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庄稼之岛》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4-28 20: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庄稼之岛》经典影评集

  《庄稼之岛》是一部由乔治·奥瓦什威利执导,伊利亚斯·萨尔曼 / 塔梅尔·莱文特 / 玛丽亚姆·比特里什维力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庄稼之岛》影评(一):呼吁和平

  没人会想在这么个空间狭小泥泞无聊的小岛上生活...而且这个根本不是岛,只是一个浅滩而已...

  可老人为什么要选择在一个小岛上?

  战争....因为战争夺走了女孩父母,因为战争让农夫们无论在河的哪一边都没法平静生活,因为战争老人才会选择在河中央的“小岛”来逃离政治

  就像电影最后又来了一个人在岛上挖到布娃娃一样,老人开场在岛上挖到一个烟嘴,预示着这座岛在老人之前就已经有人来过并且可能发生过同样的悲剧。而最后哪个挖出布娃娃的人也许也会步入后尘....

  走投无路农夫们以为在岛上挖到的东西安宁幸福的希望,但其实那是一个悲伤故事的遗物...

  :中间老人和女孩救了一个明显不是和他们一个国家的受伤士兵,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窝藏“敌军”..这里其实就已经告诉人们 农夫们可不会去关心什么政治立场,他们的期望只有上帝与平静安宁的生活...

  那个受伤的士兵可能知趣的离开了小岛也有可能是被敌军抓走了,但是我觉得应该是死了,因为士兵的部队又派人来找...那说明士兵并没有活着回到部队,女孩被玉米刮伤时候大哭一场,父母的离去初恋的死亡,和对生活的艰辛与不安全感终于让女孩情感爆发了一次...

  《庄稼之岛》影评(二):命运是块磨刀石

  对待这种片子不能以惯常标准视之,自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但是,却很合我的口味,可能跟年龄也有关系对白几乎没有,人物少,估计连摄制组加在一起也不超过二十个;摄影似乎也不似《霸王别姬》那样的绚丽。所有这些,或许是不足,但我认为一切 刚刚好。

  它的立意是从土地开始的,一块巴掌大的於积小洲,被老人发现,并且创造家园,这本身就洋溢着漫漫诗意。即使剥离战乱背景,单单描写改造自然与自然抗争,也有无限的叙事空间。

  伴随着这片处女地的开垦,小女孩也在发育,这种土地孕育的生机和希望与人类的生命展开十分契合,有着难得的韵味

  当所有的奋斗都被洪水无情的吞没为作品增加厚重的悲剧色彩

  故事的结尾不可忽略,又一个人驾驶小船到来,同样的细细端详泥土,显然又是一个命运的轮回,那个小布娃娃的发现马上与老人发现的烟嘴衔接了起来,使结构立刻完整起来。

  大象无形,润物无声,如果色彩过于艳丽语言过于精美、故事更丰富,那就不是这个片子的味道了,生命是坚韧的,而命运是个粗粝的磨刀石。

  《庄稼之岛》影评(三):电影背景

  看完电影,有很多地方没有看懂,就去网上搜索了一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在这里分享,真伪自辨。

  在中国出版世界地图上画着,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的一个省,这与俄罗斯(与之前的苏联)不无关系,而且实际上三者(暂且这么说)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以下是网上的资料,我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合为苏联):

  16—18世纪格鲁吉亚为伊朗和奥斯曼帝国两国的争夺对象

  18世纪求助于新兴强国俄罗斯,1801年—1864年格鲁吉亚各公国先后并入俄罗斯帝国,改为梯弗里斯和库塔伊西省。

  1917年俄国革命,格鲁吉亚即宣布独立

  1918年德国、奥斯曼帝国和英国军队侵入格鲁吉亚。

  1921年2月25日成立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格鲁吉亚。

  1922年3月12日,格鲁吉亚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作为该联邦成员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5日,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

  第二阶段(相继独立起战火):(这也是电影发生的背景时间

  1989年人民示威要求独立,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亲自带兵镇压下去。

  1991年苏联瓦解,格鲁吉亚才真正独立,第一任总统街头政治家加姆萨胡尔季阿很快被政变推翻,进入内战,后来请出隐居的前苏联外长银狐谢瓦尔德纳泽出山才得实现全国和解。

  注:美国与欧洲推动“玫瑰革命”,在格鲁吉亚支持群众示威,将谢瓦尔德纳泽推翻,建立亲西方政府。然后部署加入北约组织,构成对俄国的半包围。俄国对此甚不满,于是幕后支持格国的少数族裔分裂,如南奥塞梯(格鲁吉亚的另一个地区)及阿布哈兹。格鲁吉亚也在美国撑腰下,处处与俄为敌。

  1992年始阿布哈兹境内的分离主义者武装反叛格鲁吉亚中央政府宣布其独立。

  1993年反叛者控制了阿布哈兹。

  1994年宣布成立独立的主权共和国,但遭到俄罗斯及格鲁吉亚反对

  注:叛乱前,格鲁吉亚人占阿布哈兹境内人口几近一半,而阿布哈兹人占不到1/5,其余为亚美尼 亚人和俄罗斯人。1993年多数格鲁吉亚人及部分俄罗斯人逃至格鲁吉亚其他地区。

  第三阶段(南奥塞梯战争引发的新动荡):

  2008年8月7日,格鲁吉亚军队进攻与俄罗斯接邻的南奥塞梯自治区, 试图将该地重纳入其政府军管辖之下。南奥塞梯战争由此爆发。

  2008年8月8日起,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而爆发了战争。

  2008年8月28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作为回应,格鲁吉亚于次日决定与俄罗斯断交。

  2013年,俄罗斯曾向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开放自由贸易。同年,普京向两位总统恭贺国际社会承认独立五周年,并承诺未来会继续提供帮助。

  2014年11月24日,俄总统普京与阿布哈兹领导人哈德日姆巴在索契签署一份《俄阿联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条约》。根据条约,两国将建立由俄指挥领导统一部队。普京还表示,明年俄罗斯对阿布哈兹的援助将增加一倍。

  2015年3月20日,普京在莫斯科与南奥塞梯总统提比罗夫(Leoniod Tibinov)签订为期25年的条约,规定南奥塞梯军队、情报机构、执法部门等与俄方合并,俄罗斯会跟南奥塞梯建立联合防卫及安全地带,并开放边界检察站,正式令俄罗斯有名义向南奥塞梯提供保安及国防援助,包括保护其边界。

  2015年3月28日,格鲁吉亚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注:美国及北约在整个过程中一直认为俄罗斯的行为是侵犯格鲁吉亚主权的行为,并频频谴责。

  《庄稼之岛》首映于2014年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获得了最高地球水晶仪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该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和平、为人类幸福、为各国自由而斗争,同不道德影片作斗争。1948年起正式授奖,最高奖为“水晶地球仪”。

  《庄稼之岛》影评(四):成长,是一个起承转合的自我交代

  正如影片所描述的,地处在两国交界的村庄,从爷爷从地中刨出一枚子弹的时候,就多少蒙上了战事叨扰的不安。所以,爷孙俩打算在一块小岛土地上种上玉米过上躲避战事的桃花源生活,的确,影片中的生活简洁到最小化。一块地,自钉房,打三两条小鱼,播播玉米。偶尔会在水面上见到一直边境巡视船。

  然而影片除了简单的描述了一个简单家族细胞的“生存”的希望。不要求多少物质上的富有,甚至完全归农般的自我耕作。除了等待毕业证书孙女,这一老一小还有什么奢望吗? 除了“安全和安定少言寡语祖父和仍与老人不甚亲近的孙女相依为命,是最坚实的幸福。 其实影片最主要的是要推动孙女,这个涉世未深,单纯生命的“成长”。自由在小岛上洗漱时,被巡逻士兵吹口哨,目不移视的打量少女那被水打湿,若隐若现的渐已发育的身体。还有就是初潮时滴落在玉米叶上的血滴。生理上她已经告别的“女孩”。当渐渐与救助的德国士兵暗生萌动时,这段注定要夭折的感情被祖父折断。然而,这都不是终结。一场山中暴雨,不仅促使祖孙俩急忙收割玉米,在匆匆打发孙女先上船之后,祖父没有赶上已经飘远的小舟,偎抱着木屋柱子。然而就在大雨将无根的小岛撕裂之时,维系祖父生命的木屋也吱吱呀啊的坍塌沉没。

  影片给人的余味在于,在无比安静之中完成了最沉重人生命题的平实叙述。 不仅人物之间对白少,而且情绪起伏也不剧烈。更没有可以辅助的配乐。然而却没有困意。其实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找到完全安全的生存之地。我们同样无法抗拒,自身身体的成长,和终究要面对的畏惧复杂的大环境。祖父选择种庄稼这种扎实方式,也终究抵挡不了要独留下年幼孙女,自己实践,去活命。略带伤感结局,竟也给了我温暖和力量。好美~~

  本片也作为今年 格鲁吉亚的申奥电影。另外导演的另一部作品

  岸的另一边 გიორგი ოვაშვილი (2009) 应该也值得一看。

  《庄稼之岛》影评(五):美丽风景,美丽的少女,美丽的生存

  电影开始之后很久很久,都没有一句对白,我甚至以为这是个无声片或者是风景人文纪录片。然而看下去就发现,即使没有对白,也丝毫不会影响理解。稍后的对话也少得可怜

  一开始就是一个老头划船、量岛、建屋,我又一度以为这是一个类似于哈萨克斯坦的电影《老人》那样的故事,直到扛枪的士兵的出现

  整部电影有对话的场面寥寥无几,《聂隐娘》与之相比就是个话唠了。而《庄家之岛》的画面之美丝毫不逊于任何一部电影,甚至感觉不到丝毫加工的、刻意追求痕迹

  那就是那么一块美丽的地方:四周环水,放眼尽是树林的苍绿,仰头望见天空开阔以及远处的群山日光照耀发丝金黄而温暖月光洒落,小岛静谧安详

  少女和爷爷乘着小船,来来回回,在大自然的深处安家。

  可是枪声打破了宁静,心里紧紧一揪,偶尔途径的士兵移不开盯着少女的视线,我怕这又是一个《天浴》的故事。

  敌方,或者不是敌方。对于少女和爷爷来说,政治与军事不是他们关心的范畴,所以他们救了格鲁吉亚的伤兵,言语不通但都努力的生存,于是便有了整部电影里唯一的欢笑

  电影的留白也很多,我们不知少女和爷爷来自何处,也不知士兵最后去向何方,少女的初恋无疾而终,电影当中唯一的眼泪流了下来,流出少女难以承受战争、失去双亲、和颠沛流离孤独

  她只是和个尚未毕业的姑娘,身体还没发育完全,身材板平而瘦弱,可是她却得不到少女应有的快乐。她和爷爷一起在荒无人烟的岛上盖房,学会了捕鱼、杀鱼、种玉米。在满是缝隙木板屋里躲雨、烤火,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活着。

  而爷爷是失去了父母的少女的唯一的依赖,他所能做的最大限度的保护就是在无人岛上安家落户,吓退调戏少女的小兵。他无法给少女世间的和平与快乐。

  从空无一物到木房骨架,从翻地播种到玉米成熟,从暴雨来袭到屋塌岛毁,电影当中的光线与色彩的变换、运用是无比的和谐而又美丽。明明是一条平稳宁静的直线,却又让人担惊受怕。它就是这样克制、隐忍地完成了叙事,不动声色、不着痕迹。 这不是电影,这是诗!

  他们拼命守护这片唯一赖以生存乐土却得不到一丝一毫的怜悯,少女乘着装满玉米的船离去,爷爷无助又奋力地抱着门框时的面容是那么复杂心酸,他们只是想要生存,怎么就这么不易

  摧毁安乐岛的,不是暴风雨,是战争。

  这就是他们的讲述方式,没有正面展示血淋淋的残酷画面,没有长篇大论的道德经。可是却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时刻,人民的苦难不幸。我想说他们心里在呐喊,可是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坚强而隐忍。

  从泥土里挖出的烟嘴和布娃娃说明了他们不是第一个想要在此安居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

  岛越变越小,还有人的立足之地吗?

  这是一部美丽的反战片,我能想得到最美的画面,就是波光粼粼,少女在水边洗脚……

  《庄稼之岛》影评(六):庄稼之岛

  全程寥寥无几的对白,当时的画面一度沉默寂静到以为没有配乐、没有字幕,直到听到一声枪声,当然,当时的我并不能明白为什么整部影片的第一声是是抢声,后来发现是战争题材醍醐灌顶

  “极简”是我最大的感受

  整部影片真的无比安静

  对白少且平实

  情绪起伏平缓

  特别适合在深夜看

  全程没有困意 没有尿点

  这也是我觉得最神奇的地方

  人安静的生活

  哪怕是静静的听着风声

  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我不知道导演是否也想表达这样的一个理念

  最后的结局很生活

  爷爷、庄稼和岛都沉没了

  只留孙女一人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这个结尾有点让我想起宫崎骏千与千寻的一句经典台词: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很写实的一部影片,而人生也的确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庄稼之岛》影评(七):人生中的那些沉默与忍耐

  一位老人在晨雾中登上了河中的小岛,他跺跺脚,试了试土地是否坚实,他用步子丈量面积,他嗅闻、品尝泥土,看看是否适合种植庄稼。他从土中意外掘出一个不知何人留下的烟嘴。最终,他折断一根漂木的树枝,插在小岛之上,系上一条白布,以示已有人决定在此生活。这个河中之岛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没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浪漫,没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景致,没有“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豪迈。有的只是事关生存的无奈和伤痛。

  老人慢慢地劳作,打下了木屋的四根立柱和横梁之后,他带来了抱着娃娃的孙女。女孩包着头巾跳下船,她带着好奇和恐惧,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地方。老人的年纪已经不能持续地工作,当他躺在地上休息时,女孩也躺在他身边,他们躺在木屋框架内的地面上,看着蓝天。孩子毕竟是孩子,帮爷爷做木工活变成了跷跷板游戏。河面上路过的装着格鲁吉亚士兵的快艇把她吓回到爷爷身边。老人和士兵们点头致意。没有人会把一个老人和一个女孩当作威胁。

  篝火,烤鱼,面包,奶酪,果酱,躺在木料和铁锤中的洋娃娃也被盖上了被子,这里的生活似乎已经开始。女孩渐渐适应了这个地方,她的头巾已经不见了,她躺在爷爷身边脱掉鞋子,用脚摆弄着地上的泥土。对年轻人来说,什么都可以成为一种游戏。木屋钉好了木板墙,装好了木门。疲惫的女孩脱掉了袜子,她踩着漂木走在河水中,清洗着自己的脚踝和膝盖,她的脸被河水映得金光闪闪。

  老人和女孩带来了铺在屋顶的草捆,女孩穿着一件不合身的大人的衬衫,他们终于完成了木屋。老人坐在门口腌鱼,女孩的头发里粘着草屑。她在河边清洗,打湿的衬衫贴在她稚嫩的身体上。乘着阿布哈兹士兵的快艇在此路过,他们的目光使她有些羞涩也有些恐惧地跑进小木屋里。

  接下来就剩了耕种,老人磨快了铁锹,翻整土地。女孩的娃娃摆在床上,老人小心地把娃娃放在木柜上,他躺在床上休息,似乎想起了什么,长长地叹气。远处的枪声惊醒了他这把老骨头,老人望着枪声传来的地方,继续翻整土地。

  女孩用裙子兜着玉米种子,播种之后的大雨带来了意外的麻烦,把小船拖上岛耗尽了他们的力气,两个人穿着湿透的衣服在木屋里烤着小火炉瑟瑟发抖。为了防止庄稼地被河水淹没,老人修了一段小小的堤坝,但是枪声无时无刻不在骚扰着他们。

  女孩已经渐渐懂事,老人休息的时候,她一个人整理鱼篓。女孩似乎总是处在恐惧之中,看清楚四下无人才敢脱下湿透的裙子拧出水,再赶紧穿上。她清洗着腌鱼,没注意把一把鱼血抹到自己的额头上。起床的老人坐在门口的凳子上看着她安静地劳作,他想起了谁?

  玉米苗已经长出。老人和女孩辛苦地除草看护。深夜里,一只鹿和猎人的光临把玉米苗踩得东倒西歪,愤怒中的女孩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经血滴在了玉米苗的叶子上。老人决定带着枪和铺盖住进了小木屋里,他要看着辛苦种植的庄稼。女孩渐渐长大,她的美丽引来了骚扰。老人一枪吓退了河岸那边拿着望远镜骚扰女孩的格鲁吉亚士兵。

  玉米苗更加高大,女孩一边读书一边帮爷爷照看玉米地。她背着书包摇着船来到小岛,咬着面包和奶酪的时候,老人的一句“你父母不能看到你毕业,愿上帝让我能活到那一天。”让她失去了食欲。夜里,女孩提着灯,脱光了衣服走进水中。突然玉米地中的一阵响动把她吓得潜进了水里。她慌张地穿好衣服跑回木屋。天亮后,她捡拾小岛周围漂来的木柴才发现玉米地里倒下一个人。

  一个受伤的格鲁吉亚士兵倒在了玉米地里。老人把女孩赶出屋子,女孩从木板的缝隙里看着老人检查士兵的伤口。老人不知该如何是好,女孩带来各种东西和一只鸡,老人炖了鸡喂受伤的士兵喝鸡汤。

  士兵慢慢的恢复了,语言不通的他们没有交流。慢慢涌起的秋汛正在蚕食这块弹丸之地,士兵帮助老人削尖木桩,固定土地。女孩对士兵的敌意渐渐消失,她和士兵的游戏让老人无比的痛苦,士兵看懂了老人眼里的恨意,杀气和痛苦。巡逻的阿布哈兹快艇来了,士兵躲在水中逃过一劫,之后他不声不响地消失了。找寻他的格鲁吉亚士兵也登岛询问。老人和女孩只能以沉默应对。

  岛上的土地正在被秋汛慢慢侵蚀。玉米的收割刻不容缓,然而还是晚了。狂暴的秋雨已经让孱弱的老人和孩子陷入危险,土地连同上面的玉米被雨水冲走。那只小船像一片枯叶,只载走了女孩、工具箱和少量的玉米。女孩拼命的划桨也无法把小船划回去接老人上船,垮塌的木屋把老人压在了下面。

  第二年的春天,又一个男人登上了河中的小岛,他和从前的老人一样,观察土地,抚摸土壤。他从土中挖出了那个被女孩挂在木墙上的洋娃娃。他把洋娃娃小心地摆在船上,也许又一个重复的故事开始了。

  这部影片虽然也是14年申奥影片,但名气和《艾达》,《利维坦》之类没法比,也没有得到提名,但是质量上可以说毫不逊色。整个故事以一种静态的角度娓娓道来,导演做的只是架着镜头在一旁观察,季节的更迭,庄稼的生长,一对祖孙在河中小岛的生活。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推进,表面看上去平静无奇,但这里面的内容可以说既丰富又细腻,而且有很多细节发人深思。

  烟嘴,洋娃娃的前后呼应不需多言,我只想讨论有关于冲突核心的细节,就是女孩的父母的死。前一半的影片我们就能猜到女孩的父母已死。老人已经衰老到不适合繁重的工作,劳动一会儿就要休息一会儿,最沉重的工作还是要他去完成。女孩穿着不合身的衬衫,老人拿着女孩的娃娃叹息。种种细节都表现的非常明显,之后老人和女孩关于“毕业”的对话虽然参杂了一语成谶的功能,仍略微显得多余。从老人的种种表现来看,女孩父母之死和格鲁吉亚人一定脱不了干系。即便如此,老人也救了那个格鲁吉亚士兵,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表现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看着士兵伤口的时候,他喂士兵喝鸡汤的时候,他扶着士兵进屋的时候,老人都是气哼哼的,甚至不能去直视士兵的脸。他生谁的气呢?比起这个格鲁吉亚人,老人是否更厌恶自己?

  这一系列内在的矛盾在之后达到高潮,女孩在熟悉之后和士兵游戏,稚嫩的身体渐渐发育的女孩,令老人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恐惧之中。他挥舞铁锤砸下木桩,却一锤轮空,他趔趄着身子逼视着士兵。他自身的、拜格鲁吉亚人所赐的苦难终于爆发,他眼里的恨意,杀气,愤怒,恐惧,全都清晰无疑。这三个人的这一场戏,或者说就这个老人的这个演员的这个眼神,就已经表达了整部电影的所有情感。偷偷溜走的士兵下落未卜,女孩在收割的时候弄伤了手,她的哭泣是为了谁呢?总是眺望远方的她在想什么呢?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生活?严厉的祖父?不知所踪的士兵?或者是未来?

  苦难的生活会过去,战争会结束,而民族间的仇恨却永远不会被忘记。悲剧的结尾早已注定。俄罗斯的秋雨吞噬过拿破仑的大炮,希特勒的坦克,又吞噬了无助的老人。女孩撑着小舟漂向远方,也给观众留下了最后一丝希望。

  第二年春天,又一个故事即将诞生在新的河中小岛之上。生命在于循环与忍耐。一茬一茬的庄稼种出的农业文明的人民尤其懂得这一点。

  :最后说两句题外话。那些动辄把什么东西都往性上靠的人,你们是不是研究弗洛伊德研究得太多了?好好一部讲述时间的片子也能被你们扯上又是性发育,又是初恋,又是这又是那,片中的女孩就是一个拿着洋娃娃的孩子,看到一个语言不通的敌国大叔士兵就被初恋了?是你们饥渴还是她饥渴?是不是脱下湿透的衣服拧一拧你们就硬了?是不是半夜在河里洗个澡你们也跟着湿了?满脑子翻滚着白色液体,难怪这片子把你们看得闷得要死,推荐《春的森林》,那里面三个熊孩子才能满足你们。

  《庄稼之岛》影评(八):《庄稼之岛》:一座杀人的岛屿

  电影一开始就呈现出一派祥和和朴素,随着那连绵的青山和潺潺的流水,每一帧画面都好像走进了人的心里。随着乔治·奥瓦什威利的镜头,你可以看见逐渐隐去的远山,柔情似水的河流还有那船桨划水的声音以及鸟儿飞过岛屿的瞅瞅声。这一切都像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淡淡的配乐,舒缓的镜头,老人和孙女之间的静默,可以定格,也可以随着镜头慢慢看去。这就是《庄稼之岛》给我的第一印象,当然,我也知道,这部电影并不像表现出的这么平静和美好。

  影片中的地理位置是格鲁吉亚,这个国家本身的尴尬和硝烟弥漫的历史就注定了电影的不平静。它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很相似,在影像上有非常浓郁的导演个人主义风格,它并不像传统叙事电影那般,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来表达导演的诉求,而是用大胆前卫的镜头来展现一连串的动作。叙事结构并不紧凑,而是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其中不仅有少女对成长的渴望,也有老人对家园的坚守,还有战争对人、对土地的戕害。

  格鲁吉亚电影的崛起

  最近几年,格鲁吉亚电影的崛起之势有目共睹,七十年代的导演奥塔·伊奥谢利阿尼,以独特的视角和演绎方式拍摄出了《田园牧歌》,并且获得了荣获1982年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八十年代的阿布拉泽三部曲开始,格鲁吉亚就表现出了属于这个国家独有的情怀和敏感。如今,在国际影坛上,格鲁吉亚电影更是呈现出了不可抵挡的崛起势头,《豆蔻年华》、《威尼斯早晨》、《金橘》、《岸的另一边》等等,这些电影不仅展现出了格鲁吉亚这个国家独特的民族风情,也间接的展示出了他们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而导演乔治·奥瓦什威利的《庄稼之岛》,让格鲁吉亚电影更是大放异彩。

  和上一部电影《岸的另一边》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要对《岸的另一边》进行定位,最合适的标签,应该是公路电影。而这部《庄稼之岛》显然更加简单,不管是故事构架还是叙事方式,《庄稼之岛》都有所“收敛”。很显然的一点是,导演想通过这种小格局的电影来表达一种更深刻更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整部影片虽然简单,依然有很多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简单来说,《庄稼之岛》讲述的就是一位老人和自己的孙女在河水冲击而成的小岛上种庄稼的故事。简单的故事设定,背后自然有复杂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他们不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上种庄稼,为什么他们要背井离乡选择一座无所依傍的岛屿......这些问题都是导演想表达的问题。

  影片的一开始,一位老人划船而来,在一片沙洲上进行查看,随着故事的推进,老人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进行盖房,耕种。整部电影的对白寥寥无几,推动电影继续的是时间和任务的动作。从最初的房屋框架,到最后的庄稼遍岛,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不然,故事才刚刚开始......

  充满诗意的岛屿

  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船桨划水的声音,鸟儿的鸣叫,蟋蟀的鸣叫,这些声音让电影更加饱满,而镜头中的远山和河流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同时,也构成了整部电影的诗意风格。老人和小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劳作,看起来一派祥和。舒缓的移动镜头,淡淡的配乐,让这种诗意的镜头得到了补充和强化。突然有一天,一声枪响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有人来这里找敌人,有人来这里拯救朋友,唯一不变的就是岛屿上的生活。

  格鲁吉亚电影的诗意或多或少遗传了苏联电影的特点。虽然苏联电影已经成了历史,但是,苏联电影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不能忽略的。熟悉苏联电影的人会发现,苏联电影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进步性,不仅可以和时代齐头并进,也可以在技术上推陈出新,同时,苏联还有一批资深的电影学者和从业者,他们让苏联电影的电影语言也具有了独创性。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如今的格鲁吉亚电影也有着这样的风采。

  《庄稼之岛》的叙事方式有些像中国的田园诗词,同时,又有塔科夫斯基的深邃,老人和孙女在岛屿上的生活就如出世般的自然恬静,而结尾处的凌冽和悲怆,让人们看见了乔治·奥瓦什威利的残忍和犀利。

  河流依然在流淌,只是物已是人已非。

  导演乔治·奥瓦什威利借助这座庄稼之岛来隐喻某种不可摆脱的循环着的宿命,努力的生存着,被战争毁掉家园,找到一块儿宁静之地,沙洲被大雨肢解,老人葬身于河流之中,孙女远离死神的手中......新的沙洲重新形成,新的人登上沙洲,此番轮回,生生不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庄稼之岛》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