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隆女士》是一部由约翰·麦登执导,杰西卡·查斯坦 / 古古·姆巴塔-劳 / 约翰·利特高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隆女士》影评(一):I'm hired to WIN
"I'm hired to win!" 错过的2016年好莱坞电影遗珠之作Miss Sloane,却在UA返程航班上偶遇而得以观瞻。无可挑剔的剧本编撰,环环相扣的剧情节奏,明了简洁的台词设计,加上Jessica Chastain入木三分的角色拿捏,让我困惑是不是其关于枪控的政治围绕,使得这样的一部堪称完美的电影,终究错失这年奥斯卡奖的垂青。第一次透过电影看美国华盛顿政治界Lobbyist现实的生存环境, - "Lobbying is about foresight. About anticipating your opponent's moves and devising counter measures. The winner plots one step ahead of the opposition. And plays her trump card just after they play theirs. It's about making sure you surprise them. And they don't surprise you." 置身于峰回路转的剧情,由衷感叹至胜强者与芸芸众生的区别,不仅仅是智商和洞察力上的巨大落差,不仅仅是在濒临绝境时截然不同的应变能力,更是那种对胜利的透至骨髓的极度渴望。影片中,Elizabeth Sloane表现出一贯的女王般的强大气势,而这种气势突然在决定自己命运的最后听证会上画风一变,引出对强大对手貌似放低却又是致命一击的发言,a real piece of work! 一如"the scent of a woman"里的Al Pacino, 一如"Erin Brockovich"里的Julia Roberts! - "Career suicide's not so bad when you consider the alternative is suicide by career." 好奇影片最后女主角的出狱会是谁来迎接...... 从此, 追随Jessica Chastain这个绝对的养眼演技派!
《斯隆女士》影评(二):这才是2016的最佳戏剧
虽然奥斯卡不卖帐,但在我心中是去年的最佳编剧和最佳戏剧,充满张力,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知道最后一刻,才知道女主的策略。就其剧情的反转程度,和古龙小说有得一拼。
电影一开始,就以其快速的对话和各种资料乱入展现其张力。通过张力展现说客这个行业。
说客,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就是说客说出来的,厉害的说客,利用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令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本片中的女主劳模姐,也是一个说客,不过她不是为了实现什么政治理想,只是纯职业需求。她就职的公司,接受各种政治人士的金钱,为他们的政治主张政策争取民意支持,并说服国会议员支持法案。和古代不同的是,现在的说客公司高度专业化,要熟悉法律,掌握国会议员及其家庭成员信息,还要会制造话题引导民意甚至制造假民意找人示威等等。总之一句,为了实现客户的政治目的,不择手段,但也要保护自己,游走于法律边缘。
劳模姐,是这一行的翘楚,她信奉的是要出其不意地出招,不能让竞争对手知道自己的策略和王牌,同时也要洞悉对方的策略窥视对方的底牌。劳模姐为了做到最top,她每天靠磕药保持精力,放弃家庭生活,必要时找个鸭子来出出火。
某天,公司接了一单,某政治大佬要反对加强枪械监管的议案,大佬指名要公司头牌劳模姐接单,但劳模姐拒绝。于是乎给公司炒了鱿鱼,劳模姐也顺势带着团队过档对方阵营,想方设法要议案通过。
于是乎劳模姐的旧公司和新公司就相互过招,在说客这个战场打得不亦乐乎。具体过程不详细说,请看电影。但通过其中的过程,反映出政治说客的无底线无节操。比如说派卧底,出卖同事,监听监视,对国会议员进行威逼利诱等等。
而劳模姐因为洞察先机,逐渐掌握优势,眼看就要成功之际,旧公司的旧部下找出劳模姐之前贿赂参议员的证据,然后发起对劳模姐的国会听证会。打蛇打七寸,只要把劳模姐的个人名声搞臭,她的团队和阵营自然垮掉。
最终劳模姐啷当入狱,但是也通过自己的手段,曝光了旧公司威胁国会议员的视频。劳模姐赔上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了议案的通过。
最后的跌宕起伏,劳模姐如何扭转局势拉下旧公司和虚伪的国会议员?这就留给观众自己看了。
如果电影只是靠跌宕的剧情取胜,这就太low了。一部好的电影,对人性的描述必不可少。在这部描述政治说客阴暗邋遢的电影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说,听证会上,劳模姐拿来出火的鸭子,有情有义,没有指证她。还有劳模姐的新公司上司,不同意劳模姐用非法监听和黑客等手段获取优势。即使在再肮脏不堪的环境里谋生,做人做事也要有个底线。
上乘的剧情加人性的拷问,在略显沉闷的2016年里,这部影片成为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
《斯隆女士》影评(三):已阅 记一些点
为了女主的戏份 把许多可以出彩的配角稀里哗啦拆了,没爱情没友情没战友没知音没心腹,只有大大的女主,伟光正的anti-hero-ine呵呵,俨然新式明星个人传记片。
最后女主还是没有被自己招致的邪恶势力打败,永远在从头到尾都处于优势中(中途被敌人险些撂倒,似乎不可能。) 编剧还给了她一个来自escort陌生的善意(当然也可以是她花钱安排好的)。
甚至圆脸的小姑娘也是女主的势力,无趣到可怕。整部电影笼罩在女主强大的脑力资源魔爪之下。她也算是无法替代 alpha female强女人人设。她很能演聪明的人。
马强也好可爱好聪明好洁白好正直。有意大利血统演了个德国人名字……
药也不吃了,估计是精神安定类药?还是治失眠打鸡血的药啊?她的失控可以可能是算计好的。
这种电影的套路就是看主人公在道德中挣扎在恶劣的情况下,险些被打败,孤立无援?
没啥道德挣扎 有马强白莲花正直 她的伙伴只有一个被她拖累的人嫌弃她的冷血和心机 够sick 不是当初的罪犯而且心理扭曲的傻子??
没有友情爱情!
马强不配和劳模相爱吗?虽然编剧“非常心机地”用这个从头到尾机智聪明冷静的男人让马强上钩了!西服n件套好看到哭泣。
劳模的屁股好像特别大?
那个被枪击的defend反转还挺有趣的,那时候开始就失去votes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被另一支线的剧情岔开了,不能舆论和campaign方面的角力会很有趣呢。
这是个highly political positioned的片子。还是说因为真人真事带劲儿被劳模看上了?(完全没做background research 待调整。)
最后的陈情比较无趣,因为她在自己的违法的案子里面中心思想还是吐槽腐败+重申自己负责的bill。勉强也算是有一个扎实的转折。
律师蜜汁戏份。从一开始的不想接触她,到最后结尾也是他说i will see you then,人物arc rio完整……是怎么回事。
其实她还是有自己的底线
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物 很强大
换来孤独 但是也成就她的自我价值的肯定 舍是必有的 世上都是这样
做好准备就可以了 心理
结局不错 我个人也会是选择去相信宁愿两败俱伤也不能一人去承受
人总是自私的 天生就是 为了自己的利益又有什么不可了? 只要不违法
只是想试着了解斯隆女士
其实剧里有句话不错 “我理解你有自己的情感 有自己的生活 但我对它们并不负有责任 i understand you have feelings and a life but i have no duty to them ”
在一次媒体访问中,“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的迷妹本色,她称自己在表演时会向自己的偶像偷师学艺。 杰西卡·查斯坦在电影《斯隆女士》中,饰演了一位在华盛顿政坛叱咤风云的强人说客。观看完整部电影,我不由得猜想:在扮演冷面又强势的女强人角色上,“劳模姐”是否也向出演《她》的于佩尔学习了几招呢?
关于“说客”这一华府政治生态圈的重要角色,我想许多人一定和我一样,最初的印象源自于《纸牌屋》由刚刚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的马赫沙拉·阿里 (Mahershala Ali)扮演中的说客Remy Danton。
而杰西卡·查斯坦则带领我们更加深入地领略了说客的强大政治影响力,以及难以想象的职业压力。对于说客在政治生态圈中的角色定位,斯隆女士如是说:“游说在于先见之明,在于分析对手将会采取的计划,然后再制定相应的应对办法,最后的赢家总会比对手多留一手。”
电影围绕着在美国枪击事件接连发生的情况下,推动政府实施更严格的枪支管控法案这一写实社会议题。这是一个极难攀登的高峰,各方势力的角逐和抗衡微妙,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一场关乎于谋略、时机、胆识的多面较量开始了,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要做一个所向披靡的说客,或许应熟稔《孙子兵法》。斯隆女士深谙游说之道,胜券在握的先决条件在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她从来不低估对手的每一次出招,令自己总能见招拆招,获得先机。精明的她,从不把自己所有的计划透露给身边的人,也因此积攒了更多获胜的优势。
《斯隆女士》虽然是部政治题材的影片,观赏过程却紧张刺激。跟着聪明睿智、果敢犀利、有勇有谋的斯隆女士一起体验“烧脑”与“攻心”的快感,真是一大享受。杰西卡·查斯坦在片中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女强人”形象。观众的目光所及之处,已然超越了性别的界限,而是聚焦于一场没有硝烟也不能掉眼泪的战争。
《斯隆女士》影评(六):全方面论述
来自一名刚刚高考完的准大一学子,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早上趁着无聊,就打开电脑看前几天刚刚下载的《斯隆女士》,闲话不多说,以下是我看完后的感受,进入正题。。。。。。
《斯隆女士》这部电影可以说情节跌宕起伏。特别是最后剧情的反转。<有点剧透请见谅>影片全方面地向观众展现出一个女强人的形象.表面上她冷酷无情,可以不惜为了成功而出卖队友,可以利用曝光他人隐私的手段威胁他人,监控同事。她也是孤独的,孤独到没有伴侣,连缓解生理需求都要考叫鸭解决,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所有的同事,就连那只鸭,也都属于利益需求,利益互换。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她不知道底线是什么,她不知道她的边缘在哪,她甚至设局差点害死自己的同班,她不惜利用他人,独自行事,就连自己的上司也隐瞒。后半部分被闹上法庭的她,几乎处于崩溃边缘,几乎没有胜算。。。。。但她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她能够为了信念,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前途和人生安全。她不单单要赢,她是为了信念而战,她能够坚持坚定自己的心。她非常聪明,
《斯隆女士》影评(七):赢家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赢家和输家是一组极其流行的名词,影片的女主人公显然就是大多数人眼中所谓的女强人和赢家。在公关公司担任说客的她,游走于华盛顿的政客之间,为了成功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跟踪偷拍,安插线人,用卑鄙的手段利用同事等等,最后以个人进监狱为代价击败了对手。看到她最后大获全胜的时候,我却没有一丝喜悦,心情反倒如同那个被出卖的小女生同事黯然离去后的背影那样怅然若失。其实生活对于每个人是公平的,你得到的同时就得付出,得到的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赢家们光鲜的外表后面隐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正如片中的女主角靠药物和召妓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和需求,类似这样的成功是否是我们需要的?我认为,这个电影的目的并不是要鼓励每个人去做赢家,恰恰相反,是用鲜活的事实告诉大家:成为赢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包括对自身和他人的伤害。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电影对美国政治体制的无情揭露,虽然已经美国体制相比之下已经够好,却由于体量过大的原因和人性的欲望仍然一步步地走向腐败和没落。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有这么多不同意见者的关注,才能让大家永远保持警觉,或者起码说是缓解了下滑的速度。所以倾听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反对的声音是重要的,肯定要好过一言堂,遗憾的是在今年的奥斯卡上这部电影颗粒无收,甚至没有一项提名。
《斯隆女士》影评(八):About lobbying
Lobbying is about foresight. About anticipating your opponent's moves and devising counter-measures. The winner plots one step ahead of the opposition, and plays a trump card just after they play theirs. It's about making sure you surprise them. And that they don't surprise you.
《斯隆女士》影评(九):灯塔国的成人童话
好看,非常好看,紧凑而有张力。高潮迭起,十几分钟就有一个小高潮,看的过瘾。一群人打嘴炮,女主浑身一种 老娘最屌都不屑于和你们玩 的女主光环,真的非常爽。
电影这东西用来造梦,这片完成度不错,在我心中植入了一个梦的种子,长大后我要像他一样,呼风唤雨改变世界,擎着火炬代表鸡蛋。我只身一人撼动司法体系,代表女权捍卫民主。不仅这样我还要有爱有希望,什么事情都不能告诉家人,因为毕竟至少五年的牢狱之灾。怎么可能啊。这片太理想了太爱与希望了,就是一个灯塔国的成人童话。女主恰好选择对了阵营,发挥了十一年所学,阴谋阳谋全上来,再加上命运垂青男妓爱他,打赢了战役。
剧中探讨了一个观点,如果苏格拉底什么都没写,别人怎么知道他。很简单,通过别人。柏拉图塑造了一个有趣而连贯的苏格拉底,编剧塑造了一个不太可能的斯隆小姐。这是编剧的塑造。
回到我的感受,我喜欢这剧,哪怕她是成人童话。斯隆小姐展示了另一种政治制度和民主;而是一种信仰,哪怕她是hired to win还是自身道义决定,她展示了一种信仰。这信仰对我这种只能抠脚艳羡的人来说,已足够。
《斯隆女士》影评(十):斯隆女士与苏格拉底
斯隆如何设计拥枪派的“王牌”?
并非“斯隆亲笔写表格”和“安插卧底女助手简”而已,影片在这两件事之前还交代了一个关键“人物”——苏格拉底,没写书却为人熟知的苏格拉底。
片头的听证会后,是13周前,斯隆尚未跳槽,她疾步赶往洗手间吃药,简紧密相随(从摄影角度看,俩人关系密切),简说她要辞职,她更爱学术,斯隆说简很蠢,刚还清大学的欠款又回去读研究生。
除开斯隆在洗手间吃药,两人几乎都同框,从她们对话中我们越发清晰了解俩人不同的价值观。斯隆说,人读书是要为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简回答,她可能并不喜欢现实世界。
关键点到了——斯隆又说,你就喜欢把自己埋在苏格拉底的书堆里吗?简回答,不,那都不是苏格拉底写的。此后,斯隆转移了话题。
这是苏格拉底第一次出场,不着痕迹的出场。
之后,斯隆和拥枪派领导闹僵,夜晚被彼得森·怀亚特公司的CEO史密斯招募,斯隆犹豫了,应该是在深夜三点(笑),她打电话给简,问如果苏格拉底什么都没写,那别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人的呢?简怎么回答,电影没交代。
这是苏格拉底第二次出场,痕迹很重。
接着就到第二天开会的场景,斯隆亲自填写了表格还和简确认一番,被之前挨骂的富兰克林质疑了,富兰克林告诉我们这么做是不妥的,斯隆在日后的对头康纳斯进来前制止住了富兰克林,至此,“王牌”的设计完成。
倒回“那夜三点”,简的回答的内容很容易得知——苏格拉底的书是柏拉图写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是述而不作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行都由弟子们记录。罗素讲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始终一贯而又极其有趣的人物,远非大多数人能创作出来的人物,但他认为柏拉图是有能力创作出苏格拉底的。总之,我们知道的苏格拉底几乎出自柏拉图笔下。
所以,斯隆当了一回“柏拉图”,“伪造”(填写)了那张表格——设计了那张“王牌”。
为什么简会跑去当斯隆的助手?
还贷是其一,其二是她学的是哲学,可能专攻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实行民主制,哲学与政治交集很大。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每位公民皆需具备辩论演讲的能力,若有诉讼,公民皆亲自上阵为自己辩护,哲学家更是精通此道,所以那时的哲学家也被称为辩士。当时十分流行花钱(或束脩)聘请辩士教导雄辩术。
因此,研究苏格拉底的简来做政治说客斯隆的助手就不出奇了。
律师问斯隆为什么不向同事透露计划,斯隆说至少要有五年的信任。斯隆没有一个合作超过五年的同事,要么她跳槽频繁要么行业人员流动过快,侧面反映此行业艰险。
只有两年助手经历的简对斯隆的计划知道得最多(她应该只知道“王牌”这部分),在目睹斯隆翻牌时她意识到在政治上有作为实在太难。
《申辩篇》(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前的申辩),苏格拉底说:“雅典同胞,我如果从事政治,早已死于非命……”所以,简“逃”了,不想再碰政治。
但,简在斯隆身上更多的是感动而非恐惧,所以她并非“逃”而是“重新拥抱”自己的学术,可以说,斯隆间接鼓励了她,她也功成身退。
苏格拉底后,雅典民主制度迅速走向没落,消逝在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及漫长的中世纪,直到意大利城邦的成长与文艺复兴同时并起,人文主义者才能将对“自由”的爱好,及“约制与均衡”说,由古希腊传给文艺复兴时期,再传给近代、现代,现代民主承继了古代民主,当然也承继了古代民主的腐败、险恶与黑暗……
“打个奇怪的比喻吧——(我)就像一只牛虻,叮在我们城邦的之马的身上,这匹马虽然身体强壮,但个子高大懒惰,非有这个牛虻刺激不可。”——《申辩篇》苏格拉底如是说。
斯隆翻开“王牌”那一刻,真像一只现代民主制的牛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