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诗篇》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1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诗篇》的观后感10篇

  《我的诗篇》是一部由吴飞跃 / 秦晓宇执导,陈年喜 / 邬霞 / 乌鸟鸟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诗篇》观后感(一):我为何要参与发起《我的诗篇》的观影众筹

  我是一个小人物,一个重度文艺范,一个偏执的理工男。

  我记得20年前,还在读高中时,就疯狂读各种世界文学名著。在所有名著中,有三本书让我印象深刻,一本是《红楼梦》,一本是《百年孤独》,一本是《平凡的世界》。

  《红楼梦》“千红一窟,万艳皆悲”的结局常让我哀叹。《红楼梦》中那曲《好了歌》更让我经常会陷入一种万念皆非的痛苦境地

  《百年孤独》比《红楼梦》更加厚重,更有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百年孤独》中的那句名言让我至今刻骨铭心:“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现实。”

  在这三本书中,只有《平凡的世界》能让我穿越黑暗迷雾,从现实的桎梏中找到一股向阳生长力量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是的。我们总是走在平凡的道路上,我们总想沉淀出一股能够让我们超越平凡的执著与坚韧。

  2002年第一场雪到来后不久,我到了北京。近十五年的北漂生涯,让我体会到太多的人情冷暖,太多的傲慢偏见,太多的侮辱与损害,太多的挣扎与撕扯……直到我与相遇在拐角的最爱梦境重圆牵手在一起,穿越迷茫的黑雾,破除了十年的暗黑诅咒,我才从幽暗的百年孤独中走了出来,敢于勇敢面对现实,敢于勇敢地站出来扼住命运的咽喉。

  从《百年孤独》到《穿越百年孤独》,漫长曲折灵魂撕裂,让我一度不敢回忆。但看到《大象纪录》所发布的《我的诗篇》介绍后,我忽然意识到,在我周围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承受着“百年孤独”。

  “我们失意疲惫散漫

  无助的 孤独的表情

  我们来自村 屯 坳 组

  我们聪明笨拙

  我们胆怯懦弱的”

  当你看到来自河北的90后熊壮那张洋溢者青春气息的脸,看着他一字一顿地在镜头面上说:“我们就是要把这一盘散沙聚在一起,我们总共是115人,所有的工资加在一起的话,大概230到240万吧。打工就是为了赚钱,现在活干完了,老板不给钱,我们拿不到我们的工资钱,回不了家。到处想办法要,我们都已经20多天了。”你的心情还能轻松起来吗?

  当你听到熊壮用一种成熟冷静口吻说:“虽然我们这些人文化没有,但是最起码我们做人道理还是懂的,人跟人之间就是讲诚信。”你的良知能否被触动

  当你听到郭铁牛,这个把自己大半生献给了祖国城市建设工人,用憨厚声音真诚告白:“诗歌是这个世界上它不嫌弃我,我也不嫌弃它的一个东西,跟人有关的东西,跟生命有关的东西,我都想写。”你作何感想

  你是否又想过有一个人,能像你许下一个一辈子的承诺,就像金牛对诗歌的承诺:“诗歌经过这么多年啊,在我生活当中,成为我生活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就像我身上的一根骨头一样的,像我的肋骨一样,它不可取走,它必须放在这里,写不写不要紧,它必须在这里。”

  你是否想过,在生活中找到一颗《贝壳》;你是否渴望生活中总有一些《迟到》的惊喜;在事业遇到挫折时候;你是否想把自己内心打造得像钢铁那样,那你肯定得好好看一下《钢铁是在工厂炼成的》;你心中是否还有一个《葬在深圳的姑娘》;当遇到欺骗的时候,你是否也想写个《炸裂志》;当你孤寂的时候,你是否也想来一曲《乌鸟鸟狂欢曲》……那就和我们一起来一次心灵的《远航》。

  我们希望在一百个城市,找到十万个内心还对未来美好向往,现在还想传递一股正能量,愿意一起用小众的坚持,一起来穿越《百年孤独》,一起来扭转社会风气,一起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一起来传递人人都渴望的温暖

  穿越百年孤独,靠的是勇气与生命的沉淀,一种对阳光热忱挚爱,对美好的永恒执著,对爱情的无比忠诚,对友谊苦心经营,对时光精心的雕琢。

  来吧,朋友们,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一起用心托起一片阳光,让普天下孤独者都能支撑起一丝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

  《我的诗篇》观后感(二):如果没有发起过这样一场众筹电影

  2016年的12月已经到来,这是一篇拖得不能再拖的稿子

  11月19日,糖人青公众号发起的首个线下活动《我的诗篇》众筹观影会顺利结束,回想发起这场众筹电影的初端,无非是希望能在即将结束的2016年留下一些还算值得回忆的温暖片段。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想起妈妈背后的默默支持有些小感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年轻,只要敢想就能落实,这是一个近五十年来自由最高年代,我们完全理由条件相信——美好的事情永远都正在发生

  接触文案的人应该都知道,我们大多数的策划案、品牌建设、文案其实都来源于生活中的积累,但更多的来源于生活中的无用功。所谓的无用功包括很多方面:日常收集的图片素材专业或非专业书籍、养花、喝茶、爬山、做菜乃至随手截屏的一张gif图。

  这些事情有些或许能用着,但更多的可能永远就会石沉大海,也许这次的众筹观影发起也是这浩瀚如大海般无用功的其中一倏。初初接下这部片子的众筹任务时,是由于微信好友穆昕在深圳的众筹发起,感觉还蛮有意思的,随即联系了她,于是便有了广州、湛江、深圳、中山四城同时放映的决定可惜由于影院排期的原因,中山才延后了一周放映。

  第一次作众筹发起活动,多少还是紧张的,跟《我的诗篇》宣发阿球那边谈过之后,认识了前段时间小榄成功放映的发起人舒窝喵,舒窝喵人特别好,好到连活动中的一丝一毫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大到座位放映角度舒服性,小到赠送物料上的小字体,根据她提供的信息我联系了一些商家,本来打算做的线下宣传活动由于一直在加班的缘故后来没有做,但幸好有朋友和众筹发起人在背后一直默默给予支持,持续不断的转发我朋友圈关于这次活动的宣传,活动顺利地超乎自己的想象

  那段时间里有人因为我众筹发起活动的成功而专门加我微信了解学习,也有因为我的热忱而转发分享,以求吸引更多身边朋友关注的。因为害怕不成功,所以试过鼓起勇气一个个私窗潜在群体,这里面有满口答应拖家带口过来支持的,有购票给朋友来看的,也有婉言拒绝的。

  这些人里最让我意外的是一个广州的朋友,说起来也是蛮奇妙的,跟他只能算是一面之缘,他一直默默关注着这个公号,常年忍受我情绪化的文字,以及毫无规律的发布时间,在我一时兴起想发起活动的时候,专程约上身边的小伙伴从广州过来,只为了这一场众筹电影。

  活动一开始,我由于时间上的预留出现了意外,影片结束后片方也没有预留交流的时间,虽说丝毫没有影响最初想要推荐这部电影的初心,结果也很满意,但过程细节还是有点差强人意,所幸的是群里的小伙伴依然在片后交流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而我也送上了预先准备的并不完美明信片

  说到明信片,不得不提素心莲的百合老师以及她的漂亮学员们,是他们帮忙抄写明信片才得以让这次活动顺利,我一共准备了八十张明信片(其中10张是特别定制版),原本预想着自己提前到场,按小伙伴先到先得的原则,将朋友曾送我珍藏的十张送给前十位小伙伴,在影前和观影的你们拍照留念逗小嘴,幻想着还能和大家面对面地来一次温馨而不失幽默的开场白,哎呀,你看幻想是多么滴美好呀,只可惜当天出了点意外回家,在等妈妈的途中让一切开场来得防不胜防,好吧,关键时刻有点掉线的我,希望最后并没有让你们失望

  回到生活中来,这场并不算太完美的活动也许在未来并不会对我的工作有什么大的帮助或者支持,但是生命,总有做一些无实际效用的事情,总该浪费在一些美好的事物上。

  @芬芬:还没进入就结束,表示还没有看够。

  @婷婷:整部电影,我看到了良知,现在社会很缺少了,我都快要遗忘有良知这个词了。

  @刘华:本来没抱有太大预期,没想到是一部纪录片精品艺术性不弱,纪实性很强,能看出这是一部带有浓烈人文关怀的、工业大潮中关于农民工诗人的纪录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反映工业大潮对社会尤其是农村文化生态的影响,以人为本底层劳动者靠诗歌表达自己,更让人深思那些沉默人们

  《我的诗篇》观后感(三):拥抱异化?

  “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今天,当很多人鼓励劳苦大众、上层精英投身异化中去,由黑暗向更黑暗的前方走去时,他们的依据与马克思当时看到的并不多大不同:异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本不是坏的;以一个恶的形式的异化是坏的,但恶的形式不会永久;如果恶难以战胜,那就愈发深重地去恶,恶也就会倒转了。

  我们明知这是不好的,但我们仍然要去做。这句话没说完的是:不是我们认了输,而是我们有别的目的。还没完:我们知道自己有别的目的,但也明白仍然去做会享受或者受苦,在最后这件事上,人到底是认输还是勇敢面对,那就难说了。

  当很多人凑钱,拍出这样一部也许庞麦郎歌曲的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形式的片子时。它看上去的确不像纪录片,被人批评优秀农民工诗歌朗诵会;确实有点像摆拍,像ppt诗朗诵;确实诗质量参差不齐。但是一体两面地,支离、笨拙来自这样一个社会现象:阳光并不公平地照在每个人身上,剥削不公平地施加在每个人身上,就连异化也不公平地影响着不同角落的人。生老病死人都要经历,但是站在煤矿的升降梯上,缓缓落入地狱般的一里深处,看头顶亮光缩小成米粒,每天这样生活的人不容易电影院里的人一样异化和进步,那太欢乐颂了。作为一个时代最后秘密的诗歌,可以是对异化理论的一个质问。

  《我的诗篇》观后感(四):光明就是你直面黑暗、向死而生后的释然。

  工作关系,提前看了内部的试映,一直以来在我们周遭出现的工人形象似乎永远是默默无闻,被边缘化被忽视的那么一个群体,这部影片最大的诚意就是用实实在在的视角向大家展示了这个群体中具有诗歌才华的工人诗人,诗歌对于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精神寄托那么简单故事里有告别,有新生,有无奈,有抗争,有铁骨铮铮汉子,有思想天马行空做着各种狂想曲的青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浓缩到了这么一部纪录电影里,其实还远远不够,我关心他们日后的生活和他们的命运,因为他们的性格、曾遭遇的经历以及个人的命运其实都与我们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光明是什么?光明就是你直面黑暗、向死而生后的释然。

  《我的诗篇》观后感(五):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用这句话作篇名,原因就是看完电影,众筹发起人送了我一个手环,上面刻的就是这句话,而恰巧我也非常喜欢这句话。 早就想写一篇影评,关于这部纪录片,可是,这却是不受控制的。影片是1月初看的,记得刚看完时,脑子里涌现出无数的想法,就像是千万条缠绕的丝线,可我找不到那解线的关键。慢慢地,这就像一个未完成的事,时常在脑子里打转。直到现在,看完电影《诗》,我才明白不管怎样,我总该说些什么,即使是对着自己。 《我的诗篇》里的主人公是六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导演把他们定义为工人,但其实更多的人称他们为农民工。虽说这几年主流媒体都在关注这个群体,甚至连春晚都有农民工上台演出,但大家对这个词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脏乱粗俗等等。而影片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处在这样阶层的人,他们面对的是怎样的苦难,他们又是怎样消解这些苦难。 先说说里面的主人公吧。老井,煤矿工人,很少看到阳光,终年在600米的地心深处工作;陈年喜,爆破工,时常遭遇着危险,可父亲的瘫痪,母亲癌症,让他拿着自己的生命来延续人的生命;邬霞,制衣厂的女工,喜欢着吊带裙却只能看着自己精心熨烫的吊带裙进入别人的衣橱,而她自己只能买最便宜的吊带裙;吉克阿尤,填鸭毛工人,作为一个彝族人却离乡多年,甚至连家乡习俗都已遗忘,跟着影片镜头,你能看到那里的农村满目苍痍;许立志,他那被层层防跳网束缚着的宿舍活像一座戒备森严的监狱;乌鸟鸟,失业后想找一份接近自己梦想的工作却屡屡受挫,最后只得干起杀猪的营生。 这就是他们所面对的残酷环境,可他们在这困难的生活里仍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以诗歌做壁垒,爱着自己,爱着生活。 像老井,他不谈自己,谈的是他的理想,用诗歌来描述他们这个将消逝于社会的职业生活,以期后人能知道有这样的生活。“哪一块煤炭中,不含有几声旷古的蛙鸣”,这是他的怒吼,也是他的力量源泉。 像陈年喜,岁月给了他太多的苦难,但你仍能感受他那满满地爱,不然又怎会有《炸裂志》那样的嘶喊,又怎会有帮着老父亲剃头,相框里夹着写给妻子情书这一幅美好画面。 像邬霞,对生活充满着乐观和爱,不然怎会写下“爸,生活有多艰难,就有多珍贵,我们的小屋是暴风雨中宁静的鸟巢”和“陌生的姑娘 我爱你”这样的诗句。 也许你要问许立志也热爱着诗歌,可他为什么选择了死亡,那些他深爱的诗歌并没有挽救他?其实,这就像《行尸走肉》里那些未被感染的人营造一个家园来抵抗外面的世界一样,总有一些人受不了压力,放弃了抵抗。在看过许立志的好多诗篇,了解他的整个心理后,对于自杀的人,我已不像以前那样单纯埋怨,埋怨他们只顾自己,不顾父母亲人,我明白他们不是没有抵抗,只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坚持到最后。 现实是残酷的,对于这部影片呈现的苦难,我不想分析原因,因为就算知道,我也无力改变(留给那些有能力的人行动,我所能做的只是让那些发出的怒喊能被更多的人听到)。我欣赏的是他们面对生活的苦难,仍持一份美好留存心间。所以,对于他们,我是尊重,敬佩。而他们所期寄的恐怕也就是这一份理解和尊重吧! 附《我的诗篇》两首最爱的诗 《炸裂志 》 陈年喜 早晨起来 头像炸裂一样疼 这是大机器的额外馈赠 不是钢铁的错 是神经老了 脆弱不堪 我不大敢看自己的生活 它坚硬 铉黑 有风镐的锐角 石头碰一碰 就会流血 我想告诉你 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 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 借此 把一生重新组合 我微小的亲人 远在商山脚下 他们有病 身体落满灰尘 我的中年裁下多少 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 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 他们是引信部分 就在昨夜 在他们床前 我岩石一样 轰地炸裂一地 《吊带裙》 邬霞 包装车间灯火通明 我手握电熨斗 集聚我所有的手温 我要先把吊带熨平 挂在你肩上不会勒疼你 然后从腰身开始熨起 多么可爱的腰身 可以安放一只白净的手 林荫道上 轻抚一种安静的爱情 最后把裙裾展开 我要把每个皱褶的宽度熨得都相等 让你在湖边 或者草坪上 等待风吹 你也可以奔跑 但 一定要让裙裾飘起来带着弧度 像花儿一样 而我要下班了 我要洗一洗汗湿的厂服 我已把它折叠好打了包装 吊带裙它将被运出车间 走向某个市场某个时尚的店面 在某个下午或者晚上 等待唯一的你 陌生的姑娘 我爱你

  《我的诗篇》观后感(六):评我的诗篇 (半成品式的拍摄+聪明的运营模式=利己利国利民)

  很高兴看到了一部没有受到政府禁止,反而帮助推广传播的,纪录社会底层困苦生活的影片。说明我们的政府和社会越来越成熟了。

  影片有很多的煽情但并没有阐述任何观点也没有对各个故事进行更深入拍摄,这对影片的整体观看效果上是不足的。但我同时认为这正是影片非常高明之处,这是一个漂亮的擦边球。在诸多社会问题被广泛认同和关注的基础上,拍摄了这样的一部“半成品”,是非常有智慧的,我认为影片足矣引发更广更深的关注和重了视了,而且不会涉及太多敏感内容而被禁播,由于高超的策划,使影片最终达到,利己,利民,利国多方获益的效果。

  因为此片以半成品形式播出,所以我也不想做过度解读。我认为影片播出后带来的影响效果远比观看效果重要。

  所以我希望观众也已理智和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这部影片。

  因为他们每个人的遭遇不同,对生活的态度也不同,所以我对他们每个人的行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下面我想描述我对每个故事中人的看法。

  我看到有六位诗人,六位在社会底层艰难生活诗人。

  他们和我们一样,在生活中经历着各种磨难。

  乌鸟鸟

  一个需要在城市立足的求职者,影片中他没有谈及到自己的梦想,他同时在找叉车工与编辑两份工作,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到处碰壁,和我们大多数人的遭遇相同,怀着热情不停的努力,但现实是单位需要的人才与我们具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差距。

  影片最后乌鸟鸟的孩子出生了,他做出了成为杀猪匠选择,他依然可以创作。

  陈年喜

  一个背负着家庭压力的硬汉,影片中没有谈及他被辞退原因着让我没法去质疑矿山方的合理性,但从他的经济上看他的工资收入是很勉强的在维持家庭生活,影片中也没有解释为何他的家庭没有医保,他用歌词中呼唤一位打击贪官的青天,我很希望看到对这个人物进行更多的深入拍摄让我们了解他的遭遇,才能让社会更有力的支持他,维护他的权利。

  吉克阿优

  与世界各个民族,包括我国占大多数的汉族的文明进程一样,民族传统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而衰落了,这段影片中透着淡淡的忧伤。

  邬霞

  一个在繁重工作下积极乐观的女姓,她的故事中,她轻描淡写的表现了她对社会赋予他们农民工这种身份的态度,记录了她在流水线上的工作,没有进一步说明她收到的待遇。

  读她的作品《吊带裙》 最后一句,陌生的姑娘我爱你,我没有感触到她在传递爱还是什么。

  老井

  长期在危险并且艰苦环境下工作的煤矿工人。

  拍摄组深入地下让我们看到了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

  许立志

  一个在超高强度下工作的人。一个选择了终结的人。

  影片中对工作的唯一描写就是他超长的加班时间,除此之外就是家属的悲痛和对许立志生前的回忆。

  对许立志的介绍我想引用他自己的作品来说明。

  我像流水线一样辛苦的光阴,和最新款手机一起打包。

  贩卖到大洋彼岸,等候下一个轮回。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他似乎没有选择。

  上述是我对六个人故事的简述,影片只是一个“半成品”,但并不会影响影片引起的社会效应,影片使观看者看到了社会的角落里有这样一群人。

  最后我想说,人生并不公平,贫富差距是会存在的,但这类影片将会使我们更全面的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各层面,当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就会有更多的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保障,合同法,等制度建设的更为完善。

  《我的诗篇》观后感(七):负重的生活不乏诗意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纪录片。

  最喜欢其中陈年喜对儿子说:我想让你绕过书本看看生活,又怕你真的看清。夜晚,一盏昏灯,破旧的集体宿舍,当其他工友鼾声如雷之时,陈年喜在灯下放飞自己的思想。

  一位父亲,用坚强的臂膀支撑起这个家,支撑起孩子的梦。我有一位同样的老父亲,每当回家看到父亲斑白的头发,希望时光慢些吧。生怕自己成长的速度无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能引起共鸣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吊带裙》中一句“陌生的姑娘,我爱你”,展现了邬霞对吊带裙的挚爱。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有姑娘在大冷的天穿裙子之类的。回想自己,好像没什么能让自己无法割舍的挚爱之物或之事。

  在想,如果自己没有考上大学,在打工的时候会有诗意的心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艰难的生活之下,想要保持诗意的心是不易的,是孤独的。遍观现在,回家的时候,家乡中的人,无论之前上没上过学,无论年龄,只要没有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能自我主动读书者几乎没有。而自己,如果不上学,确实也不会以读书为快乐。

  之前一直心心念念这部电影,在看之前又先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感动于其中的许茹芸。感觉像她及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才完美诠释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有个能让自己称之为挚爱的人、事亦或物是件无比幸福的事。

  《我的诗篇》观后感(八):他们的诗篇——观纪录电影《我的诗篇》试映会

  试映会开始前,大家都静静等待着。

  当影片放到乌鸟鸟的妻子说他没选择那个和他谈得来的相亲对象,反而是跟她这个当时没怎么交流的人结婚时,观众们都笑了起来,似是理解了乌鸟鸟那“成吨成吨飘落”的荒诞狂想。

  同场观影的一位姑娘激动地说,年喜给他妻子写的诗真美,当他隔着相框,轻抚着已被水洇渍的相片,低声朗读上面的诗句时,自己仿佛爱上了他的深情。而我也同样滋生出一丝感概—爱情的美好并不会因为生活的苦痛而消散,它伴随着这些略带粗粝的苦涩,沉淀出的是最质朴的情感。

  而老井的压抑从那不断下降的矿井升降机中缓慢而强烈地包裹着我,喃喃说出对那些在矿难中不幸遇难的工友们的悲痛之情。他把自己当做一个寄居着亡魂的容器,他在被封死的矿井口的一跪比矿难事故报道中的死亡人数要来得更震撼。当升降梯再次从黝黑的矿井缓缓上升,轰鸣声中我仿佛和老井一样,渴望痛饮日光。

  许立志的故事不用赘述必定是最沉重的,却也是最诗意的。他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压缩进诗中,在那里面肆意表达生活给他带来的钳制与吞噬。立志的哥哥朗诵《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时,我已有点抑制不住上涌的泪水,而当他坐着小船把立志的骨灰洒向大海,湖蓝色的海面下晕出片片灰白,我再也没法控制住眼泪。

  多种情感的交织是电影的一个初衷,但真正看完之后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情感可以用来涵盖影片的内容,亦如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描述工人的诗歌。

  这是交杂着亿万普通工人生活的射影,是从生活的深处发出的声音。

  《我的诗篇》观后感(九):亵渎

  就这么活下去

  我们都想亵渎生活,最后,终究被生活亵渎。——题记

  这句话,是个在十几岁就在北京打工的少年告诉我的,用词不是很标准。但我明白他的意思,《我的诗篇》让我又想起了他,看到了面向生活的我们。

  流水线上的人生,一个个注定无法蜷缩在现实的灵魂。周围人都是沉醉着的,娶妻生子,看似平庸平凡的生活,他们注定无法欺骗自己,享受其中,只能选择记录,用笔书写灵魂,来得以片刻的安慰。

  每个生命在世上都有存活的方式,属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不得不承受的生存压力。

  《我的诗篇》其实是在写他们不同的生命。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本就是原貌。

  陈年喜:生活的压力大,压不弯这个汉子的脊梁

  爆破的声音中,他听见石块的回响,填饱肚子的时候,他唱起秦腔,伴着生活。一个汉子,对于父亲的爱,可以亲手为父亲剃胡须,剃头发,看着自己一点一点变成父亲的样子,看着母亲,看着妻子和儿子。他上有需要照料的父亲和母亲,下有温柔的妻子和儿子。这么多年,他未曾给妻子多好的生活,但是一直在努力。留给儿子的信,他让孩子绕开书本,看看这生活。

  啊,生活!一个典型的中国汉子发出了回响,他有着坚实的臂膀,是一家老小最温暖的依靠。

  邬霞:她的眼睛含着忧伤,却闪闪发光

  邬霞的眼睛是含着爱的,隔着荧幕的第一眼,我便看到了她的眼睛。

  她盯着自己手边的衣服,用饱含热爱的眼神在工作。纪录片里,我看着她展示着自己心爱的吊带裙的时候,我像是开遍了满心的花朵,她的眼神里都是温暖、爱恋伴着一点点脆弱。她爱着生活,爱着儿女,爱着老父亲。父亲的忧郁症,女儿的学费,都挡不住她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她是爱着这生活的,在夹缝间,喘息,看着美好的裙子,去笑,去活成自己。

  面对生活,她在一步一步走下去。

  老井:尊重生活,但是想看看这自然

  老井已经在矿下十几年了,他把自己叫做老井。

  在他写下的字里行间,他看到自己、看到成千上万个像自己一样生活的人,他想说话,和这矿井,和这黝黑沉默的地下,和亘古不变的天地,聊一聊他看到的什么。

  文中我只提到了三位诗人。

  《我的诗篇》中的所有诗人:乌鸟鸟、老井、陈年喜、邬霞、吉克阿优、许立志。

  诗歌,文学作品,其实都来源于生活。生活的苦痛会注入灵魂,化作文字,来记录。越痛,文字也就会越深刻。

  有些人永远也不明白,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文字。有的人在生活里,渐渐看清了模样,却依旧昂着头,生长。

  生活依旧继续,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生活。

  《我的诗篇》观后感(十):最后的出口

  这也许不是诗歌创作最好的时代,但有些人依然靠诗歌与世界对话,与生活的残酷和不幸对抗,诗歌成为他们最后的出口。

  影片真实记录了几位工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充绒工、矿工、纺织工、爆破员..他们挣扎在最底层,每天重复性的劳作,甚至经常与死神擦肩,各自都有各自的不幸和沉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诗人。

  比起生活的黯淡无光,他们的诗句清澈透亮,他们之中有人遭遇飞来横祸,有人身处暗无天日的环境,甚至有人选择了自杀,但他们的诗歌留了下来,通过影像持续感动和影响着更多的人,这部纪录片本身存在许多瑕疵,但更多的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和诗句带来的震撼,富士康工人许立志和爆破工陈年喜的故事印象最为深刻。

  前者未能走出阴霾,选择了自杀,写下了“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这样的诗句,后者在离家几千里外的深山中常年劳作,留下了“儿子,我们已经很久不见了...我想让你绕过书本看看人间,又怕你真的看清...”这样的感人诗篇。

  好的作品总是用最动人、最真实的方式还原人的存在状态,哪怕有瑕疵,都已被抛到脑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诗篇》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