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疯爱》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3-15 11:0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疯爱》经典影评10篇

  《疯爱》是一部由王兵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日本 / 法国 / 香港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爱》影评(一):模棱兩可的瘋狂

  227分鐘。第一次看電影有中場休息。走出電影院時,覺得一身尿味,在街上徜徉了一陣才回家。

  1身體

  即使精神被鑑定壞了,至少還有身體。相較於骯髒的水泥地板,破爛的被褥,積滿油垢而襤褸的衣裳,他們都擁有一個神氣的身體。話語,清晰的話語很少;但是身體語言在整部片子裡異常豐富。躺在床上拱着被子的身體,互相勾肩搭背的身體,兩個男子窩在一張床上的身體,坐在走道的長椅上曬太陽的身體,在走廊裡奔跑的身體,禱告時虔誠的身體,站在床頭把尿撒得老高的身體,吃飯時的身體,抽煙時的身體,筆直年輕的身體,鬆懈佝僂的身體。。。身體是自在表現,身體不會瘋狂。

  2 語言

  交談:瘋子的主要表現就是不能按照正常的邏輯話語表達自己。人說,瘋子的話是瘋言瘋語。偶爾聽到一些連續的話語,異常清楚和發人深省,但是它們出自瘋子的口。比如那段關於“睡”與“稅”同音異議的對話。他們幾乎都說方言。

  唱歌:其實裡面的人真正的語言溝通很少,大部分是通過身體溝通。不過偶爾也有人唱歌,歌詞是正常寫的,但是不知道唱的人是怎樣理解歌詞的,或者只是唱些旋律,歌詞已經屬於另一個世界了。

  電視:他們有一個電視房,那裡常常聚集許多人。瘋子需要看電視麼?他們看得懂電視麼?但他們確實在看電視。

  3 情緒

  都以為瘋子很瘋狂,可是至少這個片子看起來一點也不瘋狂,更多的是忍耐,忍耐等待,忍耐病友,忍耐有時生友誼,有時生漠然。

  宗教:一個人還能每天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虔誠地叩拜祈禱,他會精神有問題麼?神和禱告不是守衛精神家園的麼?

  家:家對於他們不少人成了一個彼岸。他們不滿家人將他們送進這個精神病院,他們渴望快點回家,但是他們在裡面過了一個年頭又一個年頭。

  戀愛:樓上的男精神病人和樓下的女精神病人談起了戀愛,兩人卿卿我我。神經病人的愛情卻不是什麼神經病愛情。

  4 醫生

  穿白大褂的醫生,發藥,監視喝藥,打針,給病人戴手銬。可是,這些和精神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結語:來自瘋子的眼神

  之前還看過王兵的另外兩個片子“陌生人”和“三姐妹”,同爲紀錄片,直觀感覺在那兩部片子中人物似乎已經忘記了緊隨他們的鏡頭,而在這部片子裏,人物卻時不時向鏡頭投以疑惑的眼神,甚至有時感覺有意在躲避鏡頭。

  人物意識到鏡頭,看着鏡頭時他在想什麼呢?我無從得知。我坐在電影院,彷彿坐在鏡頭的另一頭,我看他看着鏡頭,放佛看到我看他的眼神反射到我自己身上。

  《疯爱》影评(二):瘋愛

  《瘋愛》,看王兵的紀錄片,總感覺是一場漫長的等待,也不知道等待的終點是什麼。當然,「等待」是比較「客氣」的詞彙,實話說,是「熬」過去的,好像我發呆很久,影片還在繼續。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影片差勁,而是觀影過程的確需要熬一熬才能到達終點。

  雖然王兵與馬莉一樣都是以男性「患者」為拍攝對象,但是作為男性導演的王兵不僅拍到而且將「患者」洗澡、脫衣等裸體畫面且剪輯至影片中。

  和看其他的電影一樣,我在期待王兵會將影片結束在哪兒。嗯,還是那渾黃的燈光,漫長的走道以及說著話的男人。

  《疯爱》影评(三):就像一场大麻饼干派对

  片子下在硬盘里躺了两个月都没有动力去看,因为知道是拍疯人院,而个人不爱看那些夸张的混乱苦难,不喜欢过分苦大仇深的片子。终于在一个下雨的夜晚鼓起勇气点开了这个视频。

  没想到这四个小时没有任何歇斯底里的崩溃,镜头不慌不忙的跟在精神病人身后看他们游荡睡觉吃饭聊天。就像刚进入一场派对别人都嗨了,你还很清醒冷眼看着周围昏昏癫癫的世界,慢慢的王兵用他的镜头让你陷入这些日常之中,就像吃了大麻饼干的劲儿上来了,你也陷入这种时间螺旋形推进的空间里,跟上周围人的节拍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人的精神是很玄妙的,什么是病,什么是那些牢笼。前一天刚看了龙虾,不禁思索,人和这个社会,哪一个更有病?谢谢王兵让我们领会进入到一个现实的精神病人的世界。

  《疯爱》影评(四):直至疯狂将我们分离

  《疯爱》影评(五):我相信,不会有太多人能聚精会神地看完王兵的纪录片。

  王兵不加节制的细碎生活内容的展示真是非常折磨观众。

  无论出于怎样的目的,即使是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这也很难让人耐下心来。任何生活,拿着放大镜观看,它都是不堪忍受的,因为信息密度太低。所以,人们在生活中,其实是会选择忽略很多信息的(这种选择是近乎本能的,否则,人们可能会因为生活所包含的庞大细节而让自己的大脑爆炸)。

  所以,看王兵的纪录片,总是忍不住会想,去关注某些人,去关注某种生活状态,真的需要这样吗,需要以这种近乎绝对自然主义的方式展现吗?

  观看或者阅读时接受高密度的信息是人们的习惯。所以,当观看时,我们进入的反而是日常生活所特有的那种低密度信息状态,这种反差,很多时候,会让人不适到崩溃。

  如果是自己处于生活之中,我们的本能会协调注意力聚焦在那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但在观看时,这种协调永远是失效的,因为我们的习惯就是让我们在这种时候聚精会神。我们在这种时候选择走神,反而是在违抗习惯了。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走神,毕竟,让一个人在走路的时候只想走路这件事简直是不可能的。

  《疯爱》影评(六):精神病患,或所有人的日常

  王兵的《疯爱》让我想起两部不同的作品。一是吕楠的《精神病院》,让人惊讶的是时隔20多年两部形式不同的作品所呈现出人物精神状态的高度一致;让我惊喜的是王兵在拍摄构图上有意或无意的接近了吕楠:日常的“非正常状态”影像自身便已有强烈的感染力。王兵和吕楠的策略都是守住自己观察者角色的本分,不介入这一特殊场域建构的过程及其根本逻辑,只是用外在的视角探视这场域对人的影响。精神病院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是否有效,“精神病患者”由谁判定,依据何来,精神病院这一形式对患者,家属及社会的影响都不直接体现在创作者的叙事中。

  纪录片所承载的外部信息更多,为照顾西方观众而设置的片后字幕显示了王兵导演热烈的现实关怀。可影片本身确实极为克制,导演甚至有掩藏社会背景的嫌疑。在我看来,这种克制恰是《疯爱》一片最突出的优点:在微观层面对人的行为,情绪,关系的关注比起常见的由宏大叙事起步再一步步细化到对个人影响的叙事更为高明。男女精神病患隔着铁栅栏拥抱这一场景显示了人类间最本真的关系—你可以说是爱,也可以说是性—超越生存环境和时代的存在。而此处导演最为“不克制”的行为也只是在平视近景外加了一个短暂的中景而已。

  另一部想到的作品是侯孝贤的《海上花》。最初一个小时的压抑感同看《海上花》的感受如出一辙,长镜头本身并不令人厌倦,可场景局限在某一个极为狭小的空间却让人害怕。云南的精神病院,旧上海老城厢的妓院,曼哈顿中城的写字楼,其中人的状态并无差异。要享受便利的生活,便要接受现代工业系统对人本性的规训,精神病院和写字楼在这个意义上是同一逻辑的产物,它奖赏遵守规则的人,严厉惩罚“越界者”。旧上海的妓女们尚可同恩客们恩怨情仇一番,而东莞大浴场的标准化流水线式服务则断绝了《东莞花传奇》诞生的可能。《疯爱》里精神病人排队领药的场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全方位、系统性精神疾病的照映。

  2/19 @ MoMA

  《疯爱》影评(七):访谈记录

  导演:直接影像/抛弃主题先行/认识欲望的差异/目的会改变初衷和用途/个体和社会的自然体现:人性自然/拍摄前构造起拍摄与拍摄物的联系?/数字时代大量素材的剪辑逻辑:在拍摄期间对主体的抓取时就已经了然于胸/脱离剧本

  诗人:真实/平视

  作家:记录型创作

  观众:凝视与行动/有序与无序

  我:在有导演意识中对拍摄内容的无序的宽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疯爱》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