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少年巴比伦》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4-30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少年巴比伦》经典观后感10篇

  《少年巴比伦》是一部由相国强执导,董子健 / 李梦 / 尚铁龙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一):用路小路的二十岁给我的二十岁刻下一个痕迹

  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冬日里一个温暖明媚的午后,我骑着老爸破旧自行车穿过了半个小城,最后还是迟到了八分钟,电影整体一般,不过还是很开心满足

  17岁那年,我高三,端午节的假期,我丢掉一场打花了的难看比赛,翻到了《青春派》这部电影。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开始注意这个大额头的不算英俊男孩,之后也看了他的成名作《山河故人》。2016年的冬天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了少年巴比伦的海报和预告片,当我发现有小董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看这部电影了。

  喜欢董子健演的痛苦伤感高中生,因为从他的表演里我总是能看到自己影子,一个时而自我感觉良好,时而又一无是处年轻人

  少年巴比伦的导演相国强是一个对摄影调色很有研究年轻导演。在他的镜头里,灰暗焦黄的工厂也变得柔美梦幻。很多镜头截下来是可以直接用来当壁纸的。电影中故事发生环境原著内容贴合的很紧密,从白蓝居住的知识分子集中的楼房到蒸汽弥漫的工厂都和我当时阅读原著的感觉十分吻合。

  或许是因为有删减的原因,电影的节奏显得过快,很多细节都没有交待到。使得人物形象不够充实和立体,其实导演所选择演员外形和气质都和原著小说很贴近;长脚的裤子总是提到腰部以上一大截的位置一颦一笑生动鲜活,查了一下这个演员叫做李洋,百度上搜不到个人资料,豆瓣上也没有个人词条,虽然形象不太好但是演的还是很不错的。长腿这个人物代表了最悲惨的青工,出身农村的没有路小路一样工人老爹,他只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去工作,长腿长手的他是管工班唯一一个工作的人,因为他敲水管的天赋实在太好了,在他刻苦复习的时候,整个管工班都在和他作对,甚至把他复习的书给烧掉。烧书这场戏氛围力度还是不够,过于轻松了。长脚的书被烧烂了,那他所憧憬光明未来也就被撕得粉碎了。李光没有足够地表现出来那种敢怒不敢言无奈痛苦的情感,即使他的脸实在是很入戏。有时候,知识也不能改变命运,因为命运是由大时代决定的。

  小李这个人物或许代表了70年代大多数的年轻工人,有进取心但又有些懒惰,他不像路小路那样颓废玩世不恭,也不像长脚那样寄希望于刻苦学习去改变大时代决定的命运,他有着自己的爱人,他们的工作也都还不错,小李是电工科的技术工人,小撅嘴儿是科室坐班儿女青年,前方的生活看似平稳幸福,整部电影里小李的状态一直都是满足且安逸的。受限于篇幅,小李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但是有一场戏导演处理的还是不够好。影片的末尾,小李的爱人小撅嘴儿被坏人陷害,掉到了下水道里,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依据小说中的任务性格,这时候的小李应该是无力且悲痛欲绝的,自己曾经热爱的生活突然变成了一团随时可能被吹散的泡沫。面对厂领导的不作为气急败坏的路小路想要动手,却被小撅嘴儿的妈妈拉住,说到“你们呀,还是太年轻。”

  哎呀好喜欢李梦扮演的白蓝,厚厚的鲜红的嘴唇妖娆丰满身姿。和干瘪的撑不起来西装的路小路相比,这样的一个女人不像是一个可以厮守终身伴侣,倒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大姐姐,事实上影片最后的插曲就是张楚的《姐姐》。白蓝是一个冷冷的但又对路小路暖暖的女生母亲妹妹在唐山大地震中丧生,父亲又因为对母亲的思念而日益憔悴没几年也离开了她。白蓝从小就认识到了生活的苦痛,所以她有着超出同龄人平静。从小说里白蓝和路小路第一次发生关系何以推测,白蓝之前是有过一段伤痛感情经历的。李梦完全符合了我对白蓝的想象,长长的头发,厚厚的红嘴唇但又不算是特别漂亮,哎呀好像我初三时候每天放学一起走的那个女生……

  白蓝和路小路的故事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局,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都天差地别,这就注定了白蓝只能是小路生命里的一个过客,只是他们都会带着彼此的影子继续生活下去。爱情从来没有套路没有因果感情开始的火花或许只是你逆着人流擦肩而过。他们还是相爱的,路小路会听从白蓝的建议去参加夜校学习,白蓝也会在离开了很久以后给小路写信说“穿过了几十里,还是给我的小路。”在一起的时候有多么甜蜜,分开的时候就会有多么痛苦。失恋的时候就好像丢了魂儿,就算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会难以下咽。只是希望我们能尽快回到刚开始的时候,你不会为我伤心流泪,我也不会为你默默无语,彼此不用建立束缚的关系,能够获得的只有愉悦快乐

  二十岁之后的路小路会成怎样,白蓝又会怎样,我的二十岁又会怎样……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二):青春有多残酷梦想就有多美

  文/田金双

  如果说美国有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话,中国就有路内的《少年巴比伦》。相比之下,霍尔顿•考尔菲德和路小路都是在孤独成长的野孩子

  身为一部以工厂为故事背景的青春片,《少年巴比伦》中的“巴比伦“更像一种精神隐喻,这种隐喻,不仅暗指“不良”少年或抑青年路小路的正青春,亦一代人的青春之旅和精神围城。而这些路小路中,有长腿、小李、小噘嘴,也有路小路、白蓝和那个从部队转业后成为保安队长的复员军人

  影片中,路小路类似一个浑不吝具有冒险精神的“不良”少年,而其自身少年“小炮儿”的经历亦有着太多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和生命体验。或者,换言之,这部类似路小路自传的青春笔记式电影,更似一部化工时代的青春残酷物语。

  如果说,青春有多残酷,梦想就有多美,你相信吗?反正我信!要知道,上个世界九十年代,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无数化工企业不约而同地出现,无数化工企业纷纷频临解体,或者走在倒闭的路上。路小路是其中的一员。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只不过,与路小路很不安份地选择做钳工或换灯泡相比,我选择了另一种不告而别的方式——北漂。那时,我那个脾气很坏的父亲也像路小路的爸爸一样叹着气,却又无可奈何。为了供我上大学父母从乡间借贷供我读书,孰料大学毕业后我被分进化工厂,于是,我选择了叛逃,在粮企工作两年后离职背北漂成为一名记者,开始了自己的浪荡生活。

  路小路分配到工厂后,路爸买段工龄被迫下岗后喝着小酒对路小路说:“当初,我不如让你去卖香烟了!”路小路只是笑笑不声不响

  可是,你知道那个时代路小路们的命运吗?那时,路小路抑或家境贫寒的我们,真的没有太多的选择,改变命运无外乎三种方式:考大学、上技校或当兵。

  所以在影片中,那个看起来蔫坏的长腿卖力工作,经常被欺负之余,更多时候偷偷地躲在工厂旧楼的天台上看书。而此时的路小路和小李呢?正他妈躲在楼顶上偷看女人洗澡。庆幸的是,长腿历经磨难终于考上夜大,路小路在白蓝的鼓励下也侥幸考上夜大。不过,他们的命运似乎并未出现太多的变化。在老工人的欺压下,长腿变得越来越木讷,而之于路小路,则在放任的路上越走越远,似乎开始迷失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少年巴比伦》不仅仅是路小路一个人的青春史,或者说恋爱史。更是中国化工时代下一批人的众生谱和命运史。你知道一个小小的戴城,江南戴城一个小小的糖精厂牵扯着多少人的命运和悲欢离合吗?你知道多少人为之生离死别、黯然离开吗?你知道有多少人在黄昏时喝着老酒梦想破碎吗?也许,没有人知道,但那个叫做命运似是而非东西知道。所有与青春有关往事冥冥中已然洞察。

  问题是:如果将你换成路小路,你会怎样?影片中的路小路是一个叛逆热血青年,身上亦有诗人浪漫特质江湖“小炮儿”身上浑不吝的气质。所以,遇到情敌时才牛皮哄哄地死猪不怕开水烫坐在热水中斗气,所以才有了和领导叫板后站在舞台声嘶力竭地高唱逼养乐队经典老歌,所以才有了当场耍流氓。不过,如果你真以为这是一个骨子里冒坏水的家伙就真的大错特错了。所以才有了影片最后路小路离职后远走上海寻找白蓝时的怅然若失。请问,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反正,我有。所谓青春,再也回不去了。

  《少年巴比伦》中的白蓝,之于路小路,更像一个奇妙异性标签和精神符号。或者说,白蓝身上集中了恋人、母亲和姐姐等多重特质。所以,才有了片头时工厂爆炸“牛魔王”飞上天时,彼时的路小路,正和家人走在逃奔的路上,迎着人群骑车逆行的白蓝迷茫样子,路小路有了初恋的感觉。所以才有了路小路考上夜大拼命醉酒后大耍酒疯。换言之,在路小路的心中,白蓝这个有故事的女人,更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姐姐,或者让想象中的恋人。

  而之于白蓝,则是一个对这个社会人性了解颇多的女孩。她有着自己悲情遭遇,却客观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对工厂她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似乎也无法逃离,但更多时候,她不选择与这种虚伪的生活为伍。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清楚明智的人生态度。见证和路小路的单纯和善良之后,白蓝鼓励路小路去读夜大,本来路小路对读书心存敬畏,但为了自己喜欢姑娘,也开始认真起来。所以,才有了路小路考试成功那个晚上,他喝多了酒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跑到白蓝家里分享、庆祝。孰不知,自己给白蓝带来太多的困扰

  影片最后,路小路骑着单车疯跑到车站时,白蓝已然离开。镜头一转,一个帽子静静地斜倚在水泥柱上,更像无声的告别仪式。此时的青春往事,就像远行的火车一样,渐去渐远,淡出画面。而之于我们的青春,再也回来去了。

  青春有多残酷,梦想就有多美。你相信吗?反正,我是信了。你好,青春!你好,再见!此去经年,说到的再见,也许是再也不见。有些事说多了都是眼泪,不妨用快乐的语气伤悲。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三):不算影评,个人牢骚

  这个剧本和故事对于我而言都很不错,深切感受到了20岁那种随波逐流无所适从的感觉。可能这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吧。 我也是在一个小城,11年不想读书,父亲安排做去修理厂学徒,修了一年,决定去外面学习进修,但是我并没有遇见我的那个白蓝,一直在和机械程序打交道,直到16年11月,我辞去了我那技术主管的工作,决心重新开始,追寻自己。虽然还年轻,想追寻自己,但是那无所适从的感觉,还是很无力。就像路小路坐在椅子上的独白,或是追蓝白上车那句:是不是20岁都要一事无成

  不得不说,最后楚哥的歌声还是把我带入了那个年代,那个美好记忆的时代,我也想遇见一个像李梦一样的女孩,自从从天注定惊艳的看见,就一直念念不忘,那特有的气质。

  我相信我也会遇见自己的那个白蓝,拥有自己理想的生活

  总之!加油,我的20✊(不算影评,个人牢骚)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四):一部与众不同的青春片

  虽然没有读过原著小说,但一点也不影响你对《少年巴比伦》的那种好感,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青春片,与我们之前看过的那些青春片很不一样,它的“套路”也不同。以前的那些青春片,剧情太“套路”,不是大学,就是高中的青春故事;不是出国,就是堕胎,让你已经丧失了对这类影片的新鲜感。而《少年巴比伦》里的青春,与学校几乎毫无关系,甚至带着一些的农业金属味道,所以说它很与众不同。

  之所以说此片带有“农村重金属”味道,一来,电影故事发生在三四线小城的破旧工厂;二来,小城工厂是一个小圈子、小社会,工人们带有浓重的年代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心怀梦想而迫于现实无奈的挣扎。它是一部青春片,是关于路小路的青春故事,有关爱情,但没有狗血。《少年巴比伦》就是关于路小路和白蓝,两个人之间的初恋故事。这样一部青春电影,一下子变了味道,不再是你熟悉的青春记忆。这样一种奇特转变,对你而言,不得不说是另一种吸引。

  《少年巴比伦》的故事背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路小路是一个刚刚毕业,走入工厂的学徒。他在戴城糖精厂上班。路小路的做事风格,也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人生没有追求懒散、无欲无求,整天吊儿郎当,不学无术。他在戴城糖精厂这个地方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钳工班的,电工班的,他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拧螺丝,修水管,换灯泡。他就像是寺庙里的小和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班打卡,下班回家。

  电影的剧情紧凑、节奏恰当合适,没有姐妹撕比,没有狗血堕胎,但处处可以感受到属于青春的味道。一部青春片能好好讲故事真的不容易,我相信电影里的故事一定是路内自己的故事,它真实存在。这是那个年代的青春记忆,也是路小路的少年心事。

  路小路的开始代表了那个工厂年代所有人的心境,机械、怠慢、混日子,但这一切因为一场邂逅而发生变化,那就是白蓝,是白蓝让路小路的心变得澎湃,产生了爱的涟漪。那个年代的人需要某种刺激,才能真正的警醒,从而正视工作与生活,开始选择人生。路小路在电影中反复说“白蓝是我青春惟一的美好甜蜜。”是的,白蓝是他,也必将成为他最遥迢的梦。幻梦必被挫伤是成长必然。白蓝的存在提醒路小路生活的琐碎庸碌,却又是他平庸生活的惟一支撑。他为了白蓝考夜校,做一切;他大闹会场和人比赛耐烫水,在白蓝看来无聊可笑。白蓝也与他亲密过,但最终考上海研究生,退学,再无踪迹。路小路与白蓝的人生从此再无交集,人生亦如此,挫折与错过始终相伴。

  董子健与李梦,以稚嫩而原生态的表演为这场工厂春梦作了最好注解,关于青春与爱情这些当下最能吸金的话题,影片的态度是避重就轻,将它们锁在空中楼阁,与时代症候紧紧绑定在一起。一对恋人,各怀心事,而地震来袭是二人的情感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完成了具有形式感的第一次,路小路梦寐以求,而在白蓝的心中这是一场特殊的告别。从这个角度看,《少年巴比伦》其实很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虽然影片中路小路不断重复他的二十岁记忆与白蓝的关联,但明眼人不可能不明白,在爱情主线背后,隐藏着作者对九十年代前期工厂生活刻骨铭心的焦虑,工人们漫不经心地延续着他们似乎可以维持一辈子的金饭碗活法,但岁月与变局,早已为他们埋下悲凉的伏笔。无论爱情还是生活,都是极具年代背景的。

  无论爱情困惑,还是生活困扰,人们总是要坚持的面对,因为要活着,还要好好活。所有才不断的与现实缠斗,与心魔纠结,谁的青春不迷茫?路小路如此,你我亦如此,其实每个时代都是如此。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五):没有根基的青春片

  # 一

  这部影片也许是从选景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路内的原作同样是虚构了一座城市“戴城”,但就像是莫言的东北乡,孙犁的白洋淀,鲁迅的未庄一样,它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故乡的特点特色,是生长出书中的人物,滋生出书中的事件的根本的土壤。遗憾的是,当这部电影将南方小城的故事,挪移到青岛的时候,原书中的隽永和特色,就顿时被消解掉了。作品试图勾勒出90年代下岗潮前的工人生活,但是苍白的只能成为一个关于躁动的故事。

  # 二

  在青岛取景自然没有问题。作为在这长大的工人子弟,从小就见过各种各样的工人发生的事情,从爷爷那代再到父母这辈最后到了年长点的兄姊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卷入到了工厂生活之中。

  作为轻工业发达的城市,在下岗潮涌来之前,家家户户都是工人。但是与东北不同,这里没有巨型的厂区,没有一座盘踞在城市之上的工业巨兽。有的只是各种各样,满足平常百姓的小工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东西,青岛人都能吃到自己城市的品牌。即便是到了今天,其中的很多工厂也侥幸活了下来。本片取景所在的青岛碱厂,就还是一家能够继续坚持的工厂。但是与他同时代的更多工厂,则是纷纷厂房变楼盘了。像是我家现在的小区,就是建在以前的棉纺厂上。

  这种轻工业厂子多,就不能形成巨大的厂区。各个工厂的职工宿舍互相穿插,各种配套设施也都是公用的居多。像是医院学校之类,就是附属的,也都面向社会。并没有大型厂区造成的封闭感。换句话说,当破产潮来临的时候,因为各个工厂也是分布在市区各地,呈现的也并不是一般印象中的衰落和破败。毕竟工住还是分的开。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拍电影,恐怕就不能表现出《铁西区》们那种触目惊心的荒凉。换句话说,也无法表达出江南水乡的俊秀和纠缠。

  # 三

  在《少年巴比伦》里面表现的工厂生活,显然不是任何一个地区的生活。换句话说,它甚至不是一部有关工厂生活的电影。故事中所表达出的矛盾,在当今生活也是触手可及。甚至不用比附现在的大型国企,换成一个企业单位就是能够解释。当然,体量还是应该大一点。

  在书中,工厂生活对于路小路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工厂里面的制度、人事都对他的成长有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可在电影里面,这些都被转化成了路小路自身的性格对于社会生活的反馈。工厂里面仅仅变成了一个舞台,上演着路小路的青春故事。工厂的功能退后,也这就造成了路小路成长过程中的空心化。无从得知路小路的成长经历,无法进入他的内心,无法思考他的生活体验,最后的问题就是,无法从路小路的遭遇中得到感动。这种文艺电影无法让人产生共鸣,后果就是恐怖的难以入戏,处处碍眼。最终将本片给个差评,就只是顺手的事情了。

  成长电影能够让人感动,关键是人物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当他们被抽离出成长的环境,仅仅是一个舞台上的道具,整部电影的质量就无需期待了。

  ###更多请关注:https://basin42.wordpress.com/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六):少年巴比伦,灰白岁月的艳丽诗意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眼睛扫到《少年巴比伦》的宣传,一看是董子健主演,便默默记下要去大屏幕看一看。

  喜欢董子健,是因为一部他和张艾嘉搭档的电影《山河故人》。片中他们上演了一段忘年恋,剧情不乏这对堪称母子恋的激吻戏,嘿,这小伙子竟毫不露怯。有股敢作敢当的劲儿,颇有味道。后来查了一下,他是王京花的儿子,怪不得,从小在演员堆里长大,小小年纪怎能不耳濡目染。

  从影片题材来讲,《少年巴比伦》就是一部青春疼痛片。不过,它不同于台湾《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纯白色调;更不屑流俗于自杀、堕胎、出国发愤图强成归国华侨偶遇女神初恋等桥段。

  它是大时代背景里的小人物的故事。

  路小路,拥有只属于少年的羸弱肩膀和清晰锁骨,时常穿着白色挎栏背心衬衫以及蓝色四角内裤卡其色大裤衩,长大了套上一件一眼看上去就不合身的成人西服外套,从对女人的胸部有幻想却不敢直视,到可以意淫自己揉着女人的乳房直到与喜欢的初恋上床。

  白蓝人如其名,不是穿着白色裙子蓝色上衣,就是穿着蓝色裙子白色上衣。白蓝,不就是我们远在天边触手不可及的白日梦吗。蓝色的天飘过一朵朵白色的云。因此,从女主角的名字就注定了,他们只是短暂相交拥抱,天上的云哪里会驻足,一定会飘走。但每次与路小路产生情欲纠葛时,她都穿着红色的衣衫或睡裙。我想,是因为红色是炙热吧,在那个满是工厂里排出的灰白气体笼罩的躁郁小城里,它也是最醒目的色彩。就像她去了上海之后的来信里说的那样,走了几千公里路,都忘不了你。少年啊少年,在那个身体喷薄而出日子却了无生趣的岁月里,你不爱上彼此你还有什么可以爱?

  恩,我相信人难以忘怀的,都是黑白日子里的一抹艳丽诗意。

  影片整个基调,让我情不自禁想起《钢的琴》。我看过电影版、话剧版,因此对那种90年代中国工厂的黯淡色调印象很是深刻。在我已经模糊的记忆里,甚至无法分辨是梦境还是现实,但还有一段回忆碎片,很小的我曾走在家乡炼砖厂的红色山堆上。

  影片里路小路一家三口吃饭时,桌上的油炸花生米、炒咸菜条、紫菜蛋花汤、白米饭,基本还原了当时并不富裕的工人家庭饮食日常。我记得,小时候我最经常吃的就是咸菜炒肉,还有炒白菜。当然还有那公共大澡堂子、盒子状的电视机、大二八自行车、叽叽咋咋讲究别人的妇女、工厂老爷们的戏谑打闹和虚张声势,都是北方小城姑娘视线里的童年缩影。

  影片里的歌曲我都很喜欢,可惜在网上都找不到资源。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的国产影片,越来越喜欢翻唱怀旧老歌,嗯,说明经典永流传,也说明浮躁现世再难有经典。《少年巴比伦》的片尾曲翻唱了张楚的《姐姐》,完全不一样的唱腔,像在讲述一个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蛮好听。

  说两个和影片无关的细节吧。该片排片极少,附近的好几个影院根本没排片,蹬着自行车跑去远一点的地方才看到;然后仅有的一场,只有我和另一个同样独自观影的人包场看了前十分钟,后面又陆陆续续进来三五个人的样子。

  不知道说啥。想想《小时代》这样的影片上映前的热烈炒作以及郭敬明的粉丝追捧,有点为两个年轻主演惋惜的。

  这样的电影其实蛮适合大屏幕观看的,因为演员的举手投足纤毫毕现。导演没有给演员的脸打柔光,因此董子健略显粗粝的皮肤,年轻血脉喷张的红色嘴唇,因为意淫勃起的小帐篷都可以透过大裤衩窥见他的长度;李梦因为痘痘有点浮粉的脸,忽隐忽现的胸罩轮廓,裙摆下面露出的小粗腿;还有两个人做爱时白蓝紧紧咬住对方嘴唇的用力以及路小路额头上的汗滴,全部被镜头推到你的眼前,让你无法不感知屏幕人物里的真实,近到就如同我们身边的邻居朋友。

  回来的路上下着小雨,我一边骑车一边看着身边川流不息的车辆人流,等红灯时恍惚感慨着,哦,这就是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

  就这样,去煲明早喝的海鲜粥吧,好好照顾自己这个小人物,每个大时代都值得珍重,都有往事回味。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七):一脚跨入小镇工厂青年的“残酷青春”

  “巴比伦”意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少年巴比伦》则讲述了一个小镇青年灵魂的觉醒。碎片化的镜头,好像是扎进了路小路的回忆里,一片一片的拿出来给我们观赏,他从那些女人身上学到的事。

  作为青春片,有白裙少女,有懵懂情愫,有叛逆疯狂,有天真好奇,《少年巴比伦》都有,却不像其他搞的太俗气,比如暖男出场必是备胎,心机婊出现都是小三这种老梗是万万没有的。

  《少年巴比伦》在前期的宣传中,一直号称自己是“青春片中的泥石流”,看完以后我倒是觉得,没鬼扯什么情怀,没有男女主的生离死别,没有大学里的逃课,没有早恋的堕胎,没有同学聚会的物是人非,起码还算是有正常剧本的良心。

七十年代人的残酷青春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八):自说自话的所谓青春所谓爱情所谓回忆

  大段大段有点废话的旁白用来叙事,其实是很拙劣的手段,真正厉害的旁白不但能推动剧情发展,还能感染观众,没错,我说的是声音,像《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或《海上钢琴师》中的比尔·努恩的旁白,他们的声音有着神奇的魔力。

  剧情比较无聊,应该是原著小说作者路内的半自传,青春期的一段萌动的情欲,太偏向文艺、小说,不适合电影,或者说电影化程度不足。其实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这类讲述70、80、90年代的青春怀旧,大多如此,小青年爱上一个女神,做些傻事,打打架,加入点时代印记,就没有什么其它了。而它们大都是学自《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董子健子凭母贵,眼下是当红炸子鸡,可惜不是小鲜肉,所以只能是文艺片导演的挚爱,他的星途可以向夏雨看齐,成不了大众欢迎的一线,但可走演技派,不愁没饭吃。李梦有点倪妮的意思,但看来红不到倪妮的程度了。

  从《纽约纽约》到《少年巴比伦》,证明了路内也许是个好的小说家,但肯定不是一个好的编剧,至少目前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相国强,姓够特别,本身职业也比较特别,调色师,特效摄影师。好吧,这年头真是任何跟电影有点沾边的人都来做导演了。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九):少年巴比伦

  周末两天一口气看了六部电影,恶补了一下近段时间观影量匮乏的遗憾:《太空旅客》《月光男孩》《海边的曼彻斯特》《铁道飞虎》《罗曼蒂克消亡史》,还有《少年巴比伦》。

  我是工厂大院长大的80后,经历过工厂大院的生活,见识过影片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群:粗放不羁的工厂师傅,卖弄风情的厂花厂妹,言谈三俗的嫂子阿姨,意气风发的青年工人。

  所以影片的里人物场景,对我来说是异常亲切的。

  小路和白蓝的爱情,陈述了青春期对性的懵懂、对未来的迷茫。影片中小路的形象,是叛逆、桀骜、破坏秩序的,而白蓝的形象,在片中是作为一个成熟、丰满、诱惑的女性出现的,这有别于其他青春偶像片里那种以清纯美好示人的女性形象,比较新奇。

  至于时代框架的布景,戴城这个工业小城,很容易让我想起据家乡不远的那个化纤厂。那个化纤厂与戴城一样,占地面积广阔,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家属区,自成一个独立运作的系统,像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城市,人们在那里出生、上学、工作,似乎能遇见今后一生的道路。

  有些人遵从这种宿命式的安排,就必然有人像小路一样,对这种一眼看到尽头的生活表示不屑。

  《少年巴比伦》观后感(十):曾经的青春,现在的故事

  那年喜欢上一个女孩,就告诉自己这人就是我的一辈子。那年她走了我却没赶上,就错失了这认定的一生的人。那年不学无术,没选择就进工厂。那年在工厂学会拧螺丝、修机器,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师傅,还有了至交的好友。这部影片对我的感触挺深,就像在看自己的故事。影片结尾有一句台词“时间很公平,经过时间,你所爱的人,你所恨的人,全都成为过去”是的,随着时间都渐行渐远了,也包括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少年巴比伦》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