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是一部由张元执导,李冰冰 / 李野萍 / 梁松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元电影《过年回家》观影笔记
晚上看张元的电影《过年回家》,竟然流泪了。
故事和人物其实都很简单:两个离婚的家庭再组合成的家庭,父亲、母亲,他们各自带过来的女儿,一个性格文静成绩好,一个性格活泼成绩差,各自都偏袒亲生女儿,家庭不和,整天吵吵嚷嚷。假如只是这样的吵吵嚷嚷,日子也还勉强凑合得过去。不料因为一个女儿偷了五块钱,全家人吵成一片,结果是钱在另一个女儿床上被搜了出来,被委屈的那个有口难言,追着另一个要讨回清白,另一个偏生不理她,那一个就一气之下抄起扁担向她打过去,不幸酿成命案,被关入监狱,一去十七年。然后是刑满释放前的春节,该女因为表现好,被监狱特许过年回家呆几天,影片主要讲的是这女子回家过程中的事:她怎么在众人的艳羡目光中换好衣服走出监狱来到了外面的世界,车到了站,随着人流她走了下来,外面阳光灿烂得耀眼,她有点发懵,好像不知道要往那里走,也不过是三十来岁的人,神情竟然这么呆滞;车站的售票大厅里,一排排是坐着等车的人们,唯独她站在那里,也不在张望,也不在想什么,就像是思维也停止了……幸而同监狱的女警察也回家,也走这边,那人还心地善良,主动要送她回家,要不然,估计她是随时随地都能停下来发半天呆,就这么一直呆到假期结束回监狱……十七年了,外面的世界有了多大的变化:原来的家早就拆没了,回去找那个当初的小胡同,找到的只是废墟,就连施工的人都回家过年去了;要是没有那个女警察,她连个公交车都挤不上,连个马路都过不去,更不要说怎么一路问人问到家门口鼓足勇气去见那十几年不曾见的爹妈,不逃跑。
其实这个片的情节实在是平常,比较感人的还是里面的细节,有着极为真切的生活的质地。比如陶蓝回家,见到父母两个都老了,神情木然,半天不言语;那么多年不见的一家人一朝见了面,却是老人不说话,孩子也不说话,还是那送人回家的女警察主动在和老人攀谈,说着孩子在监狱的情况,而父母和孩子都只在一边沉默地听着,不知道怎么接她的话茬,因为彼此的心太陌生,不知道怎么到一起来。又如陶蓝洗澡那一节,母亲带她走进浴室,当着人一直没和她说话的母亲这时终于开了口,说的却是:“这个是冷水。这个是热水。开热水的时候,要离得远一点,别烫着。先把水放一放,先出来的水是凉的。……肥皂在马桶上面。”这是真真切切的生活,也是真真切切的家,有肥皂有马桶的家,而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家,她已经久违了十七年了……关了门她开始慢慢地放水,好像也在慢慢找回作为一个正常人去生活的感觉,她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里,终于回到了母亲的女儿这个身份。……其实影片在这里结束就很好,后面的情节很煽情很圆满很主旋律却多少有点画蛇添足,我就不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来看。
若是换个人来拍来写,这个电影可以对人进行存在主义式的观照:女主角的命运纯属偶然,她原本可以有一个正常的人生,和大多数人一样,早恋,结婚,生子……然而因为五块钱,因为一时的委屈和愤怒她抄起了扁担,此后的人生就完全不在自己把握之中了。十七年过去刑满释放,那才只是开始,不是结束:那是什么样的开始啊,三十出头的女人,对社会一无所知,却已经背负上杀人犯的罪名,白白在监狱里辜负了大好青春,还被灌输了满脑“接受改造,重新做人”的教条,曾经的青春与热情被驯化成小心翼翼和唯唯诺诺,除了清白善良就一无所有,而那清白与善良还是无人肯信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要怎么才能在这车水马龙人潮汹涌的世界上立足?这个问题简直细想不得,她要怎么样才会有出路啊?这么想想,人的命运是多么荒诞。
可是电影不这么写,电影让她跟爹妈团了圆,爹爹原谅了她当年的过错,妈妈也接受了她回到家里,女警察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穿衣出门,镜头照着她那年轻的脸:她做了一件好事,正处在感动愉悦中,她帮助一个犯人回到了家里,自己也要回家过年去和父母团圆了,故事就这么完了……这个结局因为回避过去问题的实质而温暖了。这温暖是表面的,易散的,而骨子里的无望还是冰冷彻骨,就像有个人在影评里写道:“张元最后安排了一个好警察,想让这部戏温暖起来,然而这种温暖充其量是一种冬天向手上哈气的温暖,温度保存不了几秒钟。”影片从女主角身边上掉过头来看看这世界上的旁人,以此换来了一丝温暖,而这温暖只源于视线的转移,只源于哈气的一瞬,它终究难以安慰什么,难以温暖什么,——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对一个人的命运感同身受。
《过年回家》观后感(二):最终还是没有歇斯底里地哭
以前和老爸一起看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看得泪水盈盈,几乎要夺眶而下。今天看《回家过年》,我感觉眼泪是从心底里慢慢泛出,并带着刺透般的心痛。因为我所感受的不仅仅是一个杀了继父女儿女囚犯走上救赎之路的事迹,我更感受到的是人离开家后多少年后再回家而一切变得沉重压抑。
想不到该片是余华编剧,难怪影片一开头就是工人家庭的出现的刻薄和冷漠。因为五块钱,身为陶兰的姐姐在受了妹妹小琴诬陷后愤怒不已,举起木棒失手打死了妹妹。她们之间没有亲缘关系,陶兰是母亲带来的,妹妹是父亲带来的。一开始,这个家庭就面临着危机的存在。可为什么说是陶兰失手打死了小琴,而不是没有就要打死小琴呢?可想而知,花季少女,十六岁的年华,忍受不了被冤枉的委屈,只是为了惩罚“妹妹”,没想到等待她的会是这样一个结果,还没讨一个说法就要蹲监狱。
17年,从16岁到33岁,的确,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就消耗在监狱里面了。正常的女人,在这十七年里,应该经历了上学,恋爱,结婚,生孩子,送孩子去上学的人生阶段。但是,陶兰蹲了监狱。她没有什么犯罪动机,就是想叫住狡猾的妹妹讨个说法,可妹妹并不认账,她只好采取了极端措施。仅仅是惩罚而不是致死,但是当举起木棒的那一刻,她就站在了罪犯的圈子里,她已经迈向了人生罪恶的边缘。
李冰冰饰演的女子监狱管教队队长更像一个天使的存在,刘琳饰演的陶兰获得了回家探亲的资格,可是这次回家不言而喻必然要陷入到沉重的气氛当中,要面对一直很内疚的母亲,更要面对失去女儿而且是自己杀死的继父。李冰冰恰好充当了一个化解这种尴尬而沉重气氛的角色,一切冷冰冰的空气,她慢慢用一个介入者的身份融解。因为她代表着某种道德上的力量,最终父亲原谅了陶兰。而母亲也从一直面对丈夫的内疚情绪中慢慢解脱出来,夫妻俩那句感人肺腑的对白太美好了。
——下辈子我给你当牛做马。
——不用当牛做马,下辈子我会娶你。
他们夫妻俩的美好感情自然还需要女儿陶兰的维系,我相信陶兰出狱后他们也能面对这种重归于好的结果。影片的确不俗,看似煽情实则恰到好处。当然,也有人质疑导演最后的处理,认为张元最后向艺术妥协了,不应该把结局处理得这般温情。
我不知道女狱警的出现,帮助陶兰寻找回家之路这段剧情是余华设计,还是张元操刀。但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段剧情正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所在。我毫不客气地要指责那些质疑后半段剧情的人,正是因为你们的内心冰冷,才希望这个电影的结局冰冷。虽然我也相信生活本来也是绝望和虚无的,人心是冷漠和淡然的,但是人间自会有真情在,这之间并不矛盾,只是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左右了。
虽然看这部电影泪水在眼睛里打转,最终还是强制泪水流出,因为我不希望我还不够冷漠,为了将来能荣耀回家,我需要冷漠。
《过年回家》观后感(三):影像大于故事
第一次看这片感觉很不好,那时年纪小,没有生活阅历也没有专业知识,只觉得阴暗潮湿发霉,很想摆脱。今天再看一遍,发现原来很好看啊[色]反省一下,虽然常对学生强调电影是“看”的艺术,自己每每还是太关注故事了,不太注意和懂得怎么从影像角度去读解。试着做个笔记吧[委屈] 1.家庭的第一场戏。三个人总是走来走去,没有静态构图。人物运动的时候,摄像机又离得很近,传递出一种烦躁,暴躁,有事要发生的感觉。调度力量感很强,并有一些违反美感原则的与画框垂直的构图(图2),意指剧中人物正受到某些情绪的困扰。 2.小琴和陶兰的出场方式不一样。小琴是摄像机直接交待的,第一次出现时在纵深构图,坐着。陶兰的出场是间接交待的。第一场家庭戏中陶兰是缺席的。17年后的家庭戏,小琴是缺席的。 2.对比17年后,人物几乎不运动,基本都是静态构图。与17年前刻意营造出两极的气氛。 3.陶兰回家的一场戏(图3),人物打了顶光,模拟戏剧舞台的夸张效果。但后一场吵架戏光源位置就变化了,基本上是自然光(图4)——隐喻这个家里的人温馨生活(吃饭)是戴着面具表演出来的,而撕破脸皮吵架却是真实自然的(对照两个女孩都想快点离开家的心情,预示后来的巨变)。在吃饭这场戏中,陶兰的后来加入及空间位置预示着她在这个家中的地位是最末的。并且是闯入者(打破平衡者)。 4.17年前和后,人物在家庭中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17年前,主导地位的是母亲,17年后变成父亲,前动后静。17年前,室内影调对比强烈,传递出压抑中的躁动,预示着巨变来临前的不安。17年后,室内冷色调为主,却有一丝温情。预示着冰河解冻前的沉闷。母亲的面光始终维持低照度条件下的视觉风格。后三人静止镜头(图7)与父亲的单人运动镜头(图6)相联,揭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格局,三位女性在等待父亲的原谅。 5.洗澡(图8),母亲事先交待,等水放热再冲。但陶兰仍直接站在冷水下,人物心理外化,自残自罪。 6.李冰冰好美亚,演技毫无刻意做作痕迹[色][色] 7.现在觉得影像的历史价值大于文字。如果没有影像,如何仅凭靠想象去还原90年代的感觉?所以现在我支持每20年重拍一次经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视角。
《过年回家》观后感(四):是谁的错???
陶兰失手打死于小琴,在监狱中度过了自己美好的青春。黄金般的17年,同龄人都在读大学,去创造自己的辉煌的时候,不敢想像她是怎么熬过去的。于正高因失去亲生女儿于小琴而失魂落魄,陶爱荣因亲生女儿陶兰失手打死于小琴而愧疚了17年。
17年后,陶兰因在监狱表现好而在刑满释放前一年被允许回家过年。可是她的父亲于正高因怀恨在心,母亲陶爱荣因内疚而在接到监狱发来的这个通知之后都没有来迎接她。在坐过17年艰涩的监狱后,面对这种情况,陶兰的绝望可想而知。在她认为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弃的时候,年轻漂亮的女警察陈洁及时地出现了,引导她回到了家。
在回家之后,她的父亲又想起了死去的女儿,负气地不愿见她。母亲也不敢表示自己的关心,尽管最后一家人还是和好了。
这一切都是谁的错???陶兰?于小琴?陶爱荣?于正高?
如果陶兰没有失手打死于小琴,就不会发生这一切。但如果于小琴没有拿走那5块钱,在她父亲找钱的时候,没有将钱藏在陶兰的枕头下,没有说:“谁会信你?!”激怒陶兰,就不会发生前者。在看到藏在陶兰枕头下的钱后,如果母亲陶爱荣不分青红皂白地揍骂女儿,陶兰就不会感到委屈,就不会追上于小琴去讨个公道,也就不会失手打死于小琴。如果在丢掉5块钱后,于正高没有找陶爱荣的晦气,没有失去理智的话,就不会简单地认为钱是陶兰拿走的,陶爱荣就不会感到没面子了。
那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镜头一开始,我们就看见于正高因袒护女儿和妻子陶爱荣在吵架。之后吃饭的时候,两人都只为自己的女儿夹菜。睡觉的时候,陶兰和于小琴有一段对话。于小琴问陶兰:“你想呆在这个家吗?”陶兰说不想。于小琴说:“我只想读上大学,离开这个家,越远越好。”在一个不幸婚姻的家庭里,没有温馨,只有不和的父母的战争。所以说,这一切都是不幸婚姻的错!!!在这种家庭里,孩子有的只是心灵的受伤。家庭悲剧则是必然的结果。于小琴是其牺牲者,陶兰.陶爱荣.于正高也不例外。
但愿不能互谅的人没有结合,没有发生这样的家庭悲剧和痛苦!!!
《过年回家》观后感(五):5元钱,误杀,17年,归家
如果看完这部电影,或许你不知道在讲什么,但你一定和沉重,让你承受不起。在影片结尾,陶蓝和亲生母亲跪着对于正高(她心里从来不认为他是他父亲,台词:“本来就是两家人”)的时候,我的这种压抑彻底的崩溃了,突然感觉心里空了。你认为于正高会原谅陶蓝吗?我认为不会,永远不会,除非有来生。
陶爱荣说来生作牛作马她还要伺候于正高,于正高说来生要陶爱荣还做女人,他还娶她,到时候陶兰就是他们的亲生女儿了。看着陶爱荣那压抑的爱女心情又不能释放,看着于正高那麻木的表情,陶兰痛哭流涕,最终违心的承认那五块钱是她偷的。
有来生吗?没有!
我们知道那5块钱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琴也知道,陶兰也知道,可偏偏陶爱荣和于正高都不知道,而且相互阴阳怪气的猜疑。事情可悲就可悲在这里。
:《回家过年》是张元唯一全国公映的故事片。张元说他到现在也没能提炼出《回家过年》要写什么。
《过年回家》观后感(六):小说式电影
这是我看过的算得上很不错的国产片了。余华等几位作家操刀的剧本,感觉上更像一个影像化的小说,而且必然是短篇小说。开头的背景交代,在小说里会以插叙方式完成。故事切入的角度不俗,影片气质不俗。影片讲了一个特殊家庭的罪与罚——一对父女和一对母女临时拼凑出来的家庭,因为父母对各自女儿偏爱,导致了一出血案。一开始近乎30分钟的背景介绍非常有张力,把家庭的游离状态以及四个人物的性格气质鲜明地烘托出来。
两个女儿,小琴,心高气傲,冷淡,工于心计,发奋读书,一心谋求脱离家庭;另一个女儿陶兰则懵懂一些,有些傻大姐的样子。小琴偷钱却嫁祸陶兰,陶兰一时冲动失手打死了她,也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17年后,陶兰因为表现好获准回家过年。她并不想回家,表现很被动,一路也很彷徨,细节刻画得很好,上公交车不肯上,说是挤;城市拥挤的车流,如同17年闪过的岁月。几次欲言又止,半途而废。
这个时候,必须有一个外力推一把,善良美丽的狱警李冰冰应运而生。一波几折,陶兰终于在李冰冰的帮助下到家。回家的氛围是极其压抑的,陶兰几乎没有话,动作僵硬,表情呆板,实际上内蕴了胆怯、恐惧、哀怜等等洪流;父亲的表现是内敛,因为杀女的继女突然回来内心如同飓风搅过,他是焦点,家的树立和崩塌需要他在仓促中做出决断。母亲是尴尬,为难,内疚,赎罪,心里头又忧心着女儿,却顾忌丈夫不能表现。三人不同层次的痛苦,没有用太多语言,但你能感觉出来表现得很丰富。李冰冰始终是刺破黑暗的一道光,在努力地卷动着那几乎流不动的空气。
最后,父亲终于谅解了女儿。我个人是觉得有点突兀的。但是还是觉得这未尝不是一种可能的真实。父亲的性格,前面是有铺垫的,总体是偏软的,对自家女儿疼爱,对继女也不坏。17年的心路历程,镜头无法形诸画面,但我们可以想象,每一天,都在面对,每一天都如同炼狱一般。他如果不原谅,这劫后的一家人都会如在地狱,痛苦沉沦而无希望。他将心魔释放出来,才会以另一道光的形式来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现实生活中会有绝不原谅的情况,这令我想到近期的命案,但电影是艺术,我还是觉得艺术应该有表达,有主张,它可以给匍匐于生活、被切身利害拘囿住眼界的人们一些指引,让我们拔出来,站得更高更远。生命不过百年,仇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以牙还牙,决不能带来任何快意。很多人不喜欢这个宽恕的结局,但这难道不是我们需要的吗?
《过年回家》观后感(七):遗失的亲情
该影片看似是平常百姓中的一件小事,但其实却又包含着让人不得不深思的道理。起因只是源于小小的5元钱,只是5元钱,谁又能想到,正是因为有了5元钱事件,剧中人物的命运就此改变,两个女孩,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再婚家庭,也就此发生的了改变。
两个女孩,都是17岁的花季,命运却又如此爱捉弄人,一个永远的消逝,一个却要在监狱度过一生。因为年轻,因为冲动,毁了四个人。因为大女儿失手打死了继父的女儿,母亲目送她被警察带走,因为内心的额愧疚,曾经的跋扈再也不敢表露出来,因为心存内疚。当大女儿回家探亲时,内心又何尝不激动,不伤心,但她却不能表露出来,只能默然,抑制着内心的情感,这是一个母亲的心,也是一个妻子的心,因为自己女儿犯下的过错,她也无时无刻备受煎熬,她只能像见熟悉的陌生人一样去面见自己的女儿!
该影片中的父亲也是一直在隐忍,当他得知自己的女儿死亡时,那种呆滞而又彷徨的眼神,仿佛瞬间没了依靠,瞬间老了十岁,内心的凄凉,尤其是自己的老婆的女儿杀死自己的女儿,那种无奈,愤恨,悲哀,只能叫他无话可说。影片结尾,其实他早已原谅的大女儿,只是不知该怎样去面对,不知该怎样去诉说这一切,他爱自己的女儿胜过一切,他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妻子为自己所牺牲的,他最后哭泣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和你做夫妻!”多么感人,他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也是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伤心的日子里换回来的!
影片主人公 陶虹,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因为做错事情,所以送进监狱,出来后,天翻地覆的一个人,什么都懵懂,什么都只带着希望但却不敢碰触,在监狱的日子深深的把她给体制化了,始终都带着一句:“是,队长”一个人即已成为习惯,就改不了,出来后,性格变了,思想变了。17岁美好的花季年龄就这样在监狱里渡过,是她的悲哀与不幸,她不想回家,也不敢回家,因为她害怕,她一样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在她的心里,还是当年那个16岁的女孩,依旧是做错是不敢回家的女孩。当队长费尽心思帮她找到家时,她踌躇不敢进去,她需要有人陪伴,需要勇气。她内心的惶恐与不安,始终环绕她周围,她想找回曾经的亲情,但她不知道是否还会有机会,还好,每个人都不想忍受时间的煎熬,不想再伪装自己的心。冰释前嫌的一幕,队长哭了,我们也哭了。
影片中的队长也是准备回家过年,但为了帮助无人来接的陶虹回家,舍弃的自己探亲回家过年的机会,把时间用来帮陶虹找家人的事上,可以说她善良,她无私,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她也有母亲,她知道那种感觉,更何况找不到家人的是个女犯人,所以可以把她作为队长的一种责任,又可以把她看成一个代表另一个阶层的人,她同样是作为家庭的调节剂,如果没有这个人物的存在,那陶虹一家人不会释怀,或许需要跟长的时间来等待,再或许,陶虹压根就不会回家。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无论是对谁而言。亲情是永远也拉扯不掉的,无论多大的隔阂,因为是一家人,所以再阴霾的日子也会有晴朗的一天。
队长最后哭了,是为他们一家感动而哭,也是为自己的家人而哭!
亲情无价,即使是遗失的亲情,也是可以找回来。因为孩子总是父母一生的牵挂!
《过年回家》观后感(八):是,队长
夫妻双方各自带着一个女儿,重组家庭。
因为缺乏理解、沟通和忍让,许多人为的困难在折磨着这个家庭。因为5元钱,陶兰误杀晓琴,身陷囹圄。
陶兰在监狱服刑十七年,度过了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在即将释放的前一年,即1989年,陶兰获得回家过年的奖励。因为长期的监禁,陶兰对监狱外的世界已经十分陌生和无法适应,站在街道上茫然无措。令她更加无法面对的,是那个因她而更加破碎的家庭,以及几乎无法解决的她与继父的矛盾。因此甚至不想回家,再次回到监狱。在狱警队长(李冰冰饰)的帮助和陪同下,陶兰鼓起勇气踏上了艰难的回家之路……
这部电影对于细节的掌控是值得称道的,特别是演员情绪及对白的把握上显示了非凡的功力。影片有很多处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种内敛但饱满的情绪。陶兰这一个角色,被刘琳演得富有内涵和个性。不明白这样的好演员,为何没有在更多地在电影中出现。几个演员的表演也都是说得过得去的。陶兰的母亲,继父两个角色也很出色,几个场面令人不禁动容。 陶兰几乎是机械地回答 “是,队长”,又不禁让人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上厕所打报告的情节。更多的细节,不再一一细述。
唯一觉得勉强的,是最后继父接纳陶兰回归的那场戏,话多了些,话过了些,用不着如此表白,破坏影片整体的内敛与含蓄。其实,作为痛失一个女儿的父亲,能够宽容相待这个“凶手”继女,点到为止就够了。
《过年回家》观后感(九):一个和五块钱有关的故事
我贴在博客上的一篇日志!里边有自己写的简介和一点感想!——
《过年回家》讲述的是一个和五块钱有关的故事:
于正高(梁松饰)和陶爱荣(李野萍饰)各自带着一个十六岁的女儿组建了一个家庭,和千百万普普通通的家庭一样,他们也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
也许是因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和过于普通的家庭的厌恶,两个女儿于小琴(李涓饰)和陶兰(刘琳饰)都想离开这个家。不过学习较好但有点自私的小琴想的是考上大学远走高飞,而成绩一般性格开朗的陶兰想的是高中毕业找到工作后离开这个家。
日子千篇一律的重复着。有一天晚上,小琴偷拿了父亲的五块钱,悄悄的夹在笔记本里。次日早晨,于正高因找不到那五块钱和陶哀荣发生争吵。随着争吵的升级,两人都开始怀疑对方袒护各自的女儿。见此情形,小琴把笔记本里的五块钱偷偷放到了陶兰的枕头下边。
在陶兰的枕头下边找到五块钱后,陶爱荣感到十分丢人,大骂陶兰。陶兰想要拉住上学去的小琴让她承认,但小琴的傲慢和蔑视激怒了陶兰,情急之下,陶兰拿起一根棍子将小琴打倒在地。
内心恐慌的陶兰晚上回到家里,被告之小琴因为自己失手而死,这是于正高神情恍惚,突如其来的丧女之痛让一个男人变得步履蹒跚神情茫然。
......
陶兰被判十七年徒刑。在狱中陶兰因为表现良好,终于得到了一次过年回家探亲的机会,可是过久的牢狱生活让她对外边的世界手足无措,同时在她的心里,显然对回家之后将要面对的情形没有任何的准备。
监狱的年轻女警察陈洁(李冰冰饰)也得到了三年来第一次回家过年三十的机会。但在车站碰到陶兰之后,她觉定先送陶兰回家。
陶兰家的老房子已经拆了,两人打听来打听去,最后在派出所才知道了陶兰家现在居住的地方。
陈洁发现陶兰并没有进屋,就亲自敲开了陶兰家的房门。于正高显然有点出乎意料,但形容委琐的他却显得格外木讷,直到陈洁问他是不是可以进去的时候,才开了门。
家里的气氛相当压抑沉闷,电视里正上演着赵丽蓉和巩汉林“英国伦敦腔靠山屯”的那个小品,但四个人都没有一丝的快乐。陈洁说年前监狱里给家里来过一封信的,老两口也没有吱声。于正高自顾自的点烟抽着,时不时的咳嗽两声,陶爱荣也就站在那里发着呆,于正高说陈洁他们没吃饭呢!她才想起来去做饭。陈洁说让陶兰洗个澡吧!她才想起来带陶兰去卫生间。
于正高离开客厅独自在黑漆漆的卧室里抽烟,这期间陶兰洗完了澡和陈洁吃了饭,陶爱荣进入卧室向于正高说明监狱来信早已经收到了,只是她也很矛盾,毕竟是自己的亲身女儿,她也不知道该不该给与正高讲。
于正高走出客厅,三个人十几年来的感情纠葛就在这个大年夜喷涌而出,陶爱荣说来生作牛作马她还要伺候于正高,于正高说来生要陶爱荣还做女人,他还娶她,到时候陶兰就是他们的亲身女儿了。面对亲情的陶兰痛哭流涕,最终违心的承认那五块钱是她偷的......
影片中的一切场景都无不勾起我们童年的回忆,不宽敞的房屋,狭窄的小巷,入夜昏暗的灯光,仿佛都象是昨天。就连两口子吵架的场景都是那么的熟悉——那,是七十年代人特有的回忆。
看完以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小琴当时把钱藏到其他的地方而不是陶兰的枕头下面呢?或者如果于正高和陶爱荣在争吵中大打出手,大不了就是分道扬镳,四个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至于让小琴丢了性命这么严重嘛?再或者,在与正高和陶爱荣争吵打闹的过程中,小琴因为恐惧害怕承认自己偷了那五块钱,事情会成为什么样子?故事又会是什么结局呢?或许经过了几天或者几周的冷战之后,日子还会继续在吵吵闹闹中延续下去,她们两最终会实现自己上大学和招工的愿望,去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呢?!
可惜没有!
凡事皆有可能, 丢五块钱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情,可是有时和人的自私、特定的环境结合起来,五块钱就有可能成为一桩人命案的导火索,当然也就有可能造成一个男人的颓废、一个家庭不能承受的灾难。
《过年回家》讲的就是这样巧合但又不觉得突兀的故事!
《过年回家》观后感(十):Family Affairs
They seem to be a whole family , but actually, their are two.
The overt contention and covert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 has a proficient expression.
How did the father go to face the enemy who killed his daughter? By coincidence, The enemy is his daughter too, only in law, not in his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