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萱堂闲话录》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6-09 20: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萱堂闲话录》经典影评10篇

  《萱堂闲话录》是一部由邱炯炯执导,林志刚 / 邱志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萱堂闲话录》影评(一):访谈:邱炯炯——话痨三部曲终结

  CIFF:开头一只公鸡和林志刚脸的特写,后来这只公鸡的特写反复出现,是有什么暗示含义么?

  邱:首先在气氛上很联系,我讲故事有点怪怪的感觉,在这个诡异的气氛下,加上老太太生命体征,有那种紧张执拗感和那种好斗的感觉,这些东西都是有一种图像上的逻辑。这是一个多重的意义,不一定是光是一种隐喻或是一种暗示,还有是形成节奏感的剪辑点,我不可能平铺直叙,我中间需要一个东西来提起节奏。还有叙事上的推进,有些东西很像漫画一样,大家都看得很明白了,就是一种很漫画式的用法

  CIFF:您好特别喜欢特写拍人物脸部

  邱:也不能算是我喜欢拍人物的特写,现阶段我喜欢那种比较刺激的图像,平时生活中你看到的一个人突然放大到电影屏幕那么大,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因为我的心理也没有底的,不清楚放这么大有什么效果,这个是很吸引我的。

  CIFF:.相对于上个电影《姑奶奶》,讲述一个大家未知边缘人物,这次更像是听自家老人讲故事,你对拍摄对象是怎么选择的?

  邱:樊其辉(《姑奶奶》的主人公)大口大口的和生活互相吞噬,最后同归于尽了,在我来说他的任何做法都是合理的。我奶奶是因为她没有什么主动意识,她也不太较真生命的终极意义,但是她创造了生命。她的知觉是一种外化的,比如说苦难贫穷饥饿,她就这样活过来了,而且也是活了80多年,在这方面,她也是强悍的。两方面都是让我折服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会去拍摄。而且就是因为她更平凡,我更想拍摄一个好像很寡淡的,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看看自己能否驾驭好。

  CIFF:你从什么时候萌生出拍摄自己的奶奶?

  邱:原来我的片子也都和我自己的家庭关系,我奶奶现在86岁了,她说不定哪天就没了,那不就是浪费了么。

  CIFF:您目前的5个纪录片基本是与长辈对话,面对他们时您更多是一个访问者和晚辈身份,您如何处理导演和被拍者这之间的关系的?

  邱:我一旦想要表述的人,对于我来说,我首先是个被捕捉对象,可能来说我不是一个好导演,一般来说好导演都是捕捉对象,可是我是被对象捕捉的。首先,为什么要表达这个人,是因为我会被俘虏,否则我不会花这么多时间,钱,精力去对准一个完全不能捕捉我的人,或者被我捕捉的人。这样可能就会造成你们觉得我拍得都是祖宗啊,或者是老大那种感觉的东西。这个我承认,首先我是被诱惑的人。

  CIFF:像您这样的访谈自述性纪录片,肯定后期剪辑的时候需要整理出一条清晰线路。您对这个片子的章节和小标题处理给我一种川剧的感觉,递进的关系。您当时是拍摄完素材整理的,还是拍摄前已经萌生了这个想法

  邱:这个片子我倒是很想非常完整的来讲一个故事。就是那条叙事线是一条非常直的线,中间吊了两大托,她老了她不舒服,她不能自己做主她不舒服,中间则是平铺直叙的生命线,这样一个哑铃结构

  CIFF:拍摄周期多长,后期剪辑呢?

  邱:前期拍摄当然越拍越乱,其实我也自己心里面打鼓,因为《姑奶奶》以后我一直在怀疑是不是大家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呢才对我的片子会感兴趣,还是因为影片本身,这是我极想证明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也很紧张,为什么我弄得这么完整呢,也是来自我的紧张,但是我觉得这个紧张并没有给我带来负面的效果,反而使我很严谨规矩的讲了一个故事,但是又没有失去我的自己的特点。我是去年1月份回家拍的,一直到过年后。后期剪辑快3个月。后期剪辑的状态还是比较癫狂的状态,每天15个小时,这次相对比上次更癫狂。

  CIFF:为什么会这样的状态?

  邱:我想还是第一是源于我对拍摄对象的爱吧,就像做我以前的片子的那种感觉,这次我好像更严重,真的拔在里面出不来了。

  CIFF:最后一章小双(林志刚)讲起老汉死的时候您叠画上了放礼炮的画面,这是一种用欢乐情绪反衬悲剧心情么?

  邱:其实你不觉得放鞭炮悲伤么?春去冬来了,时间依旧又过了一年了,这是个很悲哀苍凉的东西,但是里面又有喜感,所以我觉得所有的事物都是一种有黑色幽默成分的,都是悲喜交加的,可以是一个非常邪恶的东西,也可以是非美好的东西。

  CIFF:其实有点难以鉴定,这是一部纪录片还是剧情片,上次访谈的时候,您说《姑奶奶》是那种散文式的戏剧结构,这次能体现得更明显,甚至加入了扮演。

  邱:我不是作者么,作者在创作上不就是应该百无禁忌么,就应该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么,大家不是都是在这样说么,为什么稍微做了一个这么小尝试,就觉得不是纪录片了?有人会质疑这是纪录片么?因为我之前没有编过剧本,我就是拿影像去采集出来,然后我再来整合的,然后我用一种很戏剧的方式来整合,这样不能说不算纪录片吧。

  CIFF:因为比如一部分的纪录片导演,他们习惯静态的拍摄一个人物的生活状态,其实你完全是一个介入性的,包括你问题提问

  邱:我的介入是在整合和后期剪辑的介入,我那个时候也没有强行去终止或者扭转别人,我只是在搭腔而已。我采访的时候没想好题目的,一般都是说到哪儿就哪儿。这种状态如果要很学术理解没劲了,我不提问是不会形成对话的完整的,我说出一句话以后会激发她的反映,但是并没有干扰她的对话进程

  CIFF:所以说你纪录片风格就是自述式的?不是那种动态的跟拍类型?

  邱:对的,这个很明显还是一个口述形式,口述是代表总结的,没有生活中的动作

  CIFF:是因为这次的这个主角你觉得她本身还是适合口述的方式?

  邱:其实《姑奶奶》这个片子吧,不是主角本身只能做口述,而是我做完口述,我还想做点别的,他就已经死了,我很想拍他的一个默片,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了。拍我奶奶的时候,我是想拍她生活中的动作的,因为在生活中她是一个气场非常强的人。我没拍的时候,还误以为她一个人在家住,就像以前那样。可是我拍的时候回家才知道,原来那个房子已经拆迁了,她搬到了儿女家,她就产生了不自在的东西,这些不自在就截断了她生活中所有的原来的状态,她每天就只能看电视毛线,所以就只能做个口述形式的。也是一个巧合。但是像我今年夏天回家的时候,我发现她又搬到一个新房子,她一个人住了。她看到我来看望,她说“来来来吃东西”,然后看到她的冰箱里面整整齐齐的放着那种一摞摞的包装得很好的密封盒,她从里面挑出三个新鲜的青橄榄给我吃,这个就是之前我想拍的动作。

  CIFF:目前有下一部的计划么?还是黑白,口述类型的?

  邱:口述这次是三部曲的终结篇了,话痨三部曲,《黄姥姥拍案》《姑奶奶》《萱堂闲话录》。近期内我不会再做口述的事情了,会是一个动作性质的,会拍摄和我生命中有关联的人,我也想尝试看看默片的纪录形式,但是首先要我自己看得不闷。

  采访,整理/ 娄晓媛

  《萱堂闲话录》影评(二):客从何处来

  2015年12月13日,小雨天色并不大好,这是在新场地不二咖啡做的第一次放映,人流不算多,在不二的主放映厅里倒也宽敞。片子是邱炯炯的《萱堂闲话录》,以80多岁的老太太和她年过六旬的儿子为主视角回忆、谈论他们整个家族来路过往诙谐逗趣,让人忍俊不禁

  《萱堂闲话录》在我看来就是关上门来唠唠嗑的一本片子,除了老太太和儿子小双,其他的家庭成员或坐着织毛衣、或在镜头前面晃个三四秒。就像所有家族史都要有一个权威的讲述者一样,老太太是整个家族历史跨度最大、最熟稔家族事务的一个角色,她性格硬气泼辣,五六十年的变迁史,从她嘴里跑出来,相当有趣。除此之外,另一个讲述者小双,因为身份使然(出生后不久被父母所在的新又新剧团的喜剧演员领养),在补充分析父母、弟兄姊妹个性经历时,有一种超然的幽默和新鲜,比如把家人基因归因于时代处境母亲的心理变化,期间乐团穿插的生育组曲,在连贯起姊妹性情身世同时,也给原本冗长的故事、平淡停顿,增添了一些不同的节奏。

  老母亲是个率性的人,像只抖擞的公鸡。我猜想这是导演刻意的安排,片子里的母亲,在生育一群孩子的同时,更是用与男性相当的魄力勇气,操持着一家。她是那个年代十分倔强女性,这与她出生大户有关,当然,她也有软弱的时候、妥协的时候、不顺畅的时候、不然不会临到头对着拆迁的尘土晒着太阳露出那番无奈

  不过现在,她还是想自己做主,还寻摸这找个地儿搬出去。她有自己的规矩,孩子们照顾得再周到,不如一个人自在。这是她一生的性格,也是大半生磨难带给她的无形的不安全感

  感谢邱炯炯,感谢这个普通而闹腾的家庭。在他们的叙述背后,回想起自己无言的、无知的,缺乏代际沟通的家庭生活。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听过一些关于祖辈事儿,但是他们破碎断章取义,很少有人人认真真地询问、倾听。那些细节随着祖父母的老去逝去变得越来越模糊

  看着80几岁的老太太,想象她曾是个黄花大闺女,跟我年纪相当,有她的羞涩,突然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所谓亲人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个立体的、流动的、丰富的个人。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时光、看到家庭、看到记忆,也看到了我们生而为人的来路。

  《萱堂闲话录》影评(三):别具只眼:邱炯炯和他的《萱堂闲话录》

  邱炯炯站在台上谈论他的“话痨三部曲”,这个四川人穿着一件大红外套白色的巴拿马帽压得很低,眼睛炯炯有神声音好听

  此时我坐在剧场第二排座椅上,两人直线距离最近。我手里拿着相机,一边听他解释片子里的“公鸡”有什么叙事结构上的作用,一边琢磨他的纪录片怎么能这么逗。

  很久没有这样痛快地笑过,在纪录片里获得如此快乐。我被纪录片震动过,感动过,被浩瀚的历史淹没过;被精深的知识征服过;被人物悲怆命运吞噬进去又一口气甩了出来,唯独很少笑过。

  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被“他者”感动,可以为韩剧里得绝症的小两口哭的稀里哗啦;但是很少被“我者”感动,同样的情节嫁接到国产剧就会让人厌恶。因为已经对“我者”感情麻木,稍微张扬的落墨,都会判定为狗血矫情。我曾经在重庆生活四年,巴蜀方言多少能懂,语境中的“他者”悄然变为“我者”。片子的语言对我来讲无比熟悉依稀就是昨天凌晨在朝天门听重庆言子们大摆龙门阵。为什么我仍会被打动?

  治愈

  没看过邱炯炯的《姑奶奶》就没法全面评价他。作为“话痨三部曲”中评价最高的一部,导演讲述了这样一个“他者”故事:“裁缝”是同性恋,他卖淫,他得过梅毒也是著名的易装皇后;他幼年学过京剧,曾在服装设计领域表现出极高天赋,曾赴法国留学;他是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服莱佛国际学院教授,在制版界被誉为“京城第一版”;最后,他死了。

  片子里主角有一句话:“人生都有两公斤大粪,一些人是慢慢地匀着吃,吃一辈子,我是大口大口地吃,早点吃完了它”

  佛经记载十八层地狱是“刀兵杀伤,大火大热,大寒大冻,大坑火谷等种种罪刑。”其中第四层“沸粪地狱:有沸屎铁丸烧灼罪人身体,咽下腹中,五内俱焚。”对于主人公“裁缝”,生活就是地狱,人生比作吃掉两公斤大粪,生命与生活相互吞噬,受刑完毕,到了同归于尽的时刻

  这是邱炯炯“话痨三部曲”中最灰暗的一部。语出如风,舌利如刀,而作者所有留下的伤口,都被三部曲中最后一部——《萱堂闲话录》治愈了。

  这是一部家族史,从中可以看见典型中国人——为了养活孩子拼命,不觉老之将至。主角老奶奶经历战乱、流徙、解放文革市场经济腾飞、拆迁,仍然乐观健康。她希望长寿,也坦然面对死亡,不在精神物质无事生非,活得真实沉重,她和老伴创造了一个家族,从不拒绝命运交付给她的重担

  中国女人,多是历史的承受者,坚强而隐忍,奶奶与 “裁缝”形成鲜明对比。这二人一明一暗,让邱炯炯的世界一念刹那,经九百生灭,暖如繁花。

  黑白

  为何偏爱黑白?邱炯炯的情结来源于川剧团大院定期播放的卓别林默片。

  胡子、礼帽、拐杖皮鞋,一个小个子把它们组合成杰出的笑料。反复观摩、烙印潜移默化,邱炯炯也有了这样的思维因子

  “这会让我更有创作感,有执笔的感觉”邱炯炯在台上强调。他靠画画吃饭,拿起机器拍摄,笔和摄像机是他延伸出的感官、是工具朋友

  所有学过画画的孩子都会经历同样的顺序:从蜡笔、彩笔到素描速写,再到水粉油彩。判断基本功扎实的标准是素描与速写,因为黑白灰三色会让画面更具体感。

  摄影术诞生之初,因为不具备还原色彩的技术条件,黑白只是“无奈的选择”。彩色胶片出现是继有声电影发明之后——对电影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革命之一。色彩也有缺点,会让影像平板化,我们还能在诸多摄影大师的作品中看出黑白的优势,比如荒木经惟。邱炯炯热衷于拍摄人物特写、选择黑白摄影,抑或与他的绘画生涯有关。

  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黑白纪录片免去了影像调色的问题,让这位新导演省下了太多成本。

  旧事

  在《萱堂闲话录》中,邱炯炯插入了几段唱词作为过场音乐。这些音乐充满荒诞地幽默感。提到川剧,一般人能想到的估计只有绝活“变脸”,邱炯炯对这种艺术感到遗憾。

  导演喜欢川剧和章回体小说,毕竟在川剧团大院中度过童年。耳濡目染,沉浸在传统文化之中,对于作者来说是一剂大补。说起川剧的现状,他用了一个词表达心灰意冷——“艺术僵尸”,一语道破川剧困窘。

  长期以来川剧依靠国家补贴才能生存,观众流失,市场萎缩,这个剧种正慢慢走向博物馆。邱炯炯与传统血浓于水,却无力阻止传统死去。这和他拍摄《萱堂闲话录》的初衷产生了奇妙的应和:倾听家庭和长辈,有多少人还会这样干?面对快要消失的戏曲唱词,谁还会带着敬意重温?

  看着片中“奶奶”拄拐微笑,缕缕银发探出毛线帽子。我忽然想起小时候那些陪着奶奶看戏的午后,昏昏欲睡,单手托腮,最后倒在奶奶腿上,梦中依稀沉浮着《西园记》的哀婉唱段。此刻我们有了相通的生命体验。

  从四川到北京,从画画到纪录片,有比同龄人更丰富的人生经历,这让邱炯炯的影像带上了浓烈的实验色彩。《萱堂闲话录》中他使用了章回体形式,层层递进,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加上不时出现的公鸡、川剧,营造出某种超现实的荒诞氛围。不少观众认为邱炯炯拍摄记录片手法大胆,颇具争议。

  但激进难免聒噪,幸好尝试本身就裨益良多。

  邱炯炯总结这一切的时候告诉我:“我有非主流的家庭和生涯,我就是一个非主流。”

  《萱堂闲话录》影评(四):奶奶的形象

  一部完全由个人谈话撑起的黑白纪录片,非常简洁,但其中又充满了荒诞、乖张、幽默的氛围。比如穿插于个人陈述中的由半裸男扮演的丘比特和一群公鸡的特写,这些隐喻符号必须要看完本片才能慢慢得到解释。

  本片的主人公是导演的奶奶林志刚,闲谈起源于林志刚的旧宅被拆迁,而老人家又坚持要自己一个人住,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去处,于是不得不分别在几个儿女那里暂住。

  从儿子对母亲的陈述以及林志刚的自述中,观众能够看到林志刚的好几个形象:一位独立傲娇的知识少女,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坚持错就要错到底,敢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位坚强隐忍的母亲,放下大小姐的身份,学缝补,卖豆花,含辛茹苦的拉扯大六个孩子;一位豁达自信热爱自由的老年人,坚持要有自己一个人的居所,想让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

  历史的脉络也从这些琐碎的闲聊中被梳理出来,一个普通老奶奶的命运却也记载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导演采用了非常诙谐的方式去记录这一切,也用看似轻松的方式去呈现严肃的主题——一个人活着的尊严。从林志刚的固执骄傲中,我们也看到生命的顽强和为人的风度气节。她并不因为自己的生活窘迫而去依附权贵,也不为自己一开始的选择后悔埋怨。她默默的扛起生活的重担,并在艰难困苦中保持豁然。坚持己见,无所畏惧,也葆有天真的笑容,这一切的特质都呈现在她年轻于实际年龄的脸上。正是这样一种特质,让人肃然起敬。与命运的无常,生活的重负抗争,一个平凡的生命所必须承受的生活的苦难,她用冷静与从容去面对,这种骄傲难能可贵,因而极富感染力。导演用尽千方百计用音乐用图像用文字营造出来的怪异而奇特的氛围,最终烘托出这样一位老人的立体肖像,你只需要聆听、凝望,便能感觉到那种拥有尊严的高贵的生命的力量。

  《萱堂闲话录》影评(五):快乐遮掩悲伤

  很好看的一部电影。孙子拍奶奶。

  开头活泼机敏的大公鸡代表什么?一个形象不算正面的男人拿着箭,后背扎着小翅膀,扮作丘比特,代表什么?孙子拍奶奶,爸爸,叔叔,姑姑,奶奶看完后,什么评价?这是昨晚看完这部四川话的电影后,想问导演邱炯炯的。可惜我先走了,不知道有么有人问他。

  好玩,幽默,有力度,同时导演也很有手法,虽然有时很夸张,但也不过分。

  很有才华的导演,控制的很好。

  85岁的奶奶历经沧桑、苦难,孙子用很快乐的表达来展示这个大家庭的历史。

  纪录片是很个人的事情,导演的全部就是影片的全部。影片越长,对应的越准确。

  足够多的时间和比较遥远的距离,才能把悲伤遮掩起来,把生活的快乐取出来。生活不需要诗意的表达,诗意就是刻意,自然就好。

  对了,这部片子是黑白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萱堂闲话录》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