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悍妻理论》影评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5 10:55: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悍妻理论》影评精选10篇

  《悍妻理论》是一部由雷德克·巴杰加执导,吉里·巴托斯卡 / 艾丽斯卡·巴尔泽罗瓦 / 塔蒂亚娜·维尔赫莫娃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悍妻理论》影评(一):“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文/杨时旸)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某种程度上说,这部《悍妻理论》所讲述的故事就围绕着这句话——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这部来自捷克的电影让人们明白,这样以关心他人为名实则实行钳制之实的行为和想法不只存在于某一种特定的文化中,控制欲也是普世的。

  概括地讲,《悍妻理论》的故事无非是一次逃亡之旅。进入暮年的兽医杨,决定逃离妻子对生活的全盘控制,以假装老年痴呆症为名,装疯卖傻地逃离了家庭,寻找自由和自我。这部老年人放飞自我的故事,是一部轻喜剧,笑中带一点清浅泪痕,到处都是巧妙幽默的对白和并不深邃却也准确又令人会心一笑的小小隐喻,让你跟着杨对生活无奈和叹气之后又跟着他见证一丝光亮和点点希望。

  一切开始于一场宣讲和一桩死亡。杨的妻子,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言之凿凿地灌输自己的理论,男人为什么比女人寿命要短?答案中包括吸烟、喝酒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恶习以及生活上的不自律,最终导向那个准备已久的结论,他们应当被管束。就在此时,她被同事通知,自己的父亲去世了,享年82岁。但她并不只是悲伤,更多的是自豪,自己的母亲和自己以那套管束理论作指导进行实践,把持了父亲所有生活,才让他如此高寿——超出男性平均寿命9岁。一切就这样展开了。

  看起来,这个故事关乎女性/男性的对峙关系,但逐渐地,它开始超越性别议题,演变成了一场追问:一个人完满的一生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标准来判定?平安、无聊但长寿稳妥;自由、充满激动人心的经历,不断满足野心和欲望但要付出不可知也不确定的代价,这二者之间,应该如何抉择?以及——我们的生活到底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上还是应该与家人的期待妥协?

  《悍妻理论》看起来一直囿于家长里短,但这些确实真的缠绕又困扰着我们。对于杨而言,岳父的遗愿都未能被满足,这一点最终压垮了他。岳父明确表示过想要火化,然后把自己的骨灰抛洒在河里,自由顺流飘散,但家人推翻了这个最后的愿望,在繁琐的宗教仪式之后把他葬在家庭墓地。从这开始,这个因为去世而在故事中缺席的老人,成为了杨的阴影,像一种命定的未来,如果他不做改变,在二十年后,他将成为自己岳父的翻版,带着从未被满足的愿望,过完无聊又长久的人生,成为他人炫耀的道具,自己沉闷的死去。这一切催促她重启自己的人生。

  他找出岳父的自行车骑行也好,装作老年痴呆逃离家庭也罢,去山里搭建小屋,在河道上漫游,这一切都是岳父未竟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去世老人的魂魄重新被赋形,禁锢的开始挣脱,封闭的终被解锁。故事里的两个场景成为了明显的对比,收拾妥当被绿植环绕的房子以及无水无电破旧不堪的拖车,前者是个金丝笼,后者是自由地。你又如何选择,安全还是自由?在家人看来,杨几乎算是莫名其妙的叛逃,而在他自己看来,这是出自本能的自救。

  杨的几个子女和他们的配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戏码。有趣的是,这个家庭中的女性都被按照一种文化基因和理论灌输成为一种样子,对男人蔑视,管束,从不关心对方的精神需求,而外来的儿媳却成为了另一面的镜鉴,她宽容、放松,生活看起来混乱但有生机,杨的觉醒和行动成为了一次家庭内部的启蒙,感染了儿子、女婿,也唤醒了女儿,让他们知道生活不只需要一个从外界看起来完满的结尾,更重要是一个丰沛的过程,那些试错、代价和风险,不都是负面清单,他们本身就是构成生活趣味的一部分,一场苍白的长久旅途是没有意义的。

  电影最终给出了出路,也有部分和解。杨偷偷将岳父火化,那罐骨灰,一半顺流而下一半入土为安,前者祭奠逝者的灵魂,后者慰藉家人的心理。同时,他也做出了坚定的决定,不再给动物做阉割手术,不再让野性蓬勃的生命变成萌萌的宠物,就像他自己。有些力量终究不可阻挡,比如那艘象征自由的船一直被当成兔子窝,但最终它依然被归还给河流。

  《悍妻理论》影评(二):理解即自由

  电影开始,兽医杨先生不喜别人感谢他帮忙“阉割”宠物的镜头,不禁会心一笑,此处是早已暗示了杨先生的最终抉择,如果不“逃离”很可能要被自己“宠物主”——老婆“阉割”掉自由,而自己的“岳父”则是活生生的例子,即便离世也无法逃离被杨先生丈母娘的监视。

  杨先生的丈母娘不爱自己的丈夫吗?也不是,甚至她可能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丈夫的女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让丈夫“多活两年”,“一切都是为了男人好”,杨先生知道这种爱是婚姻关系的基础,只是这种爱变成了“束缚”,一开始他并没有选择用离婚来捍卫自己的“自由”,他也是爱自己妻子的,“如果离婚,她会受不了。”在杨先生回去拿岳父的骨灰时,女摄影师想跟他有所暧昧,他坐怀不乱,冒雨离去,这个情节也蛮有意思,逃离不一定都会寂寞空虚而“出轨”。

  两性的相处关系就像一片硬币的两面,永远对立,也永远如影随形,影片中的主旨并不在于说谁对谁错,杨先生的妻子最后说“我不会离开这个家,我为了这个家付出了一切,而你却毁掉了一切。”这是所有挽留失败婚姻的论调,潜在台词说白就是“我付出了所有,你也应该舍弃所有跟我对等。”这逻辑很奇怪,捍卫者付出了所有去换她想要的东西,却未必是逃离者想要的。“你不懂我却要求我要懂你”,所以杨先生最后也没有分辨什么,摇摇头推着单车就走了。

  影片中的两对年轻夫妻就像一组实验中的对照组,杨先生的儿子跟儿媳是完美的两性关系相处模式——理解跟忠诚,杨先生儿子有不孕不育的遗传,妻子没有就此冷嘲热讽,也没有各种饮食约束(相比她的大姑子),而是做自己能做的事,杨先生儿子也是充分相信自己妻子的忠诚,即便怀孕了也毫无理由地相信“自己要做个开心的父亲”,两个人自然过得其乐融融,而杨先生的女儿跟女婿则是杨先生年轻时的写照,女儿事无巨细,样样过问,自己过得累还觉得丈夫不理解。而女婿则慢慢地觉得自己透不过气来。

  最后,杨先生的妻子继续在讲台上传授自己的“御夫观念”,而杨先生则自由地在河上飘荡,也不再给别人的宠物“阉割”,杨先生的岳父骨灰则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留在了自己家的公墓,一部分跟了河流到了“汉堡”。说到底作为一个男人是有选择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应该负有照顾家庭的责任。

  结局还是“狗血”了,杨先生的女儿觉悟了,陪自己丈夫一起“自由”,虽说导演可能想表达女儿终于理解了丈夫,但这个第三代“严妻”就这样突然转变了?有点牵强,有时候男人就是想一个人“静静”而已。

  各种社会关系之所以棘手,比如夫妻,比如婆媳,比如闺蜜跟男友,比如家庭与工作,只要放在了一个对立面,必定会让人怎么抉择都是错的,但它们本来就是需要共存的,如果一定要非此即彼,最终都会得不偿失。所谓自由,大部分不是要一直自由,而只是想要一时的自由,比如单身久了就想恋爱,恋爱久了就想单身,在我看来,理解才是自由,就像杨先生的儿子跟儿媳的相处关系,但凡最登对,必定各自独立,各自独立必定互相理解,才能互相放心,依靠而不依赖,亲密而不亲腻,夫妻相处如此,婆媳相处亦是如此,理解才是自由,如果一定要二选一,终究要伤害到某一方。

  《悍妻理论》影评(三):一路顺风到汉堡

  《悍妻理论》影评(四):“以爱的名义”剥夺你的“政治权利”

  “以爱的名义”剥夺你的“政治权利”

  看起来只是一个“女权家庭”导致丈夫离家出走的喜剧,其实理解起来,真的是那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甚至可以说“越是家庭的,越是人类的”的真理。

  主人公,作为男人,理解男人,知道岳父早就放弃了宗教信仰,希望接送另一种更加自然,更加环保的方式,离开人世。也知道岳父还没有死之前,喜欢骑自行车出行,但是却被岳母以“不安全”为由,剥夺了其“自由”,将自行车束之高阁。

  主人公,在仍能够自理,还能够上班工作(是一名兽医)时,就深深感受到“以爱的名义,被剥夺自由权利”的痛苦(因为每天都看着很多宠物被接受“宫刑”)。他怕自己的人生,也被妻子阉割了。于是他采取了奇特的方式,找了精神病院的朋友,假装得了老年痴呆症,然后借养老院为跳板,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为了保护岳父的遗愿,他雇人挖了岳父的坟墓,然后将骨灰撒入江中;为了不孤单,他拉着女婿和儿子一起,过着“男人的假日”。

  最终妻子知道了真相,但是最终接受了让其自由。他快乐地活在自己的船屋里,有空就陪女婿儿子钓鱼,还帮周围的人的宠物看病(当然,拒绝帮忙阉割宠物)。

  很明显,电影讲述了一个看起来荒诞,其实又很真切的问题:自我意志!爱,或者婚姻,不能成为占据、剥夺自我权益的理由。爱,是付出与占有,但是爱也必须放开与支持。

  这是捷克、斯洛伐克男人的想法,但是我认为应该是新时代人类应该有的文明。17.12.27

  t6qVyil�u�ޤ

  《悍妻理论》影评(五):从三代家庭看家庭的自由

  欢迎点击微信原文链接,关注心理学公众号:http://mp.weixin.qq.com/s/mFrXC8RxvYfX_wlpvLYFuA 名字很有争议,悍妻,带有贬义,让人联想到强悍的女人,母老虎等,导演说“婚姻看起来是男人主导的,但90%的婚姻都是女人强悍地主宰男人的生活。女人最开始寻找的都是一个像老虎一样的丈夫,然后逐渐把他驯化成兔子。” 这只是一个男人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看这些夫妻之间发生了些什么。 家庭治疗有一个理论是系统论,从家族到一个人都是一个系统,上面有社会背景这个大系统,下面又有家庭的子系统,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系统。系统的特点在影片中显露出来,也突出了系统中的问题。 1 首先,系统会受到所在社会背景的影响,而且系统有复制功能。 一个家长式的社会系统背景,要求个人的需要绝对服从家长的需要,凡事都要家长来安排,就像当年计划经济,那个时代僵化模式的影响持续存在。

  第一个场景: 一只被麻醉的猫,曾经生龙活虎,被主人叫做小老虎,在手术台上被兽医老杨阉割了。 护士: “缝得好的话,它根本不会发现“ 老杨: “是吗?” 主人替猫表达谢谢,老杨拒绝: “它未必想谢我,别擅自替它道谢。“ 护士: “雄性要挺雄性是吗?” 老杨说: “千万别问他们在阉割谁,就是在阉割你啊,海明威说的。“ 老杨看着那只被阉割的猫就像看着自己,需要和权利不被尊重,他当然能发现自己有没有被“阉割”,不管你缝得好不好。 岳母玛莉什么都说了算,岳父直到去世,没有愿望实现过,他的船成了玛莉的兔子窝,连死都不能按自己的愿望,遗嘱中的火化和把骨灰撒到河里被玛莉改成了墓葬,还按他不信仰的宗教仪式举行。夫妻关系中似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让人想到玛莉养的兔子。 “兔子不会逃跑吗?” “为什么会逃跑?这里应有尽有,没有比外婆家更温暖的地方了。”说着玛莉打死了兔子招待家人。

  第二个场景: 岳母:“艾瑞克知道他是你老公,他绝对要什么都跟你说” 奥琳卡:“但他说他不要跟我说,他说他有权利不说” 岳母:“权利?嘿嘿。。。” 奥尔加:“权利,不知道他哪里学到这个的。” 当她们在嘲笑艾瑞克的权利时,把社会背景下的家长式管理复制到家庭里: 奥尔加(老杨的妻子):“男人根本不就应该碰实际的事务。” 奥琳卡的女儿:“为什么?” 奥琳卡:“因为有我们女人就够了,长大你就懂了,男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我们女人的任务就是说明给他们听,有时候,他们需要一点时间才会接受,接受后就会满开心。” 从岳母这一代开始,到奥尔加到奥琳卡,甚至向奥琳卡的女儿教育一个信念, 管理丈夫的人生和事务,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像个保姆,这对他们好。 这里有对男人的贬低,通常一个自尊良好的人是不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在优越感的背后,我们感觉到了她们内心深处的自卑,她们并不是真的认可这个保姆的角色。

  第三个场景: 奥尔加:她怎么会同意离婚,真是悲剧 老杨:有时候,人就是会离婚 奥尔加:但她从来没犯错 老杨:犯错?你怎么知道是犯错导致的? 奥尔加:她为他付出了那么多。 维持婚姻对她们至关重要,离婚是悲剧。 家庭系统的信念在代际间复制,甚至可以预期奥琳卡的女儿也将复制同一个家庭模式。 既然这个僵化的模式带来了夫妻间的冲突和矛盾,带来了家庭这个系统的问题,他们是怎么交流和解决的呢? 老杨一直压抑对奥尔加不满,只敢借猫来发发牢骚,岳父的去世好像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开始表达自己的愿望和不满,但都是借岳父的名义。从家里逃走,从精神病院逃走,他想各种方法来逃离妻子,像个为了自由而离家的孩子。他认同了这样一个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选择了沉默或逃跑,而不是像个成年人一样直接表达出来。 “你为什么不离婚?” “她会受不了。” 他后来说:“那个女人毁了我40年人生”

  奥尔加在老杨半夜离家时也说:“我不会离开这房子的,我可不会从65岁才从头开始,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离婚,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错。。。我为这个家牺牲了一辈子,你却毁了一切,什么都毁掉了。“

  两个人都把自己看做受害者,牺牲了一辈子,被对方毁掉了,要对方负责。 换个角度,双方都没有一致地表达自己,就好像自己没有需要和权利一样,而以“为了对方好”的名义控制对方,就像奥琳卡劝老杨时说的:“妈为你牺牲了一辈子,所以她现在只希望你听她的话。。。” 表达自己的需要会让我内疚,那么我就把这个内疚扔给你。。。 还有一个有趣的片段,遇到老杨偷了别人的羊,情急之间奥尔加有了口误,对警察说:我会牵。。。载他回家。她多么希望老杨象一只羊一样听话地被她牵着。 为什么要这样控制呢? 因为“你给他愈多自由,他就会常反叛,我们大一就教这个。” 或许,她们深深压抑了自己想要反叛想要自由的心,却投射到了对方身上来控制,她们害怕的是自己对自由的向往,最深的压抑是你不再感受到自己的需要。 僵化的模式消耗了巨大的能量却压抑了彼此,就象导演说的,女人本来找到一只老虎,却把他驯成了兔子。 本来一只成年母老虎找一只成年公老虎一起玩是很快乐的事,可是母老虎却把公老虎驯成了兔子,这是很困难的事,而且老虎是不干的,母老虎费这么大的力气,让自己失去了一个快乐的伴侣,只得到一个兔子宠物,太不划算了。 贝巴虽然也来自这个系统背景,但他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女人,组成了一个轻松自由、不同模式的家庭,面对抱怨婚姻的父亲和姐夫,他说:“老是耍聪明,躲着她们,你们很擅长嘛,如果不会好好选,干脆就别结婚,连牛找到机会都会走,30年来你就坐着,到处观望,女人没夺走你的自由,你内心没有自由,别人想拿都没有。 ” 两个内心不自由的人互相抱怨对方,似乎对方剥夺了自由,对方可以把自由还给自己,身在其中的人通常很难看清。 因为精子活力不够,贝巴不能有自己的孩子,让我想到,在一个严厉的环境下,因为有严厉父母,或者象征意义上的严厉父母存在,会有强烈的俄狄浦斯冲突,他有了远超过父母的自由,会被惩罚,就像当我们的成就或生活超过了父母,就会有一些抑郁或挫败降临。 正如三个男人聊罗宾汉这些侠客时,老杨说他们的共同点是被逮到并处死了,似乎在说如果为自由反抗就是死路一条。显然年轻的艾瑞克和贝巴更愿意像罗宾汉一样做真男人。 2 其次,系统的边界和自我修复的功能,这在艾瑞克和奥琳卡夫妇之间的故事里可以看到 艾瑞克激烈地向奥琳卡表达“我是我,不是另一个你”,反对妻子什么都管,过多侵入了自己的边界,他想改变这个家庭现有的模式。 一个成员的改变会引起系统内的变化,同时也会遇到系统维持原状的阻力,他的愿望让奥琳卡感到害怕,她希望保持原来的样子,阻止改变发生,于是求助妈妈,假装生病骗艾瑞克。 奥琳卡邀请奥尔加干预自己的家庭的事务,我们看到中国常见的代际间边界的侵入,父母深入地干预子女的婚姻甚至子女教育。 通常健康的系统有灵活而稳定的边界,使得系统不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且因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而充满活力。 但奥尔加甚至玛莉的过度干预,威胁到了奥琳卡夫妻的家庭系统的独立性,就像那个装黄瓜的玻璃瓶,面对三代三个女人的共同施压和挑剔,艾瑞克选择了说不。

  玻璃瓶摔得粉碎和艾瑞克知道自己被追踪后的暴怒,让人忍不住担心她们的关系,然而系统有多种选择: 一是离婚,当内部冲突已经无法协调时,这无疑是还双方以自由的一个选择; 二是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奥琳卡开始反省和重新认识两人的关系并尝试修复,注意到贝巴一家的不同模式,也让她有信心选择不同于父母模式的生活,她还提醒妈妈“爸是成年人,他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 贝巴和妻子依然快乐地生活,艾瑞克和奥琳卡在经过激烈地冲突和调整后,走进新的生活模式,老杨要离婚过他想要的自由,而电影的最后,奥尔加在大学的课堂上讲男人离婚后的生活多么可怜“女同学,如果能救他们,就救他们吧。” 她还在寻找理论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感和价值感,就像个拯救者,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承认,最该拯救的也许是她自己。

  心理学来自生活,我们一起,用心理学找到生活的乐趣~

  《悍妻理论》影评(六):争取来的比给予的更为珍惜

  老奶奶言传身教御夫之道。话说这老奶奶不会是56年前的女干部吧,有引出老头当年要爱情还是要面包的前传?得到面包后又后悔了,最后老了无所谓了,犬儒了?老婆婆: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逃不出我手掌心的感觉。自由三次迟到就算缺席,不,应该是三代。

  面对各种,压迫管理,装傻有时候很管用,假装,失忆也不错,但是怕就怕这么多年来,她会将错就错,最后阉割你。 装傻,最后玩大了,很像黑暗面。最近看了个影评,说黑暗面男朋友知道她在里面,就是不说,然后这个电影如果够黑暗的话,那这个老婆知道他在装傻,然后故意将错就错把它阉割掉。 以清醒的大脑来体验,将来失去控制的那种生活,将提前预知一下。还有的选择的时候,还有的退路的余地,你还能回得去,还很清晰大脑。 被关到老人院之后会不会飞越疯人院呢?或是像发条橙子那样直接被干掉,两种选择两个结果。电影云图里也有一群老头老太太在疯人院里逃跑。 他当女婿的时候,帮岳父完成火化,然后于是决定用行为来影响,自己的两个女婿?(存疑,是不是女婿?俩被家庭家族压迫的年轻男人) 当三个女人联合起来嘲笑权力的时候,然后合谋,贬低,使用社会认同,对他进行打压贬低,试图让他们对他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其实是想控制,事倍功半,更是推远!就像她母亲那句话说给他越多自由,他越反叛。其实根基就错了,老奶奶喂兔子是为了吃肉,也许是某种意识存留下来的人们集体的活化石,就像给牛听音乐,洗澡按摩只是吃到跟鲜嫩的肉……不寒而栗,去世的老爷爷同这样的老女人煎熬56年,也许但是整个社会主流就是这样吧,寂寞高手一时俱无踪。 影片!看到一半,在她们三个母女的笑容中,才发现,这几个男人到底是嫁到了怎样的家庭当中!上梁不正下梁歪,从老奶奶开始就用……的御夫之道,活学活用。 老头无意中戳破了年轻人不孕的秘密之后,年轻人恼羞成怒,叛逃到对方阵营阵营当中,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没有选择,人生其实就是困兽之斗,就不能称之为人了! 到最后的时候,女人总会怪男人毁掉了一切,他奉献了多少身体全给了他,就像老太太在大马路上撞倒以后,谁扶起就会赖谁,然后就像一个巨婴样,总是要找一个人来怪怨,把责任全都推卸出去,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自己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吗?巨鹰。 影片的最后,女老师,仍然在台上传授他们的意识形态,男兽医,拒绝结扎,向往自由。两个女婿折中,然后还是偷了一半骨灰埋在那里,没有办法。56年的感情留一半骨灰,不算过分吧,过分吗? 这是一部躲在家庭矛盾背后的两种意识形态明争暗斗的争执片,自由散漫的个人英雄主义面对无比光荣正确的家族女权统治进行了三代不懈努力的挑战,最终战和。(黑人问号加狗头,友军你好我是自己人,BGM友军之围)

  《悍妻理论》影评(七):自由是婚姻的保鲜剂(影评:悍妻理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当生命中出现了爱情的光芒,人们如飞蛾投火一般狂热追求;当爱情中失去了自由的光辉,人们如惊弓之鸟一般四处奔逃。对所有人而言,“自由”是永远都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捷克电影《Teorie tygra》(悍妻理论)

  作品类型:喜剧

  主要演员:Jirí Bartoska(Jan)、Eliska Balzerová(饰演Olga)...

  故事概述:通过Jan的抉择,探讨“自由”在婚姻中的意义

  上映时间:2016年3月31日在捷克上映

  这是一部典型的东欧轻喜剧影片!导演Radek Bajgar以Jan、Olga这对老夫妻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两个人的生活片段、子女的人生选择、思想的激烈碰撞,向观众诠释了“婚姻”、“人生”、“自由”之间的巧妙关系。

  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进入影片,详解作品中的多重隐意。

  剧中主要人物关系

  Jan↔Olga(夫妇关系)

  ↓↓

  Olinka(女儿)↔Erik(丈夫)+Pepík(儿子)↔Alena(妻子)

  隐意1——婚姻的涵义

  什么是婚姻?

  是两个相爱的人走在一起,彼此呵护、相互关爱、携手一生。

  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是“承诺”、是“责任“、是”交托“。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自夸,不张狂,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永不止息”的爱!

  隐意2——人生与婚姻的关系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婚姻”乃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从古至今,恒古不变。可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年代的进化,人们渐渐淡忘了“人生”与“婚姻”的真正关系,一切都慢慢变味了。正如故事中的两对夫妇——“Jan与Olga”和“Erik与Olinka”,“女性极权式”的婚姻模式,迫使两位丈夫不得不毅然离开,寻求自己的出路。

  难道古人口中的“人生大事”——婚姻,就是这样的?非也!“婚姻”是“爱”的象征!是“幸福”的开端!更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婚姻”不是“爱”的坟墓!不是“快乐”的末了!更不是人生欢乐颂的终点!

  隐意3——婚姻中的自由意志

  生命、爱情、自由,三者之间如果产生矛盾,人们会如何抉择?不谈别人,就笔者而言,“自由”是唯一的选项!(人身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由于篇幅关系,今天在下不谈别的,只聊“婚后的自由”(结合剧情)。一起来看几个片段。

  ①Jan对于离世岳父一生的总结陈词“受欺压56年”

  ②Jan千方百计想要摆脱妻子Olga的约束,甚至假装自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住进精神病院

  ③Erik无法忍受Olinka的长期监视与控制,愤然离开

  这些场景影射了何种涵义?

  ①婚后,双方同样需要拥有各自的“自由”

  ②失去“自由”的婚姻,终将走向末路

  ③婚姻不是确认双方的“从属关系”,而是坚定的彼此的未来、携手而行

  在我看来,失去了“自由意志”的婚姻必然走向消亡!

  写在最后,也是个人对于婚姻的一些真实感受——爱她/他,就给她/他充足的自由空间。

  导演★★★★☆(自编、自导,有看头)

  演员★★★★☆(男主长得的像宫崎骏,演技都不错)

  剧情★★★☆☆(轻松的故事情节中带着不少人生哲学)

  视效★★★★☆(风光无限好)

  音效★★★☆☆(配乐比较稀少,印象不深)

  推荐度★★★★☆(已婚人士有必要看一看)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悍妻理论》影评(八):并非婚姻良方的《悍妻理论》(倒是一部不错的喜剧)

  在家庭里,女人是母亲,含辛茹苦,事事操心,努力要将家维持在一个自己理想的状态;男人则像是顽皮的小孩,可以很享受被照顾的感觉,但并不愿意被管束。

  《悍妻理论》讲述的就是这种家庭中的男女关系出现问题后的故事。当控制欲超出理性的范畴,女人变成“悍妻”,爱也变味成为“理论”的话,男人恐怕就难以忍受了。不管男人最后是否选择出走,女人所呵护的家,其实都要瓦解了。

  影片通过一个家族三代人四对夫妻来表现这个两性问题。这是一个以“外祖母-母亲-女儿”为轴的女性家族,祖孙三代传承、捍卫着“悍妻理论”,在各自的家庭中占主导地位。故事的主角是处在中间一代的男性扬,但导火索不是他自己的事情,而是刚去世的岳父的遗愿。

  岳父的遗愿是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河里,以弥补他生前未能驾船去汉堡的遗憾。但人刚死,遗愿就被推翻了。岳母完全不把岳父的遗愿当回事,她要把他葬在家附近的教会墓地里。对此感到愤怒誓要捍卫岳父最后尊严的扬,和听母亲话并具体执行的妻子奥尔加之间,矛盾加剧了。

  奥尔加在大学教书,也是有学识之人,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悍妻理论”的坚持。这或许也说明在男女之间,在夫妻这个特殊的关系中,通常意义上的权利与自由,会被忽略或改变性质。奥尔加认为“男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我们女人的任务就是说明给他们听”,让男人听话是为了他好,照顾他让他可以活得更久。如果男人对此有异议,就是任性添乱,不懂女人的苦心,女人为了家庭“奉献了一辈子,要的只是你能够听话”而已。

  扬因岳父遗愿难产而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是他自己真正想要的吗?他是否也有想要实现的愿望呢?如果维持目前的状态,那谈这些都是奢侈的。扬怕妻子难过也不想离婚,他想出的办法是假装得了老年痴呆症,装疯卖傻来摆脱奥尔加的控制,为自己赢得一些空间。

  女人是同盟,男人也结成了自己的秘密阵线。扬的儿子和女婿经常结伴偷偷去拜访在外面享受自由生活的扬。女婿为了能够出门,就不得不跟老婆撒谎。不要说撒谎,就是经常一个人外出这行为本身,在老婆看来就是有问题的。

  这个涉及到女人要控制男人的另一个很实际的原因,就是怕男人在外面另找其他的女人,由此对自己和家庭造成影响。对婚姻关系的重视有时反而让人忽略了婚姻的本质。如果是以爱为基础,那就理所应当选择信任。如果因担心而因噎废食,对正常的生活与夫妻关系造成破坏,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扬装病出逃终究不是长远之计,问题还是得诚实面对。但扬发现经过了这么一遭,妻子的态度一点没改变,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而扬也显然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这段婚姻肯定是无法维持下去了。奥尔加在自己的偏执中寻求安慰,而扬则享受着一个人的自由。

  女儿女婿这边,情况就比较好了。毕竟他们还年轻,未来值得拥有,周围的例子也会让人在选择的时候更加理性和成熟。

  四对夫妻中,只有扬的儿子儿媳这一对没有相处上的问题。儿媳是外来的,并不认可“悍妻理论”这个家族传统。夫妻俩互相尊重,给彼此空间和自由。这样的关系当然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由爱而生信任,有特殊的状况也能彼此理解。

  这对夫妻也有自己的问题。丈夫的精子活动能力弱无法生育,但后来妻子还是成功怀孕了。在旁人看来似乎其中有诈。但丈夫选择信任妻子,即便妻子为怀孕采取了非常措施,那也是因为她爱他,为了他们能有小孩。妻子所生的小孩,自然也就是丈夫的孩子。

  这一段情节是要表现一种信任和谐的夫妻关系,但似乎也有些不合情理。正常的处理方式(比如人工授精)被故意舍弃了。妻子对丈夫隐瞒了真相,并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家里的事女人来处理,这一点倒是符合“悍妻理论”。“悍妻理论”也是以爱为口号,标榜为对方着想的。当然不同之处也是明显且重要的:“悍妻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是要去控制、约束对方的行为甚至意志;而在这里,为爱人,是要为对方分忧而自己去操心去承担,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

  妻子知道检查结果后去找公公而不是丈夫商量;丈夫知道真相后也没有要把事情挑明。这对美好的夫妻之间,好像缺了很重要的沟通。沟通其实也需要一个平等开放的基础,而在“悍妻理论”下,一方固执己见自以为正确没有反省之心,另一方话不顶用甚至尊严都没有了,也就谈不上什么沟通了。所以在《悍妻理论》中,沟通不是重点。

  最后,老人家的骨灰被分成了两半:一半入土,一半入河。这是一种妥协,但这妥协是积极的,是出于理解和尊重,为对方考虑之后的选择。夫妻关系,爱是基础,但无私的爱也可能被自私的心所耗尽。“悍妻理论”绝非是婚姻的一帖良方。

  《悍妻理论》以死人的遗愿开头带出冲突,之后又有装病斗妻等夸张情节,很黑色幽默。但在讽刺的同时也很正经的讨论了夫妻问题(这样处理也有好有坏啦)。演员尤其是扬和奥尔加这两位的表演很精彩,清晰生动地表现了主题,很为影片加分。

  (个人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悍妻理论》影评(九):不错的婚姻伦理片

  《悍妻理论》:家庭题材生活伦理片,类似《克莱默夫妇》《一次别离》,极端一点的还有《史密斯夫妇》,近年来很喜欢的题材内容。电影分类上说是喜剧片,但我看不出多大喜剧的成分。电影通过三代人四对夫妻关系相处模式,讨论婚姻中的自由问题。不管怎么说,一个65岁的老头选择离婚或离家出走,总是不可思议的事。这样的开头在《一个人的朝圣》《八月:奥色治郡》都看到过,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影片要表现的是婚姻对自由的束缚。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也就很清楚了:婚姻的本质应该是两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的结合,和谐的婚姻关系应该是信任、自由、空间,不是控制、顺从,或者以爱的名义去控制。生活片,估计喜欢的人不多,豆瓣评论比较少,评分也不高,但我觉得蛮经典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悍妻理论》影评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