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镜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镜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黑镜 第一季》是一部由Otto Bathurst / 尤洛斯·林 / Brian We执导,罗里·金奈尔 / 鲁伯特·艾弗雷特 / 丹尼尔·卡卢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一):我真觉得这戏太神了

  《一千五百万里程》:

  特绝望一个故事

  当你在声泪俱下地说着内心独白的时候,他们却向你鼓掌,向你祝贺演出成功。你的情真意切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另一场表演,一场从没看过的新鲜节目

  这算不算一个崇尚自然真实的人对冰冷的虚拟世界盛行的控诉?

  一个底层市民终于掌握一次话语权,在痛斥了掌控者之后,反而被深谙经营市场掌控者拉拢,成为新的赚钱工具。控诉过后,还是同流合污,同流的方式还那么可笑,无数次地重复表演你的声泪俱下。难道这些观众都是没有心的吗,所以他们才特别喜欢看这种新奇的表演?“表演”!

  我不是不喜欢风景,只是风景在别处,卑微如我根本只能住在一间不见天日的地下室。唯有埋头苦行,爬上万丈高楼,才有可能坐享山顶的风景。

  住进万丈高楼之后的男主角桌子上还摆了一只鸟枪换炮的小企鹅。如果还是原来那只折纸企鹅多好,瓷企鹅瞬间就高端洋气了啊。你还记不记得当初送你折纸企鹅的姑娘

  《国歌》

  这是三集里我最喜欢的,太群像了。

  传播学:各国领导人大概都憋着劲儿想禁网络呢吧。

  新闻自由媒体什么能播,什么不能播,标准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中,还是媒体自己手中?

  英国政体

  新闻伦理:直接播出断指视频是否是媒体主动激起公众群情激愤?

  两难选择:好像羊脂球那个故事

  围观者:每个观看的人都是推动者,所谓“围观改变XX”。如果是一件严肃的甚至恶劣事件,那么每个看客就都是同伙,帮凶?

  关于艺术家评论行为艺术可怕就在于,它总是用一种你不能认同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揭露一个你不想承认的简单粗暴事实。于是你只好避重就轻地抨击一下艺术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而不去直面它揭开的血淋淋的社会疮疤。

  拍摄技巧:播放蜂鸣时扫视各种环境镜头,慢镜头。。。

  《你的全部历史

  生活全程记录。记录到极致,你经历过的一切完全有据可查,甚至你的隐私必须被别人例行查看。特别是那些你想忘记的事,总会有人帮你记着,不时跳出来提醒你。你干过的一切龌龊事,都被存储下来成为你的把柄,成为别人跟你秋后算账的黑历史。作为一个人,连偶尔犯点儿错误的自由都没有了,活得还有意思么?有时候知道真相的你,是不是眼泪流下来的同时,还有些恨不得压根没知道过。好吧其实我这种逻辑本身就是憋着想耍流氓呢╮( ̄▽ ̄")╭

  图像能靠记忆棒存储,感觉能同样存储么?

  容我吐个槽,男主角是本命年么,红袜子底下是不是还印小人儿了= =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二):虚拟代替不了真实

  三个超现实却又现实的故事结局令人发指的震惊。

  互联网,虚拟世界,数码科技发展的确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但科技本身是没有对错善恶的,重要的人怎样去利用科技。

  这些科技,这些进步,是为了让人类生活的更好,而不是毁灭人的生活。只是有些人过于依赖科技去生活,让虚拟代替了真实,不去感受身边真实的世界而是沉溺于一串串二维码搭建的脉冲。

  互联网的发展也让世界变的小了,让普通人力量变的大了,事情的发展,往往都不受个人意志控制。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就享受这一切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也要学会忘记纷繁机器,去和家人聊聊天,去和朋友到野外郊游,去和弟弟妹妹玩玩游戏,人,才是最重要的。情感,才是最温暖的。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三):我们不完美

  在朋友推荐下看了英剧《Black Mirror》,第一季只有3集,分别是三个不同的故事,看似完全不相干,却又似乎丝丝相扣,共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惊奇悲哀的生存景象

  为了不剧透,忽略具体情节。这是一部黑色幽默剧,后现代风格的剧情构思下,探讨着科技与人类的未来。科技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切更方便了、更现代了、更智慧了,然而,在这些方便、现代和智慧的背后,也隐藏着众多的虚伪、欺骗、浮躁、甚至麻木。该剧的三个故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场景中,展示了这种纠结和无可奈何

  记得曾经听过一场讲座,主题是“Convenience”,探讨了生活越来越方便的今天,我们是否真的从这种“方便”中获得了生活质量提升?我们的生活,犹如游走在时间碎片上,跌跌撞撞中,也割破了内心许多美好东西。主讲人提倡“慢生活”,倡议放慢我们的生活脚步,去用心体会生活。

  回到《Black Mirror》,三集电视剧是一口气看完的,看完之后脑子突然迸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人类心灵力量的进化,已经远远跟不上科技力量的进步?而这种矛盾的日益激化,也许终有一天,会导致人类被科技所吞噬。

  这个社会还需要谎言,需要隐私,人类并不完美,所以我们都害怕被赤裸裸地暴露在别人面前。但科技的力量,正在让这个世界越来越扁平化和透明化,这当然有其好的一面,但人性黑暗面,也同样能借助着这股力量蔓延开,所以说,我们的内心道德不足强大到去支撑这样一种完全平等、完全透明的生活方式。

  《Black Mirror》,剧名的意思也许就是将这些隐藏的阴暗面照射出来吧。社会依然在不断发展、科技依然在日益进步,我们的内心也必须越来越强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四):我们还有意义

  第二剧情:我们还有意义

  作为开始要面对的就是毫无意义的生活,当生活中出现了人性中可以看到的美好时,那就是感情的出现,中间有个女孩想要来跟我沟通时,可我并没有什么感觉,甚至不觉得自己喜欢她,可真正后来一直关心和爱护的人被变成那样之后,自己难道就不能改变点什么?当开始思考着怎样来改变生命中出现的爱情火花时,被无情的嘲弄后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笑柄,甚至自己都觉得生命毫无意义,即使每天高科技的炫耀,有无尽的事物和无尽的娱乐后,每天的跑步然后消耗掉自我的步数,可这些都还没有完成。就在那刻他明白了只有慢慢有做作为才可以忍耐才是有意义。

  他受不了再听到他的声音他喜欢上了他,心中所有的声音所有的呼喊都在说着他们为何要你变成这样,估计想到了很多死亡的方法,可就是不甘于就这样如此了。于是不断的跑步不断的跑步就是为了在众人面前来点让他们所有所有的人感到清醒,我们的生活难道就是在这种电子高科技的安排下不断消逝着属于我们的时间精神吗,就是为了嘲弄一下别人或者被别人玩耍般的娱乐吗,我们不得而知的活着。

  我只想逃离出去这个电子科技背景下的整个改变,可就在所有人的舞台面前我说了很多很多很多的话,希望能够打动他们,希望能够说动他们面对这个改变点什么,可还是被他们认为是表演,那刻我想到了赶紧结束了自己生命;我没有勇气来改变这种悲剧,万一万一我没有真正的死亡那一切的后果还是自我承担。我选择了继续跟你奋战到底,跟你们战斗到底,那怕还有一个人在听,只有我是清醒的人,我也要继续下去。

  科技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改变及便利,可这些科技背后真正代表的是什么,难道是我们的虚荣,难道一个非常不错的道具,难道我就是装扮一下空间?互联网把我们周围的世界分化了很多,以前做在一起聊天的人现在确实在不断聊着网络工具,做在你面前都无法知道我已经在这里等待你很久很久,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互联网公司研究人性,记得张泉灵开始做互联网的时候,就说一句印象非常深刻一句话,做互联网怎样才能够做好呢。很简单把一本书研究懂就可以了,社会心理学,没错你没有听错就是一本书,把人研究透彻就做互联网公司做什么事情都简单了许多许多。研究人性并且放大人性中的缺点,致使你公司足够的赚钱,就这样便是非常好的公司。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五):道德往往在群情激昂中沦陷

  黑镜S1E1

  绑匪劫持了公主要求首相满足他们的要求——在全球观众面前与猪做爱。不然撕票。

  网络的发达使得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五分钟可以让一段视频人尽皆知,与其相比政府部门的删除,勒令不准播出显得反射弧太长了。

  公众的猎奇心理低下趣味让他们守候在电视机前而没人注意到街上提前释放的公主。个人良心道德会在群起的浪潮中随波。 在看到首相哽咽的说话,开始之前一起好事的起哄:There he is!可是当首相真的开始被迫做出不雅的事情时,真正的道德出现了,刚开始起哄的一群人都低下了头,沉默了。 因为他们明白,把首相推上这条路的不是绑匪,正是他们自己。 (这段拍的甚至有点悲壮!) 道德往往在群情激昂中沦陷。

  公众对政府人员形象设置陷入了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是放下个人尊严,选择屈辱的在全球观众面前与猪做爱,从而成就自己的气节美名,获得更高的支持率,然而又会伤了真正爱他的人的心。要么就是冷血无情毫无悬念的将遭人唾骂,保留了自己名誉,在一片骂声口水中淹没。两者之间细小间不容发。

  而更尊重公众情绪民主国家里,首相不得不被民意牵着鼻子走。而不如此的话,我们又会质疑:我们的知情权呢?新闻的自由呢?人生来平等,首相的性命难道就比公主值钱?首相的尊严难道就比AV男演员更高一等?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六):看客的真相与自由

  压抑,特别压抑。这是连看三集以后最大的感受。胸口发闷,就像平生积蓄的所有情绪都要喷涌而出的感觉。

  第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尊严”和“看客”的故事。

  那个疯狂的绑架者究竟想要什么?在直播前半个小时就放走了公主,而且毫发未损,与其说他是在做一个关于艺术的实验,不如说他在做一个关于人性的实验。万人空巷人们都聚在电视机前好奇地等着看平生从未见过的“奇观”,我真是在心里骂这群“看客”!你们和那个疯狂的绑架者有什么不同呢?不都是在践踏着人的尊严吗?当今天的我们批判着媒体人的道德缺失时我们是否也该审视一下自己的人性底线呢?

  第二个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自由”和“真实”的故事。

  当虚拟观众疯狂地喊着“同意同意同意”的口号时,我为男主角感到悲哀,他的清醒与“反抗”还是未能唤醒这些“奴隶们”,他们依旧沉溺在欲望金钱名利权力、性)的沼泽中。(其实,我没资格批评他们,因为我也做不到无欲无求)男主角如此真实的“拯救行动”却被看成了一场“演出”。电影的最后,我期待看到男主角在优越物质生活和名利的诱惑以及他人疯狂的鼓动下放弃“更好”的生活而彻底反抗,但他还是选择了走进更大的一张网。也许,没有人能拥有绝对的自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欲望。放弃一切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面对得不到的痛苦,没有痛苦就没有束缚,就会拥有绝对自由。但这没人能做到。

  第三个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真相”和“记忆”的故事。

  随着剧情的跟进,我一直以为是男主角太敏感,太小心眼了,他的这种“没完没了”是很容易毁掉这个家庭、毁掉夫妻之间的信任的。但也正是他的这种“没完没了”让人们看到了事情的真相,而这真相是借助现代科技被揭发的。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毁了这个家庭的究竟是什么?是不能节制的性欲?还是人对真相的探求欲?还是那个高科技玩意儿?我一直觉得人应当始终不放弃对“真相”的追寻,但这个故事让我犹豫了,男主角是看清“真相”了,可他的人生从此也多了一道永不能磨灭的伤疤。电影的最后,男主角通过高科技产品不断回放关于妻子点滴片段,然后用刀取出了那个记忆芯片。真相太残忍了,痛苦的记忆太重了,重到使他崩溃。如果“真相”太残忍,我们还要不要追寻呢?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七):第二集很经典震撼(主角都沦陷了,还有什么希望呢)

  虽然好多人说第一集比较震撼,但是第一季最震撼我的是第二集。

  男主本来对生活没什么兴趣了,他厌恶这种每天单调的,只有虚拟生活的日子。每个人没有机会接触自然,只有在封闭的空间里求生存,所有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按照他们的说法,培养皿里培养出来的苹果算是最接近自然的了。

  男主喜欢那女人的声音,因为他感觉那是唯一真实的东西了。他相当富有,可是他的“点数”不想贡献给那些他一点都不稀罕的虚拟的东西,所以他想给真实的东西投资。

  女主的沦陷让男主十分伤心,他想报复这个虚拟的、没有感情的社会。可是,这个社会已经成这样了,他一个人的一场演讲,再发自肺腑,又能改变多少人呢?

  实际上他一个人也影响不了,甚至是自己。也许最后他看清了这个事实,也许他对这个社会完全失望,却又没有真的自杀的勇气,所以他选择了在这个虚幻的社会活得更舒服一点,他为了当初嗤之以鼻的“大房子”而放弃了自己的信念,成了这个社会的屈服者。

  也许这里面唯一始终保持清醒的只有那个有点胖,喜欢男主的女的。作为一个旁观者,只有她没有为男女主的选择而欢呼,只有她不去看那些恶心的节目。可是她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所以始终沉默

  男女主角都沦陷了,这个社会还能有什么希望呢·····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八):好奇杀死猫

  多少年之后,大家不看电视了,开始看记忆。

  由一个简简单单的老友聚会,引发了丈夫对妻子谎言的层层拆穿。真荒诞!细节条理分明、随时随地可以呈现在眼前,连吵架都变得容易了,因为我们可以用事实说话,便捷简单。

  男配是打酱油的,故事真正的冲突发上在丈夫liam和妻子fi身上。其实剧情很简单,真的非常简单,如果放在今天,我们设想一下,老公对妻子隐瞒旧情人的事情是如何处理的----首先,发现妻子的老情人不是很难,因为liam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回放那些过去的影像只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实让妻子心服口服。后来发现孩子是不是自己的这个问题就纯属阴差阳错了。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除非你没有做过,否则终究会被发现。经过这次事件,liam和妻子肯定会有隔阂,但日子总要继续,再打了妻子的老情人一顿,发泄之后,两人还是会生活下去,除非儿子长得和自己相差太远,否则他永远不会怀疑。就算怀疑了也只能自己偷偷去做亲子鉴定,然后离婚。但是剧中丈夫在过去的影像之中发现了妻子和旧情人的偷情,终于拆穿了妻子的层层谎言,而这时任何一个男人都不可能接受的,最终毁了她们的婚姻。

  结尾liam把记忆卡从身上“取”了出来,他对于这种技术性的东西肯定是痛恨了,他本来可以和妻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是在旧情人出现时有一点小插曲,可是科技的力量让我们探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与人之间再没有了绝对的隐私,就好像你发现了一团毛线的线头,总会有一种力量驱使着你顺着这根线摸索下去,而最后的结果是你得好奇心所不能承受的。然后你就会回过头来怨恨自己的好奇心了,可这是没办法的事,这是人的本能。而剧中先进的技术呢?也是人的本能创造出来的,归根结底也是好奇心的产物。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认为媒介是对人的能动性的一种延伸,技术就是这其中的一项。

  所以说好奇心会杀死猫。但是有的时候好奇不仅仅会杀死猫。好奇促使我们发现美好的东西,然后这些美好的东西所带来的又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最后不堪重负之下,我们自己毁灭。有点像《美丽新世界》里面的场景,波兹曼说:我们会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九):第一面镜子

  大不列颠岛,英国。你在迷迷糊糊中醒来,拿出枕边的I phone 4S,刷twitter。一则爆炸性消息刺激了你慵懒的神经:王室公主被绑架了,而绑匪的条件居然是:让首相在今天下午4点前——和一只猪——做爱,还必须向全球直播。你觉得这是个冷笑话,对,一定是。

  你打开电脑,连网,上facebook,你发现满屏皆是公主被绑架的视频,你点开youtube的链接,公主痛哭流涕的样子让你半信半疑,于是你也点点手指头转发了。

  电视开始制作专题栏目了,BBC,CNN,ABC,甚至是日本半岛,德国之声,KBS,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你的国家。你开始觉得事情变得好玩了。你无心工作,一遍一遍的刷twitter,刷facebook,你与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们讨论这一切,你的观点是:首相不应受此羞辱,政府应努力救出公主。你觉得首相是一国尊严之象征。但同时,你也想看看今天下午4点究竟会发生什么,你甚至已经把首相和猪交合的场景在脑中想过一遍了,你哈哈笑了两声,觉得很刺激,很有趣。其实,你的内心是阴暗的,你并未发觉。

  下午三点了,电视里说政府营救行动失败,一败涂地。你疯了,你的同事疯了,你的老板疯了。你们放下手头的工作,聚集到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很欢快的讨论事态接下来的进展。突然,主持人插播一条紧急消息:绑匪给电视台寄来了公主的一段最新录像,还有一截被砍掉的手指。你们集体惊叫起来:天哪!天哪!

  你的态度变了,你觉得首相应该牺牲一时的面子,挽救公主,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你上twitter发表了自己最新的看法,你发现周围有很多人都和你一样。而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80%的民众支持首相做出牺牲,这一数据,还在不断攀升。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首相狂躁的骂着身边的幕僚:为什么抓不到他们?!为什么?!他撞头,怒吼,摔东西。这一切,你当然不会知道。

  首相想通了,如果他不那么做,以目前的民意支持率来说,他的政治生命就完蛋了。他把牙齿磨得吱嘎响,骂着“fucking internet”!最终还是在众人的劝说下,走进了那间荒诞的直播室。他看见一只母猪正在恶心的舔食饲料,有那么一瞬间,他想拿一把刀结果自己,结果了这个荒诞的世界!

  3点半,万人空巷。街道,饭馆,游乐园。没有一个人,没有一辆车。交警回去了,学校放学了,所有人都守在了电视机前。然后,然后的然后,4点,你终于看到了那泯灭人性惨绝人寰的一幕。你惊呆了。原来,这个笑话,不好看。

  首相的位置保住了,甚至还获得了更高的支持率,然而事情的真相,却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第一,那截手指根本不是公主的,是绑匪的;第二,公主早在3点半就被放出来了,只是所有人都在看电视,没人发现,也就是说,首相根本无需受辱;第三,绑匪并非对政府不满的异见分子,而是一个行为艺术家,这次艺术完成后,他便自杀了。

  你觉得很迷糊,这个神马行为艺术家,他有病啊?!

  不是他有病,是你有病。

  你点点手指,转发;你敲敲键盘,评论;你打开电视,起哄。是你,是你们,把首相逼上绝境。你以为你在挽救公主,然而却是你们,让国家受辱,是你。你以为你通过网络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你以为你客观公正,然而却被耍了。

  你,不光是你自己,也是我,是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的我们。你们有facebook,我们有人人网;你们有youtube,我们有优酷,噢,是优酷土豆;你们有twitter,我们有weibo。你们让你们的首相受辱,我们杀死了药家鑫;我们看着“小三逼死原配”的遗书义愤填膺,大喊杀声,没料到小三原地满血复活;我们看到“富二代求爱不成使花季少女毁容”的新闻,立马点点手指头转发,却不知“富二代”只是媒体的一个噱头;我们抢盐,我们.. 我们只是针对有限的信息立即做出直觉般的反应,让舆情随之极有倾向性的沸腾,我们并不去多了解一点点,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就选择了轻信,并不自觉的动动手指转发,酿造集体的愚昧。

  我们打着“善”的旗号,却任由心中窥探的“恶”肆意生长,我们通过各种SNS汇聚起来,完成一场场集体的狂欢,却不料它彰显了自身最大的丑陋。

  第一面黑镜子照到了你,照到了我。

  《黑镜 第一季》观后感(十):【三集联播】算是一点观后感以及随笔

  e1☆☆☆

  :①大众媒体是要把首相往死里推。。。

  ②fox和CNN播新闻管你们什么事啊啊啊,人家美国佬肯定想看你们笑话,你们就算不掩饰也不用多踩一脚啊啊

  ③操蛋的艺术家操蛋的公主(公主怀孕了???……

  我从来不会低估舆论的能力,因为越接近现在我越能体会到网络上那种将大家捆绑在一起的so called“道德标准”所带来的压力有多么大,。就像现在的微博,它似乎确实比起以往的日子进步,让民众的声音传播的更广更远,但是大众往往对喜欢将事情往他们心中的方向催大,比如挖掘“官二代”“富二代”的恶行。显然,有些是良心使然令民众用于揭发黑暗的遮羞布,但更多的是旁观者眼红希望摧毁一切(有心中的标杆衡定)的罪恶。不是说那些发了错的权势不是罪有应得,但是令人略感不安的是人们总是以道德作为标杆压倒一切【诚然,法律制度在我国尚未完善,依然是为当权者谋利。。。但哪个国家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强者(有权者)欺负弱者就应该受十倍的惩罚,而当弱者的逆行伐法却被认为是内有隐情(马加爵)。其实哪个罪犯没有一段故事,但是犯错就是犯错就应该受罚(你能逃脱是你的本事,我无话可说也不会认可),但往往网上的力量却是脱缰的野马,你的加鞭不能纠正方向,只能将它往最疯狂的方向继续变疯狂。

  e1是疯狂艺术家胁迫首相乃至整个英国(抑或说是全球的网民)参与的闹剧,他的诡计是否因为琢磨人们的阴暗面而得以实施尚未得知,但是他成功把网络中的潮湿阴暗的角落隐藏的毒物蔓延到现实社会【或者说是本来社会的劣根性一直寄存在首相说的“fucking internet”中】

  e2☆☆☆☆

  :①极端的真人秀抑或是超未来的社会

  ②黑人的反抗让我想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句话。只不过操纵他的“天”是他自己向欲望的臣服

  ③这个剧本用来拍电视确实太浪费,连《饥饿游戏》那种青少年荷尔蒙的“真人对抗政府”秀都能全球大卖(而且电影还比不上小说,只算是几个场面拍摄得还比较符合原著)

  不是生活不能自理,不是被现实所压倒,但往往人们就是不肯放下执念,他们见识越多渴望越多。Abi本来是个知足的女孩,她有自己美好的歌喉,但在台上面对“一举成名,不用再回去在自行车”的诱惑,她还是屈服在三个“评委”(——象征人的渴求、追求满足的思想)面前。

  而黑人,他反抗癫狂欲望对生活的迫害,也是我们真实世界反抗权威反抗制度的先锋代表。他“处心积虑”要向三个评委复仇:他要在节目上用自杀来警告观众,希望用血来唤醒观众的抵抗心理。可惜,他不是一个遵循“本心”的人,他的复仇皆是源于心中女神堕落而引发的刺激,所以他便怪罪那个节目【正如我们不甘现实的“对自己的不公”所以仇恨体制】可悲的是,为一己私欲的怒火会引起他心中的起义自然也是会被一个原因而扑灭——他获得满足。正如他所说,肥人的被嘲笑在他看来是正常的,因为他们不努力踩自行车【我们正是世界何尝不是这样,人们辛勤工作自然有资格嘲笑loser】所以,他恨的其实不是体制,而是一个“不公”——对自己不公的心理。不出所料,壮志满怀的黑人在获得天大的“回报”之后,他选择了退却。【我们年少时或多或少对社会的腐朽都有心中的见解,但是真正到了社会,获得工作后自然默默承受。往往当年喊得最凶的“捍卫公平”者,大多数都成为了公务员。】

  最后关于黑人在大房间里把玻璃“恭敬地”存放在盒子里,不再吃水果而选择了果汁……的种种行为确实令人心寒,但是这才是真实,这才符合现实。

  abi凌乱的浓妆就像一个符号,超物质社会(不是超越物质主义,,也不是神鬼主义,而是被物质主义所支配的普世现象)换来的是一张悲容。

  e3☆☆☆☆

  ①无隐私年代

  ②China又躺枪,明明RB才是怪叔叔的聚集地

  ③饭桌上有一幕:一个女的对没有grain很敏感,就像一些守旧的教徒面对信仰遭到挑战的反应

  ④床上的一幕。可悲的不是背叛,而是两人没有了激情却仍然不肯承认

  ⑤记忆,探索到了真相,也摧毁了美好,哪怕美好本来只是臆想出来的产物

  人人都希望自己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想的,因为记忆不应该随时间流逝,既然它是我经历过的为何我要忘记。所以,我一直对未来抱有希望,研制一种药、一种设备、一种装置能维系我们的记忆永不褪色。但是,这一集给我揭示的是一个永不丢失记忆的世界,你不用担心有专业人士伪造你的记忆【确定不是英国佬吐槽inception??】,也不用担心记忆的消逝,然而就是一段段的记忆改变了本来风平浪静的家庭,掀起了风暴。它摧毁的不是物质,不过它动摇的爱情、亲情、家庭、承诺。其实很多关于记忆的影片崇尚的往往都不是全知全能,而是你没有了那段记忆后发生什么。没有了记忆负担,或许你会被骗,但是至少在一个你乐意的骗局下被骗,而不是周而复始地撞上真相之墙,头破血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镜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