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是一部由朴正祐执导,金南佶 / 金珠贤 / 郑镇荣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灾难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潘多拉》影评(一):每一次自以为是的胜利都把人类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经典人物,是第一个女人,受众神的恩宠,集美貌、华贵、迷人于一身,唯独缺少雅典娜的智慧。这或许代表希腊神话对女性的基本认识: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脑子。
可见,影片叫“潘多拉”并不十分妥当,估计导演是把“潘多拉”误认为是“潘多拉的盒子”了。
众神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也就是潘多拉老公一个精美的盒子,老普同志深知众神不怀好意,于是奉劝弟弟不要打开盒子,弟弟便一并转告潘多拉不要动那个盒子。谁知潘多拉经不住诱惑,好奇心大发,打开了盒子,于是里面的灾难破除了咒印来到了人间。这个才应该是导演取名的本意吧。
人类老是标榜自己征服大自然,引以为傲,殊不知每一次胜利换来的都是人类自己惨痛无比的沉重代价。正如片中的核电站,造福于民又毁民于一旦。
官方报告中总是这样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某种角度翻译一下,可以理解为“既要打鸣,还要下蛋。”
经济的发展是有其基本规律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路走来付出多少代价有目共睹,我们若要发展可以少走弯路、但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谁都知道绿色经济,但并不是谁都能玩得转。打个比方说,文化产业绝对的朝阳产业,零污染且附加值高、回报率高,可是你文化产业的孵化需要土壤,需要基本的二三产业发展作为根基,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你让一个刚刚摘了贫困帽子的地方去发展文化产业,和让施工方建一个没有一楼的二楼有什么分别?在基本的条件下,要发展,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差别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西方国家在起步时期也是这么过来的,我们要想发展,必不可少要把该上的课都补上。想逃课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缩短课时的同时尽量考个好成绩。相比之下,还有一个不利因素摆在我们面前。伦敦工业化大发展催生了雾都和霾灾,但那个时候人们对这个东西没有太多认识,比较被动,一些问题容易蒙混过关。而如今,互联网时代,环保、健康、人权样样深入人心,民众不再是任意摆弄的愚民,总要给一个客观公正的解释才能说得过去。所以,地方上一方面要发展好经济,发展不好一来下面要骂娘,二来上面会怪罪办事不利;另一方面还有保护环境,保护不好下面还是会骂娘,上面还会一票否决。由此可见,难度还是很大的,确实不容易。但是,不容易也要做好,因为这就是你的职责,就是你的分内之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世间种种始终处于一种神奇的平衡,你拥有的越多,你失去的也越多。就如同人类始终利用科学调整各类疾病,但终究不可能将其制服脚下,水涨船高,科技在升级换代,病毒也在不断更新。癌症迟早有日成为今天感冒版的存在,而到那时自然会有新的病症成为拦截人类生命的断头台。
也不知,是灾难带来了希望,还是希望带来了灾难。这就是潘多拉的盒子,如同硬币的两面。
电影还是有刻意的一面,比方说最后的抢险交由核电站伤病工作人员。换做真实,军人自当义无反顾冲上一线,在这里被主角光环闪到了一边。
讽刺意义一向是此类电影的长相,剧中总理是个反派,但很多话也有道理。事故与恐慌,到底哪个对民众、对国家的破坏性更大?如此深奥的问题,还是交给政治家们用不同的各自立场给出各自不同的答案吧。
《潘多拉》影评(二):潘多拉的盒子
核电站题材的片子并不少见,原本是韩国最拿手的灾难片,这次虽然片子不佳但还是反应出了事实,核电站爆炸最出名的莫过于切尔诺贝利,号称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当时事件爆发时首先政府也是封锁消息,且处理缓慢导致该地最终成为了荒凉的不毛之地。
韩国最喜欢的就是借用电影来批斗政府,该片的剧情也很简单,讨厌核电站的男主和其朋友在核电站爆发之后为了自己家人进入核区拯救的灾难电影。作为男主,其实可以体谅他的内心,毕竟亲眼目睹过父亲和哥哥的死亡,见识过核爆发的危险,因此他不愿意呆着家乡,拿着父亲和哥哥的抚恤金毅然决然的离开,谁知生意亏本,他只能走上他不愿意的职业。但是男主与女友的爱情线有点莫名突兀是其中的bug之一,两人看似完全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只是为了有一个女友这样的身份而设置了一个这样的角色,而且看的出男主并没有那么爱自己的女友,核爆炸时他联系上女主却并未询问其有何危险而是直接让她去寻找自己的嫂子和母亲,中途两人的几次电话也只是为了铺垫而铺垫。男主整个心态的转变也很奇怪,从原本的不接受到后来目睹朋友出事,第一次决定进入核区是为了营救朋友,这我可以理解,到了后来要留在核区虽然是为了表达其心态发生变化,但是显得导演就是为了塑造平民英雄而将刻意将其为止,反而核电站站长的人设更加合情合理,因为有一个这样的身份,从一开始核爆发时让员工撤退,到声明自己会全权负责,看的出是为了拯救家乡的普通人民而努力,然而郑进永似乎也总扮演者这样普通的平民角色,因此虽然演技在线但是也就基本及格不好不坏。
金明民饰演的总理和李璟荣试验的官员,一个正义到不行,一个一脸反派角色面相,不是两人演技不行,实在是两人针锋相对的画面显得薄弱,明明都是有气场的人却总感觉发挥不出来,直到最后金明民总算硬气了一把,却对着国民说了一顿废话,当然这毕竟是一部嘲讽国家的片子,就如同男主说的一样,明明出了事,却还是让国民来解决,所以观看这段时却是对政府的态度抱有一肚子气。
全片整体看下来的感觉首先是故事长,铺垫也长,几个平民英雄塑造的也是不温不火,众多角色太多导致每个人都没有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且每个人的故事线也烦琐,因此看的时候切换起来全是碎片化,虽然每个演员的演技都还算在线,但是无奈剧本实在不行啊。而且金南佶什么时候变成这幅德行了,毫无魅力可言了啊。
《潘多拉》影评(三):豆瓣不是喷子的聚集地
我也是今天刚看这部电影,很感动也很震撼,电影中对人性的刻画是很不错的,长镜头大场面也挺真实,尤其在赫独白的最后一句,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不仅是对政府的抨击,还头对生命的渴望以,很打动人心。这么真实的演技不让你内心震撼?不比大陆的一些只为图人气请名人拍一些与之不相称的作品要强许多? 可就是搞不懂评分为什么这么低,现在的豆瓣都变质了,成为喷子的聚集地。吐槽电影哪哪不好,这样电影我看多了之类的。这样人性的电影内陆会上映么?某局会让推出么? 有人说什么釜山行,隧道,流感这类的我看多了,不就是抨击韩国政府黑暗的,只是这样表面去调侃,你有真正去读电影想要给你展示的东西了么?他们在进入反应堆前,旁人投下的是怎样尊敬的目光,在大灾难来临之际国民是怎样的自私自利,政府对待钱和人民生活是怎样的态度,你们读懂了么?
《潘多拉》影评(四):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
从电影本身来说,败笔在于后面的剧情太拖拉,告别词说的废料棒都等着急了。但也不失为一部好的灾难片。电影中,在死亡面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责任面前,推卸和逃避。在公众面前,隐瞒和藐视生命。刻画的都十分深刻。
对于核设施,不该因噎废食。爱没法发电。但应该做好充分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中国也是核电大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政府是否会瞒报,是否能正确处理,工人是否会丢弃自己的岗位,群众是否也会惊慌失措。我不敢想象。
这个电影描写的是最卑微而胆小的小人物。他们害怕,懦弱,而在家人安危面前又奋不顾身。他们又何尝不是我们自身,甚至我们还不如他们。
而其实,说不定我们生活中这样的危机发生过,我们依旧不知情的安安稳稳的生活着。可能只是我们的处理方式比电影中更科学。更可能只是因为有一群人比电影中的更勇敢,无所畏惧的牺牲了自己,逆着人群而行。
向他们致敬。
《潘多拉》影评(五):不要等到盒子被打开才后悔
黑色烟雾中尽是疾病、疯癫、灾难、罪恶、嫉妒、偷窃、贪婪等各种各样的祸害,这些祸害飞速地散落到人间。 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了挽救人类命运而悄悄放在盒子底层的美好东西“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盒子,潘多拉就把盒子关上了。
有一天,潘多拉的好奇心战胜了一切。她等伊皮米修斯出门后,就打开了盒子,结果一团烟冲了出来,将一切礼物全都释放,这里面包含了幸福、瘟疫、忧伤、友情、灾祸、爱情等等,在潘多拉打开箱子以前。人类没有任何灾祸,生活宁静,那是因为所有的病毒恶疾都被关在箱中,人类才能免受折磨。潘多拉害怕极了,慌乱中,潘多拉及时地盖住大箱子,但一切都已经太迟,盒子内只剩下了「希望」。因此,即使人类不断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总是留有可贵的希望,才能自我激励。在死亡以前,希望永远存在,人生也绝对充满了美好的希望。至今,它一直是人类生活动力的来源,因为它带给人类无穷的「希望」,不管遭遇何种困境,它是人类一切不幸中唯一的安慰。
《潘多拉》影评(六):同质化的韩国灾难片
灾难片作为韩国本土具有较强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影片类型,一直受到韩国导演的追捧,近几年也出现过不少优秀的同类作品,从较早的《恐怖直播》与《流感》,到去年大火的《釜山行》和《隧道》,都是演员演技和剧本剧情同时在线的佳作,韩国导演也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灾难片拍摄模式。但不同导演对类似题材的深挖解读却渐渐趋于相同,电影主题无非是批判政府在对待社会问题时的不作为,和处理重大事故上的无能,而表现手段则是通过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角,来反衬政府的黑暗。《潘多拉》虽然论影响力不及《釜山行》,在格局上也没有脱离讽刺政府的老路子,却大胆地采用了反个人英雄主义的方式塑造人物,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灾难片的固有模式,为同质化严重的此类电影带来了新的可能。
故事发生在韩国南部一个以核电站为产业的小村里,居民们大多在电站做着枯燥乏味的工作。主角在赫并不愿过这种生活,梦想着有天能逃离小镇,但是经商失败后他又只能回来,混吃等死地在电站上班。这样一副颓废的模样不禁让人怀疑,他如何才能成为灾难片里拯救世界的英雄人物。果然在事故刚发生时,在赫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逃跑,他的父亲和大哥正是因为核电站事故死去,所以他深知辐射危险程度,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然而公司高层将电站大门关闭,逼迫工人们回去处理事故,在众人乱作一团时,反应炉发生爆炸。废墟中醒过来的在赫为了救出受伤的工友,自己也遭受了辐射,之后本来已经逃出生天的他们,得知需要有人冒死进入核电站内部修理漏洞,否则全韩国都将面临灭顶之灾。作为电站的工作人员,众人自愿进入抢修,而突发险情要让一个人必须留下,在赫为了拯救家人选择了牺牲自己,和炸药一同引爆保住了电站。
作为典型的英雄主义剧情,本片却刻意弱化了主角身上的英雄气质,反之放大了他身上懦弱胆小的一面。从一开始在赫就对核电站本身十分厌恶,亲人的死因加上生活的无望,导致事故发生时他本能地想要逃跑。而在总统发表国民演说,恳请志愿者进入电站时,在赫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不愿给这些官员卖命,如果不是他们的无能,灾难本来可以避免。最终让在赫改变主意的,不是国家利益至上的信仰,也不是成为英雄被人铭记的光荣,只是为了不让亲人们再遭受危险。就如同他一次次拼命从废墟中救回工友一样,身后的核电站有多大价值他不知道,但是对他来说都不如朋友价值更大,韩国五千万人的性命也不是不重要,但在他心里都没有亲人的安危重要。在赫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不是无所不能坚不可摧的英雄形象。有多少次观众已经习惯了接受主角带着光环改变故事结局,然后安然无恙地生还,这样一个“现实主义”的剧情,将有些跑偏的灾难电影拉回了正确的轨道,观众也并不是一味地从英雄主义中才能获得刺激。
反之,韩国电影的老毛病在《潘多拉》中也体现了出来。近几年韩国黑帮片似乎走上了一条“与政府作对到底”的路子,《新世界》《阿修罗》《王者》,一个比一个血腥暴力,在揭露政府的黑暗面上早已不满足于旁敲侧击,而是赤裸裸的展现出肮脏。连灾难片也受到此类模式的影响,在讽刺政府无能上不遗余力,这次更是将矛头直指总统。且不说韩国政界是否真如电影所表现的一般,首先编剧在刻意追求戏剧张力的同时,就往往显得用力过猛,将官员刻画成了眼里只有个人利益的愚蠢形象。在《潘多拉》中,年轻的总统被老谋深算的总理架空了权利还浑然不知,总理事前隐瞒核电站漏洞,事后又再三阻挠总统了解实情,恐怕是觊觎总统的宝座。但是在国家存亡之际还打着自己的算盘,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国总理的做法。而在核电站废料即将泄露时,居然有高层阻止消防队救援,理由是浇了水核电站就会报废,损失谁来负责。真不知道他们是打算留着已经爆炸过的电站继续使用,还是等着看韩国人全部玩完。这种缺乏基本合理性的弱智剧情很难为影片增加亮点,反倒让人觉得有些可笑。韩国电影在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后,已经在亚洲乃至世界电影圈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沉淀的,似乎只剩下对政府没有止境的抨击和频率越来越高的釜山骂人方言,这种表面上的形式主义。而在已有框架内寻求立意上的突破,可能才是韩国电影的当务之急。
《潘多拉》影评(七):足够业余才能看到的东西 : )
不要因为害怕就闭上眼睛
不要因为畏惧就捂住耳朵
业余如我,以为只要能引起大家深思的电影都是好电影。导演想传达的是居安思危,不只是反核,至于电影中有关部门的处理态度,政府黑?前年身边真实发生的事件(没错我在天津)让我觉得并没有比电影中好多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又有多少人记得这件事,没发生问题就觉得永远不会出问题的心态才是可怕的,而现在我们是发生问题也很快就忘掉。我们本身就处在一个脆弱的系统中,能“正常”运行都是运气。
那些在这样类型的影片里揪着剧情弱逻辑性不强开始专业分析的专业影评人真是太专业了,令我等学识短浅的普通群众目瞪口呆,祖国电影的未来有你们真是前途一片光明。
《潘多拉》影评(八):《潘多拉》:核电之殇
尽管存在大段颇为俗套的韩式煽情,但《潘多拉》依然称得上是一部精彩感人的灾难片。更何况,这部影片还有超越国籍的现实意义。当观众通过照片、新闻、史料,回想起那些曾经在异国发生过的可怕景象,便能严肃地意识到这绝非一个用来催泪的虚构故事。相反,它警示我们在地震、海啸、山洪等天灾对人类的威胁已由于预报和避难措施的到位而大大降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无法抵抗的灭顶之难,讽刺的是,这份威胁的来源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的核能源。《潘多拉》中这场因人祸酿成的悲剧,将重新书写我们的恐惧和无助。
《潘多拉》影评(九):远不如釜山行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关于核泄漏题材的电影,不得不佩服韩国的电影人,虽然剧情毫无新意,煽情煽的催人尿下,但拍摄灾难片已相当成熟,海云台,铁线虫入侵,流感,釜山行等等,皆是特效优,场面赞,加之创作环境宽松自由,更是让电影人可以无限施展拳脚,黑政治,揭人性。
电影用潘多拉作为名字,确是贴切。传说宙斯憎恨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于是创造出了潘多拉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并把她馈赠给人类。但是越是天下掉下的馅饼,吃了就越可能拉肚子。宙斯同时附赠了一个盒子,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了魔盒,于是灾难、瘟疫等都飞出盒子,从此便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作为战争的产物,核能源在和平年代被投入民用。在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的时代,核能源确是给人类文明保持持续的高度发达带来了希望,所以我们等不及研究如何预防辐射,便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当前也只是封闭反应堆防泄漏,但是一旦泄漏则生灵涂炭,方圆几十里将在未来的上千年将成为无人区,比如切尔诺贝利。
当然,和其他观影者的感受一样,电影的剧情过于平庸,经不起对敲。电影的故事不复杂,开始先交代人物关系、政治立场等相关背景,然后交代后来事故的原因,半个小时后核电站出现危机,剧情瞬间紧张起来,一环扣一环,救灾、逃难、高层博弈三条线并行交织,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导演的叙事功底还是很扎实的,后半段就开始大量煽情了,最后男主牺牲自我炸毁底仓,让我想起了头几年摩天楼的结尾,简直一个模子。
电影的优点就是特效和场面,核电站的外观以及爆炸的场面都极为逼真,人们蜂拥逃难的场面也是非常壮观,导演对核电站的专业知识也做足了功课。
缺点是煽情有余,悲壮不足,讽刺有余,细腻不足。电影长达2个小时10分钟,后半段煽情过多,大大消弱了故事的悲剧性和壮烈感,对人性的复杂多面未作过多探讨,这一点就远远比不上釜山行了。男主角后来救工友,以及慷慨赴难这种平民英雄精神,电影交代的缘由是友情和亲情,可是电影前半部分对友情和亲情的铺垫并不饱满,对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就更加没有交代了,基础不稳,注定最后感情的宣泄就比较尴尬,最后放炸药的桥段也过于牵强,远不如釜山行里的流畅自然温馨。总统与总理的内斗也只停留在事件处理表面,没有交代深层次的原因,两人脸谱化明显,为了黑政治而黑政治。
好的电影就是要把观众带到黑暗中去感受丑恶、痛苦、绝望,但在最后总要泻下一缕阳光,比如釜山行。可是潘多拉却没有表达盒子里最后有希望的意思,也没有对核能源作更深入的探讨,这也是影片一大败笔。
《潘多拉》影评(十):“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第一次写长影评,作为80后影迷,看完本片之后心里久久无法平静,不管是特效还是真人取景,所有的演员都非常的用心和敬业,和国内随便找几个明星拍一部视频就敢叫大片出来骗钱相比,这才配叫电影,这才配叫灾难片,虽然只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但完全描绘出了,在天灾和人祸面前,作为自然界智慧和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是多麽的渺小,多么的无力,也让人明白了,核能技术用好了会造福人类,弄不好会毁灭人类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不等同于带来工业革命的蒸汽和蒸汽机,而是一种人类远远无法驾驭的力量。
小时候家所在的厂矿是核工业部下属的军工厂,记得当时父母和身边同学、朋友的父母作为厂里一、二线和后勤员工,心里怀着努力工作,保家卫国的心态认真工作,因为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懂这种高危工作,会带给人的直接、间接的伤害(估计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就算有人知道会带来多严重的危害,既不会、也不敢乱说),大家就是在这种懵懂中,工作了十几,几十年,大家都觉得好像没什么,直到近十年,我身边同学、朋友的家人甚至自己的家人,不断在壮年(很多人在50-60岁得病)因癌症离世,才慢慢醒悟过来,不管防护工作做得再好,核原料,废料和辐射,不光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而且会污染空气、土地和水源,在不断的接触中,大家就这样根据接触时间的长短,离污染源远近,污染度高低的不同,身体逐渐发生病变,最终因癌症离世(这不是个别人,而是几十甚至更多,而这只是一个三千人的小军工厂,而且这只是认识的和身边的人,其他不认识的人还不在内)。这让我对核能的运用,既感到认可又感到敬畏和害怕。
电影看到后半段,直接泪崩,作为一个大老爷们,很佩服导演在电影里对人性的刻画,虽然淡化了反面人物,但还是隐晦的描写,天灾并不可怕,人祸才是最可怕的,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很多的人选择逃避,这很正常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既没有应对危急情况的经验、和抗压能力,也没有处理危机情况的手段,这种人并不可怕,最多只能算"可悲"、“可怜”(像工厂发生爆炸,不顾一切逃跑的工人),但真正“可怕"的人确是哪些以顾全大局为借口,满口仁义道德,却在关键时刻轻易下“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决定的哪些人(就像电影里的总理),往往一个决定就能轻易的要很多无辜者的生命,最可怕的是更在于,当事人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被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决定生死和放弃(就像小镇里的居民),本片作为一部写实灾难片的意义也许和很多灾难片一样,教人自救、帮助和学会牺牲,但它更大的意义是教人理解,在很多人类无法掌握的力量面前我们应该更多的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慎重的态度,否者最终我们只会被这些力量反噬,最后抛开国籍和民族仇恨,向哪些在福岛核泄漏事中故明知道有去无回,而二次返回核电站修复泄露的福岛50死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这里再次想起最喜欢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那句经典传世台词:“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