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秋菊打官司》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4-05 03:02: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秋菊打官司》经典影评10篇

  《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巩俐 / 刘佩琦 / 雷恪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菊打官司》影评(一):农村人要的说法究竟是啥?

  在周末百无聊赖的清晨,躺在床上看的这部《秋菊打官司》已经上映20多年了。这部片子只比我大5岁,但这却是我第一次看它。在农村出生和长大的我觉得有些话要说。

  这是一部经过温和处理过的、讲述一个农村倔强女人非要告把自家男人打了的村长,不给个说法不罢休的故事。这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片子,它几乎真真实实地表现了农村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和生存逻辑,但它对于官民冲突,官官勾结,法律的缺失等敏感话题做了温和化,戏剧化和无害化的处理。使得整部片子用一种官方能够接受的基调和色彩,讲述了一个本该是激烈冲突甚至血腥的故事。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这种妥协呢?

  农村人解决问题的逻辑是暴力优先。能通过武力解决的问题不值得再去啰啰嗦嗦走什么法律程序。在农村经常能看到两个人的冲突瞬间演化成两个家族的火拼,那些人多势众的大家族通常在村里拥有某种不可动摇的霸权和举足轻重的发言权。至于那些外地搬过来或者人口寡淡的小家小户,遇到事情可能首先就没了追究和计较的底气和动力。

  农村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可能是最直接,最不要命,最血腥的。这些冲突大多是由于房屋、土地、债务、情感纠纷。冲突的结局也通常是如果没闹出人命,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像秋菊这种因为踢了一脚讨说法的例子实属特殊和极端。实用主义至上的农村人会仔细地算好路费伙食费住店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花这些钱讨个说法是否值当,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秋菊的执着、倔强、认死理儿是一种被拔高了的理想主义。

  片子的温和,多半是由于人物的温和化和理想化的处理。村长是温和的,他只是踹了挖苦自己的村民几脚,没有把他打残,让还秋菊进他的家门说理讨说法,没有把她打流产;负责调节的警察是温和的,她没有百般推脱,没有背后收钱不管事儿,甚至为了化解矛盾做好工作还自己掏钱买点心;市公安局张就更大好人一个了。不仅没有收礼,用小轿车把秋菊送回小旅馆,甚至还请她到大市场里吃顿便饭。这样的情节和场景,在20年后的今天还能想象吗?

  显然不是经济赔偿。我觉得这个说法其实就是一句道歉,一句服软的话,一个掌握了公权力的“公家的人”做错了事情,就要老老实实地道歉,承认自己错了,就这么简单。

  可倔强的秋菊偏偏遇到一个更倔强的村长。一个宁可赔钱也绝不服软的村长,在他的逻辑里,一个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为公家做事的人,怎么可以向一个目不识丁,卑微得可以忽略不计的老百姓低头认错?

  那还了得?那天还不得塌了?

  公家的人做错了事情,到底要不要低头?要不要道歉?在秋菊看来,这才是问题的实质。经济赔偿都是小事,官员认错,还普通百姓一个公道才是最重要的,要的就是这个态度,要的就是这口气。这就是所谓的说法。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农村人头破血流,家破人亡,倾家荡产也要讨个说法,争一口气。

  你说秋菊打官司真实不是真实?很真实。但真实的同时也很假。

  《秋菊打官司》影评(二):乡土社会里的秩序和现代社会的法律之间的矛盾

  秋菊家要建一个辣子楼,村长不让,因为上头文件在这里,这是现代秩序,是法律文明。

  但是秋菊的男人骂村长“下辈子断子绝孙,抱一窝母鸡。”村长一生气,踢了男人的下身这又是乡土社会的经典作为了。

  中国社会分为两套秩序,一是乡土社会的民间秩序,一是官方的秩序,这在中国农村尤其体现得明显。

  而这里的秋菊,她就是要通过现代秩序,法律程序来解决一个乡土内的问题,因为通过乡土秩序她无法解决,而总认为法律,公安这些外来的官方物事是高高在上的,是有效的,可是,这些适合的也许是城市社会,并且即使适合你,它给你的也只是它们觉得重要的东西,比如钱,那两百块钱就是最好的赔偿,他们认为。可是,秋菊要的是一个说法,不是钱。

  但是从这里,你是找不到的,你要赔礼道歉,这是面子问题,是乡土社会看重的东西,法律上没有这东西。

  而且到最后,这两套体系的冲突到了极其尴尬的地步。

  村长不计前嫌半夜抬难产的秋菊去生孩子,还是大雪天的,如果没有村长,秋菊可能就死了,儿子也可能没有了。

  秋菊感谢村长,要村长来喝满月酒,可是在喜乐的热闹气氛中,村长却被抓走了,因为按法律程序,村长构成了犯罪,要坐牢。

  然后影片以秋菊的尴尬结束了。

  这种尴尬其实也是两种体系的冲突尴尬。

  这种冲突的产生就是秋菊这个倔强的女人跳出来,非要讨个说法,于是,产生了冲突。

  当然,我们甚至在这个普法的时代背景下将秋菊作为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典范,特别在那个九十年代,更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乡土社会的规范又该怎么办?

  那毕竟是已经形成了几千年的,并且一直存在着,忽略不了的。

  《秋菊打官司》影评(三):张艺谋的黄金时代

  端午节,腻在寝室闲的慌,就找了张艺谋的几部电影看看。说起张艺谋,看不看电影的人都对他有一种复杂含糊的印象。说他是一代宗师,很多人会表示赞同,看了这几部张早期的电影,我也举双手赞同。也有人说他江郎才尽,以及被商业化腐蚀了云云,我总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厚道。很多电影大师一辈子拍艺术电影,也不见得每部都是佳作。何况我朝的商业电影在新世纪基本上是从零起步,刚开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也在所难免。

  不说闲话了。这几天看了张导的三部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这三部电影分别上映于1990—1992三年,其中,《菊豆》是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中国电影,次年《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史上第二部被提名的中国电影,而《秋菊打官司》则为张赢得了欧洲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这也是张在《红高粱》之后第二次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在这三部电影之后张紧接着又拍出了《活着》,这几年是张艺谋最高产,而且电影质量也超级稳定的几年。毫无疑问,这是张艺谋的黄金时代。

  看完电影,我发觉这三部作品在主题表达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女性视角来讲述中国传统的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人情社会。当然,这里的女性视角都是巩俐阿姨的视角,到现在她那美丽的脸庞还漂浮在我的脑海之中。西方人称巩俐为东方的电影女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她在八九十年代参演了大量艺术电影,几乎横扫了西方所有的主流电影节,也包括很多人心中排名第一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其实细细看去,巩俐的脸虽然看着很舒服,但并不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美女。她那张立体挺拔、棱角分明的脸庞,更像是西方人的脸,或者说,更像现代人的脸。而这种脸庞,带有一种天然的坚毅、独立又很倔强的感觉。所以巩俐就像是一个生活在传统社会的现代人,这就是电影中的女主角与环境产生矛盾的原因。对电影女神有了这个判断以后,这几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也就容易理解了。

  《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背景都设在民国,其共同的叙事逻辑都是封建礼法对女性的压迫和残害。不过这不代表后一部电影就是对前一部的重复,实际上,两部电影的叙事脉络和表达风格有着天壤之别。《菊豆》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好,从头到尾看的都很揪心,看这部电影分泌的肾上腺素丝毫不比看《速度与激情》来的少。看到电影开头的那一位赶牛人,一片青瓦房,让人不自觉的想到了《边城》。可就是在这个看似静谧秀美的小村子,却发生着惊心动魄的人性惨剧。上帝给了我们优雅生活的权力,有人却选择了作恶,当然也可以说是制度在作恶,时代在作恶。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角杨天青的扮演者李保田,这位《神医喜来乐》中让人难忘的老头,在《菊豆》中贡献了相当精彩的表演。

  与《边城》相对应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都是豪门大宅,都是关于女性,不同的是《红楼梦》侧重讲述少女的天性与诗性,而《大红灯笼高高挂》讲的是三妻六妾的勾心斗角。喜欢看宫斗剧的各位一定要看看这部电影,不会失望的。电影中的陈老爷有四房姨太,大太太形如槁木死灰,一心念佛不问世事;二太太刁钻泼辣,风流轻浮;三太太行事隐忍,阴险毒辣;四太太刚被娶进门,是个不谙世事的洋学生。而至关重要的陈老爷,在电影中一个正脸也没有。这是部精致的电影,对白精致,叙事精致,还有那随便暂停一帧都可以当电脑壁纸的精致摄影,而且巩俐阿姨也美得不要不要的。

  《秋菊打官司》是这三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看这部电影有种看贾樟柯作品的错觉,当然是有点私心的哈哈。这部电影叙述了村妇秋菊为了“讨个说法”,一路上访,从乡里到县里,再到市里,最后到法庭,在传统人情社会和现代法制伦理中的迷茫和错愕。和上两部相比,这部电影不是悲剧,像是小品,又像是纪录片。有人说过一个评价电影的方法,如果当你看完电影还能记起很多画面,那这就是部好电影。《秋》就是这样的电影。有几个小情节我觉得简直是神来之笔,这是张艺谋在拍吗,这是神在帮他拍啊。那对结婚登记时羞涩的情侣,那个代写诉状的狡狯的老头,还有欺诈农村人的车夫,短暂走失的妹妹,虽然和主体叙事关系不大,但真的是天才的观察。只有天才能洞悉生活中这些动人的细节,并且恰如其分的展现在影像之中。我们不是天才,所以要多借天才的眼睛看看世界。

  张艺谋是摄影师出身,所以对电影中的色彩构图很敏感,即便到了商业化时期也很有自己的特色。《菊豆》中鲜艳的布料,《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震撼视觉的红灯笼,《秋菊打官司》中大片的辣椒和玉米,都体现了张导对浓重色彩的痴迷。由此可见,这个外表粗犷的关中汉子,一定有个如烈酒又如大漠的灵魂。哈哈玩笑话,祝愿我的老乡早日找到新的电影表达方法,将来再拍出惊世杰作也不是不可能的。

  《秋菊打官司》影评(四):秋菊要的说法其实是一个不现实的愿望

  有时候你好像不知道一部电影到底说了什么,但它又好像什么都说了。呵,让我想起了这句:道可道,非常道。

  秋菊想要一个说法,是村长的道歉,赔理,而不是赔礼。她告到乡里,县里,乃至市里。前两者的结果都是村长赔钱。后者的惩罚更重,直接把村长抓走了。

  可是秋菊要的说法呢?有法律说没按判决结果赔偿的要强制赔偿,却没任何条例规定没按照协调结果各自反思和道歉的要强制他道歉。就算有,这样强制来的道歉能安抚秋菊不服气的心吗?

  如果她要一个说法,一个认错和道歉,只能通过协调解决,最后走上法律程序,岂不是南辕北辙了?让一个人认错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像村长这样的倔人,即使在心里承认错了,嘴上也绝不会屈服。这样看来秋菊的愿望太不现实。

  结局很错愕,村长在秋菊难产的关头帮忙把她送到医院,救了母子两命,而满月酒那天,村长被抓走拘留。

  秋菊一路追,那时她其实什么也不想要了。

  执著的时候觉得自己要的那个东西比什么都重要,可是到头来,那个东西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了。

  《秋菊打官司》影评(五):一个发人深思的好故事,一部反映西北农村的好影片

  电影《秋菊打官司》记录90年代初中国西北农村的现实状态,影片用纪实的镜头给了我们非常写实的感觉,恐怕过了那个年代再难寻到这样真实的感觉了。主人公秋菊为了给丈夫打官司一路从乡里告到镇上、再到县上、最好到了市,只为了一句道歉,而给到的答复却是经济的赔偿,这体现了在法制社会下这套体制和乡村人民价值观的矛盾,秋菊想要的法制并不能给她,法制给她的只是城市里人,或大多数人看重的经济,而秋菊的性格却偏偏不在乎这个。最后直到一直告到了市里的中级法院,才因伤害罪的性质变了将村长带走,可这是秋菊的反应是尴尬而不是出了一口气,因为她正等着村长来参加她儿子的满月酒宴,如果不是村长,恐怕她连命都没了,影片在这样尴尬的氛围中结束,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和讨论,也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无奈,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好故事。

  除了故事本身,影片中的视觉效果和营造的氛围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印象最深的是西北人一直喜欢吃的面食,看他们吃得很香,这就是一个地域文化带给人们思想和习惯上的影响,唯有在其中,看进去,才能深刻的感知,估计用这部电影中吃面的镜头足可以剪一集舌尖上的中国出来,专门介绍西北的面食文化。还有巩俐的造型非常逼真,活脱脱的展现了一个西北农村妇女的形象,黝黑的肤色,土气的衣服,满嘴的方言都逼真而恰到好处,仿佛本色出演,难怪获得了世界大奖。最后就是影片真实的记录了那个时代城市、县城、乡镇、农村的生活状态,若干年后再回去看,都是非常宝贵的纪实财富,如果不通过电影,恐怕很难重温那个年代的生活,也不会感叹自己曾经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水平,突然有重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厚重感,作为过来人而倍加珍惜现在。

  《秋菊打官司》影评(六):我只是讨个说法。

  这部电影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但是因为对这类电影不感兴趣,所以一直没看。这次是因为思修老师的作业要求,才去看的。老师说会给一节课专门放这部电影,同学可以选择来教室看也可以自己抽空看,想想还是教室的幕布比较大,于是……只是总共才去了八个同学,有种包场的感觉。

  言归正传,影片的主线是很明确的,秋菊为了给丈夫“讨说法”,一级又一级向上申告,最终得到所谓的“说法”。一个怀着身孕农村妇女这样奔波,也着实不易。

  只是有一点我很不明白,秋菊在难产的时候已经“血流的一盆又一盆停不下来像河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能够熬过一夜活着到达医院?大概是我见识少,求解释。

  影片的结局倒是在意料之外,村长被抓,秋菊跑着去拦警车。其实我感觉这段有点莫名的讽刺,不过这样的安排倒是很巧妙,收尾很好,很精悍。(只是秋菊刚坐完月子就那样跑……感觉对身体很不好啊。)

  村长在秋菊难产的时候帮忙,这一点说明村长其实为人也不是糟糕到了极点,但是法就是法,违法就是要得到惩罚,影片的立意很明确,值得肯定。

  对了,有一幕我有特别注意。就是秋菊有一次去找村长说村长打人这件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特写:有一些村民站在稍远的地方望着秋菊。我当时猜想,是不是他们也曾与村长有过过节,但是从来没有像秋菊一样勇敢的申告,他们期待秋菊的胜利。当然,这些也只是我的个人猜测。

  这算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了,影片上映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也不敢再妄图说什么了。那就说这些吧。

  《秋菊打官司》影评(七):与其说是法制意识觉醒, 不如说是更加迷惘

  有人说秋菊打官司反应了农村人法制观念的觉醒,我非常怀疑。在秋菊的观念中,她想要的无非是“讨个说法”,“说法”既不是赔偿,也不是惩罚(拘留),而是基于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即“做错了事要道歉”。如果秋菊根本不知道何为法律,也许隐隐觉得法律可以“主持公道”,但是法律如何作用,法律的手段是什么她完全不知道,这从秋菊拒不出庭告公安局长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她知道最后法院判决的结果是把村长拘留,她一定不会告他,因为“惩罚”原本就不是她心中想要的结果。从最后秋菊因为难产得到村长帮助之后对村长的感激可以看出,秋菊是一个非常有传统道德观念的人,知恩图报。秋菊的执拗一方面是个性使然,也同时在于道德观念的根深蒂固,就是做错了事一定要有个说法。电影其实反应的这种乡土传统道德观念与所谓的现代法制的冲突。影片的高潮在于结尾,秋菊一个人在雪地里跑去追赶带走村长的警车,跑得气喘吁吁,最后站在路边留下一个长长的特写,她脸上的表情充满了不解、失望和茫然。到最后秋菊也并没有理解法律,并没有理解为什么法律和她心目中的“主持公道”不一样。这一刻能说是秋菊法制意识的觉醒吗?明明是陷入了更深的矛盾和迷惘之中。

  所以这部电影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表现出了中国农村的传统道德秩序与现代法制秩序的冲突。其实在今天的农村大部分地区,传统的道德观念依然是维持农村生活秩序最重要的因素。王朝更替,时代变迁,而农村仍然是那个固执的人情社会。在城市不断更新,各种观念飞速更迭的时代,农村如何进步,农村如何逐渐步入文明,也许是一个需要区别思考的问题。

  《秋菊打官司》影评(八):(三百三十九)我怀疑现在这个是假的张艺谋

  久负盛名的老谋子的电影,虽然大家都说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但是毕竟极少有人质疑其艺术水准。92年的电影,那一年我刚出生,但是电影里的场景应该比92年还要早了,可能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事情。电影讲述的是秋菊的丈夫因为盖房子的事情被村长踢了一脚,村长拒不道歉,然后秋菊从乡开始往上,走上了漫漫长的上访道路。最后秋菊临产,还亏得村长叫人送到了医院。吃满月酒的时候,村长却被市法院带走拘留了。秋菊最终终于要到了说法,但是却陷入了茫然。

  这部电影是深刻的,和当年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感觉一样,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本质的形态。我所能体会到的,就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法治与人情的根本矛盾。不要说八十年代的陕西的农村,就是现在的东部的农村,依然如此。中国社会底层盘根错节的局部关系网,自底向上,组成了整个社会的框架。这并不是批判或者有贬义,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任凭上层结构怎么变,任凭皇帝换谁做,哪个党执政,大家的日子也就是和乡里乡亲打交道。这种人情网络,稳定了几千年的社会关系,化解了绝大多数的矛盾。但是秋菊倔强,她就是想要个说法,她就是不服村长,但是她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说法,她只想要村长道个歉,至于什么调解、诉讼、拘留,她也不知道。在最后的人情和法律的碰撞中,秋菊最终也只能局限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中,尴尬,茫然。

  这部电影的意义也已经超越了探讨以上问题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电影反映的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百态,也已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时代的意义。虽然电影里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我依然会感慨,八十年代的官民关系是否真的如此和谐?市公安局局长是否如此朴实而亲民?在如今的社会中,这些早已是不可想象的画面。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说不知道是那个大佬说我们不要走入西方司法独立、三权分立的陷阱。我也并不一定认可三权分立就是好的,但是至少我知道的是,要想恢复如此和谐的官民关系,依赖于如今的各种学习教育反腐只是治标,关键还是在于有制度保障的权力的制衡和监督。我很遗憾听到司法独立被和西方价值观绑定到了一起,西方领先了我们几百年,不能因为我们高速发展了几十年了,就一叶障目,再一次自大起来。

  最后,巩俐真是神了,演啥像啥,服的不要不要的。

  ——2017.01.16 02时,知春路紫金公寓,北京

  《秋菊打官司》影评(九):对一场尴尬的偏见

  我猜中了这开头,却没猜中这结局。

  泪腺做好了民告官苦情戏的准备,影片结尾却只余尴尬。不是影片尴尬,是心情像秋菊的表情一样尴尬。尽管给秋菊的特写惊艳了演员生动的活气,也没将心情拯救出去。

  秋菊从乡里告到县里,再到市里,出门拉上一车辣子,拽上小妹,都会走过村口的大榕树,它似乎象征着山里与外界的联系。

  走过这里,去到紧追慢赶的中国,回到这里,又是古老慵懒的华夏。二者空间相连,却在时间上割裂。影片也在着力表现这种暂离与分裂,简陋的敞篷客车颠簸在土路,灰尘漫天,小妹屁股几乎抻出后檐,让人手心捏汗,背后的视角看得见远去。

  车站人潮拥挤,和古老的驿站一样充满故事,它是流动的点,连接八方四海,也是高傲的界限,将城市与家乡一分两边。

  秋菊去乡里,尚熟悉情况,来到县里,被骗二十元,市里则有辆蛇皮车顺走三十,坑得越狠,陌生感越强烈。市里的港星画报,大商场,便宜的住不起的旅店,小卧车,无一不是城市的骄傲,也是国家追赶未来的最好见证,它来不及等等过去,已将过去远远抛离。

  这是发展综合征,不可避免,秋菊打官司揪出的尴尬正是病症在犯疼。此时看,片里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如今依旧没变,也有大城市里的商场,小乡村白漆刷出的“小店”;朴拙实用的蓝色裹头巾,明亮的鲜妍时装。“秋菊”来到大城市里,依旧像个闯入者,惴惴不安地望着,换上一身新衣,也挡不住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

  本是来办自个儿的事,与人无尤,不想成了打扰。这仿佛不是他们的祖国。

  很多人说,这是发展的代价,落后的终将被抛弃。古老的东西只有历史博物馆才是归宿,竞争残酷,非人力能及。

  想起了华为劝退中年员工的新闻,公司将员工青春收割后,留下伤口让员工自我舔舐。断尾求生换来公司的胜利,是大公司的生存法则。可惜,断的不是真的尾巴,是一个个人的生活保证。

  老话说戏子无情,婊子无意,公司本是嫖客,被嫖的员工也不该有什么温情的期待,不过嫖客嫖完,也没不让人继续接客,断它财路。大公司吸收员工健康,一味侵占时间,掠夺精力。让人为你卖命,却不给后路,这样拔X无情是在下者应该承受的吗?这里的在下者指的弱者。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乡村也是根基,土地孕育生命。当城市以乡村为基飞速发展,它没有回过头瞧瞧身后的,拉它一把,反因它落后而鞭笞、嫌恶、排斥和抛弃。人情阻碍了法制的普及,这能怪它吗,它按照自己的逻辑生长,才能结出果来,婴儿,人,才有希望。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好像是古代的糟糠妻,书生依着妻子忙前苦后的布景诵读圣贤,高中后不仅没有温情,反而劝她应以大局为重,自请下堂,最好人间蒸发。

  电影本没对错,引起人们思考便有它的意义。我只是不想在看到秋菊的尴尬时,我们只有对人情社会的讽刺,却无对双方割裂的客观审视。

  《秋菊打官司》影评(十):秋菊精神,雄起

  秋菊的那种坚韧不拔、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整个影片的纪实风格也让每个理性的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为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感慨、思索。

  秋菊面对村长扔给她一沓钱的时候,依然“要讨个说法”的情节和镜头,久久让我难以平静,这也是本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我想秋菊是勇敢地面对所谓权威或权贵,挑战了他们,她的理念就是坚信“法”,她知道社会人做事的游戏规则,并视之为最高准绳,这或许正是我们当下以及今后都必须时刻提醒我们自己并长久坚持的东西——不知我是否拔高了此片的含义,但我的确是这么想的。因此,我想借用“汶川地震”灾民和救助人员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此片的期待:“秋菊精神,雄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秋菊打官司》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