行,而最终也在矛盾中和解,影片给了我们一个温馨而又充满着希望的结局。
音乐的融入是这部电影一大特色。导演独具匠心将具有马拉西亚特色的马来童谣Rasa sayang成为影片一个重要的线索和情节,因为这是他们的童谣。影片的第一主人公阿强为了学习这首歌练习了许久许久,但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最后这三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共同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导演想要向我们表达的感情和影片的主题油然而生。马来童谣Rasa sayang成功把这个来自印度,中国,马来的孩子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对民族歧视进行一次巨大的冲击。
如果说童谣是童年的音乐记忆,那么夕阳西下便是童年的色彩和光的记忆。整部影片的总体色调是柔和的,是童年的色彩。孩子们的追逐和游戏与那柔和夕阳西下的光芒相互交融着。柔曼的光总是那样令人感到甚是温馨,孩子们纯真善良的笑容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三个异族的孩子们,在柔美的夕阳余光,紧握着手,开怀着笑。画面真挚而动人,感情充沛而细腻。对影片的主题民族之间的融合进行升华。
光和色彩是对童年记忆生动的地刻画,而镜头独道运用则使影片的情感表达更加的细腻和真挚,而又进一步的深化了主题。有几个经典场景的镜头,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阿强在于同伴们踢完足球之后独自一人走在小道,低着头。突然一阵大风吹过,惊动了停留在树上的鸟儿,鸟儿四散的飞去,而树下的阿强也若有所思,依然独自地走着。这里运用了隐喻蒙太奇,通过四散飞走的鸟而隐射阿强孤独的心。近而反映了阿强在此孤立无援,而观众也与阿强共同思考在那样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国度该如何去接受。对物的镜头特写,是影片一大亮点,特别是那块从华裔阿强手里拿出的手帕,到印度女孩的伤口上,再马来男孩阿里的伤口。手帕一共出现两次,而每次都以一个长镜头为基础,对手帕进行特写。突出了手帕在联系了这三个孩子之间友情的突出作用。烘托人物的感情变化,并带领观众融入其中,去感受那些友情的真挚和来之不易。影片中空镜头的运用也是甚多,比如一开始的对马拉西亚风光的镜头,表现出马拉西亚的自然环境,也从另一方面向我们透露出马拉西亚因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民族杂居。
童年的记忆,总是会被深深地时代烙印。影片无论是从光和色彩描绘,还是声音的融入,还是镜头的运用,都是为了明确的表达影片的主题,那就有关在民族问题上思考。短片中的孩子们成功做到了。在印度少女受伤时,阿强献出手帕;在阿强无意破坏了印度少女的作品时,阿里主动帮忙;在两个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为了踢足球的场地争执时,阿里和阿强互相谦让主动调停。故事是发生在孩子们的交往中,但映射的是整个马拉西亚的社会现状,具有很高的人文意义。
民族的融合在于孩子,孩子们在一次次沟通和交流中,打破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架起民族交往的桥梁。事实证明,民族的希望总会下一代人身上闪光着!
《我的童谣》观后感(二):零的零距离
影片开头以接连的长镜头开始,给观众真实感和代入感,一段水乡的长镜头开始,鸡鸣的背景音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接下来是一个灯泡的特写,用了非常棒的景深和虚焦手法,把人物设定成为被现实控制的普通人,此段中的空镜头皆能看出,一段长镜头之后主人公起床了,缓慢的移镜头简单概括了这个家的经历,在一个固定镜头中,主人公和母亲骑车离开,一段长镜头中,再次强调了主人公生活背景和状态,在一个小村子中,日复一日的过着忙碌切无趣的生活,此段中音乐先是舒缓,代表着人物还没开始正式忙碌,接着音乐突然由轻缓变为响亮悠扬,也告诉观众,主人公忙碌的一天开始了,轰隆隆的发动机声和极速而过汽船声也印证了这点在灯光的使用方面多以自然光为主,除了在黑暗的室内的背景光之外,其余全部都是自然光,没有认为的打光,这是在诉说着主人公一家只有在自己的家里,才能有着自己最轻松的方式,在外只能被大环境所压抑,不能自主的决定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部视听语言运用的非常到位的作品,我想着重挑几个片段来分析,首先是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的第一段,特写音乐老师的手,老师手里拿着棍子,音乐是学生们在唱童谣,这是在隐喻强权下的人民,被压迫着做同样的事,并且不许出错。一段长镜头中,主人公从学校跑回家迅速的换了衣服,此时的背景音从童谣逐渐的转换为电视剧的声音和虫鸣,之后又出现了欢快的音乐,这代表着主人公从学校的束缚中挣脱,出去自由的玩耍,这才是童年的美好,这里着重说一下构图和色调,本片重点采用的是强曝光的黄色调,首先采强曝光是因为是童年,最美好的时光,没有被世俗污浊,所以使用了代表纯洁的强曝光的手法,而采用黄色调的原因,首先是因为选地,是在马来西亚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热带雨林气候,所以阳光强烈,黄色同时又是暖色调,略带一丝悲惨的感觉,与主人公的生活完全相符,无忧无虑但又无情无彩的童年。从构图上来看,这一段的用法非常适合,前景是墙上有窗户,接着是主人公从门框所截的地方由远及近,又从窗户锁,划出的景框中跑出,这是在隐喻,不仅仅是在学校被管制,就算是在游戏时间,也要受到两伙不同小伙伴的争斗的影响。
在主人公和伙伴们奔跑的时候撞到了一个女孩儿,因为是不同国籍的,所以被撞者和受撞者都没有发声,这里用了全景镜头,把所有的孩子都框在一起,但是由于这个冲突,导致隔阂,所以接下来用了分镜头去拍摄每个孩子,因为孩子们还没有和睦相处,接下来又是有趣的一段,两队孩子在争球场,这是两队孩子都是采用了中景的方式,但在前景中都有细微的植物,因为虽然是在争斗,但是毕竟是孩子们,有争斗也只是因为一些小事儿,所以并没有那么紧张的感觉,最后一个远景巧妙的采用了中心构图的方式,把两队孩子分开,一段长镜头孩子们回家,背景音是非常欢快的音乐,孩子们开心的和自己的朋友玩耍。
两个重点的地方要着重分析第一个是主人公在女孩儿家玩儿的时候,先是强烈的喇叭声,这是完全符合个性需求的音乐,因为在印度人的家里,这时候还没有交融文化,和孩子们的关系产生剧烈的冲突,接着几个中景镜头,把每个孩子都单独拍出,还是在说明孩子们的关系很生硬,知道主人公起身打乱了图形,当女孩儿和妈妈一起回来时,这一段都没有背景音,因为这和所处位置无关,这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所以环境音是主体,这里又有一个有趣的构图,女孩儿和两个男孩儿之间磨关系被墙壁划开,女孩儿又处在黑暗中,而当男孩儿示好之后,女孩儿从黑暗中走出,和男孩儿们坐在一起,一个全景的移镜头记录这个美好的过程,三个孩子彼此之间消除了隔阂,地上的图形由原来分明的颜色变成了混合的颜色。
第二段是全片最高潮,两队孩子在一段中景中决定一起玩,但是因为一方的挑衅就大打出手,这时,有趣的出现了,本来在镜头中和其他孩子一起的主人公,被单独分了出来,前实后虚的与女孩子处于同一镜头中,主人公不想和这些孩子一起打架,所以最后两个孩子和女孩子单独走,这里一段长镜头配合的舒缓的背景音非常的唯美和感人,因为打架受伤的男孩子先是女孩子用主人公的手帕给他包扎,接着主人公又自己给他包扎,这一段长镜头真正的表示了三人的关系再进一步,也隐喻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就可以有更好的结果,最后的一段是三个孩子在一段长镜头的虚实结合中唱歌,配合钢琴音,表面上看着非常的感人,但这里又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设计,有可能是在说虽然表面上可以融洽,但谁又能知道这到底是不是真的的,最后主人公的一回头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期待。
本片讲述的这个故事,是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的一个深度思考,借着马来西亚这个多移民的国家,向大家展示了文化之间想要交融合作,应该如何正确的面对和解决,以小见大的隐喻了社会中的各民族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为了促进各民族团结一致,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合作,我们应该付出自己的努力,友好地通过交流的方式为实现和平与稳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一段本人自己都看不下去……请大家多担待……)。
拙作供大家参考。
《我的童谣》观后感(三):友谊无国界
友谊是没有界限,它可以跨越种族,跨越国家,跨越思想。《我的童谣》是由刘鼎业执导的一部关于童年的电影。影片讲了两个男孩从刚开始的相对立到后来的友好相处的故事,刻画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形象,表达了友情无国界的思想,体现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
影片的场面调度把握得格外精准,将人物的关系处理得当。在影片中,阿里和阿强进入房间后,阿里是坐着的阿强是站着的,两个人的距离不太近,可以说明两个人的关系不太好,也体现了种族不同会存在一定的隔阂。而下一个场景,两人商讨怎么复原图案时都坐着,凑得很近。说明了他们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缓和,之间的友情升温。
影片大部分采用黄色调,它能较好的营造气氛。在孩子踢球时或走在道路上,黄色调的应用将孩子天真浪漫的形象刻画出来。在影片结尾,阿强灿烂的笑和身后暖黄色的光线相互呼应,给人一种温暖、和谐快乐的感觉。
真诚的友谊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和朋友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更加有动力,更加简单快乐。《rasa yayong》这首歌见证了阿里和阿强的情感,从阿强不会唱阿里不屑,暗潮,到鼓励带着阿强一起唱。态度的变化展示出他们情感的变化,说明了他们彼此心灵的亲密交流,没有隔阂,体现友谊无国界的主题。
《我的童谣》观后感(四):民族的冲突与融合
种族的冲突与融合
———评析《我的童谣》视听语言
作为一部北影毕业生的作品,虽说称不上是顶层之作,但在导演刘鼎业的执导下,视听语言在影片中的发挥可谓是淋漓尽致。故事发生在多元种族共存的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讲述了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小村庄中以三个不同种族的孩子为线索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导演刘鼎业通过对童年的记忆将这种种族间的冲突以一群孩子的视角来阐述,在视听的结合下这群小孩中发生的微乎其微的小事却充满了情感的力量。
在配乐方面,《Rasa sayang》的融入是很大的一个特色,因为这不仅是一首马来西亚的童谣,而且这首童谣也成为片中很重要的一个线索。rasa sayang第一次唱起便是在影片开头,主人公阿强在学校中学习这首童谣的场景,不难发现阿强在唱这首童谣时有点勉强,似乎跟不上同学们的节奏,而他也在家中也很努力的练习这首童谣,但却并不成功,这暗示着作为华裔的阿强很积极的想融入当地的马来文化,但却难以融入。在影片后面rasa sayang再次唱起,而这次是阿强与其他两位不同种族的小朋友一同愉快地欢唱,从这也体现出三个不同种族的小朋友打破了文化的差异,种族的隔阂也似乎荡然无存,以小见大地展示出即使是不同种族的人们,也可以在一起渐渐地融合,互相包容。
除此之外,钢琴曲在影片中所达到的效果也很出色,如阿强在父亲店门口等校车上学,而印度族的阿里却要自己骑着单车去上学,阿里一脸羡慕的眼神看着阿强,这一鲜明的对比,加上这段中优雅而又带着一丝伤感的钢琴曲响起,更加的突显出种族间的划分,因种族不同在教育上的不公平。
在镜头与画面方面。在导演的执导下长镜头以及特写镜头运用也非常的具有深意,如在华人孩子一同跑去球场时,其中一个人撞倒了印度女孩玛丽卡,头也不回的跑了,而阿强却帮玛丽卡包扎了伤口,这里一组特写镜头对玛丽卡的伤口以及阿强为她包扎的画面进行了刻画,这便为阿强与玛丽卡之间奠定了感情基础,也体现出阿强并不明白种族之间所存在的问题。而在马来人与华人第一次争夺球场的使用权时,双方谁也没争赢谁,只是把球场划分成两半来给双方使用,而第二次争夺球场时,在阿强的沟通下双方都同意一起踢球,这两段画面都是运用长镜头,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很完美地展现出华人与马来人从相互排斥到相互融合的一种状况。当阿强和伙伴们踢完球后,阿强独自一人走在路上,并且不断地向树丛中洒沙子,接着一段长镜头展示出了一群鸟在夕阳的衬托下飞向天空,这一唯美的画面也体现出阿强的心就如同这群飞鸟一般散去,不知民族之间为何会有这么多隔阂与矛盾。
总体来看,整部影片最出色莫过于视听语言了。可见导演的用心之处,通过出色的视觉与听觉的刻画,深刻地反映出了当今世界民族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即使是种族的差异、文化的不同,也能逐渐地互相融合,互相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