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洋镜》的影评10篇
日期:2018-03-17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洋镜》的影评10篇

  《西洋镜》是一部由胡安执导,杰瑞德·哈里斯 / 夏雨 / 邢宇飞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洋镜》影评(一):西洋镜与定军山

  《西洋镜》早就看过,是冲着夏雨主演的噱头,当时虽然不是太喜欢,但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地方,但在读过它的原剧本以及各方对它的评论之后才发觉原来好电影一定拥有一部好剧本,但好剧本不一定会催生出一部好电影。

  导演导出的作品编剧编出的剧本改动颇大这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的问题,导演和编剧在一些想法存在一些分歧在所难免的,因此我这里并不是说导演不能改动剧本只一味听从剧本,但改编剧本一定要在掌握了编剧的思路以及大方面资料前提下,否则剧本只会被改的面目全非,遭到人们的质疑。《西洋镜》的导演胡安作为一位美籍华人不可避免的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甚了解,但是本片要讨论话题却又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的诞生这一重大历史文化问题,因此导演的掌握功力自然也就不那么令人满意,可以说,导演当初买下这一剧本进行拍摄的想法就是不明智的,既浪费了一个好剧本又使得自己落入一个尴尬境地。在对剧本和影片的一番比较之后,我发现文学剧本中有很多有意思,有文化的内容被导演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多的硬伤和缺陷,这也是很多专业人士在看过影片后最不满的一点。当然,《西洋镜》这部影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影片的导演是一位美国导演,因此影片更多的接近于好莱坞模式,这不失为电影的一种交流影响,正是这样的一种模式使得影片赢得到了足够多的市场炒作,但同时商业上的成功反而使得文化上的缺陷显得更加明显。不得不承认的是,本片电影技术很到位是中国电影需要学习得地方,我国的电影业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越来越多的所谓的大片应运而生,但这些大片却又都有着共同的问题,即技术上还没有达到大片应有的水平,但值得庆幸的是故事已经学得越来越会讲,因此如果技术能够更上一层楼的话中国电影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再回到这部影片上来,本片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提的,每一部影片都是建立在一个另一个冲突之上的,而这么一部讨论中西文化交流的影片文化冲突自然成为最主要的冲突,而本片的文化冲突的主题却空架在故事情节之上而不是从个人出发,这样就必须从大的方面把握,我们知道,大的方面自然没有小的,基础的方面好把握,因此影片就显得没有条理,其实本剧的剧本是整体的立意却是从个人出发,导演本来是想给予这么一个大的话题一个大的平台去展现,想不到大的方面是如此难以把握,导致反而没有剧本从人物出发给人一种现场感来的更加大气

  影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适当的虚构是可以的,但本片作为一部带有纪实性质的影片导演违反历史真实原著剧本大量虚构情节就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了。上面我们也说过,我们的电影已经越来越会讲故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故事还是没有好莱坞讲得好,但是这部影片因为讲的是我国近代的故事,因此自然是了解历史的我们讲的更好,而导演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不根据剧本就盲目的去揭示和解决矛盾必然导致矛盾过于简单粗糙概念化,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另外人物作为影片的主体是最需要好好整合与表达的,可以说一部影片的好坏几乎完全由人物塑造的好坏决定,原著剧本中的人物性格非常鲜明,其实非常容易在影片中表现出,但令人失望的是事实上影片的人物性格却丝毫没有展现出,或者说表现的非常平淡,令人倍感惋惜

  而另一部描写同样题材的影片《定军山》由于是了解我国历史的电影人主持拍摄的,所以《西洋镜》中的许多硬伤就不存在了,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太过于主旋律约束了本片的艺术性,这点正是我国影片与外国影片相比缺失东西,因此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真的是非常有必要的,还是那句老话,我国电影应该在与其他国家地区电影人交流的时候谨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发展我国的电影业,充实我们的电影文化,丰富我们的电影手段,只有这样我们的电影艺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西洋镜》影评(二):电影带给了中国什么?

  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看完之后在想:在现在回过头来看,电影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西洋镜》是昨晚视觉与图像中心的唐师兄推荐给我的,他听闻我想做早期电影的题目后,说看看这部片子,或许有所裨益。“当然,这是一部红色的影片”,他说道,但应该能带来一些启发

  于是,这篇评论会跳过电影审查这个大家心知肚明因素,也刨去最初电影商人牟利和电影里的爱情故事,更单纯地来谈我所看到的一个启发点,即电影让国人抬起头来。

  中国传统的观看方式美术学出身的唐师兄说,与如今的美术馆的画展形式截然相反。主要体现如下两点上:首先,以往的观看是私人的,比如一幅画,很少能挂在公共空间里供大家欣赏,多是私人收藏的性质,逢见二三知己,才小心翼翼地慢慢拉开卷轴,凑在桌前,让大家一饱眼福;其次是,以前人看画,是俯着身子,这种近距离地俯视画面,其实是一种专属于知识分子或者少数人的特权。

  一般人是不被允许拥有这种特权的。平民的观看对象,不是画作,而是大戏。是茶园戏楼里的瞎热闹逢年过节,有巴赫金所说的狂欢的性质。戏台搭得高高在上,观众在下面,但这是否能说国人可以抬起头来看戏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有一个事实可以为此提供佐证,即京戏院里的观众分层。其实和西方的歌剧院很像。有钱人(比如影片中的老佛爷),他们的位置是远远高于戏台的。他们仍然是俯视戏台的。所以,就传统的戏曲形式来说,底下的一般观众的"抬起头”看戏,其实是种假象,是被纳入到了统治的权力阶层划分当中。他们抬起头看高搭的戏台,而戏台表演之上,仍有更高的人在看戏。这种抬头,是更高的观看者的施舍。

  照相这种方式,显然是对这种传统的挑战。因为照相让被摄对象能够平视镜头。而电影是激进的!这种激进最集中地表现在在幕布上面,没有更高的人。相较于传统看京戏的那种抬头看,电影的这种抬头看,提供了一种真正的人和观看对象(影像/画面)之间的平等。即便是老佛爷,也得抬着头看电影。

  影片中雷门问小刘子:你们中国人怎么那么喜欢哈腰鞠躬啊?(想必大家也有同感,五四以前,国人的形象多是缩瑟的,当然也有文天祥一类正气高昂的人物,但多少是个例外寥寥可数

  对这个问题,小刘子以中国人特有的阿Q精神(电影里当然表现得是不卑不亢,有种市井人物特有的世俗智慧回答道:因为弯着腰,你看着人家鞋子,你就知道了这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呐……

  如果说电影真的给国人带来了什么?那么我想,大概就是大家不需要再弯腰了。毕竟,你可以弯着腰看人,弯着要听京戏,但没有人能弯着要看大屏幕上的电影!

  《西洋镜》影评(三):又看了一遍《西洋镜》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2392.entry

  2007/10/14

  又看了一遍《西洋镜》

  总不如咱们的玩意正经,洋人的东西,花里胡哨的,浮的很

  咱们只要把这镜子一打开,就能看到外面的事了

  只要是玩意地道,咱看了就长见识啊,管它是谁的

  世风日下,咱们这点玩意早晚得毁在自家人手里

  人生啊,就是要忍耐

  来了就坏我们规矩

  挡什么,早晚都会来的

  ug:着火这一段在后来的百年纪念《定军山》里被放到了丰泰身上,而求情的谭大王的戏还在,但是在片里皇宫着火的时候大家都喊着火,其实不对,皇宫里着火要叫走水,为的是图个吉利,不能犯忌讳,反之发水倒是叫火住。其实都有道理,着火以后要灭火,就要用水,所以叫走水,发水的时候火都被淹了,因此叫火住。其实我怀疑,我们常说的失火,是不是也在讨吉利。还有,这场戏里,小刘子被抬出去时,隐约之间我好象还看见后面有个没有躲出镜头的人1:43:00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视听

  《西洋镜》影评(四):《定军山》与《西洋镜》的求同存异

  同为对中国电影史的回忆与书写,《西洋镜》与《定军山》这两部影片选择不同角度表现中国电影诞生时的境况,尤其是在主角的选择和塑造有着巨大差别

  一、主角的选择和性格塑造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那么,人物的塑造,就是电影导演创作工作重中之重。同其它的艺术相比,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着塑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人物而展开的。所以说,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叙事的基础。

  《定军山》这部影片非常迎合主流价值理念,以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为主角,将其作为历史记载下的中国电影第一人,成为整部影片叙事的主要线索。影片伊始,就阐明了任庆泰为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影戏的动机,其后则讲述他将想法付诸实践、不断努力艰辛过程。而电影《西洋镜》则一反主流历史叙事模式,将丰泰照相馆的小伙计——刘京伦作为主角,虽然刘京伦作为历史人物有据可查,但影片将其再次虚构和戏说的成分和因素非常明显。

  《定军山》里的主角任庆泰,对待伙计宽容大度,不惜毁家纾难;他为人和善,兴趣广泛,是一名“京剧发烧友”,同时对照相和影戏也非常热爱。他为了拍出“中国制造”的影戏,不遗余力的奔走,进宫向老佛爷介绍影戏,险些丧命;为了说服“谭叫天儿”拍影戏,几乎踏平了谭家的门槛子,磨破了嘴皮子;为了买机器,他卖掉了妻子的绸缎店;为了救徒弟,他毫不犹豫地将钱财倾囊散尽;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卖力地唱起京剧……最终,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换得了丰厚回报。影片极力将任庆泰塑造成为一个充满民族优越感,同时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个正面形象。

  《西洋镜》将丰泰照相馆的伙计刘京伦作为主角,塑造了一个热爱新事物,敢于尝试实践青年形象。他对“西洋镜”这种新鲜事物由惊异到惊喜,从而到非常痴迷和执着,不计报酬地帮雷门招揽顾客,只求学习这“西洋玩意”;同时对师傅亲人是尊敬和爱戴,但为了自己钟爱的影戏,他甚至耍起了滑头,不惜两厢欺瞒;他对爱情更是敢于拒绝金钱诱惑,突破门第观念,进行努力和争取;他犹豫过,彷徨过,还和雷门起了不小的冲突;甚至灰心过,丧气过,但他最终又重整旗鼓,将影戏深入到了百姓的生活里,获得了众人理解支持

  二、人物行为与动机的不同

  这两部影片的人物以及叙事所指,都是有实实在在的历史来源的,具体细节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已不可考,所以我们姑且将目光转移出这两部记录历史的电影的真实与否,单单从这两部影片本身进行思考

  《西洋镜》里的刘京伦对于影戏的痴迷无疑是缘起好奇,与外国友人雷门的结识更是将这种好奇发展成为一种执着和热爱,不惜违背所有人的意志,最后为人们所接受,完成了自己的意愿

  如果说人们对静态的留念产生了照相,那么人们对动态的不舍就产生了电影。《定军山》里的主角任庆泰是一个京戏爱好者,他想给谭鑫培拍摄影戏的动机,不是因为对影戏本身的痴迷,而是想将中国的传统艺术,他心中的京剧大师的绰约风姿记录下来,供后世的欣赏,做出中国自己影戏。

  人物的动机不同,所产生的行为就会有所不同,《西洋镜》里小刘着力于影戏本身,对于摄影机和胶片进行刻苦的钻研学习,观看了大量的早期影戏的放映,并且他记录下了北京城和北京人的画面。影片充分挖掘了中国电影诞生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表现中国人民在第一次接触活动照相”时的反应更是细致入微。小刘在雷门的工作室看到放映的《工厂大门》时,那种对空间的错觉疑惑以至惊喜,甚至钻到幕后去寻找奥秘,无异于发现新大陆一般;雷门的影戏馆放映《火车进站》时,在座的观众们诚惶诚恐,四散出逃,狼狈百出,他们见到火车迎面而来震撼程度绝对丝毫不亚于今时今日的3D效果;在工作室中,雷门给小刘演示如何裁去胶片和连接胶片,在放映时产生神奇的效果,小刘的这一步学习,让我们对所谓蒙太奇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其后雷门和小刘穿梭在北京的弄堂与角落,甚至爬上长城,做活动摄影的尝试,他们在这些努力中获得了前所未有快感兴奋,观众在跟随他们脚步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电视最初的面貌。所谓超越时空的体验,也不过如此。在这部影片里,小刘是一名引导者,引导着人们认识新事物,接受新事物,运用新事物。

  《定军山》则比较侧重于讲述了中国第一部电影由选择角色和剧本,筹备以及拍摄的总过程。影片细致的刻画了任景丰在观看西洋影戏的过程中,密切的留意到了周围观众的热烈反应,敏锐的眼光让他预见到了影戏的远大前途,这让他动了拍摄中国影戏的念头。而恰巧又去观赏了“谭叫天儿”的京剧,艺术造诣首屈一指的当红名角成了他心中中国影戏主演的不二人选。而其后的戏剧化剧情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深化任庆泰筹拍一部电影,尤其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的不易与艰辛。即使剧情的一波三折难免刻意与拙劣,但对于任庆泰的性格塑造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影片体现了中国电影人对历史的自我反思与回顾的诉求,这一基本点是值得肯定的。

  三、人物背后所指涉的文化价值

  《定军山》的《西洋镜》都是对中国第一部电影的理解,它们的拍摄既与早期中国电影的生成历史有关,也与后人尤其是研究者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文化心态相关联。这两部电影虽然拍摄时间不一、剧情不一、表达主旨与文化心态都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定格在1905年的中国电影的成就上,这是它们求同存异之处。

  作为合拍片的《西洋镜》与国际接轨,将中国第一部电影的筹拍上升到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一个层面,发人深省。它更多的是考量到了电影本身的意义。

  首先,是作为大众文化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传播,“中国早期电影,它纯粹是一种市民文艺,是一种都市娱乐”(范伯群 “电戏”的最初输入与中国早期影坛——为中国电影百年纪念而作【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早期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历史的生成和在其随后的发展当中,一直是和俗文化为代表的通俗文化有着密切的相互渗透的关系,电影始终是一门大众文化的综合艺术。

  其次,影片在表现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社会时,依然以中国人为主导因素,雷门的戏院从无人问津到每场爆满,关键人物便是代表中国底层人的小刘。这里强调了中国人自己在电影进入中国文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决定性。

  最后,是中国人在电影传入过程中的本土意识和自觉意识,影片中表现了小刘不畏千难万险,执着地研究“影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谋生,更是为了记录中国人自己的生活面貌,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让中国人站在一个更高的视点看世界,终于得到了中国人自己的认可和肯定。

  影片《定军山》则关注的是本土的电影产生的过程,一个新媒介是在中国如何播种以及如何扎根于中国民族传统中。它的主流价值观是非常明显的,旨在歌颂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

  首先,不管是作为主角的任庆泰还是其他人物,都是以一个热爱京戏的形象出现,从最高的统治阶级到平民,传统的文化价值是最为首要且最为直观的。

  其次,影片主题先行的意念十分明显,影片从一开始就将这种强烈的意识传递出来,作为主角的任庆泰从一开始表现出来对于京戏戏骨谭鑫培的崇拜,为了记录中国优秀的京戏文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心愿。影片中任庆泰多次劝说谭老板拍摄影戏,是为了传承京剧艺术,致使“影戏”形象的弱化,中国理解下的“影戏”显得颇为狭隘。

  最后,影片为了造成拍摄影戏过程的艰辛,刻意制造困难,特别是谭老板不配合拍摄影戏所编造的借口,不符合历史逻辑和真实性。所以《定军山》与其说定军山试图在呈现一个有关中国第一部电影的历史故事,不如说它以此历史背景来不遗余力地展现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优秀辉煌。

  小结:

  即使《西洋镜》和《定军山》还有不少为人诟病的地方,但他们的诞生宣告了现今我们对历史是有必要回顾的。回顾不代表倒退,而代表一种对自我的关注以及对进步的渴望,我们相信会有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作品用更高明的手法展现中国人对电影的认识和理解。

  (注:任庆泰,字景丰。《定军山》将其更名为任景泰,《西洋镜》将其更名为任景奉,刘仲伦更名为刘京伦。)

  《西洋镜》影评(五):曾生活在一起的梦想家

  看完这部电影,我惊叹于它的如此丰富。你能从中读出无数个作品存在来。在我观看的时候,我感到我的面前呈现出一个无数层情感交叠的世界。无数的眼界在其中奔走绽放,如同万花筒一般。你可以从无数的视角去看待它,每一种感情都奔流着构成一个世界。你可以从爱情的角度去看,也可以从父子的角度去看。当父亲愤然离去之后,小刘摇摇欲坠地愣在原地,眼中充满迷茫与不安。他无意识地坐下去,差点从板凳上摔倒,就像一堵塌倒的墙。他的力量与勇气似乎没有了,他变得软弱与无助。而一旁的雷门试图安慰他,不停地对他说:“没事,你可以住这。”“你单身了,你又自由了。”对他们来说,离开父母无非意味着没有地方住,没有舒适的生活条件提供。他们无法理解对于中国人来说,父母意味着什么,孝意味着什么。

  你也可以从国民的保守性与落后性的角度去看。雷门最后被逐出那扇大清朝妄自尊大的朱漆金銮大门似乎象征着中国最终还是向新事物关闭了大门。而在京剧大师谭老爷看到洋戏后的那个表情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传统必将走向没落的命运。谭老爷是京城最受欢迎的京剧宗师级人物,他对洋戏一直以来嗤之以鼻,就像京城里人们普遍的态度那样,认为它是魔光鬼影,是坏的,是败坏祖宗的东西。而当他亲眼目睹了电影之后,我们看到了他微微低头的、若有所思的无奈表情。后来他说:还有更大的事变要来。他意识到新的东西正在涌来,传统的中国正有一场变革呼之欲出。这似乎是一场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斗争,而新事物最终战胜了旧事物。但在如今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思考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从西方引进的一切,真的就是“先进”的吗?电影取代京剧,传统社会土崩瓦解,我们向西方学习近代文明,真的就是“对”的吗?

  在这里,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原本不是如此地二元对立。艺术本无传统与当代的矛盾,那只是一个时间性的规定。只要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人们就能自然的对其有所领会。这就是为什么在看完电影后,所有人原先的偏见都一扫而光,人人都为电影而惊叹,人人都喜欢上了它,人人都迫不及待地去影戏馆看影戏,人人都接受了这个新生的事物。但这并不表示京剧就“被征服了”,这不是什么战争。京城的老百姓照样爱唱京剧爱听曲子,没事哼段小曲,来段相声。它们甚至可以如此融合。电影里有两个对此十分有意味的镜头,一个是小刘的电影里拍下了胖子瘦子的一段相声,播放的同时现场的胖子瘦子说起相声作配音,令人们忍俊不禁;另一个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拍摄了戏剧泰斗谭兴培的《定军山》。如此这般,在艺术里本无对立,人们对充满生命力的东西自有领会。

  当我看到人们对电影中闪现的自己表现出惊异的神情来时,当我看到他们惊叹于其中呈现的真实的生活画面时,当我看到他们第一次为电影里长城的美发出这样的惊呼时,我终于明白了Morrison曾说过的“电影是存在的意义所在。”小刘说的很简单,每天的日子,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是用影戏机,就能留在里面。在那之前,人们从未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日子,“看到”自己。他们大喊:那是我!仿佛一个新的发现。他们第一次这样强烈地意识到存在。马克思说,人在和自然物的遭遇中领会到存在物的存在,而艺术是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欣赏自身。这一刻,福光普照,黑暗中亮起来了,他们的存在散发着光芒。

  在此前种种之后,我却宁愿从“朋友”的角度去看它。这正是题名的由来。因为我是如此偏爱电影结束前的那一幕:黑白斑驳的影像里两个脑袋从高高的长城城墙上向下望,从旧时光里张望来年。这是两个曾生活在一起的梦想家。虽没有裘马轻狂仗剑天涯,毕竟曾在大时代里哭笑,曾为梦想孤身一人。也曾登长城,志高远;也曾伤别离,忆往昔。

  梦想是年轻时多好的东西,希望是那时明亮的眼睛。我喜欢看人们第一次面对电影时的惊慌。他们尖叫着逃跑以为火车就要开过来,他们踉踉跄跄地躲闪以为人群正向他们走来,他们急切地挥舞抓挠以为帘子后面有隐藏的机密。年轻人好奇地打量它,热切地研究它。这让我觉得新的东西是如此的美好。它充满了灿烂的希望,璀璨的梦想。

  《西洋镜》影评(六):中国电影里程碑式人物(刘京伦)

  晚清时期,如果多数国人像刘京伦一样,有那样的思想境界,那现在的中国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啊?可是,历史没有假如;人生也没有假设。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保持着对外来物的原始抵制,生怕这些外来物破坏了我们的国粹。但就是这种思想,才让我们的伟大祖国遭受了几近灭亡性的破坏,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的国粹和本土文化完全的离开我们,而我们自身的一些运动,如“文....革”,对好多国粹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好多国之精华就此与我们永别了;反而那些国外侵略者对我们的一些文物保存的很好,只是主人的名字换了,这让我们国人觉得那是一种耻辱,为止羞愧,指责那些侵略者的后人,让人家归还, 我们能别天真了吗?

  有人会说,这事有什么可(包括刘京伦这人)谈论的、赞扬的,这本来就会到来的,只是时间问题。但是,这跟比赛得名次一样,跟造原子弹一样,跟拥有航空母舰一样,中国是第几个几个拥有电影的国家,这是一种面子上的虚荣,而人们就是喜欢争夺这样的虚荣,同时,这也是一种实力的展现。刘京伦这样的人,可以说思想前卫,能够接受新事物,为中国电影打造了开端,是一种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国人却没有去歌颂他,以至于像很多跟我一样爱电影的人一样,都不认识、不知道他,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他,而这部电影还是个外籍华人拍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刘京伦,在接受电影这个新事物的时候,可谓经受了道德伦理的考验,经历了内心的折磨,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也许没有那些抗击国外侵略者的英雄那样伟大,可是却值得我们去纪念他。当时,很多国人对此事为之不耻,纷纷指责刘京伦的不伦不类,但在刘京伦要喝他们观赏的时候,他们还是进观影厅观看了,我们该说些什么呢?我们只能感谢他们,是他们的观看,让电影在当时得以存活,得以发展。

  在此,我谨代表我个人,向刘京伦先生致敬,您是伟大的人物,感谢您的付出。

  《西洋镜》影评(七):《西洋镜》观后感

  刘小五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好好的伙计没事老爱瞎想;放着正经事儿不做,总玩些不经传的西洋玩意。

  是这样吗?不是的,他比很多人文明开放,懂得审时度势。外来文化在那时已经是来势汹涌无法抵挡了,能做的应该是吸取精华,把它变为自己的所有物;一昧的抵制外来事物只会走向灭亡,原来事物也会在没有新鲜感的情况下消失。

  刘小五知道把洋东西变成自己的,使它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有种举一反三的感觉。很善于思考,用自己习惯用的东西去改变它。可以说他是这样的人,敢想别人不敢想,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从而改变困境,改变入赘张寡妇家的命运。

  凭什么伙计即使是娶个寡妇都得觉得那时天大的恩赐,人家寡妇看上他,他还得感恩戴德呀;伙计的命运应该大多都是这样的吧,可怜、可悲、却无可奈何。还好刘小五没这么认为,坚守着自己那份纯洁的爱情,并且付诸行动;我不知道刘小五最后有没跟那个姑娘在一起,他们能不能冲破那道无形的墙?可我想既然那部中国的第一部电影都成功了,刘小五是不是也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最终得到那位姑娘的心。

  人的命运应该是可以自己改变的,只要勇敢的走下去,或许那条路会适合你;娶一个中年寡妇的命运,对于一个平凡伙计来说已经是福星高照了,就象照相馆里的一个伙计对刘小五说的那样“我们做伙计的就是人贱、命贱”。一个人的命运应该是社会发展,个人潜伏的不安分的因素随着发生改变的;平凡的人们造就不平凡的事,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循环都是这样演变地。

  我们可以平凡,也允许你平凡,但平凡的背后你拥有的是一颗平庸的心吗?只要有人会招他入赘,哪怕是半老徐娘也照样欢天喜地?我想当时的刘小五内心就在排斥这种思想,好好地放着心爱的貌美如花的姑娘不娶,去入赘不个半老徐娘的寡妇家?这能不纠结吗?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在他的身体里运行,那就是想方设法出人投地,改变这残酷的命运。

  没有声音的电影,配上刘小五精选的音乐,在那时候怎么看怎么听都觉得稀罕。把生活放到电影里,让身边的人感受到真实;人离电影其实不远,近的一不小心你就成了历史人物——永无衰老。刘小五他透过电影向世人诉说着中国的大好河山,人间风俗;不是外国的生活就是安逸舒适地,在中国那些老北京的生活更是安逸舒适。

  刘小五,一个很聪明的伙计,一个懂得与命运挣扎的平凡人,然而平凡的人造就不平凡的事业。生活如此美好,只要稍微转换一下思维,现实可能就不那么残酷了;在哪里,无论何时心态很重要,乐观的心态向坏处想它可以让你身心永逸,向好处想你能随时接受不好的事物发生,从而走向成功。

  没有看完的电影,它的结局按故事发展来看它应该会让人欣慰;就凭着刘小五的信念、决心,我想刘小五不应该会让悲剧发生。

  我们通常是把某样发生的事情怪责其他人,总认为他不应该是这样的,他就应该是这样或者那样,往往忽视了他人内心最确切、最真实的想法;在影片里无论是刘小五的爹、他老板、馆里伙计只是在劝他认命吧;或许那些人已经被生活磨的无形了,看重眼前的、限有的就是最好。那最好的到底是什么呢,娶一个寡妇。

  我很欣赏刘小五,因为他没有被现实吞噬,他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的幻想;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摆脱伙计这个身份出人投地,或许有那么一天他能站在那姑娘的爹面前,向他提亲。

  一切皆有可能,只是别想的太绝。

  《西洋镜》影评(八):洋玩意儿管窥老中国

  一九九九年,正值中国电影改革的高峰阶段,尤其是业界内放宽了政策,像姜文和冯小刚也是得益于此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几年里,除了电影院的再次兴盛之外,再有就是电影频道的崛起,对于挽救彼时的国产电影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胡安的这部《西洋镜》正是在这样一个好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部《西洋镜》取材于真实事迹,想必对中国电影的诞辰史有所了解的人,都能一眼看出。但归结到电影层面上,有正史必然也有戏说的成分,这样捧腹的效果也使得这样一部作品做的不像之前的主旋律一样正襟危坐。看看八十年代末期及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些影片,基本上都是反映国人民族性或者抗日主旋律的作品,而冯小刚、姜文等人必然是给当时的电影界带来了一股清风,胡安的《西洋镜》亦然。

  这部《西洋镜》大许算是胡安的导演处女作,当然,在编导技法上面仍然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这样一题材着实是值得肯定的,借由“西洋镜”这一洋玩意儿,顺势管窥了清末的人文景观,而之中流露了大段的风景空镜头,颇有一幅古典国画的风貌,也算是中国电影扒窗走向世界的一次好的尝试。电影中流露着浓厚的北京土味儿,除却不够标准的北京话之外,其他的如在风土人情、琐碎细小的平民生活场景展示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事实上,这样的切入点也是成功的,这部影片也比较合流地融入到国内市场,较为普遍地被大众所接受,记忆最深的是,这部电影曾多次被央视六套重播。

  尽管本片疵漏偏多,但是依然是一部真诚之作,首先在主题方面,既向中国电影百年献礼,又很好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民族精神面貌。片中的“清朝人”好奇地将眼神投向西洋镜,既符合当时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但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现时国人渴求巴望世界的心境,两手并举,一箭双雕的喻涵也算是成就了此片。从“西洋镜”里,我们看到了国人的眼神,也看到了国人的一种纯真。此片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中,尤其是浮躁的九十年代的电影中,确实是独树一帜的。

  《西洋镜》影评(九):谁说 西洋镜 不行了?

  告诉你 这片 是所有电影学院 电视学院 必须看的,

  中国电影怎么来的?老北京最早是个什么样?

  卢米埃尔兄弟那四部影片在哪能瞧

  就这了,而且编剧导演还要把这些个东西揉碎了,串成线了

  在加上故事了,还要让你知道电影最早的 诡盘、皮影这些理论高深

  的东西是怎么回事

  而且还要照顾大众口味,真的是“最强大脑”了,《定军山》我看了,有人说那个没有什么硬伤,兄弟,你考证过吗?

  兄弟 你了解过吗?

  中国第一部电影我们连拷贝都没有留下来,当时的乙酸基胶片只要一个火星就全部点着。所以现在片子谁都没有看过。

  历史方面——

  我们来看编剧 黄丹 简历 :

  一级编剧,电影导演,制片人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副教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文学顾问,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戏剧、影视、广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特邀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青年电影制片厂艺委会委员。

  不想仔细看的我告诉你一句话——哥们是行内人,中外影视史的玩意他玩的比你清楚。

  最早中国电影史料少的简直可怜,最后怎么办?只能加上合理想象啊。有人说为什么要加上个姑娘?为什么嘛要有爱情?电影没有女人你看吗?再说当时市井出现的moden玩意,绕着这个的人也是思想开化的人。

  还有的人不大会懂得这些,问 为什么伙计一晚上就把电影怎么回事搞清楚了?

  那个是展现了他思维过程,没人告诉你他是一个晚上搞清楚的,皮影本来就是中国的,诡盘呢,1832年面世的,中国电影诞生是1905,中间有近100年了,而且这个东西也不是很复杂,当时历史条件下传到中国也不是不可能,所以,编剧导演这里搞清楚是有合理想象的依据的。

  另外这片子,台词打磨的十分细致,有着老北京的味道,同时还照顾了其他大众的口味,而另外一个现代《定军山》,剧情很大程度上市一部劣质电视剧,里面镜头说故事的很少,表意的很少,我这几句话,是给专业人看的,你要是看不懂,我点一句给你,夏雨回到了丰泰照相馆,瘸了,站在一个遮光布后面,低着头,布的另一边,老板任庆泰(字景丰)的儿子正在玩空竹。为什么要隔着布? 这其实是说伙计没脸见人。为什么要玩空竹?这个给你们自己去想吧。

  还有中西方文明的矛盾有始到终,具体的就不细说了

  《西洋镜》影评(十):西洋镜小议

  《西洋镜》讲述了电影在中国落脚扎根的故事。电影取材于中国第一批电影人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历史。电影在1999年上映,算是对百年前《定军山》的致敬。翻翻《定军山》电影的相关资料,似乎并没有发现有《西洋镜》的电影男一号——夏雨饰演的刘京伦这一号人物。(力捧夏雨?呵···)电影以个人事业、爱情经历来讲述中国电影的起源,很有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色彩,显得更有人性化,更贴近生活。

  电影首先以资料片的形式表现了百年前老北京的生活百态,之后逐渐由模糊转为清晰,再变为彩色正式进入电影内容。变幻似的蒙太奇手法将观众的思绪从现代带入清末,手法就当下特技横飞浮躁连篇的环境里显得落后,在电影制作当时已经相当巧妙。初入的情节就显现了在清末时期海外新文明的进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些可以从把照相机当成“摄魂机”的民众和任老板责骂照相技师刘京伦摆弄唱片机的情节中反映。当然后来任老板拒绝与电影商雷门的合作以及最后雷门被驱逐出境的情节,其实相对是当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缩影,从而表现了愚昧性。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话说作为喜剧电影,其中的很多情节处理得非常生动。比如刘京伦初窥电影的惊讶和喜爱、后面制作小人像研究电影原理的欢喜感;比如北京百姓观看“影戏”被影像中驶来的火车吓退的情节,等等。鄙人唯一感到有些缺陷的是电影的最后,它并没有详细介绍故事后来是如何成功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记得刘京伦和任老板,当然还有伶界大王“谭贝勒”,之间是有些思想文化“冲突”的吧?至于后来的老百姓在新片中看到了自己、熟人和中国的壮观山河而为之赞叹不已;刘京伦和谭小玲的爱情开花结果;只用文字交待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都为电影的圆满结束画下了浓厚的一笔。

  通篇来讲,电影讲述了中国电影诞生的历史,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对话诙谐幽默,故事引人入胜,让人笑中带感人。电影用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清末时期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世俗的平民生活以及中外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用其中的矛盾来展现喜剧效果,让人捧腹欢笑之余又能意味深长地思考一番,在近代国产片中不失为一部佳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洋镜》的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