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左脚》是一部由吉姆·谢里丹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 / 布兰达·弗里克 / Alison Whelan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左脚》影评(一):老师要求写的顺便就发上来了,miss li 我会尽力翻成英文的:)
也许是因为现在这个物欲膨胀的花花世界,不知不觉我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容易轻易被打动的人。然而,在my left leg 这部电影中,不得不说我被那幅小克里斯蒂拼尽全力写出第一个单词的画面而打动至鼻头一酸,那个单词是mother。看电影的同时心中也在感叹小演员的演技,他将小克里斯蒂每写一个笔画而用尽全力气喘吁吁的样子表现得如此真实,让人心疼。当m,o,t出现的时候我想其实大多数人心中已经明白他要写的是什么,这时候心中的触动无以复加。是的,克里斯蒂写出的第一个单词是妈妈,是那个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力量在坚持在照顾在理解他的妈妈。接下来的过程就像一场拉力赛,心中扯着一条线,直到r的结束,眼泪终于淌了下来。当爸爸抱起克里斯蒂说,他是布朗家族的男人的时候,是的,这就是我们观看者的感受,了不起啊,克里斯蒂。
克里斯蒂的爸爸死后,布朗家族和酒吧里的人发生了冲突。当克里斯蒂先是让众人冷静尊重父亲,然后在那人嘲笑他说,“我不和残疾的人打架“后抬起就是一脚时,伴随着内心的叫好,我们突然就能发现,他成了布朗家族真正的男人。他一直在为自己赢取尊重,并且他做得到。
克里斯蒂的爱情之路是坎坷的,电影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渴求尊重渴求未来渴求爱。可克里斯蒂得到的,正如他所说,始终是柏拉图式的爱,因为他的遭遇和人格而产生的无私的,同情的爱,但那不是爱情,不是克里斯蒂想要的爱情。当米莲拒绝克里斯蒂之后,若我没有看错,是的,他选择了放弃生命,可笑的是,他举不起刀来划破手腕。最后,如我们所想,又是妈妈再一次拯救了他的生命,给了他坚持下去的理由,给了他最终见到爱人的机会。
母爱是这类电影不变的元素,电影中的母亲虽然只是在家中抚养孩子,却拥有着大多数现代女性没有的坚忍的性格和理智的情感,她总能看到克里斯蒂的内心,看到克里斯蒂所可能面对的痛苦,然而她并不为他斩断痛苦的苗头,他让他成长让他选择,这才是真正的尊重,真正的母亲。
影片最后是happyending,克里斯蒂和爱人幸福的笑脸虽然略显俗套却非此不可,因为它所传递出来的温暖的力量永远不过时。
《我的左脚》影评(二):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定会打开一扇窗
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定会打开一扇窗。
【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出身】
1. 生在贫困家庭,出身时就是不幸的残疾,被人认为是智障。自己的父亲不把他看作家庭成员。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嘲笑等等,对于克里斯汀来说都是无法承受之重。任何一个处于这种场景的人都有足够的理由来抱怨,自暴自弃。
2. 同样作为克里斯汀的母亲,丈夫的酗酒无能,养活那么多孩子的重担,都让这位母亲生活比较艰辛。加上一个残疾的儿子,更让想放弃的心都有。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1. 克里斯蒂并没有放弃,他不断的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自己的存在。
1) 当克里斯汀第一次用脚费力的写出“mother”时,母亲感动的落泪,那种辛苦的付出得到的喜悦无以言表。而父亲高兴说
“He is the Brown. This man deserves a drink”
并抱着他去酒吧,当众自豪地宣布:”This is Cristine Brown, My son! Genius! ”。
克里斯汀成功第一次证明自己的存在。
2) 克里斯汀的初恋,在一次转酒瓶游戏中,被女生亲了一下后,喜欢上该女生。并第一次用脚画了一副画送给她,表达自己的爱:
“your beautiful eyes are splendid pool of blue in whose depth I swim regularly”。
3) 天冷了家里买不起煤,克里斯汀出了个偷煤的主意,居然成功了。
4) 克里斯汀第一次做作家,赚了800英镑,偷偷塞给到母亲平时攒钱的钱罐。母亲觉得太多,不愿收下。但是克里斯汀坚持:
“Da was a bricklayer, Ma, and I'm a writer. I know it's mad money. I want you to have it” “well, for a start, get yourself a dress and a new pair of shoes. will ya?”
至此开始,克里斯汀已经开始改变家里的贫困的境况。
2. 克里斯汀的母亲没有放弃,她是那么的坚强,勇敢,智慧,并影响着子女的成长。
1) 片头开始克里斯汀母亲临产前,叮嘱克里斯汀自己要离开几天,同时仍念念不忘整理房子:“I'd better get this house organized before I go.”。当她费劲肩扛着克里斯汀送他去上床休息,大口大口的喘气,并不断给自己打气“Nearly there, Christy”。简单的几句话和动作已经暗示了,这是个坚强的女人。
2) 母亲勤俭持家。
“Something for the money house, Christy”
“Another pound saved, Christy”
她一分分的攒钱,为了给自己的儿子买一个轮椅。当后来不知情的丈夫把存钱罐当柴火烧掉时,她不顾烫,伸手从火种抢出了买轮椅的钱。
3) 母亲总是给自己的儿子打气:
“ And don't forget, even if we can't understand you, God can.”
“ See, Christy? Even God has to lock his house.”
母亲总是设法教育子女要诚实,踏踏实实做人。当得知克里斯汀因为家里没钱买煤,策划了偷煤的机会时,母亲很生气,最终让儿子知道错误。
“You know it's a sin to steal.”
“And you know that God is looking down on you right now.”
“And that coal is not coming into this house!”
4) 当儿子开始喜欢喜欢上了医生依莲时,聪明的母亲却担忧起来了。
“He's in love with this girl Eileen.”
“Could get hurt, Paddy.”
“A broken body's nothin'to a broken heart.”
随着儿子越来越疯狂爱上依莲,母亲也越来越不安,怕儿子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There's somethin' in that voice that... that disturbs me.”
“Too much hope in it”
“There's too much hope in it.”
5) 最终,如母亲所料,儿子追求依莲失败,开始自暴自弃,甚至自杀。但是母亲却并不放弃:
“You get more like your father every day.
All hard on the outside and putty on the inside.(口硬心软)
It's in here battles are won.(指着心,说决胜在这里)
ot in the pub, pretending to be a big fella in front of the lads.
Right, if you've given up, I haven't”
母亲并非单单口头上说,她开始行动起来,为儿子盖房子,克里斯汀嘲笑母亲疯了,母亲却说:
“Maybe if you have a room of your own, you might start paintin' again.”
“You have me heartbroken, Christy Brown.”
“Sometimes I think you are me heart.”
“Look, if I could give you my legs,I would gladly take yours.”
“What's wrong with you, Christy?”
6) 母亲是聪明的,她了解自己的丈夫爱克里斯汀却不知道怎么表达爱,了解自己的丈夫的爱面子。当丈夫支持自己盖房子,并和自己的几个儿子比赛谁先把各自的一面墙砌好时,母亲告诉自己的几个儿子,要让着他们的父亲。
“Listen. Brian, boys, listen to me.”
“Let your father win. He needs it.”
母亲知道丈夫赢了是丈夫表达对克里斯汀最好的爱的方式:
“Well, Christy, that's the nearest he'll ever come to sayin' he loves you.”
7) 勤劳奉献的母亲在发现儿子塞给自己存钱罐里面的800英镑时,很开心,但却不想收下:
“What would I do with it?”(我要钱干什么呢?)
1. 父亲
1) 片中的父亲酗酒,不上进。但是他的内心是爱他的孩子们的。当看到克里斯汀一天天状态好时,他很高兴,儿子整天唠叨重复哈姆莱特里面的句子,也没让他烦。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have to fuckin' suffer listenin' to that...”
2) 父亲在知道妻子要通过盖房子激励克里斯汀时,立马响应。要强的干活,缺最后累倒了。
“Fair play to ya, missus.” (老婆,干的好)
“Right, lads. You bring in some more bricks, mix up a bit of muck.”
“Bring me in me level, will ya? Brown and Son contractors are on the job.”
克里斯汀的兄弟姐妹都在帮着他,他们没有放弃他。兄弟们教他踢足球。克里斯汀有点子时他们总积极给予支持,比如偷煤,鼓励克里斯汀追女孩。
当父亲去世,克里斯汀在酒吧用很难听的口音唱父亲最喜欢的歌曲,被别人辱骂。兄弟姐妹们一起动手教训那些没有礼貌的人。
3. 我们爱的人
克里斯汀的追求的女孩,都给他带来了快乐和成长。尽管有些没有和他在一起,他得到了快乐就足够了。
有时候,总是自觉地就从别人的痛苦中吸取到了力量。
你看着他坚强。勇敢。
你也希望自己能勇敢。坚强。
我想,这并不是一部故作煽情的电影。
可是,我还是爱它的温情脉脉。
眼泪只是在眼眶里打转罢了。
因为他的生活便是我的生活。
贫穷。多子。
这是他们的家庭要面对的。
可他们还要面对一个残障的孩子。
固然母亲是伟大的,
可他的父亲同样伟大。
只是父亲的爱更需要被激发。
他的坚强才让父亲认可了他。
而母亲呢,
他其实是有些恨他的父亲,
恨也是因为爱吧。
他的众多兄弟姐妹中和他的相处方式,
影片的描述是浅淡的。
我喜欢看哥哥汤姆把他扛上楼,
这让我觉得他们家实在是平凡又不平凡。
家人是我们的宝贝。
《我的左脚》影评(四):母亲——三次重新定义尊重
对待Christy,母亲从未怀有任何偏见:她要求孩子们离家上学之前与Christy 一一道别;把Christy 打扮的与其他孩子一样毫无分别;在有佣人的情况下依旧亲自给他喂饭、教他算数题。同时她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即使已经怀有身孕也坚持抱行动不便的Christy 上楼;在作为家庭收入唯一来源的父亲去世之后她甚至没有哭泣,而是去酒吧为父亲支付最后一杯未来得及付账的啤酒钱。年幼的Christy 艰难地依靠唯一可以活动的左脚用粉笔在地面上写下大写的单词“MOTHER”之际,正是他被全体布朗家族成员接受之时。父亲Mr.Brown把儿子高高的举过头顶兴奋地大喊:“He is Brown!He is Brown!”从此Christy再也不被认为是handicapped and idiotic.
这是母亲第一次定义“尊重”二字——Christy 值得被家庭成员尊重。
在Christy 青年时期,由于父亲被意外解雇,家境猝然困窘,为了储备足够的煤炭过冬,Christy 和哥哥们给过路的运煤车设计陷阱从而偷到了足量的煤炭,对于欣喜若狂的孩子们,母亲却做出了拒绝的回答。
he says: You know it's a sin to steal,You know God is looking down you just now,the coal is not coming in this house.
这是母亲第二次定义“尊重”——你要尊重你自己。
母亲第三次定义“尊重”的象征是最终举办的画展以及慈善晚会——Christy绘画的天赋与才华为他赢得了社会的肯定与尊重。
我不记得母亲有过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激烈的言辞和明显的面部表情;我也不记得母亲的名字,因为从始至终,母亲的名字仅在电影的一句台词中一闪而过:母亲更多的被孩子们称为Mom,被朋友称为Mis.Brown,被父亲称为the woman。这部电影并未刻意塑造母亲的形象,但每一处细节都散发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与女人的光辉。
《我的左脚》影评(五):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本片改编自已故爱尔兰天才作家兼画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传体小说。克里斯蒂天生大脑麻痹身体残疾,只有左脚能灵活如常人。很久没因看电影流泪的我被这部影片母亲和儿子间的心有灵犀戳中了泪点。十月怀胎、分娩、哺育,这些不可替代的要素奠定了母子间天然的牵系。类似的母子关系演绎有很多,《阿甘正传》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如果不是有幸做了这个家庭的小孩,父母慈爱,兄弟友爱,克里斯蒂未必会成为后来把天赋充分施展出来的那个他,当他经历失恋自杀未遂,妈妈一句“你放弃了?我还没有”足以抚慰身心的伤痛。残疾人在残疾之前也是普通人,可能比正常人更需要爱情,会更热烈地投入爱情,这点在看去年娄烨的电影《推拿》时已心有戚戚。
《我的左脚》影评(六):无可挑剔的表演
非常喜欢这部影片。
这是部关于意志、亲情、爱情的电影,很真实,对人物内心表达地很到位。
主人公残疾,嗯,应该说大脑有点问题,致使身体偏瘫,所以表情、肢体、言语都很“纠结”——但是他的智力和情感一点都很健全。这对人物的表达有非常大的障碍。但是,可以说整部影片把主人公的形象和内心塑造的非常立体、丰富。作为一个不残疾的观众,当你看着主人公留着口水、摇晃身体、发出低沉的吼叫的时候,你不会可怜他、不会觉得恶心;相反,你理解他,理解他的悲伤、愤怒、快乐、骄傲,尽管表达它们的形体与你我的是那么迥然不同。非常佩服两位饰演Christie的演员,这形象不是谁都能塑造出来的。饰演成人Christie的演员Daniel Day-Lewis凭借他的接触表演获得奥斯卡小金人。
当然还要提一下Christie母亲的扮演者,这个胖胖的女人是整个故事的轴心,她在Christie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她对Christie的爱也是不可取代的。就像她自己说的,Christie是她精神上的寄托。她爱他,她想保护他,她给他希望,但当他试图追求爱情的时候,她又只能悲伤地沉默——"there's too much hope in it"她说。她的爱,她的一举一动,支持着他生活,如果没有她,他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可以说,她是整个故事的灵魂。
《我的左脚》影评(七):所以,我们不放弃
有时候,晚饭后安静的看一部碟,是一种享受,然后乖乖的去睡觉。
《我的左脚》买了3年,一直都没有看,在碟包里跟着我从东北来到上海。若不是翻开碟包,都遗忘了。可是,还好,还好,这样的经典注定是不会被遗漏的。
克里斯基.布朗天生脑瘫,全身仅有一只左脚可以动,每每想动一下身体,甚至挪动一厘米,都要铆足力气,浑身是汗才可以把这常人看似及其简单的事情做好。甚至没有力气吹灭蜡烛,吹出一口气要用尽全力才可以。他几乎不能说话,很生气地时候,发出的是类似动物的低沉咆哮。他的家里是很普通的家庭,冬天煤都是不够的,甚至不能为他买一张轮椅,只有一个木头做的类似道路清扫工装垃圾的车。可是,这些都不足以打倒他。
看着天生脑瘫的克里斯基.布朗,仅仅靠一只左脚,从楼梯上艰难的爬下,狠狠的从里面蹬门求救,否则妈妈就有可能死去,我不禁捏了一把汗;
看着他用左脚夹起粉笔,在地上吃力的写下:MOTHER,全家人惊呆的表情,母亲的泪水,我的眼泪也不禁悄然滑落;
他居然用他的左脚踢进了球;
他用左脚画了一幅画像女孩子表白,并写下“我时常畅游在你蓝色的眼睛里”;
他不服输,他积极配合医生,渐渐吐字清晰;
他用心的画画,著书,靠着他骨子里那份天赋,不屈服的意志,赢得了众人的赞美与钦佩。最终成为著名画家和作家。
他渴望和常人一样,渴望爱情,勇敢地表白,最终也赢得了真爱。。。
真的,看着这部影片,你不得不被深深震撼,不光是被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演技震撼,也为他演的人物从内心迸发的力量而震撼,还有被他的母亲,那样不离不弃深沉的爱而深深打动。
他是她的孩子,即便他是丑小鸭,又如何?她的爱能包容一切,保护着他,给他无限力量。
他是残疾的,又如何,他处处用心,他懂得感恩,他有坚韧的意志,自由的灵魂。
他是成功的,即便这样的成功充满了太多的艰辛,他也不放弃,熬过了生命的风霜,赢得了常人都不常见的所有的尊重与敬佩,甚至爱情。
这也不能不让人想到《潜水钟与蝴蝶》,尽靠一只左眼,书写生命的奇迹。
尽管身体如潜水钟般沉重,可是灵魂却如蝴蝶一般轻盈自由。
你要知道,上帝在给你关了这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开启另一扇门。
所以,我们不放弃。
这幅海报,真美。
《我的左脚》影评(八):事实总是会不一样....
与电影中叙述不同的是,Brown的病情在与Carr结婚后恶化。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逐渐变得离群索居,有人认为这是Carr影响或虐待的直接结果。Brown在49岁时死于一次羊排晚餐时的噎食。他的遗体被发现有明显的伤痕,让很多人开始相信Carr对他有身体上的虐待。更多疑点在Georgina Hambleton的自传《被"我的左脚”所激励的生命》中被发现,其中揭露了被认为是更准确并且不健康的Brown与Carr关系的版本。这本书将Carr描述为酗酒者并惯于说谎。在Hambleton的书中,她引用Brown的兄弟Sean的话:“Christy爱她,但是并未换回她的爱,因为她不是那种人。如果她真的爱他象她说的一样,她就不会与男人和女人都有风流韵事。我觉得她是在利用他,以多于一种的更多方式。” (我译的, 你就凑合看吧:)
rown's health had deteriorated after marrying Carr, despite what was portrayed in the film of My Left Foot. He became mainly a recluse in his last years, which is thought to be a direct result of Carr's influence and perhaps abusive nature.[9] Brown died at the age of 49 after choking during a lamb chop dinner. His body was found to have significant bruising, which led many to believe that Carr had physically abused him. Further suspicions arose after Georgina Hambleton's biography The Life That Inspired My Left Foot, revealed a supposedly more accurate and unhealthy version of their relationship. The book portrays Carr as an abusive alcoholic and habitually unfaithful.[10] In Hambleton's book, she quotes Brown's brother, Sean, as saying: "Christy loved her but it wasn't reciprocated, because she wasn't that kind of person. If she loved him like she said she did, she wouldn't have had affairs with both men and women. I feel she took advantage of him in more ways than o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ty_Brown
这让我想起Jane Eyre的作者Charlotte Bronte在现实中对Constantin Heger只不过是deeply attached to, 没有来得及象小说里Jane Eyre与Rochester那样的爱情感动过多少当年的高中女孩。
反正现实总没有那么简单。
-----------------------------------------------
quot;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自己去爱过就好没必要一定的有个好的结局”….
什么样的爱情?
什么是婚姻?
怎样的爱过?
实在忍不住再来写几句:
“爱过”这个说法让我想起威廉·霍加斯的《时髦婚姻》那一组油画。包办的贵族婚姻中个人的感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只有婚外偷情这样的行为长期被默许,才使得贵族们能在一段利益婚姻下维持表面的平和。恐怕现在中国的社会风气也是这样时髦的。不管是利益婚姻还是因为自身不独立寻求依赖的婚姻,婚里婚外爱来爱去最终都迷失在那个没有主体的所谓的“爱”里。“爱过”是不是也就是这样一些只管当下不顾前途的“爱”。你忘了延迟满足的糖果试验。
又或者每个人对爱情的定义都不一样;也许可以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定义处于每一层次的人所理解的爱。越是处于需求层次底端越需要满足生理本能的爱或者用来维持生存的带有利益关系的爱,没有安全感的人寻找可以依赖的爱,这些“爱”的确都应该是“爱过就好”,因为人要成长嘛,总要走过些挫折。而位于需求层次顶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独立之人的爱一定是与自由相伴,它是一种不受束缚的承诺与陪伴,是不需要承诺的承诺。真爱不会因为承诺而消失,还是爱过就好吗?
婚姻是社会契约,而伴侣关系不是。对的伴侣只会给你自由,在这种既亲密又彼此独立的关系中,最大限度探索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世界;这种关系的难得,以至于除了死亡之外,无法分离。太理想了是吗,对,她还会和你一起体验身体的愉悦,他也会为谁去洗碗和你争来争去,真实了吧。找到对的伴侣,婚姻只是一种形式,它不是坟墓,至多算棺材。
我又扯远了。
事实总会不一样,忽略一些难堪的事实让故事更吸引人,让主要观点更容易被接受是电影的处理手法。如果是纪录片,就不用我在这里提起这些尴尬事实了。但我不是来暗示所有的爱情童话都是谎言的!不是想说真爱根本不存在,所以随便爱爱,爱过就好了。
真爱可以从容面对突发的灾难,而没有真爱的婚姻就不必奢望了。比如因为乳腺癌切掉乳房,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恐怖的事情,很多人因此家庭破裂,但就是还有人和自己的伴侣接受现实,调整生活而不是勉强,继续在一起的日子。如果能够真正接受无法改变的状况之后,它所带来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而可爱之处还在那里,就还会在一起。当他接受了她是猫变成的人,就只会取笑她偷吃了家里的金鱼。霍金也好,布朗也好,接受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让自己的闪光点越来越亮,并相信自己值得一份真爱就可以了。“是真爱就能熬下来,不论环境多么艰苦。命运这东西从来都是把握在自己手里。”
真爱难得,但值得期待;所以要让自己不断成长,而不是爱过就好,那个真的是爱吗?爱过就好,我看就是没有诚意勾搭调情的把戏,要么就是一个有考古价值的观点。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所有的相遇别离,都是在寻找这一个人。那些没有勇气走近,还有不敢向自己承诺的感情,或者是一种考验,或者是煎熬,都会成为过去。哪有那么多的“爱”过,你不会把爱耗散在那里,一堆浅薄廉价的爱,不及一次彻骨铭心。先要有心才行哈。与其“爱过”那么多,不如让自己阅读更多书籍,走过更多地方,见识很多人很多事,做出些让自己得意的小小成就....
总有一天,你爱上一个人,而他也刚好爱你。经过一见钟情,再次相遇,三次离别,四次转身..... 终于终于,爱带来持久的喜悦。
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问题,是不是真爱;以及一个前提,够不够独立。
婚姻,爱情,爱过,我也给不出准确的定义。我到是宁愿相信爱着就好。
遇到有关爱的问题,再怎么用批判性思维看起来都是漏洞百出; 关于爱,就此收笔。
想看就看,看看就好,看过就好。
《我的左脚》影评(九):一只脚的表达
看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脸,你会觉得他就是个演戏的。苍白的脸,瘦长的脸型,轮廓笔挺的鼻子,长长的卷发,忧郁浪漫的眼神。那是一张看起来有点病态,却似乎有很多故事的脸。如果喜欢他,就去看电影《我的左脚》。他能把一个脑麻痹患者演到让你爱上他,而忘记他那个瘫痪如泥的身体。 这是一部讲述残障人士的励志片。按理说,本来我不喜欢看励志片,因为我不喜欢被教化被讲道理。我也不喜欢看有关讲述残障人士的电影,因为,可能,人本能地不希望看到某些令人不舒服的残缺吧。但是这部片子与众不同。它残缺得有激情。它的激情,能让人感觉到残缺的美和力量。 想想看,一个除了左脚和眼珠子会动,其他什么都动不了的家伙,他能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假如确定他的脑子里的确还有思想的话?为了让周边的人知道他有思维有思想,甚至需要爱情,而不是一堆行尸走肉,男主角恐怕要用尽毕生来“表达”自己,获取人们的认同。电影《我的左脚》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这种淋漓尽致的表达,一个脑麻痹患者的身心表达。
片子开头,是一个大特写的脚,有点秀气,但是还能看出来,那是一个男人的脚。这个脚用脚趾夹出一张唱片,移到唱片机旁。之后,怎么将黑胶唱片中央的小小的圆心孔插入唱片机呢?那只脚稍稍显得有点吃力,但很快就对准了位置,顺利地很娴熟地将唱片插入播放机。与此同时的画外音,是听起来有点费力的,粗气的,男人的呼吸声。一会儿,呼吸释然,那只脚顺利地播放起了空灵悠扬的歌剧式的歌声。 这就是电影的开头。《我的左脚》的开头。我想这个场景的表达很意味深长。主题,主角,基调,都在一个场景中定位了。这就是这个电影的独特语言—— 一只脚的表达。
之后也有几个场景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瘫痪男孩克里斯汀出生以来,一直被父亲看作一团肉泥,遗弃在角落。事实上,在角落里生存的克里斯汀尽管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但是脑子确是清醒正常的,他像正常发育成长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思维,智商甚至高于同龄的孩子。但是由于他无法正常说话,不能表达,使得周边,除了母亲之外的人,甚至最至亲的父亲都无法理解他,鄙视他。有一次姐姐问父亲一道数学题:“四分之一的四分之一是多少呢?”父亲支支吾吾,答不出来,大骂这道题很无聊。而躲在角落的克里斯汀却懂这道题的答案,他想说,但是说不出来,于是本能地用脚趾夹住粉笔,在地上画着,他满头大汗地想写1/16,但是他费尽气力也写不好,因为那毕竟是他第一次用脚写东西。遗憾的是家里人最终也没有看出来孩子要写什么,以为他乱涂鸦,而放弃了理解孩子独特语言的机会。而克里斯汀第一次的表达并没有成功。 不久之后,克里斯汀大喊大叫,他想要说些什么,但没有人理会。于是克里斯汀用粉笔在地上歪歪扭扭地画着,摸爬滚打找写字的角度,用尽全身的力气,大汗淋漓,气喘喘吁吁地写下了一连串字母。这是一个单词。这个单词让母亲泪流满面,让父亲神气地骄傲地扛起他走向酒吧,向所有在场的人宣布:他是我们布朗家的骄傲的儿子。而克里斯汀写下的那个单词是什么呢?是MOTHER。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给他的爱,使他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以至于他第一次成功表达的时候,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感激,写下的字是:母亲。 以上两段场景是凸显感动的表达。实际上,最令人心疼的表达在后面。成年后的克里斯汀爱上了帮助他纠正说话的女医生。正当他爱得如痴如醉,鼓起勇气向女医生说“我爱你”之后,得到的回答却是女医生说,“我要和彼得结婚了。”克里斯汀突然脸长得满脸通红,青筋暴涨,极其吃力地,用一种很难听的,令人害怕的,断断续续的,语焉不详的,非常奇怪的语调,花了很长时间,憋出了一句话:“恭——喜——-你——们,彼得和艾琳。”那是一种怎样的表达,像是一只孤独野鹤在仓野中的凄厉的绝望的孤独的嚎叫。导演用这样一个细节来表达绝望,非常独特。
是的,残疾人也需要爱情。他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其实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比正常人更强烈和灼热。尤其是电影中的克里斯汀,他对爱情的追求可以说有些霸道和偏执,甚至有时候还能给人以某种不舒服的压迫感 。但正是他的这种追求攻势,他的这种顽强和任性,折服了一个倔强而有个性的女人的心。他就这样用他的表达获取了尊严和爱情。 谁还能记得起,他是个脑麻痹患者呢?
《我的左脚》影评(十):天才导演,天才演员
第一次看到《我的左脚》是十多年前CCTV电影频道里看到的影片简介,当时镜头里演着少年时代患大脑瘫痪的克里斯蒂•布朗正用他全身唯一有知觉的左脚夹着粉笔吃力的在地板上写下mother(母亲),父亲伯蒂惊讶:“我的天.....”高兴的抗起克里斯蒂“克里斯蒂是布朗家的人!这个男人该去喝一杯”母亲的眼泪以及意味深长的喘了口气......生活似乎在这一刻有了新的开始。
酒吧门推开的同时,父亲向酒吧里所有人骄傲的宣布:“他是克里斯蒂•布朗,我的儿子,是个天才!”
人激动的时候是这样说话,还是导演就这样安排对白。“克里斯蒂•布朗”这个名字这一刻让父亲叫出来是如此的骄傲......想看完这部影片,结果电台就此结束了简介;由于当时的电影、录象带来源等局限,结果被丰富的少年时代遗忘了。
如今突然想起了这部影片。看完后感觉,除了演员的演技外,导演真的是个天才,台词设计的很严密,镜头语言丰富,节奏把握舒服,一个关于“残疾”人的故事,看完后没有琼瑶式的眼泪,有的是很多的感叹、感触;克里斯蒂是主角,但细看却是在讲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时代,这里当然有很多的细节。
导演如何刻画这些人物们:
一个伟大的母亲(好母亲、好妻子)
一个嘴硬心软的父亲
团结的兄弟姐妹关系
克里斯蒂的几次爱情经历
克里斯蒂失意时(对白)
酒吧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在讲什么
围绕克里斯蒂的轮椅对白
一家人为克里斯蒂盖画室(这里没安排姐姐的出现不知道为什么)
还有很多的细节.....每一个都可以写很多,介绍到这好了,真的冲动要写下去怕收不住就头大了。