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是一部由三浦大辅执导,佐藤健 / 有村架纯 / 二阶堂富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者》影评(一):请用144字形容你自己
[cp]我觉得把求职这样尖锐的问题拍出来,还是很有意义的,乌泱泱的人群涌入大堂,毕业的学生被分为了两 批。主角内心有些黑化的一面,一直冷眼旁观,善于用推特发表144字的看法,把身边的朋友批判了遍。作为其他人眼中的求职专家,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是在逃避自己,逃避努力,试图用理性强迫自己,却又因为他推特理性的评论,被人揭穿,变成最大的笑话。人啊,为什么看不清自己呢,不管是求职还是坚持戏剧,拓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一点都不畅快。但影片最后,主角认可了银次的做法,巨大的压力化为泡沫,还是让他蜕变了。说到底我觉得银次和光太郎才是最肆意的。为梦燃烧很好,为追逐某个人去努力也好,但是什么都不做,置身事外怎么会有好的成果呢?而且对一个人的评价,远远不是144字就可以说明的。最后表白可爱的村花
《何者》影评(二):want to be somebody but just nobody
《何者》
2016霓虹出了很多好作品,这是其中之一。太真实太现实到可怕的地步,简直重温一次大四时那段不安、彷徨、迷茫、惊慌失措、悲哀又绝望,压力山大到时常掉泪的求职时光。
无论霓虹还是天朝,年轻一代踏出校园这座象牙塔迈入社会的这个阶段,都是相似的。
每个角色都和自己好像哟~那些缺点,那些性格上的弱点,人性的阴暗面,仿佛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请用一分钟介绍自己,形式不限。】 同样的问题被问无数遍,希望有一天能脱口而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佐藤健真是努力家,《血色星期一》,《浪客剑心》,《天皇的料理人》,一路都是我欣赏的style。
内心刻划的很细腻很真实,我也常常困扰于别人比我更优秀或运气更好的魔咒中,也因此嫉妒对方,责怪自己。但好在自己总能找到安慰自己的地方,所以我所佩服的人必有一最,我望尘莫及。我最怕看到那些同我一般的普通人达成我想达成的心愿。
人啊,最可悲的就是摆脱不了来自于本我的束缚。即使我们能想通所有道理,但那份折磨始终存在。
毕业三年,庸庸碌碌,无论从金钱、职位还是人脉都很失败。那份来自于社会、家庭和自己的否定也常常困扰着我。虽然告诉了自己一万零一次:我不行,但还是一万零二次的想要成功和出名。
我擅长拖延和搞砸一切计划,再责备懊恼,这估计是我活到26岁大部分痛苦的根源。但幸而我不切实际,我向往所有脱离实际的浪漫,我讨厌将自己囿于柴米油盐的生活。生活让我烦恼,生活中比我优秀的人让我嫉妒,比我愚笨的人被我嫌弃,再加上我的社交恐惧。我将自己圈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在电影小说中获得慰藉。我甚至想,这个世界其实只有我,毕竟我只能感受到我自己。这些都是我抵御外部伤害的方式。没有什么不好,何苦将自己抛在人海间剥伤口。太疼。。。
所以,别跟我谈梦想,我如果告诉你我想成为一名作家,我自己都会笑话我自己。可那是真的。
《何者》影评(四):你是否定别人吗?不,你是在逃避自己的失败
当你一边用社交网络密切关注别人努力的消息,一边用另一个小号通过对他人努力的酸否获得所谓的关注,这时候你的心里已经扭曲了。
高潮部分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现男主社交网络上的心理状态实在牛逼,很带感。你以为自己是主角,在舞台上尽情表演,去讽刺去否定他人,换来台下面无表情的观众为你发出敲键盘一般的鼓掌声,这一切都是自我高潮,毫无意义,有多荒诞,又有多悲哀。
关于求职的描述也够阴暗。
同一个屋檐下,朋友们表面互相交流成立求职小组,实际上互相连去哪家公司、面试到哪一步都不清楚。当熟悉的两人面面相觑相遇在同一个考场、面试组,何等尴尬。当看到他人比你先拿到内定,你表面要祝贺,心里确是说不出的酸楚,甚至酸到去查别人内定公司的差评来获得内心的满足。
其实你是在否定他人吗?不,其实你只是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也不敢真正地放开手脚做一回自己,只能在压抑的内心以及虚无的网络里通过否定别人来肯定自己。
但是,如果这一切面具撕开,你终于能坦然地看见自己的优势,承认自己的失败,你也就能迎来光明的未来,敞开光明的内心。
《何者》影评(五):何者
看完以后再好的心情也毁了 虽然最后救回来一点 很惊讶 看了几篇短评都说不是很好 但我却觉得身中数刀 拓人总喜欢高高在上评价别人 在大家身处就职环境中时妒忌又别扭 这好像也是当年在申请学校时候的自己 看到大家都没拿到内诺贼开心 听到谁拿到了之后其实也没有很为谁高兴 也会暗搓搓的视奸别人
想到3月时掉了筑波之后在图书馆哭得像狗一样的自己 想到所有学校的教授都拒了我时我每天都想从图书馆跳下去的心情 没人肯定 大家也不会看你多辛苦 只会看你的成果 而自己却什么也交不出来 这些 都是《何者》里活着的 真实的心态 焦虑 怀疑 自卑 自负 妒忌 隐忍 都是当时乱七八糟的心情 像光太郎问拓人 拓人啊 你为什么拿不到内定呢 我不懂 我不是讽刺你啊 我真的不知道
对啊 为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拿不到内诺 只能对着问我的人说一句 谢谢关心了
但是就算如此 生活还是要继续啊 就算从现在开始 也可以改变 就像抗拒就职的宫本 就算只有20分的作品 也要交出去啊
伴着阴雨天的沉闷与悠长,前半段昏昏欲睡,不懂这是暴风雨前的铺垫。五个就职在线者其乐融融的分享着面试的情报,谈论着自己的理想与行为。互为竞争者的几个人凑在一起,能够和谐相处,还要互相加油鼓劲以及祝贺,这本来就是异事。果然五人当中话不多且被看好拿到内定的男主暴露了,他的推特小号,用尽140字的份额说尽了从内心掏出的冷嘲热讽,他看不上同期的几位就职者,平日里冷眼旁观,实则内心火热,抽空就要打开推特抒发一番,善于通过对方在推特上的日常发表来判断对方的属性。
人若不离开社交平台的小窗口,所谓的现实其实是个虚像。逐渐的走神到“走神”。
能够聚成一桌,就不要握着手机,多简单的一件事。空间的真实氛围应该得到尊重,读游记不如去行走,微信寒暄不如有事见面。
这个世界的复杂来源于假面人之间的对谈,男主在自创的虚假空间里把自己举上了巅峰,他脚下的泡沫高墙被女二的手指在屏幕上的一划,瞬间坍塌。虚伪是人性的一部分,男主欠揍般的把虚伪奉为真实,扭曲、反转,站在舞台与观众之间,他看到了女主真诚的笑,似有尖刀刺入。女主是个顺从现实的人,所以她才会在其乐融融的五人讨论会中疾言厉色的驳了借口连连的闺蜜男友。冲出房间后、女主说:我可能再也无法回到那个房间了。
主题曲很好听,第一句循环,魔怔般的听。理想与现实隔着一层纱,切勿过度消耗自己。
《何者》影评(七):我就来吐槽
我发现作者好喜欢设置一个不露脸的看起来很重要但其实也就是没必要露脸的角色。比如之前的桐岛,比如现在的烏丸。这里的烏丸就是砂糖内心的另一个自我,梦想以舞台为生,逃避就职,但是同时也被砂糖自己排斥。可以说是当下就职生的缩影。
我印象比较深的就只有砂糖推特小号被爆出来的时候,开始对之前的事情添加他的批评或是抱怨。然后那些过去渐渐演变成他内心的一个个舞台,他带着演员们在掌声中谢幕,大写的自我满足。
正经完了!接下来是我对角色的吐槽。
砂糖你是不是满衣柜的Fred Perry,你有穿过别的牌子吗?!但是反正很好看就是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描写砂糖单恋村花的镜头,这跟主题没什么关系,最后也没怎么推动剧情,或许是为了缓解压抑的气氛。
苏打卖萌担当,唱歌也赞,喝醉酒也萌,锁骨特别好看!我要买原声碟!然后就没有了!这个角色的深度呢?!导演你拿去泡咖啡了吗?!
村花自带柔光效果、女神专用背景灯,给人印象最深的表演是“我家好惨blabla”以及“冈田将生你别中二了快去找工作blabla”。
白富美高端洋气,以及她有特殊的发音方式在电影院听特别明显,但是整个角色就是作者拿来讽刺社会的。特长是英语,但是数学太烂,web测试的时候又因为死要面子没找朋友帮忙做然后成绩很差。
冈田将生简直来搞笑的,一直中二刘海还很长头发还很卷,然后被村花骂了一顿最后回来说他洗心革面了。我就呵呵。我就想说你是作者为了训天真的年轻人而安排的套路吧呵呵。
最后,这片好烂,一定是导演的错。
《何者》影评(八):日本大学生的就职环境——《何者》背后的真实与虚拟
文:风满蜃气楼 (为了让说明更立体,文中添加了很多相关图片,多数源自网络,部分自摄。笔者只参加过日本就职活动,对国内和其他国家情况不甚了解,欢迎讨论,或分享你们的经历。) 日本青年作家朝井辽的小说《何者》曾获得第148届直木奖,同名电影于2016年10月中旬上映。由于集结了当下艺能界很有实力的几位年轻演员,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 “何者”是“谁”、“什么人”的意思,多用于疑问句(如:きみは何者だ),顾名思义是询问别人的身份、要求对方进行自我说明。 本作以日本大学生毕业前的就职活动为背景,描写了在SNS(社交网络服务)逐渐普及的社会中,几个处境相似的大学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走到一起,商量对策、彼此鼓励的故事——看似温馨热血的设定背后,作者将镜头对准的却是网络普及的社会中,个人虚拟形象与真实自我之间的断裂。 小说对人物心理、动作、环境等细节刻画得生动具体,将主人公对“拾取只言片语展示自我”的社会需求(就职与网络社交)心怀的不满与迷惑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电影改变了叙述与表现的形式,从主人公的剧团经历出发,在剧情中穿插舞台剧表演的画面,将戏剧融入主人公的生活,模糊了过去与当下、生活与表演的界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真相揭开、现实倒转的部分,电影将过往发生的事实切换为一幕幕戏剧表演,表演者与观察者皆化身为剧中演员,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更加暧昧,从而使观众感受到强大的冲击力。 对这部作品的期待从电影预告片解禁开始,看过电影后又迫不及待地回头补完小说。因为自己也经历了日本漫长而繁复就职期,想说的东西很多,却犹豫着不知该从哪个点下笔。 当下社会,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势态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与现实身份的相互渗透想必很多人都深有体会。但要理解这部影片背后的问题意识,如果不清楚不同文化环境下,日本大学生的就职环境,作品的内容就会变得十分单薄。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后者,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日本大学生都如何找工作。 一、《何者》背后的社会环境:日本大学生如何找工作? 和中国不同,日本大学生的就职活动开始得很早。本科生往往从大三便进入准备期,暑假参加各种实习积累经验,频繁访问学校就职课,联系本校毕业的前辈请教就职经验,买各种参考书籍了解就职信息和准备笔试,等等。《何者》中积极找工作的四个年轻人便是从大三的秋冬开始就职活动。 有过日本就职经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从一开始打鸡血的斗志昂扬到中途习惯性的麻木,折腾几个月甚至大半年后迈向终点,已是身心俱疲,名副其实的破破烂烂(ぼろぼ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家公司的选考过程相似却被不厌其烦地循环重复,层层选拔中,每道关卡之间都间隔一周左右,等待漫长而煎熬。 为了把握详细资讯和最新招聘信息,日本学生在就职之初都会注册几个大型招聘网的账号(比如リクナビ、マイナビ、传媒行业专用的マスナビ等),以及就职活动经验分享的论坛(比如楽天みんなの就職活動日記)。就职活动一开始,所有人都褪去日常装束,换上统一的黑色正装+白衬衣+黑皮鞋+公文包,男生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女生把长发扎在脑后,发色全部染回自然黑,首饰也都必须除尽。 日本大学的毕业式在三月末,若是毕业后再找工作,身份就不再是“新卒”(应届毕业生)而被归类于“既卒”(往届毕业生)。“既卒”在就业选择与企业接受度上都比应届生狭窄了很多,也因此,为了保持“新卒”的身份,一些毕业前没拿到内定(offer)、或是对内定不满意的学生会选择延期半年或一年毕业。因此,就职热情高的人从大三的七八月便开始,速度快的到12月或次年4-6月、慢一点的到九月末便能拿到至少一个内定。慢一点的可以在大四秋冬最后的补招期努力一把,力求毕业前拿到内定。 就职活动中,无论目标是哪家公司,都要从参加说明会开始。 说明会是由企业派相关人员为学生介绍公司背景、沿革、企业文化、部门构成、工作流程等大致信息,讲解完毕后有近两年入社的年轻社员到场接受提问、交流经验。形式大致分为三种:校内说明会/企业共同说明会/企业内部说明会。
《何者》影评(九):我就是那个眼高手低脱离现实的懦夫
毕业六个月没有经历各种投简历面试的我,在看电影时候还是感受到了找工作时的艰难和痛苦。一直以来我都不是一个活在现实里的人,当初选择现在这个职业也是为了逃避现实,躲过自我介绍,集体讨论这些说这大话,让我尴尬的环节。等待就业的日子里,我也有主角那样的焦虑和嫉妒心。总是以智者自居的我也一定会对周围成绩不如我同学指手画脚,也一定会去查询他们就职公司的资料和前景,也一定会酸酸的想,我一定会找到更好的,这样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这样的公司谁稀罕。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逃避现实的是我,不敢参加面试的是我,害怕失败的是我,玻璃心的是我,实力不足的人是我,没有自信的人是我。听从内心的声音,活得坦诚些,勇敢些,不要在去评判别人活得好坏了。获得是因为有所付出,我的不作为,我的脑内小剧场带来的只能是焦虑,只能是自视清高却又一事无成的究极挫败感。
《何者》影评(十):找工作还是……
在求职浪潮中寻找自我,应该是自我追求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吧,还好可以去尝试一下,工业社会之后,人变成了劳动商品,用劳动换取价值。人们迟早要去工作,工作又意味着什么呢?多数人不明白在权衡利弊之后的所谓找工作,是找寻自己存在的方式。继续深造也罢,工作也罢,做出不让自己不甘心或者后悔的选择就好。
周边的人有的已经工作一年,有的待业在家一年,还有的继续读书。目前还没有做自由职业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对于工作,正在上学的人向往,有工作的人怀念学生时代。果然是个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来。
或许年纪越大越是无法有动机去做别与所谓正规无关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的天性是玩乐,又何必压抑呢?
多想突破体制,但又被其束缚,但多少想进体制,获得安稳的朝九晚五的生活。时代的困惑不仅在霓虹国有,在中国也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