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殇》是一部由金基德执导,李廷镇 / 赵敏修 / 伍基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殇》影评(一):看个变态怎么忽悠人~
《圣殇.Pieta》金基德。
才开始就是撸,撸了又撸。
完了就高利贷欠钱剁手。
Gang-do就一条狗,没人教他什么是人。
一条狗你才接触他,他呲牙咧嘴对你凶,咬你,瞪你。
你忍住恐惧,忍住痛,驯服了他,那他就是最忠心的狗。
又黄又暴力,加点禁忌的爱,最后来把复仇的火,旺了,热了,沸腾了。
母亲的各种独角戏演的入戏太深,无法自拔,悔恨不已,但还是跳楼了。
故事到这里开始平稳,慢慢的,他们睡在了一起,他穿上了妈妈织的毛衣。
和他们靠在一起,他很幸福,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啊。
实在是忍不住吐槽一句,靠啊,死变态,金基德个死变态。
我猜想难道是把那残废宰了,夺人妻,从此又幸福大篷车?
靠啊!!!我也看的变态了,无法摆脱大篷车的阴影。
他是想进去的,想赎罪,想说点什么,可是他们抱在一起了,没有他插足的余地。
绝望了,彻底的绝望了,于是乎,自尽吧!!!
这种典型的金式结局,看到最后没是不能接受了吧。
这种题材干嘛金基德拍就能拿威尼斯的金狮?
因为金基德是个变态?因为这个变态到让人瞠目结舌就可以了?
第一次收债,手被门夹决不缩手,夹吧,就是条狗,不是人!
狗的母亲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呢?
有其子必有其母,血脉相通吧?
喝醉了,借酒发疯,给mother打电话,声情并茂,催人泪下。
元芳,你怎么看?
沉默是金,母亲不想对自己过去的那些错事做辩解,她选择了沉默,她忍受着儿子的各种埋怨。
又是一处骗局,骗人的不是母亲是金基德啊!
我想说的其实就一句,金基德是个死变态。
但姐就好变态这一口,这是何等的变态,何等的悲催啊!!!
受不了韩国这种片子,对人性可怕的审视。前半段觉得江道就是魔鬼,冷血动物,泯灭人性,真是人渣败类,恨他怎么会存在这世上,早点死了少害一些人。后半段,被母爱慢慢唤醒的他却表现出可爱可怜甚至怜悯的一面,被埋藏深远的人性也逐渐显露,到了跳楼那一刻,真心想着不要跳,失去亲子的母亲和30年没有家庭的刚刚品尝母爱的江道组成温馨的家庭,快乐的生活不很好吗?可结局还是那么残酷,失去她,即使知道真相,仅仅是为了报仇,他依然像剧中说的,没有继续存活下去的勇气,可是选择的死亡方式却是那么残忍,血洒满一路,愿所有憎恨他的人此刻心中宽恕释然,也愿觉醒的灵魂安息。另,不得不说一句,这假母亲表现得比真母亲还过分,居然助纣为虐,在摔断腿的欠债人伤口上无情的践踏,没有半点怜悯,实在不合情理。可以解释为为了复仇不择手段,但自己却也有时陷入自己设定的角色的错觉,难怪相处虽然短暂,江道却深陷其中,再也无法自拔。还好,母亲没有亲手杀人报复,江道最后也没恶意报复,而是磨碎自己肉体作为一种救赎。
《圣殇》影评(三):金基德的自我救赎之路
金基德在2008年停止拍摄影片并躲到山里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之后,终于在2011年以一部绝对自述式的影片<阿里郎>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内.
如果说<阿里郎>是金基德复出后的一次自我审视解剖与自白.那<圣殇>无疑是作为复出后正式开始的独属于金基德式的自我救赎之路.
必定会有些因看片不仔细而暂时不明真相的观众对这样一个看似乱伦的故事而加以鄙视.而金基德所展现的永远是比在其影片中令人感到不适或肮脏的性来的更为残忍与悲剧的人性世界.
影片以一个年轻男子的自杀和一个女人的惨叫来引出片名,男主人公的身份是一个自小被父母抛弃的逼债人,取得欠款的方式是以施暴而致欠债人身体伤残并获得其保险金.而他的目标对象则是生活在现代都市底层的因借贷却无力偿还高额债务的工人们.
金基德选择了这样一个属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不难让我们联想到金基德在工厂机器前辛苦做工的青年时期,另外,这一嘈杂脏乱廉价的工作环境也成为了现代钢筋水泥机械化冰冷世界的一个缩影.
这样的生活环境充斥着男主人公的全部生活,也是支撑他生活来源的唯一方式,而以这种方式取得的金钱金基德也赋予了其某种诅咒,为日后丧子的母亲的残酷复仇找到了根源.片中母亲所说的一句------“金钱是一切事物的开始也是终”,强调了复仇这一缘由,也以看似圆形的方式点明了影片的开始与结束.
男主人公用对抛弃自己的母亲的憎恨来堆砌他的生活,甚至使其变成他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动力,并且以这种精神动力来向陌生人施暴,以一种并不直接的方式来向抛弃自己的母亲加以“复仇”,而在这无边的恨意背后所隐藏的正是他一直以来求而不得的母爱.所以在后来得到”母爱”后,他由憎恨所组成的脆弱的感情世界开始崩塌,并得到巨大转变.
金基德的影片中女性向来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影片中母亲以先给予再毁灭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复仇之路, 男主人公所住房子的外面写了一句话---”信耶稣得永生”,这句话金基德给了三次镜头,耶稣曾用被钉上十字架以自身的痛苦来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主张用爱感化一切罪孽.而影片中的母亲正是因为爱子而产生了仇恨,又利用爱来复仇.并且在心中含有不忍的情况下最终完成了这一复仇,以自己生命的终结来赢得这场复仇之旅.
看到此,我们不免再次感慨金基德的残酷,不留余地的残酷.
然而金基德到底是不是真的残酷呢?他并没有让男主人公行尸走肉的继续苟活下去,而是穿上母亲原织给自己亲生儿子的毛衣来偿还自己曾经所犯下的罪恶.用血路来在这里终结这场罪恶,铺成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整部影片更是金基德为了寻求一个纯洁的世界而再次进行的一次探索,而在现实生活中,仇恨之路能从此终结吗?那在影片中每日向儿子灌输仇恨的残缺父亲呢?那些绝大多数还未被展示的仇恨呢?会从此终结吗?说到底,金基德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这也正是他的残忍之处,而在极致的残忍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正是金基德的自我救赎方式.
《圣殇》影评(四):现世的罪与罚——《圣殇》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约翰一书1:9
作为沉寂了四年金基德回归后的第一部作品,金狮奖的肯定已是对《圣殇》的最大褒奖。相较以前的作品,这次的金基德有所收敛,增加了台词,没有了太多的隐喻,少了些许残酷,变得温和了许多,但依旧很金基德。想象不到除了他,还会有哪位导演能将这样一个极端的故事演绎出来,结尾的处理绝对是神来之笔,将所有的寓意涵盖在了那一条长长的血痕之中。
情
一个冷酷无情的收贷者——李江道,为了收钱可以断人手脚,全无怜悯之心。一个自称是母亲的人突然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闯入者,他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我们无从得知从小被父母遗弃的他,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但从他的老板对他的拳脚相加中我们也可略知一二。虽然这个女人没有任何可以证明其身份的证据,可无论是对她谩骂、羞辱、威胁,这个女人从不放弃。也许在江道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一个人对他这样不离不弃,大家都只会对他避之而不及。江道的心动摇了。虽然他恨极了那个抛弃他的母亲(那扎满刀痕的裸女画像),但人常说没有爱也就无所谓恨,爱之深恨之切,他还是会在乎的,内心深处他依然渴望着人间的温暖。虎毒不食子,而江道却让母亲吃下自己的肉,真是种极端的残忍。江道将手伸向了女人的私处,说道:"你说我是从这里出来的是吧?那我要再进去"。弗洛伊德曾说过,人一离开母体就有一种回归母亲温暖子宫的冲动。“人自从离开母亲的子宫就被抛入一个预设的世界,不管喜欢与否,个体必须一步步地融入以它固有的混乱与冷酷让人们感到寒冷的世界。因此,成长的过程就是离子宫般的温暖渐行渐远的过程。”在冷酷的世界中挣扎求生的他,多希望自己从未出生,他厌恶自己,厌恶生活,带着一种最深的绝望,他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因为那种痛苦对于他是常态。
经过极端残酷的试探之后,江道终于接受了这个陌生的母亲。第一次有人拥抱他,第一次有人为他做饭,第一次有人带他出去玩,第一次有人给他过生日……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同时他的人性也渐渐的回归,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去看待周遭的事物。他开始从那些借贷者的身上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开始有了负罪感。这是一个用爱感化恶的最好明证,处于这一阶段的江道,应该说已经具有了传统道德观,如果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是一个母子团圆、其乐融融的局面,可金基德却偏偏不给我们留下这样的美好结局。他扮演着上帝的角色,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并真心悔过,接受上天的惩罚,从而得到灵魂的救赎!
这位所谓的母亲,其实是一个复仇者。但在与江道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却是在互相给予对方心灵的慰藉,填补内心的感情空白。女人在江道身上寻找儿子的身影,将她的母爱无意识的倾注在了江道的身上。江道为她买新衣服;当仇家上门,甚至愿意为了她去死;看着在床上痛苦挣扎的江道,她终于还是于心不忍的为他SY。当她洗手的时候,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对他产生了感情,但当她看到那本写着儿子名字的笔记本时,她又恢复了理智,最终实施了复仇计划。她是矛盾的,她看到了江道身上的善,看到了他的孤独寂寞,他是可怜的,甚至是可悲的,这个世上唯一对他好的人,却也是恨他的。江道最后的死亡,一是为了自己所犯下的罪的忏悔与救赎,同样是对于生的绝望!
那张裸女的画像,不仅仅代表了母亲,更广义的是代表了女性。他将对母亲的恨,转嫁到所有女性的身上。裸女体现了他对女性的欲望,而插在上面的那把刀,却是他在试图扼杀这种欲望。从他梦遗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中女性的缺席;当一个女人赤裸裸的站在他的面前,他所做的却是抽打她;他让另一位母亲亲眼目睹儿子被打,以致让她痛苦不堪。而女人为他做的那次SY,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他对女性从恨到爱的转变。
钱
“你是用钱试探人性的恶魔”——这是人们对于江道的评价。在影片中,金基德向我们展现了即将拆迁的清溪川下层民众的生活。他们住着棚户房,房间简陋脏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机器。政府只知道在这里盖高楼大厦,却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生活。上层阶级不断的剥削压榨他们,生活难以为继,他们只好去贷款,而利息却是本金的十倍,即使如此,为了一点钱,他们依然愿意变成残废。里面有太多生活的无奈,同时其中也蕴含着人间的温情。他们去借钱,只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愿意为家人做出这样的牺牲。其实,与其说江道是恶魔,不如说是压榨他们的上流社会,江道只是一个执行者,他同样是被试探的对象,并不是直接的受益者。这也是金基德对社会现实的控诉。
在这些人中,往往男人都是羸弱的,他们对于遭受的苦难无力反击,有的自杀、有的酗酒……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他们身后的那些女人们。母亲卧薪尝胆只为给儿子报仇;妻子愿意出卖身体为丈夫求情,丈夫致残后,她挑起生活的重担,还要忍受丈夫的酒疯发作,却依然对他不离不弃。这些场景会让人联想到金基德作为海报灵感的那座圣母怜子雕像,无论男人遭受怎样的苦难,身后总有一个坚韧的女性支撑。
“钱是什么?钱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终结。爱情、名利、暴力、愤怒、嫉妒、复仇、死亡……”一切皆源于那个为了钱而致残,不堪忍受生活重负的男人的死,而最终以母亲的复仇作为终结。
“信耶稣得永生”,那个在江道窗外的教义,仿佛是全知的上帝所给的启示,劝解着江道认罪悔改,最终安排了这样一场复仇。为救母亲,江道跪在地上,不断地忏悔自己的罪过,请求原谅;当母亲摔死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罪。他穿上那件女人为自己儿子织的毛衣,与他们躺在一切时,他并没有因为这场欺骗而怨恨女人,而是以自己作为赎价,用死亡完成了救赎。那条长长的血痕,象征着那条漫长而惨烈的救赎之路,而结尾定格的那朦胧的远山,正是上帝的国!
《圣殇》影评(五):用造型语言证明圣殇的不伦恋。
首先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内涵十足的电影,韩国电影,或者说尤其是金基德的电影,仅仅看剧情是无法解读的。看了一些评论说,认为这部电影是不伦恋的就是没有看懂这部片子,甚至有玷污了这部影片的责备在里面,但是电影就是反应人性的,如何反应就是用罪恶。这部影片里几乎包含了七宗罪的元素以及赎罪,当然甚至还有没有包括在七宗罪里面的罪恶。说这部影片没有不伦恋的情节,只能说是没有看明白。
从男主人公开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他是一个非常残忍残暴甚至说是没有感情的人,没有感情那就是与禽兽无异。人的感情分为亲情、爱情、友情,影片最初是可以体现出他都没有的。(亲情:最直白的表现,台词中即显示他是孤儿。爱情:宁愿自慰也不愿找女人。为什么不愿意找女人?当然不是因为没钱,他是放高利贷的,有很多钱,就算不谈恋爱也可以找妓女。因为他痛恨女人,从他每天要拿一副女性色彩的素描当靶子就可以看出来。当然这后来也有提示他为什么恨女人,他的母亲遗弃了他。友情:更不用说了,他对身边的人残暴,没有丝毫怜悯心,何来友情?)也就是这样,一个形单影只的人,吧自己包裹的密不透风,不允许一点感情的存在。
这个时候来了一个神秘的女人,自称是他的母亲,她用一种很温柔的方式走进他的内心。她用女人的方式,他没有体会过的方式去接近他,当然在电影中,三番五次为了推动剧情这样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终她成功了,这个时候一段不伦恋就开始了。
原因还是这样的。他要去讨债的人,自杀了,然后那个自杀的人的母亲的家,这个人报复心理是极强的,拿不到钱还要拿走一只兔子。(这个兔子其实也是一种关键的暗示,认真看的话会发现花纹呈现十字架的形状。当然这是一部宗教电影,处处都少不了这种宗教的内容,本人对宗教不是很理解所以不多加赘述。)回到家心情是十分低落的,对着水族箱喝着酒。重点来了,水族箱里面有一条他母亲送的很奇怪的鱼,鱼身上拴着母亲的电话号码。水族箱在这个电影是一个很具有关键意义的物件,它的内部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或者说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何为生态系统,我们学过生物的话都应该知道,就是一个可以循环的系统,也就是说相对独立的。与外界可以分隔开的,男主在失意的时候对着这个水族箱喝酒,潜意识里面表现着他很渴望另外一个世界,而非他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去拨通这个电话的原因。他知道拨通这个电话意味着什么,对自己生活上的改变,如果一个人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可以什么都不去理会的!还有第二的讯息就是那条怪异的鱼,像蛇一样,尤其在这条鱼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猛的一看真的以为是一条蛇。蛇的象征含义就不用多说了,在伊甸园里,夏娃吃苹果就是因为蛇的怂恿,蛇就是魔鬼的化身,也就是说代表着邪恶。这条鱼也赋有同样的含义,邪恶。鱼和水在一起在电影中大多代表着鱼水之欢,况且是一条怪异的鱼,就更是一种邪恶怪异的鱼水之欢,这是导演给我们的暗示。暗示着两人的关系是超越正常母子关系的。就算这里很难看出,但在后面,男主的床头柜上,也摆着一个长的像加湿器一样的小水族箱,里面的也是鱼水相存,就算这里没有,但是他俩之间可也是确实发生了关系了,甚至母亲本身的意义是为了复仇却还为他手淫,无论是暗示还是明示,不伦恋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母亲对于这个男主来说,她一个人承担了三个感情角色,她代表着他的亲情爱情友情,在他们一起出行男主带上眼镜的那一刻他彻底的被她降服,但一切美好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了,复仇与救赎才是最终目的。
有人会说为什么他悔改了却还会被复仇,那是因为他的内心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救赎。他的悔改完全是建立在自己母亲身上的,也就是他对别人的伤害的错误并没有意识,一切救赎都源于害怕失去母亲,也就是他不光不是救赎而且还犯了自私的原罪。因此,即是他的母亲还是爱上他了,在母亲跳楼时犹豫不决痛苦的时候就可以看出的,母亲因为他的救赎没有完成所以一定要跳下去。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得到救赎?两种情况,一种就是结尾的方式,用自杀来完成对自己的救赎,还有就是在最早将母亲拒之门外,也就是不接受不付出感情,那么也就不会痛心,其实这也是我们很多人面临的问题,当感情或者诱惑来了,你去接受吗?接受了就会害怕失去吗?失去之后的问题怎么处理?
说这是一部思考人性的片子实在是无可厚非,要思考的不仅仅是他的结局,还有更多更多。
越是这种冷酷表面上让人难以靠近的人,内心里最渴望得到一丝关怀,而当他接受的时候,之前的一切冷漠瞬间决堤,所以这难道不是一个对于人之初性善还是性恶最好的回答么?
《圣殇》影评(六):金基德的暴力美学与悲悯情怀
金基德在韩国乃至世界的电影史都会是一个奇葩天才式的存在,从未受过任何电影相关专业教育的他,拍出了一系列令无数人惊叹的电影。也许他的很多电影是叫好不叫座,对很多观众来说暴力晦涩,但他依然奇葩地绽放在韩国顶级导演的队伍中。反正他拍电影又不用花很多时间很多钱,电影只要能表达心中所想,赢得知音的共鸣,对他来说就足够了。
对于了解和欣赏金基德的人来说在这里无需多余的溢美之词,而对另一极端的人来说,也无需迎合他们的品位。金基德的电影作品一向被人批判缺少娱乐性,那么,《圣殇》算是他对大众的一种迎合和妥协。在《圣殇》中,金基德依旧延续了他的暴力美学,死亡是一切的结束与解脱。但不同于以往的电影,《圣殇》少了很多乱伦的性场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放弃了很多他钟爱的长镜头,可残忍和暴力还是赤裸裸地在光天化日之下悄无声息地进行。
岗作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追债者,他没有父母没有妻子没有家庭没有任何牵挂,当然,也得不到任何温暖。这样的状态,使他的心理扭曲变态。基本的性生活需要,是在梦中完成的。每天他的活动就是上门要债,还不上钱就把人弄残废,任何的求情都不管用。这样的生活简单暴力,非常有秩序。直到有一天,一个自称他母亲的女人出现,打乱了他的生活,和他坚硬如铁的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么,可恨之人必定也有可怜之处。且看这个女人出现之后岗作的转变就令人心痛。他开始变得心慈手软,开始担心“母亲”的安全,开始拾回童年缺失的童真。因为害怕被人复仇,辞掉了自己的工作。但一切已经太晚,这位“母亲”就是埋藏在身边的复仇者。她所要的,是让他经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他的灵魂被鞭挞被抽空,像行尸走肉一般继续他的痛苦人生。
这是一个极度缺少温暖的人。他其实软弱到不堪一击,你看他蜷缩在床上安静睡着的模样,多像一个小孩儿,但醒来之后,他就是一个摧残他人生命的恶魔。在借债者面前,他享受着他们的弱小恐惧,但后来他匍匐在地上恳求他的老板放过他母亲的那一幕,多卑微,这一幕,你会不会觉得很可悲。而当他埋葬扒下“母亲”亲手织的毛衣穿在自己身上,乖乖躺在已经死去的“母亲”身旁的时候,你是不是泪如泉涌了。最后,他窥视完他人的温暖之后安静地躺在彻底,任汽车拖动出一条血红的长线时,你又作何感想。是的,也许他还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他又不是了。
同样,这也是一群被金钱奴役被金钱操控的人。正如影片中岗作的“母亲”所说,金钱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结束。对于穷人来说,什么中国的古训“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其实都是在扯淡,当资本的时候,你就必须要有所舍弃。钱是什么呢?
在《圣殇》中,金基德除没有放弃他的暴力美学外,依旧对母子情深情有独钟。我们发现,被追债者,身边不是有一个情深意重的妻子,就是有一个会痛彻心扉的衰老的母亲。他们无一不是孝子,包括岗作在内。其外,影片中也出现了在金基德电影中富有隐喻意味的鱼,这个是金基德不回避当今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暗示,至于具体含义是什么,就有待对韩国社会历史现状了解透彻的人去解析了。
死是一种解脱,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积极方法。在金基德的暴力美学和不动声色的残忍镜头之下,蕴含的其实是导演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和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穿过这些令人震撼的残暴和不伦,观众们看见的会是导演对人与世的深切的悲悯之情。
原文首发:http://review.51oscar.com/detail/3263
《圣殇》影评(七):你让我哭了,也让我醒了
人要怎样才能惊醒?必给他看这个世间的残酷。因而,才会有大悲大爱。
看完一部这样的作品,广告上看到《芈月传》,顿时明白像《芈月传》《北上广》这么受追捧的原因。原来是恰好迎合了人们某些缺失的心理需要。或许我也可以说是人们心中崇拜的某些恶的东西。只是人们没察觉。有些在这个社会已经道貌岸然了。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但却可能明白不了这一生。如果惨淡的人生是味药,良药苦口,醒药是先会虐心。但很多人把它看作是烈酒,是春药。烈酒生出的是愤怒,春药催化的是欲望。没有刺激的生活人们受不了。这样的人怎能明白他这一生。
我今恰有幸看了一部这样的电影——金基德《圣殇》。看过后,让我调整了艺术的定义。不过,一点并不重要。
真正的艺术是用最赤裸方法(表现手法),最残酷的最虐的最恶的东西(内容)来惊醒你。让你在震惊中、不忍中生起对世人的怜悯,对世事的清醒。然后,心裂了一个口子,一把刀入自然而然地伸了进来,伸到内心深处,斩断善恶夹杂的不清,流出那污浊不堪的恶物。
所有的艺术如果不能唤醒人心,那么它们自娱自乐有用吗?自娱自乐的艺术用漂亮的外壳,俘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为这些东西给予他们最虔诚的崇拜。成为他们不可追逐的梦想,最后埋入土里,插上青春的墓碑。
艺术家是什么?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写的东西:
“艺术家便是如此,保持着清醒,保持着一点入世,却又散发着出世的奇香。
在盛世中,在乱世中,在晨曦中,在暮色中。
一直在为人敲钟,一直敲…
敲得天也破了,地也烂了。
敲得手也废了,耳也颓了。
慢慢,渐渐
花儿醒了,草儿笑了,猪儿瘦了,牛儿开始学习了。
然而,那文韬武略,博古通今,通情达理,才智双全,匡扶正义,无欲则刚的人儿呢…”
人是种什么动物,是一种麻木了的靠习惯活着的动物。他们爱钱,爱权,爱攀比,爱嫉妒。爱悦目的男女,也爱悦耳的音乐,爱悦舌的美食,爱到为它们诗咏,为它们歌颂,爱到无法自拔。他们也怕,怕人群,更怕一个人。于是他们冷酷,他们有隔膜。他们想要温暖,却又不能相互取暖。于是他们蠢,蠢在哪里?蠢在上面的一切。这个样子,非得猛击狠敲不可。敲打到他受不了,敲打到他说够了。然后他才会在回神中恍然大悟。
能为你这样敲打的人很少,能为你这样敲打的人是多么用心良苦!你应该感谢他,感谢金基德。你让我哭了,也让我醒了。这一点是多么重要。
你可知道?我们只是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浮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在网络与媒体的时代。视野有遮蔽。我们看得到屏幕上的大人物,却看不到脚下的小蚂蚁。我们看得到别人招惹我们的厌恶,却看不到我们心中泛起的污泥。我们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冷暖,看不到人性的无知与丑恶,自然也发觉不了人性的巨大光辉。有时能看到一点,却又只是匆匆一撇,这难道不是殇!讽刺地说它叫“圣殇”。
《圣殇》影评(八):圣殇
前半段感觉非常平淡,后半段节奏突然紧凑起来了,进入了高潮,让观众看着直呼过瘾。
导演的故事性特别棒,这部片子也是用了很久拍出来的,感觉特别用心。
影片富有真情,可以看出来导演是下了功力的。故事也超级棒,跌宕起伏,我看起来感觉超级过瘾。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感觉这部电影的色调看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花哨,特别的平静而又舒缓。
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圣殇》影评(九):复仇还是赎罪
金基德延续了他一贯残酷冷淡的风格。
阴暗而肮脏的画面既是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写照也是魔鬼江道内心的象征。他没有笑容,没有恐惧,没有牵挂,没有同情心,甚至连黑老大都指责他的残忍。在夺走和撕碎无数家庭和生命的暴行后面,是他自幼母爱的缺失。我们无法想象在他被母亲抛弃后的岁月中,灵魂是怎样一步步被魔鬼侵蚀;但金基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使”是怎样一步步将人性还给了他。在他把鳗鱼放进鱼缸里时;在他第一次给“母亲”拨通电话时;在他将吉他交给年轻的爸爸时;在他在餐厅吃饭第一次露出笑容时;魔鬼一点一点被人性击败,被他多年对母亲的期望击败——也许我们与此同时也会露出笑容?
但当导演撕破一切把真相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这是另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向魔鬼复仇的故事——她的方式很特别,但却是最有效——魔鬼没有心,我就给你一颗心;并且一点一点将其撕碎,让你体会你曾经给我带来的相同的痛苦。
当魔鬼有了心,他会看到一个个破碎的希望,一个个痛苦的挣扎,一个个仇恨的眼睛,一个个悲伤的亲人;场景一幕幕走过宛如一刀刀划过他的心灵——一个人类的心——这是她的复仇。
金基德是残忍的,但他又是宽厚的:当江道发现所谓的“母亲”是一场复仇之戏时,他被赋予的人心虽已伤痕累累,但他仍然没有抛弃——他选择了向受害者赎罪。在长长的血迹在地上画出之时,也是魔鬼之心救赎之时。
这是一个母亲的复仇之路,这是也一个魔鬼的救赎之路。我宁愿相信,魔鬼的心到了天堂。
《圣殇》影评(十):缺乏爱所以不懂爱
男主角在片中前半段是个不折不扣的恶魔,对人毫无怜悯之心,对生活丝毫没有情调,整个麻木的状态就是一个没有情感的行尸走肉。而后半段“母爱”带给了他从未有过的情感。从小是孤儿的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母爱,先是抵触,再是试探,然后接受,最后依赖。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慢慢他变得心中有了情感和爱(为即将出生的孩子打算用手还钱的父亲,男主角一改之前的冷酷,给了他机会和鼓励。)有了生活的情调(带母亲逛街,吃烤肉,把鱼养起来。)故事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母爱”会带着主角走向光明和希望,但“母爱”的背后是复仇,主角在黑暗中30年里终于看到了光和爱,又残忍的把他的美梦打破,重重的摔在地上,直至心灵和身体一起灭亡(汽车长长的血印)。
故事里母亲感情微妙的变化,她一心复仇,而后又很同情主角,在怜悯和恨之间挣扎。镜头也多次提到。最后跳楼她说要为儿子复仇,而又说其实江道(主角)也很可怜,表现了死前还在矛盾而矛盾来源于哪,我一会总结来说。
这个片子给我个人感受每个十恶不赦的人可能都是心理某方面的缺失。很多的社会问题更多源于家庭的破碎、个人成长的阴影。让我们反思也告诫我们对家庭的担当,对孩子的责任,给于下一代教育和关怀。社会要给予孤儿和破碎家庭关注。抛弃主角的父母,和缺乏关注的社会更应为主角的恶负责。他生命中没有爱又怎么能责怪他不会爱?
而母亲的矛盾是源于人性的光辉和伦理的道德。一方面她开始同情主角,她知道主角在转变,主角悲惨的遭遇才造成了他的行为。而另一方面伦理道德上主角杀死了儿子,她要复仇,她不允许自己去对主角动感情。这样的矛盾是人性光辉和伦理道德的挣扎。大爱和私爱的选择。最终她没有选择以德报怨,跳楼复仇。而这一切无可厚非,母亲和儿子都没有错,都是被害者。
缺乏爱所以不懂爱,导演的高明让虐心的剧情不落俗套,给我们深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