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2012》是一部由顾长卫 / 蔡明亮 / 金泰勇 / 许鞍华执导,阎连科 / 吴镇宇 / 孔晓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2012》观后感(一):镇宇兄,喝杯茶,吃个包,坐下好好聊一聊
镇宇兄,喝杯茶,吃个包,坐下好好聊一聊
---------- 人生该走那条路
哎呀妈,镇宇兄,那天在网上,头回看你《我的路》的片花,真把俺给惊着了,哎呀妈,你你你,你要不要腿这么细呀,要不要这么穿黑丝袜呀,要不要这么妖艳呀,要不要这么妩媚呀!得,这吴妈,吴媚娘的名号是落实在了,这是俺们中意嚣张的靓坤?这是俺们沉迷阴狠的阿孝?这是俺们喜欢狂傲的阿来?这是那个最香港最男人的吴镇宇?我去他的了,谁也别理俺,俺自己找个旮旯蹲着哭会儿去。。。。。。。。。。
首先是惊喜,许鞍华+吴镇宇==好电影, 这个在俺心里就是这么主观,这个就是你当教授时说的那个神马标签理论。Ann是俺认为香港最纯粹的导演之一,也是香港为数不多的对俺有观影吸引力的导演之一;吴镇宇,演技派哟,最喜欢的香港演员,没有之一的哟。所以,这个组合对俺来说吸引力是致命滴。
其次是惊讶,按理说,Ann Hui+Francis NG=115岁了,这个级数这个岁数的这两位都可以躺在以前的荣誉上睡大觉,开始保晚节享清福了,可这两位还在寻找突破呢,这让那些整天混饭吃唱高调的所谓的电影人情何以堪???
最后是伤心、愤怒,奶奶滴,讲粗口不该啊,但真气人呀,为毛这么有天分的演员一直就不受重视,就接不到好片,这是一个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演员,就是因为长得不够人家英俊(可俺觉得很帅呀),为人不够人家圆滑(看俺觉得他很真呀),票房不够人家高,粉丝不够人家多???就要失去许多机会吗?
记者问,镇宇呀,演了这个许鞍华的电影想不想获奖?
镇宇答:20分钟好短比独立电影还短怎么获奖?再说,我没得奖的命,不是对许鞍华没信心是对我没信心,我怕我连累Ann。
奶奶滴,听了这段又想爆粗呀,其实私下里,俺们常调侃为毛吴妈就是没有得奖的命呢?但这事要是从当事人口中说出来,听着真是无比心酸呀。
俺们也没奢想镇宇兄能得个3、4、5、6、7个奖,俺就想一个好演员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演了半辈子戏,为毛就得不到那些狗屁评委的认可呢?他要是演得烂,俺们闭嘴,咱也有自知之明,但为毛他明明演得很好就是不给人家呢?甭到处瞎看,就说你呢,第23届金像奖评委,睁开你的狗眼吧!像刘青云,演得好时不给人家,弄个《我要成名》就囫囵吞枣滴生颁给人家;还有刘嘉玲,金像奖你还债呢吧!感性大于理智,人缘高于演技,利益胜于公平,金像奖真是越来越靠近政府越来越有中国特色了,就差下个双黄蛋了,今年下个吧,真正做到是与时俱进。
俺对不住大家,承认错误,俺跑题了。一提颁奖俺就不理智,俺就怨念,俺就祥林嫂。但细想,镇宇兄你也不能算太亏,这都小10年了,有多少人为你饮恨23届金像奖而愤愤不平呀,这待遇不比拿个镀金的摆设差,兴许还比那个强呢。俺多阿Q啊,这年头能当阿Q也是福气。
好吧,镇宇兄,茶都喝半天了,都寡味了,俺还没入正题呢,那就请再吃个包。
《我的路》嗯,很好,这个命题真的很贴切,很贴切镇宇兄现在的实际情况。预告片里,Ann问镇宇兄,这是怎样一个手术呀?是不是把男性器官切除?你看镇宇兄的表情,那是镇宇兄独有的,他忽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微微抖动着,细细的眉毛跟着眉头上下带感滴在做戏,他没说一句话,但你可以从他微蹙的眉头,流动的目光,轻泯的嘴唇读懂他在思考、他的尴尬,他的为难和无奈。镇宇兄说他只有一天时间准备,只有运用上自己几十年的功力去演绎这个人物,俺喜欢这霸气的论调,这是演员吴镇宇自信的真实写照。
电影平平淡淡的开场,刷睫毛,画眼线,穿高跟,扥丝袜,炫细腿,然后就是这个即将变身女人的男人练仪态练发声。镇宇兄说Ann让他随便演,这个随便即代表着Ann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考验,演了30年戏,在知天命时迎来这样一个怪异有趣的角色,你说镇宇兄能不好好把玩吗?
是吧,镇宇兄,俺再给你添点水,慢慢品啊。
地铁里的独自漫步,影院中的身心放松,橱窗前的左顾右盼,楼梯间的轻松活跃,Ann用灵动的镜头捕捉着各种神态的镇宇兄,让他用漂亮的肢体语言来说话,来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让俺们感受到这个男人身女人心的人,在他穿上女装那一刻是如何释放他的愉悦,这种愉悦,你,你们观众能理解吗?镇宇兄,咱悄悄告诉你,俺一直觉得男人穿女装好别扭好容易让人觉得那个啥,但谢天谢地,你的女装造型和你对女人神态的精准把握使我没有任何龌龊想法,能做到这点真的不容易,谢谢你哟。
如果按专业术语讲,“变性人”是人们对医学上“易性癖”患者的俗称,属于性身份认同障碍。说白了他们就是一群认为自己“女性身体里的男性”或“男性身体里的女性”,进而希望通过手术“改变性别”。
在电影中真有3位现实生活中的变性人参加影片拍摄,他们大方的面对镜头讲述自己的经历。俺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俺听到他们随口说出手术细节和术后的那些不适时是能感受到她们艰辛与苦涩的,她们是拥有怎样勇气才能面对上天对她们的不公呢?
电影中没有描述妻子粱铮是否已经与镇宇兄离婚,但确定他们已经分居,作为一个与她生活十几,二十年的丈夫,一个已经拥有成年儿子却要变性的丈夫,妻子粱铮该有多么无奈和苦闷,而这种无奈和苦闷还是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电影只是蜻蜓点水般涉及到跨性别人群身边的亲人,并不做深入探讨,其实他们也是无辜受到伤害的一群。
如果你公司原来有个优雅的男主管,但突然有一天,他忽然变成她,她坐在原来他的office里,她同你一桌吃饭,她同你共用一个洗手间,你能接受吗?你会用怪异的目光去注视她吗?你能善待这种身份的转变吗?在Ann的镜头中还原了现实生活人们的避闪与冷淡。电影实在太短,镇宇兄基本没有机会展现这段时期人物的心里变化,一两个落寞的眼神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梁:这些衣服挺漂亮呀,难怪啦,每逢周六都要说自己出去。这么大个袋子,就用来装你那些女人衣服的?那你平时在哪儿换衣服呀?在哪儿换衣服呀?
吴--残厕
梁--残厕?
吴--我没想过要骗你,我没骗过你哦
吴--我。。。我。。。。唉。。。。我想说,我银行还有五万块, 我看怎么样过给你吧
梁--你没钱了吗
吴--我下个星期做手术
梁--你最好做手术做死掉
唉,这种转变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或支持的。
如果不是看《我的路》,如果不是看到镇宇兄在变性前后纠结的样子,俺都忘了其实俺真的见过变性人。那是个20多岁的男人,相貌普普通通没什么特殊,他与电影里不同,他选择了包了间病房去住,但知道内情的医生、护士会还会借故到病房去看他。起先他逃避、躲闪不自在,慢慢他发现大家只是好奇并无恶意,他也就逐渐接受并坦然面对,有时也跟大家聊天,说到高兴处会伸出手腕让人看他的伤疤。于是,大家笑他这么浅的伤口根本死不了,他笑说他也不想死的,只不过想吓吓家里人,“要死,我也真当回女人再死。”手术前,他溜出去买了一大堆女人用品回来,毫无顾忌的向大家炫耀,还记得有人问他怎么没有买高跟鞋,结果他答道,我要穿上裙子自己去挑个合适的。我不记得有人去探望过他,也不记得他有过哭啼的摸样,他平静、积极的面对将要发生的一切。就像电影里,镇宇兄纠结着要去自杀一样,他们是背对着亲人做好了死的心里准备,也像电影里手术前一晚,月光下镇宇兄眼角那一滴泪,其实他们的心在滴血。
说回电影,术前镇宇兄是在男病房男病友冷眼打量下踌躇徘徊服药,术后醒来得到的是女病房女病友友善的点头问候,在那一刻他笑了,也是第一次温暖的笑了。14:30分,电影在演了多一半时间后第一次出现了音乐,那几个单音符的钢琴声也是第一次提醒观众,其实你是在看电影,而不是在看一部用手持DV拍摄的生活纪录片。当电影第二次响起配乐已经是接近尾声,妻子最终出现在病房中,原本的夫妻如今却尴尬的变为同性,但粱铮眼中的体谅,镇宇兄眼中是释怀却是那么令人怦然心动。配乐使原本使略显单调、乏味的电影变得明亮起来,结尾处镇宇兄虽穿着与电影开始一样的衣着脚步却变得异常轻松,他高兴的撩起白鸽象征着她人生再次选择她的重生。这条路是他自己选的,无论如何她都会勇敢的走下去的。
不好意思,镇宇兄,你看俺都精分了,一部掐头去尾不足20分钟的短片,居然让俺唠叨出这么多,但这个真不能怪俺,得怪你,谁让你这两年次品率太高呢,终于见着个好的俺简直就是文思如泉涌呀,那是哗啦啦滴。
镇宇兄,你别瞪眼,你瞪眼俺也要把话说完,那个谁,把可乐瓶拿开,拿远点。
你说你是个多么聪明的人呀,你说你是个多么聪明外露的人呀,你说你这样怎么能让人相信你是蠢贼??那电影看得俺呀,是那个纠结又这个纠结滴,一个多小时如同受罪呀,看得俺都想说,大佬,这钱俺直接给您算了,省的让院线还扒层皮。俺觉得吧,你真不适合演内地那些所谓的喜剧,因为你身上的强烈的香港气息与其违和呀。台词也不好笑,真滴,你那磕磕绊绊的普通话,唉,讲出来真滴不好笑呀。
俺看到你眼中的怒气和怨气,拜托,镇宇兄,俺真的不喜欢那部戏呀,你鄙视俺,俺也说,俺那戏看完连吐槽的力都无。
富蘭克林說:「二十歲時,起支配作用的是意志,三十歲是機智,四十歲是判斷。」
五十岁呢?镇宇兄,你那条路该如何选?
镇宇兄,俺与你是素昧平生,没搭过肩、没拉过手、没谈过话、没合过影,就像你自己说的你与观众的感情应该截止在电影院。俺与你走的是平行且永远不会交叉的两条路。从俺们这条路望向你那条路,看着你奔跑也看着你停步,也看着你徘徊和滞留,俺知道,从你要走这条路的第一天起就预示着你会比别人坎坷和曲折,就像电影中左右为难的主角。但俺真心希望你能少过一些坎,少趟一些泥,少越一些沟,俺只明白一点,就是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演员,观众是心知肚明的是会真心支持他到底的。
镇宇兄,你不说话的样子真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呀,你不高兴了,是吗?
俺突然觉得,俺是不是太自私,太主观了,俺把太多的压力太多的框框抛给了镇宇兄。俺是不是应该乖乖滴坐到电影院里去安安静静滴去看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唧唧歪歪令人讨厌?可是俺就觉得称赞你是爱你,像俺这样絮絮叨叨滴提一些建议意见神马滴也是关爱的一种表现呀,光听好听的怎么能进步呢?是吧?镇宇兄。
好吧,镇宇兄,你慢走,慢慢滴仔细滴选择你的路,不用着急,慢慢选,俺们会一直陪着你,请放心。
:明天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哥哥飞身一跃化蝶成仙。在这个社会中,要是每个人人都能主动的向前一小步,主动的去关心关爱他人,社会的文明就会前进一大步。
豆瓣猜的推荐从来都没猜对我想先看或是我喜欢看的片子 看完这个我更加坚信了
美好2012之大师微电影由4部短片组成 顾长卫《龙头》 蔡明亮《行者》 金泰勇《你何止魅力》 许鞍华《我的路》 看了片花 决定先看两部 肯定是要挑许鞍华和顾长卫的来看 至于闷片大王蔡明亮直接就可以pass了他的艺术片儿我还是消化不了
先说龙头
似乎有种想跟进 生命之树的感觉 开始以为一波三折的最爱让顾长卫心存怨念 毕竟是17分钟的微电影 话题敏感都不打紧 就畅所欲言呗 更何况有牛掰闪闪的阎连科坐镇 我一厢情愿的以为他是编剧 事实上他只是其中一个中枪的不合格演员 看到十一分钟我就快疯了 简直就像钻进片子里跟导演对话 马上让他们无语 很简单点儿事儿嘛 酒桌上都能阐述清的 非要加上影射、暗指的镜头 最后搞得更加不知所谓 似乎是很深沉 结果却屁了 顾长卫想让微电影的微变成威武的威 至少是这部片子会让他幻灭了 在他手头是很难完成 开始车牌号为什么是反的我就想了好久 后来看到肥皂泡、猫 我就放弃了 看个短片还得像做阅读理解似的不停分析 至于么 要说还是主题永远比表达形式更能打动人 生活就是这样嘛 同情的同时就有俯视的成分了 永远都是强者同情弱者 一定不会反过来
我的路
许鞍华总是能抓住一个话题 一个既有关注度而她又能驾驭住的话题 这片子估计也是阿吴近年来选的最好的一部片子了 妖娆是有的但总觉得生硬不自然 但是还真想不出换成其他的谁更好 我使坏的想要是找来关锦鹏监制的话 一定要华丽闷骚的多 许多我们梦想去做的事 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 或许到最后才知道 最美好的部分是期待过程中的只是因为心向往之的那种感觉、那股奔头 结尾的感觉还是很好的 恰到好处的收尾
我突然想起以前为了应对高考作文儿 胡乱在杂志上背的不知出处一句话
站在天堂看地狱人生就像情景剧 站在地狱看天堂为谁辛苦为谁忙 突然就有那么一点感觉
诶 我也矫情了
《美好2012》观后感(三):許鞍華(香港)的"我的路"(My Way)最不造作
四個不同地區的導演的作品,唔,或許有點偏袒,只覺得許鞍華(香港)的"我的路"(My Way)最不造作。
金泰勇(韓國)的"你何只美麗"(You Are More Than Beautiful)其實蠻可以的,不過故事有點老掉牙,沒有驚喜。有時我不太受得韓國片的矯揉造作。女主角其實應該算漂亮的,如果更自然一點。
蔡明亮(台灣)就是蔡明亮,一早預料了是什麼樣的東西,"行者"(Walker)一開始已令我想笑。不是不尊重導演的風格,不過就是永遠如此的蔡明亮囉。李康生和他永遠都是合作得"天衣無縫"。台灣導演眼中的香港和我們平日見到的香港其實沒有太大的分別,只是著眼點有點不同。李就是那個"行者",一個一手拿著菠蘿油一手拿著一袋應該是熱奶茶的東西,緩慢得不能再緩慢地遊走香港各處的和尚。末段許冠傑那首歌,雖然耳熟能詳,歌詞好像未聽過的,然後行者終於咬了一口菠蘿油,精彩。
顧長衛(中國)的"龍頭"(Long Tou),算是最造作/不自然的了。三個年齡不同背景不一樣的人在喝咖啡談著:作家、女子、藝術家。還有拾荒者。唯一可取是女子說到人生和上/下一代。她說:長輩都一個一個離去了,留下自己在思念他們想著他們很痛苦;那她又生下小孩,他日要他們承受一樣的苦?人生就是這樣?不過那個殺嬰"故事"很恐怖。
許鞍華(香港)的"我的路"有點驚喜。沒想到吳鎮宇這回竟飾演易服癖(和後來的變性人)男人。原來他是有妻有兒又有點事業的中年男人。他和梁峥都演得不錯,這回他算很出色了,原來他有雙又幼又長的腿。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
對,什麼是美麗?做回自己最美麗?美麗在心裡?還是忙碌的城市最美麗?抑或那些好奇的路人最美麗?
《美好2012》观后感(四):微电影与大师的亲密接触
如果说2010年是微电影的萌芽,2011年微电影在持续升温,那么2012年无疑是微电影的井喷时代。从最初草根的自娱自乐,演变到现在演员、歌手、导演、作家等文艺界知名人士集体参与,仅仅三年时光,微电影就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而“美好2012”在网络的疯传,即正式宣告了电影大师与微电影开始联姻,也表明微电影3.0时代到来。
“美好2012”由四个短片所组成,执导这四个短片的无一不是声名赫赫的大腕:许鞍华、顾长卫、蔡明亮、金泰勇。而在这四则故事里都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用微观反映宏观,可谓是以微知著、以近知远,让观者看到了一群社会边缘人写实一般的生活状态,通过他们的故事抒发了对生命感悟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龙头》具有极强的纪实色彩,顾长卫用实验性的拍摄手法来进行一种暗喻。屋内三个人在喋喋不休地探讨着生与死的问题,而屋外拾荒者拖着一长串塑料桶漫无目的地游荡,那杠铃一声声砸在地上的重音敲击着观者的心头。这片子看后难免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让我们不免想起自己生活的困惑与无助。
《我的路》仍是许鞍华关注社会边缘人的写照,看似是讲述的是一个都市人变性的故事,其实意在强调一种自我改变的力量。那个吴镇宇所演的男人尽管家有美眷,但却渴望自己成为女人,异装成癖的他生活子矛盾之中,内心在不断地挣扎。而故事最后男人变性成功的结局,则似乎在告诉我们:生活应勇敢,走自己的路,何必在乎别人说。
《你何止美丽》兼有趣味性和荒诞性,金泰勇依然延续在《晚秋》中的温婉风格,讲述了一个租妻回家探望病危父亲的故事。片中内向木讷的男子与活泼开朗的成人片女演员形成强烈的性格反差,他们之间的对手戏看起来生动有趣,制造出很多的笑点。而影片耐人回味的是并非搞笑的戏剧冲突,恰是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这一点从成人片女演员对病危老人所高唱的传统歌谣中,即可看的清楚明白。
《行者》里没有一句台词,简直就是一种默片的再现。蔡明亮又玩起了行为艺术,让自己的御用李康生变身修行的红袍僧人,在繁华的香港进行了一场金钱、荣誉、地位的行走,这行走是一种赎罪和自我认知。而在他的行走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城市节奏,而片尾响起的许冠杰歌曲《一水隔天涯》则点名了影片的主旨,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综合来看,“美好2012”的四个故事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残酷味道,但无一不有光明或是温暖的结局,显示未来毕竟是美好的。而这四个短片都兼有微、新、密、奇的四大特点,微是篇幅微小、镜头凝练,新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密是结构严密、简练精巧。奇的是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而在这些短片里,四位电影大师的控制力和创造性都得到上佳的体现,并且现实感很强,充满生活气息。
如今进入影院的大电影,几乎是清一色的各种商业类型片,古装、动作、枪战、魔幻尤其泛滥,现实题材却严重匮乏。而微电影的题材更加丰富,更加生活化。从2010年肖央执导的《老男孩》为肇始,到《四夜奇谭》首创明星模式,再至《美好2012》里大师的精心奉献,方兴未艾的微电影,无论是前途还是钱途都可谓是不可限量。
《美好2012》观后感(五):微电影是什么?
2012年,传说中的世界末日,神秘的末世论与新世界仿佛就在眼前。与之相对应,微电影,这个带着鲜明新世界烙印的产物,突如其来地爆红起来。方兴未艾的网络平台,已然有着百年历史的电影技法,不期而遇间,瞬间迸发出一种令人怦然心动的全新影像体验。但是之余,仍然让人不由得想问,微电影究竟是什么呢?
“不要老是有个标准答案嘛,标准答案就跟着做就好了,就没有创造嘛。” 台湾导演蔡明亮如是说,他的作品也同样颠覆了传统电影元素,赋予微电影创作以全新的思考。
蔡明亮作品——《行者》,讲述一个苦行者手托食物在香港街道上慢行的全过程。全片只有19个镜头,其中17个是固定镜头,平均下来,一个镜头长达两分半,节奏之沉闷可想而知。汤姆克鲁斯攀爬迪拜塔来回只用了四分半,同样四分半的时间里,《行者》的主人公也许只是走过了一面贴满租房广告的墙,情节被无限淡化,商业电影的元素在短片中悄然消逝,观众坠入崭新的视听空间。“我要拍一个十小时的电影,你要不要看呢?”蔡明亮用简单明了的形式阐明了他对微电影形式的探索——没有定则,《行者》就是电影的一种可能。
抽离了电影的情节推动和节奏张力,还是电影么?
荒诞的人物行为与现代香港的生活节奏形成强烈对比,枯燥的动作将观众的注意力推向周围人物、事件与环境,漫长的固定镜头使香港一天中那些鲜活的细节被一一放大,观影者可以从中获得充分的思考空间。当结尾时,伴随着李康生慢到极致的吞咽动作,突然响起的许冠杰经典歌曲——《一水隔天涯》,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在一起,一种有关希望的暗示油然而生。
相比于《行者》,金泰勇导演的《你何止美丽》则是运用电影元素最充分的一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好的故事可以讲,好好讲故事依然是电影最基本最有效的制作手法。一个好的故事,有鲜明的人物性格,有合情合理的悬念,有节奏舒服的起承转合,有漂亮的包袱和真切的感动。即便是在当下许多大电影作品中,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依然不多。拍摄出《晚秋》的韩国导演金泰勇,讲了一个恬淡的小故事,一件也许放大到一部95分钟电影略显单薄,但在25分钟内,却能发挥足够出戏剧张力的小事,给人恰当好处的心灵震撼。由此也可窥见微电影相对于大电影而言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空间。
类型大片无疑是影院里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以其良好的视听发挥空间,配合影院优异的放映环境,无疑是排片与观影的首选。微电影基于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使得它更多时候有机会与观众一对一地在私密环境中开启沟通。这也意味着,与大院线电影相比,微电影在题材方面也可以有不同的挖掘空间。
深刻隽永的人文关怀正是当下快餐文化中相对匮乏的元素,相比于动作戏码居多的类型电影,柔软的情感故事或许更适合在卧室里独自欣赏。这反而是影院大电影较难触及的方向。
《我的路》延续许鞍华一贯的女性视角,巧妙进入一个变性人的世界,它的出现证明,25分钟并不长,但足够从几个层面去呈现,在一个事件中,人的内心深处发出的不同声音。
《龙头》是本次微电影活动中颇具亮点的一味主菜。本土电影大师与新媒体的合作,带来另一种创作思路。第五代导演对于社会的深刻思考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顾长卫突破常规,加入很多电影符号,实验性的摄影手法体现出强烈的象征与暗喻,从中可以窥探到欧洲艺术电影的气息。继续一贯的严酷现实主义视角,社会现实与人的内心被联系在一起,几组不同人物的状态对比,反应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当下的困惑与感悟。
《龙头》是艺术电影与新媒体的一次碰撞,拉近了新媒体与六零后、七零后的距离,微电影存在艺术性么?这又是其存在的一个方向。
四位来自内地、港台、韩国的电影大师,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交出一份答卷,或许带有个人独立思考的烙印,但是却更加贴合“大师微电影”的主题。而对于微电影这种新鲜事物,他们所发出的声音,或许未必是最终的答案,但是绝对是作为智者,作为大师的一种声音。
《美好2012》观后感(六):微电影挑战传统电影?
微电影能否微言大义?大师微电影《美好2012》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微电影本是草根的、民间性质的,拥有短平快的媒介特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适应了受众们快速浏览的需求,因此它也属于读图时代快速消费的文化娱乐产品。而《美好2012》请来了四位成名大导许鞍华、金泰勇、蔡明亮、顾长卫,一人一部微电影组成这个电影合集。四位导演继续保持自己一贯的创作风格,都是艺术范儿十足,去商业化和浮躁味儿,我行我素地投入这种新形式的创作实践。四部短片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2012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病症,并且都富有鲜明的作者色彩。
微电影这种新的创作形式可以说方兴未艾、炙手可热,尤其受到广大年轻群体的关注。各大视频网站纷纷策划微电影主题系列,像优酷的“11度青春”、新浪的“四夜奇谭”等,各大门户网站开辟微电影专区,举办微剧本征集大赛。众多明星大牌们也纷纷介入微电影的创作,各大品牌商们借微电影进行产品营销。这些都使得微电影从小众市场逐渐走向专业化系统化制作的规模。但是,对于媒体的热炒和微电影的发展前景,笔者还是有一些疑问。
首先,什么是微电影?关于微电影,如今没有一个确切和权威的定义,引用百度百科的界定“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
这个定义读起来相当拗口,并且不很科学,它所规定的内容已经在众多方面被打破。究竟多长、或者多短的电影才叫微电影?少于30秒就不能拍出微电影了吗?超出300分钟就不算微电影了吗?这些都不见得。另外,拍一部微电影可以花几百块,但是如今许多微电影也耗资不菲,并非超小规模投资。如今的微电影,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众多商业定制的作品,充其量也就是个加长版的广告。借用这个热词和时髦概念,众多杂七杂八的视频短片恨不能都给自己套上“微电影”的标签。这也难怪别人混水摸鱼,因为微电影本身就定义模糊,它似乎不具有一个鲜明独特的媒体特征。
一部热门的微电影,可以一夜之间被转发几千几万次,依靠可观的网络点击量,创作者有可能一举成名。微电影的传播主要依靠视频网站、社交网络,但是网络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平台,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大熔炉,微电影这种视频对它而言并非是唯一不可取代的。从硬件来说,微电影通过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传播,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它的传播提供了众多的便利,是它能够获得人们更多的注意力,但是它并没有像传统电影那样,有着电影院这种独立终端的支撑。从软件和硬件双方面来说,我认为它要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媒介和艺术,还不够过硬。
微电影是否会对传统电影造成冲击和挑战?我认为恐怕不会,倒是这种碎片化、浮躁的网络新媒体时代,使得“去电影院观看电影”这件事情,更具有一种仪式化的色彩。另外这个时代让我感觉有些倒退,在电影发展早期,也曾是短片的时代,那时候充斥着很多关于耸动视听新闻、滑稽幽默打闹喜剧、每日生活掠影之类的短片,人们时常光顾所谓的“镍币影院”。渐渐的,这些片子和“镍币影院”都不能够再满足观众的需求,电影也逐渐由“吸引力式的”向“叙事性的长片”发展,逐渐走向道德正剧、早年西部掠影、历史古装题材等。并且通过大批影院的兴建,电影有了自己最直接和稳定的盈利模式。而众多的条件,对于如今的微电影来说,还并不具备或者成熟。
《美好2012》观后感(七):好看的創新電影組合
喜歡這個電影組合, 第一部看起來有點小清新的片子,看着許多老人飽經风霜的臉, 女主角那發自肺腑的宏高歌聲,挺感動的。
第二部雖然很悶, 但一直在盯着屏幕,怕自己漏掉導演想表達的東西, 可是最後被一首妹呀哥的歌聲打敗,实在不能理解。
第三部表現了各種復雜,這戲可以由你內心來自由抒發感受,你怎樣理解你就可以怎樣想像,
第四部雖然刻畫得不是很細膩, 但導演触及這個新領域已經值得一讚,特別要提到吳鎮宇的表演, 他臉部表情的變化, 由他起初的迷茫, 混亂到最後決定做戀性手術, 表現十分不錯, 至今我都忘不了他女人似抽搐地哭泣、戀性後的媚眼和嬌羞的笑!!!
《美好2012》观后感(八):不美好,很尴尬
《美好2012》由优酷出品、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监制,它在形式上接近于前两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城市四重奏系列(《香港四重奏》、《香港四重奏II》),找来四个国家地区的知名导演,各自拍上一段几十分钟的短片,再组成一个松散的长片合集,彼此毫无关联。尽管看起来模样相似,但《美好2012》的质量实在堪忧,看得出几个导演根本没有花心思在上面,拿了钱就拍屁股走人。从新意和创意上,它既不如去年的《香港四重奏II》(《天机泄》是我相当喜欢的一个短片),也不如台湾导演全线出击的《10+10》。 有趣的是,电影节焦点影人单元推出了一本陈可辛著作,叫《MY WAY》。恰好许鞍华在《美好2012》里的篇章也叫《MY WAY》,姜帝圭2011年的战争大片也叫《MY WAY》。看来,电影导演都觉得有自己的一条路。金泰勇的《晚秋》刚在内地上映,蔡明亮成名多年,顾长卫的《最爱》也是去年重要的华语片,许鞍华的《桃姐》更是话题之作,四位导演算得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但很显然,不是每个导演都爱惜羽毛的,或者客观公允一点,不是每个导演都找到了拍摄短片的路子。基本上,《美好2012》年里头只有许鞍华拍的部分还像个电影,看得出她有在认真拍,其他人的短片全部零分或者接近零分。当然他们会从立意角度上寻找托词,再不然是报以实验的说法,但拍得烂是真的烂,一眼便看得出来。 金泰勇用了个很烂的梗,打开头便让我想起了路学长的一部名为《租妻》的电视电影。开头给了一出洪尚秀电影的错觉,之后就是俗套的爱情、无可救治的医院戏份,金泰勇提交了一部电视电影级别的电影,纯属打发时间。即便孔孝珍真是名AV演员也不顶事,而且不知为何,本来就不漂亮的孔孝珍,在镜头上更加不漂亮,毫无美感可言。 闷片大王蔡明亮依然不甘寂寞,他在快节奏的香港街头玩起了步行者的行为艺术,题为《行者》。这个该死的短片非常适合32倍速快进,至于导演意图,不出一分钟便会被多数人猜到了。蔡明亮属于那种你猜到了他要怎么样干的,他就偏偏这么干,而且还要重复上几十次的。全片就看到他的御用李康生装神弄鬼,以近乎重度小儿麻痹症的步伐在移动,一会港岛一会油尖旺,肆意穿越。中途我便浮想联翩,难不成是蔡明亮看过贾樟柯的《海上传奇》,他试图借此证明:自己对李康生的爱意远远超过科长对于赵涛……《行者》之随意,在于连看景的功夫都不需要,机器往街头那么一架,把李康生往前面一丢,立马成了。尽管有人要说,镜头里还有苏杏璇等一堆人的海报,是否有含义,但拜托,恐怕蔡明亮自己都没看清楚吧。 顾长卫拍了《龙头》一段,不知所云、矫情到死。几个人坐着闲扯淡,外头是拾垃圾的老人,还有莫名其妙的男子、女人和举杠铃的,线索凌乱,环境音效极其诡异。结果是好像说了什么,但其实什么都没说。如果以顾长卫的创作轨迹来说,他当真是在走下坡路。唯一有相承的地方是开头的旁白,显然,顾长卫是如此热衷于开头来段深情旁白,和观众直接对话。 再到《我的路》,从异装癖到变性人,许鞍华的故事表面上好像接近《得闲炒饭》,但不比以往的轻松,这回它真的要沉重出许多。神经刀的吴镇宇,终于接到了他所心仪的角色,以往香港电影里的男扮女装大多是搞笑,要么是反串。这边一旦认真起来,观众多少会感知到人物身上的痛苦和压力。失去家庭,失去过去的自我,在周围社会的异样眼光中重生,这才是一个开明自由的社会。可能受限于篇幅,《我的路》缺少了许鞍华长片的情感穿透力,转而以人(主人公)写事(变性新生)。中间手术时的一些细节,却让人想起了阿莫多瓦的《吾栖之肤》,算是彩蛋。另从技术角度来说,《我的路》确实在三部电影里脱颖而出,看得出从casting到剧本都有做功课。便是简单的影像风格判断,它看上去都要精良出许多,如此简单的做比较,一目了然。 制作上,《美好2012》四部分的电影长度都接近于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即短片作品。这种类型比十分钟内的短片难拍,因为故事刚要展开就戛然而止,如果仅仅围绕一个概念说事,那又太过偷懒。因而,说这类短片不好拍,实在不为过。不好听的说,某几个大导演拍出来的东西,当真就是学生作品,甚至还不如。
《美好2012》观后感(九):《行者》,我看行
对于商业网站能够如此支持一些创造性的电影,很感意外。
在这个快餐式电影时代。能够推出一些另类电影,打破国内观众这种浮躁的观赏方式,去让他们发出疑问,去让他们咒骂,确实是很需要勇气。
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传统的电影审美,是很多人对《行者》拒之千里。我们已经养成只对大场面有兴趣,只对男女胡搞有兴趣,只对斗打有兴趣,只对大明星有兴趣,养成对电影的剧情需要跟小学的课文一样明了,养成一看不懂就马上骂街·······
很明显,《行者》很不属于大众口味,但并不代表它不是一件作品,只能说它不是一个快餐。先抛开《行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行者》的视觉其实并不枯燥。不仅除了原有的空间,时间,蔡明亮还在时间中再插入一个时间层次,个体是一日如一年的“时间”,而外面却是一年如一日的“时间”。使得整件作品都在这两个时间的挤压中进行,这也是作品最有张力的支架。在这个支架上面,再放进几个空间。
单个空间来讲,也是挺精致,并非随便。每一处景,每一个物,每一片天,每一片地,每一个表情,都有他们的呼应关系。看是偶然,绝非偶然。
蔡明亮对这部在国内发表的作品还是做得比较直白,并没有很多人说得那么胡扯。主旨很是分明,,通过编织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宗教信仰与物质的关系。表述都市的荒谬,人的冷漠,社会的迷失。
后来的一首流行歌《一水隔天涯》,打破了前面长时间的沉默,也是与视觉中,行者在接触物质的画面相对应。片尾的歌并不是作者画色添足,这样处理不仅与收尾的画面紧紧相扣,转了一下笔锋,并且把前面二十分钟的各种思维进行引导,筛选。
《美好2012》观后感(十):短评字数不够,就写个影评。
《龙头》顾长卫导演想表达好多关于人生啊生命啊的想法,但是时间太短,完全不够展现他想要的(也许是这样)。看开头我以为会很温情,但是结局,我根本不明白三个人究竟探讨出了什么。
《行者》我以为我的电脑卡死了。。。整部影片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披着床单的光头,在街头巷尾搞着行为艺术。
《你何止美丽》终于看到了一个我能看明白情节的了,但是女主角好像傻逼,在病房里唱歌,那么多老头在那躺着,她就在那唱。。。瞬间无语。ps:女主角长得好像沈春阳诶。。。
《我的路》四部影片最成功的一个了吧,最起码让我看到了人性,不同群体的不同生活态度,吴镇宇的演绎也绝对称得上是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