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是一部由程工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进藏》影评(一):进藏
一、外公的进藏
我是听西藏的故事长大的。
1959年,解放军平定了那群喇嘛
1959年,内地到处都在饿死人
1959年,外公21岁,为了不被饿死,报名援藏。
第一次进藏的路,整整用去大半个月。从成都出发,一群青年挤在搭着帆布车篷的解放大卡车斗里,唱着歌颂千里之外那个所谓伟大领袖的革命歌曲一路抵达西宁,经青藏线从格尔木过唐古拉山口进藏;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即使7月也有可能大雪封山,冬季的高原寒风凛冽,一车人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挤在一起用身体取暖。车行不动的时候就地宿营,用去了顶的空汽油筒生一堆火取暖,等血液流回早已冻僵的耳朵,外公说不少冻疯了的青年搓耳朵,一搓就没了……
那是属于外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凭着一身力气在拉萨石油公司推汽油筒,借着政治合格在林芝易贡的自治区党校当了一份差,1963年外公把外婆迎进了藏,1965年妈妈出生,全家又回到了拉萨;直到80年代初举家迁回内地,外公和外婆把汗水与热血都献给了这片格桑花开的地方!
二、所谓选择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西藏选择了佛教?为什么藏人选择了磕长头?即使信息早已爆炸式增长,藏人却还在一遍遍诵读千百年传下的经文。
或许,那层层叠叠的大山之后的大山就是答案,在这荒芜与贫瘠的高原,只有去虔诚的信仰佛教的教义才能将人对物质的需求与欲望降到最低,同时还能让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保持着希望,有希望,人就会快乐,就能活下去!纪录片中那个磕长头的汉子,他的大笑,他的高呼,改变了我对藏人磕长头想当然的看法,原来支撑苦行的人的内心不止是对信仰的敬畏,还有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高原的贫瘠承载不了人类物欲的原罪,而佛教将这份原罪参破,并许以往生的希望。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虽是穷山,虽是恶水,却不出刁民。信仰的力量让这片土地的承载能力与人类的物欲达成平衡,让人能在这片土地上甘于平和的活下去。虽然,某种程度上这种平衡也是对生产力的制约,但却最大程度上规避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整个社会体系崩溃的风险。由此引申,把一切现代文明硬塞给藏人都是对这种平衡的打破,触碰到信仰的根基却又无法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满足,冲突便成为必然,我想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些事。
信仰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关于苦行,在这连氧气都缺乏的高原之上,唯一用之不尽的,恐怕也只有漫长的时光,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土地,不存在‘赶时间’的概念,选择最慢的方式前往心中的圣地,即使也是最难的苦行,也能在漫长的时光中达成所愿!
三、众生相
爷孙:关于影片中出现的众生相,首先说,全片给爷孙三人的篇幅太多了,没办法,因为要考虑赞助商,但是老两口在生日时的热泪与爷爷向孙子诉说过往艰苦的岁月时,情绪的释放就像山谷倾泻而来的风,真挚而强烈。
藏香制作者与经院扫灰人:制作藏香的采药人与住在改造的公厕里的经院扫灰人是同一种信念的两种表达,当扫灰人被问及是否做过佛不高兴的事时,他连连回答没有,一定没有;而藏香制作者则连连的强调自己一定会有报应,一定会有的,即使他在采药时从不挖尽,他也坚持认为自己向上天索取了太多;他们坦诚的面对自己所行过的善与恶。
闭关禁语苦行三十年的两兄弟:如果你曾坚持每天在网上签到一次,你应该能明白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人相信了来生与往世,强大如时间也仿佛失去了力量,不止是三十年如一日,而是三十年如每分每秒!用不着去质疑这么做的必要性与意义,他们的苦行本身即是一件令人震撼的事情。
天葬台的守护人:影片解释了原始而血腥的天葬其实是一种妥协,对没有树木制作棺材板的妥协,对不忍破坏草地的妥协,对贫瘠高原的妥协,同时亦满足穷苦的人对灵魂回到天上的期望。守护人每天对仪式所需器物一丝不苟的擦拭,以及仪式进行时的仪式感,都表达着对逝者的尊重,以身饲鹫也并非对尸体一种亵渎;镜头里始终扑腾却不见尸体的鹰鹫翅膀,是对这样一个血腥仪式最好的呈现。
美国回来的姑娘:在我看来,这位有着一半藏族与一半美国血统的姑娘,她在影片中代表的,是一条出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某一个民族保持完全的传统与精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的,而这位会说藏语与英语的姑娘像是一道西藏与世界互相融合的桥梁,她的意义不止是建立一个牦牛绒围巾作坊,将传统的藏族工艺带到远方。
四、一些细节
1、不要过于在意MINI生硬的出现在这部名为《进藏》的纪录片中,相反,MINI能从自己品牌文化出发赞助这样一部制作水准的纪录片,是应该表扬的。
2、纪录片《轮回》开篇便是僧人们制作坛城,《进藏》在呈现制作坛城的方式上与《轮回》是相近的,虽然对比之下能感受到在节奏与画面上仍与国际顶级纪录片有一定差距,但这依旧足以代表国内纪录片制作水准的进步与导演的诚意。
3、我很喜欢听制作藏香的汉子说话,有点生硬却咬字清晰的汉语,满是质朴与真诚。
4、即使你如我一般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也无需追问不断不断重复的刻下六字真言的意义,除非,你还有别的方式,在一无所有的高原,挨过漫长的时光。
5、最后,我在想那些视进藏为最高挑战的人们,想给自己一些困难与挑战,以使自己跳出庸碌的生活,但又不想让风险超出可控的范围,心里明白进藏要不了命,更明白真正要命的又不敢尝试;于是只好在湖边、庙宇、尼玛堆旁,宣称自己得到救赎并感知到神灵!仿佛真的死过一次一样……
---------------------------------
2017年11月8日更新一下
这是四年前写的,现在看来很生涩。
短评里说MINI是骄奢二奶车的那个,你MMP!
《进藏》影评(二):看了首映,开闸了三回。
为什么会评价“还行”,是因为我觉得它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程工在首映会上直言不讳地说拍了五条线,回来一看废了两条,令他很失望。5条线,他只能选择其中一条,其它四条线对于导演来说都是未知的,这事儿其实挺恐怖的。结果,后期的两个半月都是在救这部片子,终于还是顽强地活过来了。程工为它打了70分,他说,这部片子只能说是及格了。所以,我想我应该遵循导演的原则,于是就中肯地评价为“还行”好了。这也正是我觉得它可以做得更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得不承认的是,它戳中了我各种泪点。一听到诵经眼泪就开闸,看到天葬的时候止不住地泪奔……可能是我本身信仰的驱使,使我对片中很多的细节无比动容。
身边有朋友信仰藏传佛教,每日诵经,深谙此道。当我问他,为什么我一进寺庙就腿软,见佛就不由自主跪拜,膝盖沾到蒲团就会委屈得哭到停不下来时,他只说,你与佛不止是一生一世的缘分啊。也许是这个原因使得我即使心中对某人某事有着极深的忿恨,事实上也只是笑笑,算了。我只是觉得,一切都并不是那么重要,也都可以被理解,被原谅。
话说得有点儿多了,再回头看这部片子,相信大家在这一点上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它确实是个商业片。呵呵……然而,在我观影前,我还一度怀疑了它的初衷,但看到它之后,我改变了这个观点,我觉得除了MINI作为载体穿梭在其中之外,其它的还都是很单纯的,它确实为人们展现了真实的事物,就连MINI本身,看起来貌似也不那么商业了,单纯作为交通工具,搭乘着各异的灵魂前往圣地。另外,我确实认为,骚扰和打扰是两回事。观棋不语和信口胡言的也是两回事。
最后说句靠题的题外话,MINI的广告或是宣传片一向都传达着它的理念:NOT NORMAL ,因为工作的原因,有段时间会经常看到MINI的各种小片子,每次看到都会觉得心里充满了各种希望各种爱(我并不为MINI工作),貌似它不仅仅是一台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有一个MINI的广告,在片子的最后写着:A FRIEND FOR LIFE……
唵嘛呢叭咪吽
《进藏》影评(三):喜欢这个片子
非常喜欢这个片子,喜欢里面的音乐,喜欢里面的人。特别是他们笑的时候,很自然,很动人。让人感动的是这个片子不是在教大家学习西藏的历史文化,而是通过一个个人表现他们和西藏的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样一来片子就让人感觉到了西藏的感觉。
如果是央视,一定只拍西藏的佛塔寺院,讲历史,讲经济发展后人们生活的变化。如果外国人拍一定突出西藏的神秘,藏族人的贫穷。但是无论哪种,都没法让人感觉到这种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应该说这个纪录片是精彩的,以上两者它都有,他拍人的一举一动,有意义没意义,你可以感觉到,它在欣赏这样的文化,不是以自己文化的角度,也不是简单的一种被浪漫渲染以后的向往。他对于西藏是平视的,尊重,不加任何议论和评判,但是让人赞叹,怎么可以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群人。
关于广告植入的问题。土豆不是央视,能涉及纪录片这个领域,就是有胆量,有想法的,能拉到赞助就是不容易的,赞助商能赞助这个项目,就是有觉悟的,有限的资金下能保证这样的质量,就是了不起的,让人敬佩的,值得鼓励的。
我看到了里面的广告植入,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这个片子的喜爱,里面的音乐,剪辑,画面,旁白,完全淹没了这一点负面的影响。这五队人受制片方邀请,拿着Mini的赞助,去西藏旅游了一趟,就玩出了这样的一部作品,玩得有档次。Mini用着部片子做广告,要是所有的广告能做到这份上,对我这样的观众来说,是天大的幸事。
我只觉得这部片子太短(可能是钱不够,很多精彩画面就一掠而过了),这样的片子太少,或者说这样的广告太少。
《进藏》影评(四):《进藏》观后
从开始看纪录片《进藏》,两年在西宁的生活学习的回忆画面便一幅幅闪现脑中。在西宁呆着的时候,想回内地,向往江南。现在回来了,却深知这两年在青藏高原的经历会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看过那里的蓝天和黄土,才知道天高地厚。
青海最难忘的画面是蓝天。虽然没有去过海拔更高的地区,西宁的蓝天已经够我享受了。记得去年秋天站在坎布拉的观景台,湛蓝的天空下,湖水安静地像一面镜子映照着阳光,远处白云漂浮,山顶积雪皑皑,水面云影天光,恍若仙境,顿觉干净,明亮,圣洁。如此天空之下阳光所照之处必伴随着暗影,正是明暗相随,构成大千世界。
片子里青藏高原的天空美轮美奂。在这天空下,人们简单地磕着长头,简单地守护者吐蕃皇陵,简单地打水礼佛,简单地维护着经石城,简单地打扫着寺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们的信仰中,如此受苦和坚持才能死后不入地狱,才能亲人少受苦。片子里记录了美好信仰中的西藏,但也许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西藏。因为这里还有喝了酒随便闹事,三两句说不到一起就挥刀子捅人的藏人存在,还有游客只看了一眼便强卖讹钱的藏人存在。这些人也许信佛,也许不信,只是他们内心泛起无明业火来佛祖也会给忘了。片子以藏人对佛的坚固信仰为主旋律无可厚非,毕竟很多人对西藏就是如此理解。一段说走就走去找寻信仰找寻自我的西藏之旅是多么时尚,可看不清现实,谈多信仰也只是提高逼格而已。
在现代人逃离都市的潮流中,西藏和其信仰变成了时尚话题被消费。为什么去西藏,去西藏干什么,我们不需要想,因为旅游网站、时尚杂志和旅行达人已经给你了有逼格的答案。我也想不来肯定说服自己的答案,所以也就暂时接受达人们的宣言。可什么是信仰,如何去接触理解信仰,没人告诉我,我也不信谁能一两下说明白。所以,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去关注西藏,关注那里的贫穷,关注那里上不起学的孩子,关注那里没有书籍没有桌椅的学校,而不是浮于虚空地谈论信仰。跟去过西藏支教过的同学相比,仍有去了西藏会很酷的感觉的自己在这里悲天悯人是那么的作。可片子里西藏的贫穷是那么的真切,想到朋友圈里有分享是号召大家把不需要的书寄给一个非常缺书的藏区学校,图片里展现着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忽然就觉得泛泛而谈什么旅途人生意义信仰是一件多么无知无良的行为。对于我这么个没去过西藏向往着西藏的人,关于西藏,就让它旅游的归旅游,信仰的归信,逼格什么的在高原蓝天下就是浮云。妄谈信仰那是不知天高地厚。
相信片子里的一句话,行善即信佛。
《进藏》影评(五):“进藏”——升腾着无尽虔诚信仰的天与地。
一个离天很近的地方,一片升腾着无尽虔诚信仰的天与地。
在这里,上天对他的子民是严苛了些的。除了赐予他们壮阔巍峨的天地之外,似乎再别无更多的馈赠,而空灵的天地之间,也为他的子民们预留了可以用生命沉静、思索、修行的足够空间。这里的生活异常贫苦艰辛,生存环境自然却险恶。还没有太多现代化的建设和急于发展的改变,可与此同时人心也少了许多欲望之苦,依然能在这清净天地之间守护保持着一颗原初的自然之心。可是,有时我们却希望给他们带来物质的丰富,生活条件的改善,希望他们能更多摆脱自然界的严酷制约。可这又是多么的矛盾啊,如果连这里也踏上工业现代化的进程,那么,这个我们如今已不能多见的、向往、敬佩、追寻的世界也必将随之渐渐消逝,就像那已经消逝了的一样。机器永远不能代替人,那种高效率程式化的标准件,是冰冷的。而人类沿袭传统的每一次抚触所塑造出的,因为沉淀了时间、心血、艰辛,便有了温热的体温,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越是隔绝的地方,才越能保留那最久远的信仰、文明。就如天险阻隔越深的地方反而传承下了几千年的人类语言文明最丰富的多样性,而宗教也使得已几近死亡的语言文字得以保存至今。正是因为上天的恩赐并不富饶,甚至是有些贫瘠,也就更加重了对生命的考验,但却也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对它的珍惜和感激。为此,这里的人便定会想着与天地间的万物相伴常存,总记得留下一颗种子,留下一份敬畏之心。
远山深水的阻隔,使这里得以远离现代社会的世俗和嘈杂,才能保留着这份如今令人向往却似乎难以企及的深邃的魅力。这里的人,可以将生死谈的那么淡然。等身长头的丈量、手中不停转的经轮、风中飞舞的经幡。。。一切都为了来生,都为了不再在轮回中徘徊,为了生命的升华。你所信仰的,就是你要追随的。正是一路的艰辛,才惊醒了内心沉寂已久,被世俗琐碎湮没已久的情感。
壮阔、辽远、神圣、威严,却又色彩斑斓,一如那筑就的坛城。
《进藏》影评(六):进藏百科全书
感动是必须的,说一说感动以外的事情。还要预设一下宽容度,这毕竟是品牌赞助的纪录片。
两条线叙事,一条是访者,一条是受访者。
访者,普通观众也许会忽略车队是五条线进藏,最终在珠峰会合。但导演的父母和儿子却成了主线,其他四路几乎一笔带过,甚至有的连名字都没打出来。老人的确故事很多,但仍要介绍其他车队,难免显得厚此薄彼,打破了全片的平衡。
受访者,在90分钟内万花筒似的呈现进藏中的高僧大德,民生百态,X修车加油,面面俱到,很难在几分钟内完整感受一个受访者生命的宽度。天葬、连城这些猎奇的点该如何展现,的确是个难题,之前没有了解的人看后会是什么反应,去过、看过的人呢?拿辩经那一段为例,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他们在辨些什么,但并没有字幕解释下。这时才了解了王兵为何让《和凤鸣》唠唠叨叨说了三个小时,为什么《人生七年》会花几十年去追踪几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两三分钟确实难出现什么戏剧性。。
再扯一扯宗教观,世界观,也许是我的狭隘,几个受访者都谈到了修行是为了自己更好的来生,那其他人怎么办必须自己来吗?其实还有对宗教的许多疑问与不解,这片算是打开了一扇门,还有科学啊,现代化啊等等。
一起观影的朋友推荐了赫尔佐格的西藏纪录片WHEEL OF TIME,有兴趣的可以找找。
《进藏》影评(七):信仰,不用活在当下
基督教,或是佛教,总是那些信仰他们的人感动我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坚持信仰,那种他们口中无比美好的信仰。
看了《进藏》纪律片,“信仰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有人对西藏是记忆与体验,一次次向往,从13,44到66岁,只为了接受最苦难的环境成为更好的今生。更多的藏民是身在其中,只对于求得更好的来生。
这就是信仰的区别,是求更好的今生,还是来生。
对于信教者,自己的生死都不重要;只为了崖壁上的佛像,坚持禁语;只做好事,只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用最慢的方式走向心中的圣地,德格到拉萨1460公里,大约八月,一路磕长头,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着土地,藏传信仰者最为至诚的礼佛方式”。他们有笑容,为了自己和家人在阴间2少一些苦难,所有人好的来世,“因为想好可以承受所有人的苦难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就不会觉得路有多远,有多苦,有多累,有多饿”天哪,这不就是所有神的大爱吗。释迦摩尼告诫我们“要去领悟受苦的道理,因为苦难无处不在。生老病死,都是苦难。生命的道路上每日都充斥着不幸与苦难,苦难也存在于违反我们意识的许多事物之中,存在于我们没有满足的欲望之中。”这些真的无所谓真假,无所谓信不信,事实就是这样,有这么一群人,做着如此伟大而骇人的事。
“报应是一定会有的,不是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是一定会有的”
现实告诉我们真的不用追求当下吗,如果每一生都在为下次准备,那什么时候真正的活过呢。我听到,看到的都是“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追求,凭什么只有自己,凭什么喊苦,凭什么享受”
那些有心的僧人制作的坛座或是壁画是我做不到的,那种神圣的心情让他们手下的一切更伟大。然后一点一点亲手破坏,击碎。
刻六字真经,制藏香,打扫寺庙,一生做那么一件事就很好了,这也是理想也是追求,对他们而言理由更充分,更有动力,更虔诚,更坚持。夜深了,返璞归真后西藏只剩朝圣者的虔诚叩拜。
无论是为了更好的今生或是来世,终点总是珠穆朗玛蜂,“神居住的地方,万字符,世界的中心”。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简单的印佛经,是为了简单的来生能幸福;简单的不作恶,是简单的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是简单的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云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在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
——《进藏》
《进藏》影评(八):《进藏》而不是《西藏》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因为是西藏,因为去过西藏,因为怀着对西藏的崇敬,因为仍向往西藏。
对于西藏,我想无需再过多解释,她的人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她,也有太多关于西藏的片子,从各种角度展现西藏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
每一年,每一天,都会有很多人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通过不同的方式,怀着不同的心情与目的,经过不同长短的时间,进入西藏。对于去西藏的人来说,想要的是到达西藏,还是到达西藏的这一路。对于朝拜的人来说,想要的是来到佛祖面前,还是来到佛祖面前的过程。为了要到达西藏,有的人徒步,有的人骑行,有的人自驾,有的人坐火车,有的人坐飞机,而困难程度递减。为了来到佛祖面前,朝拜的人一路磕长头,用身体行走。而这一部分是除了西藏本身之外的状态,是所谓“进”的部分。
《进藏》这部片子,我想是有值得赞扬的地方,整个团队背后的辛苦,五条线路的调度,拍摄过程的困难,画面的美感,西藏的真实状态。这些是不能磨灭的。
但是,除了西藏本地的人文,其他的并没有感动到我。看完之后,不是感到震撼,而是感觉缺失了很多东西。即便是一部商业纪录片,即便是给MINI做宣传,这些我都不反感。但是,路上的情况并没有体现,这十个人和拍摄团队在五条进藏路途中的状态是怎样的,遇到什么麻烦么,怎么解决的,怎么坚持的,心理变化是怎样,大家对这一路的思考,这些部分是缺失的,我觉得这个应该是这个片子所要表达的,而不只是借用“西藏”,只表达“西藏”,因为片子叫《进藏》而不是《西藏》。
《进藏》影评(九):顺便给老杨点个赞
终于在片子发出来一周的时候,看完了《进藏》。
工作关系,早早就知道MINI们发了5支车队进藏,朋友圈里每天也有成员发布当天的进程。看着平日光鲜的MINI一个个灰头土脸的,还想着“这小家伙真能进藏区啊”。
几个月后,这支《进藏》纪录片出现了。
MINI们在片中,也确实开进了西藏。
有朋友做地质,常年在藏区呆着,对那里的路、人、山都比一般的自驾者了解太多。我让他看这个片子,他说:羡慕啊。
陆巡最好使,别的SUV都有点不靠谱。但COUNTRYMAN、PACEMAN之外,普通的MINI们也都做到了。
还有这十个人,以及身后的拍摄团队。
关于进藏,只言片语的印象已经太多。从骑车圈里每年络绎不绝的进藏讨论,到各种转经、玛尼堆、经幡的影子。去年在青海湖畔,深夜在寺院里看星星,屋里是僧人的油灯。以及,现在还挂在车把上,随我一路环台的金刚结。
对藏区的印象不是太好。除了天高地远,阳光和星空,也有冰冷的青稞酒、不低的物价和坐地收钱。所以,当有人问起,是不是也有一天会骑车进藏,我说:不会。
那是人家的生活,与你无干。
你打搅了人家,人家要你补偿,那也是活该。
两种世界观下的生活,终究太远。
这片子一开声,就觉得熟悉。这个旁白,不是杨晨么?
上个月刚去看了《情爱长安》,那个清澈如故的声音,又出现在了这里。杨晨是西北人,对这种感觉的把握,是天生的。
伴随着老杨的节奏,藏区一点一点展现在眼前。朋友说天葬台一般人不能去看,但在这部纪录片里,天葬台第一次展现在眼前。以及印经、坛城、雕刻玛尼石……藏区,从童话转为真实,真实得如同那些老人脸上的沟壑,和磕长头者的脚步。
这是一个不同的地方,很多人想去,很多人去了又去。
祖祖辈辈,轮回往复。
其实把这种生活映照到东部大陆,就如同东北密林的猎户,黄土高原的农民,东海之滨的渔人,都是一样的。藏民离不开的是信仰,轮回本没什么不同。
世界变了,这里没变。外面的世界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于是一片安静的土地就可以停下喘息。
当然,这里也不是没变,只是在外人看来,他们仍然不同。
你想去了解,就去看看。别提什么净化心灵,逃离都市,你逃不掉。
回来了,该干嘛,干嘛去。
《进藏》影评(十):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每一个走过西藏的人都知道,其实无论多精密高端的摄像机都无法把自己看到的西藏记录下来,没有任何画面,任何言语可以表明这里一切,只有自己真正走过这片高原才能明白为什么这里是西藏,为什么只有一个西藏。
不考虑某品牌的广告赞助,如果单纯作为一部风景记录片来说,可以看出此片耗资巨大,历经磨难才取得很多很棒的素材,全片在摄影构图画面色彩等方面还是很成功的。进藏之路无论那一条都不简单,片中所有五路进藏(其中的喜马拉雅线没看懂,是那条?指中尼公路吗?)的所有拍摄者和参与者遇到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首先对他们表示敬意,我相信他们的初衷是美好的,这一路的经历对自己也是无比珍贵的宝藏。也许是因为西藏的美好神圣,制作方考虑的太多,想表达的太多,抛开风景,加入的人文记录杂乱无章,简单浮躁,虽然每一段故事都是极其震撼的,天葬师,守墓的老僧,孤独的刻石老人,闭关禁语的大师还是平凡的扫灰人,历尽磨难的朝圣者...........但强行糅合在一部90分钟的片子里是不可能的,流于表面的故事与讲述只能称之矫情。夺人眼球的宣传里的五条线和十位平凡人估计是因为实际原因记录遇阻和疏漏使后期制作并没有很好的贯通始终。其实单独拎出来,哪怕只有十五分钟都是很棒的片子。
这个世界太过于复杂,凡人看不穿猜不透,佛却说世界很简单,好比绘制坛城,僧人艰辛漫长的创作,精妙绝伦的方式,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正如世界本来是一无所有的,一切的出现,变幻,漫长的付出,短暂的收获,痛苦的失去,终归还是一无所有,回到原点。片子坚持拍完了坛城的制作却只是一种过程。做了很多努力,却没有毁灭的勇气。结尾的文本倒是不错。不过说的简单做的却是浮躁。只能沦为一部普通的商业广告片,导演的出发是好的,但也只是招来销路引发大波土豪进藏。下次别找投资方了,自己好好拍。嗯还有此片的配乐做的很不错。
最让我感触的是又看到了深夜的八廓街,执着的朝圣者,讲述人的配词:"随着拉萨的变化,八廓街也越来越繁华,它是拉萨人的镜子,也变成了全世界游客的闹市,夜深了,八廓街回到了平静,再没有了喧嚣,再没有了打扰,于是一切返璞归真......"仿佛眼前又出现哪些迷醉的午夜,安静的站在大昭寺旁,看着哪些衣衫褴褛的信徒在寒风中忘我的跪拜。我并不是佛的信徒,我信仰的只是看到那些虔诚的信徒穷极一生的朝圣精神的美好与感动。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佛,我是他们的信徒。
:听说拉萨也有雾霭了,小伙伴们注意身体!
那些看了片子想着开个车去西藏的土豪还是长点心吧,别折腾的看啥天葬,也别站在磕长头的人前面拍照,虽然藏人都很善良一般不与你计较,不过小心您那mini爆胎,俗话说:天道好轮回,抬眼看,苍天,饶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