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梦》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梦》观后感10篇

  《美国梦》是一部由克里斯·韦兹执导,休·格兰特 / 丹尼斯·奎德 / 曼迪·摩尔主演的一部喜剧 / 音乐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梦》观后感(一):American Dreamz——身在梦中

  其实这部电影总体上完成度并不是很高,但还是清楚地传达出了一部分它要表达东西的——足够让我们抑郁

  从评论中便可看出,讽刺的意图还是蛮明显的。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在反讽,但当讽刺的成分如此之重,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物所呈现的都是与内在截然相反的面貌,以至于整部电影就像编剧导演所布下的一个巨大的局,它已经不太能被称为黑色喜剧了。创造者阴郁的心情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了他的作品,最终成型的便只能是一部悲剧

  标题American Dreamz 其实已经对之有所揭露,一档美国最受欢迎节目,却找了个英国人来主持,一部这么美国的电影里,核心人物却是个英国人,编剧的恶意呼之欲出

  故事围绕四个人物展开,我们也可顺之发现,这四人身上同样背负着的双重性。

  主持人Martin, Hugh Grant又一个中年且失意角色。在开场时编剧已敲响警钟,在一份出色的收视率表后,他让处于情绪高扬状态的Martin遭遇分手,而在突袭的打击后,我们正要为他所展现出的体贴绅士所暖化,他却倏地撕下了自己面具,将心底阴暗挣扎彻底暴露于镜头前。所带来的冲击不可谓不巨大,这时他的形象已经首先在电影中建立起来,一个悲观沮丧男人,有着成功事业,却无能力处理自己的生活

  接下来便徐徐展现他事业的一片盛放图景,双重身份的讽刺性也随之丰满。身为美国最受欢迎综艺的主持人,他在人前幽默俏皮,舌灿莲花,镜头下却是与之截然相反的承载着不堪痛苦人格。反社会极端利己主义者,他自我评价的几个词便可将自身展现得一目了然。他的悲剧性正如一幕场景里所集中反映的那样,头靠着节目宣传海报中自己的人像,他一遍遍地呢喃着,盼望着将节目叫停,这时续订的消息传来,转身后他已是潇洒愉快的新形象,身披阳光工作人员一起走向录制场地

  ally,American Dreamz中走到最后的两名选手之一。电影从一开始便将镜头贴紧,展现了她参赛来一路的历程。从第一个重新录制尖叫的镜头起,我们便可清晰地读到这个姑娘聪明不拘小节。Martin显然也读到了,只用了她与伊拉克战场回来的男友拥吻视频里的一个瞬间。

  ally身份的双重性更为明显与直接。她从出场,便是一个不介意骗人的大方圆滑的女生。而她参赛的一路,也是伴随着一个谎言成长而步步上升。她在被选中后的庆祝派对上甩了自己一直不喜欢甚至厌恶的男友,因他们之间的差距如此明显,连屏幕前的我们都可感受到她的骄傲野心自由明快的气质与男友木讷认知格格不入。但在面临选择时,她没有多少犹豫地接受了以恋情来换取关注的提议,在回归的男友面前扮演着真心,与他做回旧日的爱侣。尽管这让她不开心,但这并不重要

  Omer是最后留下的两名选手之一,这却是本片紧张气氛制造的最大源头,连它所带的讽刺性都被冲淡了几分。Omer的双重身份在于,在American Dreamz中,他一面是为了站上最终领奖台而一路过关斩将歌手,一面却是为了刺杀总统努力比赛中前进的中东移民。随着时间向前进展,他逐渐贴近了妈妈梦想,也逐步走近了终点处的那个巨大阴谋。

  Omer这个人物的特殊性在于,身为被派来刺杀的恐怖人员,他的性格其实是非常纯善的,所以他才能够在比赛中被那么多人所喜爱。而这场比赛所代表的并不只是个破坏计划。Omer爱音乐,从小听妈妈留下的唱片,在形势严峻的国土里,他对这片音乐可提供的净土珍惜备至,白天刚刚排练过射杀美国总统,晚上回到营帐里,还要就着音符起舞。American Dreamz,其实是他被提供的实现梦想的一个无比美好的契机。在沉重任务下,他的善意与爱不得不夹缝生存,只是不能自已地入了戏,使命退后成为一个符号,眼前所感受到的美景却令他久久沉迷。

  总统是本片最大的玩笑,他的悲伤却不是个玩笑。刚刚从一场人生中重大之一的战役归来,胜利将军失去了所有力气无助地倒下了。一份报纸目光在上流连不已,不想放手,心上的脆弱缓缓累积。不换行装,身藏睡袍,埋首在堆满书的屋子里,难以迈步。从意气风发的勇士到垂头丧气的懦夫,也不过几个瞬间。直到耳中塞入设备,成为提线木偶,扮演必须扮演的角色,曾经美国最强大意志象征,已经退化到丢失了自己,一旦失去拐杖,便痴留原地,再不知该往何处而去。

  总统必然曾经有过闪耀的时间。助他站上最高位的,不会是忠心同僚的帮助,一国民众的失察,而只会是他的雄心,他的天资。于是将最强大的人打倒,便也将片中所有人所坚持生活打碎。尤其是,原本他们的生活也一个个一地碎片难以维系。总统的颓丧并非无稽之谈,因悲哀的侵袭不因人而异,最聪颖者感受最深,最自制者受创最重。只是,天地之间,有多少被生活打垮的人佝偻身躯而行,这个人却唯独不能是一国总统。在他成为希望的象征时,他已被剥夺了展示悲伤的权利。所以情绪低沉时,仍需面含笑意,纵使只是做一个木偶。

  最重要的四个人已经叙完,他们的命运影片而始彼此纠缠,前行的轨迹令人多端揣测,基调却一望而知——总之,不会是面朝好的那一方向

  结局是一剂毒药,在奔向结局的路途中,也处处生长鲜艳的蘑菇,误吞食下便是一阵闷痛。

  ally的特殊,还在于她与MR. Martin之间奇妙的契合。

  我一直在想,Martin是怎样从一个表情便寻到他灵魂朋友,但一个人总是对自己的同类万分熟悉的。我能看到他们的相似,却不懂他们间的联系,而他只一瞬间便抓住了她。这一直觉正确迅速得以被证明。高速上一段谈话,我们看到两个初次相识的人自揭其短自曝丑相。Sally居然对Martin一口道出对他的不喜,而Martin像是终于抓到了一个可以憩息的时刻,在Sally所处的空气里全然放松。他们谈话的主题并不温暖,却以某种奇特方式让负重累累的他得到了抚慰。

  直到最后一场化妆室内的谈话前,我想我都不曾真正懂得他们对于彼此的意义。Martin与Sally独处一室却背转过身,镜子里倒映着悬在空中的五色气球漂亮卷曲的丝带,也倒映出了他沉默的脸。一根长长的丝带在他的眼前垂下后又挪开,如此安静晦涩,却又如此透明。Sally正要去舞台上接受男友的求婚,然而这并不重要。他们看着对方,Martin坦诚一旦爱慕回赠距离不再,亲密的终点却是彼此厌恶决然背离。但当他的目光又是一闪,而她的嘴角笑意浮现,我们知道,他们最终还是给了彼此一个机会

  到此时,他们之间的感情都只在轻悄试探徐徐酿造,而当镜头再次转过去,Martin站在Sally身后,迟疑着嗅了嗅她的金发,而后落下轻轻的一个吻。这段感情便在呼吸轻盈地飞起,可以预见到即将成熟坠地的花蜜。

  但结局,却就要上演了。

  Omer的同族伙伴坐于台下,等待着最终刺杀的过程中,初次身处演播厅的他们,面对着他的演唱,感动眼泪纷纷而落,沐浴在泪水中的脸显得无害又模糊。此时我们也渐明白了,这场阴谋的主导者,却根本了解所背负的沉重仇恨为何物。他们从来就没有选择过自己的生活,却是还在懵懂中,就迟钝着走上了复仇的路。

  有人将会觉醒,却仍有人要为这无稽的坚持付出代价

  Omer在走上舞台前,突地醒悟,他冲回洗手间把绑在身上的炸弹拆除,把受缚的命运解救。他把炸弹丢在垃圾桶里,转身回到舞台走入梦想。潘多拉的魔盒,却要被另一个失意的人打开。

  ally的男友,一个始终有些渺小的形象,临近结尾却猛然崛起。他懦弱无知不思进取,自己的一生寄托在一个不爱自己女孩身上。但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糟,只是太普通,无法跟上Sally飞翔的思想。他初上战场便身中流弹,手捧鲜花回到心爱的姑娘身旁,转而被包装成了一个战地英雄,一位幸福爱人。他的存在本来只是为接受嘲讽,却又是他,在电影中拉响了最后一炮。

  当一生的梦破碎,深植脑海回忆忽然倾塌,不得已残忍现实直面,最安静的人便有可能变得最疯狂。他如此莽撞地冲至台上,毫无思考地把一切假面撕碎,他甚至将理智埋葬,这一副身躯也要紧随其后。

  沉浸在悲伤中很久的总统不退反进,丢掉了耳边指令,一番演说真实动人,但劝不回碎裂的心。Martin突然迸发出了少见的顽固,坚持着要把节目进行,摄像师已经随着人流逃开,他便上前扛起了摄影机,将这一幕幕记录

  ally向着他们的方向看了一眼,略慌张地跑开了。

  她为他而心动,但不够让她稍作停留;他也同样,不会为她改变自己的决定

  他们的结局,从开始便是注定了的。

  演播厅里只剩下两个人,一个痴情人,一个痴心人,两个伤心人。William在镜头前旋转,唱着本来要唱给女友的歌,歌里仍有梦,唱的人却不再相信。那是最后的旋律。于是电视机前的人们纷纷投票,把支持倾至他的身上,他不会知道,也不会需要

  而Martin,专注看着镜头里的画面,眼中闪现着明亮光彩。他明明一心想要摆脱一季季的重复,却在节目的最后一刻,成为了坚守到最后的那个人。在节目之中,他时常戴着假面;也许在节目之外,他什么也没有。

  William负着炸弹向镜头靠近,按下了按钮。电视中的画面消失,转为满屏静谧雪花。而演播厅里轰然爆炸。

  多么可笑的炸弹啊。本来也只打算炸两个人,一位总统,一个良民,现在换了对象,一个为情所伤,一个为生活所困,这场死亡皆是自己招致的。

  这便是结局。

  而后,当Sally站在了American Dreamz的舞台上,接替Martin成为新一季的主持人。昭示的不是新的开始,而是旧的延续。真正摆脱了这一切的只有已化作碎片的人,留下的,仍要活在这谎言里,将幻象维系。

  Martin的笑脸在大荧幕上定格黑白的那一瞬间,便是电影里悲伤的顶点。

  生活只是一场无尽的玩笑,有些人的已经结束了,有些仍在继续。

  《美国梦》观后感(二):拳打左中右

  elieve it or not,在美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片子,“政治正确”的重要性比我等天朝大国都还要重要。因为就像片中说的“每个美国人都以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一样,每个美国群体也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比如犹太人,哪怕他们捏着了美国一半多的钱,还是觉得自己是可怜巴巴的小绵羊,更别说同性恋,有色人种和移民们了。更要命的是,你惹毛了其中一个群体,除了他们自己肯定要咆哮外,其他群体多半也会说你歧视,落井下石地对你群起而攻之。最起码不会同情你。

  解决这种局面只有两种办法,一般我们会选第一种:谁都不得罪,拍台春节联欢晚会出来,美国人多半都选第二种:得罪所有人,“踢每个人的屁股”(南方公园主创自述),无论左中右派一律打到,这样每个人都会心满意足地摸着自己酸痛的屁股,指着对门那家伙哈哈大笑:丫也被踹了!!

  说这么多,也就是说说《American Dreamz》这片子的精髓。这个片子表面上的矛头是针对工业化了的娱乐选秀,以及美国总统,不过细看之下会发现导演用心良苦,地毯式地把美国社会能挖苦的一切都挖苦了,未必多尖锐深刻,但是基本面面俱到。若对美国社会了解更多,更容易在片中找到有趣地方

  比如对美国由白人组成的核心社会力量的挖苦:“每个美国人都以为自己是中产阶级,所以只要看见有人比他们穷,他们就高兴死了”,还有最容易惹是非的中东移民群体,马丁说要找怪胎一样的选手,指定就要中东移民和犹太人。犹太人一直是副传统和苦修的面貌,片中犹太选手也一直戴着犹太传统小帽上台表演,但是后面的镜头里,他在豪华酒店里很奢靡地被一群肤色各异的美女环绕着投票呢···莎莉的经纪人拿莎莉的父母分居问题做卖点,但是认为其父的同性恋问题太先锋了,上不得台面,反映出美国社会对同性恋看似宽容实际仍然困难重重的局面。

  此外还有美国的国际问题。加拿大对美国来说基本就是个不存在的国家,所以顾问看见总统在看加拿大报纸时大惊失色:“除了加拿大人自己,世界上还有谁关心加拿大发生了什么吗!”,当然还有东欧,美国总统接见的乌克兰元首和叶利钦一摸一样,囧~~肯定也少不了共产主义阵营的兄弟们,这次的戏谑是直接冲着我天朝大国来滴,为了不被删帖我就不细说了,片子里自己看吧,美国总统会见中国总理那节。

  片中最让我摸不着头脑的就是一群恐怖分子私下交谈怎么还用英文?这不已经堕落到了我国的和谐抗日片里两个日本人私下也说中文的脑残地步了吗!恐怖分子的头头面容酷似本拉登,他居然也看美国节目,甚至还给选秀节目手机投票。除了在电视里看到美国总统上台时他有点脸露尴尬外,也没有不适。事实上这个片子里的每个恐怖分子都是这样,一直想把美国轰平,但是又无法抵制美国的生活方式:小头头还是马丁的忠实粉丝,每个人都嚼着美国的薯条,享受着美国的按摩浴缸和防晒油~~~同志们,这就是赤果果的资本主义渗透挖。

  最后说下片中的代表性人物。马丁和莎莉就不用说了,指的就是那些彻底被娱乐和名利侵占了全部生活的人。马丁已经修炼成精,百毒不侵,莎莉还保留着一点对自己生活的坚持,因为童年有过噩梦般的减肥经历,她不允许经纪人逼她减肥,也不愿意为了拉选票接受白痴男友的求婚。不过她这点纯真混快就遗失了,片子最后她接了马丁的班主持这个节目,暗示她已经从和马丁很像的人,成为和他一模一样的人。莎莉那个虚伪市侩的老母明显是拿来揶揄美国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至于那个无所不通的经纪人,他对莎莉讲的那套怎么打造明星形象的言论倒是很值得一听,搞明白了这套你自然会活学活用地发现,为什么超女快男们要拼命宣传自己的苦出生了。

  总统代表的自然就是美国总统,他可是美国人永恒的靶子和痰盂哪。考虑到其他片子里已经把美国总统恶搞得够惨了,珠玉在前,这个片子完全不够狠。最后还有一段伟光正的演讲,实在没什么意思。

  片中对奥马尔这个人着墨颇多。在T所有人屁股的同时,导演明显对代表中东移民的奥马尔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这是政治需要。这个善良憨厚的中东孩子,那么爱唱歌,因为母亲在伊拉克被美国炸弹炸死,就自愿跑到基地去当恐怖分子,但是因为笨到家,什么都能被他搞砸,基地组织像甩垃圾一样把他甩到美国,本来打算永远不联系他了。结果他阴错阳差地取代他的怪胎表弟(这个配角怪胎更是好玩到了极点)参加选秀,因为马丁提出的“怪胎选秀战略”,他被马丁护着法,一路唱着他的怪胎歌曲到了总决赛。有机会和美国总统握手,于是基地组织又找着他给他炸弹,叫他握手时炸死总统。奥马尔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要为妈妈报仇,一方面美国又给了他一切,这里每个人都对他很好,他不愿意伤害其中任何一个。最后决赛时,美国总统上台,在竞选顾问的示意下背了一堆冠冕堂皇的书,结果奥马尔这个天真的孩子就被感动了,他爱上了美国,扔掉了炸弹,上台非常激昂,非常不怪胎地唱了首“I did it in my own way”,结果唱完后,残酷的真相出来了,扔掉了顾问给的耳机的总统,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他认为中东的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失望之下的奥马尔只有对总统说:我的同胞都希望你错了。这是这个片子最好的一段:被光鲜的场面话欺骗的中东人,必须要冷静面对美国人心中真正的阴暗想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所有人都是特例性的小群体,但是有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却是更能代表象征广义上的美国大众。就是莎莉的白痴男友小威。从这个孩子第一个特写吃肯德基镜头开始,其象征意义就很明显了。和大部分美国老百姓一样,这孩子中学就泡上了女友,没什么太大野心,就期望通过勤恳工作一步一步升职。结果先被美国政府和伊拉克战争骗了,最后又被娱乐事业骗了。在这种情况他还保留着一点American Dream,偏偏就是这个American Dream最后要了他的命。连最大的群体美国大众都被导演弄成这么一个小媳妇上吊的结局,其他左中右的牛鬼蛇神们你们还委屈个啥啊?都揉揉屁股洗洗睡吧。

  《美国梦》观后感(三):都老了

  选秀活动如火如荼,不仅是中国,美国也如是。Paul Weitz说他没有影射American Idol,有人会信吗?

  两个选手,漂亮女孩Sally Kendoo和中东小伙Omer Obeidi。Sally的功利着实令人讨厌,一个为了成名不惜任何代价的女孩,只是受到节目邀请就迫不及待的甩掉了自己的男友。真是为帅气的William不值。而Omer,在恐怖分子营地时就表现出孩子般的可爱,这样一个人竟然被迫成为人肉炸弹,导演似乎也在对战争的残酷进行控诉。节目主持人Martin Tweed更是一个可悲的人物,这样貌似成功内心空虚中年男人绝对不在少数。他显然对生活已经麻木,只是根据惯性不自觉的过日子。很明显从他在录像中看到Sally虚伪的和男友接吻时就已经盘算着要和她上床了,然而得逞后却从他脸上看不到任何的满足和喜悦,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工作是,性事是,生活也是。对于傀儡总统,也许也是影射,但无所谓了,在美国骂布什已经不需要起照了。

  任何行业做到高处都有黑幕,而黑幕的目的就是取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Sally最后妄图通过上床取得冠军,说明她的脑子还是简单得很。

  说说演员,开场就明显感觉到Hugh Grant老了。这个当年全世界妇女的性幻想对象,在招妓事件后,超音速衰老,他才仅仅46呀,可似乎除了皱纹已经没剩下什么了。Willem Dafoe,我看了将近10分钟都没认出来,那个白发地中海是Willem Dafoe,虽然我相信大部分应归因于化妆,但老态尽显还是让我不尽唏嘘。而Dennis Quaid更是在我印象中从来就没年轻过,再加上演的又是一个傻子,天呀,饶了我吧。而片中两个还算年轻的演员,Sam Golzari,这个波斯裔英国人演的中东小伙,过于憨厚了,从造型到演技都没有出彩的地方。至于Chris Klein,也许是角色所限,怎么看怎么像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比之他在《American Pie》中留给人的印象相差不小。

  最后说说Mandy Moore,你还要胖成什么样,几年前那个清纯的邻家女孩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本来一直对于她和Andy Roddick的金童玉女很看好的,而的确两人在一起的时候都迎来了事业的高峰。Roddick在网球场上所向披靡,占据世界第一,而Mandy Moore也歌影模三栖,并且样样出色。而分手后的他们双双滑坡,美国人在网坛已经和瑞士人越拉越远,而我们可爱的"National Anthem girl"也基本听不到什么消息了。哎,不求别的,只求你别再胖下去了,有几个22岁的女孩会胖成这个样子?别学Britney Spears。

  《美国梦》观后感(四):从头笑到尾,笑到内伤

  很久很久没有笑得这么开心了。这部片子实在太逗了。

  这部片子的好处在于,他把所有要强调的“点”都无限放大到ridiculous的程度。比如Bush在老美心中的外交白吃形象(不过令我很不满的是为什么找个老年痴呆来演中国总理?)还有老美眼中国务卿的强势,不过这个演国务卿的演员实在没什么大将风度。

  5

  不过这些都还好啦,最搞笑得最搞笑得还是那两个人,一个是william,一个是omar.简直是超级恶搞。

  William那个逗阿...他对sally一开始的时候深情表白,用的语气和词语简直比泰坦尼克的jack有过之而无不及,谁知道最后出来一句:i have some good news for you as well. i am promoted to assistant xxxx manager, do you know what that means? 我听到这里一愣,他接下去说,that means next step i will be a xxxx manager!我一口水喷出来,笑死我了。Sally听得很感动的样子,让人看了很莫名,想着咋变成温情片了,谁知她温柔的说:i think we should break up.

  william去伊拉克打仗最搞笑。简直根Mr. Bean有的一拼。

  Omar在帐篷里唱歌跳舞那段简直是太cute了。他的cousin也相当爆笑,每次看到omar自娱自乐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狂笑。他这个人最逗得一点是,他always开心得手舞足蹈,而且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得开心,他简直高兴的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恐怖主义分子,完全乐不思蜀。到最后扔炸弹了,他想了半天,决定把炸弹扔进垃圾桶。这人太逗了。

  Anyway, 总体来说就是一部很嘲的片子,没什么太深的深度,不过如果心情不好,完全可以看看。

  《美国梦》观后感(五):娱乐

  快餐的娱乐节目,快餐电影。

  那些商业选秀类节目,观众能想象到的龌龊和无聊电影里都提到了,不多也不少....没有低级笑话,没有多少废话,夸张得很可爱,演员表演非常有意思,完全对得起一部美国喜剧。但是不要指望它有对得起那个题目------American Dreamz的深刻。这是107分钟的快餐喜剧。电影里都是符号化的角色,尤其是符号的中东,让人哭笑不得。

  美国人对美国以外的常识都很白痴,而且自大,到了即使意识到自己是白痴也懒得理会的地步。《美国梦》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你不是用休·格兰特以往选择的电影标准来要求这个片子,而是以保罗·韦茨以往的导演水平来衡量这部《美国梦》的话,那是很优异的一部电影。

  Hugh Grant和Willem Dafoe是最出色的两个家伙,Dafoe又一次让人几乎认不出来,演技太圆熟了,造型太成功了。Hugh Grant在大部分时间里就象独角戏,没人能跟他抢风头。这个角色很容易联想到李勇,不知道算常识还是悲哀,核桃李苦练大半辈子的自信和引以为傲的风格在休·格兰特的模仿下可是信手拈来。所谓舞台,所谓风格,所谓作秀,其实一眼看穿。这里只说表演,休·格兰特的精彩,背景是很多主持人的肤浅。你自负的,在人家眼里可能是偷着乐的。

  Dennis Quaid演小丑演得也很成功,但是把总统演成小丑在美国电影里实在没什么创意。 另一个真正的小丑------来自中东的有觉悟的人弹Sam Golzari,对讽刺美国的无知很有效,对他的民族只能是一个侮辱。Mandy Moore表演来自本色,比想象的要好,无功无过,至少看的出,这个女人比小甜甜更有脑子。

  到是Mandy Moore那个傻瓜男友很好玩,那么呆的演技和那张精致的脸,简直是Keanu Reeves的克隆。

  在好男超女大地红,全民选秀热闹闹的今天,《美国梦》是很适合全家乐的开心果。

  《美国梦》观后感(六):我行我秀

  真的算是不错的片子了,因为整个情节还很完整,也励志,也讽刺,善有善终,各得其所。

  发现在所有的美剧里总统都是一律的窝囊,被刻画成傀儡和闹剧的中心,这部戏也不例外,甚至变本加厉,在一部喜剧电影还硬是套上了中东反恐题材,为了迎合政治大趋势么?

  一个主题非常讨巧的选秀,看了看片子上映的时间2006年,也是我们这里的选秀进入成长期的时候,原来老美也那么疯狂。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每个人都能被塑造成你想成为的那个人,片子里明明白白告诉你选秀都是假的,这一点应该算是励志的把,是把所有沉溺于此的粉丝们清醒一点。

  tw,说些插科打诨的。那个表兄实在有师洋的影子和腔调。hugh再这片里基本也没演技可言。

  总的来说,是部确实让人能解闷的电影。

  《美国梦》观后感(七):移动联通小灵通,短信投起来~~

  “美国偶像”横行了四季,终于有喜剧片跳出来拿它说事了。咱们这里今年是听说超女不大好,我行我臭和加油好男儿混得不错,现在红楼梦也要跳出来选秀了,一窝蜂,咱们改不了的毛病。

  本片的导演是《美国派》的保罗韦茨,我一直觉得这哥们还成,没有假艺术家们骂得那么差。象这部,不但不那么闹了,甚至还安静得有点儿过了,很多对白的场面不要说音乐,连音效几乎都没有,就是角色一句一句老老实实的告白,每个人的个性还能看出来些,在喜剧片里这就算不错了。休格兰和丹尼斯奎德这样的好演员,也能帮导演把深一点的东西多挖出来些,还有那么点看头。好笑的地方也不少,留给大家自己去看吧。

  配角方面保罗韦茨当然是找了很多《美国派》原班底的人,大家都长大了些许,演戏却还是拎不清。

  恐怖主义,选秀,政治竞选,石油战争……美国社会现在面临的诸多问题,本片都不失时机地表了自己无厘头的态。至于中心思想,居然在上面这张海报里清清楚楚地印出来了,这种事我倒是头次碰见:P

  《美国梦》观后感(八):隔靴搔痒的技术

  突然背部很痒,你找到一个不求人,正要用它去抚慰你的肢体,突然,你发现它不够长,距离你真正刺痒难耐的地方就差一毫米,然而就是这一毫米的距离,咫尺天涯,这样形容固然搞笑,这片子给我的感觉却是真正的隔靴搔痒的浪费。

  我从电影资讯杂志上看到这个故事:一个隐藏自卑的著名选秀节目主持人,因为编导播一体,他还是节目的操控着,配合休葛兰特那张道貌岸然的脸;一个为了成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小镇少女,她妈妈的台词都是小甜甜布兰妮老母的原话,不过要不是凑巧看到那期MTV的特集我也不会记得;一个突然神经衰弱,其实对前途感觉茫然的美国总统,竞选连任果然是耗时耗力的功夫,大家看现在的陈水扁也可以有所体会;一个被恐怖组织抛弃的中东娱乐分子,他姨妈姨丈对他真是亲人一样,在我这个被《北京人在纽约》教育的中国观众看来吃惊异常,人家美国明明有温情阿,不需要他额外的美元;最后一个是愣头青的狂热爱情分子,去伊拉克才一天就光荣负伤,民族英雄的诞生看来还是容易的,当然是在外国。

  演员名单是二线到一线之间小星星的汇集,脸孔都是熟悉的,名字就只有休葛兰特可能脱口而出,这是外国演艺界道德的一个证明,只是不小心招妓被拍到,这位其实单身的帅哥便开始他永久的虚伪角色定位,儒雅风度都变成卑鄙的注脚,真正可惜了《4个婚礼1个葬礼》和《诺丁山》里的羞涩英国绅士,对比中国演艺界,我只能说人家的要求高啊。

  元素是充足的,搅拌是充分的,戏份是不均衡的,于是发酵完全失败了。

  每一个线索都是需要发展的线头,导演只有一个人,剪辑只有100分钟不到,于是都乱了,什么都是刚开始就结束,我刚要笑,已经开始下一场紧张的铺陈,可怜那个美国总统的演员,也是著名的老手,只能做茫然的神经失常状,我都不知道他为什么变成这样,他老婆说:我见到你的时候你就是个傻瓜,难道这就是解释?

  好莱坞的所有编剧教材都说做人物设定的渊源很重要,观众只能看到这个人物的100分钟,可是编剧要设定这个人物的家庭背景、出生环境,最好具体到上的小学到工作细节。休葛兰特的潜台词一直表明他妈说所有人都不会喜欢他,所以他才不自信,节目再红,他也不相信崇拜的观众是真人,休葛兰特的细节把握能力是科班训练的感觉,可怜这个开场就应该是主线的人物却真正的举重若轻了,完全没有线索的概念阿。

  结局是讽刺的必然,总统需要自立,这也许是美国民众对小布什的希望,然而一切都结束的仓促,笑容未满,我关掉电视的时候懊恼之极,这是做观众的好处,永远看到别人的错处,即使自己来做糟糕透顶。

  反正我也没机会,于是按耐自己的期待心,这美国梦真的汉堡一样,把你的胃口弄撑,肚子却还是饿的,且不利于减肥。

  《美国梦》观后感(九):娱乐就是娱乐

  导演 Paul Weitz真是个天才....哈哈,我很久没看到让我这么开心的电影了.这部电影真是笑点不断,光芒四射....每个角色都是好来坞多少有点来头的主......表演是不用说的.最重要的是片子明显的隐喻.呵呵,对于对美国流行文化不大了解的同志们看了.可能觉得兴趣缺缺,但是稍微脑子里多点美国东西的人看了,从刚开始就能回心一笑而且嘴角上扬到结尾.

  电影主要是拿红极一时,不,红极5年的A.I,也就是美国偶像说事,在电影里这个节目叫American Dreamz.Hugh Grant扮演的主持人和制作人和A.I.里面的那个说话麻利的Simon是相象到了一个境界,从服装,从造型,从动作,特别是说话的腔调,Hugh Grant和Simon cowell一样,都是来自英国嘛,所以这点都不用模仿了,哈哈哈.其余还有Marcia Gay Harden扮演的总统夫人.....怎么和真实的那总统夫人Laura那么像啊,如果说Hugh Grant还有点模仿的痕迹的话,她简直是神似了. Dennis Quaid 演的应该是有点嘲弄Bush的意思,完全是一个无用的天天起床不想工作只想看报的总统.....不过,比真实那位帅得多就是了.电影其余主要线索在于美国近几年的战争问题,很讽刺,也很尖锐,虽然好像都是以一个一个笑话带过了,但是种族间深刻的不理解被隐藏在电影的戏谑之后,需要观众自己去理解,去体会.结尾也不错,设置的戏剧冲突在瞬间爆发,效果很好....

  Mandy Moore 这部电影扮演的角色我想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真实的人物,但是从她身上却反映了不但是美国包括全世界为了成名而费劲心计的人.挺典型的.她这次总算在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冲出了原有的青春玉女范围...不赖.

  Willem Dafoe已经是演什么有什么的人了.非常喜欢他.

  A.I.第六季海选已经开始了,电视也准备开始播录像了,估计还是一个星期两集,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新意,但是关注还是要的...虽然通过电影多多少少知晓了一点内幕,不过娱乐就是娱乐,还是可以乐乐.外国海选的一些人和中国某些选秀的海选一样,还是要有些奇怪的人的,这就是娱乐.在比赛的时候,还是会有些花边新闻要出来炒的,这就是娱乐.不过中国的选秀除了我型我秀还有点素质之外,其他都是本土平民化广告化煽情化的产物,不知道真实的艺术感和听觉的享受感剩下多少了.

  《美国梦》观后感(十):满有趣的...

  前些日子凑巧在导视频道看的。 错过了开头。是一部近乎闹剧,而颇具讽刺意味的片子。跟我一贯的风格不大靠片儿,当时主要是发现台词很简单都能听懂一激动就看下来了…..

  (1)小城女 莎莉是个小城市里渴望出名的美国女孩。对成名的渴望,渐渐的主导了她的生活,为了这一终极目标可以不惜一切。最初她反对经纪人的虚假包装,希望以真实状态示人。不过很自然的,为了更顺利的出名,她接受了经纪人的建议。失去父亲(其实他只是在另一个城市。经纪人对他不是一个同性恋深表遗憾,要是那样就更有卖点喽!),贫苦的白人家庭(她老妈很可爱的坚持“我们是中产阶级”。题外话:老妈的扮演者是《灰姑娘的玻璃手机》中的继母,依旧很物质很无知。),男朋友是参加伊拉克战争负伤归来的英雄(莎莉很讨厌他,但为了成名,接受了他)。莎莉开始适应角色,甚至自己策划些什么。比如,让经纪人录下来自己与男友重逢接吻的镜头,一边kiss一边做口型问:“拍到了吗?”——这一段海选录像让评委马丁(休格兰特饰)看到了,说了一句“such a bitch”,对这个物欲的女孩产生兴趣。 很是现实生活中一批人的写照,娱乐圈的更是这样,被演员们自己演得傻傻的——真够讽刺的。

  (2)马丁 其实一直对休格兰特没好感,总觉得有些木讷(尽管他常演一些花花公子似的角色,以说台词有点结巴的样子还是傻乎乎的...),而且负面新闻也给我留下不良映像。这个片子里饰演一个尖酸刻薄的选秀节目评委。当年超女当道的时候,抱着十万份的鄙视我错过了,不知超女的评委有没这哥们儿损?!“我在自杀未遂的时候就是这感觉。”——亏他想得出来!此人应该算得上是娱乐圈里百毒不侵的老手了吧(尽管遇到莎莉后曾对自身价值产生过质疑,一瞬间而已)。在决赛前,与莎莉发生了性关系。谈不上爱情,顶多就是好感,主要的是好奇。马丁周遭难得出现一个天性尚未泯灭,留有棱角的姑娘。莎莉反感小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懦弱单纯,倾慕马丁正是一种对权威的推崇。是一种治疗。 (其实挺吃惊他给死了,还以为他会绷带裹成木乃伊那样坐在台下当莎莉的“little little Martian”呐!结果就死了…)

  (3)中东小子 单纯,实诚的好孩子。他表弟好可爱,相当gay,那兰花指——闭月羞花。她姑妈,是《牛仔裤的春天2》里的那个女考古学家。她的声音太特别了,像是从空洞洞的管道里传出来的似的。这个桥段设计得有点天真。拆了炸弹全在预料之中。全片最典型的“美国梦”。

  (4)小威 很悲情。全片刻画得最到位的一个人物。很典型的一类美国年轻人(有点像《老友记》里乔伊那类型的)——胸无大志,高中就找了女朋友,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一些事,快餐,乐呵。演员相貌颇似阿甘,整个一年轻版的汤姆汉克斯。被莎莉甩了;去当兵了;刚上战场第一天,确切的说是在行军车上唾沫星子横飞努力吸引邻座注意力的时候——就被流弹击中,遣返回家——美名其曰“战斗英雄”;被女友当作选秀筹码;在即将向女友求婚前发现她跟别人上床了;在洗手间捡到一个被遗弃的炸弹…最后一展歌喉,与马丁同归于尽——荣膺“美国梦冠军”…够戏剧够冲突吧?

  (5)总统 又开始羡慕西方的民主政治了——从上到下,拿来谁都能恶搞一番。这位总统形似“小布什”,身边的那个参谋也很像布什政府的一个高官(我又忘名字了....)带着耳机才能得体的说话——也颇为符合小布什大嘴巴的一贯作风吧?(哎,奥巴马一上来,少了很大乐趣,国际趣闻的篇幅就能省一大截子了...hehe)

  Fine. That’s all, thank you.(这被我的英语老师指为——最差作文结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梦》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